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教學設計(集錦5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35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篇《八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八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八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教學設計(集錦5篇)

篇1: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

一、説教材

1、教材簡介

《浪之歌》與本單元的其他文章一樣,也是散文詩,主要運用抒情的表達方式。在這首散文詩裏,海浪被詩人賦予一個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裏融入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為人世世界的守護者。

2、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的特點,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積累“執拗、憔悴、饋贈、真諦、海誓山盟、長吁短歎”等詞語;理解作者筆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標: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中所藴含的豐富哲理;把握詩文的節奏和美妙的意境,並從中理解詩歌的主題。

情《浪之歌》説課稿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悟詩中閃爍着的理性光輝,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編寫思路、結構特點及重點難點

不同於真實世界,在這首散文《浪之歌》説課稿詩裏,海浪首先是作為“《浪之歌》説課稿海岸”的情人出現,前四節裏鋪陳出的是一個熱戀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復始的潮汐律動中與愛人難捨難分。接下來,這個女性形象融進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為人間世界的守護者。在這裏,海浪已經幻化為詩人自己的形象。

二、説學生

散文詩的內涵較深沉,對八年級的學生來講,要理解難度較大。但由於學生生活在海邊,對大海、對海浪比較熟悉,學習本文,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重點突破。

三、説教法與手《浪之歌》説課稿段

依據新課標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朗讀法:對於詩歌,朗讀尤為重要,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內涵。

2、自讀探究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發《浪之歌》説課稿揮集體的力量,自主學習,探究詩歌的內涵。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3分鐘

同學們,你去過海邊嗎?你看過海浪拍打海岸與礁石的情景嗎?在你的眼中與心中,海浪是個什麼形象?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他的散文詩《組歌》中為我們塑造了關於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與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處?下面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浪之歌》説課稿《浪之歌》。

(本導語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能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二)檢查預習:3分鐘

讀準字音和解釋詞義

(通過“開火車”的形式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為後面理解詩歌的內容做鋪墊)

(三)整體感知:6分鐘

學生聽配樂朗讀後思考:作者筆下的海浪是怎樣的形象?

(學生通過聽讀,將作者筆下的海浪與自己心中的海浪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為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浪之歌》説課稿四)

(四)深入探究:13分鐘

1、作者對海浪賦予怎樣的感情?

2、你從文中哪些詩句體會到這種情感《浪之歌》説課稿?

(逐層深入,引導學生更準《浪之歌》説課稿確地把握詩歌的情感內涵)

(五)協作質疑:10分鐘

我們對詩歌的情感已經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了,但詩歌的語言有時難以理解,對這首《浪之歌》説課稿詩,你還有什麼疑惑呢?

小組討論解決,全班交流。

(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6分鐘

引導學生《浪之歌》説課稿仿寫課文中的詩句。(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七)小結:2分鐘

(八)佈置作業:2分鐘

1、仿寫詩句

2、預習《雨之歌》文

篇2: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賞析亮點:精練、含蓄的題目,對比的寫法;精巧、耐人尋味的結尾。

2、探討人性的美與醜。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賞析亮點:精練、含蓄的題目,對比的寫法;精巧、耐人尋味的結尾。

2、探討人性的美與醜。

教學方法:誦讀、賞析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早晨我們打開窗,會看到冉冉升起的朝陽,夜晚我們打開窗,又會看到燈火闌珊的都市,今天我們要打開泰格特的小説《窗》,聽到的卻是一段美麗的謊言,一起感受人間的善惡美醜。

二、賞析“窗”的美點

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這篇小小説發表在了1987年7月號的《外國小説選刊》上,不久入選了中學教材,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可想而知,他一定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説過這樣的一句話:“小小説是訓練作家的最好的學校”,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賞析小説的亮點,通過這篇小説讓同學們學會一些寫作的方法。請看大屏幕上我為大家提示的亮點(題目、寫法、結尾)接下來的時間請大家帶着問題默讀課文。一會兒我們一起來一一賞析亮點。

1、題目

小説為什麼以“窗”為題?

明確:《窗》更簡潔含蓄,小説的情節緊緊圍繞“窗”展開,一語雙關,既指病房的窗,也指心靈之窗(美好、醜陋),以窗為題,更能突出主題。

以後同學們在給文章定題目的時候也應該像《窗》一樣,精煉、含蓄。

2、寫法

(1)對比。

人物的對比

明確:靠窗的人: 樂觀善良、熱愛生活、品德高尚(善、美)

不靠窗的人:自私自利、冷酷殘忍、卑劣醜惡(惡、醜)

孟子曾説:“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莎士比亞也説過:“任何一隻猛獸也有點惻隱之心。”小説中的不靠窗病人連一隻猛獸都不如,自私心理多麼可怕!

看到的景物的對比

明確:靠窗的人:風景優美

不靠窗的人:禿牆一堵

第4、5自然段:描寫景色非常優美,充滿生機活力,幸福美好。我相信大家在閲讀的過程中一定和我一樣對這一部分有很深刻的影響,接下來請大家在我的朗讀聲中去感受這些美好吧!

小小説一般惜墨如金,這篇小小説為何花費大量的筆墨來寫窗外的美景呢?這些細節描寫在表現人物的性格和情節發展上有什麼好處?

明確:更能夠突出靠窗病人為病友苦心着想,説明他心地善良,道德高尚。小説中的美景,是靠窗的病人想象出來的,編織的美麗謊言。在自己病重的情況下,還竭盡全力為病友描述窗外的美景。可見他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因為一個心靈裏沒有美景的人,不會也不可能編造出如此生動豐富的美景。公園美景描繪越生動,我們就越信以為真,我們越信以為真,就越為下文不是公園,而是光禿禿的一堵牆,造成了一種落差。

人物心靈的美與醜,善與惡表現得十分突出。對比手法,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更有力的表現了人物性格。無比讚美高尚的靠窗的病人,無情地嘲諷和鞭撻自私冷酷的不靠窗的病人。我們在《孔已己》和《范進中舉》中已學過對比手法,希望同學們在作文時也要善於運用對比手法,增強文章表現力。

(2)一波三折。準確地表現人物心理變化和人性的扭曲的曲折過程:

享受--羨慕--妒忌--恨--取代

3、結尾

本文的結尾巧妙在何處?

這個結尾給讀者留下了心靈的震撼和思考的餘地。這個結尾正是文章最具震撼力的部分,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尋味,這正是“歐亨利式”結尾的特點。美國短篇小説作家歐亨利的很多文章都具有這個特點,同學們課下可以閲讀他的《最後一片藤葉》、《麥琪的禮物》和法國小説家莫泊桑的《項鍊》,進一步品味這結尾的無窮魅力。

(1)如果給《窗》的結尾再加兩個字,你們猜我會加哪兩個字?“活該!”。這是高中時代學習的魯迅先生寫的《論雷峯塔的倒掉》中最後一段,一個詞成一段,多麼有力和痛快。今天被戴婷婷同學借用到《窗》的結尾,由此可見,同學們要多讀書,多看書,這樣就能在關鍵的時候將自己所學都用上了。

(2)如果結尾改為“他看到的是一幅幅怡人的美景。”這樣的結局彷彿就告訴人們做一個損人利己的、見死不救的人是有善報的,是有好結果的。這就違背了世人的正確的道德觀。

三、暢所欲言説感悟

如果我要大家在你們的微博上每個人發表一條學完《窗》後的感受,你會説些什麼呢?請寫下來。

我的微博:我們往往能夠分擔別人的痛苦,卻常常不能忍受別人的幸福,往往就在這個時候,嫉妒之火就會熊熊燃燒。遠窗人離我們到底還有多遠?我們該怎麼抑惡揚善?

四、教師贈言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與醜,成為我們窺視靈魂、認識人性的瞭望台。讓我們懂得了只有純潔的心靈、高尚的人格才能澆灌出絢麗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滿生機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一個人心中沒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個道德卑劣的人是不會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讓我們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靈,用黑色的眼睛去尋找美麗的風景,把他送給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願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羅曼羅蘭曾經説過:“要散佈陽光到別人心裏,先得自己心裏有陽光。”

五、回顧目標

1、題目含蓄簡潔。

2、運用對比手法,增強文章表現力,故事情節曲折生動。

4、結尾要言簡意賅、耐人尋味,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

葉聖陶先生説“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我們要從課文的學習中去學會寫作的方法。

六、佈置作業

小説的結尾戛然而止,原來窗外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請大家發揮想像力,續寫一段情節,要寫得既有創意,又切合小説的中心意思。

篇3: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品味本文平淡樸素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對童年的留戀及學習作者以苦為樂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體會作者對童年的留戀及學習作者以苦為樂的精神。

【教法學法】

啟發式教學法、探究法、分組討論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人説童年是一首歌,歡快的音符卻難以唱盡它豐富的旋律;有人説童年是一幅畫,絢麗的色彩卻難以描盡它多姿的回憶。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誦--“童年呵,是夢中的真,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季羨林先生的童年是怎樣的?

二、檢查預習

1、學生根據預習介紹作者季羨林

季羨林(1911-2009),學者、翻譯家、作家。山東臨清人,字希逋、齊奘。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閲俄、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2 、教師補充對季羨林先生的評價

智者永,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把心留在東方。

3、字音字形。

4、成語積累。

三、整體感知

1、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閲讀方式,找出文章中哪句話概括了作者對童年的感受?

明確: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

(學法指導:提示同學們怎麼找主旨句,提取關鍵詞,學會用一個關鍵詞帶動一篇文章的學習方法)

請同學們根據這句話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問題,同學們的疑問就是本課急需解決的問題。

2、圍繞“我的童年”,作者寫了哪些人,哪些事?你對哪件事感觸最深?

明確:介紹了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父親與叔父艱難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麪餅子的趣事;介紹我的啟蒙老師;回憶童年時的小夥伴;交代我離開故鄉的原因。

(學法指導:注意小標題的作用)

四、品味語言

學者鍾敬文這樣評價季羨林的散文“浮花浪蕊豈真芳,語樸情醇是真行;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試結合文章內容,品析季羨林散文“語樸情醇”的特點。

請同學們挑選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和其他同學交流分享。

(學法指導:賞析句子可以從修辭、表現手法、表達效果、煉字、情感表達等角度入手)

預設問題:

1“我父親和叔父到了濟南以後,人地生疏,拉過洋車,扛過大件,當過警察,賣過苦力。叔父最終站住了腳。”分析這句話中動詞的表達效果。

明確:作者連用了四個四字短語,用“拉”“扛”“當”“賣”四個動詞,簡練概括地寫出了父親和叔父在濟南所從事的艱辛工作,表現了他們為生存,在人生地疏的環境中的艱難掙扎。

2“到了濟南以後,過了一段難過的日子;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母親,他心裏會是什麼滋味,非有親身經歷者,實難體會:我曾有幾次從夢裏哭着醒來,儘管此時不但能吃上白麪饅頭,而且還能吃上肉;但是我寧願再啃紅高梁餅子吃苦鹹菜。”試着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五、合作探究

季羨林:我的文筆可能是拙劣的,我的技巧可能是低下的。但是,我捫心自問,我的感情是真實的,我的態度是嚴肅的,這一點絕不含糊。我寫東西有一條金科玉律:凡是沒有真正使我感動的事物,我絕不下筆去寫。

(學法指導:同學們要想寫出優秀的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實感。)

作者開篇即説“ 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結合課文,説説作者為什麼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讀了他的經歷,你有何感觸?

明確:作者的童年是物質和精神都飽受苦難的年代。在父母身邊時,物質生活極度匱乏,吃的是紅高粱麪餅,連基本的生活物資--鹽,都無錢可買;“半個白麪饅頭”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東西,家裏“連帶字的什麼紙條子也沒見過”;在濟南叔父家,“我” 的精神生活並不如意,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母親,幾次夢裏哭醒。所以作者回憶起童年生活,眼前沒有喜氣洋洋的紅色,也沒有生氣勃勃的綠色,只是一片無奈悲涼的灰黃。

六、揮灑青春

圍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童年”寫一段話。

1教師示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與同學們進行文字對話。

流年是塵封在記憶中的夢,細數門前落葉,傾聽窗外雨聲,涉水而過的聲音再次響起,被雨淋濕的心,依舊化作那綠葉上的水珠,化作思念的淚滴。那湖水的豐盈是我蓄滿的真情,而時間不會為我停留,曾經看過的夕陽,聽過的潮落,都變成了手中的流沙 ,藏匿在繾綣的回味裏一滴滴流淌。

時間的沙漏沉澱着無法逃離的過往,記憶的雙手總是拾起那些明媚的憂傷。用微笑細數你給的傷,最後,淚卻隨微笑流出眼眶。

2學生展示交流

七、拓展延伸

1 推薦閲讀

《季羨林談人生》

《賦得永久的悔》

《季羨林妙語錄》

2 季羨林小故事

有一年,北京大學新生入學。一個學生帶着行李,一時顧不過來,他發現不遠處有個老人,便求這位老人幫他看行李,自己好去報名,老人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一個多小時後這個學生辦完手續回來,那個老人還在那裏恪盡職守,這個學生只是簡單地向老人道了謝,老人也沒有多説什麼便離開了。不久,學校舉行開學典禮時,那個學生髮現給他看行李的老人竟然是北大的副校長,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

3 季羨林人生語錄

“要説真話,不講假話。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話都説出來,但説出來的話一定是真話。”

“我快一百歲了,活這麼久值得。因為儘管國家有這樣那樣不可避免的問題,但現在總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我的家鄉在山東。泰山的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最後兩句話是--‘國之魂魄,民之肝膽,屹立東方,億萬斯年’。人民的靈魂,百姓的脊樑,中華民族大有前途。”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説,不完滿才是人生。”

“人活一世,就像做一首詩,你的成功與失敗,都是那片片詩情,點點詩意。”

同學們挑選自己喜歡的句子背誦積累

八、小結

同學們,我們的青春年華終將逝去,但是唯有文字可以打敗時間,讓我們的靈魂沒有一絲白髮。我們不僅要學習季羨林先生樸素語言背後所藴含的真摯情感,更要學習他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的精神境界。

篇4: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大雁歸來》

【教學目標】

1、學習細緻的觀察;

2、細味抒情的筆法;

3、領略深沉的意藴。

【教學重點】細味抒情的筆法

【教學難點】領略深沉的意藴

【課時安排】1課時

【導入】

1、激趣導入

一月,他會在雪融時追蹤一隻冬眠乍醒跑出洞穴去探險的臭鼬;

二月,他劈開一根有八十多歲、被雷擊倒的橡木,生火取暖;

四月,他在每一個晚上到樹林空地上觀賞鷸炫技的空中求偶舞蹈;

五月,他聆聽從阿根廷歸來的高地鴴鳥的飛行之歌;

六月,他到深潭游泳,在溪邊釣鱒魚;

七月,他會注意草原上普遍為人所忽視而自生自滅的所有野花的生日;

八月,他經常隨興到沙洲上看河流作畫;

……(屏顯)

師:大家猜到這個人是誰了嗎?(利奧波德)這是其觀察筆記《沙鄉年鑑》中記錄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者每天都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着,思索着自然的奧祕。同學們再細看一看,發現有什麼問題?(沒有三月)三月份,利奧波德究竟在做什麼呢?我們一起到《大雁歸來》中找找答案。

(設計意圖:用詩意的形式羅列《沙鄉年鑑》中作者的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作者和《沙鄉年鑑》。羅列中故意缺少“三月”,充分引起學生的注意,也在課前留足了懸念——作者三月在做什麼呢?進而激發了學生閲讀課文的興趣。)

2、初讀文本——談發現

學生自讀課文,談一談閲讀後的感受與發現。

預設:細緻的觀察

抒情的筆法

深沉的意藴

……

師:我們本堂課,就圍繞“細緻的觀察”“抒情的筆法”“深沉的意藴”三點來展開探究。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讀課文談發現,既給學生一個自由感知文本的空間,又通過學生的發現來確立本課的探究點。這樣既肯定了學生的發現,激發他們自主探究的慾望,同時也搭建起本課的基本框架。)

一、細讀,學習細緻的觀察

探究一:作者細緻的觀察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髮言後歸納)明確:

①記錄雁羣數量的精確;

②能分辨大雁歸來、覓食、集會以及孤雁鳴叫的區別;

③發現大雁聚散時間以及地點的不同;

④觀察大雁時間之久(對春雁的觀察:從3月到5月),且不分晝夜(晚上去聽大雁集會時的鳴叫)

(師引導:作者3月觀察大雁歸來和覓食,4月觀察大雁的集會,5月發現大雁集會逐漸減少,由此可見,本文大致按照什麼順序來説明?——時間順序)

⑤發現春雁與秋雁行為的不同

⑥對孤雁的觀察、推測並求證(對孤雁觀察達6年之久)

……

(設計意圖:通過搜尋作者細緻的觀察,讓學生梳理、提取、分析並整合課文的內容,同時發現本文的説明順序。)

探究二:作者細緻的觀察説明了什麼?

明確:作者堅韌的毅力、求真務實的精神、對自身從事的事業的熱愛……

師小結: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中,我們看到了他作為科學觀察者所具有的令人敬佩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

(設計意圖:語文新課標中指出:“閲讀新聞和説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劇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閲讀科技作品,還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在作者細膩的觀察中,去感受作者身上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過渡語:作者如此細緻地觀察大雁,除了作為科學觀察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是因為什麼?(對大雁的喜愛)

二、賞讀,細味抒情的筆法

探究三:勾畫本文有情味的語言,品一品,析一析,讀一讀。

品一品,這些句子表現了大雁怎樣的形象?

析一析,這些句子運用了怎樣的手法?

讀一讀,這些句子滲透着作者哪些情感?

(同桌合作研讀)

①“當一羣大雁衝破了3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到了。”

——“衝破”用詞精妙

——勇敢、報春的使者

——讀出盼望與欣喜之情,“衝破”重讀

②“……而一隻定期遷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裏飛行200英里的賭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麼容易了”

——對比、擬人

——堅定執着

——讀出讚美與擔憂之情

③“它們的飛行和鳴叫很頻繁,而且聲調憂鬱……它們是喪失了親人的倖存者”

——擬人

——重感情

——讀出感傷悲憫之情

④“……每次出發之前,都有一場高聲而有趣的辯論,而每次返回之前的爭論則更為響亮。……而像凋零的楓葉一樣,搖晃着從空中落下來,並向下面歡呼的鳥兒們伸出雙腳……那接着而來的低語,是它們在論述食物的價值。”

“然後,突然間,刺耳的雁叫聲出現了……混亂的回聲……拍打聲,有蹼的划動而發出來的聲音,還有觀戰者們激烈的辯論所發出的呼叫聲。隨後,一個深沉的聲音算是最後發言,喧鬧聲也漸漸低沉下去……”

“它們順着彎曲的河流拐來拐去,……向每個沙灘低語着,如同向久別的朋友低語一樣……向每個剛剛融化的水窪和池塘問好。”

“在我們的沼澤上空做了幾次試探性的盤旋之後,……終於慢慢扇動着黑色的翅膀,靜靜地向池塘滑翔下來。”

“一觸到水,我們剛到來的客人就會叫起來,似乎它們濺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們的大雁又回來了。”

——比喻、擬人、用詞精妙

——自由、無拘無束、充滿野性

——讀出欣賞、喜愛之情

……

師小結:在作者眼中,大雁不只是大雁,它更有人的情感與品質。它們充滿野性、勇敢無畏、充滿靈性、堅定執着、熱情活潑、重情重義……而作者的心也緊緊追隨着大雁,作者因大雁的歸來欣喜盼望,對大雁自由的飛翔欣賞讚美,對大雁的種種鳴叫由衷喜愛,對孤雁的不幸遭遇感傷不已,對大雁的美好品質由衷欽佩。“愛”飽蘸在每一個字裏行間!

(設計意圖:賞讀中,教師尤其注重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抓住充滿情味的語言,通過三個層面的賞讀,賞析出文本的形象美、手法美與情感美。)

過渡語:作者對大雁的愛,不是輕快的,而是深沉的,隱約中會讓我們的心也隱隱作痛。

三、悟讀,領略深沉的意藴

探究四:在充滿深摯的感情的句子中,有哪些隱含着對大雁命運的關切?

(學生髮現表達,教師點撥:)

①“大雁知道,從黎明到夜幕降臨,在每個沼澤地和池塘邊,都有瞄準它們的獵槍。”——看似在讚揚的機警,實則是譴責人們的偷獵

②“雁羣是一些家庭,或者説是一些家庭的聚合體,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們先前所提出來的那種想象,它們是喪失了親人的倖存者。”(“家庭”、“親人”、“倖存者”表達了什麼?)

③“……而一隻定期遷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裏飛行200英里的賭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麼容易了。”

④“每年3月,它們都要用自己的生命來為實現這個基本的信念做賭注。”

師:定期遷徙本來是大雁習性使然,作者為什麼要用“賭注”來形容呢?

討論後明確:“賭注”是賭博時所押的錢物,或是博取成功的代價,這個代價在大雁這裏甚至是生命。(因為可能遇到各種危險,如自然天氣、天敵,或者人類的獵殺),前後“賭注”隱含着作者對大雁深深的同情和對他們命運的關注。

師(啟思):大雁的遷徙的動力是什麼?作者説是“基本信念”使然,這讓我們想到了我們中國人臨近春節的什麼行為?

學生回答後屏顯春運回鄉潮的圖片(火車站人頭攢動的場面、行駛在返鄉路上的摩托車騎行隊伍、單獨的個體回鄉),三幅圖片與大雁遷徙的畫面同時屏顯。

師:看完這些圖片,你有怎樣的感受?

預設:大雁在歸來的路上,人類在回鄉的路上;

大雁遷徙是出於“基本信念”,人們返鄉是出於強烈的願望。

師(總結式闡發):通過這幾幅圖片,特別是作者充滿情味的語言,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作者事實上是把大雁放在與人同等的地位上來對待,他愛其所愛,悲其所悲……他雖然沒有明言,但我們從字裏行間分明感到:大雁和我們人類同屬於一個家庭,他是我們人類的親人——人和動物是命運共同體。這就是他的生態倫理觀。

篇5: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教案

教學目標:

1、在朗讀的基礎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內涵。

2、體會、揣摩和學習抒情性語言和多種手法。

3、體驗和培養樂觀精神。

教學重點:

1、賞析海燕形象,領會作品的象徵內涵。

2、在反覆誦讀中,揣摩作品的語言和手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疏通文意,通過誦讀初步感知課文。

2、蒐集高爾基的有關資料。

3.教師準備錄音帶,錄音機,投影儀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導入美文。

介紹《海燕》的深遠影響,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它是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高爾基所寫的一首散文詩。它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時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書。自問世以來,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鋭利的鋒芒和激越的詩情贏得眾多讀者的喜愛。它的讀者,超越國界、超越時代,超越年齡、性別、種族。它屬於過去、屬於未來、屬於全世界。它是美的典範之作。

二、整體感悟。

1、教師配樂範讀課文,或者播放課文錄音。

要求:學生聽讀時不看書,凝神細聽。

2、學生交流聽後感受,談自己在聽讀時候的所感所想。

3、學生再進一步自由朗讀課文,並思考和討論:這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散文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節律和流動感的畫。以時間為序,文章着重刻畫了幾個場面?在不同的場面中海燕都有些什麼樣的表現?

討論明確:(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出示三幅場景畫面以及相關文字)

課文以暴風雨漸次逼近為線索,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可分為三個大的場景畫面:暴風雨“將來”——“逼近”——“即臨”。

暴風雨將要來臨,海燕“高傲地飛翔”,渴望着暴風雨的到來。

暴風雨逼近之時,海燕搏風擊浪,迎接暴風雨。

暴風雨即臨之時,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姿態呼喚暴風雨的到來。

三、品味探究,賞析海燕形象。

1、自主品味,進行個性化解讀。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讀了此文後,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麼樣的形象?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讓學生深入接觸文本,與文本進行對話)

2、聯繫時代背景,瞭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內涵。師生共同明確: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常在海面上飛翔,這本是自然現象。因此“海燕”一詞在俄文中含有“暴風雨的預言者”之意。高爾基在俄國1920xx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這個“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精靈”般的藝術形象,旨在呼喚即將到來的革命風暴,為登高一呼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高唱讚歌。

3、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讀、勾畫、體會和品味其形象給人帶來的美感。師生共同評析。

預期成果示例一:“黑色的閃電”用了形象生動的比喻,給人一種足以體現海燕的矯健、勇猛之美,“閃電”使人眼前閃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擲地有聲,這是海燕的戰鬥宣言,體現一種豪情與力量之美,是全詩豪壯之美的最高點。

示例三:海鷗的“呻吟、飛竄、恐懼、掩藏”、海鴨的“呻吟、嚇壞”、企鵝的“膽怯、躲藏”與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飛翔、歡樂的叫喊”形成鮮明對比,突出海燕的英勇樂觀之美;寫大海,寫風、雲、雷、電,是渲染一種激烈的鬥爭環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學生齊讀課文,深入體會。

四、學生交流“海燕的宣言”,深入領會海燕的內心活動。(師生共同評點,充分肯定學生的個性化見解,肯定學生的合理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