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土地改革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2W

目錄

土地改革教學設計
第一篇:關於土地改革的教學設計第二篇:《土地改革》教學設計第三篇:第3課 土地改革教學設計第四篇: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第五篇: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關於土地改革的教學設計

關於“土地改革” 的教學設計

1.播放《暴風驟雨》中的“分馬”時的場景,

2.教師提問:從這一場景中你看到了羣眾什麼樣的心情?為什麼呢?土地改革到底是怎麼回事?

3.學生討論,回答。

4.提問:新中國成立前,大部分土地歸誰所有?農民的生活狀況怎麼樣?如果你是國家領導人,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投影顯示:有關土地改革前的中國農村、農民的圖片。)要求學生結合相關內容來分析。

5學生討論: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可大多數農民還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進行土地改革,將土地分給農民。

6.學生分析此次改革的方式、意義。

(請一位同學將書中的相關內容讀給大家聽,再請一位同學為大家介紹文中的兩幅圖片——“農民丈量分配土地”和“四川金堂縣貧農分到了土地”。)

通過土地改革,農民分得了地主的土地、農具、家畜、傢俱等等。

土地改革的意義: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②對無地和少地的貧苦農民來説,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遷,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③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④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

7.當堂聯繫:

(1).指導學生完成課後“練一練”,鞏固學生對土地改革意義的掌握。

(2).投影出示一道練習題如下,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培養其思考能力。 歌劇白毛女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惡霸地主黃世仁逼死佃户楊白勞,又企圖將其女兒賣掉。喜兒逃居深山多年,頭髮全白,被農民傳説為“白毛仙姑”。八路軍解放該地後,鬥倒惡霸,喜兒獲得翻身。

請回答:

(1)是什麼土地制度,迫使喜兒逃居深山的?

(2)這種土地制度何時在我國徹底被消滅?標誌是什麼?

(3)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設想一下喜兒在1952年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第二篇:《土地改革》教學設計

《土地改革》教學設計

作者:歷史文章來源:原創點擊數:1686更新時間:2014-3-27

第3課 土地改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佈,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培養、鍛鍊學生收集整理課本圖片、歷史網站、文學作品、鄉土教材等課程資源中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確歷史概念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採用講授法、獨立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課內容的學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中國農民在兩千多年來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終於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祖國是值得我們熱愛的。土地改革的勝利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還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教學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佈

教學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教學資源:課本相關插圖、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破題導入

1.組織學生閲讀12頁“導入框”圖文,討論回答:農民拔除原來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麼?(這片土地原先屬於地主所有,現在已經歸翻身農民所有了。)

2.承上啟下,教師講授: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過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裏,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裏。農民長年累月“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勤勞作,收穫物大部分要交租納税,自己所得無幾。因此,他們熱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當家作主人。誰能夠滿足他們的願望,誰就能得到他們的真誠支持。過去共產黨就是通過“打土豪分土地”、“減租減息”等政策獲得農民的支持,奪取了全國政權。當時,新解放區還有3億多人口未進行土地改革。新中國政權要想鞏固下

來,特別需要這些農民的支持。本課要學習的內容就是新中國建立後的土地改革歷史,具體情況請看書。

二、自主先學 知識梳理

見《伴你學》p10 “導學目標”和“知識梳理”,學生自主預習課本內容,梳理教材線索(組內可討論、交流)

三、教材挖掘 合作探究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佈

組織學生集體朗讀課本第12頁“文獻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條款”,討論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時間與抗美援朝的起止時間有什麼異同?(都開始於1950

年;但是,全國土改基本完成於1952年底,抗美援朝勝利於1953年7月。)

2. 這次土地改革同過去的土改有什麼不同?(注意保存富農經濟,也給地主分

上應得的一份土地,讓他們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義精神,減少了改革的阻力。)教師過渡:近3億農民真正地翻身當家作了主人,將產生多麼巨大的能量?

(二)土地改革的意義

指導學生觀看《歷史地圖冊》《土地改革》圖和課本相關插圖,形象地瞭解土改經過和農民心情,通過討論加深理解土改的歷史意義。

1.土改完成後,我國的土地制度發生了什麼變化?(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農民翻身後,對於新中國人民政權的生存和發展起了什麼作用?(起了鞏固的作用。因為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村生產力獲得極大解放,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糧食產量不斷增加,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課中反思:

土地改革的意義兩點,第一點是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這一點,要通過回憶辛亥革命的成果——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分清兩者的不同。封建制度和封建帝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第二點是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讓學生討論理解其中的含義:農民真正獲得解放是新政權給予的,農民感激政府,從而擁護政府,積極參與其中。封建土地制度摧毀了,解除了農民身上的束縛,從中可以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四、拓展視野 情感昇華

以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為題,展開“接龍”活動,加深理解記憶。延伸:調查一下,如今中國的土地制度與50年代的土地制度有何區別?

五、知識整合 練習反饋

1.知識整合(板書):

(一)《中華人民你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佈

(1)1950年頒佈

(2)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3)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義

(1)徹底廢除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摧毀了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勢力。

(2)廣大農民在經濟上、政治上徹底翻了身。

(3)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經濟好轉創造了條件。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化開闢了道路。

2.練習反饋:

第三篇:第3課 土地改革教學設計

課題:第3課土地改革

編寫人:建湖縣裴劉學校周華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土改的必要性、土改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情況;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佈及土改的歷史意義。注意培養學生蒐集整理信息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概括、歸納的能力;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指導學生收集整理課本圖片、網站資料等課程資源中有關土改的信息,並在教師引導下展開討論,幫助學生對教材主幹知識體系進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加深學生對解放後土改必要性及其歷史意義的理解和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中國農民在兩千多年來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終於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祖國是值得我們熱愛的;認識土地改革的勝利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還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重點、難點:

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佈的背景及土改開展的情況和意義

難點:關於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必要性的分析;關於土地改革與新生政權的鞏固和新中國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關係。

課前預習題

(1)解放前,我國佔農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佔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而佔農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和,卻只佔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

(2)年,中央人民政府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規定廢除的土地所有制,實行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改革到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得了土地,農民真正獲得瞭解放。

(4)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

(5)土地改革的完成,使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業生產獲得了迅速恢復和發展,為準備了條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複習提問1、隨着開國大典的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你認為此後新政府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鞏固政權)

2、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戰勝內外反動勢力的進攻,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中央人民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其中有上節課學到的什麼事件?(抗美援朝,保家衞國)這個事件起到了什麼作用?(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也為國內建設創設了良好的和平環境。)

3、承上啟下:幾乎在抗美援朝進行的同時,黨和政府領導了土地改革運動。

二、講授新課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佈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第一段,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提出探究問題

①這是一種什麼土地制度?②這種土地制度有什麼危害,會產生什麼影響?

(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富農人少地多,農民人多地少,這就束縛了農村生產力,嚴重阻礙着農業生產的發展。)

(2)指導學生閲讀毛澤東的一段話:“很短的時間內,將有幾萬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麼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這段話反映了廣大新解放區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3)指導學生綜合歸納土地改革進行的必要性: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為了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必須進行土地改革;②新中國成立後,新解放區還有3億多人口尚未進行土地改革,為了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要求,爭取其對新政權的擁護以鞏固人民政權,必須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

2、土地改革的開展

(1)土地改革的起止時間:1950年-——1952年底。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土地改革的起止時間與抗美援朝的起止時間有什麼異同?(都開始於1950年;但是,全國土改基本完成於1952年底,抗美援朝勝利於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的指導文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組織學生集體朗讀課本第13頁“文獻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條款”,討論回答:結合文獻內容,説明此次改革主要是改什麼?改的目的是什麼?(改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是為了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闢道路。)

補充:封建土地所有制與農民土地所有制有何異同?(提示:從土地佔有者、地主階級與農民的關係、產品分配等方面考慮)

(3)土地改革的具體辦法是什麼呢?(分批進行;沒收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應得的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

(4)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這次土地改革有什麼特點?(分批進行,區別對待;既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又注意保存富農經濟,保護中農和小土地出租者,同時也給地主分上應得的一份土地,讓他們自食其力,富有人性色彩,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師總結:正是這種區別性的措施,使土地改革實現了四個心:貧僱農得地開心, 中農有利放心,富農不動定心,地主勞動迴心。

(5)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此次土地改革的效果如何?取得了什麼成果?(到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全國 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得約7億畝土地和大量的農具、牲畜和房屋等生產及生活資料,每年免交地租350億公斤糧食。)

二、土地改革的意義

同學們,在學習了土地改革的內容後,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土地改革的意義。請同學們看課本上相關內容,看其是從哪些方面來總結土地改革的意義的?為了更好總結,現在把同學們蒐集到的一些資料呈現給大家。

資料1:這是1952年1月1日,為了宣傳農村土地改革的勝利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種郵票,全套4枚,由孫傳哲設計,上海大業印刷公司雕刻,上海大業印刷公司印製,1955年1月10日再版。生動地展示了土地改革極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按照規定,農村劃分出了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僱農等幾個階級和階層。沒收來的土地和財產,被重新分配。無論是地主,還是僱農,每個人都得到一份土地。當然,最高興的要數那些從前一無所有的貧僱農,他們中有的人甚至把土地證當作了寶貝,一直珍藏到今天。

資料2:時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魯笳説:“農民得到了土地,我們的黨就得到了農民的擁護。全國農民擁護的事情,那個時候,沒有辦不成的。所以説,這是一次了徹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資料3:毛澤東也曾興奮地説:“我為新中國數萬萬農民獲得翻身的機會和國家獲得工業化的基本條件而表示高興表示慶賀,”

資料4: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穫。這就是勞動農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覺。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51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1、4363億噸,比1949年增長了26、9%。

同學們從三個方面總結了土地改革的意義:即

第一:徹底廢除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摧毀了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勢力。第二:廣大農民在經濟上、政治上徹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經濟好轉創造了條件。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

課堂小結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農民開展了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運動。通過土地改革,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這是近代歷史開始以來中國人民反封建鬥爭的偉大勝利。土地改革進一步鞏固了我國的人民民主政權,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下節課我們就將一起去了解我國工業化起步的情況。

板書設計

第3課土地改革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佈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①、②)

2、土地改革的開展(時間、指導文件、具體方法、特點、效果)

二、土地改革的意義(①、②、③)

隨堂訓練

一、選擇題

1、 建國後,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的法律文件是 ()

a、《共同綱領》b、《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憲法》

2、 下列選項中,屬於土地改革意義的是()

①廢除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業生產迅速發展 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農民翻了身,成為土地的主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題

歌劇白毛女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惡霸地主黃世仁逼死佃户楊白勞,又企圖將其女兒賣掉。喜兒逃居深山多年,頭髮全白,被農民傳説為“白毛仙姑”。八路軍解放該地後,鬥倒惡霸,喜兒獲得翻身。

請回答:

(1)是什麼土地制度,迫使喜兒逃居深山的?

(2)這種土地制度何時在我國徹底被消滅?標誌是什麼?

(3)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設想一下喜兒在1952年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第四篇: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設計簡説]

每一個有獨創性的詩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意象,在這意象裏凝聚着詩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觀察與認識,凝聚着詩人獨特的思想與感情。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與太陽;艾青作品中永遠唱不盡的主題是:愛國主義。把這種感情表現得最為動人的,是他的《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作於 1938 年 11 月 17 日,其時正值國難當頭,艾青懷着對家鄉、土地、民族的愛,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鬥爭的洪流中,他選擇了一個關鍵的意象——土地,來為時代吶喊。“ 土

地 ” 的意象裏,凝聚着詩人對祖國 ── 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這是對學生進行藝術薰陶和培養愛國情操的極好教材。學習這首詩歌,重在體驗意象美,情感美,無論是知識積累,還是情感薰陶,都要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實現,吟誦以感其情,吟誦以會其意,吟誦以領其韻,直至產生共鳴。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關注詩中飽含着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領會詩歌的情感內涵與思想意藴。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閲讀和鑑賞詩歌的能力。

3.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把握節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誦。

◇過程與方法

?? 有感情地誦讀,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感受湧動着的激情。

?? 熟讀並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味詩人抒發的戀土深情,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增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教學過程]

一、聆聽呼喚,讀出 情感

課間播放歌曲《祖國之戀》:

在愛裏 ,在情裏,痛苦幸福我呼喚着你;

在歌裏,在夢裏,生死相依我苦戀着你。

縱然是悽風苦雨,我也不會離你而去。

當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淚光裏。

你戀着我,我戀着你,是山是海我擁抱着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血是肉我凝聚着你。

縱然我仆倒在地,一顆心依然託舉着你。

晨曦中你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裏。

1 .從剛才的歌曲中,你聽出歌者心底怎樣的呼喚?(對祖國的熱愛)

是的,故國、故鄉、故土,與我們每一個人血脈相連,也是我們一生一世都無法割捨的眷戀。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繫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 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向飽經滄桑,多災多難的祖國唱了一首深情的戀歌。

2.自由朗讀這首詩歌,感受詩人抒發的情感。

你初步感受到詩人對祖國懷着怎樣的愛?請用一個詞語來形容。

(學情預估:學生可能會説到“深沉”、“熾熱”、“真摯”、“執着”等詞)

3.一首優秀的詩歌,往往會集中抒發人類的某種美好情感,而這種情感的爆發,可能有一個具體的誘因,比如受到欺負(杜甫的茅屋被風吹破,茅草被搶)或情緒受到觸動(徐志摩告別心愛的康橋)。那麼,你認為是什麼誘因使艾青爆發出如此熾烈的愛國之情?

(學情預估:根據詩歌創作的時間,學生應該能聯繫時代背景感受到詩人的創作激情。教師可適當補充:悲壯的時代氛圍觸動了詩人艾青的情緒,於是在《我愛這土地》中抒發對祖國

的熱愛。)

(説明:有人説,詩歌是無譜的音樂,欣賞音樂要用心聆聽,整體感悟,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們不能把音樂拆成音符碎片來欣賞,詩歌閲讀與欣賞也該這樣,要注意對詩人整體情緒的判讀。這一環節,由聆聽歌曲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在瞭解背景和自由朗讀中貼近作品貼近詩人,能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二、入情入境,讀懂意象

1.詩人是用怎樣的方式來愛的?

“假如 我 是一隻 鳥,/我也應該用 嘶啞 的喉嚨 歌唱 。”

請注意,在這裏,詩人用了 “嘶啞”這個形容詞,而我們都知道,鳥兒鳴唱的聲音應該是清脆的,珠圓玉潤的。由“嘶啞”這個詞,你會聯想到怎樣的形象?從中你體會到詩人什麼樣的情緒?

(學情預估:有些學生不一定能快速進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師可以相機點撥:啼血的杜鵑,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着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鬱的負荷而生髮的焦灼與浩歎,傳遞着與時代同步的憂患詩情,這憂患來自對多災多難的祖國深沉的愛。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的執著的愛。)

朗讀這兩句(注意重音位置),體味詩人的憂患詩情和執著的愛。

2.詩人為什麼把自己比作一隻鳥,而不是一片雲,一棵樹?

提示:鳥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一個意象。《詩經》的第一首便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此後鳥的意象便逐漸具有了更多的意藴,不單以雙鳥、孤鳥來比喻歡愛相親或者別離,更常常是一種不受羈絆、超然高舉的自由生命的象徵。大家可以在自己的“庫存”裏搜索一下與“鳥”有關的詩句,讀一讀。

多媒體出示相關詩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古詩十九首》

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古詩十九首》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無題》

從此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文天祥《金陵驛》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王令《送春》

詩人對祖國、對土地、對民族的熱愛,已到了不知如何傾訴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愛情。雖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動聽的情歌,但這 “嘶啞”的歌聲是用整個生命發出來的,是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執著的愛。於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播放朗讀錄音)。

雖然我們與詩人不同時代,但我們從朗讀中會深切感受到那個時代詩人沸騰的熱血。

3.詩人摯愛着的是一塊怎樣的土地?其歌唱的內容包括哪些?

同桌交流後明確(多媒體出示關鍵詞句):

這 被 暴風雨 所打擊着的 土地

永遠洶湧着我們的 悲憤 的 河流

無止息地吹颳着的 激怒 的 風

來自林間的無比 温柔 的 黎明

土地、河流、風、黎明,它們的核心是 “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這四個意象前面都加了長長的修飾語,這些修飾語有什麼深刻的含義?(討論)

(學情預估:這是整個學習活動中最有難度的環節,學生説的大多比較零碎,教師可以通過板書進行整理、提升。)

土地 ?? 飽受蹂躪的國土

喉嚨嘶啞的鳥 河流 ?? 滿腔鬱結的悲憤

歌唱 風 ?? 不屈不撓的反抗

“我” 黎明 ?? 獨立自由的曙光

好,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就是通過這些意象和關鍵的修飾語來表達的,所以這些地方要讀重音。(指定幾名學生朗讀,作簡要點評)

(説明:教學時不一定要用“意象”這個概念,看各自教學的積累,也可以用“飽含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這個説法,學生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三、把握節奏,讀出韻味

?? 如果讓你來朗讀這首詩,你覺得詩中哪一處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覺?

“——然後我 死 了,連羽毛 也腐爛在 土地 裏面。”

正當我們為詩人不斷的歌唱 ──頑強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時,沒料到詩篇陡然來了一個大的轉折,有何深意?

(學情預估:學生會各抒己見,教師提供艾青的創作談:“我們的祖國,貧窮落後,多災多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痛苦多於歡樂,我們心中鬱結着過多的‘悲憤';然而,這畢竟是生我養我的祖國 !即使為她痛苦到死,也不願意離開這土地。”實際上寄寓了詩人願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生於斯、歌於斯、葬於斯,至死不渝!這是一種悲壯而悽絕的愛,是一種高貴而純潔的愛。)

這樣的愛該用怎樣的語調錶現出來呢?

探討:“死”、“連羽毛也”“土地”這些詞也是重點強調的,但根據詩歌意境來看,不能讀重音,否則就顯生硬了。那麼該怎樣處理呢?

討論後明確: 我們可以這樣:語速放緩慢,聲音稍微壓低、拉長,同樣達到了強調的效果。而且,輕重緩急處理不同,詩歌的韻味便出來了。

教師範讀,同學跟讀、體會,語調要深情、殷切。

2.一首優秀的詩歌中總有幾個句子能特別打動你。打動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摯。這首詩中,表達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處?

“ 為什麼 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 我 對這 土地愛 得深沉??”

都説“男兒有淚不輕彈”,我們怎樣理解詩人眼裏的淚水?

(學情預估:經過思考、探究,學生有能力理解這淚水中飽含的深情。教師補充: “ 深沉 ” 一詞也許還不足以表達愛的熾烈程度,於是,其後緊跟的沉重的省略號,似乎湧動着潛流地火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着我們的心房,激起我們持續的共鳴,留下不盡的餘韻。)那麼,怎樣朗讀才能表現出這種湧動着的激情呢?

學生試讀,揣摩,交流:

要像歌唱家那樣,在隔開一行,作必要的間歇和停頓之後,吸夠氣,蓄足勢,最終唱出最高的一個音符。(範讀、齊讀)

3.詩歌的節奏體現在兩個方面:外在的音樂性,如音節、對稱、押韻等;但更主要的是內在的節奏,這個內在的節奏就呈現為情感的變化。試着用曲線畫出詩人情緒起伏的走勢圖。(請學習小組共同完成)

抗爭 熾烈

悲憤 憧憬

憂患 執著

我們在誦讀時要隨着詩中感情的起伏體會內在的節奏,通過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表現出來。處理好停頓,詩歌的韻味就自然流露了。

同學們交流朗讀節奏的劃分,明確後開始誦讀,讀給小組同學聽,相互切磋。讀時將自己想象成詩人,沉浸到詩人創作時的情境中。

(説明:所謂“詩歌”就是“詩”與“歌”的聯姻,這首詩在音樂性上雖然不如古典詩詞,無固定的節律,不押韻,但其內在情感的旋律節奏非常鮮明,是詩情的秩序。請學生用曲線畫出詩人情緒起伏的走勢圖,能幫助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在節奏,讀出韻味。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不必將概念凸現出來。)

四、情緒對接,強化體驗

1.每一個有獨創性的詩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意象,在這意象裏凝聚着詩人獨特的思想與感情。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就是土地。請大家欣賞艾青同期創作的另一首土地情詩《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見材料1)

學習小組從情感基調、意象內涵、節奏韻律等角度交流讀這首詩的感受。

(學情預估:用剛才的學習方法,學生應該能把握這首詩的情感內涵和韻味。能理解 “土地 ” 的意象裏,凝聚着詩人對祖國 ── 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這種愛,來自詩人內心深處,來自民族生命深處。教師可以提供錢理羣的評析——“土地”的意象還凝聚着詩人對於生於斯、耕作於斯、死於斯的勞動者最深沉的愛,對他們命運的關注與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詩都是獻給中國農民的。)

2.祖國是親愛的母親,為了她,有多少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都在所不惜,一首首詩,就是獻給祖國的錚錚誓言。(多媒體展示若干詩句)

如果讓你抒寫對祖國的熱愛,會用什麼樣的詩句?

(學情預估:為了點燃學生嘗試寫詩的熱情,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如: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冰雪並沒有封鎖住母親美麗的容顏,但歷史不會忘記那刺骨寒冷的歲月??;當神舟再度飛天,中華續寫輝煌的時刻??還

第五篇: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

《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

巴彥縣興隆二中王彥華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掌握文中熾痛,嗥嗚,斑讕,

污穢等詞語朗讀課文,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深層體味作者的家園情,故國

情,揣摩本文優美而富有激情的語句,增強對語言的感受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強烈情感.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強烈的思鄉愛國之情,

抓住文中兩段景物描寫,賞析全文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兩段之間的關係

瞭解寫作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朗讀法,情境法,討論點撥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首先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觀看一組圖片。

是啊,誰不深愛着自己家鄉,誰願意離開生養自已的地方,但是,在解放前在1931年,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九·一八事變,就使千千萬萬的東北同胞無家可歸.日本帝國猖狂入侵,廣袤肥沃的東北大地淪落於帝國主義的鐵蹄之下,一時間,四野慌蕪,民生凋敞,流亡是東北人民唯一的選擇,內心撕裂般的疼痛

成了他們對那段日子唯一的記憶,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土地的誓言再回首那段痛楚的記憶吧!

二、走進作者,背景(學生介紹,教師適當補充)

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 曹京平,遼寧省昌圖人,現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小説《曹雪芹》《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是當時“東北作家羣之一”.

東北作家羣:指九·一八事變後,一羣從東北流亡到關內的作家羣體,作品及時地反映了處於日寇鐵蹄下的東北人民的悲慘遭遇.主要作家有:蕭軍,蕭紅,舒羣, 端木蕻良等,作品有蕭紅的《呼蘭河傳》《生死揚》等.

背景:這篇文章軍於九·一八事變十週年,那時作者的家鄉,東北三省已被日本帝國主義強佔十年之久,作者有家不能回,有鄉不能歸.那是一種怎樣的痛楚啊!

三、賞析課文

1、聽課文錄音(下面我們請千山先生為我們深情地朗讀課文),同學們認真傾聽.注意語速,語調和重音.聽讀時,且在課本上做些朗讀標記,注意體會作者的感情.

2、學生出聲地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語速和重音,思考:文章寫了什麼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淪陷的故鄉昔日的美麗,豐饒及自已在故鄉的成長足.抒發了對淪土的故鄉強烈的思念之情,併發出了為解放故鄉而戰鬥犧牲的誓言.

3、思考:文章兩個自然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 文章兩段的結構是相同的,都是先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後回憶,最後再直接抒情.

4、內容上有所不同.學生討論找出兩段中最精彩的景物描寫的句子.生範讀,讀出感情並思考:兩段所選景物名有什麼特點?為何選取不同景物?

* 1首先看第一段都描寫了(請繼續關注好 範文網:)哪些景物?(物產和景色)2這些景物是怎樣的(物產豐富,景色優美)

3景物為什麼寫的如此豐饒美麗呢?(採用了怎樣的手法來寫的?)

(a選擇有東北地域特徵的物產,並採用景物疊加,像電影的鏡頭一樣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和美麗.b形容詞的大量使用使語言優美,景色迷人.c運用大量比喻和排比,增加氣勢,給人美感.d調動聽視嗅覺等多角度來寫)

4這些景物是在眼前嗎?(思憶故鄉)

5此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激情的讚美和深情的懷念) 6此段有直接抒發這種感情的句子嗎?請你調動朗讀技巧,把它讀給大家,看誰讀的最有感情,教師可適當範讀.

* 1第二段對故鄉的回憶描寫了哪兩個季節的景色(春秋)2春秋的景色如何?(春的清新秀美,秋的豐饒富足)

3大家思考這一段景物的描寫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速朗讀(境界優美,感情舒緩,語氣輕柔)

4此段作者面對土地發出誓言,同第一段所不同:除了對故鄉的思念外還含有怎樣的感情?(憂傷和憤怒)

5現在我們看文題,土地的誓言應該如何理解?面對土地作者發出了怎樣的誓言?代表他什麼心願?(思鄉和愛國)

6全班齊讀作者表達對土地所發出的錚錚誓言,感悟作者保衞家鄉,捍衞祖國的愛國情懷?(我要回到它身邊……我的墳前)

小結:文章兩段景物描寫,前者選取東北特有的物產,展示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採用排比,比喻,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激情的讚美和深情的懷念,而後者選取春秋兩季景物同樣表現東北大地豐饒美麗,但沒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第一段熱烈,它也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後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已保家衞國的錚錚誓言.

四、拓展延伸

同學們文中作者所眷戀的關東原野,當時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十年之久,對於作者來説,他失去了美好的家園,對國人來説,她是祖國完整的版圖上淪喪的土地呀!同學們,你體會到作者對家鄉的愛了嗎?你感受到作者對侵略者的恨了嗎?

1、下面請劉明澤和程竹新兩位同學來代表大家聲討可惡的侵略者.

2、猖狂的日本帝國主義最終被我們趕了出去,因為我們的中華大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兒女.在戰爭年代裏,他們拋頭顱,撒熱血;在和平年代裏,他們拒絕高官厚祿的誘惑.

3、同學們,你們都知道哪些熱愛國土,熱愛祖國的故事,詩篇或者歌曲?

1) 胡巖巖詩朗頌《祖國我愛你!》.

2) 孫天宇演唱歌曲《我的家在東北》.

3) 曹茜講述著名數學家蘇步表的愛國故事.

4) 耿容蒙朗頌了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小詩---《巴彥,我愛你》 4同學們聆聽着這樣的歌曲和詩篇,你的心中一定湧動了愛國情,報國志吧!那同學們誰能説一説,做為二十一世紀,和平發展國家的中學生,你們應該怎樣做,才能算是熱愛祖國,熱愛家

鄉呢?(學生踴躍發言)

師結:我們偉大的開國元勛毛澤東,就曾説過,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已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慨,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老師相信長大的你們,肩負起國家建設的重任,我們的祖國會更加昌盛,富饒.同學們,努力學習吧!祖國母親在日夜期盼着你們早日成長為國家的動樑.

五、作業:

請以《土地的誓言》想到的為題,來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文章來抒發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吧!

最後讓我們合唱一首精忠報國來結束我們這節課的學習吧!

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物產豐富

思憶故鄉讚美和懷念

景色優美

思鄉愛國

春的清秀

發出誓言憂傷和憤怒

秋的豐饒

本網向您推薦更多範文:

土地資源 教學設計

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初探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教學設計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教學設計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