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設計與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51W

國小語文教學設計與反思精品多篇

國小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一

上次,我們學校開展了“綠色教育”特色課展示活動。我執教了國小語文《桂花雨》一課。親身經歷此次活動,收穫頗豐,感慨也頗多。

首先,是對“綠色教育”的認識與探索。

“綠色”是什麼?是一種理念,一種追求,更是一種境界!“綠色環境育人,全面持續發展”的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或渠道。

學校開展“綠色教學”活動是將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理念,力求具體地、實在地落實在一個個的預設教案中,一節節的課堂教學上。從而,提升或擴展到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以及人與發展相和諧的高度。基於這點認識,在制定國小語文《桂花雨》課堂教學設計時,我儘量使課堂充滿智慧、充滿和諧、充滿人文氣息……當然,這只是我對追求。

其次,使緊扣“綠色教學”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本文的美。

《桂花雨》是現代女作家綺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作家對家鄉親人,對美好童年生活的眷念、這是一篇很優美的文章,讀後使人覺得童年生活是那樣純潔美好。對故鄉的懷念是每一位遊子的心靈雞湯,精神慰藉、

在教學的開篇,我幾乎運用了催眠術,利用文本的插圖,根據查閲的很多資料,精心設計了導語:這是一幅定格在作者腦海中的永遠也揮之不去的畫面、儘管時間空間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對童年,對家鄉的懷念,作者卻永遠難以忘懷,此時,學生眼前是大屏幕彩圖,耳邊使老師深情的敍述,他們腦海裏一定是浮想聯翩。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很快地接受文本,感受文本的美。

接着,我提出問題:“我”為什麼喜歡桂花?學生很快的找到答案,並進入感情朗讀,在教學文本中最精彩,也是最優美的“搖落桂花”的情景時,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後找出歐美懷舊經典名曲《昨日重現》作為背景音樂,範讀課文,同時大屏幕上出現了作者小時候搖落桂花的動畫等等。我想:此時學生一定是全方位地感受美、感受和諧。此刻,作者、編者、學生、教師、音樂、畫面構成了立體的課堂,形成廣闊的想象空間,讓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懷念童年,熱愛家鄉,這濃濃的思鄉情緒就是美!

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母親説:“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我讓學生讀中體會:一讀,體會母親話裏的意思。二讀,思考這裏的桂花為何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三讀,聯想思鄉的古詩。我當時認為母親對故鄉的熱愛與懷念,學生還是能體會到的,但評課的專家認為此環節還未到位,可能是缺少了點睛之筆吧。古人説:書到用時方恨少。我説:“課到上過才知憾!”又是汗顏的“汗”。

在教學最後的教學遷移上,我利用一組:春遊、運動會、旅遊等照片,激發學生説一説童年生活的趣事。評課時,專家認為此環節額落腳點是思鄉,並非童年趣事。而我對專家的看法持有異議。十來歲的學生,身在家鄉,如何思鄉?沒有生活積澱!童年趣事就是熱愛家鄉的最好體現!也是美的迴歸。

最後,是“綠色教育”與日常課的衝突。

我對“綠色教育”的認識還很膚淺。課堂上存在着許多問題,儘管在努力實踐中。平時,日常的語文課很耗費課時;一篇閲讀課文要二、三課時;一篇非閲讀類課文,要四、五課時。不知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不知如何提高本人課堂教學藝術水平。

學無止境。教學也是如此、。渴望專家、領導引領導航,讓我們共同建構語文“綠色”課堂新境界吧!

教學設計與反思國小語文 篇二

時間如行雲流水,我擔任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也近一個學期了,這一個學期在工作中,我不斷的反思學習,努力使自己不會愧對“鑄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稱號。現總結自己的教學工作如下:

本學期,我堅決落實學校的有關教育教學計劃,嚴格執行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制度和要求,認真完成各項任務,狠抓教學常規,努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抓好學生的學習習慣:

作為剛剛進入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説,如何能讓他們在40分鐘的課堂上認真地聽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教學工作開始的重點。作為今年的新老師,又擔任一年級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我深感任重而道遠。剛開學的幾個星期裏,我不斷向學校資深教師學習,採用編兒歌、口令等形式,將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融入情趣之中,讓學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認真備課。

這學期學校開展的師徒結對活動讓我收穫頗豐。我明確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圖解對活動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做出總結,寫好教學反思。

三、抓好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

一年級作為學生走進學校的第一步,正如建高樓大廈的地基一樣是非常主要。本學期,我主要在注重學生的漢語拼音知識的掌握、寫字、讀書、課外閲讀等方面作了努力。

四、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作為一位新教師,我存在的不足有很多很多,經驗不足,努力不夠,教學基本功不夠紮實。在教育教學中對學困生的關注不夠。從拼音抽測到古詩背誦再到考試,我發現班上七八名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紮實,這還需要在下學期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與幫助。家長配合不夠。説明我與家長的溝通還不夠,這將是我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之一。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積極向身邊的老師學習。

國小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三

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的確是這樣的,面對今天的教育環境,絕對是有改革的必要。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可以説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實際的教學環境中靈活運用。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與傳統和語文教學存在很大的差異,以往的語文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知識為本位,以考試為目標。

教學結構是表現教學內容、顯示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組織教學環節,設計教學結構時,必須明確一個目的,體現一個觀點,堅持一個原則。

在語文教學中,課程設置要符合孩子的特點,讓他們在提高聽説讀寫能力的同時,學到課本外的做人知識。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我常常思索着這樣一個問題: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下面作具體的探討,希望給廣大的國小語文教育工作者帶來啟示。

一、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

語文教師是學生美好心靈的塑造者,是學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學生人生路程的引路人,這就更要求語文教師博覽羣書,不斷地豐富、充實和發展自己,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無所不通、無所不曉,進而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崇高和神聖的形象。

教師要深入探究教材,善於濃縮課文內容,通過活生生的語言因素,來達到使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發展思維的教學目的。有的課文比較淺顯,中心較明確,教師可充分利用幻燈、錄音等教學手段編制信息傳遞程度,來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在引導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反饋信息。在學生理解課文之後,用省下的時間指導學生練習,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二、課堂上必須有情感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孩子們課堂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都是由我們教師的手來翻閲,我們的語文課堂空間如何去翻閲孩子的生命。一堂充滿激情的語文課,不僅學生聽着是享受,教師本身也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師的激情來自本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喜愛,還有對夢想的追求。

三、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情境教學,對於國小生而言,不但能夠激發興趣,並且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如果都是把握好這一環節,教學效果將會不錯。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為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瞭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治的精神、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學生學好語文的情感。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於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形成印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藉助圖畫再現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華,必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於接受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導和啟發,同時還要有感情地講述,便於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學《風是一位畫家》一課中,通過生動的畫面,使學生體會到一年四季風的特徵,理解了這些風伯伯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四、要善於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課堂提問適中,如果太容易,學生不需要動什麼腦筋就會覺得沒意思,如果太難,學生會感到摸不着邊際,失去信心。提問要緊扣課文,有一定的深度,能使學生抓住要害,想一想就能説出一二。學生有好勝心理,是願意思考問題的,關鍵在於都是要善於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要吃透教材,要了解學生。

五、走下講台,充當學生

實踐證明,師生關係越融洽,教學效果就越好。根據我們的教育對象――國小生的特點,我們應該思考哪種教學方法,更容易被他們接受,儘量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努力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差距。教師可以走下講台,讓學生充當都是,比如在生字教學中,鼓勵學生上台,識字,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不但課堂氣氛活躍,同時學生也會感受到有成功感,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信心,讓他們也認識到,只要努力,我們也可以做一個老師。

六、充分利用多媒體

現在,多媒體普遍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它以圖文並茂,直觀的聲像、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有助於學生合作、主動地學習,達到開啟學生思維,陶冶學生情操,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境界。

總之,我真誠地希望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讓學生在輕鬆融洽的氣氛中最大程度地學到應知應會的知識!實實在在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從從容容教語文,輕輕鬆鬆教語文,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華的教學狀態。我在路上,我在努力!

國小語文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四

課題:《雪地裏的小畫家》

作者及工作單位:汪強 萬平學校

教材分析:《雪地裏的小畫家》是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首融兒童情趣與科普知識為一體的兒歌,富有童趣。兒歌設置下雪的環境,採用擬人的手法,運用形象的比喻,根據幾種小動物踩在雪地上的腳印來介紹它們腳的形狀特徵,以生動活潑的兒歌語言講述了一羣小畫家在雪地上畫畫的事,兒歌后部分又用設問的形式,指出青蛙沒有參加繪畫的原因,介紹青蛙需要冬眠的知識。兒歌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閲讀教學的重點,低年級的閲讀教學應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並感受閲讀的興趣”作為起步階段閲讀教學的第一要求,採用多種手段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嚮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語言的特點”和“閲讀的樂趣”。新課標還指出語文教學“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所以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根據本教材的特點以及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採用做遊戲、比賽朗讀、畫動物的腳印等形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將美術、音樂等學科內容融入在本課教學內容中,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使學生學習始終處於興趣盎然的最佳狀態,引導學生感知生活,觀察事物,通過學習感悟、積累語言,發展思維,在愉悦的氣氛中完成本課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用“幾、用、魚”3個字,認識兩個偏旁“蟲、目”。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小雞、小狗、小鴨、小馬這四種動物腳的不同形狀以及青蛙冬眠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生字和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

2、多媒體課件

課前談話:老師很喜歡和你們交朋友,特別是想和小畫家交朋友,誰是我們班的小畫家?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下雪的動畫片

師:冬天到了,下了一場雪,有些可愛的小動物不怕冷,紛紛來到了雪地上當起小畫家。他們畫的畫是什麼樣的?讀了課文,你們就明白了。

二、引導初讀,學習生字

讓我們走進課文自由讀讀。遇到難讀的字寶寶,藉助拼音多讀幾遍。開始!師:小朋友們讀得可真認真,現在老師要來考考你們啦!瞧,老師已經把生字寶寶都請上大屏幕了。(學習兩個偏旁“蟲、目”)

三、再讀課文,讀中悟,悟後讀

接下來,讓我們再讀讀課文。老師出示課件提出兩個要求。

⑴用橫線劃出雪地裏的小畫家。

⑵用波浪線劃出小畫家們分別畫了些什麼。

哪位小朋友樂意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你來。

指名回答問題,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小雞 小狗 小鴨 小馬

竹葉 梅花 楓葉 月牙

現在,老師想採訪採訪我們班的小畫家,你們平時畫畫都需要用哪些材料?(水彩筆、油畫棒、蠟筆……)那你們知道雪地裏的小畫家們是用什麼來畫畫了嗎?(腳)

師: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比較一下小畫家們的畫與實物像不像?

(出示課件)

看到自己有那麼高超的水平,小動物們心裏會是什麼感受呢?你來説(開心)那請你開心的讀讀這句話。你來説(自豪)嗯。那請你自豪的讀讀。

正當這羣小動物們在雪地裏歡快的玩耍時,還有一個小動物卻沒有參加,他就是——小青蛙。(它在洞裏睡着了。正在冬眠。)

冬眠是什麼意思呢?到了冬天,有些動物不吃不喝,也不出來活動,整天睡大覺,就叫冬眠。

指導朗讀:小青蛙睡着了,我們可不要吵醒它,所以這句話應該怎麼讀?

(讀的輕一點)

小朋友們還知道哪些動物要冬眠嗎?讓它們在冬天裏好好休息吧,我們來繼續跟着雪地裏的小畫家的腳步來到雪地裏。

四、整體感知,回味課文

雪地裏的小畫家,給我們畫的畫可真美呀,讓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讀課

五。指導寫字:幾、

(小畫家們在雪地裏勾勒出美麗的圖畫,那小朋友們能不能在田字格中勾勒出我們祖國美麗的漢字呢?我們來瞧瞧今天是哪個字寶寶要住進田字格?)

1、學生仔細觀察字的筆順及筆畫,並説説字要注意的地方。

2、教師範寫:幾:第一筆是豎撇,寫在豎中線的左邊,第二筆是橫折彎鈎,起筆與豎撇的起筆相連。(第二筆用紅筆寫)

六、小結

好,小朋友們,今天我們認識了四位雪地裏的小畫家,請你們課後再去找找我們的動物王國裏還有哪些小動物也是雪地裏的小畫家?這節課就上到這裏,下課。

教學反思

《雪地裏的小畫家》是一年級上冊17課的一篇課文,這一課以韻文的形式,不但形象的講述了四種動物腳印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語言活潑,富有童趣,讀起來琅琅上口。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

教學《雪地裏的小畫家》時,我牢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激發其參與學習的興趣。在導入新課時,我憑藉多媒體輔助手段,把一組冬景圖展現在學生面前,把生活帶進了課堂,把學生引入了一個如詩如畫般的冬天世界裏。

學生內心世界是豐富的,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他們渴望能盡情抒發內心的感觸,能夠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因此在教學中我以“畫腳印繪畫大賽”這一虛擬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遊戲是學習知識的有效載體。在識字環節中,我設計“開小火車”、“生字接龍”等多種遊戲活動鞏固識字,在閲讀教學中用比賽形式促進學生朗讀。這些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也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

二、注重識字、寫字的教學。

三、注重以讀為本,自讀自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因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重視學習導語的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閲讀過程的展開則是留大量的時間給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讓知識點有機滲透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之中,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四、注重課內與課外生活實際相結合。

生活處處皆語文,帶領學生走進社會生活,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合理開發課外學習資源,這也是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於是,在課外延伸環節中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你還知道那些動物會在雪地裏畫畫?”“還有哪些動物像青蛙一樣要冬眠?”課內與課外學習的有機融合,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放手給學生,煥發起了他們的創造活力,通過這首兒歌的教學使我深深的體會到:我們的教學設計,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從學生需要的角度,採用恰當的教學策略,來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目標。促成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全面發展。

國小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五

聽劉老師的課,宛若坐在小舟中順流而下,沒有驚濤駭浪,卻在知識的涓涓細流中完成了整堂課的旅行。以下可能條理性差一些,但確是我感觸到的一些:

1、課堂上的每一句話,每個眼神都滲透着老師對學生的關愛與鼓勵。“同學們真會學習!”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表揚了學生的學習方法、正面鼓勵了學習態度,我相信孩子會非常願意跟着老師繼續往下學習。反觀自己的課堂,正面鼓勵、側面表揚、競賽激勵是經常用的,而且效果明顯。課後自己也會經常告誡自己課堂上要多用一些激勵技巧去正面引導,而非負面,這樣孩子會樂於接受,越來越好。

雖然坐的離劉老師課堂遠一些,但能在模糊的視線中揣摩到老師與學生眼神的交流。老師要學會用眼睛説話,“傳情達意”。這是我現在在努力做的,努力用眼神把自己的心表達出來,使自己的心與學生走得更近,去共同感受知識帶給我們的快樂,共同探索知識更廣闊的空間。

2、課堂上的一動一靜,都是優秀課堂常規的展現。回答問題時踴躍而不亂序,思考問題時積極而不躁動,朗讀課文時認真而不怠慢,這種種的種種都強烈地衝擊着我。反觀自己課堂,課堂常規着實需要進一步加強完善,上課10分鐘之後就有孩子坐不住了,我只能用小組競賽、個人競賽等方式去規整坐姿,注意力。但有幾個個別孩子坐姿、注意力持續時間不是很久,一堂課中我要經常去鼓勵。聽師傅的課,現在師傅很少費口舌去規整課堂,孩子表現的都很好。疑惑是:我的課堂正常嗎?自己給的答案是:有些不正常。這學期的課堂常規有時候覺得還沒有上學期好。原因:自己在課堂常規要求上有些放鬆。這學期過於關注知識的傳授與鞏固,在習慣和常規上有些疏忽,殊不知,習慣和常規是正常傳授與鞏固知識的前提。這一階段我在盡最大努力去彌補過失,希望能幫助孩子們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

3、一位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牢記在心。“請大家跟我一起看第一段,(讀第一段)我畫的詞語是‘裝飾’,因為……、”清晰、簡明、大氣。這種方式是學生之間的互相引領,而非是僅僅站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我覺得我應該有意識地把這種回答問題的方式引入我的課堂。

4、教學過程安排合理。初讀課文———詞語和生字———再讀課文,深入理解感悟。反觀自己的課堂,大體環節設計上基本上沒有問題,把握不太好的主要還是最後一個環節理解感悟。問題出現要依靠自己去解決,自己要深入研究文本,理解透徹,把握準確重點難點才能慢慢提高自己在這一方面的講授能力。多涉獵各方面知識,視野開闊,從更佳的角度去理解、審視文本。

5、使淳樸的鄉下人家與古詩對話、融合、提升。在劉老師課堂的尾聲,學生齊背了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陸游的《遊山西村》,一起欣賞了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王建的《雨過山村》,王維的《山居秋暝》,最後,劉老師又推薦了戴望舒的美文《天晴了的時候》。理解課文內容後,老師帶着孩子們去廣闊世界裏尋覓更甜蜜的知識,不僅一起尋覓咀嚼,還推薦放手,告訴孩子們課外還有更多的只是等待他們去尋覓。鼓勵孩子跳出課文,去生活中找尋知識的源泉。我想這些都會成為孩子厚重的文化積澱。我覺得我越發重視晨讀中的古詩教學了,在不間斷的背誦和初步感悟中,孩子們的文化底藴會越來越厚實的。········

教學設計與反思國小語文 篇六

識字一

反思與對策

現象一:

在識記生字這一環節上,大部分學生只是運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識記生字,方式單一,學生興趣不是太高。

分析教師沒有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調動學生認字的積極性,同時對創造性地運用教材還需努力。

對策:應重視識字教學的生活化和情景化。教師平時多注重教給學生多種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在情景中識字。

現象二:做“小詩人”這一環節,提出問題後馬上讓學生合作學習,有點流於形式。

分析對合作學習理解不夠深透,忽視了部分學生沒能進行充分的個體學習與自我感悟。

對策合作學習要落到實處,在合作之前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後再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這樣做給不愛動腦筋思考或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

識字二

教學反思:

我是根據兒童詩特點,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讀書、自主識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視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通過多種形式如讀書、評價、説話、討論,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識字三

教學建議

1、指導學生朗讀時讀出節奏,並注意韻律。拍手歌節奏感很強,指導學生朗讀時,一方面要根據標點停頓,另一方面,根據句子所表達的意思。本課形式上是兒歌,每兩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末尾押韻,指導朗讀時,要提醒學生注意體會課文押韻和靈活換韻的特點。

2、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知識經驗,鞏固識字成果。,還可以通過組詞、造句等方式鞏固識字。如:拍,拍手,同學們喜歡玩拍手遊戲。

3、進行寫字指導時,教師要板書示範,提醒學生注意筆畫、筆順。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七

隨着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着變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台。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對課堂流行語的反思

隨着 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國小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這些流行語的產生本身意味着國小語文教學對人本的迴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後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1. 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

課堂上,教師言罷,教室裏立刻人聲鼎沸,場面極為熱鬧。但學生喜歡的方式真的只有大聲朗讀麼?這跟教師的導向有很大關係。在國小階段,教師比較強調高聲朗讀,因為,這樣易出效果,也便於教師檢查。但是,其他的閲讀方式學生難道就不需要掌握了麼?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就明確提出了要 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退一步説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閲讀方式,也不要總強調 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學生不喜歡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捨棄了。

2. 你學懂了什麼 。

教師話落,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場面熱烈感人。教師或全盤肯定,或蜻蜓點水式評價,不深究,聽之任之。仔細品評,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可謂競相紛呈。然而遺憾的是,教師的種種表現常缺乏針對學生語言表達加以點撥、引導及在情感體驗上體現 撥雲見日 的功力,給人以 神龍見首不見尾 之感。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的形式,而沒有成為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又是從 零起點 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資源浪費。

3. 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

如同在語文課堂中設置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麼?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敍事、或狀物、或説理。結構或並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一概以 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 可以嗎?而實際上,我們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師虛晃一槍, 真主意,假商量 而已。教師總是有辦法趕着學生朝設計好的圈子裏鑽。

國小語文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八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下面是關於國小語文教學設計與反思的內容,歡迎閲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9個生字,學習偏旁“門”、“舟”。

有感情地流利朗讀課文。

能力目標:看圖觀察能力及想象力的進一步訓練。

情感目標:感受晴朗夜空的美麗,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有感情地流利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生字的認讀(平翹舌音、前後鼻音)

教具、學具的準備:

教具:月亮、小船剪貼圖,彩色星星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磁帶(歌曲《小小的船》)。

學具:每人一張印有月亮、星星的畫紙,彩色畫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你喜歡晴朗的夜空嗎?晴朗的夜空是什麼樣的?

2、引出課題。今天,月亮姐姐就來到了我們班。月亮姐姐問好:“一(五)班小朋友你們好!”(互相問好)“能説説我長的什麼樣嗎?”(觀察月亮的形狀、顏色)像什麼呢?(彎彎的,像香蕉、鐮刀、小船)

3、這樣美麗的月亮姐姐掛在藍藍的夜空中是多麼美麗呀!有一位名叫葉聖陶的老爺爺把小朋友看月亮的情景寫了一首詩。這首詩的名字叫什麼?《小小的船》(板書課題)

4、學習“船”字。順口溜:幾隻小舟就是船。偏旁“舟”。

5、讀課題,想到了什麼?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出示課件,隨音樂教師範讀課文,生評價。

2、自由讀課文,圈出生字。

3、指名讀課文,互相評價。

4、齊讀課文。指導讀“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

5、情景中學習、檢查生字(課件輔助)

(1)除掉課文中的熟字,集體認讀詞語。

(2)除掉詞語中的輔助熟字,認讀生字。

(3)集體討論記字方法(小組合作學習),並全班交流。

(4)認讀生字,和生字寶寶打招呼。

6、讀課文,生字寶寶已經認熟了,能把課文也讀熟練嗎?

三、讀讀、想想、説説

1、聽音樂《小小的船》説感受。

2、找最喜歡的夥伴背誦課文。這麼美妙的歌曲,小朋友想不想把歌詞也記在心裏呢,並表演出來呢?

3、背誦課文匯報,評出最佳表演獎。

4、詞語訓練。

( )的船 ( )的月兒 ( )的星星 ( )的天

四、延伸活動

1、如果你有一雙翅膀來到這美麗的“小船”裏,你會看見什麼?(啟發談話)

2、把你看到的東西畫出來。

板書設計:

7、小小的船

教後反思:

本節課為人教版國小語文實驗新教材第一冊第七課《小小的船》。

《課標》中提出:國小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此為依據展開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營造課堂教學的“綠色生態環境”

語文教學應當是生動活潑的,充盈着豐富的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改變對語文教學那種傳統的理解,打破語文教學那種教師問、學生答的定勢,使語文教學活起來,使教學中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多起來。葉聖陶先生認為:“上課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該如尋常集會那樣的討論,教師彷彿集會的主席。”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積極參與,達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暢通,從而形成課堂教學的“綠色生態環境”。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變學生被動學習為學生主動參與;變以教師的“講授”為主為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學習為主;變以學生“洗耳恭聽”為主為學生積極思維為主;變師——生的單向交流為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教師和學生共同閲讀,共同斟酌,相互評價,隨時啟發指點,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在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提高識字效率。

九年義務教育大綱提出“要在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把字的音、形、義結合起來;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和實物,聯繫生活實際識字,把識字和認識事物結合起來;學過的字力求在語言訓練中反覆運用,把識字和聽説讀寫結合起來……”

“在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是識字教學的重要原則和方法。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就是在識詞中識字,在學句中識字,在閲讀中識字,使識字結合一定的語言環境進行,而不是離開語言環境孤零零地識字。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體。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有助於建立字的音、形、義之間的牢固聯繫,準確理解字(詞)義,提高識字、學詞的質量。在語言環境中通過學詞、學句識字,多義字等難以確定意思的,字(詞)義變得容易確定了;難懂的字詞變得比較通俗易懂了;意思比較抽象的字詞變得比較具體了。本課識字環節,就是讓孩子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學句、學詞中識字。如學生在讀“我在小小的船裏坐”在沒有其它生字干擾時,邊讀邊看中就熟悉了生字“坐”讀音與字型。

加強識字同客觀事物的聯繫,有助於建立詞的概念,牢固地掌握字詞,還有助於豐富知識,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客觀事物包括圖畫、實物,也包括已有的生活經驗。識字時,在課件設計中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實物或聯繫生活經驗。如,在學習“閃”字時,配有閃閃的星星圖片,使字詞與意思之間架起了認識的橋樑,從而易於理解字詞的意思,易於建立音、形、義之間的聯繫,提高識字效率。

三、讓學生在閲讀中發展創造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國小閲讀教學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就顯得猶為重要。國小閲讀教學本身具有很強的創造因素,閲讀教材是作者的文學創作。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創新精神,使學生敢於説自己的理解與看法,而不是老師教一句,學生就學一句,應是老師教一句,學生學三句。作為教師,要努力創設學生創造能力的民主環境,要善於分析並支持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個人看法,要讓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讓他們有自己獨自的`看法,只要不重複別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如,在學習課文“我在小小的船裏坐,只看見……”在感受作者的意境時,應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所以,設計提問“如果你坐在這小小的船裏,你會看見什麼?”學生的回答是豐富的:“看見了流星雨”、“看見了太陽系的行星”、“看見了中國的長城”、“看見了北斗七星”……讓學生自由地去創造,可以與觀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斷的判斷力相結合,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加工進行創造。

本階段的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樂於畫畫,願意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我充分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在閲讀想象的同時,拿起彩筆,把自己在閲讀中想到的畫出來,把自已在閲讀中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充分享受閲讀的快樂。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形象的圖畫的過程往往就是一個對閲讀內容回顧、加工的過程,等他把這幅畫畫好以後,也就把自己在閲讀中的收穫表現了出來。畫筆走進學生的閲讀世界,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了他們閲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