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我們的民族國小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91K

語文我們的民族國小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我們的民族國小教學反思 篇一

看着三年級小孩子充滿稚氣的笑臉,聽着他們可愛的嫩嫩的聲音,尤其是感受着他們在課堂上的點滴成長,滿心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本節課,我設計了3處想象。第一處同學們來上學時的情景,我先範讀,要求同學們邊聽邊想象:“在你的小腦瓜中,看到了什麼?”開始,孩子們想象很侷限,只有一個孩子舉手,説:有很多民族的國小生都來上學。我意識到孩子們對這種教法不習慣,於是示範引路:在劉老師的頭腦中,彷彿看見了……然後再讓學生邊想像,邊朗讀,達到了較理想的效果。

有了如上的示範引路,緊接着又設計了一處想像環節:同學們向在校園裏歡唱的小鳥打招呼,會怎樣打?孩子們開始雀躍起來:小鳥,你好!小鳥,早上好!我趕緊表揚:多有禮貌的孩子!多可愛的小女孩子!孩子們的高興之情溢於言表。

在教學第三段時,引導學生想象:如是你是一棵小樹、一隻小鳥、蝴蝶或或者一隻猴子,看到小朋友們學習這麼認真,課文朗讀得這麼動聽,你會怎麼做?李依陽小朋友的回答真讓人叫絕:“如果我是一隻站在枝頭的小鳥,我一定不敢再叫了,因為我怕打擾了小朋友們讀課文。我會靜靜地欣賞。”有了這樣的感悟,再感情朗讀已是水到渠成。

孩子們的成長,讓我彷彿看到了:孩子們想象的翅膀在長大!

我們的民族國小教學反思 篇二

《我們的民族國小》是一篇抒情散文。

對於“民族”一詞,還是比較陌生的,畢竟我們這邊民族氛圍不濃,可以説是沒什麼民族氣息,如果學生能參加一些民族活動,如果看過一些着民族服裝的人,或許他們會有更深的認識,為此,我上網找了些資料製作成PPT,學生看着這些鮮豔的民族服裝,還有一些活動照片,與各民族就更接近了,學習起來更帶勁。

學文後我把知識延伸到課外,在立足於課內,打好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把語文知識聯繫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學完課文以後,我讓學生來畫畫這所民族國小,同學們都興趣高漲,動起手來了,畫的是各有千秋。

最後,我還讓學生進行展評,分小組選出代表作品,每個小組一幅,然後讓同小組的隊友進行作品講評。這不僅鍛鍊了學生,而且更大地激勵學生,讓學生得到了發展。

《我們的民族國小》教學反思 篇三

這篇閲讀課文,我是把握着這樣的脈絡來上課的:初讀——説——品讀——表演——悟理——自編——自創。初讀是解決生字的讀音,説則在讀的基礎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資料,這時分主角進行品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之後帶上面具進行表演,對文章的精華瞭解更為透徹,文章的靈魂得以昇華,像一個烙印一樣刻在學生的腦海裏,最後讓他們輕而易舉的悟出文章的真諦——道理。層層深入,步步緊扣中心,水到渠成。

這時有了必須的基礎後更加用活了文本,進行思維的拓展,即我設計了自編——自創,又給學生一個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的台階,讓他們順理成章、不自覺中就跨越這道屏障,由此到達創作積累語言的過程,完成了一個作家的工作,這時老師適當的鼓勵,將會激發孩子創作文學的激情。

在教學過程中,時間十分緊湊,一環扣一環,學生始終帶着濃厚的興趣和高度的熱情來完成教學,在再讀課文時,問他們你喜歡誰,理由是什麼?許多後進生或不愛發言的學生都能主動説出自己的感受,可見他們對課文比較熟悉、感興趣。説用朗讀的形式表達出來時,平時愛好讀書的學生紛紛舉手,一比高下,並且還鍛鍊了合作精神。精製的面具及時對文章的理解使得他們躍躍欲試,營造了課堂上的小高潮。最後體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維中,老師的引話中提出了新問題,但在引導學生弄清二者優缺點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覺地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互換思維,並羣眾改編故事來讚揚鐵罐批評陶罐,對課文的理解到達新的程度。自創寓言則是讀寫結合,生成創造,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語言,培養學生的創造潛力,這樣既引導學生內化了語言,又充滿了豐富的人文,學生因此更為受益匪淺。

但再成功的課堂也還是留有不足和遺憾,在這節課中,時間過於緊張、倉促,以致於在面方面沒有注意到,後面創作寓言時間不夠,只能留於作業形式。當然作業佈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設計,即照顧到各個層次、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可在三條中任選一條來完成。

總之,多嘗試、多實踐,我相信會更完善,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我們的民族國小教學反思 篇四

學完本課,從語文的角度,在閲讀與寫作的銜接上還是比較成功的。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一個“情”字貫穿全文。在課前本人並沒有急於流露新課學習的動機。只是和孩子們談談整整一個暑假,自己是否留念過學校,留念學校的什麼,給足學生時間交流。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本人在學生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也搭上幾句,以過渡到新授課的銜接。

(九月,天高雲淡;九月,彩色斑瀾;九月,新意盎然……)學生來勁兒了,有好幾個孩子接着我的話題情不自禁地朗誦起來了,“九月,秋實累累;九月,楓葉火紅;九月……我高興極了!為了牢牢抓住孩子們這來之不易的激情,本人又加上了動作。“我滿懷喜悦地來到學校,看到那一羣羣小天使,沉寂了兩月之久的校園又恢復了活力……”有孩子站起來了,自己説起來了,手也動起來了。“有的……有的……還有的……”我又插嘴了,“是啊!這麼美麗的學校,寫滿了孩子們的快樂,載滿了孩子們的幸福,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裏……”板書題。

本文是通過記敍不同民族的國小生在同一間教室裏快樂學習的情景,重點是通過讀體會學校生活的美好與幸福,以及感受到我國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友愛。本課在寫作特色上,層次清楚,先寫上學的路上和來學校時的情景,再寫課上與課下,最後以自豪讚美的感情點題。因此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問、讀、查、想、寫”等方法弄清課文內容。(這裏的“問”是自問。如,為什麼叫“民族國小”呢?通過“自問”查資料瞭解作者以及文章的背景,理解詞意。“想”作者為什麼要在文中寫這麼多小動物們呢?將自己讀書後的感受用自己的話寫一寫。在這過程中,本人始終穿插在學生中間,時而點撥。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出示課內閲讀,提示學生用自己已有的閲讀方法“圈、點、畫、批、讀、寫”等。(圈出文中生字新詞,點出文中讀重音的字,畫出文中優美的句子,並讀一讀,還可以句子仿寫。

出示閲讀要求: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從中體會到了什麼並作旁批。文中哪些部分是重點,並認真讀一讀,第四自然段中描繪了幾幅畫?在這過程中,本人堅持“放”與“扶”的原則。在學習第一部分時,出示句子:

1、那鮮豔的民族服裝,把學校打扮得更加絢麗多彩。同學們向校園裏歡唱的小鳥打招呼,向敬愛的老師問好,向高高飄揚的國旗敬禮。(這句話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表現了孩子們天真可愛有禮貌和愛祖國的特點。本人在“扶”的過程中,反覆有感情地朗讀句子,仿寫句子是重點。以“向”字開頭的排比句式。如:小樹向調皮的我招手,小草向悠悠的白雲點頭,風兒向鮮豔的國旗和好……)

2、大家一起讀課文,那聲音真好聽!這時候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引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理解通過這種景物描寫突出“安靜”二字。並重點引導學生進行仿説並仿寫。如:小軍的笛子吹得真好聽,那聲音極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表現很不錯,都能用景物突出“笛聲優美而迷人”的感覺,也有學生用文中原句填的。

3、出示最後一段。(本段三句話,第一句點題。2、3句描寫窗外的安靜。)在這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對全文不同形式的朗讀去理解“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國小,一所邊疆的民族國小。”點明題目,因此,在讀時要重讀。2、3句通過古老的銅鐘,美麗的鳳尾竹,更加增添學校的鄉村氣息和民族特點,更突出這是一所令人難忘的學校。

課後,重點安排了習作練筆“開學啦”讓學生實地練習,掌握理清文章的層次。重點部分放在“上學的路上和來到學校所見到的情景,再寫進教室後的情景以及自己的感受。(此過程是本人在本文教學中所預設的重點,不但要練習,而且要落實。)課外拓展,鼓勵學生用表格式,寫寫自己一週的課餘生活。(本人在知識點上作了例式“略”)

但本課的生字掌握情況很差,主要是寫,本課的生字不但多而且難寫。“舞、戴”等字,班上三分之一的學生沒寫對,不是掉豎就丟橫的。課後本人利用編字謎加動作的形式進行了特殊字的形象區分,具體“略”。

總之,學生在40分鐘內要始終如一地興奮學習,得要我們老師也要有興奮的教態,更要有適合學生口味的方法吸引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內外結合,讓學生在平和,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因此,語文課的成功要把激發學生的“興趣”擺在教學中的重要位置,同時也要求老師靈活掌握教材及各個知識環節。

《我們的民族國小》教學反思 篇五

對於國小生來説,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衝: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四、大膽、大方、大聲説話,説普通話習慣;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六、好問的習慣;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八、規範、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説,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須規範、整潔地寫字。必須經常主動習字。習慣是具有遷移性的。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為例來説,在歷時數年的”土家族聚居區農村國小生語文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實驗“中,筆者發現,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範整潔地、有一定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來了。

2、熱情高。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筆者認為,某種意義上説,語文是一種活態的,有生命的現象。更贊同一種觀點,語文課堂要成為生命成長的課堂。因此,離開了學生的感情——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感情,語文課是無法上的,至少是無法上好的。尤其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需要學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這樣才有利於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落實。也就是説。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必須進入“角色”,我們常説的:不動感情不讀書;拒絕偽讀等等,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這方面,需要引導,需要薰陶,需要結合習慣養成教育來培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同語言文字傷了感情。這一點並非危言聳聽,這種可能隨時都可能發生,如: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反感;機械重複的抄寫;教師對學困生的歧視等等,都可能導致這種後果。很好理解,試想,如果學生看了課表,某節課是語文,眉頭都是皺的,語文課還怎麼上?筆者在長期的國小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學生對語文的情,來自於趣,要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興趣,對美好生活充滿熱愛和嚮往。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感情自然也就產生了。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慾有了,主動性強了,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教學效果自然好。最關鍵的一點,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學習的激情,都來源於教師對學生的愛。有種提法,筆者很贊成:用讓大愛温暖課堂!

3、會讀書,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一、學生要會朗讀,要動情地讀書;二、學生要會默讀,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脣、不回視,抓住主要內容等;三、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瀏覽。四、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質疑、解疑,學會在讀中圈點、批畫。會讀書,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還有課外閲讀量的達到。(課外閲讀量,課程標準有個“不少於”的界定。應當説,這只是個保底的要求。)這些,就應當説是個死任務了。當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從更廣的視覺看,會讀書,説到底是會學習。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訓練方法。學生要經歷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才可能學好語文。新課程不再提語言文字訓練,但訓練肯定還是要的。是必需的。語文實踐活動,總得以訓來年為基礎。某種意義説,實踐何嘗又不是一種訓練?因此,要從聽、説、讀、寫;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上,從合作學習上,從收集資料,處理信息上,通過指導,讓學生習得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並主動去運用,形成習慣,學生將受益無窮,有的將是終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形成較敏鋭的語感。即基本的感悟語言的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可能學好語文,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筆者在平時,常用講幽默、笑話、俏皮話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感,來觀察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誠然,光靠這種方法來訓練,遠遠不夠。還要採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如讀議古詩和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展開聯想,想象等,總之,要多方式、多層次。

《我們的民族國小》教學反思 篇六

伴隨着新課程改革的進程,我們高興地看到,很多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意識已發生了改變,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慢慢認同,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也在日益發生着變化。

然而,目前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還是在課的準備和設計方面比較重視,注重最大限度的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大力倡導“質疑”,“探究”的精神,但在聽課中卻發現小語課堂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

1、對文本主旨的把握問題

教學中要擺好整體把握與局部解讀的關係,防止“以偏概全、因小失大”。

如《陶罐和鐵罐》一課,教師引導學習了陶罐和鐵罐對話之後,問學生:“你喜歡陶罐和鐵罐?

老師緊接着告訴學生: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從本單元的訓練重點來看,是讓學生懂得怎樣看問題和想問題,文中有個小泡泡,是這樣問的:讀了這個故事,我想到了……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允許學生從多方面去談自己閲讀中的感想和啟示。而且本課的主旨不是停留在“謙虛和落後”上,而是明白“人和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不僅要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也要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主旨的多元化以及主旨的提煉都是教師解讀文本中要關注的問題。何況這是第一課時,課文還只是上了第一部分,故事還沒有講完,完全沒有必要在這裏揭示課文的主旨,從這個教學環節來看,我覺得教師問題的指向性有所偏頗,對文本主旨缺乏整體把握。教師該怎麼問學生,如何設計問題,在什麼時候呈現問題,都需要進行精心預設,都應該是認真細讀文本之後進行的。

文本細讀,不光需要微觀層面的細膩地讀,也需要中觀層面、宏觀層面的細讀,這三者應該成為一個整體。因此教師在鑽研教師時,既要有字詞方面微觀的細讀,還要有對文章結構方面的、文化背景方面的宏觀的閲讀。

2、對文本整體感知的問題

整體感知課文,能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大致的瞭解,也是讓學生對作者如何佈局謀篇有個清晰的認識,初步感知文章的結構特點,對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是很有必要的。

以《長城》一課為例,有一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説説長城給你的印象?

本應該在學生表述完之後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文章的結構出來了,上課的思路也呈現了。可是老師在學生説了“我覺得長城很長”之後馬上就進入了課文的第一小節學習。

《孔子拜師》一課、《清澈的湖水》一課,教師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後,學習生字詞後就直接進入了第一小節的學習。

《珍珠鳥》一課,自由讀文後,讓學生想想作家的珍珠鳥是怎樣的?

緊接着就從書中找出寫珍珠鳥小的句子。然後瞭解珍珠鳥發生了哪些變化?

這樣的教學設計,40分鐘裏所關注的都是珍珠鳥,始終忽略了作者“我”,也使得文本所表現的主題“人和動物和諧相處”沒有着落。

如果在導入之後,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圍繞“課文寫了什麼”進行自由閲讀。學生可能會説:“課文寫了珍珠鳥很小、很膽小、很可愛、……”

從學生的回答中,我們看出學生讀出的還是局部,沒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因此教師的教學不是就此打住,馬上進入下一個點的學習,而是應該及時地給與引導。

教師此時可以這樣導:“是呀,課文寫了珍珠鳥的小、可愛等,那除了寫珍珠鳥,還寫了誰呢?

生:還寫了作者“我”。

師:那寫了他們之間的什麼事情呢?你能將兩者聯繫起來説一説嗎?

生:寫了珍珠鳥在我的精心照料和呵護下漸漸膽大,告訴我們……

師: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作者是怎麼寫珍珠鳥的?想想“我”是怎樣逐漸得到珍珠鳥的信賴的?

教師這樣的引導,讓學生懂得閲讀一篇文章之後,能抓住主要人物,把人物之間發生的主要事情概括出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而且本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中顯現出來,教學目標明確,學生的閲讀能力、概括能力就是這樣的引導下逐漸形成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小語文大綱》中明確要求學生學會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教師們非常關注文章的結構,一般一堂課都是在理清了文章脈絡之後進行精講的。但是在新課程理念下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卻漸漸淡化甚至丟失了這種整體上把握全文的意識。其實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從整體入手,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精讀課文之後再回歸整體的傳統教學,依然是國小語文教學中的精華,我們語文教師不應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