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囚綠記教學設計 囚綠記説課稿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26W

囚綠記教學設計 囚綠記説課稿

《囚綠記》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能通過圈點關鍵詞句概括行文脈絡。

2.能揣摩抒寫綠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綠的內涵。

3.能通過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態度,説出對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正確理解綠的內涵和寫作意圖。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作家巴金曾這樣評價他,説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彷彿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這是多高的評價!這位作家是誰呢?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囚綠記》的作者——陸蠡。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拜讀他的這篇代表作,去觸摸他那高尚的靈魂。

二、讀“文”——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閲讀文題,質疑猜讀:初讀文題,你會生髮哪些問題?你最想了解些什麼?

(“綠”具體指的是什麼?為什麼作者要囚“綠”?綠是怎樣被囚的?囚綠的結果怎樣?幫助學生刪減意義不大的問題,讓學生明確問題也有主次之分)

2.帶着問題,快速閲讀課文(閲讀過程中注意圈點生字詞):作者敍述了一件怎樣的事情?請用一句話作簡要概括。

(作者敍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將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

3.再讀課文,理清寫作思路。在橫線上填字分別概括事情的過程。方法:快速閲讀,劃出關鍵詞句,用規定符號圈點勾畫填寫。

綠—— 綠——囚綠—— 綠—— 綠

(遇綠→ 賞綠→ 囚綠→ 釋綠→ 懷綠)

學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讀“綠”——品讀悟情,感受綠的形象

(一)初步感受綠的形象(囚綠前)

1.通過對文章內容由概括到具體的瞭解,可以看出作者對綠有着怎樣的情感態度?

(喜愛之情)

2.朗讀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現作者對綠的喜愛之情?找出來,讀一讀,讀出作者的喜愛之情。

(學生自由朗讀,圈點批註。)

3.作者為何對綠情有獨鍾?請你從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語句。

明確:①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並不感到孤獨,……(擇綠的原因)

②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於抑鬱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葱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來比喻猗鬱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囚住一隻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囚綠的原因)

(齊聲朗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4.創設情境,與綠對話:選用文中語句,以“我欣賞你,因為你是 ”的句式説話,表達作者對綠的喜愛之情,體會綠的形象。

5.歸納總結綠的內涵:在這一階段,作者心目中“綠”是 的象徵。

(生命、希望、慰安、快樂)

(二)深入感受綠的形象(囚綠後)

1.“囚綠”後,作者對綠的認識又是怎樣的?找出文段中描寫囚綠後綠的形象的語句(用自己習慣的符號圈點批註)。思考:被囚的綠藤又是怎樣的?其中你最有感觸的是哪一處?讀一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①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並且比在外面長得更快。

②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原來的方向。

③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④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願它繁茂蒼綠。

2.深入探究綠的內涵:你對綠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引導學生圍繞最有感觸處來感受綠的新形象。

(總着朝窗外的方向)(可見綠具有“堅貞、執着、頑強不屈、嚮往自由、光明”的可貴精神。)

3.總結歸納:在囚綠的日子裏,綠藤所表現出的 內在美震撼了作者。

學生總批,教師總結:綠是自然的顏色,是生命的象徵,它是希望,是執著的使者。在作者的筆下,我們由淺入深,感受到了綠的自然之美、綠的執著之美,對綠的形象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三、讀“情”——品析悟旨,探究寫作意圖,

1.對“囚綠”的行為,作者自稱為“自私”,是一種“魔念”。有人認為不可理喻,有人認為可以理解,對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導學生辯論,發表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作者把綠藤當作他的惟一的“朋友”,囚綠也是愛綠,是愛綠的一種極端的行為,表達了作者那份對綠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嚮往。最後,作者被綠那頑強的抗爭性格,永向光明的執著精神所感染,不是又釋放了它嗎?擇綠賞綠也好,放綠懷綠也罷,支撐這些行為的巨大的情感動力是作者對綠深沉不變的愛。

另一方面:這是一種自私之舉,是對綠的施暴之舉,是對生命的一種遏制、一種摧殘。

如果真的喜歡這個事物,那就不能囚禁它,給它自由,讓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2.朗讀文章最後一段,引發思考:作者寫本文的目的是什麼?僅僅是表達一種懷念之情嗎?方法:結合文中反映時代背景的有關信息,和作者簡介資料等理解寫作意圖。

教師出示陸蠡資料和寫作背景。

①陸蠡其人:

陸蠡,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陸考原,幼時有神童之稱。著有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綠記》。陸蠡貌不軒昂,語不驚人,服裝儉樸,不善交際;心地坦白,對朋友至誠至義;“不願説好聽的話,不肯做虛誇的事”,“喜歡埋頭做事,不求人知”。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上海淪陷後,他留滬主持該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説,被捕,刑審數日,受盡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祕密殺害,年僅34歲。

②陸蠡其時其文

1937年7月,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時值日寇入侵,華北人民陷於水深火熱。本文寫於1938年,即抗日戰爭爆發一年後,當時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島”的上海,被迫與廣大文化戰士隔離了開來。作者是富有正義感的青年作家,國難當頭,不能不憤怒、憂煩,不能不生出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於是他回顧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將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心聲。沉默、內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

自由討論,達成共識,明確:除了懷念之外,作者在寫此文章時,還有一種懊悔、自責,更有一種祈祝之情。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見常春藤,其實是在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至此,“綠”不僅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嚮往光明、自由、堅強不屈的廣大人民”的象徵,作者由綠及人,以此表達自己的心聲。

3.對本文主題的理解有幾種不完全一致的説法,通過對文章的解讀,談談你的看法。

①以常春藤來象徵作家以至整個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追求光明的形象,從而表達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執着的愛國主義情懷。

②因為愛一樣東西至於極點,便想把它牢牢佔據,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這是人類的共性,可愛而愚蠢。對於那些有生命的東西來説,讓它生活在最適合的環境,即是一種真愛、最愛,這也許就是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吧。

③借讚美常春藤“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自己忠於祖國的情懷;並借“有一天”重見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

討論明確:三種理解既有同又有異。第一種的主題似乎包容太多了,第二種沒有從特定的寫作背景去理解,第三種理解比較到位。

四、讀“人”——深情對話,抒寫自我心聲

同學們,陸蠡,一個富有強烈愛憎的鬥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借綠色呼喊出人民的心聲,我們接觸到了他那顆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崇高的靈魂”。他確實有一顆——“黃金的心”。此時此刻,你想對他説點什麼呢?

《囚綠記》説課稿

一、文本理解,重、難點確定。

《囚綠記》是普高語文必修2第一單元第3課。這一單元是學習寫景狀物散文,本篇是自讀課文。

本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經歷,描述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態和真摯心願,含蓄的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徵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本文的意思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敍事層面,表現了作者對綠枝條的無比喜愛,一個是象徵層面,即本文的深層寓意。前者意思淺顯,學生通過閲讀可以理解,後者比較含蓄,學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如下3點,並把其中第2點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瞭解作者囚綠、放綠的原因,體會作者對綠無比摯愛的感情;

2、理解作者筆下“綠枝條”的性格特徵及其象徵意義(重點和難點);

3、學習本文對綠枝條的生動和擬人化的描寫並運用於寫作。

二、學情分析,教、學法選擇。

本文篇幅不長,且文字不深,學生基本能讀懂,所以本文的教學時間擬定為一課時。雖為自讀課文,但職業中學學生基礎較差,學習習慣不好,自主閲讀和鑽研能力較弱,因此本篇課文的教學採取圈點法、討論法、點撥法。即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閲讀圈點,通過交互討論,通過老師的點撥解疑一步步讀懂課文。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引領學生去讀書,去理解,去思考,這些問題層層推進,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裏,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參與,讓學生探究,讓學生合作,真正意義上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只作為教學的參與者,引領者,只要是學生能理解的地方,充分讓學生去閲讀;學生能讀懂的地方,老師絕不多費脣舌;學生能得出結論的地方,老師絕不越俎代庖。

三、教學構想,過程簡述。

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重點是第二階段。

第一階段是課文閲讀理解的準備階段,包括新課導入、作者簡介、教師範讀課文和正音辨形。特別是教師範讀,讓學生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感情,這就為第二階段課文的深入閲讀理解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第二階段包括“初步感知,理解大意”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兩個步驟。

“初步感知,理解大意”這一步意在讀懂文面意思,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比較淺顯,只要學生認真讀書都能回答,目的是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帶着問題思考,扣住問題討論。我設計的7個問題,有的可以直接從課文中尋找答案,有的則要在對課文閲讀理解的基礎上概括、歸納、整合。問題有深有淺,難度有大有小,答案有簡有繁。

“深入探究,把握主旨”這一步則是解決教學的重點難點,這裏涉及到課文的深層意藴,學生理解有難度,教師在通過問題引領學生探討的基礎上,還要適時啟發、點撥,因為教學時間有限,讓學生漫無邊際的討論,可能難以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會使教學過程不完整。至於本文的寫作特點的教學視時間而定,有時間可以讓學生説一説,沒有時間用小黑板出示一下,讓學生了解就行,如果時間不夠,甚至可以不講。

第三階段是“延伸練習,鞏固提高”。練習安排在課外,目的是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讀寫的結合,這是課內外的結合,這是課文學習的遷移、延伸、拓展,要求學生將學過的寫作技巧運用於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寫作時重在借鑑,要摒棄寫作的隨意性,要注意調動情感和想象,要運用擬人化手法,要寫出景物的特點,要寫出景物的精神和韻致;不僅要狀其形還要繪其神。

四、以綱帶目,設計板書。

教學板書的設計既要完整,又要突出重點;既要有內容的針對性,又要有視覺上的觀賞性。基本要求是簡潔明瞭,體現文章主要內容;力避繁雜、面面俱到。

我在設計本文的板書時,以第一問概括課文內容的“五綠“(即尋綠、觀綠、囚綠、放綠、懷綠)作為主線,又以“囚綠”為重點,反映作者對“綠“的態度、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力爭做到簡潔而不繁複,直觀而不費解,勻稱而不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