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總結(集錦47篇)

欄目: 教學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2.77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47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總結》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總結》相關的範文。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總結(集錦47篇)

篇1:《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今天,我在教學《爬天都峯》一文時,有這樣一個句子“我一會兒攀着鐵鏈向上爬,一會兒手腳並用象小猴子一樣”,我讓學生照樣子用“……一會兒……一會兒……象……一樣”説一句話,有一個學生立刻就舉起了手,我很高興,就讓他先説,他是這樣説的:小明一會兒吃飯,一會兒睡覺,就像豬一樣。

我當時就讓他坐下,生氣的説:你怎麼可以説出這樣的句子呢?後來,原本想舉手的學生都不敢舉手了,課堂出現了僵局。下課後,我反覆的想着這件事,我才發現自己在處理這個學生的句子時,方法不太恰當,以至於讓更多的學生不敢舉手回答問題,甚至以後的課堂中他們都不敢回答,因為他們害怕自己又説錯了,老師會責怪他。

或許,當時我這樣説:“你的這個句子是正確的,但是你把人比成豬就不太恰當了,你能不能在想想別的句子了呢?同學們還有更好的句子嗎?”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的。

這個問題不由的讓我想到我們的課堂為什麼死氣沉沉,也許更多的原因是我們教師造成的。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多顧及學生的感受,注意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方式,適當的鼓勵學生,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從而他們會在課堂中更積極、踴躍的發言,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氣氛。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5篇】

篇2:《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是一篇精讀課文,這課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的故事。我在教學這課時,有一點自己真實的教學體會:

一、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

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是我校語文課堂“情知教學―教會學生提出問題”研究的課題,上學期在趙校長的帶領下,逐漸摸索出方法並運用於教學中。本節課我依舊帶領學生依據課題提出哪些問題,學生的問題五花八門,教師引領學生梳理問題,找出文中的中心問題。從課題入手找出中心問題,我感覺教師不再是問題的終結者,而是引領者、鼓勵着。以往的語文教學我總是課堂的指揮者、領導者,總是不相信學生,不敢放手,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總結和反思提煉,我逐漸感到教師要敢於把課堂讓給學生,把教師的滿堂灌讓位給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二、小組交流重實效

學生在梳理出中心問題後,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學生根據問題自己讀書,自己找出問題,畫出問題中的關鍵句和關鍵詞語,把理解和體會寫一寫,再進行小組交流

小組交流學習要求

1、明確學習組長

2、人人明確交流的問題

3、組內整合出多種方法進行交流

4、合作學習有主見

5、彙報時要認真傾聽,會欣賞,在交流中共同進步。

6、敢於質疑―愛心互助共闖關。

三、抓住關鍵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

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句子和重點詞語“掛”進一步深入體會天都峯的 “高”和“陡”,要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後為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後“我們”的喜悦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手腳並用”“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和不怕困難的勇氣及一往無前的精神!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四、教學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體現人物不怕困難的語句“我奮力向峯頂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峯頂。”這兩句時,由於只停留在口頭上的交流,談體會的也只是個別同學,以讀促説只是個別現象,老師講得多,學生悟得不深不透。

五、思考:

1、語文課堂上教師能不能少講一點?

2、如何引導學生根據問題談體會,能否再深入一些?

3、如何做到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最大程度發展?

4、在教學活動準備過程中,應更深入地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學要領,拓寬知識面。在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説,再向以説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作為語文教師要為學生語文終身學習負責,在課題牽引下,從問題的探討到品讀的感悟,再到思想的昇華,都應尊重學生生命的自然發展為主旋律,促進整個課堂學習動態的自然生成;課外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是充實學習的血肉,妙筆生花是學生情感的昇華,只有這些部分完美結合,才會讓我們在課堂上真正看到生命的綻放。

篇3:《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是一篇哲理意味較強的文章。要體會老爺爺與“我”對話的深義,體會成功需互相鼓勵對於還未經歷多少人生的三年級孩子來説是比較抽象的。這時此課的一大難點。也將是我下面反思的重點。

首先説説本課的教學安排。本課我安排三個課時的內容:第一課時是初讀文章,讀寫生字。第二課時主要用於精讀課文,第三課時主要是作練習的完成與講評。

總的來説,課堂上呈現出的總體情況是:發言的點較少,課堂氣氛略顯生硬,安靜,學生對問題主旨的領悟較慢。

對以上幾個問題我將藉由幾個教學環節具體地説説。

首先談談課堂氣氛這一點,其實它的`背後隱藏着許多問題。我個人的感覺是:撇開這個班的學生聽課狀態比較差這些客觀原因。單就我個人的教學來説;首先,我的鋪墊工作做得不夠足。在第二課時的第二環節上,學生的模擬表演與思考已經很好地調動了大家的思維結合圖片,學生也談到天都峯的險了。但在談判“面對這麼險峻的天都峯,作者的情況如何時,”學生只能談到害怕,沒有再深入下去。而我進一步啟發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麼想時,學生的回答依然比較單一。我看“沒希望”了,就自己説了出來,學生似乎也沒有真正領會。

最明顯的要體現對“老爺爺您也爬天都峯?”這兩句話的理解上。學生開始“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峯?”

還會錯了意,後來,我自己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氣,學生才能體會到二人心裏的懷疑。但懷疑背後的敬佩學生卻未能領會。當時我在學生説出懷疑後,問學生“再想想,還有什麼?”又模仿了一次,並且加進了一點敬佩的口氣。但學生不得要領,後來我啟發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小妹妹,看到這樣一個老爺爺都來爬山,山這麼高,這麼陡,你心裏會怎麼想?學生還是把思想停留在懷疑上,我沒有辦法,只好又一次太心急地將答案以“是不是”的形式直接説了出來。

其他幾個問題與我上課時時不時要嚴肅起來整頓紀律有關。破壞了原有的較為輕鬆的上課氣氛,當然,我剛接收這個班級,沒有考慮這個班的接受情況,只是用於千人一面的教學設計沒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也是導致如上問題出現的原因。

另外,本文的主旨談判戰勝困難,我忽略了學生實際生活,沒有讓學生結合自?荷活經歷來談,因此主題的揭示就顯得單薄、蒼白?

我也有做得不錯的幾個環節:包括生字的小組自學及攀峯情景的再現及朗讀指導。我以自己的朗讀帶動起全班的氣氛。在理解的基礎上賽讀、鞏固得還不錯。

所以我想,如果我前面的鋪墊能深入下去的話,在此基礎上的理解及朗讀會更好。

篇4:《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今天教學的《爬天都峯》這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的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齊讀課題,並糾正課題中“都”的正確讀音,緊接着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課題為什麼用‘爬’,而不用‘登’呢?讓學生帶着這個疑問學習新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我緊扣本單元訓練重點,抓住文中重點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結合觀看天都峯的錄像、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

在學習爬天都峯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峯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説的話了。

學完本文後再讓學生回答文中課題為什麼用“爬山”,不用“登山”這一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本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是:為了搶教學進度,對重點字詞段的品讀不夠,學生理解不深入,教師講解過多,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在今後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説,再向以説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篇5:《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這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的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齊讀課題,並糾正課題中“都”的正確讀音,緊接着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課題為什麼用‘爬’,而不用‘登’呢?讓學生帶着這個疑問學習新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我緊扣本單元訓練重點,抓住文中重點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峯的“高”和“ 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結合觀看天都峯的錄像、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

在學習爬天都峯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峯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説的話了。

學完本文後再讓學生回答文中課題為什麼用“爬山”,不用“登山”這一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本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是:為了搶教學進度,對重點字詞段的品讀不夠,學生理解不深入,教師講解過多,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在今後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説,再向以説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篇6:《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我”在暑假裏和爸爸爬天都峯,路遇一位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困難,終於一起爬上天都峯的事。本課的教授主要目標是1、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使之與小作者產生共鳴。2、體會“我”爬天都峯的困難,懂得只有具備勇氣與信心才能戰勝困難。

本課主要採用整體交付的方式,首先設置一個統籌全篇的問題:按文章順序依次畫出描寫爬山困難的語句,讀一讀,説説你的感受。先給學生自己思考的時間,然後採取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展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起主導作用。全篇課文圍繞上述問題展開並深入,給每個孩子説話的機會,這樣可以充分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

在本課中,學生們能夠積極動腦思考問題,問題回答非常到位,並且能夠通過本課的學體會到: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害怕,只有擁有信心和勇氣才能戰勝困難。學生能夠根據課文聯繫到平時生活,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培養了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尤其是課文第二段,抓住了重點語句“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等,以及第六、七段“奮力”、“手腳並用”、“爬呀爬”、“終於”等詞語,能夠體會出爬山之難。根據課文,聯繫生活實際,鍛鍊了學生讀、説的能力。

重點説一説本課的不足之處吧。首先本課在時間安排上不夠合理,犯了前鬆後緊的毛病。例如,在介紹山景圖片時用了將近6分鐘的'時間,而導致後面精彩的閃光點小作者和老爺爺互相感謝的內容以及最後一段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沒有研究透徹,草草結尾,也從而使有感情朗讀的訓練沒有到位。其次,缺乏教學機智。在課堂上,學生髮言的時候,其實已經説出了問題的答案,只是沒有按照老師實現準備的順序走,所以我就沒有尊重學生的意見來順勢而導,而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了學生。而且,在整個上課過程中,老師一直在“教”“扶”,“放”得不徹底,在一定程度上侷限了孩子的思維。最後,評價語言單一。不斷重複“好!”“很好!”“非常棒!”等單調的評價語言,沒有具體説出好在哪裏,評價內容過於空泛,不夠具體。

篇7:《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A.講讀全文,教育學生善於從別人身上汲取奮發向上的勇氣和力量,培養他們從小不怕困難的品格。

B.掌握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方法。

教學過程:

A、談話導入,交流資料。

同學們去過天都峯嗎?誰能介紹一下有關天都峯的資料?(去過天都峯的同學可説説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沒去過的同學可介紹一下自己從網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資料。)

如:天都峯:是黃“七十二峯”中的最險峻的三大奇峯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階約有1.5公里長,坡度在70度之上,最險處近乎於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掛在陡峭的山巖上,使許多遊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鑿了石凳,增設了鐵索。解放後又修鑿了1000多級石階。

天都峯最險處是鯽魚脊。它是一道長約十幾米,寬不過1米的狹長光滑的石脊,石脊兩旁是萬丈深淵。

B、圍繞課題,質疑。

a.誰爬天都峯?

b.怎樣爬天都峯?

c.在爬天都峯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

d.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

C、帶着問題學習課文。

a.瞭解大意: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主要寫誰爬天都峯?帶着問題默讀課文。

(本文主要寫了暑假裏,爸爸帶“我”去爬天都峯,“我”與一位不相識的老爺爺相互鼓勵,一起登上天都峯的事。主要寫“我”和老爺爺。)

b.理清思路:小組討論,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天都峯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幾個自然是寫爬天都峯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天都峯之後的對話(8-10自然段)

c.抓住山峯險勢,通過朗讀,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峯腳下抬頭望:啊,頂峯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告訴我們峯頂很高,是運用誇張的手法,寫出天都峯高聳入雲”“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寫出了石級壁陡實指天都峯之險。“掛”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嗎?”寫出了自己在險峻山勢面前擔心,怕爬不上去,用“發顫”寫出了當時害怕的心理。

在朗讀時一是讀出山勢的險峻、陡峭;二是讀出來作者心理的緊張與擔心。

d.抓住“奮力而攀”,通過朗讀體會登峯之艱難。

①“我奮力向峯頂爬去。”“奮力”讀時要加強語氣,讀出充分鼓起勁來,盡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會兒攀着鐵鏈上;一會兒手腳並用向上爬……”兩個“一會兒”讀出作者爬山時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歷盡艱辛克服各種困難。

③“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峯頂。”“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終於”是奮力的結果,還能表現出“我們”經過巨大努力之後爬上了天都峯的快慰心情。

把帶點詞的語氣讀出來,從而體會到:要攀登高峯,必須奮力向上,勇於攀登,才能達到目的。

e.抓住“互相道謝”,通過討論,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談談自己對“我”及爺爺説的話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氣鼓舞我,我還下不了決心哩!現在居然爬上來了!這句話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氣對老爺爺行為的影響。“居然”是説老爺爺能爬上天都峯是出乎意料,根本沒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峯,才有勇氣向上爬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我”由望峯生畏到堅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氣來源於老爺爺的行為鼓舞。

通過交流,由此得出他們都是在對方的鼓舞下,爬上頂峯的。

E、總結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與人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共同進步。要善於從別人身上獲取力量,增添勇氣,把事情辦好。

篇8:《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如何滲透生本教育?這是許多老師共同探討的問題。什麼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也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生本教育,是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在教學中如何滲透生本教育這種理念呢?

參加了生本教育培訓及聽了幾節生本課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生本課堂特別重視課前預習,我個人理解是重視個人感悟。在教學形式方面,更注重小組學習、小組展示等,而我們以前的教學主要提倡讀中感悟,雖然上課有小組學習這種形式,但並不是主體教學形式。如何在已有的教學中滲透生本教育?《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相關內容:《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説課設計《小攝影師》課堂實錄(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六課)《畫楊桃》教案及反思路旁的橡樹教案《西門豹》説課設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在金色的海灘上》(選學課文)《翠鳥》説課材料《荷花》教學設計1查看更多>>國小三年級語文教案

在教學《爬天都峯》時,我作了一些嘗試。

一、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讓學生週末作了預習。上課伊始,我讓學生在小組內展示個人讀。從展示讀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能做到課前預習,少部分同學沒有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會讀的還是平時那些同學。為了彌補這一點,我讓學生喜歡讀哪一段就站起來讀哪一段。

二、説。讀完課文後,學生會有自己的想法,就有表達的慾望,於是我給他們一個説的平台。我先讓孩子們在小組內説説:你知道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內容?之後進行小組反饋。第一小組説:“這篇課文主要我和老爺爺一起爬山。” 從這一小組反饋可以看出他們小組不會學習,沒有進行小組討論。緊接着,第二小組説:“我們小組認為,這篇課文主要寫爸爸帶我去爬山,半路上遇到了老爺爺,後來爬上了天都峯。”其他小組反饋的內容大致相同。這種現象屬於理解不到位,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非常正常,於是,我進行點撥,提了一個問題:“他們相遇了,很容易就爬上天都峯了?”孩子們在我的點撥下,很快找出了答案:爸爸帶我去爬山,我和老爺爺互相汲取力量,終於爬上了天都峯。之後,我又讓學生説説,你讀懂了什麼?通常學生很容易回答:我知道天都峯很高;我怎樣爬天都峯等淺顯的問題。

三、問。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有藝術。這篇課文質疑的的地方比較多。雷亦凡提出:“為什麼老爺爺要謝謝小朋友?”“小朋友為什麼又説要謝謝老爺爺呢?”這兩個問題提得非常有價值,解決了這兩個問題,解決課文的重難點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釋疑。要解決提出的以上兩個問題並非易事,於是,我讓孩子們分小組討論,可孩子們還是一臉的茫然。於是,我降低了難度,問:“小朋友做了什麼事讓老爺爺覺得她有勇氣呢?老爺爺的什麼事又讓小朋友覺得有勇氣呢?”帶着這個問題,很快孩子們找出了答案。

反思:

一、小組展示讀、小組討論如果運用得恰到好處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參與度,但小組學習未真正落實,只是停留在表面。這種形式還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強化訓練。

二、小組討論的問題難度不宜過大,教師可適當降低難度,使學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蘋果。”

三、讓學生提問,可以激發學生興趣。隨後釋疑,更能體現生本教育。

四、在説的過程中,如果教師能更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學,效果會更好。如,在説的環節中,我讓孩子們説説課文的大概內容,學生一下子不能完整地説出來,於是,我進行點撥,提了一個問題:“他們相遇了,很容易就爬上天都峯了?”雖然孩子們在我的點撥下,很快找出了答案,但在這個環節教師放手不夠,有硬拽着學生走的嫌疑。如果讓學生釋疑後,再讓學生説説課文大概內容,相信效果會更好。

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篇9:《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這課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回顧教學過程,我主要從以下幾個切入點進行課堂教學,效果還不錯:《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相關內容:《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説課設計《小攝影師》課堂實錄(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六課)《畫楊桃》教案及反思路旁的橡樹教案《西門豹》説課設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在金色的海灘上》(選學課文)《翠鳥》説課材料《荷花》教學設計1查看更多>>國小三年級語文教案

1.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險”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和“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等句子的理解,結合觀看天都峯的圖畫和我自己在爬天都峯時的一些照片,讓學生有個直觀的印象,這樣對學生理解爬天都峯的困難,為學習我爬天都峯的過程打下鋪墊。

2.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我”和“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爺爺”各自的內心的複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鬥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聯想他們登山的艱難,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情景表演體驗爬天都峯的困難,這樣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峯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最後,理解爸爸説的話這個難點也就在以的上的教學中層層滲透下突破了。

3.課後延伸,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説説自己平時在生活中怎樣克服困難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悟出在困難面前首先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念,那樣,做任何事情就能夠達到目的。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生活談,效果還不錯。

篇10:《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主要是寫在相互鼓勵下,老爺爺和我(小姑娘)都爬上了認為爬不上的峯頂。

如何讓學生理解小姑娘和老爺爺是在相互的鼓勵下,從對方身上汲取到力量和勇氣是教學的難點,而課文最後一節爸爸説的話:“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可謂是給老爺爺和我的話作了總結,同時點明中心。因此在教學時,我抓住對話進行體會,把三人的對話巧妙組合,自然引導,化解了學生理解的難點。

1、分角色讀對話,

2、思考:為什麼兩人爬上天都峯後要相互道謝呢?隨機理解了“居然”一詞。

生:因為在爬的過程中他們兩相互幫助。

生:因為老爺爺一開始認為自己是爬不上來的,現在爬上來了。

師:你從哪個詞看出老爺爺認為自己是爬不上的呢?

生:居然。

師:居然是什麼意思呢?

生:想不到的意思。

師:那小姑娘呢?

生:她也認為自己是爬不上的。

師:你又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生:課文第二自然段寫:“真叫人發顫!”説明我很害怕,不敢爬。

師:不錯,這兩位一開始都認為自己爬不上來的人,結果都爬上了峯頂,那是因為他們在爬的過程中相互鼓勵,相互幫助。用爸爸的一句話來説是:──

(出示課件文本:“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理解“汲取”。)

(我還抓住空白點讓學生想象寫話,在爬的過程中他們是怎麼相互鼓勵幫助的,可以是是對話,也可以是行動。)

篇11:《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課文《爬天都峯》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精讀課文,安排在“我們的生活多麼快樂”這個單元,是想提示學生:生活是寬廣的,我們不光是在學校和家裏獲得知識,在自然和社會中也能得到很多啟發。

課文講假日裏,爸爸帶我去爬天都峯,我和一位不相識的老爺爺相互鼓勵,一起爬上天都峯的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美麗的大自然對孩子來説,總是充滿親和力,他們總想投入其懷抱,去感受它的神奇力量。

我把課文分成三大板塊,由爬山的情形引出兩次“我”和老爺爺的對話,並把朗讀和體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起到以讀促思,以思促説,以説促情的目的。

[教學過程]

[片斷一]

出示語段:我站在天都峯腳下抬頭望: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

師:老師將你們引到了天都峯腳下,你們會用你們的眼睛,腦袋感受到什麼呢?

生自由邊讀,邊看圖感悟。

生交流後彙報。

生1:天都峯真高啊!

生2:天都峯真陡啊!

生3:天都峯真懸啊!

生4:天都峯真奇啊!

生5:天都峯真美啊!

……

師:同學們真棒,從作者的文字中讀出了天都峯的這麼多特點。那麼你能用你的語言把它們讀出來嗎?

學生練讀,指多名學生朗讀。

師:生讀法極多,各有千秋,天都峯似乎真在我們眼前了。

[教學反思]

1“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2.讀會讓文字裏的很多內容跳出來。“跳”出來的便是學生悟到了的,在片段一里我結合圖,引導他們想象和感悟。從較為簡單的文字裏,生卻讀出了天都峯眾多的特點,令人欣慰。我想邊讀邊悟,天都峯的一切也就刻在了學生的腦海了。

[片斷二]

分角色朗讀“我”和老爺爺的第一次對話。

兩名學生對讀,師生對讀,男女對讀,

師:此時的老爺爺會怎麼想呢?(師故作深思狀)

生1:這麼小的小姑娘都敢爬,我的年歲比她大,該給她做個榜樣。

生2:我怎麼能輸給一個孩子?

生3:這麼高的山,我老胳膊老腿的怎麼爬得上去?這麼小的姑娘都敢爬,我一定得試試。……

師:是啊,“不爬天都峯,等於一場空”。老爺爺懷疑自己的能力,可眼前的小女孩讓他敬佩,他受到了鼓舞。

師:那小朋友心裏又會是怎麼想的呢?

生4:天啊,這麼高的山,我一定爬不上了,老爺爺爬得上去嗎?

生5:老爺爺都敢爬,我可不能輸給老爺爺,那太丟人了。

師:猜一猜,他們都能爬上去嗎?説説你猜測的理由。

[教學反思]

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體會人物的內心,從而讓學生豐富語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勵,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合理,語言豐富,課文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我引導學生從讀中去思考,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片斷三]

請兩名學生配動作表演讀“我”和老爺爺的第二次對話。

師:聽了兩名同學的對話,討論:“我”和老爺爺為什麼互相道謝?

生1:老爺爺本來不敢爬,看到這麼小的孩子敢爬天都峯,他才有勇氣爬天都峯的。

生2:小朋友開始很害怕,看到年紀這麼大的老爺爺來爬天都峯,受到鼓舞才有勇氣爬上天都峯頂的。

師:老爺爺和我本互不相識,能夠互相學習,戰勝困難,你在生活中遇到了這樣的情景嗎?

生3:我遇到過,有一次我有一道難題不會做,真想放棄,我看到同桌在認真思考,我覺得我要向他學習,終於做出來了。

生4:有一次,我在田裏幫忙做農活,天氣真熱,我幹不下去了,媽媽説:你看人家年紀那麼老的人也在做事,我堅持下去了。

生5:有一次,上體育課我有個動作不會做,我看到別的同學在反覆練習,我也在他的鼓舞下學會了。

……

師:大家説得多好啊!一個人只要有勇氣,相互學習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

[教學反思]

如何透過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就需要充分的感悟,設身處地地發揮想象,受到文中感情的激勵,如從片斷中老爺爺和我登上山頂的喜悦中受到感染,去聯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類似事情,從內心感受到戰勝困難的喜悦,真正體會感悟和朗讀緊密地結合,以讀促思,以思促説,體驗情感的過程。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體驗”與“情感”同時出現,總目標中強調“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

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閲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裏走個來回”的觀點,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去,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我引導學生從讀中去悟,去思,去自由表達,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以達到善讀善悟,讓學生歡樂的沉醉於語文的海洋。

篇12:《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這是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學習的第一組第3篇課文,通過本組教學,幫助學生儘快地適應中年級的語文學習,逐步完成由低年級向中年級教學的過渡。因此這一組教材是低年級和中年級兩個年段語文教學的接口處,而這篇課文是第3篇精讀課文,所以它在本單元是舉足輕重的。本文表達上的一個明顯特點是通過人物的對話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對話語言樸實但內涵豐富。

學習這篇課文意在讓學生從具體事例中懂得怎樣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學會運用多讀多想、邊讀邊想的方法,讀懂課文內容。在教學中,我明顯感覺孩子們對課文非常感興趣,於是,我就給孩子充分讀的時間,引導孩子們在讀中理解了課文,並且整節課輕鬆但效率極高。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為什麼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台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説:“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後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通過看天都峯的高等,學生知道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篇13:《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是習作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學習寫作方法是重點。今天的課雖然是奔着這個重點去的,但是上得很枯燥,我還不能完全從文章跳出來,把它當做一個例子來看。

上課的條理仍然不夠清晰,我覺得還是對文本把握的不到位。孩子們聽得半睡半醒,這節課的效果好壞,一目瞭然。

教參上指出,本篇課文需要孩子掌握的,是要體會作者是用“怎麼説”“怎麼做”“怎麼想”來把爬山過程寫清楚的。

因為文中出現了大量的對話,聯想到學生們平時作文中最擅長的“機器人對話”描寫,我不禁把重點改成了,學習文中的對話描寫,可以在“説”字前,對人物的動作,神態加以描寫。比如:他點點頭,笑着説:“……”。她頭也不抬的説:“……”同時對標點符號的運用,適當滲透。

然而還不敢把教參的重點拋在一邊,所以這堂課上的有點亂,沒有主次。其實,寫到這裏,我心裏已經清楚,關鍵原因還是在於,備課不到位,不夠細緻。想起於永正先生的“備課”,課文中涉及到的字或者將要板書的字,他一定會在課前練很多遍,直到寫好為止。我為自己的“輕描淡寫”式的備課而臉紅。

以後還是要加強自己的備課。同時還要加強自己的表達能力,語無倫次,缺乏組織能力是我的常態,我必須要改掉它。

《爬天都峯》二次備課:

一、首先出示天都峯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其陡峭,並表達自己看到這樣的山後的畏懼心理。之後,出示文中第二段內容(作者所想),師:我們可以像作者一樣,把自己的感受寫進文章裏。

學生讀二段內容,感受作者害怕的心理以及其用詞準確。

二、師:這個時候,作者碰見了一個老爺爺,她是這樣描述的(出示文本句子):我回頭看,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爺爺,比我爺爺年紀還大哩!(提示學生,可以對自己事件當中見到的人物進行描寫。)

三、從人物對話中感悟“要善於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學習對話描寫

1.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找出作者開始不敢爬,最後卻成功登頂的原因:是老爺爺的話,給了她鼓舞和力量。老爺爺也是因為作者的鼓舞,所以爬上了山頂。點明本課主題。

2.出示文中的幾處對話,學生聯繫實際生活,學習對話描寫中,可以對説話的人物進行適當的描寫,這樣會使人物形象更鮮明。

如:他(……)説:“……”。

3.作者爬山時,是什麼樣子呢?

學習第6段,關注並圈畫動詞,學習作者的動作描寫方法。

四、爬山後,他們又做了什麼?作者又是從哪些角度進行記錄的呢?

1.在鯽魚背前拍照做紀念。(做)

2.老爺爺,作者和爸爸,三人之間的對話。

3.寫作順序

五、總結

作者從爬山這件事中,領悟到了一個道理:……在整個爬山事件中,作者抓住“怎麼想,怎麼説,怎麼做”把爬山這件事寫清楚了。

結合“交流平台”點明,把一件事寫清楚,需要注意什麼。……

篇14:《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是習作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學習寫作方法是重點。今天的課雖然是奔着這個重點去的,但是上得很枯燥,我還不能完全從文章跳出來,把它當做一個例子來看。

上課的條理仍然不夠清晰,我覺得還是對文本把握的不到位。孩子們聽得半睡半醒,這節課的效果好壞,一目瞭然。

教參上指出,本篇課文需要孩子掌握的,是要體會作者是用“怎麼説”“怎麼做”“怎麼想”來把爬山過程寫清楚的。

因為文中出現了大量的對話,聯想到學生們平時作文中最擅長的“機器人對話”描寫,我不禁把重點改成了,學習文中的對話描寫,可以在“説”字前,對人物的動作,神態加以描寫。比如:他點點頭,笑着説:“……”。她頭也不抬的説:“……”同時對標點符號的運用,適當滲透。

然而還不敢把教參的重點拋在一邊,所以這堂課上的有點亂,沒有主次。其實,寫到這裏,我心裏已經清楚,關鍵原因還是在於,備課不到位,不夠細緻。想起於永正先生的“備課”,課文中涉及到的字或者將要板書的字,他一定會在課前練很多遍,直到寫好為止。我為自己的“輕描淡寫”式的備課而臉紅。

以後還是要加強自己的備課。同時還要加強自己的表達能力,語無倫次,缺乏組織能力是我的常態,我必須要改掉它。

篇15:《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這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的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並明確課題中“都”是多音字,在本課讀“dū”,緊接着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課題為什麼用‘爬’,而不用‘登’呢?讓學生帶着這個疑問學習文本,激發探索文本的興趣。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我緊扣本單元訓練重點,抓住文中重點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本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峯的“高”和“ 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結合課文插圖,讓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理解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

在學習爬天都峯中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峯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説的話了。

學完本文後,再讓學生回答文中課題為什麼用“爬山”,不用“登山”這一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因為學生在上文已經瞭解了天都峯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險,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樣爬着前行,所以用“爬山”。反過來,用“爬山”作題,也告訴了我們,天都峯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峯。

本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剛剛開學,學生上課發言不夠積極,以後還要多運用一些方法激勵孩子多思考,多發言。教師講解過多,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在今後教學中,我會結合研修所學到的方法指導自己的教學,為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

篇16:《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師:誰能用這些生字擴詞説話。你不用按順序,想用哪個就説哪個。

例:爬(爬山)我和爸爸一起去爬山。

(五十個同學只有三兩個舉起了小手。)

生1:爬(爬山)我和爸爸一起爬上了天都峯。

生2:居(鄰居)我和謝凝是鄰居。

生3:蒼(白髮蒼蒼)我和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一起去爬天都峯。

師:哇,你説得好極了,你用的生字可真多啊,看來你是一位造句專家。

(舉手的有所增加。)

生4:我和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奮力地爬上了天都峯頂。

師:表揚他。我不得不佩服你,你真可説得上是一個小小的語言家。

(舉手的同學超過半數以上。)

……

【教學反思】

上完這課後,我緊接着聽了學校另一位教師張教師用不同的方法上的同一堂課,並認真地聽取了校長對我的評課意見,感覺是收穫多多。

第一,這種相互聽課的方式能促進老師能力的提高。一個學校如果有兩個平行班,平行班的兩位語文教師同時上同一節課,對這兩位老師來説可以説是受益匪淺。為什麼呢?因為通過相互聽課,讓教師能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使自己的業務水平再提升一個檔次。其實這就是同課異構的教學方式。這種同課異構相互聽課的方式對我來説是一次鍛鍊,也是一次挑戰,更是一次提高。我相信如果再讓我教一次這節課,我就會把張教師那種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方法和我的那種重在培養學生説話能力的教學方法融合在一起,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課的生字,讓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培養。

第二,激勵性的語言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班的有一些孩子平時上課不愛舉手,不發言,不認真聽講,常常影響紀律,讓我十分生氣,我常常怨天尤人,動不動批評一些不守紀不聽講的孩子,態度非常嚴厲。孩子們當時確實有所收斂,可不到五分鐘又是老生常談,再一次提醒批評,不光傷害師生感情,還常常影響進度。我記得教學一二課的生字我還拖了堂的。這節課我改變了方法,沒用指責的語言,嚴厲的態度,而是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便被充分調動起來,個個都踴躍發言。讓我們師生身心愉悦,也就很好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第三,在每一節課堂裏都注重學生的説話造句能力的訓練,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有很大的幫助。我們這班孩子很聰明,但孩子不舉手,不願意發言,有些孩子站起來半天都等不到他一句話。但如果像每一節課這樣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後,把孩子説話的慾望調動起來,讓他們暢所欲言。説得好的表揚鼓勵,説錯的地方教師巧妙指導,做到不傷孩子自尊,自信心,孩子們的語言能力就能得到充分地鍛鍊。會説,就一定會寫,這樣常期不懈地訓練,孩子的寫作水平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篇17:《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在教學《爬天都峯》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體會人物的內心,從而讓學生豐富語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勵。在課堂中,學生的表現還可以,做到了走進課文,充分地感悟,自由地表達。

一、針對課題提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實踐證明,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學生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爬天都峯》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要體會老爺爺與“我”對話的深義,體會成功需互相鼓勵對於還未經歷多少人生的三年級孩子來説是比較抽象的。最明顯的要體現對“老爺爺您也爬天都峯?”這兩句話的理解上。學生對“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峯?”這句話一下子就捕捉到了懷疑的態度,因為前文學過,天都峯太高太陡啦,學生興趣盎然地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氣,體會到二人心裏的懷疑。但懷疑背後的敬佩學生卻未能領會。當時我在學生説出懷疑後,問學生“再想想,還有什麼?”我也模仿了一次,並且加進了一點敬佩的口氣。但學生不得要領,後來我啟發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小妹妹,看到這樣一個老爺爺都來爬山,山這麼高,這麼陡,你心裏會怎麼想?學生終於釋然啦。

二、是運用多讀多想,讀通課文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突出了本單元訓練重點。如第二自然段教學,通過多種讀書方式,教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邊讀邊想象,從中體會到什麼,有什麼感受,再用畫一畫,評一評,讀一讀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導感悟。對“小妹妹是怎樣爬上天都峯的”,啟發學生緊緊抓住重點詞語進行理解――從抽象的“奮力”,到具體的“攀着鐵鏈上”“手腳並用向上爬”,再到“終於”包含的艱辛與喜悦,有詞句意思的理解與指導,有讀的訓練,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體驗的表達。課文沒有直接、明顯地寫老爺爺怎樣受小妹妹勇氣鼓舞,下決心爬上天都峯的,對他為什麼也能爬上天都峯的理解難以具體。這一環節教學,我採用靜心讀書、獨立想象、自由練説、表演讀等方式,藉助前面學習的方法和認識基礎,啟發學生聯繫天都峯的特點、老爺爺的年紀和話語來合理想象,既擴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具體理解了老爺爺的話的內涵,順利解答了問題,又較好展現了啟發想象這一“放”的教學環節,落實了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培養,發展了語言。

這堂課,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合理,語言豐富,首先是因為課文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的空間。文中除了在我面對天都峯時描寫了我的心理,其餘的地方都是通過人物的語言來揭示人物的內心。如何透過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就需要學生充分的感悟,捨身處地地發揮想象。其次,老師運用問題引導,表演啟發的方式激發了學生想象的興趣,開拓了想象的空間。再者,在教學過程中把體會感悟和朗讀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起到了以讀促想,以想促説,以説促讀的目的。在朗讀了描寫小姑娘內心的句子的基礎上再來感悟老爺爺的內心,在想象了老爺爺看到小姑娘時的內心活動以後再來讀老爺爺的話。老爺爺心理變化過程其實也是小姑娘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生有了對老爺爺的心理感悟以後,對小姑娘的心理變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認識,表述時便能做到合情合理,並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篇18:《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主要寫了在相互鼓勵下,老爺爺和我(小姑娘)都爬上了認為爬不上的峯頂。

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小姑娘和老爺爺是在相互的鼓勵下,從對方身上汲取到力量和勇氣。而課文最後一節爸爸説的話:“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可謂是給老爺爺和我的話作了總結,同時點明中心。

因此在教學時,我抓住對話進行體會,把三人的對話巧妙組合,自然引導,化解了學生理解的難點。我重點抓住下面兩句話中體驗:“小姑娘,你也來爬天都峯?”和“老爺爺,你也來爬天都峯?”特別是那個“也”字的感悟,老爺爺心理變化過程其實也是小姑娘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生有了對老爺爺的心理感悟以後,對小姑娘的心理變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認識,表述時便能做到合情合理,並從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篇19:《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上一堂精彩的課,在課堂上收穫到孩子們欣喜的笑臉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啊。今天講了第三課《爬天都峯》,效果卻並沒有想象的好,我很鬱結,亟待解決這個問題。

上節《金色的草地》講的就不錯,何以見得呢?孩子們反應好,特別歡快。從他們積極踴躍的程度和活潑開心的狀態我就斷定這節課我成功了大半。知識點落得還紮實,課時安排正正好好。採取教參的'建議弄了一個學生表演小片段,着實讓孩子們樂了一把。那歡快勁,嘖,別提了。根據對比圖片演示草地變色的原因更是讓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帶着這激昂的情緒,我本想把準備充分的《爬天都峯》一溜順下來。可是,問題來了。

從上課開始,學生們的狀態就是一個字“蔫”。帶着問題讀課文,“你能用一兩句話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嗎?”其實問題很簡單。“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遇到一位老爺爺,我們最終一起登上峯頂。”怕學生犯迷糊,讀完一遍課文後,我還給了他們提示。課文都寫了哪幾個人?生答“爸爸、爺爺、小女孩。”我將板書寫在黑板上。我和爸爸、爺爺、3、爬天都峯。“誰能看着板書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就這個問題。舉手的寥寥無幾。我整個心情瞬間低落。

讓學生找第二段描寫天都峯特點的兩個字,“高、陡”我想總不至於太難。舉手的依舊寥寥無幾。我問“三、四、五段運用了一種我們學過的寫作手法,誰記得,你一句我一句這叫?”學生們開始小心翼翼的猜“説話,問話,講話?”最後終於答上了“對話”,大概是蒙的。讓我很費解。又一個問題,從“終於”這個詞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零星有學生舉手説:太費力了,最後可下子做成了。他們的回答中,我並未聽到“辛苦、克服困難、歷經困苦”等詞語。完全是簡單大白話。當然,這節課的設計並不是一問一答式。那是怎麼回事?

最後進行課堂小練筆,峯頂對話。這一部分還算成功。課文本身就有過很多對話,在加上對課文的理解,孩子們有不少話要説,藉着文中的我,都表達了出來。爬上天都峯後爺爺和我聊了很多很多,爸爸爺爺我們三個聊了很多事情。

篇20:《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險”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和“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等句子的理解,結合觀看天都峯的圖畫和我自己在爬天都峯時的一些照片,讓學生有個直觀的印象,這樣對學生理解爬天都峯的困難,為學習我爬天都峯的過程打下鋪墊。

2、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我”和“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爺爺”各自的內心的複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鬥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聯想他們登山的艱難,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情景表演體驗爬天都峯的困難,這樣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峯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最後,理解爸爸説的話這個難點也就在以的上的教學中層層滲透下突破了。

3、課後延伸,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説説自己平時在生活中怎樣克服困難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悟出在困難面前首先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念,那樣,做任何事情就能夠達到目的。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生活談,效果還不錯。

篇21:《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精選

《爬天都峯》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這樣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天都峯位於我國安徽省黃山風景區內,是最為雄偉壯麗的一座山峯,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對天都峯有直觀的印象、真實的感受就是我首要解決的問題。針對課文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良好的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求知慾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利用課文插圖,讓欣賞這裏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從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發起極大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語言文字學習做好鋪墊。

激趣導入之後,應該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從總體上作以把握。初讀課文是必不可少的。讀後讓學生自己交流初讀情況,説説課文寫了些什麼,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之後,老師梳理這些問題,確定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即讀懂爸爸最後説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整體感知,導讀體會

在這一部分教學裏,以讀為主,以讀代講。老師講得再好,沒有學生全身心投入去邊體會邊讀好。以多種形式讀,個人讀、小組讀、小夥伴合作讀、齊讀等。先讀感受黃山的雄偉,天都峯的險峻。通過讀書,學生就能夠體會到:擺在小作者面前的難題就是他即將要爬的天都峯原來是這麼的高,這麼陡,這是需要一定的勇氣和信息才能爬上去的。

所以説,語文課就是學習閲讀、享受閲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良好的語感。

三、合作交流,突破重(難)點

語文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學應該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我們語文課應該擔負的責任。因此,就需要動手操作,去查找資料,去和小夥伴探討一番。我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小組長應該發揮作用,總結、歸納大家的觀點、意見,指派有誰來發言。這個時候,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作為老師,我只是提供了這麼一個機會,打開了一扇窗户。

篇22:《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是一篇哲理意味較強的文章。要體會老爺爺與“我”對話的深刻含義,體會到成功需互相鼓勵。對於還未經歷多少人生的三年級孩子來説是比較抽象的。這是此課的一大難點。也將是我下面反思的重點。

總的來説,課堂上呈現出的總體情況是:發言的較少,課堂氣氛略顯生硬,安靜,學生對問題主旨的領悟較慢。特別是在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上,有的學生理解得不透徹,讀不出站在天都峯腳下那種驚訝之情,通過教師的指導稍好一點。

另外,本文的主旨是如何戰勝困難,我忽略了學生實際生活,沒有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歷來談,因此主題的揭示就顯得單薄、蒼白。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個人認為有幾個環節處理得不錯:生字的小組自學、攀峯情景的再現及朗讀指導。我以自己的朗讀帶動起全班的氣氛。在理解的基礎上賽讀、鞏固得還不錯。

所以我想,如果我前面的鋪墊能深入下去的話,在此基礎上的理解及朗讀會更好。

篇23:《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1.開課前先簡介黃山天都峯,再配以圖片,使學生對天都峯有初步的瞭解,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印象:天都峯險峻筆陡,爬上去非常艱難。還可以與學生知道的山或爬山經歷進行對比,突出爬天都峯的艱難,為下文埋下伏筆。

2.課文中有些生字學生掌握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因此對於字詞的教學教師還應該比較注重。一些難以理解的字詞,教師要結合課文的講讀進行教學,這樣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提高了效率。比如“筆陡”這個詞語結合版畫進行理解,“發顫”結合語境通過換詞進行理解,“攀”字根據字形來理解等。

3.挖補課文中的空白。《爬天都峯》中的“我”和老爺爺在問對方“也來爬天都峯”時的心理活動是一個空白點,教師可以設計“小朋友和老爺爺在問對方的時候,他們的心裏又各自在想些什麼”這樣的問題。學生在思考、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思維得到了較好的發散。

篇24:教學反思:《爬天都峯》

教學片段:

師:讀了寫天都峯險峻的段落後,請大家找一找表現“我” 此時的心情的句子。

生: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

生:真叫人發顫。

師:這時,當“我”面對高大陡峭的天都峯產生畏懼退縮的心理時,文中的老爺爺會是怎麼想的呢?

生:老爺爺會想:天啊,這麼高的山,我一定是爬不上去的,還是別爬了,回去吧!

生:他會想:這麼高這麼陡的山,我老胳膊老腿的可怎麼爬得上去呢?算了吧,要是摔了一跤可不得了。”

……

師:突然,老爺爺發現那兒有個小姑娘,她也來爬天都峯?老爺爺還會怎麼想呢?”

生:老爺爺又一想:這麼小的小姑娘都來爬天都峯,我的'年歲比她大得多,怎麼能走呢?

生:老爺爺想:這麼小的小姑娘都敢爬天都峯,我更應該給她做個榜樣。”

生:老爺爺想:怕什麼,有志者事竟成!我難道還比不上一個小孩子嗎?

師:正是在這種力量的鼓舞下,老爺爺終於和小姑娘一起爬上了天都峯,他十分高興,也十分感激小姑娘給他帶來的力量,看看老爺爺是怎麼説的?”

(學生再讀老爺爺登山前的問話和登上山頂時所説的話。)

師:同學們,老爺爺在小姑娘的身上汲取了力量,終於爬上了天都峯,那小姑娘又是怎樣從老爺爺身上汲取力量的呢?你能發揮想象,把課文的內容補充得更詳細嗎?”

(出示課文的4~7自然段,學生先自由朗讀,然後和小組的同學互相交流交流,在適當的地方補充描寫小姑娘心理活動的句子。)

1、“老爺爺也點點頭説:“對,咱們一起爬吧!___________ ”

生:小姑娘聽了心想:這位老爺爺比我爺爺年紀還大呢,他都有決心爬上去,我就更應該相信自己了。”

生:小姑娘聽了心想:老爺爺都敢爬,我可不能落後呀!”

2、“我奮力向峯頂爬去,一會兒攀着鐵鏈上,一會兒手腳並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樣……”

生:我一邊向上爬着,一邊鼓勵自己,老爺爺那麼大年紀都不怕累,我也一定要堅持住!”

生:我不能輸給了老爺爺,那樣太丟人了!”

3、“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峯頂。

生:站在天都峯頂上,我想:我真是太了不起了,這麼高的山我居然爬上來了。”

生:看着腳下的雲彩,我真想大聲唱一首歌。”

生:太棒了,我終於成功了!真是事在人為啊!”

篇25: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的分析,結合觀看天都峯的錄像、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

1.《爬天都峯》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準確、形象、巧妙地將天都峯的險峻峭拔描寫了出來,是學生積累語言的好材料。教這兩句話時,要讓學生在充分朗讀、感悟的基礎上,及時地進行積累。

2.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假設他們是文中的主人公,當時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人物的心理,體會爬天都峯的不易,感受主人公勇於攀登的精神。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想象力,又使學生深入地理解了課文。

3.課文中一老一少的對話是重點,採用默讀、引讀、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他們複雜的心情。適時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篇26: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一文教學,我用了三課時。印象最深,效果最好的是第三課時。前面兩課時教學,我從生字詞語教學到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初步領悟文義,做得很慢。第三課時我下載運用了兩個課件,一個是動畫版的朗讀課件,另一個是着重於幫助理解文章的教學課件。

上課伊始,學生因為是本學期第一次在多媒體教室上課,異常興奮,紀律不是很好。我馬上打開朗讀課件,把聲音放大些,讓他們的講話聲音被課件裏優美的朗讀蓋住。學生漸漸安靜下來,比較投入地欣賞朗讀與畫面。接下來,我讓學生翻開書,試着和朗讀聲一起進入課文,輕聲跟讀。他們漸漸地把感情融入更多了。

在朗讀課文後,我打開了另外一個課件,引導學生們看圖片。引導學生一邊讀有關的詞句:“我站在天都峯腳下抬頭望: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我着重讓他們讀出感歎詞,並帶形體表演朗讀。接着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説説畫面上的天都峯是什麼樣,用自己的詞彙一起形容感受到的天都峯的高聳入雲,階梯陡峭。

然後我問學生:“如果你站在山腳下,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再進入課文和作者的感受比較一下是否一樣?學生在這樣的引導下,自然就進入了狀態,和作者有同感了。“真叫人發顫”“我爬得上去嗎”引導學生讀好問句與感歎句,就能讓他們體會出作者缺乏自信、畏懼退縮的心理。

接着我問:“‘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峯?’是誰在説話?”引導學生進入到“我”和老爺爺的對話,並深入學習後面幾個自然段,讓學生讀出問句的語氣,説出問號包含的疑問。“你這麼小,也來爬天都峯?”“老爺爺,您年紀這麼大,怎麼也來爬天都峯?”表面上雙方都有懷疑,其實是向對方表示敬意。

後面的教學就圍繞怎麼爬山以及“我”和老爺爺為什麼能爬上天都峯頂進行討論。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詞句就能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和“我們”上山後的喜悦。正因為有歷盡辛苦上山後的喜悦,所以在“我”和老爺爺的交談中都流露出對對方的鼓勵的感激之情。由此,學生們領悟到:人與人的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共同進步,這樣,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能克服。

本課教學雖然是承前教學,但因為有課件的加入,使得教學生動了許多。學生若是能與課文文本接觸更近,效果會出奇地好。

篇27: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這課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爬天都峯》時,我作了一些嘗試。

一、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讓學生週末作了預習。上課伊始,我讓學生在小組內展示個人讀。從展示讀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能做到課前預習,少部分同學沒有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會讀的還是平時那些同學。為了彌補這一點,我讓學生喜歡讀哪一段就站起來讀哪一段。

二、説。

讀完課文後,學生會有自己的想法,就有表達的慾望,於是我給他們一個説的平台。我先讓孩子們在小組內説説:你知道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內容?之後進行小組反饋。第一小組説:“這篇課文主要我和老爺爺一起爬山。” 從這一小組反饋可以看出他們小組不會學習,沒有進行小組討論。緊接着,第二小組説:“我們小組認為,這篇課文主要寫爸爸帶我去爬山,半路上遇到了老爺爺,後來爬上了天都峯。”其他小組反饋的內容大致相同。這種現象屬於理解不到位,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非常正常,於是,我進行點撥,提了一個問題:“他們相遇了,很容易就爬上天都峯了?”孩子們在我的點撥下,很快找出了答案:爸爸帶我去爬山,我和老爺爺互相汲取力量,終於爬上了天都峯。之後,我又讓學生説説,你讀懂了什麼?通常學生很容易回答:我知道天都峯很高;我怎樣爬天都峯等淺顯的問題。

三、問。

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有藝術。這篇課文質疑的的地方比較多。雷亦凡提出:“為什麼老爺爺要謝謝小朋友?”“小朋友為什麼又説要謝謝老爺爺呢?”這兩個問題提得非常有價值,解決了這兩個問題,解決課文的重難點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釋疑。

要解決提出的以上兩個問題並非易事,於是,我讓孩子們分小組討論,可孩子們還是一臉的茫然。於是,我降低了難度,問:“小朋友做了什麼事讓老爺爺覺得她有勇氣呢?老爺爺的什麼事又讓小朋友覺得有勇氣呢?”帶着這個問題,很快孩子們找出了答案。

反思:

一、小組展示讀、小組討論如果運用得恰到好處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參與度,但小組學習未真正落實,只是停留在表面。這種形式還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強化訓練。

二、小組討論的問題難度不宜過大,教師可適當降低難度,使學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蘋果。”

三、讓學生提問,可以激發學生興趣。隨後釋疑,更能體現生本教育。

四、在説的過程中,如果教師能更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學,效果會更好。如,在説的環節中,我讓孩子們説説課文的大概內容,學生一下子不能完整地説出來,於是,我進行點撥,提了一個問題:“他們相遇了,很容易就爬上天都峯了?”雖然孩子們在我的點撥下,很快找出了答案,但在這個環節教師放手不夠,有硬拽着學生走的嫌疑。如果讓學生釋疑後,再讓學生説説課文大概內容,相信效果會更好。

篇28: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是一篇哲理意味較強的文章。要體會老爺爺與“我”對話的深義,體會成功需互相鼓勵對於還未經歷多少人生的三年級孩子來説是比較抽象的。這時此課的一大難點。也將是我下面反思的重點。

首先説説本課的教學安排。本課我安排三個課時的內容:第一課時是初讀文章,讀寫生字。第二課時主要用於精讀課文,第三課時主要是作練習的完成與講評。

總的來説,課堂上呈現出的總體情況是:發言的點較少,課堂氣氛略顯生硬,安靜,學生對問題主旨的領悟較慢。

對以上幾個問題我將藉由幾個教學環節具體地説説。

首先談談課堂氣氛這一點,其實它的背後隱藏着許多問題。我個人的感覺是:撇開這個班的學生聽課狀態比較差這些客觀原因。單就我個人的教學來説;首先,我的鋪墊工作做得不夠足。在第二課時的第二環節上,學生的模擬表演與思考已經很好地調動了大家的思維結合圖片,學生也談到天都峯的險了。但在談判“面對這麼險峻的天都峯,作者的情況如何時,”學生只能談到害怕,沒有再深入下去。而我進一步啟發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麼想時,學生的回答依然比較單一。我看“沒希望”了,就自己説了出來,學生似乎也沒有真正領會。

最明顯的要體現對“老爺爺您也爬天都峯?”這兩句話的理解上。學生開始“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峯?”

還會錯了意,後來,我自己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氣,學生才能體會到二人心裏的懷疑。但懷疑背後的敬佩學生卻未能領會。當時我在學生説出懷疑後,問學生“再想想,還有什麼?”又模仿了一次,並且加進了一點敬佩的口氣。但學生不得要領,後來我啟發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小妹妹,看到這樣一個老爺爺都來爬山,山這麼高,這麼陡,你心裏會怎麼想?學生還是把思想停留在懷疑上,我沒有辦法,只好又一次太心急地將答案以“是不是”的形式直接説了出來。

後來我想,這是因為我在上課伊始對人物心理的鋪墊就不夠。所以導致學生光注意山陡了,山陡理所應當會害怕。但生就沒想到作者本身站在天都峯腳下就是要來戰勝自我的。還有我光自己模仿對話的口氣,先“啟發”了,沒有留給學生自己品味的空間,所以學生就根據前面的教學做了推斷,所以我想總的問題在於我生硬地進行一個接一個的教學環節,都沒有充分注意到環節之間的過渡與鋪墊。

其他幾個問題與我上課時時不時要嚴肅起來整頓紀律有關。破壞了原有的較為輕鬆的上課氣氛,當然,我剛接收這個班級,沒有考慮這個班的接受情況,只是用於千人一面的教案沒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也是導致如上問題出現的原因。

另外,本文的主旨談判戰勝困難,我忽略了學生實際生活,沒有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歷來談,因此主題的揭示就顯得單薄、蒼白。

我也有做得不錯的幾個環節:包括生字的小組自學及攀峯情景的再現及朗讀指導。我以自己的朗讀帶動起全班的氣氛。在理解的基礎上賽讀、鞏固得還不錯。

所以我想,如果我前面的鋪墊能深入下去的話,在此基礎上的理解及朗讀會更好。

篇29: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能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着眼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針對該課的教學對象僅為三年級國小生,閲讀能力和生活經驗都有限的實際,教師指導學生理解小妹妹的話時,重在“扶”;理解老爺爺的話時,着力“放”,“扶”“放”結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2.着眼於讀書的訓練。

教師始終把指導讀書作為教學的'一條主線。採取了試讀、引讀、自由讀、小組讀、集體讀、分角色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並有機地結合教師的指導與演示、學生的觀察與討論,訓練學生正確閲讀,深入理解,形成閲讀能力與習慣。

3.着眼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教師根據教學進程各個階段的訓練目的與需要,適時地交換着教學組織形式,或個體靜心讀書,或小組合作學習,或全班討論、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學習活動,發揮主體作用,自主學習。

4.着眼於鍛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在啟發學生理解老爺爺感謝小妹妹的話時,安排了較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大膽想象老爺爺受小妹妹鼓舞下決心爬天都峯的情景和過程,然後進行説話表達。這既落實了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又鍛鍊了語言表達。

篇30: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今天上課用兩個課時講了《爬天都峯》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導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着背一下,結果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着以爬山的前後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學生先講學生們説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説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説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説,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學生在讀”我奮力向峯頂爬去……“時我讓他們做動作並想象,學生讀得有的.都出了汗,接着讓他們對比想象爺爺爬時的樣子.有的學生就開玩笑似的説,爺爺也很奮力像老猴子一樣……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説一説,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説:”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在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為什麼要用“爬”字呢 山上不是有台階還有扶的鐵鏈嗎 “當時我就鼓勵説:”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後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通過看天都峯的高等,學生知道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裏,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穫.

篇31: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1《爬天都峯》是一篇講讀課文,這課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的故事。我在教學這課時,從下面兩大方面着手:

一、抓住關鍵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

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如果能上遠程教室結合觀看天都峯的錄像,讓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學生理解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會更加容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後為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後“我們”的喜悦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以讀感悟,體驗情感對話

本篇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時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在教學中,我還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以讀促思,以思促説,以説促情。在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我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次形式多樣地朗讀,在讀中讓學生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如:“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峯的高;通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峯的陡。並且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老爺爺各自的內心的複雜心情,想象他們的思想起伏和鬥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峯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説的話了。同時在讀後進行討論交流:文中課題為什麼用“爬山”,不用“登山”呢?由於學生在上文已經瞭解了天都峯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險,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樣爬着前行,所以用“爬山”。反過來,用“爬山”作題,也告訴了我們,天都峯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峯。

三、教學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體現人物不怕困難的語句“我奮力向峯頂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峯頂。”這兩句時,由於只停留在口頭上的交流,沒有準備相應的練習進行鞏固,所以在以説促情這一環節時顯得老師講得多,學生悟得不深不透,以至於在測試中見到這些知識點時,學生不能靈活回答問題。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在教學活動準備過程中,應更深入地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學要領,拓寬知識面。在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説,再向以説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2《爬天都峯》是習作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學習寫作方法是重點。今天的課雖然是奔着這個重點去的,但是上得很枯燥,我還不能完全從文章跳出來,把它當做一個例子來看。

上課的條理仍然不夠清晰,我覺得還是對文本把握的不到位。孩子們聽得半睡半醒,這節課的效果好壞,一目瞭然。

教參上指出,本篇課文需要孩子掌握的,是要體會作者是用“怎麼説”“怎麼做”“怎麼想”來把爬山過程寫清楚的。

因為文中出現了大量的對話,聯想到學生們平時作文中最擅長的“機器人對話”描寫,我不禁把重點改成了,學習文中的.對話描寫,可以在“説”字前,對人物的動作,神態加以描寫。比如:他點點頭,笑着説:“……”。她頭也不抬的説:“……”同時對標點符號的運用,適當滲透。

然而還不敢把教參的重點拋在一邊,所以這堂課上的有點亂,沒有主次。其實,寫到這裏,我心裏已經清楚,關鍵原因還是在於,備課不到位,不夠細緻。想起於永正先生的“備課”,課文中涉及到的字或者將要板書的字,他一定會在課前練很多遍,直到寫好為止。我為自己的“輕描淡寫”式的備課而臉紅。

以後還是要加強自己的備課。同時還要加強自己的表達能力,語無倫次,缺乏組織能力是我的常態,我必須要改掉它。

《爬天都峯》二次備課:

一、首先出示天都峯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其陡峭,並表達自己看到這樣的山後的畏懼心理。之後,出示文中第二段內容(作者所想),師:我們可以像作者一樣,把自己的感受寫進文章裏。

學生讀二段內容,感受作者害怕的心理以及其用詞準確。

二、師:這個時候,作者碰見了一個老爺爺,她是這樣描述的(出示文本句子):我回頭看,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爺爺,比我爺爺年紀還大哩!(提示學生,可以對自己事件當中見到的人物進行描寫。)

三、從人物對話中感悟“要善於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學習對話描寫

1.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找出作者開始不敢爬,最後卻成功登頂的原因:是老爺爺的話,給了她鼓舞和力量。老爺爺也是因為作者的鼓舞,所以爬上了山頂。點明本課主題。

2.出示文中的幾處對話,學生聯繫實際生活,學習對話描寫中,可以對説話的人物進行適當的描寫,這樣會使人物形象更鮮明。

如:他(……)説:“……”。

3.作者爬山時,是什麼樣子呢?

學習第6段,關注並圈畫動詞,學習作者的動作描寫方法。

四、爬山後,他們又做了什麼?作者又是從哪些角度進行記錄的呢?

1.在鯽魚背前拍照做紀念。(做)

2.老爺爺,作者和爸爸,三人之間的對話。

3.寫作順序

五、總結

作者從爬山這件事中,領悟到了一個道理:……在整個爬山事件中,作者抓住“怎麼想,怎麼説,怎麼做”把爬山這件事寫清楚了。

結合“交流平台”點明,把一件事寫清楚,需要注意什麼。……

篇32: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在教學《爬天都峯》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體會人物的內心,從而讓學生豐富語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勵。在課堂中,學生的表現十分出色,做到了走進課文,充分地感悟,自由地表達。這堂課,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合理,語言豐富,首先是因為課文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的空間。文中除了在“我”面對天都峯時描寫了“我”的心理,其餘的地方都是通過人物的語言來揭示人物的內心。在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險上,我讓學生多次朗讀第二段,並在範讀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峯的高。在朗讀到“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體會到天都峯的陡和險。在學習我和老爺爺相互的激勵話語上面,我重點抓住了老爺爺和小作者的對話進行體驗。讓學生從下面兩句話中驗:“小姑娘,你也來爬天都峯?”和“老爺爺,你也來爬天都峯?”特別是那個“也”字的感悟,老爺爺心理變化過程其實也是小姑娘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生有了對老爺爺的心理感悟以後,對小姑娘的心理變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認識,表述時便能做到合情合理,並從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篇33: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一、抓關鍵詞句,感知課文內容。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着重抓關鍵詞句,來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如要讓學生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我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的分析,讓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以及要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

二、朗讀重點語句,體會情感。

朗讀也是理解課文的必要步驟,在教學過程中,為讓學生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我先找學生分角色來讀課文,在這過程中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老爺爺各自內心的複雜心情,體會他們是怎樣相互汲取力量的,然後引導學生去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從而明白他們爬山過程的艱難。以此達到讓學生理解文章內涵的目的。

篇34: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今天是第一次講公開課,題目是《爬天都峯》。反思內容如下:

1、心態。上課前很緊張,早上五點半的時候就突然醒過來了,意識裏還是準備的公開的教案。但在正式上課前,給自己做了積極的心理建設。因為我明白,如果我慫了,聲音中傳遞出緊張、害怕的情緒或直接的磕絆、顫音等,對於國小生而言,他們會更加緊張,不敢回答問題了。因此,正式上課後,大概有1分鐘的過渡吧,之後就沒再想這件事,所有的都是圍繞教學和學生髮言情況展開。

2、時間。上課前會擔心自己的教學任務是不是有點多,時間夠不夠用,學生能不能消化得了。上課後,感覺對於每一個教學任務的時間分配上不是特別清晰。但最後的結果是,總結剛説完,鈴聲敲響了。所以不知道是否能證明自己很好地把握到了。

3、教姿教態。無論是從衣着還是行為舉止上,感覺都符合一個教師的身份,這一點對自己還是滿意的。

4、教學方法,明白以啟發式的教學思想為指導,具體採用了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如討論法、朗讀法、講授法等。

篇35: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這課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回顧教學過程,我主要從以下幾個切入點進行課堂教學,效果還不錯:

1、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險”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和“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等句子的理解,結合觀看天都峯的圖畫和我自己在爬天都峯時的一些照片,讓學生有個直觀的印象,這樣對學生理解爬天都峯的困難,為學習我爬天都峯的過程打下鋪墊。

2、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我”和“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爺爺”各自的內心的複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鬥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聯想他們登山的艱難,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情景表演體驗爬天都峯的困難,這樣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峯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最後,理解爸爸説的話這個難點也就在以的上的教學中層層滲透下突破了。

3、課後延伸,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説説自己平時在生活中怎樣克服困難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悟出在困難面前首先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念,那樣,做任何事情就能夠達到目的。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生活談,效果還不錯。

篇36: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教學片段:

師:讀了寫天都峯險峻的段落後,請大家找一找表現“我” 此時的心情的句子。

生: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

生:真叫人發顫。

師:這時,當“我”面對高大陡峭的天都峯產生畏懼退縮的心理時,文中的老爺爺會是怎麼想的呢?

生:老爺爺會想:天啊,這麼高的山,我一定是爬不上去的,還是別爬了,回去吧!

生:他會想:這麼高這麼陡的山,我老胳膊老腿的可怎麼爬得上去呢?算了吧,要是摔了一跤可不得了。”

……

師:突然,老爺爺發現那兒有個小姑娘,她也來爬天都峯?老爺爺還會怎麼想呢?”

生:老爺爺又一想:這麼小的小姑娘都來爬天都峯,我的年歲比她大得多,怎麼能走呢?

生:老爺爺想:這麼小的小姑娘都敢爬天都峯,我更應該給她做個榜樣。”

生:老爺爺想:怕什麼,有志者事竟成!我難道還比不上一個小孩子嗎?

師:正是在這種力量的鼓舞下,老爺爺終於和小姑娘一起爬上了天都峯,他十分高興,也十分感激小姑娘給他帶來的力量,看看老爺爺是怎麼説的?”

(學生再讀老爺爺登山前的問話和登上山頂時所説的話。)

師:同學們,老爺爺在小姑娘的身上汲取了力量,終於爬上了天都峯,那小姑娘又是怎樣從老爺爺身上汲取力量的呢?你能發揮想象,把課文的內容補充得更詳細嗎?”

(出示課文的4~7自然段,學生先自由朗讀,然後和小組的同學互相交流交流,在適當的地方補充描寫小姑娘心理活動的句子。)

1、“老爺爺也點點頭説:“對,咱們一起爬吧! ”

生:小姑娘聽了心想:這位老爺爺比我爺爺年紀還大呢,他都有決心爬上去,我就更應該相信自己了。”

生:小姑娘聽了心想:老爺爺都敢爬,我可不能落後呀!”

2、“我奮力向峯頂爬去,一會兒攀着鐵鏈上,一會兒手腳並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樣……”

生:我一邊向上爬着,一邊鼓勵自己,老爺爺那麼大年紀都不怕累,我也一定要堅持住!”

生:我不能輸給了老爺爺,那樣太丟人了!”

3、“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峯頂。

生:站在天都峯頂上,我想:我真是太了不起了,這麼高的山我居然爬上來了。”

生:看着腳下的雲彩,我真想大聲唱一首歌。”

生:太棒了,我終於成功了!真是事在人為啊!”

教學反思

在教學《爬天都峯》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體會人物的內心,從而讓學生豐富語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勵。在課堂中,學生的表現十分出色,做到了走進課文,充分地感悟,自由地表達。這堂課,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合理,語言豐富,首先是因為課文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的空間。文中除了在“我”面對天都峯時描寫了“我”的心理,其餘的地方都是通過人物的語言來揭示人物的內心。在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險上,我讓學生多次朗讀第二段,並在範讀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峯的高。在朗讀到“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體會到天都峯的陡和險。在學習我和老爺爺相互的激勵話語上面,我重點抓住了老爺爺和小作者的對話進行體驗。讓學生從下面兩句話中驗:“小姑娘,你也來爬天都峯?”和“老爺爺,你也來爬天都峯?”特別是那個“也”字的感悟,老爺爺心理變化過程其實也是小姑娘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生有了對老爺爺的心理感悟以後,對小姑娘的心理變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認識,表述時便能做到合情合理,並從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篇37: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一課主要講了天都峯的高和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解決困難爬上天都峯的。通過對課文的朗讀體會善於從別人身上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進步解決困難的道理。

課堂上,我首先對生字和詞語檢查過關,然後就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這一課中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峯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讀6、7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個問題“為什麼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台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他説:“他提出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真是肯動腦筋的孩子!”然後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通過看天都峯的高,(圖片和課件)學生知道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家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裏,重點解決這個問題,你的教學目的就達到了,讓每個學生在每一節課都有一些收穫。

篇38: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是一篇哲理意味較強的文章。要體會老爺爺與“我”對話的深義,體會勝利需互相鼓勵對於還未經歷多少人生的三年級小朋友來説是比較籠統的。這時此課的一大難點。也將是我下面反思的重點。

首先説説本課的教學佈置。本課我佈置三個課時的內容:第一課時是初讀文章,讀寫生字。第二課時主要用於精讀課文,第三課時主要是作練習的完成與講評。

總的來説,課堂上出現出的總體情況是:發言的點較少,課堂氣氛略顯生硬,恬靜,同學對問題主旨的領悟較慢。

對以上幾個問題我將藉由幾個教學環節具體地説説。

首先談談課堂氣氛這一點,其實它的背後隱藏着許多問題。我個人的感覺是:撇開這個班的同學聽課狀態比較差這些客觀原因。單就我個人的教學來説;首先,我的鋪墊工作做得不夠足。在第二課時的第二環節上,同學的模擬扮演與考慮已經很好地調動了大家的思維結合圖片,同學也談到天都峯的險了。但在談判“面對這麼險峻的天都峯,作者的情況如何時,”同學只能談到害怕,沒有再深入下去。而我進一步啟發假如你是作者,你會怎麼想時,同學的回答依然比較單一。我看“沒希望”了,就自身説了出來,同學似乎也沒有真正領會。

最明顯的要體現對“老爺爺您也爬天都峯?”這兩句話的理解上。同學開始“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峯?”

還會錯了意,後來,我自身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氣,同學才幹體會到二人心裏的懷疑。但懷疑背後的敬佩同學卻未能領會。當時我在同學説出懷疑後,問同學“再想想,還有什麼?”又模仿了一次,並且加進了一點敬佩的口氣。但同學不得要領,後來我啟發同學換位考慮,假如你是小妹妹,看到這樣一個老爺爺都來爬山,山這麼高,這麼陡,你心裏會怎麼想?同學還是把思想停留在懷疑上,我沒有方法,只好又一次太心急地將答案以“是不是”的形式直接説了出來。

後來我想,這是因為我在上課伊始對人物心理的鋪墊就不夠。所以導致同學光注意山陡了,山陡理所應當會害怕。但生就沒想到作者自身站在天都峯腳下就是要來戰勝自我的。還有我光自身模仿對話的口氣,先“啟發”了,沒有留給同學自身品味的空間,所以同學就根據前面的教學做了推斷,所以我想總的問題在於我生硬地進行一個接一個的教學環節,都沒有充沛注意到環節之間的過渡與鋪墊。

其他幾個問題與我上課時時不時要嚴肅起來整頓紀律有關。破壞了原有的較為輕鬆的上課氣氛,當然,我剛接收這個班級,沒有考慮這個班的接受情況,只是用於千人一面的教學設計沒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也是導致如上問題出現的原因。

另外,本文的主旨談判戰勝困難,我忽略了同學實際生活,沒有讓同學結合自身生活經歷來談,因此主題的揭示就顯得單薄、慘白。

我也有做得不錯的幾個環節:包括生字的小組自學和攀峯情景的再現和朗讀指導。我以自身的朗讀帶動起全班的氣氛。在理解的基礎上賽讀、鞏固得還不錯。

所以我想,假如我前面的鋪墊能深入下去的話,在此基礎上的理解和朗讀會更好。

篇39: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一、通過重點段和重點句理解課文

文中,我主要抓住第二段的悟讀來感受天都峯的高。

“我站在天都峯腳下抬頭望: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

該段中,學生通過尋找重點詞語“抬頭望、這麼高、雲彩上面、筆陡,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感受到:天都峯真是“高聳入雲”啊!

另外,比較小朋友和老爺爺説的.兩句話:

“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峯?”

“老爺爺,您也來爬天都峯?”

兩個“也”字,學生體會到,“我”和老爺爺都從對方身上找到了自信與勇氣,並從中汲取力量。

二、通過形象圖片感受天都峯的高

本想在課前欣賞我搜集到的黃山天都峯的圖片,結果那天剛好電腦故障,原本想好的導入臨時做了改變,以自己的黃山之旅為題作引了,沒想到,效果比原來得設想還好。

在學生充分學習了課文之後,我再出示那筆陡的石級圖和天都峯高聳入雲的整體圖,還有那鯽魚背:只能由一個人通行,通過邊上的鐵鏈看下去,便是萬丈深淵。這樣的課外文字補充對學生來説還不足以真正體會到天都峯的最險要處——鯽魚背的“險”。於是,我下載來形象的圖片,看到那形似鯽魚背右似獨木橋的景點處,兩旁是令人發顫的望不到底的深淵,學生髮出了陣陣唏噓聲,原來,爬上鯽魚背真需要一定的勇氣啊。

感悟:孩子三年級了,很多時候,我在備課做課件時,能不用圖片的儘量不用圖片,想用文字在更大地寬度上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不會受制於圖片。然而,適當的時候,圖片的運用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篇40: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在教學《爬天都峯》時,一上課,我就先告訴同學們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學習課文,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以及“我”和老爺爺是怎樣爬上天都峯的,學習老爺爺和“我”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這節課中,我首先讓同學們自讀課文,然後指名讀,齊讀,最後讓同學齊讀完後,我興致勃勃地對學生説:“你們讀的真有感情,讓老師看到了天都峯的高和陡,看到了老爺爺和作者是怎樣爬上天都峯頂的。那麼讓我也來讀一讀,你們體會體會好嗎?”“好”!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此時,我與學生已完全融入一體,可見老師的範讀相當重要。一位詩人説過:“好的朗讀體現了對作品的真正理解,是對作品的絕好解釋。”教師精彩的範讀是最直觀的教具,學生可以視其人,聞其聲,直接領略老師的語氣,語調和表情,進行仔細體會和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同時給學生樹立聲音的樣板,讓學生感受到朗讀的多姿多彩,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感染,不斷的提高讀書興趣,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現。

學生在全神貫注的聽着,而我在讀時卻故意漏掉幾個字,是課文中的(奮力),(終於)這幾個詞語。可是出問題了,當聽完後,學生們目瞪口呆的看着我,但卻不敢舉手提問,説“老師你讀錯了。”我也愣住了,這點我在備課時也沒有考慮到,只想學生能提出來的,可見,這堂課還未真正放開。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卻忽略了長期以來受傳統教學管理下的學生因素,課堂改革,其實是學生,他們要適應由老師問變學生問,從一言一行都要經過老師批准至自由發言,從要求統一答案到倡導創新有個人見解,從被動接受知識到自己探索新知。這些,學生一時半會是接受不了的,所以當原先設想好的教學步驟,卻突然出現了冷場,我馬上就説:“你們有什麼發現嗎?這時學生才紛紛舉手説,接着我又讓他們説説加與不加有什麼不同,引出詞語的作用,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了詞語的作用。

課結束了,我卻久久不能平靜,回顧整節課的學習流程:自讀發現、交流探索、有感情地朗讀,但還沒有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所以在今後的教學當中,首先應樹立學生自學的觀念,讓他們明白,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我們現在課堂上強調學習方法,但學生會用的很少很少,今後我想應多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前幾天,我從網上看到學習古詩的方法,我就把這種方法教給學生:

1、知詩人,解詩題。

2、抓字眼,明詩境。

3、想詩境,悟詩情。

4、吟詩句,背詩文。

我想,學生只要擁有了“自學方法,”才能真正的去自學、自悟課文。

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注意不能過分地對學生説;“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來限制學生,更不能認為學生這不行,那不行。學生是可信任的,學生是需要釋放的,因為學生是生命發展的個體!

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將為學生創造一切機會,為學生的自學、自悟開闢一片藍天。

篇41: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的故事。

課文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課文中以吐泡泡的形式對“終於”一詞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讓學生讀到這裏,能聯繫上文理解“終於”的意思,體會“我”和老爺爺是如何克服了種種困難爬上天都峯的。課文中的許多兒童語言,內涵豐富,細細咀嚼,令人回味。課文中運用了大量的對話,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從這些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我”由開始的猶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堅定信心,再到戰勝困難,登上天都峯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使學生從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中體會到在困難面前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要善於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二是繼續學習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方法,體會一些句子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課文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本篇課文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可以通過圖片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天都峯,引導學生對故事的興趣。學習本課之初,要幫學生理清本文層次,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對文章大致內容有整體把握。其次,要採取分角色朗讀和表演集合的方式,使學生親身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咀嚼回味文中精彩的語言。同時,要指導學生練習生活實際,從小培養不怕困難、堅決克服困難的品格。

篇42: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這樣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天都峯位於我國安徽省黃山風景區內,是最為雄偉壯麗的一座山峯,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對天都峯有直觀的印象、真實的感受就是我首要解決的問題。針對課文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良好的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求知慾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利用課文插圖,讓欣賞這裏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從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發起極大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語言文字學習做好鋪墊。

激趣導入之後,應該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從總體上作以把握。初讀課文是必不可少的。讀後讓學生自己交流初讀情況,説説課文寫了些什麼,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之後,老師梳理這些問題,確定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即讀懂爸爸最後説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整體感知,導讀體會

在這一部分教學裏,以讀為主,以讀代講。老師講得再好,沒有學生全身心投入去邊體會邊讀好。以多種形式讀,個人讀、小組讀、小夥伴合作讀、齊讀等。先讀感受黃山的雄偉,天都峯的險峻。通過讀書,學生就能夠體會到:擺在小作者面前的難題就是他即將要爬的天都峯原來是這麼的高,這麼陡,這是需要一定的勇氣和信息才能爬上去的。

所以説,語文課就是學習閲讀、享受閲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良好的語感。

三、合作交流,突破重(難)點

語文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學應該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我們語文課應該擔負的責任。因此,就需要動手操作,去查找資料,去和小夥伴探討一番。我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小組長應該發揮作用,總結、歸納大家的觀點、意見,指派有誰來發言。這個時候,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作為老師,我只是提供了這麼一個機會,打開了一扇窗户。

篇43: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一課主要講了天都峯的高和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解決困難爬上天都峯的。透過對課文的朗讀體會善於從別人身上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進步解決困難的道理。

課堂上,我首先對生字和詞語檢查過關,然後就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這一課中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峯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那裏重點説一向對於第二自然段的教學。在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險上,我讓學生多次朗讀第二段,在讀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如:“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峯的高;透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峯的陡。但是在找一找這些詞語時,卻碰到了一些困難,尤其是對於“掛”這個詞語,很多小朋友不能理解,因此花在那裏的時間就相對多了些,最後我期望透過知識的遷移來使學生理解,我舉了《望廬山瀑布》的例子,透過那裏的“掛”字來使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掛”字,由於學生已經學習過了《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所以這樣一來就比較容量理解了,我也認識到有些東西的學習對三年級剛升上中段的學生不能太強求了,要透過知識的遷移和感性的事物的幫忙才能行!

篇44: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教了《爬天都峯》之後,一種感覺就是自己教低段的時候,好像在打散彈,課文的教學沒有高段那樣順暢。首先還是想到了三年級的特點,在文章的人文性方面關注更少了,而在字詞的學習上做了很多的文章,花了很大的力氣。每篇課文的生字學習,讀認擴詞就要花半節多課的時間。並且有時還要選取一些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展開訓練之後學生的速度不快,而我又想訓練得到位一些,所以兩堂課就顧及不了人文性的一些思想教育了。但我覺得我的路是走對的。尤其是在教學《爬天都峯》後,更讓我堅定這種上課的套路。在教學中,我們選取了這樣三個訓練點,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在孩子們充分朗讀第一小節之後,我問孩子一個普通的問題:天都峯是一座怎樣的山峯孩子們立刻得出——高、陡。我之後並沒有停留在這樣的理解上,而是引導孩子去探討,作者怎樣寫的原先前面一句是説特點的,後面一句是舉個例子的。“高”的特點,課文舉了“在雲彩之上”的例子。我話鋒一轉,説:“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有特點的事物,我們也來根據生活經驗説一説。”

池塘裏的水很深,天空中的小鳥飛得很快,學生思路開闊,暢所欲言,不時有好的句子冒出來。我想這種練習時對學習“總分”句式的鋪墊,對寫作有必須的幫忙。

二是補一補課文中的一個空白點。在爬天都峯的描述中,作者寫了自己是怎樣爬的,“手腳並用”、“像猴子一樣”等,但老爺爺是怎樣爬的,課文中並沒有寫出來,我又安排了一個訓練,讓孩子們謝謝老爺爺怎樣爬的,同學們想象豐富。

老爺爺左手扶着鐵鏈,右手住着枴杖,眼睛盯着石級向上爬;

老爺爺弓着身子,吃力地邁着腳步,爬得氣喘吁吁的;

老爺爺一邊拉着叔叔的手往上爬,一邊嘿喲嘿喲的為自己鼓勁。

這個訓練是需要孩子們進行合理的想象,並且放開思路才能夠完成的。

三是學習了課文的三次對話之後,讓孩子們再次補充對話。

這次對話不但是一個語言文字的訓練點,讓孩子們填出我與老爺爺對話的提示語,有助於孩子對“我”與老爺爺的情感的定位,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説出了這篇課文的主旨:在困難面前要有信心,有勇氣,要相互鼓勵;只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於嘗試就能夠獲得成功等等。真是一石兩鳥啊!

篇45: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三年級的教學側重點要從識字寫字教學轉移到閲讀作文教學,如何才能把握好這個度,讓學生的語言與潛力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呢?“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這是崔巒教授提出的常態語文教學。這也是我們一線教師所追求的。

課文透過“我”和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最後一齊爬上了天都峯的描述,向我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三年級的學生,剛從低年級向中年級過渡,對於生字的掌握學生還是會有必須的難度。在揭示課題後,我示範寫“爬”,讓學生仔細觀察字的筆順、結構。還讓學生拿起筆寫寫“爬、峯”兩個字,保證學生有充足的寫字時間,同時注意學生的寫字姿勢,重視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對於一些難理解的詞語,透過老師指導性地閲讀,讓學生主動去理解體會詞語的意思。比如:“筆陡”,透過簡筆畫的形式進行理解。“發顫”,透過讓學生找近義詞的方法進行理解。

本冊教材比較重視語言的積累。在每篇課文中都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在課後練習中也加強了詞、句、段的積累。因此,從一開學,我就引導學生學完課文後把自己覺得好的詞、句、段多讀讀,並摘抄下來。優秀的學生還能夠選取性地背一背,背背自己喜歡的部分課文。因為背誦是積累語言的好方法,學習語言十分需要適當的記憶。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詞語和句羣,一篇篇精緻的美文,會給他的語文功底打下堅實的'基礎,語言運用潛力也會隨之提高。《爬天都峯》第二自然段中的兩個句子準確、形象、巧妙地將天都峯的險峻峭拔描述了出來,是學生積累語言的好材料。在教學這兩句話時,我讓學生在充分感悟、朗讀的基礎上,及時地讓學生進行了積累。除了極個別學生,大部分的學生都能流利地背誦。充分地利用課本資源,會讓我們的孩子學得更簡單一點。

篇46: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一課主要講了天都峯的高和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解決困難爬上天都峯的。透過對課文的朗讀體會善於從別人身上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進步解決困難的道理。

課堂上,我首先對生字和詞語檢查過關,然後就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這一課中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峯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讀6、7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個問題“為什麼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台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他説:“他提出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真是肯動腦筋的孩子!”然後我和學生一齊討論了一下,透過看天都峯的高,(圖片和課件)學生明白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家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務必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裏,重點解決這個問題,你的教學目的就到達了,讓每個學生在每一節課都有一些收穫。

篇47: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透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結合觀看天都峯的錄像、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之後以爬山的前後為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後“我們”的喜悦的情緒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最後”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