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鯨的教學反思(集錦58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87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8篇《鯨的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鯨的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鯨的教學反思(集錦58篇)

篇1:《鯨》教學反思

《鯨》一文運用了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等寫作方法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性,表現了動物界的神奇與偉大。教學這一課時,我從文章的內容入手,抓住鯨的特點,讓學生悟文、悟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題入手,接受信息

這是一篇説明文,介紹的是鯨這種龐大的動物,並以動物的名稱為題,我認為可以以課題為突破口,啟發學生交流大量已知的信息。上課開始時,我先板書課題,然後問學生:“鯨”這個字的部首是“魚”,那麼“鯨”是屬於魚類嗎?接着我又問:誰對“鯨”有所認識?學生思維的機器在一開課就積極運轉起來了,他們興趣盎然,紛紛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有關鯨這種動物的知識,這使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就接受了大量的的有關鯨的信息,也更好地培養了高年級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和能力。

二、緊扣內容,理清脈絡

文章的層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樣,只有整體把握文章的的脈絡,才能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我讓學生通讀全文,邊讀邊找出文中提到的有關“鯨”的知識的總起句。學生仔細讀書,很快找出了這樣幾個句子:“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目前已經知道的鯨約有十六萬公斤重,約十七米長”,“經過很長很長的年代,它們的前肢和尾巴逐漸變成了鰭”,“鯨總的來説可以分成兩大類”,“鯨的身子這麼大,它們吃什麼?”“鯨跟牛羊一樣用肺呼吸”,“鯨每天都要睡覺,鯨是胎生的,幼鯨靠吃母鯨的奶張大。”由於學生對課文已有了整體的把握,因此,很快討論出了結果:課文從四個方面介紹了鯨的特點:形體、進化過程、種類、生活習性。我認為此時重要的的不是問題的答案,而是學生尋求答案的過程,他們養成動筆動腦的習慣,這是多麼可貴的學習品質。也是學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養的好習慣。

三、抓住內容,理解課文

學習課文時,我先導學第一節描寫鯨的形體的部分,使學生了解了鯨的外型特點,掌握了所使用的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的説明方法及作用。其它部分讓學生自由學。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紹,如朗讀形式、描述形式、或畫畫等形式。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有的學生邊展示鯨睡覺的形象圖邊介紹鯨睡覺的特點;有的學生充當解説員,講述了鯨的進化過程;有的以朗讀的形式介紹鯨的吃食;更有的充當了科學家,邊畫示意圖,邊講解如何判斷、區別鯨的種類……學生學得有聲有色。然後再從課文中找到有關語句,我針對這些重點句子指導朗讀,並引導學生説出課文對於鯨的各方面的特點介紹得為什麼如此清楚?從而認識課文運用的種種説明方法的作用,以及運用有關説明方法的好處。學生學得明白、輕鬆,入情入境,讀得有有滋有味。

篇2:《鯨》教學反思

《鯨》是國小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鯨》、人教版第六單元四年級上冊第26課。

《鯨》課文內容

不少人看到過象,都説象是很大的動物。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目前已知最大的鯨約有十六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兩千公斤。我國捕獲過一頭四萬公斤重的鯨,約十七米長,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麼重。它要是張開嘴,人站在它嘴裏,舉起手來還摸不到

它的上齶,四個人圍着桌子坐在它的嘴裏看書,還顯得很寬敞。

鯨生活在海洋裏,因為體形像魚,許多人管它叫鯨魚。其實它不屬於魚類,而是哺乳動物。在很遠的古代,鯨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樣,都生活在陸地上。後來環境發生了變化,鯨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陸地的淺海里。又經過了很長很長的年代,它們的前肢和尾巴漸漸變成了鰭,後肢完全退化了,整個身子成了魚的樣子,適應了海洋的生活。鯨的種類很多,總的來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須鯨,沒有牙齒;一類是齒鯨,有鋒利的牙齒。

鯨的身子這麼大,它們吃什麼呢?鬚鯨主要吃蝦和小魚。它們在海洋裏遊的時候,張着大嘴,把許多小魚小蝦連同海水一齊吸進嘴裏,然後閉上嘴,把海水從須板中間濾出來,把小魚小蝦吞進肚子裏,一頓就可以吃兩千多公斤。齒鯨主要吃大魚和海獸。它們遇到大魚和海獸,就兇猛地撲上去,用鋒利的牙齒咬住,很快就能吃掉。有一種號稱“海中之虎”的虎鯨,常常好幾十頭結成一羣,圍住一頭三十多噸重的長鬚鯨,幾個小時就能把它吃光。

鯨用肺呼吸,也説明它不屬於魚類。鯨的鼻孔長在腦袋頂上,呼氣的時候浮出海面,廢氣從鼻孔噴出來,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園裏的噴泉一樣;它在海面上吸足了氣,再潛入水中。每隔一定的時間呼吸一次,也就是“噴潮”一次。不同種類的鯨,“噴潮”的水柱也不一樣。鬚鯨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細又高;齒鯨的水柱是傾斜的,又粗又矮。有經驗的漁民根據水柱就可以判斷鯨的種類和大小。

鯨每天都要睡覺。鯨睡覺的時候,總是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幾頭聚在一起,頭朝裏,尾巴向外,圍成一圈,靜靜地浮在海面上。如果聽到什麼聲響,它們立即四散遊開。

鯨是胎生的,長鬚鯨剛生下來就有十多米長,七千公斤重。它靠吃母鯨的奶,每天能長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兩三年就可以長成大鯨。鯨的壽命很長,一般可以活幾十年到一百年。

《鯨》教學反思

《 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説明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有關鯨的種類、進化過程、形體特點及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鯨這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很感興趣,但如何避免將常識性課文上成常識課,是設計教學中的難點。在此,我設計了一個小故事,讓學生一下子找到鯨是哺乳動物的理由。我不斷變換形式,讓學生把了解的知識、學到的語言及表達方式進行重構,轉化為新的言語,讓語言和知識在轉換的過程中再一次得到同構共生。這篇課文很簡單,學生在讀一遍後,往往覺得他什麼都懂了,沒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此時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學生的學習熱情肯定會被刻板的教學程序消解的乾乾淨淨。為了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獲得切實的言語訓練,我在課堂上設計了很多生動的環節,比如看錄象,看圖片,吸引住了學生。我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他的學習成果。如,演一演、讀一讀、畫一畫、講一講等。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特長,也使學生理解更透徹,體驗也更深。他們自主選擇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自主行為、自主能力的具體體現。 用新鮮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看相關的影視資料,讓學生跳出課文的框框。這裏的知識豐富多彩,學生眼界大開。學生看着、讀着,既獲得了新知識,又學到了新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整節課中,學生和一點都不拘束,但靜下來一想,學生們卻收穫不少。不論在知識上、語言積累上,還是在技能上,他們都獲得了豐收。讓學生在這節課上既獲得了知識,又鍛鍊了他們的學習能力。

但是,在備課時總是有一些猶豫,擔心上課的內容會不會少,所以在猶豫間又充實了很多內容,這就讓本該清晰的教學流程變得有些混亂,今後這些問題還應該避免發生,讓課堂上呈現出更多的精彩之處。

篇3:《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説明文,這類課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本文在表達上運用列舉數字、比較、舉例、比喻等多種説明方法,對鯨的特點進行一一説明。同時,作者準確用詞,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學習作者用多種方法説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方法。同時,通過學習本文培養學生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

我執教的是《鯨》第一課時,五年級學生年齡雖然處於高年級階段,但注意力集中時間還是比較短,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結合學生的這些年齡特徵,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沒有一講到底,而是在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任務完成後,就及時設計了突破難點鯨生活在海洋裏,體型像魚,因此有很多人管它叫鯨魚,連漢字的寫法也是帶着魚字旁,為什麼鯨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呢?,然後讓學生再來讀課文,突破教學難點這一個教學環節。突破難點之後,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學習,可以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提問、畫畫、表演、朗誦等形式)學習,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學習收穫特別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由於課前設計嚴密,上課時組織得當,效果很好。這種做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面對枯燥無味的知識,學生自己解決起來問題來頭頭是道,條理清楚。除了課文介紹了鯨這麼多特點之後,我又用課件展示了鯨的渾身是寶這個特點,面對鯨渾身是寶,很多不法分子為獲取自己的經濟利益捕殺鯨,出示課件,學生看後發出倡議,要保護珍稀動物。

另外我在語文教學時,一直重視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既注意自己語言表達的規範,又注意及時糾正學生語言表達的錯誤,讓學生儘量把語言表達的準確完整。我還注意板書規範、書寫工整。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這節課還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學生回答問題舉手不是很積極,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偏重於客觀公正而鼓勵的話語少些,教學活動忽略了學困生的參與和接受能力等等,這些方面,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

篇4:《鯨》教學反思

我主要是讓學生在我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自主活動中,在積極思維中,達到自悟自得。

一、凸現鮮明形象,促進學生自悟

國小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學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事物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教學中我變以理性認知為主為以感性體驗為主,採用一些必要的的中介手段凸現事物的形象,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換成了栩栩如生的立體畫面,既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調動了他們情感的參與,使他們實實在在奪領悟到鯨呼吸的特點。如演一演:以手掌為鯨,加之語言的描述,演示鯨呼吸的全過程,將靜態的文字變成動態的形象,使學生獲得了真切的體驗。又如畫一畫:動手畫一畫不同種類的'鯨噴氣形成的不同水柱,變“話”為“畫”,再以自己語言進行介紹,又變“畫”為“話”,從中體驗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和鯨呼吸的特徵。再如比一比:巧妙引導學生將花園裏的噴泉與鯨噴氣形成的水柱進行比較,使事物的形象更鮮明,本質更突出。這樣,學生的理解會更透徹,體驗也更深刻。

二、落實自主閲讀,促進學生自得

羅傑斯曾説:“自由程度不同愈高的學習,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閲讀本是個性化的行為,而把學生捆起來齊步走的做法,泯滅了學生的個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天賦,也違背了國小生的“選擇性”,教學中,我讓學生享有充分地閲讀自主權和選擇權,經歷一個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習得的過程。如情感的自我選擇:説説你對鯨哪一方面的生活習性最感興趣或印象最深?為什麼?內容提要的自我選擇:讀讀課文,説説鯨的呼吸有什麼特點?方法的自我選擇:用你最擅長或最喜歡的方式來展示和介紹鯨某一方面的特點。夥伴的自我選擇:自己想辦法或與別人合作。練習的自我選擇:自己確定畫某類的一頭大鯨或小鯨。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拓展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時空,還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以展現和發展。這種自主選擇正是學生自主意識、自主行為、自主能力的具體現。

篇5:《鯨》教學反思

上完《鯨》這一課,回憶起同學們那生動有趣的鯨的自述,我非常激動。激動之餘,我也產生了一些感觸。

首先,我覺得,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有利於他們自學習慣的養成。在教學中,我先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以便下面幾個自然段的學習。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學生樂在其中,充分發揮了潛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同樣是這一課,幾年前我也上過,用的是逐段講解的方法,不僅耗時,而且低效。還有一點,恰當地使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堂課上完之後,還有不少學生圍着我轉,要我再播放課件給他們看,説是還看不過癮。我想,直觀形象的教學,不僅是低年級,高年級學生也是很喜歡的。

另外,本文出現了一些常見的'説明方法,但對國小生來説,顯得較為陌生。由於這些説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初步認識。希望這對他們日後的學習有所幫助。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學完這一課後設計的有關鯨的小報,真是讓人歎為觀止。他們在小報中介紹了抹香鯨、齧齒鯨、藍鯨可見他們對鯨興趣濃厚,課後查找了大量的資料,對鯨的瞭解還真不少!這樣的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效果的確不錯。

不過,我也在反思,《鯨》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文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它,既讓學生學到有趣的動物知識,又不失去語文學科的特性,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學法,讓學生獲益更多呢。

篇6:《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淺顯易懂的常識性説明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知識。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課文介紹的鯨的知識,體會所運用的多種説明方法,如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等説明方法。

這篇課文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學生很容易理解,而且學生對鯨這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很感興趣,但如何避免將常識性課文上成常識課,是我教學本課特別注意的一個方面。

第一課時我用較短的時間讓學生“自由讀文,整體感知”,沒有遇到什麼難度,接着進入“精讀課文,體會寫法”環節。本環節我主要是採取“扶”的方法讓學生學習第一自然段,體會本課説明方法運用的精準、多樣以及這樣寫的好處。第二課時的學習,我開始“放”。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即理解、積累、運用語言。為了鍛鍊學習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自由讀第2自然段,説一説鯨是怎樣進化的?把你自己當作鯨,給同組同學説一説‘你’的進化過程。“這個環節實際也是一次開放性的口頭作文訓練,根據學生能力可以是對課文內容的複述,也可以將課文語言轉化為自己語言的一項創造性的複述,更高層次的學生,則能創造性地融入課外知識進行説明。學習4、5自然段我是採取“自由讀第4、5自然段用‘——’畫出鬚鯨的生活習性;用‘~~~~~’畫出齒鯨的生活習性。填好表後在小組內交流”, 合作學習是課標所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去發現,認識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比喻等説明方法。整個過程,我只是一個主導者,沒有過多牽引,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拓展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時空,還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以展現和發展。

反思本課教學,雖然沒能運作多媒體教學是個遺憾,但是感覺更多的關注文本,沒有花哨的刺激,學生反倒學的很紮實。

篇7:《鯨》教學反思

今天我上完了堂鯨的公開課,其中多少有些體會,現將本人課後的一些感受和教學反思公佈如下:

現在回憶起同學們那生動有趣的“鯨的自述”,仍記憶猶新,非常激動。激動之餘,我也產生了一些感觸。

首先,我覺得,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有利於他們自學習慣的養成。在教學中,我先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以便下面幾個自然段的學習。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學生樂在其中,充分發揮了潛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同樣是這一課,以前的五年級我也上過,用的是逐段講解的方法,不僅耗時,而且低效。

另外,本文出現了一些常見的説明方法,但對國小生來説,顯得較為陌生。由於這些説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初步認識。希望這對他們日後的學習有所幫助。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學完這一課後設計的有關鯨的小報,真是讓人歎為觀止。他們在小報中介紹了抹香鯨、齧齒鯨、藍鯨……可見他們對鯨興趣濃厚,課後查找了大量的資料,對鯨的瞭解還真不少!這樣的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效果的確不錯。不過,我也在反思,《鯨》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文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它,既讓學生學到有趣的動物知識,又不失去語文學科的特性,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學法,讓學生獲益更多呢?

篇8:《鯨》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在5―6年級的閲讀目標中明確提出:“在閲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在教學建議中也特別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在執教《鯨》一文中,主要從兩點着手:

一、開頭採用看看書。“咱們怎樣來學習這篇課文?”意圖鼓勵學生自己讀書、思考,讓學生在通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學生積極性高漲,迅速進入了學習狀態。

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説説看。“誰的`方法最科學,最有效?”學生在自己讀書、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先在學習小組內進行初步地交流。在學生自己讀書、自我思考、自我選擇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有利於集思廣益,增進交流,鍛鍊表達,擴大學習面;有利於教師更好地瞭解學生,及時地調整導學目標。同時,也有利於教師肯定優秀學法的同時,系統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指導。

本節課我注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學習過程呈現開放型,重學習結果,更重學習過程,真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讀書,學會合作,學會表達,學會聽取,學會讚賞。”

篇9:《鯨》教學反思

《鯨》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常識性説明文。這篇精讀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 課文語言簡練準確,平實質樸又不乏生動形象,作者運用列數字,舉例子,做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説明方法,通俗,生動,準確地對鯨的特點加以説明,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在教學時,考慮到鯨對於學生來講是種不常見的東西,所以我運用了課件,讓學生不僅從書上,更從視覺上深深體會到了鯨的各種特點和生活習性。首先,我讓孩子們初讀課文,抓住要點,引導他們讀通讀熟課文,弄清課文講了關於鯨的哪些內容,接着,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特點。組織他們自讀課文,認真體會鯨的特點。之後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深入研讀,並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以第一自然段為例,研究作者是怎樣説明鯨的“大”的。畫出體現鯨大的有關詞句,品味並分析説明鯨大的方法,體會這樣寫的好處。讓學生把第2至第7自然段中所運用的説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最後,我根據課後作業題的要求,讓學生既動腦又動手,分別畫出鯨睡覺,呼吸,進食的樣子,在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又讓他們進行了生動有趣的“鯨的自述”,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樣通過作業訓練,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技能,從而發揮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

篇10:《鯨》教學反思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還有兩點值得改進的地方:

一、教學內容的安排有失妥當。

這節課,學生在學完第一自然段後,應該還有一個朗讀展示與分享,要通過自己的朗讀來表現鯨的大,但是學生只是匆匆讀完了一遍就下課了,以至於後面的盤點收穫和檢測反饋也沒法完成。我反覆思考了整個教學過程,發現導學引領的第一題“説説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鯨的?”如果放在獨學環節進行,上課時只是檢測一下,那麼這個時間騰出來就可以解決盤點收穫和課後檢測反饋的問題了。

二、應充分調動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

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合作精神,發揮小組羣體的互動功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在本節課中,如果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朗誦家、小畫家、演説家、表演家中的一個角色來彙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當朗誦家的讀出鯨的特點,當小畫家的畫出鯨的特點,當演説家的講解出鯨的特點,當表演家的表演出鯨的特點,然後各組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師和其他學生當評委,與彙報同學交流,那麼就可以更加調動學生參與合作的積極性,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篇11:《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説明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有關鯨的大小,種類,進化過程及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

這篇課文很簡單,學生在讀一遍後,往往覺得他什麼都懂了,沒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此時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學生的學習熱情肯定會被刻板的教學程序消解的乾乾淨淨。為了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獲得切實的言語訓練,我在課堂上設計了很多生動的環節,比如看圖片,吸引住了學生。我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他的學習成果。如,同學們通過讀每一段,總結鯨的特點,並找出與之相關的句子。鯨生活習性這一部分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展示,可以把自己當成鯨來介紹。可以畫出來,可以表演,可以談感受,在鯨吃食時,學生把鯨描繪的活靈活現,在鯨睡覺這一部分,學生的畫更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特長,也使學生理解更透徹,體驗也更深。他們自主選擇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自主行為,自主能力的具體體現。

《鯨》這篇課文,最重要一點是要讓學生感知説明的方法。我利用小黑板上板書第一自然段填空的內容,故意將數字擦去,改成“很重”“很大”“很長”等模糊的概念,讓學生下課後與原文對比,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學生通過比較很容易發現,用上具體數字,能更清楚,更準確地瞭解鯨的特點。舉例子,作比較,比喻等作用同理了。關於寫作技巧這東西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文中説明的方法,讓學生感知就可以了,我們不能貼標籤,硬灌輸。

在理解鬚鯨與齒鯨特點不同時,我採用表格形式,讓學生從“牙齒”“吃食”“呼吸時的水柱”三方面填表對比,一目瞭然。並在理解“呼吸”“睡覺”時採用簡筆畫,學生直觀地理解了課文。做到了語文與美術,語文與數學的整合。

篇12:《鯨》教學反思

這節課滲透了我們課題研究的主要思想,按照“兩增強五學會”進行開展。通過小組合作以討論的形式研討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學生在討論中學會傾聽(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評價和補充)、協作(用不同形式展示問題的解決過程)、分享讓每個人獲得成功的體驗,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特長,也使學生理解更透徹,體驗也更深刻,小組合作自主選擇研究主題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自主能力的具體體現。

《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説明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有關鯨的大小、種類、進化過程及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鯨這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很感興趣,但如何避免將課文上成常識課,是設計教學中的難點。在此,導入時我設計了一個小故事,讓學生一下子明白了鯨是哺乳動物。課堂上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把了解的知識、學到的語言及表達方式進行重構,轉化為新的言語,讓語言和知識在轉換的過程中再一次得到同構共生。

一、查資料,探索鯨的世界

在教這篇課文時我完全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去學習。首先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查閲鯨的相關資料,對鯨的各個方面有充分了解,並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學生查的資料非常豐富,他們的資料已充分證明鯨是哺乳動物,很快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上課時,我讓他們進一步交流並用一句話把他們資料中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一句告訴給大家。孩子們的彙報面之廣已遠遠超出課文內容。有的孩子查到了鯨的不同種類,並通過圖片説明鬚鯨與虎鯨的區別。有的孩子查到了鯨的史祖,並對鯨的史祖的生活狀況展開討論……

二、巧板書,理清文章線索

然後我板書了課題《鯨》。板書時我把題故意寫成兩條“魚”的形狀,帶孩子們進入海洋世界。課題《鯨》也寫得很大,經觀察孩子們説出鯨的一大特點——“大”。這也是第一自然段的關鍵。按照這樣的方式我讓孩子們迅速在課文中找出鯨的其他特點並上台板書。不一會“鯨的演變”、“鯨的種類”、“鯨的食物”、“鯨的呼吸”等就出現在黑板上了。

三、放手讀書,自讀自悟

這篇課文很簡單,學生在讀一遍後,往往覺得他什麼都懂了,沒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此時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學生的學習熱情肯定會被刻板的教學程序消解的乾乾淨淨。為了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獲得切實的言語訓練,我在課堂上讓小組自主選擇研究的主題,我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他的學習成果。如,有的小組上台展示鯨的睡覺,小組學生頭朝裏屁股朝外,學生把鯨描繪的活靈活現,很形象地表演了鯨的特點。有的小組學生通過圖畫展示不同種類的鯨,並且進一步説出鯨的呼吸特點,鯨的鼻孔長在腦袋頂上,呼氣的時候浮上海面,從鼻孔噴出來的氣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園裏的噴泉一樣,等肺裏吸足了氣,再潛入水中。同學們思維活躍,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特長,學生潛力得到了最大的展示。

四、拓展延伸,想象發揮

最後我讓孩子們選一個自然段用筆畫出他們喜歡的鯨的樣子,必須讓人一看就知道畫的是哪個自然段,是鯨的哪個特點。孩子們都畫得很好。大部分孩子畫的是“鯨睡覺、“鯨呼吸”、“鯨的種類”。對於比較難於用畫表示的“鯨是哺乳動物”,有個孩子先畫了個大大的鯨,然後在它身下畫了個小小的鯨,非常形象。在畫“鯨的食物”時,有的孩子在鯨的前面畫了許多慌忙逃命的小魚小蝦,畫面生動有趣。作者在介紹鯨的呼吸時,用“花園裏的噴泉”來比喻鯨呼吸時噴出來的氣形成的水柱,這種打比方的方法,使説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於讀者理解。為了讓學生感悟,請他們畫出鯨呼吸的樣子,然後加以辨別是須鯨還是齒鯨,還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描述,也體會到這樣説明方法的好處。

通過教學本文我最大的收穫是原來以為較枯燥的説明文通過小組合作也能讓孩子們樂學、願學,看來小組合作讓課文變得生動有趣。教學中我發現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小組合作交流不僅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技能,從而發揮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

教學中有些不足之處:

在“鯨的自述”中,由於時間的緊促,展開的也不是很到位。因為學生課外資料查找的不夠,老師也沒有準備太多的課外關於鯨的知識來補充,顯得自述很侷限。

篇13:《鯨》教學反思

近日,我帶着孩子們開展了早期閲讀《小鯨遊大海》。孩子們學習的非常認真,也對於這種很少接觸的海洋動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一條小抹香鯨在淺海靜靜地出生了,可是這位一生下來就能裝下5匹馬、2頭象的“小”傢伙還有很多東西要學:轉圈、換氣、應付大海中的各種突發狀況。故事便講述了小抹香跟隨媽媽逐漸成長、遊向大海的過程……

小鯨魚的經歷很容易引起孩子們的情感共鳴:當魚弟弟、魚妹妹看到小抹香都想要逃跑時,孩子們和小抹香一起難過和不解;當小抹香第一次衝出海面噴出美麗的水柱時,孩子們會不由得歡欣鼓舞;當小抹香偷偷地想要離開媽媽獨自去冒險,卻被海草緊緊纏住時,大家會不由得眉頭緊鎖……聯想到小抹香像極了這羣可愛又有些叛逆的孩子們,所以在設計活動的提問時,我一邊講述一邊及時地根據孩子們的情緒反映提問,幫助他們進一步體驗小抹香的心情和情緒。

如:小抹香想去和其他小魚一起玩卻遭到拒絕時,我引導孩子們:“如果你是小抹香,被小朋友拒絕了,會覺得怎麼樣?心裏會想些什麼?”很多孩子都發言:“有一點不開心”“很難過!”“我有點想哭了……”

當小抹香遇到困難時,我引導:“看到小抹香被烏賊纏住了,你們覺得媽媽會怎麼做呢?”“會馬上去救小抹香!”很多孩子異口同聲地説。緊接着我揭示下一頁畫面,咦?鯨魚媽媽在一邊,孩子們臉上露出了疑惑,“媽媽為什麼不去幫助孩子呢?”我問,思考了一會兒,有孩子回答:“因為媽媽想看看小抹香自己行不行。”“因為媽媽想叫小抹香自己試一試”“因為媽媽覺得小抹香一定能打敗烏賊的”……孩子們仔細思考後,竟然想到了鯨魚媽媽的用意,我欣慰地笑了,和孩子們一起分享書中的一段情節:鯨魚媽媽讓小抹香利用自己的力量去脱困。勇敢的小抹香似乎也在告訴大家:遇到困難,不害怕、不氣餒,相信自己能行!

整個活動下來,自己覺得在引導孩子體驗故事主人公的情緒情感方面做得還可以,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講述鯨魚的生活習性中介紹他們噴出的水柱原來是換氣產生的特有現象,我看出孩子們還有些不理解,但我又不敢繼續解釋,一則時間來不及,二則考慮到這樣會不會跑題。這樣的含糊很可能會使一些孩子有些失望。

還有在對個別孩子的引導中看到他們講得偏離故事主題就馬上性急地把自己的想法全盤托出。如:小鯨魚遇險段落中,我進一步提問:“如果你遇到危險了,想想你的媽媽會怎麼做?”有孩子回答:“逃走!”有很多人笑了,我馬上正色對全班説:“他的媽媽那麼愛他,會這樣做嗎?所以他的想法正確嗎?”孩子們都回答“不對的。”活動後回想覺得這樣的羣起而攻之的教育方法雖然塄坎上去聲勢浩大,但對該個別幼兒的教育可能效果不大。我可以這樣做——先問該幼兒:“你媽媽愛你嗎?”“愛”他肯定這樣回答,“非常愛你的媽媽在自己的孩子遇到會離開嗎?這樣一來,他肯定會想到媽媽不會離開自己的孩子這一點。這樣的反省性教育比全班的聲勢教育效果區別是不言而喻的。

最後的感受是:本繪本中小抹香的經歷有趣而驚險,讓孩子們體驗到小鯨魚的不同時候的心情,還會讓孩子瞭解到鯨魚原來是哺乳動物,它們的體積巨大,鯨魚噴出的水柱原來是換氣產生的特有現象。再加上繪本獨特的水彩畫表現形式,孩子們很喜歡看,所以這是一本很適合大班孩子的讀物,所以,我很高興選擇了本繪本故事開展閲讀活動,希望以後的活動中自己能考慮得更細緻,更全面,讓幼兒感受到故事的方方面面,從中領悟到更深一層的東西。

篇14:《鯨》教學反思

《鯨》這篇課文是一篇説明文,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知識,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課文介紹的鯨的知識,體會所運用的多種説明方法。鯨的進化過程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經過精心的準備,我信心十足地上了《鯨》這篇課文。可是上完課之後,還是漏洞百出。下面是上完課之後的一些反思。

在評價方面,我還缺少對學生的評價。如:我讓學生彙報自己的學習收穫時我班的李祖宇同學在彙報鯨的吃食方面的特點時説到他是抓住鯨吃食時的動作來學習的,並且把一個個動詞都找出來了。而我卻未加評價,只是單純的按照自己的思路來教學。

通過這次教學評優活動,我既有收穫也有啟發,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多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學習,不僅能帶動課堂氣氛,而且教學方法靈活,教態親和感人,在這次鍛鍊中,我找到了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

1、鍛造自己的語言。在課堂用語上還不夠簡單、明瞭,尤其是缺乏抑揚頓挫。特別是語言上的錯誤,要學會避免犯錯。

2、繼續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磨鍊自己的意志。我想,教師應該像穀穗那樣,要想讓自己的果實達到真正的成熟,你就必須將根伸向土壤的更深處,好不斷的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營養以補充自己的能量為結出粒粒飽滿的果實而聚集精華。

篇15:《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課文,充滿了有趣的動物知識,但並不失去語文的特性。通過上第一節課時,我發現少許優點之餘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有待改善的。

首先,我覺得,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有利於他們自學習慣的養成。在教學中,我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以便下面幾個自然段的學習。還有恰當地使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堂課上完之後,還有不少學生圍着我轉,要我再播放課件給他們看,説還是看不夠癮。我想,直觀形象的教學,不僅是低年級,高年級學生也是很喜歡的。

另外,本文出現了一些常見的説明方法。但對國小生來説,顯得較為陌生。由於這些説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認真地具體分析讓學生認識,希望這對他們日後的學習有所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學完這一課後查找了大量的資料,真的是讓人歎為觀止。介紹了藍鯨、抹香鯨……可見他們對鯨的興趣濃厚,對鯨的瞭解還真不少!這樣的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效果的確不錯。

不過,我也在反思。這篇充滿動物知識的文章本該引起學生更大的興趣。但整節課下來,學生不是很積極地思考或回答問題,雖然也不是沉悶得一句話不説。因此,要想上好一堂課,讓教學環環相扣,有聲有色。在調控課堂氣氛方面仍需要下功夫。

篇16:《鯨》教學反思

上完《鯨》這一課,回憶起同學們那生動有趣的“鯨的自述”,我非常激動。激動之餘,我也產生了一些感觸。

首先,我覺得,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有利於他們自學習慣的養成。在教學中,我先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以便下面幾個自然段的學習。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學生樂在其中,充分發揮了潛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同樣是這一課,幾年前我也上過,用的是逐段講解的方法,不僅耗時,而且低效。

還有一點,恰當地使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堂課上完之後,還有不少學生圍着我轉,要我再播放課件給他們看,説是還看不過癮。我想,直觀形象的教學,不僅是低年級,高年級學生也是很喜歡的。

另外,本文出現了一些常見的説明方法,但對國小生來説,顯得較為陌生。由於這些説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初步認識。希望這對他們日後的學習有所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學完這一課後設計的有關鯨的小報,真是讓人歎為觀止。他們在小報中介紹了抹香鯨、齧齒鯨、藍鯨……可見他們對鯨興趣濃厚,課後查找了大量的資料,對鯨的瞭解還真不少!這樣的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效果的確不錯。

不過,我也在反思,《鯨》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文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它,既讓學生學到有趣的動物知識,又不失去語文學科的特性,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學法,讓學生獲益更多呢?

在教學《鯨》這一課時,我讓學生通過填表畫水柱,展示鯨的睡覺過程這一系列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基本瞭解鯨的生活習性及特點;然後讓學生找找本文的説明方法,最後在班上組織一個“巨鯨演講團”,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鯨,以鯨的口吻向大家介紹。這就是我在上《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我覺得,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有利於他們自學習慣的養成。在教學中,我先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以便下面幾個自然段的學習。同時,發揮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上做了大膽而有效的嘗試,將課文3~~7自然段都交給學生依照自學提綱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自學,做到有的放矢。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地參與進課堂學習之中。最後的小組彙報時,讓學生做小小的解説員,藉助教師給出課件的輔助,順利地完成講解的任務。

上完後,感覺到有些教學目標已落實了,如:學生已瞭解課文內容,也學會了幾種説明方法,但有些教學目標卻沒有好好地落實到課堂中,具體如下:

一、學生基本懂得列數字,打比方這兩種説明方法,也明白這些説明方法的好處,但對“舉例子”這種説明方法卻理解得不是很好,以後在上説明的文章時,説明方法一定要好好讓學生再理解。

二、在設計《鯨》這一課時,我雖結合了單元導讀的要求(瞭解基本的説明方法,並試着加以運用)和課後思考題來設計教案,但卻忽略了這一點,就是學習説明文章時,還要抓住課文的要點,如:這篇説明文每一段開頭一句話有什麼用,是什麼意思,作者怎樣寫這些特點的,段的結構怎樣等,我沒有把這些內容設計在我的教學課堂中。

三、上完課後,我雖有讓學生進行仿寫,仿照文中的説明方法寫“鯨的自述”,更有助於學生去認真觀察。

通過教學本文我最大的收穫是原來以為較枯燥的説明文也能讓孩子們樂學、願學,看來只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多動腦筋,就能讓各種類型的課文變得生動並容易學習。

篇17:《鯨》教學反思

説明文旨在讓學生了解一些科學知識,喚起學生探索自然、科學奧祕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另一方面是要讓學生了解説明的方法,體會作者怎樣準確地用詞、形象地表達,並在習作中加以運用。如何把讓説明文的課堂變得更加直觀生動,更有趣味性,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標。《鯨》這篇課文是一篇説明文,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進化、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知識,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鯨的知識,體會課文所運用的多種説明方法。語言簡練準確、平實質樸又不乏生動形象,是這篇課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如何能讓生動的語言變得更加直觀形象呢?在導學案與課件的準備上,我下了一番功夫———

一、故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課前,我借用了一些前輩的點子———以“海洋魚類運動會”這個小故事進入課堂,成功地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孩子們就“蝦將軍與鯨的對話”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設計的對話生動而合理,也迅速的將鯨和魚區分開來,“鯨的進化”一段水到渠成。

二、圍繞重點,巧妙設疑

課文圍繞齒鯨和鬚鯨的不同,對鯨的生活習性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如何將大容量的課文有取有舍,突出重點呢?我在學案上設計提出疑問:齒鯨與鬚鯨在生活習性上有何不同呢?為了能讓孩子們針對重點,我不僅設計了鬚鯨齒鯨生活習性對比圖,並在課件上以直觀的圖案展示出來。如有牙齒的齒鯨圖片與沒有牙齒的鬚鯨圖片對比;吃大魚和海獸的齒鯨圖片和吃小魚和小蝦的鬚鯨圖片對比等等。孩子們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熱烈地討論、回答,一些説明方法也通過課件圖示浮出水面,整節課生機盎然。

三、趣味延伸,加深感悟

在學案的最後,我還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還了解鯨的哪些知識?你都知道哪些種類的鯨?能否為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鯨設計一張名片?課堂上,孩子們紛紛拿出自己準備的名片,以自我介紹的口吻,興致勃勃得介紹了白鯨、虎鯨、藍鯨、座頭鯨等不同種類的鯨,並通過課件的展示看到了這些鯨,對鯨這種海洋生物有了更深的瞭解。然而,雖然經過精心的準備,我信心十足地上了《鯨》這堂課。可是上完課之後,課堂裏的一些漏洞也讓我不容忽視。反思這堂課,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因為説明文比較枯燥無味,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以有趣的故事引入課堂,學生的積極性還蠻不錯,個個都很踴躍。但因為學案設計時,我沒有留意到細節,造成學生在設計蝦將軍與鯨的對話,只填空不知道延伸,此環節糾結時間過長。導致後面的教學環節沒有完整地體現出來,這是一個遺憾。

在講述第一環節鯨的體形大的特點時,並沒有很好的詮釋各種説明方法,只是膚淺的點出,後經其他老師的提醒,才發現自己並沒有理清思路,本段中最主要的説明方法“舉例子”應該為主,再去發掘其他説明方法。上完課後,我又嘗試着講了一遍,果然效果不錯。

另外,本節課電子白板與導學案的結合也稍顯生疏。顧了此失了彼。也是本節課的遺憾之一。不過,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地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以完美課堂為目標,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篇18:《鯨》教學反思

《鯨》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常識性説明文。這類課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本文在表達上運用列舉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等多種説明方法,通俗,生動,準確地對鯨的特點加以説明,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同時,作者語言簡練,用詞準確,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學習本文能讓學生了解鯨的一些知識,學習作者用多種方法説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方法。同時,通過學習本文培養學生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

在教學時,考慮到鯨對於學生來講是種不常見的東西,所以在學習課文之前,我運用了課件,藉助多媒體展示鯨的畫面,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鯨的表象,讓學生不僅從書上,更從視覺上深深體會到了鯨的各種特點和生活習性,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

在初讀感知環節,我首先播放多媒體課件,渲染烘托氣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知課文,初步獲得對教材內容的感性認識。隨後,讓學生充分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並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表格內容,通過彙報檢查學生初讀感知的情況,再組織全班交流對課文的瞭解。

課文內容淺顯,學生初讀完成表格後,基本能抓住敍述要求,初步瞭解鯨的特點及生活習性。但這種瞭解只是一種感性認識,並沒有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因此,在這裏我還安排了學生質疑的環節,讓學生提出初讀遇到的疑難問題,如:“哺乳動物”“胎生”等詞語是什麼意思?鯨的樣子很像魚,可它為什麼不屬於魚類?……教師結合學生質疑情況,補充設疑:課文怎樣把鯨的這些特點介紹清楚的?並以此為憑帶,引發學生深入研究的興趣。

接下來就是精讀課文,品味語言環節,我先用三年級下冊學過的説明文《太陽》,四年級上冊的《爬山虎的腳》,複習列數字的方法,再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勾畫出運用了列數字説明方法的句子,想一想它説明了鯨的什麼特點,並在旁邊批註下來,然後在作業本上用列數字的説明方法寫一個介紹我們身邊事物的句子。採用扶放結合的方法進行,先教給學生學習品味的方法,再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課文中的其它説明方法。這一環節中,讓學生不僅各取所需、各展所長,在充分民主、輕鬆愉悦、樂於探究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而且在課堂中構建了“生生合作”、“生師合作”等多種形式交互進行的主體型的交流網絡。

語文教學要想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就必須使學生成為“語言的富翁”。因此,語文課必須重視範化語言的感悟,在這節課中對學生的朗讀、説話練習還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更加重視。

篇19:《鯨》教學反思

《鯨》一文運用了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等寫作方法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性,表現了動物界的神奇與偉大。為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注意突出語文教學的特點,並適時向學生滲透科學素養。既然是語文課堂,教學時就一定要上出“語文”的味道來,既要注重突出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又要使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知識和科學態度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得以無形的滲透。我緊緊抓住語言文字,通過多媒體演示及多種形式的`朗讀增強學生對鯨的感性認識,接着通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訓練,與課文的情感產生共鳴,進一步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同時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喚起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讓學生與作者、文章共鳴。

五年級學生年齡雖然處於高年級階段,但注意力集中時間還是比較短,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結合學生的這些年齡特徵,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沒有一講到底,而是在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任務完成後,就及時設計了突破難點:鯨生活在海洋裏,體型像魚,因此有很多人管它叫鯨魚,連漢字的寫法也是帶着魚字旁,為什麼鯨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呢?然後讓學生再來讀課文,突破教學難點這一個教學環節。突破難點之後,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學習,可以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提問、畫畫、表演、朗誦等形式)學習。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學習收穫特別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由於課前設計嚴密,上課時組織得當,效果很好。這種做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面對枯燥無味的知識,學生自己解決起來問題來頭頭是道,條理清楚。除了課文介紹了鯨這麼多特點之後,我又用課件展示了鯨的渾身是寶這個特點,面對鯨渾身是寶,很多不法分子為獲取自己的經濟利益捕殺鯨,出示課件,學生看後發出倡議,要保護珍稀動物。

在教學中,我本着一種與學生共同交流,共同學習,共同研究的態度,真正走到學生中間,實現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把課堂變成“學堂”使老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在和他們一起研究學問的。就拿最後讓學生交流小練筆來説,孩子們的興奮勁可謂是樂不思蜀。

總之,我認為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更要靈活教學,要讓學生更自由、更主動,更有興趣、更有創造性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真正成為學習主人。而教師要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高閲讀寫作能力。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學生回答問題舉手不是很積極,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偏重於客觀公正而鼓勵的話語少些,教學活動忽略了後進生的參與和接受能力等等,這些方面,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

篇20:《鯨》教學反思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説。

這是一篇常識性説明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文章既展現了一幅幅關於鯨的生動畫面,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動物世界的科學之門。

這篇課文層次分明,條理清晰,每個自然段基本上講了一個意思:第1自然段講鯨特別大;第2自然段講鯨是哺乳動物,不是魚;第3自然段講鯨的種類;第4自然段講鯨怎樣進食;第5自然段講鯨用肺呼吸;第6自然段講鯨如何睡覺;第7自然段講鯨的生長特點。概括起來説,4至7自然段分別是從四個方面介紹了鯨的生活習性。

語言簡練準確、平實質樸又不乏生動形象,是這篇課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作者運用列數字、舉例子、做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説明方法,通俗、生動、準確地對鯨的特點做以説明,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課文首先拿鯨和人們熟悉的象作比較,使我們形象地瞭解到,鯨比象還要“大得多”。接着,用詳實的數字來説明鯨的體重,以此來説明鯨“大”。然後,又以我國捕獲的一頭鯨為例,再次例舉具體數字, 具體生動地説明鯨的確很大。

作者在介紹鯨吃食物以及鯨的生長時,又一次運用列數字的方法加以準確説明;在介紹鯨的呼吸時,用“花園裏的噴泉”來比喻鯨呼吸時噴出來的氣形成的水柱,這種打比方的方法,使説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於讀者理解。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有關鯨的科學知識;二是體會作者的説明方法,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實踐中去;三是培養學生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作者用多種方法説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方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不少人看過象,都説象是很大的動物。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

課文介紹鯨,為什麼先要寫象呢?這裏作者運用比較説明法,將不熟悉的事物與熟悉的事物相比較,由象“很大”到鯨“比象大得多”,以此來説明鯨之龐大。這樣寫,能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

②目前已知最大的鯨有十六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兩千公斤。我國發現過一頭近四萬公斤重的鯨,約十七米長,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麼重。它要是張開嘴,人站在它嘴裏,舉起手來還摸不到它的上齶,四個人圍着桌子坐在它的嘴裏看書,還顯得很寬敞。

作者先列舉具體數字來説明鯨的體重,用重量説明鯨大。然後又以我國發現的一頭鯨為例,從它的體重、身長、舌頭及口腔的寬大等四方面更具體生動地説明鯨的確非常大。然而,這頭鯨雖然有4萬公斤重,可還不是最大的,已知的最大的鯨有16萬公斤重。通過這樣比較,更進一步説明鯨特別大。這段話通過運用列數字、舉例子這些説明方法,使説明更加準確、清楚,使人對鯨是個龐然大物深信不疑。

③在很遠的古代,鯨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樣,生活在陸地上。後來環境發生了變化,鯨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陸地的淺海里。又經過了很長很長的年代,它們的前肢和尾巴漸漸變成了鰭,後肢完全退化了,整個身子成了魚的樣子,適應了海洋的生活。

這段話主要講了鯨的進化過程。鯨的樣子發生瞭如此巨大的變化,其主要原因是:鯨生存的環境由陸地變為海洋,鯨為了生存下去,就要適應環境,因此慢慢地由爬行變為遊動,身體逐步變成了魚的樣子。這一進化過程是非常漫長的,作者用“在很遠的古代”“很長很長”“漸漸”等詞語加以説明。“退化”是指動物在進化過程中,某一部分器官逐漸變小,構造簡化,機能減退甚至完全消失。這裏指鯨的後肢在進化過程中逐漸變小,最後完全消失。

④鯨的鼻孔長在腦袋頂上,呼氣的時候浮出海面,從鼻孔噴出來的氣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園裏的噴泉一樣;等肺裏吸足了氣,再潛入水中。

這裏作者用了一個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將鯨呼氣時噴出來的氣比喻成“花園裏的噴泉”。這種打比方的説明方法,使説明的事物形象具體,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2)對詞語的理解。

上齶:口腔的上壁,通稱為上牙膛,前部由骨和肌肉構成,叫硬齶,後部由結締組織和肌肉構成,叫軟齶。

哺乳動物:指最高等的脊椎動物,基本特點是靠母體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初生幼體。哺乳動物大都是胎生的。

胎生:人或某些動物的幼體在母體內發育到一定階段以後才脱離母體,叫作胎生。

二、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正確讀寫“目前、上齶、哺乳、退化、垂直、經驗、胎生、特徵、壽命”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鯨的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激發學生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4.認識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説明性文章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建議

1.這篇課文寫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如今,隨着人們對海洋的不斷探索,對鯨的認識已經愈來愈全面。因而,課前可以佈置學生蒐集有關鯨的文字、圖片資料,使學生走近鯨的世界,對鯨有所瞭解。教師也應準備一些有關鯨的圖片、聲像資料或製作出相關課件,在課前及課中穿插運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課程資源。

2.根據教材編排特點及《語文課程標準》5―6年級的閲讀目標:“閲讀説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説明方法”,教學本文可按以下思路進行:

(1)初讀課文,抓住要點。引導學生讀通讀熟課文,弄清課文講了關於鯨的哪些內容,可採用找中心句和列提綱的方法,抓住課文的要點,把握全文的脈絡,理清作者敍述的條理。

(2)細讀課文,體會特點。組織學生自讀課文,認真體會鯨的特點。之後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深入研讀,並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為了調動學生參與合作的積極性,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率,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朗誦家、小畫家,演説家、表演家中的一個角色來彙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當朗誦家的讀出鯨的特點,當小畫家的畫出鯨的特點,當演説家的講解出鯨的特點,當表演家的演示出鯨的特點。然後各組推薦代表在全班彙報,教師和其他學生當評委,與彙報同學進行交流。教師針對彙報情況,扣住重點詞句進行適時、適當的點撥,並結合課前蒐集的文字、圖片資料擴展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鯨的特點。對於文中出現的一些生物學術語,教學中可聯繫課文內容和具體語境加以理解,也可以藉助圖片加以理解,但不必深究。

(3)研讀課文,領悟説明方法。再次引導學生仔細讀文,邊讀邊想:課文是怎樣把鯨的這些特點介紹清楚的?以第一自然段為例,研究作者是怎樣説明鯨的“大”的。畫出體現鯨大的有關詞句,品味並分析説明鯨大的方法,體會這樣寫的好處。教師可將句中的具體數字改成“很重”、“很長”等概括性敍述語言,讓學生與原文對比,體會表達效果的不同。然後,讓學生把第2至第7自然段中所運用的説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注意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可以出示思考練習中第三題的3句話,讓學生説一説:有無加點的詞語,句子的意思有什麼變化,自己從中受到了什麼啟發。

3.要重視讀寫有機結合,使學生在讀中理解吸收,又在寫中練習運用,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錶達方法的領悟。在感悟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之後,可以讓學生再補充介紹一些課前蒐集的有關鯨的資料,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展示白鯨、虎鯨、藍鯨、座頭鯨等不同種類的鯨的圖片。之後出示一些隨文練筆作業,請學生任選其一完成。①為海洋館寫一段關於鯨的解説詞;②以某一種類的鯨(如白鯨、虎鯨)的口吻做一個自我介紹;③以“我不是魚”為題寫一篇短文;④利用課後資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寫一篇保護鯨的倡議書。學生練筆時,教師提示學生注意運用學到的表達方法。完成練筆後,可以先讓學生在組內讀一讀、議一議,然後推選優秀習作在全班進行交流評議。

4.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捕”“哺”的聲母是b,不要讀成p;“乳”的聲母是r,不要讀成l;“潛”讀第二聲,不要讀成第三聲;“傾”讀第一聲,不要讀成第三聲;“即”讀第二聲,不要讀成第四聲。本課生字中“齶”“肚”“肺”“胎”都與人體有關,左部都是月字旁;“肺”字右部注意不要寫成“市”。

篇21:《鯨》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常識性説明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既展現了一幅幅關於鯨的生動畫面,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動物世界的科學之門。

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完成了兩項教學任務,一是結合書後練習第一題——按照課文內容填寫下面的表格,訓練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另一個是重點分析第一自然段中所運用的説明方法以及作用。經過學生認真的學習歸納,以及我耐心細緻的輔導,最終學生均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掌握了提取信息的幾種方法,體會到了每種説明方法的運用與作用。

一、注重信息提取方法的歸納

在藉助表格練習提取信息的方法時,能夠做到難度適中,讓學生能在稍加思考之後得出正確的答案。在填寫鯨在形體、習性各方面的特點之前,先讓學生找到相關段落進行默讀,這樣幫助學生掃清了障礙,直擊重點內容,少走了彎路。在提取每一段信息時都組織學生歸納所用的方法,讓學生知道每種方法應該在什麼情況下使用更為適合。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最終學生能夠清楚的概括出,有重點句的段落,直接提取;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內容的段落,先分層再找重點句或是概括幾句話的同一個意思;整個自然段都在寫這一個意思,但是沒有重點句,需要提煉各句的要點進行概括。

二、注重對説明方法的深層次理解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分為三個層次進行。首先讓學生自讀理解鯨形體大的特點,進行交流;接着引領學生找到描寫鯨大的語句,明確運用了什麼説明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這種説明方法運用的好處。學生通過自讀理解交流,能夠理解作者運用數字説明、比較説明、舉例説明和假設説明這四種説明方法的好處,更形象具體的表現了鯨巨大的特點。在學生談自己感受交流之後,又教學生如何在文中相應的位置標註好各個説明方法。

三、遷移學法,拓展閲讀

我安排的課後作業是自學拓展閲讀書上的《松鼠》一問,歸納松鼠各方面的特點,自己列出表格,完成填寫。這是對本課重點內容的複習鞏固,也是對提取信息的`方法運用的考核,學生在課後都能認真完成此項作業,正確率比較理想。

在此次教學活動中,我學習到了很多好的語文閲讀的方法,在自己學習理解的基礎上,轉化為學生的閲讀技能,並且在後面做閲讀短文的訓練中得以應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學生在提取信息,歸納段意主要內容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

本次教學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對於學生當堂生產的問題,沒能很好的把握和利用,對深層次的理解掌握的不夠好,隨機應變的能力有待提高

篇22:《鯨》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⒈認識3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正確讀寫“目前、上齶、哺乳、退化、垂直、經驗、胎生、特徵、壽命”等詞語。

⒉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⒊瞭解鯨的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激發學生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⒋認識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説明性文章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作者用多種方法説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明白鯨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1.蒐集一些有關鯨的文字、圖片或錄像。

2.有關生字、新詞和重點語句內容的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交流資料

師:出示多媒體課件(在寬闊的海面;深海中各種海底動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戲,一隻龐大的巨鯨浮出海面。)在這美麗的藍色海洋中,藴藏着極為豐富的寶藏,生活着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種號稱“海中之王”的動物,它的形體特別龐大,比大象還要大許多呢。知道這是什麼動物嗎?(板書:鯨)

課前同學們已經蒐集了不少關於鯨的圖文資料,下面請大家藉助資料先在小組內相互交流對鯨的認識,然後將資料進行彙總,推選一名同學在全班交流。

(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彙總資料,做好彙報準備。)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瞭解了鯨的許多知識,對鯨非常感興趣。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鯨”這篇文章。(板書課題:鯨)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用故事吸引學生引發學生的閲讀期待。]

二、初讀課文,抓住要點

⒈同學們打開書,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思考一下:課文中每個自然段都向我們介紹了什麼?

(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教師在黑板上寫:“哺乳”,“肺”,糾正讀音以及“肺”的寫法。結合人體部位,引導學習本課生字“齶”“肚”“肺”“胎”,左部都是月字旁;“肺”字右部注意不要寫成“市”。

篇23:《鯨》教學反思

《鯨》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與其餘三篇課文是全冊中唯一的一組説明文。於我而言,這篇課文的教學很有挑戰性。

《鯨》是一篇常識性説明文,這類課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文章的説明方法較多: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對鯨的特點進行了一一説明。同時,本文還有一大特點――作者準確用詞,形象描述,採用多種方法説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方式。

我執教的是《鯨》的第二課時,如何調動五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進行了思考――把方法掌控在“趣”上。有了這樣的想法,我的教學環節設計也就有了主旨。

第一環節:激趣導入,鞏固生字。我通過播放視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告訴學生:只有不停地問,才會不斷地發現問題,很多科學家、發明家從小都愛提問。對事物保持興趣是學習的關鍵。然後引入課題,同時,利用電子白板書寫功能聽寫生字。

第二環節:畫思維導圖,整體感知。思維導圖在這幾年我都有訓練學生,很多孩子還做得很有興趣,根據思維導圖,孩子們發現按一定的順序寫文章,可以體現説明文具有的條理性。

第三環節:聚焦鯨的特點,領悟説明方法,感受説明文特點。這個環節我處理成了三個部分,講解“大”以及作比較的説明方法,拓展讓學生比較。老師這有一支筆,哪位魔術師能通過作比較的方法讓它變長。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例子嗎?孩子們説到了我的身高對比,課堂上笑聲一片,趣味萌動;講解“重”以及列數字的説明方法時,我特意列舉了身邊的例子,讓學生形象感知。然後讓學生在不同的句子中揣摩用詞的準確性是説明文的一大特徵。

課堂末尾,我告訴孩子們,儘管鯨受到了國家及國際機構相關法律的保護,但人類的貪婪之心不止,保護野生動物的過程就只會漫長而艱難。我希望從你,從我,從大家做起,拒絕購買野生動物產品,為保護鯨儘自己的微薄之力。

課堂在最後,由“趣”變得嚴肅,學生們倡議要保護鯨。

一直以來,我重視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既注意自己語言表達的規範,又注意及時糾正學生語言表達的錯誤,讓學生儘量把語言表達的準確完整。我還注意板書規範、書寫工整。但是,在面臨《鯨》這樣語言邏輯性強的文章時,我覺得自己語言功底還是有待提高。

而這節課還存在着一些其他不足之處,例如,對於學生當堂產生的問題,沒能很好把握得利用,對文章深層次的理解掌握得不夠好,隨機應變的能力有待提高。學生回答問題舉手不是很積極,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偏重於客觀公正,而鼓勵的話語少些,教學活動忽略了學困生的參與和接受能力。這些方面,在今後的説明文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繼續進步。

篇24:《鯨》教學反思

課文介紹了有關鯨的種類、進化過程、形體特點及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鯨這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很感興趣,但如何避免將常識性課文上成常識課,是設計教學中的難點。在此,我設計了一個小故事,讓學生一下子找到鯨是哺乳動物的理由。我不斷變換形式,讓學生把了解的知識、學到的語言及表達方式進行重構,轉化為新的言語,讓語言和知識在轉換的過程中再一次得到同構共生。

這篇課文很簡單,學生在讀一遍後,往往覺得他什麼都懂了,沒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此時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學生的學習熱情肯定會被刻板的教學程序消解的乾乾淨淨。為了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獲得切實的言語訓練,我在課堂上設計了很多生動的環節,比如看錄象,看圖片,吸引住了學生。我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他的學習成果。如,演一演、讀一讀、畫一畫、講一講等。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特長,也使學生理解更透徹,體驗也更深。他們自主選擇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自主行為、自主能力的具體體現。

用新鮮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看相關的影視資料,讓學生跳出課文的框框。這裏的知識豐富多彩,學生眼界大開。學生看着、讀着,既獲得了新知識,又學到了新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整節課中,學生和一點都不拘束,但靜下來一想,學生們卻收穫不少。不論在知識上、語言積累上,還是在技能上,他們都獲得了豐收。讓學生在這節課上既獲得了知識,又鍛鍊了他們的學習能力。

但是,在備課時總是有一些猶豫,擔心上課的內容會不會少,所以在猶豫間又充實了很多內容,這就讓本該清晰的教學流程變得有些混亂,今後這些問題還應該避免發生,讓課堂上呈現出更多的精彩之處。

篇25:鯨教學反思

鯨教學反思

一、鑽研教材,明確重點

《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説明文,這類課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本文在表達上運用列舉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等多種説明方法,對鯨的特點作通俗的説明。同時,作者準確用詞,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選編本文的意圖是使學生了解鯨的一些知識,學習作者用多種方法説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方法。同時,通過學習本文培養學生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

《鯨》是國小語文人教版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與其它三篇課文是全冊中唯一的一組説明文。根據教材編排特點及《語文課程標準》5~6年級的閲讀目標“閲讀説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説明方法”,本課在讀寫方面將承擔雙重任務,即:重點訓練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體會課文不同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練習中去。

二、學情分析,創設情境

21世紀的國小生已通過電視、網絡、圖書等多種媒體對鯨有些瞭解,不會像十幾年前的學生那樣,對課文缺乏新奇感。再加上《鯨》這篇課文主要介紹的是鯨的形體、種類、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科學知識。語言相對平淡,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新課標》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難道説明文的教學只能是學生枯燥的接受知識嗎?怎樣才能緊緊地吸引住學生呢?我認為創設一個具體的情境,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因此我以水族館能否養鯨為話題,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讀書。因為這一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含蓋了鯨的生活習性的`所有內容。所以學生能解決這一實際問題,也就學會了鯨的習性特點。陶行知老先生説過:“生活即教育。”引導

學生讀課文,探究水族館能否養鯨就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三、理念引領,突破重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基於這理念,我在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不同的表達方法時力求為學生創設個性化的閲讀空間,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深入探究,在師與生的對話中形成為自主閲讀後的深層次需求,將説明方法自然而然地滲透其中。

篇26: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淺顯易懂的常識性説明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前教師安排學生蒐集鯨的資料,經過圖片、文字等信息,學生對鯨這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有了必須的瞭解,然後石教師依次分析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並重點對説明方法進行了解析。總體上本節課層次清晰,重點突出。

我認為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更要靈活教學,要讓學生更自由、更主動,更有興趣、更有創造性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真正成為學習主人。而教師要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高閲讀寫作本事。

篇27:鯨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研究到鯨對於學生來説是一種不常見的東西,所以我運用了課件,讓學生不僅僅從書上,更從視覺上深深的體會到了鯨的各種特點和生活習性。果不其然恰當地使用多媒體和直觀教學法,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讓學生了解鯨的進化時,經過讓學生看鯨的進化圖片,使學生從直觀上了解了鯨的進化過程。

我們常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在教,教學中我注重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在讓學生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來概括,這樣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概括本事。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領悟説明方法,在教學第一自然段理解鯨的“大”時,我將課文中的句子改成“很重”“很大”等模糊的概念,讓學生與原文比較,體會不一樣的表達效果。學生經過比較很容易發現,用上具體數字,能更清楚、更準確地瞭解鯨的特點。同時對於作比較、舉例子等説明方法也是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感知,而不是一味的灌輸。

在教學的中,我設計了一個小故事,讓學生從故事中去找鯨是哺乳動物的理由,並且讓故事貫穿在教學中。教學“齶”:學生伸出舌頭,頂住上齶,“肺”字,上下通氣,呼吸順利。這樣的形象教學都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枯燥的説明文變得趣味。

在教學中,我還精心設計了過渡語,使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過渡十分自然,讓學生的思路也隨着教師的語言自然的轉換。同時,我注重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經過這樣的評價,既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本事,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當然我也發現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有待改善的。在課文的朗讀方面有待加強,學生讀的方式也很少,如果能讓學生用多種方式來讀,在讀中思考問題,在讀中領悟資料就更好。同時,在調控課堂氣氛方面也仍需要下功夫,教師不敢太放手讓學生去自學,讓學生説的有些少,教師語言有些多,課堂氣氛顯得不夠充分活躍。

篇28: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精讀課文,是一篇介紹“鯨”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的説明文。課文很簡單,學生能很快地掌握課文資料及相關的説明方法,如列舉數字、比較、舉例、比喻説明等。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使學生了解鯨的一些知識,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同時,經過學習該文培養學生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

一、查資料,探索鯨的世界

在教這篇課文時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我去學習。首先讓學生經過各種渠道查閲鯨的相關資料,對鯨的各個方面有充分了解,並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學生查的資料十分豐富,他們的資料已充分證明鯨是哺乳動物,很快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上課時,我讓他們進一步交流並用一句話把他們資料中自我認為最有價值的一句告訴給大家。孩子們的彙報面之廣已遠遠超出課文資料。有的孩子查到了鯨的不一樣種類,並經過圖片説明鬚鯨與虎鯨的區別。有的孩子查到了鯨的史祖,並對鯨的史祖的生活狀況展開討論……

二、巧板書,理清文章線索

然後我板書了課題《鯨》。板書時我把題故意寫成兩條“魚”的形狀,帶孩子們進入海洋世界。課題《鯨》也寫得很大,經觀察孩子們説出鯨的一大特點——“大”。這也是第一自然段的關鍵。按照這樣的方式我讓孩子們迅速在課文中找出鯨的其他特點並上台板書。不一會“鯨的演變”、“鯨的種類”、“鯨的食物”、“鯨的呼吸”等就出此刻黑板上了。

三、放手讀書,自讀自悟

之後同學們自由學習自我喜歡的段落,並找出各段中作者運用的寫作方法。第一個孩子説他喜歡學習“鯨的睡眠”部分,因為他喜歡睡覺。

於是喜歡睡覺的孩子都和他一齊朗讀這一部分。學習“鯨的演變”這一部分時孩子們在課文中找出了鯨的生活痕跡:從陸地到淺海再到海洋。

學習“鯨的食物”這一部分時我讓女孩子讀鬚鯨部分,男孩子讀齒鯨部分,這樣突出了鬚鯨的温柔,齒鯨的兇猛。學習“鯨的呼吸”時我出示了兩個剪紙:一個是又粗又直的紙條,另一個是又細又高的,“聰明的漁夫”——孩子們一下子記住了鯨噴出的水柱並由此學會辨別鯨的種類。

在教學此部分時我穿插讓學生説出作者使用的寫作方法。

四、拓展延伸,想象發揮

最終我讓孩子們選一個自然段用筆畫出他們喜歡的鯨的樣貌,必須讓人一看就明白畫的是哪個自然段,是鯨的哪個特點。孩子們都畫得很好。大部分孩子畫的是“鯨睡覺、“鯨呼吸”、“鯨的種類”。對於比較難於用畫表示的“鯨是哺乳動物”,有個孩子先畫了個大大的鯨,然後在它身下畫了個小小的鯨,十分形象。在畫“鯨的食物”時,有的孩子在鯨的前面畫了許多慌忙逃命的小魚小蝦,畫面生動趣味。

本課後的作業是寫一篇《我是某某鯨》的小作文,作文中要説明鯨的相關特點。

五、反思

教學中我發現孩子們學習的進取性很高,因為課前充分查閲了資料,所以我本以為他們難以理解的部分如“鯨是哺乳動物”他們一下子就理解了。看孩子們的畫也明白他們已經學懂了這篇課文。教學中有些不足之處:如在學文與找寫作方法部分有些脱節,留給孩子們畫的時間也不夠,對較難畫的段落沒有充分指導。

經過教學本文我最大的收穫是原先以為較枯燥的説明文也能讓孩子們樂學、願學,看來只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多動腦筋,就能讓各種類型的課文變得生動並容易學習。

篇29: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精讀課文,許多老師都是採用串講分析法,把知識灌輸給學生,但課上學生缺乏思考。於是我嘗試在新的課改模式下進行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學生興趣高漲。小組合作探究時,個個努力;討論交流時,不時有思維的火花閃現。我覺得在這節課中,學生確實在個性化的探究中掌握了知識,培養了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

1、探究主題的確立與課本知識結合緊密。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活躍。我在第一環節“複習導入,明確目標”中首先讓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合作探究的內容。

2、角色參與,體現個性學習價值。學生根據探究的主題自由組合成小組,教師指導各組成員分工協作。分工後,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參與學習過程,體現了合作學習的理念。由於這種合作能充分體現每一個小組成員在合作中的價值,見證每一個成員對學習成果的貢獻,因而,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並形成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團隊精神。

3、在國小進行探究性學習,可以把課文理解、信息處理、情感體驗作為重點,最終獲得研究方法和思考方法。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鯨》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説明性文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它,既讓學生學到有趣的動物知識,又不失去語文學科的特性,讓學生獲益更多呢?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學這一篇課文我主要是遵循了《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合理利用多種資源,把多種教法進行優化組合,貫穿於第二環節“領悟表達,積累運用”的教學中:

(1)、運用“自主學習”、“分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讓學生把了解鯨的知識分成幾個部分,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學習研究。

(2)、運用自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採用以讀代講法,讓學生從讀中去理解,從讀中去領悟。充分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了一種愉悦民主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在我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自主活動中,在積極思維中,達到自悟自得。

4、我認為不僅學生要努力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更應該努力成為研究者,努力突破對教材理解上的傳統思路,學習更多的知識,接觸更多的信息資源,從而多角度地進行課程設計,為教學服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要教學生會學。本課時教學,我讓學生充分地讀,讀後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後再進行彙報,通過這些環節讓學生了解鯨的生活習性,瞭解作者的説明方法。

5、記得葉聖陶有一句話:“課文無非只是一個例子,學生要憑藉這個例子能夠舉一反三。”這是一篇説明文,文章用了多種説明的方法,如何讓學生去感受説明的方法呢?在學完全文後,談談課文在介紹鯨時用了哪些説明方法?這樣學習,學生對這些説明的方法的印象加深了,在此基礎上,我在第三個環節“歸納總結,課外延伸”中給學生布置了個課後作業:根據課文和自己收集的資料,以“鯨的自述”為內容,寫一篇短文。

總之,像《鯨》這樣説明性的文章,在目前的國小語文教材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科學合理地上好這種類型的課文,如何能更好的實施課改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學習學會運用恰當的方法在實踐中去習作,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地既能體現出語文的特點,又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所要思考的問題。

篇30:鯨教學反思

今天上《鯨》第二課時。看着孩子們表演的生動有趣的《鯨與蟹的爭吵》,我非常激動。激動之餘,我也產生了一些感觸。

首先,我覺得,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有利於他們自學習慣的養成。在教學中,我以故事開頭:“一天太平洋地區舉行了規模盛大的魚類運動會。各式各樣的魚游到了指定的海峽,並順利通過了賽場大門。當鯨到達賽場大門口時,卻被蟹將軍擋在門外……”“為什麼?”我的話還沒説完一個孩子馬上問。“對,這就需要孩子們來解答。”我提出讀書的要求,“請孩子們自己讀課文,結合你們蒐集的資料來解答這個問題。”於是孩子們進入了讀書中。

十五分鐘後,我將孩子們分成兩個組,一組扮鯨,説出應該參加運動會的理由,一組扮蟹説出鯨不能參加這次運動會的理由。孩子們情緒高漲,“鯨”和“蟹”的理由都很充分。在這種交流中,可以看出孩子們讀懂了課文。課後,孩子們編寫了《鯨與蟹的爭吵》的故事。今天還進行了表演。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學生樂在其中,充分發揮了潛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同樣是這一課,幾年前我也上過,用的是逐段講解的方法,不僅耗時,而且低效。

另外,本文出現了一些常見的説明方法,但對國小生來説,顯得較為陌生。由於這些説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把文中用到的幾種説明方法寫在黑板上告知孩子。讓孩子們在文中尋找,哪個地方用了哪種説明方法,作者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孩子們的回答是令我滿意的。如一個孩子説:“文章開頭的這兩句,‘不少人看過象,都説象是很大的動物。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在這裏作者用的是作比較這種説明方法。因為大象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動物,知道大象體型高大、力氣也大,但還有比它‘大得多的動物’。這樣一比較,就更突出了鯨的龐大。”我想,這樣的學習方法對他們日後的學習應該是有所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課前孩子們查找了大量的有關鯨的資料,對鯨有了比較多的瞭解,所以在學習課文時,根據課文內容畫的“分辨鬚鯨和齒鯨”、“鯨睡覺”等圖畫,真是讓人歎為觀止。可見他們對鯨興趣濃厚。這樣的學習,課內課外相結合,效果的確不錯。

課前,我也蒐集了許多有關鯨的圖片,製作了課件,遺憾學校沒條件演示。如果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我想更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不過,我也在反思,《鯨》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文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它,既讓學生學到有趣的動物知識,又不失去語文學科的特性,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學法,讓學生獲益更多呢?

篇31:鯨教學反思

《鯨》一文運用了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等寫作方法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性,表現了動物界的神奇與偉大。教學這一課時,我從文章的內容入手,抓住鯨的特點,讓學生悟文、悟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題入手,接受信息

這是一篇説明文,介紹的是鯨這種龐大的動物,並以動物的名稱為題,我認為可以以課題為突破口,啟發學生交流大量已知的信息。上課開始時,我先板書課題,然後問學生:“鯨”這個字的部首是“魚”,那麼“鯨”是屬於魚類嗎?接着我又問:誰對“鯨”有所認識?學生思維的機器在一開課就積極運轉起來了,他們興趣盎然,紛紛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有關鯨這種動物的知識,這使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就接受了大量的的有關鯨的信息,也更好地培養了高年級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和能力。

二、緊扣內容,理清脈絡

文章的層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樣,只有整體把握文章的的脈絡,才能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我讓學生通讀全文,邊讀邊找出文中提到的有關“鯨”的知識的總起句。學生仔細讀書,很快找出了這樣幾個句子:“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目前已經知道的鯨約有十六萬公斤重,約十七米長”,“經過很長很長的年代,它們的前肢和尾巴逐漸變成了鰭”,“鯨總的來説可以分成兩大類”,“鯨的`身子這麼大,它們吃什麼?”“鯨跟牛羊一樣用肺呼吸”,“鯨每天都要睡覺,鯨是胎生的,幼鯨靠吃母鯨的奶張大。”由於學生對課文已有了整體的把握,因此,很快討論出了結果:課文從四個方面介紹了鯨的特點:形體、進化過程、種類、生活習性。我認為此時重要的的不是問題的答案,而是學生尋求答案的過程,他們養成動筆動腦的習慣,這是多麼可貴的學習品質。也是學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養的好習慣。

三、抓住內容,理解課文

學習課文時,我先導學第一節描寫鯨的形體的部分,使學生了解了鯨的外型特點,掌握了所使用的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的説明方法及作用。其它部分讓學生自由學。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紹,如朗讀形式、描述形式、或畫畫等形式。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有的學生邊展示鯨睡覺的形象圖邊介紹鯨睡覺的特點;有的學生充當解説員,講述了鯨的進化過程;有的以朗讀的形式介紹鯨的吃食;更有的充當了科學家,邊畫示意圖,邊講解如何判斷、區別鯨的種類……學生學得有聲有色。然後再從課文中找到有關語句,我針對這些重點句子指導朗讀,並引導學生説出課文對於鯨的各方面的特點介紹得為什麼如此清楚?從而認識課文運用的種種説明方法的作用,以及運用有關説明方法的好處。學生學得明白、輕鬆,入情入境,讀得有有滋有味。

四、適當滲透,感悟寫法

課文學完了,我讓學生説説自己喜歡課文的那些地方,為什麼。然後讓學生仿照這種方法來介紹一種事物,或説上一兩個句子。如:當學生説他喜歡“不少人看到過象,都説象是很大的動物。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我就讓學生仿説一個了作比較的説明方法的長句。再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説明文《蜜蜂》,使學生由課本知識延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和應用到實際中去。

總之,我認為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更要靈活教學,要讓學生更自由、更主動,更有興趣、更有創造性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真正成為學習主人。而教師要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高閲讀寫作能力。

篇32: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常識性説明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這篇課文層次分明,條理清晰,每個自然段基本上講了一個意思。

文章語言簡練準確、平實質樸又不乏生動形象,是這篇課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作者運用列數字、舉例子、做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説明方法,通俗、生動、準確地對鯨的特點加以説明,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了解有關鯨的科學知識;二是體會作者的説明方法,並學習運用到自我的習作中去;三是培養學生探索海洋動物的興趣。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在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學習作者用多種方法説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方法。

初讀走進文本。

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了解課文資料,在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説説課文讓你明白了哪些鯨的知識?引出:大、重、進化、種類、生活習慣等。

自讀感悟文本。

對於那麼多的關於鯨的知識,你最喜歡那種?試着去讀讀,學學,找找作者經過哪些方法讓我們看得更加明白。學生經過讀、劃、寫學習了自我喜歡的那一塊資料,並在小組內進行了交流。

交流學習資料主要採用以下方法讓學生理解説明方法。

一是用比較法。課文首先拿鯨和人們熟悉的象作比較,使我們形象地瞭解到,鯨比象還要“大得多”。之後,用翔實的數字來説明鯨的體重,以此來説明鯨“大”。然後,又以我國捕獲的一頭鯨為例,再次列舉具體數字,具體生動地説明鯨的確很大。在教學時,為了體現這樣的寫法的妙處,我讓學生進行課文原句和不使用這樣的説明方法的句子的比較,從而體會這樣的説明方法使讀着更加容易理解,生動地感受到作者要描述的事物。

二是用畫圖法。作者在介紹鯨的呼吸時,用“花園裏的噴泉”來比喻鯨呼吸時噴出來的氣構成的水柱,這種打比方的方法,使説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於讀者理解。為了讓學生感悟,請他們畫出鯨呼吸的樣貌,然後加以辨別是須鯨還是齒鯨,還用自我的語言來進行描述,也體會到這樣説明方法的好處。

三是想象法。作者在課文中多出運用了列數字這種説明方法,經過這樣的數字,能夠讓學生很形象、明確地明白了鯨的大小。我就讓他們想象:大象見到了鯨會説些什麼?有學生説:我以為象很大了,可是與鯨相比,卻天差地別。

可是,在教學説明文中,我還是沒有將説明方法有效地讓學生加以運用,而這也是單元目標中提出的。同時,在自主感悟時,學生的自我感悟也不是很到位,有些孩子的惰性很大,依靠別人將學習成果告訴自我,也沒有新的發現,或者新的體會。

在“鯨的自述”中,由於時間的緊促,展開的也不是很到位。因為學生課外資料查找的不夠,教師也沒有準備太多的課外關於鯨的知識來補充,顯得自述很侷限,不能透過課文,結合課外。

篇33: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淺顯易懂的常識性説明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知識。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課文介紹的鯨的知識,體會所運用的多種説明方法,如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等説明方法,通俗、生動、準確地對鯨的特點加以説明,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這篇課文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學生很容易理解,並且學生對鯨這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很感興趣,但如何避免將常識性課文上成常識課,是我教學本課異常注意的一個方面。

在教學時,研究到鯨對於學生來講是種不常見的東西,所以我運用了課件,讓學生不僅僅從書上,更從視覺上深深體會到了鯨的各種特點和生活習性.首先,我讓孩子們初讀課文,抓住要點,引導他們讀通讀熟課文,弄清課文講了關於鯨的哪些資料,之後,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特點.組織他們自讀課文,認真體會鯨的特點.之後選擇自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深入研讀,並根據選學資料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以第一自然段為例,研究作者是怎樣説明鯨的“大”的.畫出體現鯨大的有關詞句,品味並分析説明鯨大的方法,體會這樣寫的好處.讓學生把第2至第7自然段中所運用的説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最終,我根據課後作業題的要求,讓學生既動腦又動手,分別畫出鯨睡覺,呼吸,進食的樣貌,在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又讓他們進行了生動趣味的“鯨的自述”,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樣經過作業訓練,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技能,從而發揮學生的思維創造本事.

篇34:鯨教學反思

這一教學片斷我主要是遵循了《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實施旨在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我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自主活動中,在進取思維中,到達自悟自得。

一、凸現鮮明形象,促進學生自悟

國小生是經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僅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學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事物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教學中我變以理性認知為主為以感性體驗為主,採用一些必要的的中介手段凸現事物的形象,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換成了栩栩如生的立體畫面,既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調動了他們情感的參與,使他們實實在在奪領悟到鯨呼吸的特點。如演一演:以手掌為鯨,加之語言的描述,演示鯨呼吸的全過程,將靜態的文字變成動態的形象,使學生獲得了真切的體驗。又如畫一畫:動手畫一畫不一樣種類的鯨噴氣構成的不一樣水柱,變“話”為“畫”,再以自我語言進行介紹,又變“畫”為“話”,從中體驗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和鯨呼吸的特徵。再如比一比:巧妙引導學生將花園裏的噴泉與鯨噴氣構成的水柱進行比較,使事物的形象更鮮明,本質更突出。這樣,學生的理解會更透徹,體驗也更深刻。

二、落實自主閲讀,促進學生自得

羅傑斯曾説:“自由程度不一樣愈高的學習,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閲讀本是個性化的行為,而把學生捆起來齊步走的做法,泯滅了學生的個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天賦,也違背了國小生的“選擇性”,教學中,我讓學生享有充分地閲讀自主權和選擇權,經歷一個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習得的過程。如情感的自我選擇:説説你對鯨哪一方面的生活習性最感興趣或印象最深?為什麼?資料提要的自我選擇:讀讀課文,説説鯨的呼吸有什麼特點?方法的自我選擇:用你最擅長或最喜歡的方式來展示和介紹鯨某一方面的特點。夥伴的自我選擇:自我想辦法或與別人合作。練習的自我選擇:自我確定畫某類的一頭大鯨或小鯨。這樣的教學不僅僅能夠拓展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時空,還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以展現和發展。這種自主選擇正是學生自主意識、自主行為、自主本事的具體現。

篇35: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的説明文,主要介紹了鯨的特點及生活習性。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瞭解鯨的特點及作者運用的説明方法。

學生在四年級已學過説明文,對説明文及説明方法有一些瞭解,並且對鯨這種動物比較感興趣。課前我讓學生查找了有關的資料及圖片,為學習課文作了一些準備。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第一課時我讓學生初讀了課文,理清了課文從哪幾方面介紹鯨。

第二課時我基本是讓學生以自學和小組學習的形式去展開學習。讓學生在自讀最感興趣的段落的基礎上,與同學展開討論,並自己設計彙報的方式,在這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鯨的特點及作者運用的説明方法。我覺得這節課的設計重點突出,各環節的條理也很清楚,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方面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彙報的方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根據學生的`彙報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完成本課的學習目標,較好地體現了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引導者的角色。學生學習的興趣比較高。課堂是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是動態和生成的。我還根據學生的回答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歸納和比較,對學生進行了思維的訓練。

覺得做的不夠好的是學生讀的得還不夠,老師激勵性語言還不夠。在學生用自己設計的彙報方式彙報時,沒有問一問選同一方面的其他同學有沒有其它不同的彙報方式,這樣學生參與的面會更廣,學生的成就感會更強。另外,在課堂設計方面,還可以做得更細些,比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學習第一自然段(瞭解特點及説明方法),然後歸納學法,再分小組學習,讓每一組選一個方面討論彙報,最後全班參與評價,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更高,效果會更好。

篇36: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説明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有關鯨的大小、種類、進化過程及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鯨這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很感興趣,但如何避免將常識性課文上成常識課,是設計教學中的難點。在此,我設計了一個小故事,“一天,在太平洋地區舉行規模盛大的運動會,各式各樣的魚都游到了指定的海峽,並順利經過了賽場大門,當鯨到達賽場門口時,卻被蝦將軍擋在了門外,鯨和蝦發生了激烈的爭吵,蝦將軍説出了不準鯨參賽的理由,鯨覺得很有道理,便回去了。”讓學生一下子明白了鯨是哺乳動物。我不斷變換形式,讓學生把了解的知識、學到的語言及表達方式進行重構,轉化為新的言語,讓語言和知識在轉換的過程中再一次得到同構共生。例如,首先讓學生經過各種渠道查閲鯨的相關資料,對鯨的各個方面有充分了解,並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學生查的資料十分豐富,他們的資料已充分證明鯨是哺乳動物,很快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上課時,我讓他們進一步交流並用一句話把他們資料中自我認為最有價值的一句告訴給大家。孩子們的彙報面之廣已遠遠超出課文資料。有的孩子查到了鯨的不一樣種類,並經過圖片説明鬚鯨與虎鯨的區別。

有的孩子查到了鯨的始祖,並對鯨的始祖的生活狀況展開討論……這篇課文很簡單,學生在讀一遍後,往往覺得他什麼都懂了,沒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此時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學生的學習熱情肯定會被刻板的教學程序消解的乾乾淨淨。為了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獲得切實的言語訓練,我在課堂上設計了很多生動的環節,比如看圖片,吸引住了學生。我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讓學生以自我喜歡的方式彙報他的學習成果。如,同學們經過讀每一段,總結鯨的特點,並找出與之相關的句子。鯨生活習性這一部分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展示,能夠把自我當成鯨來介紹。能夠畫出來,能夠表演,能夠談感受,在鯨吃食時,學生把鯨描繪的活靈活現,在鯨睡覺這一部分,學生的畫更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特長,也使學生理解更透徹,體驗也更深。他們自主選擇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自主行為、自主本事的具體體現。用新鮮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看與鯨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跳出課文的框框,這樣更激起學生保護鯨的慾望,讓學生談心理感受,學生的熱情極高。那裏的知識豐富多彩,學生眼界大開。學生看着、讀着,既獲得了新知識,又學到了新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整節課中,學生一點都不拘束,但靜下

來一想,學生們卻收穫不少。不論在知識上、語言積上還是在技能上,他們都獲得了豐收。讓學生在這節課上既獲得了知識,又鍛鍊了他們的學習本事。

可是,在備課時總是有一些猶豫,擔心上課的資料會不會少,所以在猶豫間自我又説了很多,本該讓學生説的,我卻剝奪了他們的展示時間,同時學生相互展示時,有些脱節,可能是教師點撥的不到位,同時留給孩子們畫的時間也不夠。今後這些問題應當避免再發生,讓課堂上呈現出更多的精彩之處。可是,經過教學本文我最大的收穫是原先以為較枯燥的説明文也能讓孩子們樂學、願學,看來只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多動腦筋,就能讓各種類型的課文變得生動並容易學習。

篇37:鯨教學反思

上週四,語文教學進行到了第三單元——説明文,第一篇課文是《鯨》。文章側重於介紹鯨的形體特點和生活習性,運用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的説明方法,語言精煉平實。針對課文特點和本班學生實際,我在課前設計了自主學習卡,提前讓學生利用自主學習卡的問題進行自學,課上邊交流邊展開課文資料的.探究。

我從五個方面安排了課文的步驟:

一、在課堂中,我主要藉助自主學習卡上了題目,串起來了對課文資料的探究。先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從哪些方面介紹的鯨,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認知。然後從第二自然段開始逐步分析。在瞭解鯨的進化過程時,我先出示了一張鯨的身體結構圖,上頭清晰地顯示出鯨各部分的樣貌和名稱,然後讓學生找到它進化過程:陸地—淺海—海洋,變化的原因是環境的改變,使得鯨由陸地經歷漫長的時間最終來到海洋。

接下來經過比較鬚鯨和齒鯨的不一樣,瞭解鯨的種類,進食,呼吸的特點,配以插圖讓學生對書中講述,有了直觀的認識,並做動作模仿鬚鯨和齒鯨進食的樣貌,感受它們的不一樣。對於鯨的睡覺,根據課文描述畫出示意圖,從學生畫的情景看,有的只畫出一條,有的畫出睡覺時的方向錯誤,我帶領學生再讀句子,共同糾正正確的示意圖。

二、課文資料探究完成,由第一自然段的填空形式,引出運用列數字的説明方法,再找一找還有什麼説明方法,經過學生找,再發現運用了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的説明方法。

三、經過出示課後第3題,學生讀,發現每句中加點詞能否去掉,並説明理由,讓學生明白説明文還需注意用詞的準確、嚴謹。

四、針對課後資料袋中的資料,讓學生了解鯨的現狀,由於人類的捕殺,鯨的數量急劇減少,種類更是瀕臨滅絕,培養學生保護海洋動物的意識。

五、拓展作業:從中選其一完成小練筆:

1、為海洋館寫一段關於鯨的解説詞。

2、以鯨的口吻做一個自我介紹。

3、以“我不是魚”為題寫一篇短文。

4、利用課後資料袋中供給的材料寫一篇保護鯨的倡議書。

課程結束,回想一節課的學生反饋,自主學習卡的使用率,正確率很高,學生根據提示的問題,能夠從文章中找到相關的資料,加以探究。並讓學生以“鯨”的口吻講述鯨的進化過程,學生除了講述出過程,更加入自我的創新,如以與讀者交談的口吻來改寫。

除此以外,我還讓學生根據鬚鯨和齒鯨進食的不一樣,做動作體會,以畫示意圖的方式,瞭解鯨睡覺時的樣貌。對於説明方法,讓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説明方法有哪些,從文中一一找出標註,瞭解説明方法的作用。説明文用詞的嚴謹也必須讓學生了解,並能應用於自我的説明文習作中。最終的拓展資料和作業,對學生繼續深入瞭解鯨供給了方法。

篇38:鯨教學反思

教完《鯨》這一課,我深深地為學生對動物世界的好奇心所感動。在教學中我們經常要提醒自己,要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有些課程,學生的興趣是與生俱來的,比如《鯨》。

回憶起同學們那些迫不及待的問題,渴望解答的延伸,那生動有趣的“鯨的自述”,我非常激動。激動之餘,我也深有所感觸。

首先,我覺得,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有利於他們自學習慣的養成。在教學中,我先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以便下面幾個自然段的學習。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學生樂在其中,充分發揮了潛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同樣是這一課,幾年前我也上過,用的是逐段講解的方法,不僅耗時,而且低效。

還有一點,恰當地使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堂課上完之後,還有不少學生圍着我轉,不停的問有關鯨的知識,並渴望看到更多有關鯨的圖片和資料。我想,直觀形象的教學,不僅是低年級,高年級學生也是很喜歡的。

另外,本文出現了一些常見的説明方法,但對國小生來説,顯得較為陌生。由於這些説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初步認識。希望這對他們日後的學習有所幫助。

《鯨》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文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它,既讓學生學到有趣的動物知識,又不失去語文學科的特性,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學法,讓學生獲益更多呢?讓我們一起探索……

篇39: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説明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有關鯨的大小、種類、進化過程及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鯨這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很感興趣,但如何避免將常識性課文上成常識課,是設計教學中的難點。在此,我設計了一個小故事,“一天,在太平洋地區舉行規模盛大的運動會,各式各樣的魚都游到了指定的海峽,並順利通過了賽場大門,當鯨到達賽場門口時,卻被蝦將軍擋在了門外,鯨和蝦發生了激烈的爭吵,蝦將軍説出了不準鯨參賽的理由,鯨覺得很有道理,便回去了。”讓學生一下子明白了鯨是哺乳動物。我不斷變換形式,讓學生把了解的知識、學到的語言及表達方式進行重構,轉化為新的言語,讓語言和知識在轉換的過程中再一次得到同構共生。例如,首先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查閲鯨的相關資料,對鯨的各個方面有充分了解,並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學生查的資料非常豐富,他們的資料已充分證明鯨是哺乳動物,很快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上課時,我讓他們進一步交流並用一句話把他們資料中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一句告訴給大家。孩子們的彙報面之廣已遠遠超出課文內容。有的孩子查到了鯨的不同種類,並通過圖片説明鬚鯨與虎鯨的區別。有的孩子查到了鯨的始祖,並對鯨的始祖的生活狀況展開討論??這篇課文很簡單,學生在讀一遍後,往往覺得他什麼都懂了,沒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此時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學生的學習熱情肯定會被刻板的教學程序消解的乾乾淨淨。為了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獲得切實的言語訓練,我在課堂上設計了很多生動的環節,比如看圖片,吸引住了學生。我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他的學習成果。如,同學們通過讀每一段,總結鯨的特點,並找出與之相關的句子。鯨生活習性這一部分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展示,可以把自己當成鯨來介紹。可以畫出來,可以表演,可以談感受,在鯨吃食時,學生把鯨描繪的活靈活現,在鯨睡覺這一部分,學生的畫更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特長,也使學生理解更透徹,體驗也更深。他們自主選擇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自主行為、自主能力的具體體現。用新鮮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看與鯨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跳出課文的框框,這樣更激起學生保護鯨的慾望,讓學生談心理感受,學生的熱情極高。這裏的知識豐富多彩,學生眼界大開。學生看着、讀着,既獲得了新知識,又學到了新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整節課中,學生一點都不拘束,但靜下來一想,學生們卻收穫不少。不論在知識上、語言積累上,還是在技能上,他們都獲得了豐收。讓學生在這節課上既獲得了知識,又鍛鍊了他們的學習能力。

但是,在備課時總是有一些猶豫,擔心上課的內容會不會少,所以在猶豫間自己又説了很多,本該讓學生説的',我卻剝奪了他們的展示時間,同時學生相互展示時,有些脱節,可能是老師點撥的不到位,同時留給孩子們畫的時間也不夠。今後這些問題應該避免再發生,讓課堂上呈現出更多的精彩之處。不過,通過教學本文我最大的收穫是原來以為較枯燥的説明文也能讓孩子們樂學、願學,看來只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多動腦筋,就能讓各種類型的課文變得生動並容易學習。

篇40:鯨教學反思

上完《鯨》這一課,回憶起同學們那生動趣味的“鯨的自述”,我十分激動。激動之餘,我也產生了一些感觸。

首先,我覺得,讓學生掌握必須的學習方法有利於他們自學習慣的養成。在教學中,我先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讓他們掌握必須的學習方法,以便下頭幾個自然段的學習。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學生樂在其中,充分發揮了潛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同樣是這一課,幾年前我也上過,用的是逐段講解的方法,不僅僅耗時,並且低效。

還有一點,恰當地使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堂課上完之後,還有不少學生圍着我轉,要我再播放課件給他們看,説是還看可是癮。我想,直觀形象的教學,不僅僅是低年級,高年級學生也是很喜歡的。

另外,本文出現了一些常見的説明方法,但對國小生來説,顯得較為陌生。由於這些説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初步認識。期望這對他們日後的學習有所幫忙。

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學完這一課後設計的有關鯨的小報,真是讓人歎為觀止。他們在小報中介紹了抹香鯨、齧齒鯨、藍鯨……可見他們對鯨興趣濃厚,課後查找了很多的資料,對鯨的瞭解還真不少!這樣的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效果的確不錯。

可是,我也在反思,《鯨》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文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它,既讓學生學到趣味的動物知識,又不失去語文學科的特性,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學法,讓學生獲益更多呢?

篇41:鯨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常識性説明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文章既展現了一幅幅關於鯨的生動畫面,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動物世界的科學之門。

這篇課文層次分明,條理清晰,每個自然段基本上講了一個意思:第1自然段講鯨特別大;第2自然段講鯨是哺乳動物,不是魚;第3自然段講鯨的種類;第4自然段講鯨怎樣進食;第5自然段講鯨用肺呼吸;第6自然段講鯨如何睡覺;第7自然段講鯨的生長特點。概括起來説,4至7自然段分別是從四個方面介紹了鯨的生活習性。語言簡練準確、平實質樸又不乏生動形象,是這篇課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作者運用數字説明、對比説明、舉例説明、假設説明等多種説明方法,通俗、生動、準確地對鯨的特點做以説明,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課文首先拿鯨和人們熟悉的象作比較,使我們形象地瞭解到,鯨比象還要“大得多”。接着,用詳實的數字來説明鯨的體重,以此來説明鯨“大”。然後,又以我國捕獲的一頭鯨為例,再次例舉具體數字, 具體生動地説明鯨的確很大。作者在介紹鯨吃食物以及鯨的生長時,又一次運用數字説明的方法加以準確説明;在介紹鯨的呼吸時,用“花園裏的噴泉”來比喻鯨呼吸時噴出來的氣形成的水柱,這種比喻的方法,使説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於讀者理解。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有關鯨的科學知識;二是體會作者的説明方法,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實踐中去;三是培養學生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作者用多種方法説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方法。

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完成了兩項教學任務,一是結合書後練習第一題――按照課文內容填寫下面的表格,訓練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另一個是重點分析第一自然段中所運用的説明方法以及作用。經過學生認真的學習歸納,以及我耐心細緻的輔導,最終學生均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掌握了提取信息的幾種方法,體會到了每種説明方法的運用與作用,好處。

一、注重信息提取方法的歸納

在藉助表格練習提取信息的方法時,能夠做到難度適中,讓學生能在稍加思考之後得出正確的答案。在填寫鯨在形體、習性各方面的特點之前,先讓學生找到相關段落進行默讀,這樣幫助學生掃清了障礙,直擊重點內容,少走了彎路。在提取每一段信息時都組織學生歸納所用的方法,讓學生知道每種方法應該在什麼情況下使用更為適合。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最終學生能夠清楚的概括出,有重點句的段落,直接提取;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內容的段落,先分層再找重點句或是概括幾句話的同一個意思;整個自然段都在寫這一個意思,但是沒有重點句,需要提煉各句的要點進行概括。

二、注重對説明方法的深層次理解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分為三個層次進行。首先讓學生自讀理解鯨形體大的特點,進行交流;接着引領學生找到描寫鯨大的語句,明確運用了什麼説明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這種説明方法運用的好處。學生通過自讀理解交流,能夠理解作者運用數字説明、比較説明、舉例説明和假設説明這四種説明方法的好處,更形象具體的表現了鯨巨大的特點。在學生談自己感受交流之後,又教學生如何在文中相應的位置標註好各個説明方法。

三、遷移學法,拓展閲讀

我安排的課後作業是自學拓展閲讀書上的《松鼠》一問,歸納松鼠各方面的特點,自己列出表格,完成填寫。這是對本課重點內容的複習鞏固,也是對提取信息的方法運用的考核,學生在課後都能認真完成此項作業,正確率比較理想。

在此次教學活動中,我學習到了很多好的語文閲讀的方法,在自己學習理解的基礎上,轉化為學生的閲讀技能,並且在後面做閲讀短文的訓練中得以應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學生在提取信息,歸納段意主要內容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

本次教學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對於學生當堂生產的問題,沒能很好的把握和利用,對文章深層次的理解掌握的不夠好,隨機應變的能力有待提高。

篇42:鯨教學反思

《鯨》一文運用了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等寫作方法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性,表現了動物界的神奇與偉大。教學這一課時,我從文章的資料入手,抓住鯨的特點,讓學生悟文、悟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題入手,理解信息

這是一篇説明文,介紹的是鯨這種龐大的動物,並以動物的名稱為題,我認為能夠以課題為突破口,啟發學生交流很多已知的信息。上課開始時,我先板書課題,然後問學生:“鯨”這個字的部首是“魚”,那麼“鯨”是屬於魚類嗎之後我又問:誰對“鯨”有所認識學生思維的機器在一開課就進取運轉起來了,他們興趣盎然,紛紛交流自我所收集到的有關鯨這種動物的知識,這使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就理解了很多的的有關鯨的信息,也更好地培養了高年級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和本事。

二、緊扣資料,理清脈絡

文章的層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樣,僅有整體把握文章的的脈絡,才能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我讓學生通讀全文,邊讀邊找出文中提到的有關“鯨”的知識的總起句。學生仔細讀書,很快找出了這樣幾個句子:“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目前已經明白的鯨約有十六萬公斤重,約十七米長”,“經過很長很長的年代,它們的前肢和尾巴逐漸變成了鰭”,“鯨總的來説能夠分成兩大類”,“鯨的身子這麼大,它們吃什麼”“鯨跟牛羊一樣用肺呼吸”,“鯨每一天都要睡覺,鯨是胎生的,幼鯨靠吃母鯨的奶張大。”由於學生對課文已有了整體的把握,所以,很快討論出了結果:課文從四個方面介紹了鯨的特點:形體、進化過程、種類、生活習性。我認為此時重要的的不是問題的答案,而是學生尋求答案的過程,他們養成動筆動腦的習慣,這是多麼可貴的學習品質。也是學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養的好習慣。

三、抓住資料,理解課文

學習課文時,我先導學第一節描述鯨的形體的部分,使學生了解了鯨的外型特點,掌握了所使用的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的説明方法及作用。其它部分讓學生自由學。學習自我感興趣的部分,並用自我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紹,如朗讀形式、描述形式、或畫畫等形式。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有的學生邊展示鯨睡覺的形象圖邊介紹鯨睡覺的特點;有的學生充當解説員,講述了鯨的進化過程;有的以朗讀的形式介紹鯨的吃食;更有的充當了科學家,邊畫示意圖,邊講解如何確定、區別鯨的種類……學生學得有聲有色。然後再從課文中找到有關語句,我針對這些重點句子指導朗讀,並引導學生説出課文對於鯨的各方面的特點介紹得為什麼如此清楚從而認識課文運用的種種説明方法的作用,以及運用有關説明方法的好處。學生學得明白、簡便,入情入境,讀得有有滋有味。

四、適當滲透,感悟寫法

課文學完了,我讓學生説説自我喜歡課文的那些地方,為什麼。然後讓學生仿照這種方法來介紹一種事物,或説上一兩個句子。如:當學生説他喜歡“不少人看到過象,都説象是很大的動物。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我就讓學生仿説一個了作比較的説明方法的長句。再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説明文《蜜蜂》,使學生由課本知識延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和應用到實際中去。

總之,我認為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更要靈活教學,要讓學生更自由、更主動,更有興趣、更有創造性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真正成為學習主人。而教師要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高閲讀寫作本事。

篇43: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説明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有關鯨的種類、進化過程、形體特點及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鯨這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很感興趣,但如何避免將常識性課文上成常識課,是設計教學中的難點。在此,我設計了一個小故事,讓學生一下子找到鯨是哺乳動物的理由。我不斷變換形式,讓學生把了解的知識、學到的語言及表達方式進行重構,轉化為新的言語,讓語言和知識在轉換的過程中再一次得到同構共生。這篇課文很簡單,學生在讀一遍後,往往覺得他什麼都懂了,沒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此時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學生的學習熱情肯定會被刻板的教學程序消解的乾乾淨淨。為了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獲得切實的言語訓練,我在課堂上設計了很多生動的環節,比如看錄象,看圖片,吸引住了學生。

我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讓學生以自我喜歡的方式彙報他的學習成果。如,演一演、讀一讀、畫一畫、講一講等。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特長,也使學生理解更透徹,體驗也更深。他們自主選擇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自主行為、自主本事的具體體現。用新鮮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看相關的影視資料,讓學生跳出課文的框框。那裏的知識豐富多彩,學生眼界大開。學生看着、讀着,既獲得了新知識,又學到了新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整節課中,學生和一點都不拘束,但靜下來一想,學生們卻收穫不少。不論在知識上、語言積累上,還是在技能上,他們都獲得了豐收。讓學生在這節課上既獲得了知識,又鍛鍊了他們的學習本事。

可是,在備課時總是有一些猶豫,擔心上課的資料會不會少,所以在猶豫間又充實了很多資料,這就讓本該清晰的教學流程變得有些混亂,今後這些問題還應當避免發生,讓課堂上呈現出更多的精彩之處。

篇44:鯨教學反思

在教學《鯨》這篇説明文時,我遵循了《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充分調動和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指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自主活動中,在進取思維中,到達自悟自得。

國小生是經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僅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學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事物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教學中我變以理性認知為主為以感性體驗為主,採用一些必要的的中介手段凸現事物的形象,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換成了栩栩如生的立體畫面,既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調動了他們情感的參與,使他們實實在在奪領悟到鯨呼吸的特點。如演一演:以手掌為鯨,加之語言的描述,演示鯨呼吸的全過程,將靜態的文字變成動態的形象,使學生獲得了真切的體驗。又如畫一畫:動手畫一畫不一樣種類的鯨噴氣構成的不一樣水柱,變“話”為“畫”,再以自我語言進行介紹,又變“畫”為“話”,從中體驗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和鯨呼吸的特徵。再如比一比:巧妙引導學生將花園裏的噴泉與鯨噴氣構成的水柱進行比較,使事物的形象更鮮明,本質更突出。這樣,學生的理解會更透徹,體驗也更深刻。

篇45:鯨教學反思

不少人看到過象,都説象是很大的動物。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目前已知最大的鯨約有十六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兩千公斤。我國捕獲過一頭四萬公斤重的鯨,約十七米長,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麼重。它要是張開嘴,人站在它嘴裏,舉起手來還摸不到

它的上齶,四個人圍着桌子坐在它的嘴裏看書,還顯得很寬敞。

鯨生活在海洋裏,因為體形像魚,許多人管它叫鯨魚。其實它不屬於魚類,而是哺乳動物。在很遠的古代,鯨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樣,都生活在陸地上。之後環境發生了變化,鯨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陸地的淺海里。又經過了很長很長的年代,它們的前肢和尾巴漸漸變成了鰭,後肢完全退化了,整個身子成了魚的樣貌,適應了海洋的生活。鯨的種類很多,總的來説能夠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須鯨,沒有牙齒;一類是齒鯨,有鋒利的牙齒。

鯨的身子這麼大,它們吃什麼呢鬚鯨主要吃蝦和小魚。它們在海洋裏遊的時候,張着大嘴,把許多小魚小蝦連同海水一齊吸進嘴裏,然後閉上嘴,把海水從須板中間濾出來,把小魚小蝦吞進肚子裏,一頓就能夠吃兩千多公斤。齒鯨主要吃大魚和海獸。它們遇到大魚和海獸,就兇猛地撲上去,用鋒利的牙齒咬住,很快就能吃掉。有一種號稱“海中之虎”的虎鯨,常常好幾十頭結成一羣,圍住一頭三十多噸重的長鬚鯨,幾個小時就能把它吃光。

鯨用肺呼吸,也説明它不屬於魚類。鯨的鼻孔長在腦袋頂上,呼氣的時候浮出海面,廢氣從鼻孔噴出來,構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園裏的噴泉一樣;它在海面上吸足了氣,再潛入水中。每隔必須的時間呼吸一次,也就是“噴潮”一次。不一樣種類的鯨,“噴潮”的水柱也不一樣。鬚鯨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細又高;齒鯨的水柱是傾斜的,又粗又矮。有經驗的漁民根據水柱就能夠確定鯨的種類和大小。

鯨每一天都要睡覺。鯨睡覺的時候,總是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幾頭聚在一齊,頭朝裏,尾巴向外,圍成一圈,靜靜地浮在海面上。如果聽到什麼聲響,它們立即四散遊開。

鯨是胎生的,長鬚鯨剛生下來就有十多米長,七千公斤重。它靠吃母鯨的奶,每一天能長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兩三年就能夠長成大鯨。鯨的壽命很長,一般能夠活幾十年到一百年。

篇46:鯨教學反思

我在四樓多媒體上了一節公開課,我所講的是《鯨》,講完後我對這節課作了一個整體的回顧。在講授這節課時,我研究到由於鯨對於學生來説是一種不常見的東西,所以我運用了課件,讓學生不僅僅從書上,更從視覺上深深的體會到了鯨的各種特點和生活習性。並且,在學習鯨的生活習性時,讓學生根據自我的興趣去學習,對那一部分感興趣就認真看,然後起來為大家講述。這樣一來,充分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學生的.進取性,並且做到了把課堂真正的還給了孩子。在講這一節課時,我還精心設計了過渡語,使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過渡十分自然,讓學生的思路也隨着教師的語言自然的轉換。並且能夠抓住文章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進行合理的教學。讓學生真正掌握了知識。

在這節課中,還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課堂氣氛不是太活躍,教師不敢太放手讓學生去自學,讓學生説的有些少,教師語言有些多,致使課堂氣氛不夠充分活躍,如果能把問題放手交給學生去解決,讓學生自我多讀書,自我領悟一些問題,效果可能會更好。

二、在合作交流時,我在交流過程中又無意識的增加了教學要求,這樣一來,就會讓學生弄不明白到底要交流什麼問題,容易造成問題解答上的混亂。並且交流完了以後,讓學生回答問題時,應當多提問幾名。放開讓大家交流。

篇47: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精讀課文,許多教師都是採用串講分析法,把知識灌輸給學生,但課上學生缺乏思考。於是我嘗試在新的課改模式下進行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學生興趣高漲。小組合作探究時,個個努力;討論交流時,不時有思維的火花閃現。我覺得在這節課中,學生確實在個性化的探究中掌握了知識,培養了探究本事和創新思維。

1、探究主題的確立與課本知識結合緊密。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活躍。我在第一環節“複習導入,明確目標”中首先讓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合作探究的資料。

2、主角參與,體現個性學習價值。學生根據探究的主題自由組合成小組,教師指導各組成員分工協作。分工後,學生扮演不一樣的主角參與學習過程,體現了合作學習的理念。由於這種合作能充分體現每一個小組成員在合作中的價值,見證每一個成員對學習成果的貢獻,因而,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進取性,並構成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團隊精神。

3、在國小進行探究性學習,能夠把課文理解、信息處理、情感體驗作為重點,最終獲得研究方法和思考方法。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到達和諧完美的統一。《鯨》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説明性文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它,既讓學生學到趣味的動物知識,又不失去語文學科的特性,讓學生獲益更多呢?根據教材資料和教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學這一篇課文我主要是遵循了《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合理利用多種資源,把多種教法進行優化組合,貫穿於第二環節“領悟表達,積累運用”的教學中:

(1)運用“自主學習”、“分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讓學生把了解鯨的知識分成幾個部分,選擇感興趣的資料進行學習研究。

(2)運用自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培養學生的自學本事。

(3)採用以讀代講法,讓學生從讀中去理解,從讀中去領悟。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了一種愉悦民主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在我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自主活動中,在進取思維中,到達自悟自得。

4、我認為不僅僅學生要努力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更應當努力成為研究者,努力突破對教材理解上的傳統思路,學習更多的知識,接觸更多的信息資源,從而多角度地進行課程設計,為教學服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學中,不僅僅要教學生學會,更要教學生會學。本課時教學,我讓學生充分地讀,讀後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後再進行彙報,經過這些環節讓學生了解鯨的生活習性,瞭解作者的説明方法。

5、記得葉聖陶有一句話:“課文無非只是一個例子,學生要憑藉這個例子能夠舉一反三。”這是一篇説明文,文章用了多種説明的方法,如何讓學生去感受説明的方法呢?在學完全文後,談談課文在介紹鯨時用了哪些説明方法?這樣學習,學生對這些説明的方法的印象加深了,在此基礎上,我在第三個環節“歸納總結,課外延伸”中給學生布置了個課後作業:根據課文和自我收集的資料,以“鯨的自述”為資料,寫一篇短文

總之,像《鯨》這樣説明性的文章,在目前的國小語文教材中佔有必須的比例。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科學合理地上好這種類型的課文,如何能更好的實施課改教學模式,使學生經過學習學會運用恰當的方法在實踐中去習作,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地既能體現出語文的特點,又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所要思考的問題。

篇48: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淺顯易懂的常識性説明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知識。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課文介紹的鯨的知識,體會所運用的多種説明方法,如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等説明方法。

這篇課文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學生很容易理解,而且學生對鯨這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很感興趣,但如何避免將常識性課文上成常識課,是我教學本課特別注意的一個方面。

我用較短的時間讓學生“自由讀文,整體感知”,沒有遇到什麼難度,接着進入“精讀課文,體會寫法”環節。本環節我主要是採取“扶”的方法讓學生學習第一自然段,體會本課説明方法運用的精準、多樣以及這樣寫的好處。

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我開始“放”。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即理解、積累、運用語言。為了鍛鍊學習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自由讀第2自然段,説一説鯨是怎樣進化的?把你自己當作鯨,給同組同學説一説‘你’的進化過程。“這個環節實際也是一次開放性的口頭作文訓練,根據學生能力可以是對課文內容的複述,也可以將課文語言轉化為自己語言的一項創造性的複述,更高層次的學生,則能創造性地融入課外知識進行説明。

學習4、5自然段我是採取“自由讀第4、5自然段用‘――’畫出鬚鯨的生活習性;用‘~~~~~’畫出齒鯨的生活習性。填好表後在小組內交流”,合作學習是課標所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去發現,認識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比喻等説明方法。整個過程,我只是一個主導者,沒有過多牽引,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拓展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時空,還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以展現和發展。

反思本課教學,感覺更多的關注文本,沒有花哨的刺激,學生反倒學的很紮實。

篇49:鯨教學反思

前幾天,我執教了這篇《鯨》這篇課文,課文介紹了鯨四方面的生活習性。因為國小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學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事物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所以在教學中我變以理性認知為主為以感性體驗為主,採用一些必要的的中介手段凸現事物的形象,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換成了栩栩如生的立體畫面(課件相機展示),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調動了他們情感的參與,使他們實實在在領悟到鯨的生活習性的特點。如演一演:以手掌為鯨,加之語言的描述,演示鯨呼吸的全過程,將靜態的文字變成動態的形象,使學生獲得了真切的體驗。又如畫一畫:動手畫一畫不同種類的鯨噴氣形成的不同水柱,變話為畫,再以自己語言進行介紹,又變畫為話,從中體驗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和鯨呼吸的特徵。再如比一比:巧妙引導學生將花園裏的噴泉與鯨噴氣形成的水柱進行比較,使事物的形象更鮮明,本質更突出。這樣,我們學生的理解更透徹,體驗也更深刻。

本課教學最後,我還讓學生以《鯨的自述》為題説一説,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又激起了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篇50: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精讀課文,與其它三篇課文是全冊中唯一的一組説明文。《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説明文,這類課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主要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針對課文的特徵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把這一課設計成了在網絡環境下完成的閲讀課。上完這堂課後的感悟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一)網絡成為一個向學生輸入知識的重要載體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有了網絡環境的支持,就可以放手讓學生根據要求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網絡確實為語文學習提供了廣闊的教育資源。課堂教學再也不是教師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的過程,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知識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知識也不再侷限於課本內容,網絡是為學生輸送知識的一個重要載體。

(二) 促進學生多向協作交流,有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在《鯨》一課的教學中,我除了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做了一些網頁以外,還鏈節了一些相關網站,如:鯨類家族的成員、海洋生物、瀕臨物種等。這個環節的自主學習,有利於教學時空的開放,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這在平時上課是根本做不到的,學生在短時間內一下子可以接受到如此大量的信息,因此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十分高漲,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體。在我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計算機充分自讀、自悟,帶着自己的學習所得和疑難問題走向同伴,走近老師,相互合作,相互探討。通過網絡的交互、監看、廣播、發送等多種功能,老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習之間構成一個多維互動的交往空間,從而形成充滿活力、富有個性的課堂學習氛圍。

(三) 開放性的交流,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在這堂課中,網絡的運用,能引起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激起學生説話的積極性,打開學生滔滔不絕的話匣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可見,網絡的合理運用,能更好地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聽話、説話能力,輔助作文教學。國小生的時間邏輯思維和想象能力得到了培養。

(四)網絡的運用便於系列化教學

環保教育滲透在各學科的教學當中,是目前國小階段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最有效的途徑。對人類的生存環境越來越重要,培養環保意識必須從小開始。《鯨》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極好教材。在製作網頁時,我通過互聯網,蒐集了瀕臨物種,製成網頁,讓學生了解哪些動物正瀕臨滅絕,就像鯨一樣,它們都是人類的朋友,正是由於人類的大量捕殺和環境的惡劣才造成它們數量驟減。一堂課下來,學生通過上網看鯨類的有關資料,已經喜歡上它們了,自然從心裏排斥那些讓鯨不能生存的行為。基於學生的這種情緒,我馬上向學生提供了一些關於環保的網址,讓學生閲讀(課堂中來不及可以回家上網看),還把近年來已經學過的關於環保的文章和學生一起串起來。這樣,網絡的運用不僅大大增加了學生的閲讀量,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能把學科教學更系列化。

實踐證明,運用網絡輔助教學,省時、快捷、高效,大大增加了課堂密度,擴大了信息量,有利於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它可把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優化組合,使課堂教學形象化、趣味化、交際化和生活化,提高了教學質量。

在教學《鯨》這一課時,我讓學生通過填表畫水柱,展示鯨的睡覺過程這一系列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基本瞭解鯨的生活習性及特點;然後讓學生找找本文的説明方法,最後在班上組織一個“巨鯨演講團”,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鯨,以鯨的口吻向大家介紹。這就是我在上《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我覺得,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有利於他們自學習慣的養成。在教學中,我先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以便下面幾個自然段的學習。同時,發揮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上做了大膽而有效的嘗試,將課文3~~7自然段都交給學生依照自學提綱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自學,做到有的放矢。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地參與進課堂學習之中。最後的小組彙報時,讓學生做小小的解説員,藉助教師給出課件的輔助,順利地完成講解的任務。

篇51:鯨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常識性説明文,這類課文較之其它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有關鯨的種類、進化過程及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鯨這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當然是感興趣的,但如何避免將常識性課文上成常識課,是設計教學的難點。教學介紹知識為主的課文,不僅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更要讓學生學習課文是怎樣介紹這些知識的,進而學習作者的語言和表達方法。

這篇課文,學生在讀一遍後,往往覺得他什麼都懂了,課文再沒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我們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頗有耐心地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學生的學習熱情肯定會被刻板的教學程序所消解。為了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獲得切實的言語訓練,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開課,我先以故事激趣,故事大意是:龍王要舉辦魚類大賽,鯨卻不能參加。講完故事後,讓學生思考:鯨為什麼不能參加魚類大賽?以此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如鯨不是魚類等;接着我問學生還想不想了解更多關於鯨的知識,誘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然後讓學生帶着這種迫切想了解這種動物的心情,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自學之後,我又設計了小組討論學習這一環節,學生自選內容、自選形式,合作彙報。不規定彙報的內容和形式,就是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激發了學生的自主積極性。在接下來的交流過程中,讓學生們用他們最擅長的本領、最喜歡的方式來交流彙報,讀一讀、講一講、畫一畫、演一演真是各顯神通。交流、討論實際上就是在口語交際,在討論中培養學生積極地説、認真地聽,並且能夠吸納別人的見解,促進自己思維的前進。

學完課文之後,我設計了藍貓淘氣問答賽,一人扮藍貓提問,其餘學生扮淘氣搶答,鞏固所學知識。在結束課之前,我又創設情境將今天的知識介紹給你的家人或鄰居小朋友聽,並讓學生演練。這樣學生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口語交際的能力,培養了良好的聽説態度和語言習慣。

總之,這節課我通過多種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豐富多采的活動中學習、運用語文,以老課文實踐了新課標的要求。

篇52: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文章,語言相對平淡,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21世紀的國小生已通過電視、網絡、圖書等多種媒體對鯨有些瞭解,再加上《鯨》這篇課文主要介紹的是鯨的形體、種類、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學生對課文缺乏新奇感。。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它,既讓學生學到有趣的動物知識,又不失去語文學科的特性,讓學生獲益更多呢?教學這一篇課文我主要是遵循了《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創設教學情景,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自主探究的,讓學生在我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自主活動中,在積極思維中,達到自悟自得。

一、導語創設情境

我認為創設一個具體的情境,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開始,老師用精彩的導語創設情境,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鯨》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養過小動物嗎?養過什麼?老師也非常喜歡養魚,養過小鯉魚,小金魚。這幾天,我不想養小魚了,我想和朋友一起養條大魚──大鯨魚。你們覺得怎麼樣?

陶行知老先生説過:“生活即教育。”我結合課文內容,巧妙地選擇了“以老師想養一條鯨魚”這一生活實際為話題,設想可行性分析的形式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書、思考、探究,有的放矢,針對性極強。這一環節的創設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因為這一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涵蓋了鯨的體形特點、進化過程、生活習性等所有內容。學生能解決這一實際問題,也就學會了鯨的習性特點,掌握了課文內容。它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充滿好奇、情緒興奮之中,把全身心投入到研讀文本、思考探究中去。

二、多媒體創設情景

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教學工具,日益滲透到語文教學領域,使得語文課堂教學圖文並茂,視聽結合,充分發揮教師導的作用,能更好地創設情境,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化枯燥為生動,變抽象為形象,讓語文走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豐富學生的情感經驗,使學生願學樂學,真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實踐證明,語文情景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整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大幅度提高課堂效益,同時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會得到更大的發展。

例如,本文中關於鯨的進化過程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我運用現代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從互聯網上、光盤裏截取並製作了一套具有生動、直觀的課件。利用課件,形象演示鯨的進化過程,再讓學生圖文結合,對照理解。還利用學生在課外閲讀所獲得的知識,讓學生談談對哺乳動物的認識,抓住其他哺乳動物的主要特點並與鯨的特點對照,説明鯨不屬於魚類,是哺乳動物,從而解決了教學難點。

另外,在教學中我還十分重視情感情景的創設。在課堂上,教師用親切、平等、商量的口吻與學生交流,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及時、恰當的評價;讓學生以小老師的身份站在講台上向同學解釋、説明;鼓勵學生髮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等等。在這樣的教學情景中,學生感到的是人格的尊重、自身價值的存在和智慧的展示以及愛的温暖,從而讓學生逐步養成敢於在課堂上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與看法。在有人説時,要求其餘學生仔細傾聽,若有不同意見,可以爭辯或補充,對於講得好的學生要給予鼓勵表揚。在學生講的過程中教師要面帶微笑,耐心傾聽,及時運用語言進行鼓勵。這樣,使他們品嚐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位學生在民主、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中樂於、敢於把自己的想法説出來,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又深化了學生的思維。

總之,本節課教學貫徹了新課標精神,積極創設教學情景,打破了串講串問、繁瑣分析、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格局,展示了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創新的過程,突出了語文學科特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探究,在讀中創新。

篇53:鯨教學反思

《鯨》這篇課文是一篇説明文,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知識。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課文介紹的鯨的知識,體會所運用的多種説明方法,如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等説明方法。這篇課文的意圖是使學生了解鯨的一些知識,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同時,通過學習培養學生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

説明文比較枯燥無味,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很關鍵的,我覺得恰當地使用多媒體和直觀教學法,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分析第一段時,當講到作比較的説明方法時,運用課件,顯示出大象和鯨,讓學生一目瞭然,把鯨與大象對比,對鯨的大、重、長特點的印象就深了。另外,在課件裏大篇幅不動的文字裏添加有動態效果的圖片,更容易調動學生的感官,讓教學有效地開展學習。此外,在講鯨的進化這段時,我設計了一個小故事作過渡:“一天,在太平洋地區舉行規模盛大的運動會,各式各樣的魚都游到了指定的海峽,並順利通過了賽場大門,當鯨到達賽場門口時,卻被蝦將軍擋在了門外,鯨和蝦發生了激烈的爭吵,蝦將軍説出了不準鯨參賽的理由,鯨覺得很有道理,便回去了。”同時,我出示課件,演示鯨的進化過程,讓學生明白鯨是怎樣進化的,學生明白了鯨是哺乳動物。

在教學時,考慮到鯨對於學生來講是種不常見的東西,所以我運用了課件,讓學生不僅從書上,更從視覺上深深體會到了鯨的各種特點和生活習性。首先,我讓孩子們初讀課文,抓住要點,引導他們讀通讀熟課文,弄清課文講了關於鯨的哪些內容,接着,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特點。以第一自然段為例,體會作者是怎樣説明鯨的“大”的。畫出體現鯨大的有關詞句,品味並分析説明鯨大的方法,體會這樣寫的好處。讓學生把第2至第7自然段中所運用的説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體會鯨的生活習性時,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鯨呼吸時的樣子,鯨睡覺時的樣子,不同鯨的圖片。體會鯨的體形龐大時,設計了鯨和象、人比較圖。理解鯨的進化過程是個難點,課件出示重點的語句和重點的詞語,讀、思、説結合。在教學這一課時,收集了許多資料,設計了形象生動的課件,拓展了課程資源。體會鯨的生活習性時,設計了鯨呼吸時的樣子,鯨睡覺時的樣子,不同鯨的圖片。體會鯨的體形龐大時,設計了鯨和象。鯨的生活習性這一部分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展示,可以把自己當成鯨來介紹。在鯨吃食時,學生把鯨描繪的活靈活現,在鯨睡覺這一部分,用新鮮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看與鯨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跳出課文的框框,這樣更激起學生保護鯨的慾望,這裏的知識豐富多彩,學生眼界大開。學生看着、讀着,既獲得了新知識,又學到了新的語言和表達方式。

這篇充滿動物知識的文章,本該引起學生更大的興趣的,但整節課下來,學生不是很積極地思考或回答問題,所以在調控課堂氣氛方面也仍需要下功夫。要想上好一堂課,讓教學環環相扣,有聲有色,既要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學習心理來設計教學過程,又要靈活地處理學生的各種回答,還要注重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

篇54: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文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它,既讓學生學到搞笑的動物知識,又不失去語文學科的特性,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學法,讓學生獲益更多呢?對學生過掌握的資料和興趣愛好應作充分的估計,對課堂做好充分的預設。

另外我覺得,讓學生掌握必須的學習方法有利於他們自學習慣的養成。

在教學中,我先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讓他們掌握必須的學習方法,以便下面幾個自然段的學習。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學生樂在其中,充分發揮了潛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

本文出現了一些常見的説明方法,但對國小生來説,顯得較為陌生。由於這些説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初步認識。期望這對他們日後的學習有所幫忙。

篇55:鯨教學反思

《鯨》一課採用了比較、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等方法,處處突出鯨的大的特點。教學時我以第一自然段為例,找出內含“16萬公斤重”、“2000公斤”、“十幾頭大肥豬”等資料的句子,引導學生理解這些句子運用了什麼説明方法,並講解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這些説明方法,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讀讀議議,體會這樣寫的好處。文中舉的一些數字較大,如,16萬公斤、30噸等,教學中我讓學生將自身的體重與鯨進行比較,不但能夠具體、清晰地體會出鯨的大,而且極具趣味性,使學生真切地體驗列數字的寫法的好處。

還有一點,恰當地使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本文出現了一些常見的説明方法,但對國小生來説,顯得較為陌生。由於這些説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初步認識。期望這對他們日後的學習有所幫忙。但是,我也在反思,《鯨》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文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它,既讓學生學到搞笑的動物知識,又不失去語文學科的特性,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學法,讓學生獲益更多呢?這是一篇常識性説明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徵、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課文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在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學習作者用多種方法説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方法上。因為説明文比較枯燥無味,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用心性,我以搞笑的謎語引入,課堂上學生的`用心性還蠻不錯,個個都很踴躍。

在評價方面,我比較注重對學生的評價。抓中心句是説明文中很重要的一種方法,也是本課學習的一個重點,雖然在教案中我有設計,但在讓學生概括每個自然段的小標題時,教學中我沒有讓學生很好的去找找,也沒強調。一方面是由於時間掌握的不好,課上到後面發現時間不夠就含糊帶過。所以課堂上時間的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

篇56: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常識性説明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這篇課文層次分明,條理清晰,每個自然段基本上講了一個意思。

文章語言簡練準確、平實質樸又不乏生動形象,是這篇課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作者運用列數字、舉例子、做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説明方法,通俗、生動、準確地對鯨的特點加以説明,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了解有關鯨的科學知識;二是體會作者的説明方法,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三是培養學生探索海洋動物的興趣。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在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學習作者用多種方法説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方法。初讀走進文本。

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了解課文資料,在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説説課文讓你明白了哪些鯨的知識?引出:大、重、進化、種類、生活習慣等。

自讀感悟文本。

對於那麼多的關於鯨的知識,你最喜歡那種?試着去讀讀,學學,找找作者透過哪些方法讓我們看得更加明白。學生透過讀、劃、寫學習了自己喜歡的那一塊資料,並在小組內進行了交流。

交流學習資料主要採用以下方法讓學生理解説明方法。

一是用比較法。課文首先拿鯨和人們熟悉的象作比較,使我們形象地瞭解到,鯨比象還要“大得多”。之後,用翔實的數字來説明鯨的體重,以此來説明鯨“大”。然後,又以我國捕獲的一頭鯨為例,再次列舉具體數字,具體生動地説明鯨的確很大。在教學時,為了體現這樣的寫法的妙處,我讓學生進行課文原句和不使用這樣的説明方法的句子的比較,從而體會這樣的説明方法使讀着更加容易理解,生動地感受到作者要描述的事物。

二是用畫圖法。作者在介紹鯨的呼吸時,用“花園裏的噴泉”來比喻鯨呼吸時噴出來的氣構成的水柱,這種打比方的方法,使説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於讀者理解。為了讓學生感悟,請他們畫出鯨呼吸的樣貌,然後加以辨別是須鯨還是齒鯨,還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描述,也體會到這樣説明方法的好處。

三是想象法。作者在課文中多出運用了列數字這種説明方法,透過這樣的數字,能夠讓學生很形象、明確地明白了鯨的大小。我就讓他們想象:大象見到了鯨會説些什麼?有學生説:我以為象很大了,但是與鯨相比,卻天差地別。

但是,在教學説明文中,我還是沒有將説明方法有效地讓學生加以運用,而這也是單元目標中提出的。同時,在自主感悟時,學生的自我感悟也不是很到位,有些孩子的惰性很大,依靠別人將學習成果告訴自己,也沒有新的發現,或者新的體會。

在“鯨的自述”中,由於時間的緊促,展開的也不是很到位。因為學生課外資料查找的不夠,老師也沒有準備太多的課外關於鯨的知識來補充,顯得自述很侷限,不能透過課文,結合課外。

篇57: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説明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有關鯨的大小、種類、進化過程及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鯨這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很感興趣,但如何避免將常識性課文上成常識課,是設計教學中的難點。在此,我設計了一個小故事,“一天,在太平洋地區舉行規模盛大的運動會,各式各樣的魚都游到了指定的海峽,並順利透過了賽場大門,當鯨到達賽場門口時,卻被蝦將軍擋在了門外,鯨和蝦發生了激烈的爭吵,蝦將軍説出了不準鯨參賽的理由,鯨覺得很有道理,便回去了。”讓學生一下子明白了鯨是哺乳動物。我不斷變換形式,讓學生把了解的知識、學到的語言及表達方式進行重構,轉化為新的言語,讓語言和知識在轉換的過程中再一次得到同構共生。例如,首先讓學生透過各種渠道查閲鯨的相關資料,對鯨的各個方面有充分了解,並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學生查的資料十分豐富,他們的資料已充分證明鯨是哺乳動物,很快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上課時,我讓他們進一步交流並用一句話把他們資料中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一句告訴給大家。孩子們的彙報面之廣已遠遠超出課文資料。有的孩子查到了鯨的不同種類,並透過圖片説明鬚鯨與虎鯨的區別。有的孩子查到了鯨的始祖,並對鯨的始祖的生活狀況展開討論……這篇課文很簡單,學生在讀一遍後,往往覺得他什麼都懂了,沒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此時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學生的學習熱情肯定會被刻板的教學程序消解的乾乾淨淨。為了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獲得切實的言語訓練,我在課堂上設計了很多生動的環節,比如看圖片,吸引住了學生。我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他的學習成果。如,同學們透過讀每一段,總結鯨的特點,並找出與之相關的句子。鯨生活習性這一部分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展示,能夠把自己當成鯨來介紹。能夠畫出來,能夠表演,能夠談感受,在鯨吃食時,學生把鯨描繪的活靈活現,在鯨睡覺這一部分,學生的畫更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特長,也使學生理解更透徹,體驗也更深。他們自主選取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自主行為、自主潛力的具體體現。用新鮮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看與鯨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跳出課文的框框,這樣更激起學生保護鯨的慾望,讓學生談心理感受,學生的熱情極高。那裏的知識豐富多彩,學生眼界大開。學生看着、讀着,既獲得了新知識,又學到了新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整節課中,學生一點都不拘束,但靜下來一想,學生們卻收穫不少。不論在知識上、語言上還是在技能上,他們都獲得了豐收。讓學生在這節課上既獲得了知識,又鍛鍊了他們的學習潛力。

但是,在備課時總是有一些猶豫,擔心上課的資料會不會少,所以在猶豫間自己又説了很多,本該讓學生説的,我卻剝奪了他們的展示時間,同時學生相互展示時,有些脱節,可能是老師點撥的不到位,同時留給孩子們畫的時間也不夠。今後這些問題就應避免再發生,讓課堂上呈現出更多的精彩之處。但是,透過教學本文我最大的收穫是原先以為較枯燥的説明文也能讓孩子們樂學、願學,看來只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多動腦筋,就能讓各種類型的課文變得生動並容易學習。

篇58:鯨教學反思

《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説明文,這類課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本文在表達上運用列舉數字、比較、舉例、比喻等多種説明方法,對鯨的特點進行一一説明。同時,作者準確用詞,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學習作者用多種方法説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方法。同時,透過學習本文培養學生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

我執教的是《鯨》第一課時,五年級學生年齡雖然處於高年級階段,但注意力集中時間還是比較短,回答問題不是很用心。結合學生的這些年齡特徵,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沒有一講到底,而是在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任務完成後,就及時設計了突破難點鯨生活在海洋裏,體型像魚,因此有很多人管它叫鯨魚,連漢字的寫法也是帶着魚字旁,為什麼鯨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呢?,然後讓學生再來讀課文,突破教學難點這一個教學環節。突破難點之後,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讓學生選取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學習,能夠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提問、畫畫、表演、朗誦等形式)學習,學生選取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學習收穫個性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由於課前設計嚴密,上課時組織得當,效果很好。這種做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應對枯燥無味的知識,學生自己解決起來問題來頭頭是道,條理清楚。除了課文介紹了鯨這麼多特點之後,我又用課件展示了鯨的渾身是寶這個特點,應對鯨渾身是寶,很多不法分子為獲取自己的經濟利益捕殺鯨,出示課件,學生看後發出倡議,要保護珍稀動物。

另外我在語文教學時,一向重視語言表達潛力訓練,既注意自己語言表達的規範,又注意及時糾正學生語言表達的錯誤,讓學生儘量把語言表達的準確完整。我還注意板書規範、書寫工整。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這節課還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學生回答問題舉手不是很用心,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偏重於客觀公正而鼓勵的話語少些,教學活動忽略了學困生的參與和理解潛力等等,這些方面,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