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作風建設與和諧社會黨課講稿

欄目: 民主生活會發言 / 發佈於: / 人氣:2.4W

目錄

作風建設與和諧社會黨課講稿
第一篇:作風建設與和諧社會黨課講稿第二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講稿第三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講稿第四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講稿第五篇:十六屆六中全會講稿-公共財政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作風建設與和諧社會黨課講稿

文章標題:作風建設與和諧社會黨課講稿

加強作風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今年1月9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央紀委第七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胡錦濤同志強調,要全面加強新形勢下的領導幹部作風建設,大力倡導“勤奮好學、學以致用,心繫羣眾、服務人民,真抓實幹、務求實效,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顧全大局、令行禁止,發揚民主、團結共事,秉公用權、廉潔從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等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今天,我從“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黨員要樹立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發揚優良傳統作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三個部分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第一個部分: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

“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因此,黨風問題必須抓緊搞,永遠搞。”這是陳雲同志在1980年做出的重要論斷。

黨風即黨的作風,是黨的無產階級性質和世界觀在黨的工作與活動中的表現,是全黨包括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個人在政治、思想、組織、工作、生活等方面體現黨性原則的一貫的態度和行為。

作風問題,是大至一個黨、小至一個黨員,在自己的思維和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行為取向和風格特點,包括學風、思想作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生活作風等等。它反映的是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研究問題、用什麼樣的態度學習理論、在什麼樣的精神狀態下從事工作、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將自己的理想和主張付諸實施,以及向外部世界展示什麼樣的形象和特點等問題。

分析理解“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要把握三個要點:一是“從黨的發展歷史看,加強作風建設是我們黨歷經千錘百煉更堅強的重要法寶”;二是“從黨所肩負的執政使命看,加強作風建設是我們黨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三是“從黨同人民羣眾的關係看,加強作風建設是我們黨永立不敗之地、永受人民擁護的關鍵所在”。

第一個要點:從黨的發展歷史看,加強作風建設是我們黨歷經千錘百煉更堅強的重要法寶。

我們黨自創立之日起,就一直高度重視作風建設。我們黨之所以取得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一個極其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黨在28年浴血奮戰中形成並堅持發揚了“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三大優良作風。

毛澤東曾自豪地説,“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我們黨之所以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豐功偉績,一個極其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黨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始終堅持和發揚黨的羣眾路線的傳統。

我們黨之所以取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一個極其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黨更加重視作風建設,把黨的作風問題提高到關係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予以加強。

鄧小平指出,“共產黨的領導夠不夠格,決定於我們黨的思想和作風”。

江澤民同志強調,“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必須以身作則,帶頭做到“八個堅持、八個反對”。

2014年9月,中國共產黨為建立良好的黨風,專門召開了十五屆六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決定》針對當前黨的作風建設中存在的比較突出和嚴重的問題,提出了“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糾正措施。其基本內容是: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反對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反對照搬照抄、本本主義”;“堅持密切聯繫羣眾,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持民主集中制,反對獨斷專行、軟弱渙散”;“堅持黨的紀律,反對自由主義”;“堅持艱苦奮鬥,反對享樂主義”;“堅持清正廉潔,反對以權謀私”;“堅持任人唯賢,反對用人上的不正之風”。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六大閉幕後不久,就率中央書記處的同志到西柏坡重温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精神,要求全黨在新時期繼續發揚光榮傳統,牢記“兩個務必”。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領導離開西柏坡前往北京,臨行前毛澤東説: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

毛主席向同行的戰友們提出了這樣一道題:“我們是共產黨進北京,還是李自成進北京呢?你們把這一道題討論好就可以了。”

遙想當年,毛主席提出的“進京趕考”這一歷史命題,雖然已經過去58年了。然而,這場“進京趕考”實質上仍在繼續進行之中。

我們黨80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證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政治優勢和鮮明特徵,是我們黨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

第二個要點:從黨所肩負的執政使命看,加強作風建設是我們黨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

我們黨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帶領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執政黨,加強作風建設特別是領導幹部作風建設至關重要。

一方面,要實現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需要我們付出艱鉅努力,需要以科學的態度和真抓實幹的作風予以貫徹落實。

如果作風不實、不正,就會影響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就會干擾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進程。例如,黨內有人已經將“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三大優良作風,改為“理論聯繫實惠”、“密切聯繫領導”、“表揚和自我表揚”這新的三大作風,嚴重損害了黨的形象。

另一方面,新黨員大量增加,幹部隊伍新老交替不斷進行,一大批幹部走上了領導崗位,這既給黨的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又給黨的作風建設特別是領導幹部作風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

在我們黨長期執政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執政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黨擔負的歷史任務發生了深刻變化,黨員的幹部隊伍狀況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們要清醒地看到,領導幹部身上滋生不正之風的現實危險性在增加,一些領導幹部教條主義、本本主義滋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獨斷專行、軟弱渙散問題突出,鋪張浪費、奢靡之風盛行,等等。

以行政機關的辦事效率為例,就存在許多問題。一次,一名要求補交養老金的失業人員找到某市勞動局請求支持。經辦人員先後6次教他回70多裏外的鄉鎮去補辦補充材料。使這位失業人員整整跑了6趟鄉下。為什麼經辦人員不一次性教他補充齊材料呢?至今他也沒有想明白。

以上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勢必損害黨的執政能力,勢必損害黨的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只有全面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時時處處為羣眾着想,為羣眾辦事,才能在工作中不斷改正錯誤,提高辦事能力和工作水平。

第三個要點:從黨同人民羣眾的關係看,加強作風建設是我們黨永立不敗之地、永受人民擁護的關鍵所在。

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端正作風就是要想人民羣眾之所想,急人民羣眾之所急,做人民羣眾之所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從紅軍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到“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充分説明了我黨我軍對羣眾關係的重視。

“六項注意”的第一項注意“上門板”

現在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最早叫“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那是毛澤東在井岡山時期親自為工農紅軍制訂的。“六項注意”包括“上門板,捆禾草,買賣公平,説話和氣,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其中第一項注意就是“上門板”。紅軍打的是游擊戰、運動戰,居無定所,官兵們只能天當房,地當牀,風餐露宿。於是,老鄉家的門板常被他們借來當鋪板。當時,一塊門板別説對老百姓,就是對紅軍來説也是一筆不小的財產。因此,毛澤東制定紀律:借用老百姓的門板後,出發前一定要及時歸還。後來,毛澤東、朱德、陳毅率紅四軍轉戰贛南閩西期間,又在“六項注意”後邊加了兩項:“大便找廁所,洗澡避女人。”紅軍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人民羣眾一看就知道紅軍是真正為窮苦人鬧翻身的軍隊,於是積極參軍參戰,幫助紅軍打勝仗。

反之,如果一個黨的黨員和領導幹部自私自利、貪圖享受,置人民和國家利益於不顧,羣眾就不會支持它、擁護它。

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大黨老黨之所以相繼失去政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視作風建設,聽任不正之風侵蝕黨的肌體,損害黨羣關係,導致嚴重脱離羣眾,最終被人民所拋棄。

蘇聯解體前不久,當時的蘇聯社會科學院曾進行過一次問卷調查,被調查者認為:蘇共仍然能夠代表工人的佔4;認為蘇共是代表全體人民的只佔7;認為蘇共是代表全體黨員的也只佔11。而認為蘇共是代表黨內的官僚、代表幹部、代表機關工作人員的,竟佔85!調查結果揭示了一個無情的現實:絕大多數蘇聯人並不認為蘇聯共產黨是他們利益的代表!這是導致蘇共解散,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有人總結説:布爾什維克黨20萬黨員的時候,奪取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200萬黨員的時候,奪取了反法西斯衞國戰爭的偉大勝利;近2014萬黨員的時候,卻喪失了政權。

蘇共的悲劇告訴我們,人民羣眾對黨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是鞏固執政黨地位的基礎。黨要贏得人民羣眾對黨的信任、擁護和支持,就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如果黨放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必然會脱離人民羣眾。黨一旦脱離人民羣眾就必然會喪失執政地位。於是,江澤民同志多次告誡全黨:“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不能贏得最廣大羣眾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人心向黨,政黨必然生機勃勃;人心背黨,政黨必然凋零敗落。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黨執政時間越長,越要從嚴治黨,越要加強作風建設,這已成為共產黨執政的一條鐵的規律。

第二個部分:黨員要樹立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

【本站範文網】

重點講四個方面:“加強學習,夯實作風建設的理論基礎”;“努力實踐,取得作風建設的實際成效”;“依靠羣眾,實現作風建設的根本好轉”和“完善制度,建立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

第一個方面:加強學習,夯實作風建設的理論基礎。

胡錦濤同志把“勤奮好學、學以致用”作為八個方面良好風氣的第一條,充分體現了加強學習在作風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只有把加強學習當作增長才幹、提高素質的重要途徑,當作改造主觀世界的重要方式,用黨的基本理論特別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以及各方面的有益知識武裝自己、充實自己,才會有好的作風。

但是,當前有些黨員不是在學習健康向上的理論,而是學一些封建糟粕的東西。例如,有的人就熱衷於學習李宗吾撰寫的《厚黑學》和現在由“厚黑學”派生出來的《商場厚黑學》、《官場厚黑學》等等。“厚黑學”宣揚的是“性惡論”,反對“性善論”。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三字經》中,第一句話便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傳。”意思是説,人出生之初,秉性本來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如果對孩子不嚴加教育,孩子的善良秉性就會改變。人性健康發展的方法是重在教導。教導人專心致志,始終不懈地向真、善、美髮展。《三字經》的這個開場白,講的是人性向善的表現。而李宗吾的《厚黑學》則宣揚“性惡論”,認為“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

李宗吾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的重慶寫下《厚黑學》的。其目的就是揭露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黑暗。歷史發展到社會主義時代,而少數人還用《厚黑學》的“性惡論”觀點來解釋世界,未免太悲觀了。如果在我們的社會中,人人手捧《厚黑學》,時時談論厚黑論,夜夜想做厚黑人,這樣的社會將會變成一個怎麼樣的社會?

作風是黨性的外在表現,黨性強才能作風正。因此,要善於把加強學習與增強黨性、昇華思想、陶冶情操緊密結合起來,以科學理論武裝自己、衡量自己、檢驗自己,認真查找思想上的不足、作風上的差距,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覺做樹立良好風氣的模範。

第二個方面:努力實踐,取得作風建設的實際成效。

作風建設重在實踐。實踐是檢驗黨員作風的根本標準,也是錘鍊黨員作風的關鍵環節。

黨員的優良作風,首先體現在行動上,體現在各項工作的實際效果上。廣大黨員應當用踏踏實實的實踐鍛鍊來磨練自己、提高自己,養成優良作風。提出思路、制定政策、作出決策,必須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羣眾,尊重客觀規律,堅持實事求是,在貫徹中央精神和上級指示,落實工作思路和決策,上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為民排難解憂。

黨內生活是一個重要的實踐方面,加強作風建設離不開積極健康的黨內生活鍛鍊。廣大黨員應自覺參加黨的組織生活,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接受黨組織的教育和監督。從一定意義上説,日常生活也是一種實踐。廣大黨員應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堅持良好作風,堅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努力培養優良的生活作風和高尚的生活情趣,在各種誘惑面前站穩腳跟,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本色。

第三個方面:依靠羣眾,實現作風建設的根本好轉。

相信和依靠羣眾,密切聯繫羣眾,是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勝利的根本保證。它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改進黨員作風的重要途徑。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堅持黨的羣眾路線,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羣眾工作。”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

“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羣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脱離羣眾。”這是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揭示的一個真理性結論。毛澤東、鄧小平、陳毅在回憶淮海戰役勝利時,多次講過:“淮海戰役是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的確,在淮海戰役中,老百姓的口號是“最後一把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實踐已經證明:沒有人民羣眾就不可能有我們黨的今天。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領導地位,關鍵在於她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將自身的奮鬥目標與人民羣眾的利益相統一,認真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而贏得了人民羣眾的支持和擁護。我們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脱離羣眾。近幾年來,少數黨員幹部,尤其是賦有執法職能的公務員,脱離羣眾的現象比較突出,如不及時糾正,任其蔓延發展下去,後果是十分危險的。現在,執法人員的理念是:“執法為主,服務為附”。被執法對象絕大多數是人民內部矛盾。這些被執法對象的理念是:“服務為主,執法為附”。兩者理念不能一致,導致了一方説:“執法難”。另一方則説:“‘公僕’來到羣眾中,轉眼變為主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演變為全心全意為人民幣服務”。有羣眾反映,現在少數執法者是為人民幣而執法的。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決定了黨員要牢固樹立人民羣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自覺到羣眾中去,虛心聽取羣眾的意見、批評和呼聲,善於從實踐中、從羣眾身上汲取營養,以羣眾的反映和意見為鏡照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努力加以改進。

黨員以人民羣眾滿意為標準衡量作風建設的成效,人民羣眾滿意的作風就努力堅持,不滿意的就堅決克服;主動接受羣眾監督,自覺堅持政務公開、黨務公開的各項制度,提高權力運用的透明度,拓寬羣眾監督渠道,在羣眾的支持和監督下不斷提高作風建設水平。第四個方面:完善制度,建立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

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關鍵要靠制度保證,着重從完善黨的建設的體制、機制上解決問題。

據英國曆史學家查理.巴特森寫的《犯人船》一書記載,1770年,英國政府宣佈澳洲為它的領地。誰來開發這個不毛之地呢?當地的土著居民人數不多,且尚未開化,只有靠移民。當時英國人主要向美國移民。於是,政府就把判了刑的罪犯向澳洲運送,既解決了英國監獄人滿為患的問題,又給澳洲送去了豐富的勞動力。運送罪犯的工作由私人船主承包,這種移民活動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末。

開始時英國私人船主向澳洲運送罪犯的條件和美國從非洲運送黑人差不多。船上擁擠不堪,營養與衞生條件極差,死亡率高。

第一種做法是進行道德説教,讓私人船主良心發現,改惡從善,不圖私利,為罪犯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一句話,依靠人性的改善。其結果是以失敗而告終。

第二種做法是由政府進行干預,強迫私人船主富有人性地做事。這就是由政府以法律形式規定最低飲食和醫療標準,並由政府派官員到船上負責監督實施這些規定。官員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與船主同流合污,分享利潤;一種是堅決執法,自己或親人的生命受威脅。在無法無天的海上把那些不識相的官員幹掉,扔到海里。其結果又以失敗而告終。

很顯然制度的選擇對事物最終的結果有很大的影響。

關於制度建設的重要性,鄧小平曾經明確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我們要把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與制度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項制度,形成科學合理、完整嚴密、切實可行的制度體系,為加強作風建設提供保障。同時,強化制度執行情況的督查,保證做到有章必循、執章必嚴、違章必究,切實維護制度的嚴肅性。

第三個部分:發揚優良傳統作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去年10月8日至11日,黨中央在北京召開了十六屆六中全會,全會作出了《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綱領性文件。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黨的作風建設也將起着保駕護航的作用,它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講三個方面的關係:一是“黨的作風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二是“黨的作風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三是“黨的作風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第一個方面:黨的作風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我們黨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要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落到實處,就必須高度重視黨的自身建設尤其是作風建設,作風建設搞不好,必然會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損害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在個別地方甚至激化社會矛盾,引發羣體性事件,給社會和諧與穩定帶來嚴重影響。

人民羣眾看社會是否和諧,不僅看黨的方針政策是否代表他們的根本利益,更直觀的是看黨員幹部的作風是否端正,是否為他們辦實事、辦好事。和諧社會並不是沒有矛盾的社會,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的調整,必然會帶來一些矛盾,這要在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中把握和解決。

實踐證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理順羣眾情緒,消除社會不和諧因素。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個方面:黨的作風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要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來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

黨的作風建設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促進力量,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條重要渠道。

從發展生產力的角度看,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開展黨的作風建設,及時發現和解決影響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能夠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不斷進步。

從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角度看,抓住易於滋生腐敗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部位,通過深化改革、發展民主、強化監督,用制度和法律規範權力的運行,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深入發展。

從發展先進文化的角度看,黨風政風影響和帶動社會風氣,只有通過加強教育和管理,堅定黨員幹部的理想信念,提高黨員幹部的道德修養水平和廉潔從政意識,才能促進全社會形成誠信友愛的風氣,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向前發展。抓好黨的作風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

第三個方面:黨的作風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人民羣眾是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力量源泉。歷史和現實的經驗都證明,執政黨處理好與人民羣眾的關係,社會才能和諧、穩定;反之,社會就會缺乏活力,矛盾叢生,甚至導致社會動盪、政權更迭。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羣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脱離羣眾。優良的作風,嚴明的紀律,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人民羣眾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成功經驗,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加強黨的紀律建設,特別是嚴肅黨的政治紀律,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堅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保持全黨全國在指導思想、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原則問題上高度一致,能夠為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嚴肅查處各種違紀違法案件,嚴厲懲處腐敗分子,保持黨員幹部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能夠為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提供重要的組織保障。以解決羣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為重點,堅決糾正損害羣眾利益的不正之風,能夠為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提供重要的作風保障。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抓緊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能夠為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同志們,黨的作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促進力量。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鬥爭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優良傳統和作風。這些優良傳統和作風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我們必須堅持、發揚和光大。

《作風建設與和諧社會黨課講稿》來源於文祕114網,歡迎閲讀作風建設與和諧社會黨課講稿。

本文章共2頁,當前在第2頁 上一頁 [1] [2]

第二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講稿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講稿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曆任務,這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城鄉統籌”、“兩個趨向”後,作出的有關“三農”工作的又一個重大決策。今年中央的農村工作會議和明年的“一號文件”,黨中央將對全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所有的這些,都必將對全國農村的建設和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要求。建國初期,我們黨確定了“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就提出要建設新農村。那時的新農村建設是在城鄉二元體制的格局下進行的,體現的是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理念,反映的是城鄉差別。60多年過去了,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進入新的世紀,現代化建設和農村的發展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一方面,從整個社會發展來看,最低收入的階層是農民,最薄弱的產業是農業,發展滯後的農村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難點和關鍵。因此,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國工業化進入了中期階段,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逐步推進城鄉一體化。五中全會把“建設社會主 1

義新農村”作為重要的歷史任務,是在我國開始實行城鄉統籌戰略,逐步走向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它反映了現代化建設和農村全面發展的要求,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趨勢,同時體現了我們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原則,體現了我們黨的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它標誌着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標誌着我國農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轉變。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從理論上説,農業、農民的載體是農村。將解決“三農”問題統一到新農村建設上來,是一個新的政策定位。中央關於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是系統性的、綜合性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在於全方位推進農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在未來的5到10年裏,我們應把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總題目,作為統領農村各項工作的總綱。

這説明,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的眼光,從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出發,黨中央把農村工作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三農”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穩定,就沒有國民經濟的穩定;沒有農村的發展,就沒有國家的真正發展;沒有農民的富足,就沒有國家的持久繁榮。只有近八億農民都加入到現代化的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長期持續的發展;只有廣大農村明顯改變落後面貌,才能實現更大範圍、更高水平的小康。從這樣一個高度來認識解決“三農”問題這個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義非常深遠。

第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內涵。最近,各地都在謀劃本地區未來5年建設新農村的美好藍圖。由於各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新農村建設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但從全局看,我們必須全面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之“新”的內涵,切實做好“新”的文章。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把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要求,概括為五個方面、二十個字,內容豐富、涵義深刻,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從農村文明建設的角度看,“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是要建設物質文明,“鄉風文明”是要建設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是要建設生態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設政治文明。這是對新農村的全景式描繪,也是我們建設新農村的具體目標和要求,充分體現了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思路,是從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工農互動的高度對新世紀新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的重大部署。《建議》同時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抓住五個重點:

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是全面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新農村之“新”,就“新”在城鄉統籌、城鄉互動、城鄉和諧。城鄉統籌,一要統籌規劃,立足當前,着眼長遠,拿出前瞻性的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的城鄉建設的藍圖,要體現各級政府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投入、強化農村公共服務的力度,體現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速度。二要統籌城鄉市場體系建設,努力形成比較完善的城鄉統一的公平競爭的要素市場體系,特別是要推進土地制度、户籍限制、

城鎮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動農民走向職業化,實現身份的根本轉變。三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業的生產條件和農民的生活條件,防止把城市受不了的污染弄到農村去。四要統籌城鄉教育衞生文化體育等事業發展,提高財政投入,在農村實行真正的義務教育,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五要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認真解決好進城農民工等弱勢困難羣體的社會保障問題,保證農民的生存底線。

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點是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一要加強農業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走精細化、集約化、標準化的道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三要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優化農業生產佈局,做大特色產品,做強特色產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動力是全面深化農村各項改革。“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的問題是利益和平等待遇問題,問題產生的根源是長期以來的計劃體制和城鄉二元制度。解決“三農”問題,建設新農村,必須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當前,一要全面深化以農村税費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改革。二要在穩定並完善與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體制的同時,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流通體制改革。

四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建設新農村要突出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發展問題。一要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國家把教育放

在優先地位,發展教育要把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作為重點。二要加強農村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今後五年我們要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三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重點是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發展農村通信,完善農村電網,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等等。不久前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曆任務。這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城鄉統籌”、“兩個趨向”後,作出的有關“三農”工作的又一個重大決策。今年中央的農村工作會議和明年的“一號文件”,黨中央將對全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所有的這些,都必將對全國農村的建設和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第三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講稿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曆任務,這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城鄉統籌”、“兩個趨向”後,作出的有關“三農”工作的又一個重大決策。今年中央的農村工作會議和明年的“一號文件”,黨中央將對全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所有的這些,都必將對全國農村的建設和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這個輔導講座材料,主要是解讀一下中央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構架,以及我市貫徹中央決定的一些動作與措施。由於時間的關係,許多的內容還不是正式文件,僅僅是未定稿,供各地在冬訓時參考。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提出了今後5年的8項工作任務,其中第一項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歷史任務,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要求。建國初期,我們黨確定了“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就提出要建設新農村。那時的新農村建設是在城鄉二元體制的格局下進行的,體現的是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理念,反映的是城鄉差別。50多年過去了,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進入新的世紀,現代化建設和農村的發展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一方面,從整個社會發展來看,最低收入的階層是農民,最薄弱的產業是農業,發展滯後的農村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難點和關鍵。因此,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國工業化進入了中期階段,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逐步推進城鄉一體化。五中全會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重要的歷史任務,是在我國開始實行城鄉統籌戰略,逐步走向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它反映了現代化建設和農村全面發展的要求,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趨勢,同時體現了我們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原則,體現了我們黨的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它標誌着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標誌着我國農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轉變。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從理論上説,農業、農民的載體是農村。將解決“三農”問題統一到新農村建設上來,是一個新的政策定位。中央關於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是系統性的、綜合性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在於全方位推進農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在未來的5到10年裏,我們應把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總題目,作為統領農村各項工作的總綱。

這説明,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的眼光,從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出發,黨中央把農村工作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三農”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穩定,就沒有國民經濟的穩定;沒有農村的發展,就沒有國家的真正發展;沒有農民的富足,就沒有國家的持久繁榮。只有近八億農民都加入到現代化的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長期持續的發展;只有廣大農村明顯改變落後面貌,才能實現更大範圍、更高水平的小康。從這樣一個高度來認識解決“三農”問題這個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義非常深遠。

第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內涵。最近,各地都在謀劃本地區未來5年建設新農村的美好藍圖。比如,蘇南地區就有不少同志就提出,未來新農村應當以農業現代化集中區的形式表現出來,加快實現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生態化佈局,切實以城鄉統籌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農業大省河南的同志則提出要進一步落實“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以農業科技為引領,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力度,把創新機制放在新農村建設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提高農民收入。

由於各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新農村建設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但從全局看,我們必須全面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之“新”的內涵,切實做好“新”的文章。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把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要求,概括為五個方面、二十個字,內容豐富、涵義深刻,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從農村文明建設的角度看,“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是要建設物質文明,“鄉風文明”是要建設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是要建設生態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設政治文明。這是對新農村的全景式描繪,也是我們建設新農村的具體目標和要求,充分體現了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思路,是從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工農互動的高度對新世紀新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的重大部署。《建議》同時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抓住五個重點:

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是全面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新農村之“新”,就“新”在城鄉統籌、城鄉互動、城鄉和諧。城鄉統籌,一要統籌規劃,立足當前,着眼長遠,拿出前瞻性的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的城鄉建設的藍圖,要體現各級政府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投入、強化農村公共服務的力度,體現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速度。二要統籌城鄉市場體系建設,努力形成比較完善的城鄉統一的公平競爭的要素市場體系,特別是要推進土地制度、户籍限制、城鎮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動農民走向職業化,實現身份的根本轉變。三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業的生產條件和農民的生活條件,防止把城市受不了的污染弄到農村去。四要統籌城鄉教育衞生文化體育等事業發展,提高財政投入,在農村實行真正的義務教育,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五要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認真解決好進城農民工等弱勢困難羣體的社會保障問題,保證農民的生存底線。

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點是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一要加強農業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走精細化、集約化、標準化的道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三要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優化農業生產佈局,做大特色產品,做強特色產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動力是全面深化農村各項改革。“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的問題是利益和平等待遇問題,問題產生的根源是長期以來的計劃體制和城鄉二元制度。解決“三農”問題,建設新農村,必須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當前,一要全面深化以農村税費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改革。二要在穩定並完善與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體制的同時,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流通體制改革。

四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建設新農村要突出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發展問題。一要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國家把教育放在優先地位,發展教育要把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作為重點。二要加強農村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今後五年我們要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三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重點是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發展農村通信,完善農村電網,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等等。不久前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曆任務。這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城鄉統籌”、“兩個趨向”後,作出的有關“三農”工作的又一個重大決策。今年中央的農村工作會議和明年的“一號文件”,黨中央將對全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所有的這些,都必將對全國農村的建設和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這個輔導講座材料,主要是解讀一下中央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構架,以及我市貫徹中央決定的一些動作與措施。由於時間的關係,許多的內容還不是正式文件,僅僅是未定稿,供各地在冬訓時參考。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提出了今後5年的8項工作任務,其中第一項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歷史任務,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要求。建國初期,我們黨確定了“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就提出要建設新農村。那時的新農村建設是在城鄉二元體制的格局下進行的,體現的是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理念,反映的是城鄉差別。50多年過去了,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進入新的世紀,現代化建設和農村的發展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一方面,從整個社會發展來看,最低收入(請收藏好 範 文,請便下次訪問:)的階層是農民,最薄弱的產業是農業,發展滯後的農村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難點和關鍵。因此,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國工業化進入了中期階段,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逐步推進城鄉一體化。五中全會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重要的歷史任務,是在我國開始實行城鄉統籌戰略,逐步走向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它反映了現代化建設和農村全面發展的要求,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趨勢,同時體現了我們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原則,體現了我們黨的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它標誌着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標誌着我國農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轉變。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從理論上説,農業、農民的載體是農村。將解決“三農”問題統一到新農村建設上來,是一個新的政策定位。中央關於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是系統性的、綜合性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在於全方位推進農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在未來的5到10年裏,我們應把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總題目,作為統領農村各項工作的總綱。

這説明,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的眼光,從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出發,黨中央把農村工作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三農”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穩定,就沒有國民經濟的穩定;沒有農村的發展,就沒有國家的真正發展;沒有農民的富足,就沒有國家的持久繁榮。只有近八億農民都加入到現代化的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長期持續的發展;只有廣大農村明顯改變落後面貌,才能實現更大範圍、更高水平的小康。從這樣一個高度來認識解決“三農”問題這個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義非常深遠。

第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內涵。最近,各地都在謀劃本地區未來5年建設新農村的美好藍圖。比如,蘇南地區就有不少同志就提出,未來新農村應當以農業現代化集中區的形式表現出來,加快實現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生態化佈局,切實以城鄉統籌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農業大省河南的同志則提出要進一步落實“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以農業科技為引領,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力度,把創新機制放在新農村建設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提高農民收入。

由於各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新農村建設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但從全局看,我們必須全面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之“新”的內涵,切實做好“新”的文章。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把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要求,概括為五個方面、二十個字,內容豐富、涵義深刻,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從農村文明建設的角度看,“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是要建設物質文明,“鄉風文明”是要建設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是要建設生態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設政治文明。這是對新農村的全景式描繪,也是我們建設新農村的具體目標和要求,充分體現了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思路,是從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工農互動的高度對新世紀新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的重大部署。《建議》同時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抓住五個重點:

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是全面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新農村之“新”,就“新”在城鄉統籌、城鄉互動、城鄉和諧。城鄉統籌,一要統籌規劃,立足當前,着眼長遠,拿出前瞻性的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的城鄉建設的藍圖,要體現各級政府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投入、強化農村公共服務的力度,體現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速度。二要統籌城鄉市場體系建設,努力形成比較完善的城鄉統一的公平競爭的要素市場體系,特別是要推進土地制度、户籍限制、城鎮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動農民走向職業化,實現身份的根本轉變。三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業的生產條件和農民的生活條件,防止把城市受不了的污染弄到農村去。四要統籌城鄉教育衞生文化體育等事業發展,提高財政投入,在農村實行真正的義務教育,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五要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認真解決好進城農民工等弱勢困難羣體的社會保障問題,保證農民的生存底線。

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點是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一要加強農業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走精細化、集約化、標準化的道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三要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優化農業生產佈局,做大特色產品,做強特色產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動力是全面深化農村各項改革。“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的問題是利益和平等待遇問題,問題產生的根源是長期以來的計劃體制和城鄉二元制度。解決“三農”問題,建設新農村,必須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當前,一要全面深化以農村税費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改革。二要在穩定並完善與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體制的同時,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流通體制改革。

四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建設新農村要突出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發展問題。一要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國家把教育放在優先地位,發展教育要把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作為重點。二要加強農村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今後五年我們要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三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重點是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發展農村通信,完善農村電網,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等等。

第四,推進集約發展進程,鄉鎮工業的競爭活力得到進一步釋放。圍繞“轉變增長方式、實現集約發展、提升競爭能力”的總體要求,通過改革創新、技術進步、結構調整,全市鄉鎮工業繼續保持平穩發展的良好勢頭。預計全年營業收入、工業增加值、利税總額分別達到5200億元、1085億元和34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2%、24.0%和23.3%。規模經濟進一步增長。到10月底,全市410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3329.87億元、工業增加值652.25億元、利税總額197.6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52%、26.12%、21.84%,分別佔全市鄉鎮工業總量的70%以上。年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企業520家,超100億元的企業3家,最高的華西村營業收入超過300億元。外貿出口顯著增長。至10月底,出口產品交貨值441.7億元,同比增長36.8%。園區經濟加速增長,一批重量級工業園區脱穎而出。年營業收入超50億元的園區有50個,超100億元的園區有9個,其中,華士、周莊兩工業園區實現營業收入分別超280億元和260億元。民營企業進一步釋放發展活力。到10月底,全市農村新增私營企業1750家,總數達到27230家,私營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工業增加值、利税總額分別達到3182億元、667億元和201/乙元,同比分別增長35.7%、29.2%和31.5%,佔全市鄉鎮工業的比重分別達到74%、74%和72%。

第五,推進三大合作進程,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得到進一步創新。以“三大合作”為重點,進一步深化以市場為取向的農村改革,創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體制機制。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加快推進。全年新組建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106家,累計達到236家,符合改革條件、年可支配收入在200萬元以上村的改革已全面完成。積極創新運行機制、發展機制和管理機制,促進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健康發展、做大做強。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權入股,組建多種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新組建浮動分配型、混合分配型和固定分配型土地股份合作社119家,新增獲得各類土地流轉收益的農民37.2萬人,累計參加各類土地流轉取得收益的農民比例達到44%。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穩步健康發展。創建“四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27家,累計160家,共有會員4.1人,帶動農户14萬户。

全市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繼續保持着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有:一是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儘管近年來全市農民收入獲得了較快增長,但制約農民長期穩定增收的主要制約因素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通過發揮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作用,增加投資性、轉移性收入,依然受到政策和制度的雙重製約;通過擴大就業、充分就業而增力口工資性收入,依然面臨市場競爭和自身能力的雙重阻力,保證農民收入持續穩定的增長,還必須進一步拓寬思路,研究探索政策扶持、制度創新、經濟發展等新途徑。二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雖然近年來全市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成效明顯,但受產業層次和生產方式等多種因素制約,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仍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農村環境和城市環境的巨大反差還沒有明顯縮小,農村環境仍然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羣眾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有待進一步探索。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新舊體制轉換,村級經濟發展的空間日益受到擠壓、難度越來越大,急需探索新的路子和途徑,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經濟,積極發揮村級經濟替政府分憂、為農民謀利、保社會穩定的功能作用.

三、開展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活動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九次全會精神,市委決定,從2014年起在全市範圍內,深入開展“學習華西、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活動,加快培育一批引領功能大、輻射能力強、帶動效應好的示範鎮村,以充分發揮其在全市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中的示範帶動作用,確保到2014年全市農村實現基本現代化。

第一,開展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的主要動因。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求各地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集中力量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力求農村面貌有明顯的變化。”温家寶總理在講話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文件精神,大家深切地體會到,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決策英明,意義深遠。

為全面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加快我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步伐,前一階段,市委組織市委農工辦等專門力量,深入農村基層,開展專題調研活動,廣泛聽取農村基層幹部羣眾意見,認真研究如何推進我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問題。在調研座談中,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農村幹部羣眾普遍認為,近年來,市委高度重視農村工作,以統籌城鄉發展為基本思路,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任務,實施了一系列創新的舉措,使全市的“三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經過省政府的全面考核評估,在全省率先達到了全面小康社會的各項指標。但是,對照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目前的農民收入狀況、農村社會事業水平、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等還明顯落後於城市,“三農”工作的任務仍然十分艱鉅。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增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全面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也就成了時代賦予全市各級黨政組織的神聖職責。回顧歷史,審視現狀,對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在全市發展中有三個方面的規律非常明顯。一是要實現全市的和諧發展,關鍵是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所説那樣,目前我市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新階段,必須全面加大統籌城鄉發展的廣度、深度和力度,逐步把原來只限於在城市發展中的政策體系、環境條件延伸和覆蓋到全市農村,努力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消除各種體制機制上的差別,加快建立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和發展平台,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是要實現全市的率先發展,關鍵是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實現“兩個率先”目標,農村是難點,居民收入、生態環境、教育程度等許多指標缺在農村。必須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基本思路,全面加快推進農村各項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不斷提升農村發展的實力和水平,不斷提升農民享受改革發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客觀地説,目前我市的“三農”問題,許多問題是長期積累的,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階段,有些問題已到了有條件可以在更高水平上解決的階段,有些問題已到了可以創造條件逐步解決的階段。總之,“三農”問題已經到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努力解決的時候了。

第四,推進集約發展進程,鄉鎮工業的競爭活力得到進一步釋放。圍繞“轉變增長方式、實現集約發展、提升競爭能力”的總體要求,通過改革創新、技術進步、結構調整,全市鄉鎮工業繼續保持平穩發展的良好勢頭。預計全年營業收入、工業增加值、利税總額分別達到5200億元、1085億元和34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2%、24.0%和23.3%。規模經濟進一步增長。到10月底,全市410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3329.87億元、工業增加值652.25億元、利税總額197.6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52%、26.12%、21.84%,分別佔全市鄉鎮工業總量的70%以上。年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企業520家,超100億元的企業3家,最高的華西村營業收入超過300億元。外貿出口顯著增長。至10月底,出口產品交貨值441.7億元,同比增長36.8%。園區經濟加速增長,一批重量級工業園區脱穎而出。年營業收入超50億元的園區有50個,超100億元的園區有9個,其中,華士、周莊兩工業園區實現營業收入分別超280億元和260億元。民營企業進一步釋放發展活力。到10月底,全市農村新增私營企業1750家,總數達到27230家,私營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工業增加值、利税總額分別達到3182億元、667億元和201/乙元,同比分別增長35.7%、29.2%和31.5%,佔全市鄉鎮工業的比重分別達到74%、74%和72%。

第五,推進三大合作進程,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得到進一步創新。以“三大合作”為重點,進一步深化以市場為取向的農村改革,創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體制機制。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加快推進。全年新組建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106家,累計達到236家,符合改革條件、年可支配收入在200萬元以上村的改革已全面完成。積極創新運行機制、發展機制和管理機制,促進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健康發展、做大做強。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權入股,組建多種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新組建浮動分配型、混合分配型和固定分配型土地股份合作社119家,新增獲得各類土地流轉收益的農民37.2萬人,累計參加各類土地流轉取得收益的農民比例達到44%。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穩步健康發展。創建“四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27家,累計160家,共有會員4.1人,帶動農户14萬户。

全市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繼續保持着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有:一是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儘管近年來全市農民收入獲得了較快增長,但制約農民長期穩定增收的主要制約因素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通過發揮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作用,增加投資性、轉移性收入,依然受到政策和制度的雙重製約;通過擴大就業、充分就業而增力口工資性收入,依然面臨市場競爭和自身能力的雙重阻力,保證農民收入持續穩定的增長,還必須進一步拓寬思路,研究探索政策扶持、制度創新、經濟發展等新途徑。二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雖然近年來全市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成效明顯,但受產業層次和生產方式等多種因素制約,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仍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農村環境和城市環境的巨大反差還沒有明顯縮小,農村環境仍然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羣眾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有待進一步探索。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新舊體制轉換,村級經濟發展的空間日益受到擠壓、難度越來越大,急需探索新的路子和途徑,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經濟,積極發揮村級經濟替政府分憂、為農民謀利、保社會穩定的功能作用.

三、開展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活動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九次全會精神,市委決定,從2014年起在全市範圍內,深入開展“學習華西、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活動,加快培育一批引領功能大、輻射能力強、帶動效應好的示範鎮村,以充分發揮其在全市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中的示範帶動作用,確保到2014年全市農村實現基本現代化。

第一,開展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的主要動因。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求各地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集中力量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力求農村面貌有明顯的變化。”温家寶總理在講話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文件精神,大家深切地體會到,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決策英明,意義深遠。

為全面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加快我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步伐,前一階段,市委組織市委農工辦等專門力量,深入農村基層,開展專題調研活動,廣泛聽取農村基層幹部羣眾意見,認真研究如何推進我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問題。在調研座談中,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農村幹部羣眾普遍認為,近年來,市委高度重視農村工作,以統籌城鄉發展為基本思路,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任務,實施了一系列創新的舉措,使全市的“三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經過省政府的全面考核評估,在全省率先達到了全面小康社會的各項指標。但是,對照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目前的農民收入狀況、農村社會事業水平、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等還明顯落後於城市,“三農”工作的任務仍然十分艱鉅。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增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全面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也就成了時代賦予全市各級黨政組織的神聖職責。回顧歷史,審視現狀,對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在全市發展中有三個方面的規律非常明顯。一是要實現全市的和諧發展,關鍵是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所説那樣,目前我市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新階段,必須全面加大統籌城鄉發展的廣度、深度和力度,逐步把原來只限於在城市發展中的政策體系、環境條件延伸和覆蓋到全市農村,努力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消除各種體制機制上的差別,加快建立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和發展平台,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是要實現全市的率先發展,關鍵是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實現“兩個率先”目標,農村是難點,居民收入、生態環境、教育程度等許多指標缺在農村。必須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基本思路,全面加快推進農村各項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不斷提升農村發展的實力和水平,不斷提升農民享受改革發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客觀地説,目前我市的“三農”問題,許多問題是長期積累的,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階段,有些問題已到了有條件可以在更高水平上解決的階段,有些問題已到了可以創造條件逐步解決的階段。總之,“三農”問題已經到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努力解決的時候了。2、生活富裕:(1)積極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000元。(預計今年達超這一指標的村為1個,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可超過8000元。)(2)農民居住條件舒適,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40平方米以上。(預計今年全市90%的村可達超指標。(3)本村居民社會養老保障基本實現全覆蓋,其中,本村企業職工、被徵地農民的社會養老保障實現全覆蓋,純農民養老參保率達到95%以上。(預計今年全市10%的村可達超指標。)(4)鞏固完善社區衞生服務站,農民大病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預計今年全市有58%的村可達超指標。)(5)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蓋,並全面實行分類施保。(預計今年全市99%的村可達超指標。)(6)積極開展扶貧幫困活動,組織黨員幹部、企業業主等開展結對幫扶,與貧困家庭結對幫扶率100%。(預計今年全市90%的村可達超指標。)(7)加快農村信息化步伐,農民生活信息化程度達到80%以上。

3、社會文明:(1)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高中(含職高、中專)入學率達95%以上。(預計今年全市有5%的村可達超指標。)(2)青壯年農民接受過不同形式職業技能培訓達到80%以上。(3)無違法生育,計劃生育率達到100%。(預計今年全市90%以上的村達超指標,其中計劃生育率達到99.7%。)(4)建有一個以上設施完善的文教體育活動場所。(5)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創建活動達標率90%以上。(預計今年全市90%的村可達超指標。)(6)無重大刑事案件,人民羣眾對社會治安滿意率95%以上。

4、社區整潔:(1)住宅美化。搞好科學規劃,大力推進農民居住集中,集中居住區建築特色明顯,設施功能完善,整體形象優美,無違章搭建,居住集中比例達到50%以上。(預計今年全市19%的村達超指標)(2)道路硬化。村內主幹道硬化工程全面實施到位。(預計今年全市50%的村可達超指標。)(3)村莊綠化。村主幹道兩旁、河道兩側和居住集中區內生態綠化、美化工程全面達標。(預計今年全市50%的村可達超指標。)(4)路燈亮化。村內主幹道和居民集中區等公共場所路燈安裝率100%。(5)河塘淨化。工業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河岸整潔、淤泥清理、水體保潔等整治工作全面達標,並建立長效管理制度。(預計今年全市工業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的村佔到90%,河道水體保潔整治全面達標的村佔到50%。)(6)環境潔化。全面禁止秸稈露天焚燒,農户自來水普及率、垃圾集中處理率和衞生户廁普及率達到100%。

5、管理民主:(1)堅持民主選舉。積極推進村級黨組織公開直選,村民委員會和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民主選舉率達到100%。(2)堅持民主決策。村級經濟發展、社會事業建設和村內重大事務堅持做到民主決策、科學決策。決策程序規範,羣眾知曉率達80%以上。(3)堅持民主管理。建立民主理財小組,健全民主理財活動,村民代表或股東代表參與民主管理活動率達80%以上。(4)堅持民主監督。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村務公開做到制度化、經常化,重大事項及時公開。農民對村務公開的滿意度達90%以上。

上5個方面28項指標考評達標的得分,不達標的不得分,考評總分滿80分的,可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參評對象。

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必須在以下五個方面處於全市鎮級發展建設領先水平:1、域範圍內有2/3以上的村達到示範村爭創標準;2、鎮人均gdp達到8萬元以上;3、鎮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全市平均水平;4、達到省級以上環境優美鄉鎮標準;5、達到市級以上文明村鎮標準。以上5個方面全面達標的鎮,可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參評對象。

在上述指標體系的設計中,特別是一些核心指標的設計,注意把握了“四個性”,努力使這些爭創指標科學、合理、可行。一是動態性。隨着農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行政區劃調整的進行,目前的村級區域還是一個動態概念。所以,許多村級發展建設指標特別是一些經濟指標,主要採用人均指標來評估。如村級應税銷售收入、村級年可支配收入、農民住房面積等都以人均來計算。二是一致性。主要是涉及現代化指標、農村八項重點工作指標、“十一五”規劃指標、爭創文明城市指標的,提法和標準儘量做到與市裏原定的指標相適應、相一致,而不是另設指標、另提標準。如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民住房面積標準與“兩個率先”目標相一致;工業和農業集中、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生態環境建設、農民社保體系建設、青壯年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率、扶貧幫困等指標,與農村八項重點工作的指標和要求相一致;人民羣眾對社會治安滿意率指標,與我市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的目標相一致。三是先行性。主要針對一些影響大、難度大的指標,考慮到示範村要發揮示範帶動作用,許多工作必須比面上先行一步,標準提高一層,因而調整和設置了一些新的、更高的指標和標準。特別是在農村“三個集中”方面,考慮到這是農村八項重點工作的重點,而且農民居住集中又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因而要求現代化建設示範村先行一步,標準要求要提高一些,為實現全市總體目標多作貢獻。四是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標的設計充分考慮到村級的實際情況,便於今後的具體操作。如對村級經濟發展指標,經過反覆研究,沒有采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後選取了人均應税銷售收入,這主要是考慮到村一級很難計算地區生產總值,因為電信、金融等許多服務業營業收入無法計入村級營業收入。

第四,開展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的工作措施。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建立機構,加強領導。各級黨政組織和有關部門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學習華西、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圍繞標準,制定目標,突出重點,落實推進。市農村基本現代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增設市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工作辦公室,掛靠在市委農工辦,具體負責爭創示範鎮村的組織協調工作。市各有關部門要強化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主動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確保爭創工作/頃利推進。各市(縣)區也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構,把爭創工作作為推進農村基本現代化建設的有力抓手,明確工作目標和工作重點,制定政策措施,積極組織推進。

二是廣泛宣傳,營造氛圍。各級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發動工作,形成強烈的爭創工作氛圍。報紙、電視、電台等新聞媒體要切實加強輿論宣傳,加強各種先進典型、先進經驗的宣傳報道,使農村廣大幹部羣眾全面瞭解學習華西、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的重要意義,充分調動廣大農村幹部羣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他們大力弘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科學、尊重勞動和創業創新創優創造的“四尊四創”精神,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創建活動,努力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良好局面。三是把握關鍵,精心組織。全市從2014年起,每年將全面考核評定一批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示範村由村申報,鎮和市(縣)區初審通過後上報市爭創工作辦公室,由市爭創工作辦公室組織有關職能部門進行綜合考評,並將考評結果報市農村基本現代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審核確認,凡達標的村由市委、市政府表彰獎勵。示範鎮的考評在創建示範村的基礎上進行,經申報、考評和確認,凡達標的鎮由市委、市政府表彰獎勵。各市(縣)區要圍繞到2014年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對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工作進行全面規劃部署,每年都要制定爭創工作目標,做到試點一批、爭創一批、達標一批,把爭創工作落到實處。每年年初,各市(縣)區要把爭創工作計劃上報市爭創工作辦公室,市爭創工作辦公室對爭創對象實行動態跟蹤管理。

四是明確責任,嚴格考核。各級要建立健全爭創工作考評機制,加強各項工作的考核監督。市各有關部門和各市(縣)區要制定相應的考評實施細則。各級統計部門要建立與考評工作相適應的統計指標體系,實行統計報表制度。建立定期跟蹤考核工作機制,堅持平時跟蹤問效、年中進度檢查、年末考核評估相結合,推動學習華西、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工作紮實有效開展,在全市範圍內樹立一批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典型,形成學先進、趕先進的熱潮,確保到2014年全市農村實現基本現代化。

四、2014年全市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工作思路

2014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做好明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工作意義十分重大。明年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緊緊圍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堅實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略,加快推進農村基本現代化建設八項重點工作,大力開展“學習華西、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活動,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不斷提升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水平,努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明年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總體思路是:緊扣一個主題,力求兩個跨越,實現三個突破,提升四個水平。具體講就是,以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為主題,力求農村發展階段和城鄉統籌領域的新跨越,努力實現集約發展、創新發展、持續發展的新突破,大力提升農村綜合實力水平、共同富裕水平、民主法制水平、社會文明水平。

第一,緊扣“一個主題”,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事關黨和國家發展建設的全局。結合無錫的實際,明年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市農村工作必須以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作為總綱領和主旋律,結合五中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和華西經驗的學習推廣,以推進農村基本現代化建設八項重點工作為主線,在全市農村廣泛開展“學習華西、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活動,每年全面考核評定一批現代化建設示範鎮村,積極推進符合中央精神、體現時代特徵、具有無錫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確保到2014年全市基本實現現代化。

第二,力求“兩個跨越”,確立農村工作更新更高的奮鬥目標。

一是力求在農村發展階段上的跨越。明年將是我市從全面小康社會向建設基本現代化的轉折之年,是實現“第二個率先”的起步之年、基礎之年,是農村發展階段上的重大跨越。明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工作,必須採取各種紮實措施,進一步鞏固的提高全面小康水平,同時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對照基本現代化的要求,對每一項指標進行全面排查梳理,制定出今後五年每一年的年度目標,認真做好細化量化工作,進一步抓好分解落實。要跳出傳統的工作思路、發展模式,進一步轉變發展理念,創新工作方法,探索突破途徑,採取有力措施,全力確保“第二個率先”建設的順利開展、有序推進。

二是力求在城鄉統籌領域上的跨越。圍繞五中全會的精神要求,以拓寬思路、拓展範圍為突破口,努力實現城鄉統籌領域上的新跨越。進一步拓寬目標領域,由注重城鄉統籌的經濟發展向城鄉統籌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轉變,城鄉統籌建設“四個文明”。進一步拓寬政策領域,由研究制定城鄉統籌的單一性、階段性、過渡性政策向制定完善城鄉統籌的綜合性、長效性、制度性政策轉變,加快構建城鄉統一的制度平台。進一步拓寬方法領域,不斷提高“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力度和水平。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由“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向“城鄉融合、工農互動”轉變,切實加快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進程。進一步拓寬工作領域,由推進基本現代化建設主要以八項重點工作涉及到的部門為主擴大到所有黨政部門,共同關心支持、服務指導“三農”工作,切實凝聚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強大合力。

第三,實現“三個發展”,全面推進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

一是努力實現集約發展。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護資源,節約能源,切實增強集約發展能力。按照農村總體規劃,進一步完善各類專項規劃,進一步優化城鎮村莊佈局和“三個集中”空間佈局。加快農村“三個集中”步伐,全面推進產業園區化、生產規模化和居住社區化。按照“區域集中、產業集聚、開發集約”的原則,聚合各種生產要素,加快建設一批產業集羣示範園區。研究制定加快自然村落搬遷政策以及相應的農民住房宅基地置換政策,增強廣大農民“集中”的內在動力。進一步制定和完善各行業單位面積產出標準和標準廠房建設標準,大力推行多層標準廠房建設,加快形成符合我市農村實際的土地集約化利用標準體系。合理調整能源結構,制定並嚴格實施高耗能、高耗水企業的准入制度,全面推行以“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為核心的清潔生產原料、工藝和技術,積極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加快提升資源能源的集約利用水平。

二是努力實現創新發展。適應農村工業化、農民市民化、城鄉一體化不斷加快的趨勢,繼續大力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以農村“三大合作”為重點,進一步大力推進農村組織模式的改革創新,繼續加快發展資產股份合作,積極探索發展土地股份合作,努力提升發展農村專業合作。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髮展的新形勢,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進一步推動民營經濟發展,鼓勵和推進民營企業的股份化、社會化和公眾化。按照“統一、精減、效率”的原則,穩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切實強化鄉鎮組織的經濟導向、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地方治理四大功能。

三是努力實現持續發展。按照“清潔家園,美化環境”的總體要求,強化宣傳發動,創新推進模式,探索長效機制,採取切實有效措施,以綠化造林、水環境整治、垃圾處理和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為重點,加大整治農村環境,全力營造“地綠、天藍、水清、居佳”的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加大植樹造林和森林資源保護力度,鼓勵“三資”投入綠化造林,培養和提高全民愛綠護綠意識。建立健全農村河道長效管理機制,堅持不懈地搞好河道清淤疏浚,改善河容河貌,嚴格控制地下水超採,加強水污染防治,逐步形成水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大力推廣垃圾袋裝化,合理佈局鎮村垃圾堆埋點,提高生活垃圾集中處置率和無害化水平,繼續做好改水改廁、路面黑色化、礦山整治等相關工作。加強對化肥、農藥、畜禽糞便等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制定化肥、農藥使用量和畜禽糞便承載量的控制目標,切實加大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

公務員幹部進狀態學習體會

什麼是“幹部進狀態”?就是要求各級幹部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精神狀態、行為狀態和工作狀態,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為落實其它“五進”創造條件,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要求,完成新時期的各項工作任務。

鄧小平同志生前曾多次強調,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説,關鍵在人。他的這番話深刻而生動地告誡我們:幹部的作風問題是事關黨的生死存亡、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重大問題。我們做工作、幹事業、求發展,很重要一點就是看幹部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如何。從這個意義上講,事業成敗,人的因素第一。無論是從全市範圍還是就某個單位來看,這點認識都是相當正確的。我局作為市“幹部進狀態”工作的一個重要成員單位,扮演着重要角色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我認為積極有效開展這項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

1、承上啟下,逐步形成一個完整謹密的工作體系

前面剛已説過,我局是市“幹部進狀態”工作的一個重要成員單位,而“幹部進狀態”工作本身,即是一項長期系統的浩大工程。所以如何貫徹落實市委和“幹部進狀態”工作領導小組有關指示和決定,最大限度地發揮“整體一”的運作機能和效用,是我們首先必須考慮解決的一個問題。事實已要求我們不能有絲毫懈怠、馬虎,要求我們恪盡職責,以大局意識、整體觀念為重,花最少的資源和力氣,做最多最好的事情;要求我們配合各級單位、部門“幹部進狀態”工作的開展,推動整體工作紮實有序進行。如果把這些事情都做好了,我們勢必在“幹部進狀態”工作中對“逐步形成一個完整謹密的工作體系”發揮了相應的職能。當然,我們局也是一個小的“整體一”,如何在這個小“一”裏頭做文章,則需另當別論。

2、加強全局幹部隊伍建設,提高公務員的責任意識、綜合素質

毋庸置疑,開展“幹部進狀態”這項工作最大的受益者仍然是我局的工作人員。為什麼這樣説呢?請大家想一想,“幹部進狀態”是否在根本上要求我們始終保持良好的思想狀態、精神狀態和工作狀態,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那麼通過這項工作的開展,我們是否會形成一種在工作中想着幹、爭着幹、搶着幹、飈着幹、不達目標不罷休的良好勁頭,是否會形成一種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文明高尚的行為狀態和務實高效的工作狀態,以適應新時期,新形勢和新任務對幹部隊伍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3、為以後開展各項工作奠定了良好堅實的思想基礎

“幹部進狀態”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實施阜康市“十一五”規劃,全面實現市委三屆六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的各項奮鬥目標的重要保證。我局在這期間依託“幹部進狀態”工作的開展,通過改進幹部考察考核方法,建立幹部日常考察制度,積極試行幹部政績公示制,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拓創新,促成我局在以後的各項工作中更上一個新台階。

第四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講稿

一、正確分析形勢,深刻認識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變化

2005年是我國經濟增長較快、效益較好、價格平穩、活力增強的一年,也是農業農村發展繼續保持良好勢頭的一年。中央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穩定、完善和強化支農政策。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中央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在上年糧食生產、農民增收出現重要轉機,2005年基數較高、困難較多、災

害較重的情況下,農業農村繼續向好的方向發展。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兩個良好勢頭”、“四個繼續推進”。“兩個良好勢頭”:一是糧食產量在上年大幅度增產基礎上保持穩定增產的良好勢頭。2005年全國糧食總產預計達到9680億斤,比上年增產291億斤,兩年糧食共計增產超過1000億斤,這在歷史上並不多見。糧食畝產在上年創歷史最好水平的基礎上再創新高,連續兩年超過600斤,歷史上前所未有。二是農民收入在上年較大幅度增長基礎上保持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2005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3250元,實際增長6%左右,這是1997年以來的第二個高增幅年份。農民增收連續兩年超過300元,歷史上也不多見。“四個繼續推進”:一是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繼續推進。大宗農產品在優勢產區的集中度提高,農作物和畜禽水產品種的優質化率提高,養殖業在農業產值中的份額提高,農產品在產區的加工率提高,農民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比重提高。二是農村改革繼續推進。農業税減免進程加快,已有28個省區市全部免徵農業税,全國農民負擔又減輕220億元。農村綜合改革試點正在展開。糧食流通體制、農村信用社、供銷社、集體林權和國有農場管理體制等改革取得新進展。三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推進。農田水利和耕地質量建設得到加強,農業綜合開發取得進展。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不斷強化,測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農業信息“三電合一”和農機跨區作業積極推進。自然災害應急機制初步建立,災後重建和災民救助有效開展。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基層防控能力有所加強。特別要指出,2005年第四季度以來,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一些地方相繼發生,並出現感染到人的新情況。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展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四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繼續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共資助中西部貧困家庭學生3000萬人,對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義務教育階段的貧困家庭學生基本上免除了雜費,395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得到了寄宿生活補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範圍擴大,有620個縣市開展試點,覆蓋了全國1/4的農村人口。農村貧困人口在上年減少較多的基礎上又減少200萬左右,是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村貧困人口數量減少最多、幅度下降最大的兩年。同時,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基層組織戰鬥力進一步增強。總之,廣大農民羣眾對農村發展取得的成績感到高興,對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衷心擁護,心氣比較順,發展勁頭足,幹羣關係明顯改善。農業農村發展的好形勢,特別是連續兩年糧食穩定增產、農民較多增收,對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是黨中央、國務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三農”工作的結果,是政策有力、調控加強、科技進步、工作紮實和氣候總體有利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各地區各部門和廣大基層幹部羣眾共同奮鬥的結果。

當前,我國正處在體制深刻轉換、結構深刻調整、社會深刻變革的歷史時期。在中央加強“三農”工作新決策、新舉措的推動下,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呈現出一系列明顯而積極的趨勢。第一,經濟社會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在全黨全國基本形成共識,統籌城鄉發展在許多方面得到體現,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大幅度增加,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正在加快形成。“多予”有了良好開端,“少取”邁出了歷史性步伐,“放活”正在積極推進。第二,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展開,農村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農業區域化佈局、優質化生產、標準化管理和產業化經營取得明顯進展,綠色生產、節約生產和清潔生產開始起步。農村二、三產業從注重外延增長轉向注重內涵發展。農村勞動力中非農產業就業比重不斷上升。農村經濟增長更加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第三,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農村經濟運行機制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農村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各項改革措施綜合配套推進,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觸及的矛盾越來越深,影響的範圍越來越大。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面取消農業税的目標即將實現。農村綜合改革在試點基礎上即將普遍推開。糧食購銷市場化和經營主體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農村信用社改革邁出重要步伐。農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在實踐中不斷髮展。第四,農民權益保護開始步入規範化、法制化軌道,農民經濟社會地位和發展環境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保護農

第五篇:十六屆六中全會講稿-公共財政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公共財政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公共財政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六中全會中應該説是我們改革開放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提到和諧社會的問題,特別是把社會和諧做為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屬性,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共產黨是執政黨,是為老百姓服務的,黨章中是有所規定的,最終的奮鬥目標,你當然長遠目標是共產主義的建設,但是中間這一塊,建設什麼呢?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目前最實在的目標就是和諧社會的建設,本身從我們黨的歷史看,從我們黨的宗旨看也好,從老百姓的需求看也好,就是要建設一個和諧社會。這次六中全會的定位,我認為是非常切合民心和實際的。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它反映了我們共同的願望,我相信隨着黨和國家強有力的推動,這個方面會形成我們將來,特別是一個很長的時期,我們的奮鬥目標。那這裏談到公共財政的問題,大家注意到六中全會文獻裏面提到六項制度的建設,這六項制度實際上就是對整個和諧社會的建設起保障的。我在表裏面已經做了一個區分,六項中前三項,因為是國家主要的事務,公共財政對前三項制度在財力上確實給予保證。第四項就是公共財政本身,你要實現社會發展目標,你沒有在財政上、財力上予以充分的保障,這是不可以的。我們建立公共財政制度,就是要從制度上對財力的保障予以法規化、制度化,這包括我們在實行財政分配時的目標、宗旨、實現的手段,都要跟和諧社會的建設相適應。

其他還有兩項制度,一個是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一個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這兩項嚴格來説還是屬於公共財政的範疇。像最近中央一系列的措施,在研究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這裏面涉及到很多財政的內容。社會保障在很多地方、很多國家,實際上是屬於財政分配的範疇,所以後面這兩項,屬於公共財政直接參與的內容。所以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就有必要將公共財政和和諧社會建設之間的關係搞清楚,思路理清,形成我們最終如何為和諧社會建設服務的一系列方法、概念,還有最終的一些目的。

第一個方面,我談一談公共財政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關係。公共財政是一個理論命題,但是實際上也是一個實踐的方向。一種經濟運行的模式,只要是以市場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方式,那麼你社會財政的分配,主要是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作為中國來説,我們的財政實際上一直帶有公共化,在我們國家的財政實踐中,包括封建王朝,它王室財政和公共財政還是區分開的。我們現在講的公共財政,實際上為什麼現在強調最主要是和計劃經濟時代的財政,當初講叫國家財政、國家分配論,因為當初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管任何的事情,所以整個財政的分配涉及到任何方面,包括應該由市場配置的也由國家來實行。我們實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後,整個主要的資源當然是由市場為主進行配置,剩下就是由政府主導的財政分配的。這一塊的分配,應該主要是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該由市場解決的全部由市場解決,不該由市場解決的、市場解決不了的,那我們政府就要介入。

我們對公共財政的強調,我認為主要還是跟計劃經濟時代的財政分配相區分和強調的。在歷史上,不管任何時代,你整個財政分配一定帶有公共性,只是現在和以前相比較,公共財政的地位更加重要,也更加應該予以強調。但是公共財政本身,不是説錢越多公共性越好,我們原來講的在年度公共財政分配的時候,一個是吃飯財政,吃飯財政公共性很強,因為你所有的強都給公共服務的這些人發工資,百分之百都是公共的,所以整個公共財政每個階段是有所不同,但是你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你政府的日常運作、能夠在財力上予以滿足,那就需要轉向解決其他方面的問題。

其他方面的問題是什麼呢?我們主要把力量放在公共服務,放在解決弱勢羣體的生產、生活問題,逐步的就實現了公共財政的公共化問題。也就是説把錢主要放在民生問題方面,放在解決市場失靈的各方面,而不是把錢主要用在企業發展方面,所以説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改變和改革。我先簡單的説一下公共財政的定義。這個定義在理論界還是有爭議 的,我們認為公共財政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進行的政府的收支活動。在運行的機制下,公共財政可以有效的彌補市場的失靈,為全體成員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和發展。因為公共財政畢竟在我們國家提出來時間不是很長,應該説目前並沒有一個很規範的,官方或者學者完全認可的定義,當然主要的方面,我認為這個定義沒有很大的錯誤。作為公共財政的發展,這個定義終究是以為人為主,最後的發展應該説滿足公共需要,滿足最大多數人的需要而進行的一種分配。剛才有説到我們突出公共財政的地位,主要是和我們計劃經濟時代的一些分配相區分,我想簡單的介紹一下計劃經濟時代的財政運行。

當初計劃經濟時代的財政運行,實際上主要還是和經濟的發展相關,所以當初是生產建設型的財政,主要的特點來自企業的收入和經濟建設支出佔了相當大的比重。這裏有一張表格(圖),藍色的這個指標就是來自企業的收入比重,這裏面最開始是1958年,最後是1978年。在這裏面大家就可以看到,整個來自企業的比重一直佔相當高的,雖然有所變化,但是變化不大。紅色這一塊是來自工商個税的比重,從58年開始,基本上企業和税收是一樣的,比重大家可以看到,這一點是重合的,是一樣的。當初我們講中國税制的時候,也認為中國的税制是最簡化的税制,才九個税種,以後税收有所提高,但是來自企業的比重一直還是比較高。這裏面大概廣東省,1958年,來自企業的比重是佔43.24%,一直到了1978年還佔32.58%。那工商個税的比重,在58年是42.96%,到了1978年是60%,所以整個來自企業的比重還是非常高的。所以在八十年代的前後,我們一直有一個税改利、利改税的討論,學術界有一個討論。在支出方面,大家也可以看出來,藍色這條線是經濟建設方面的支出,這也是廣東省的數據,一直佔比較高的比例。大家可以看到黃色的曲線,黃色的曲線是撫卹和救濟類的支出,這是最少的,1958年佔0.99%,1978年佔百分之一點多。

1998年社會各界對公共財政的討論展開,實際上之前也有討論,但是當初有很大的爭論,到了後期,98年之後就全部是正面的理論論述了。我記得當初廈門大學的教授發表過一篇關於公共財政與國家關係的論文,對這兩個方面的論述是非常明確的,切合實際。從這之後,發展公共財政才作為我們國家財政轉型的目標、模式,所以説98年是公共財政發展的里程碑。但是作為公共財政本身,它並不是已經設計好的管理體系,它的實際性內容是要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根據社會發展不同時期的需要,側重點有所不同,不斷的調整。當社會發展進入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的時候,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已經由單純追求經濟發展、經濟增長轉向各方面協調各方面協調發展,那時候公共財政的作用會更加強,也就是説公共財政的需要為和諧發展配置資源、參與調控。

我認為公共財政和國家財政的整個發展脈絡,因為我們國家從建設社會主義是從蘇聯模式配套轉化而來,所以有一個階段性的標誌。最早生產建設型的財政,然後改革開放之後,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從生產建設型進入過渡型的財政,也就是説你在這個階段,一方面與發展經濟建設這個目標相適應,大量的錢投入經濟建設,另外一個方面,已經逐步把財政資金投入解決民生問題、投入社會發展該解決的領域,逐步從經濟建設脱出來。我認為廣東省是80-90年之間。

過渡型之後,應該逐步的轉入到公共服務型,公共服務型的特點,就是説經濟發展水平不是很高,但是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逐步的下降,但是又需要採取措施幫助發展經濟,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政府把財力主要用在基礎設施的建設,所以特徵是以基礎設施的建設為主,大量的資金投入。最後的階段,才進入全面服務型的公共財政階段,整個政府主導,為了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依託財力保障,把錢投入到沒有辦法完全按照市場來籌措資金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有一部分錢投入到這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把錢逐步投入解決民生問題、解決弱勢羣體的問題、解決調節收入分配的問題,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分配製度。我覺得我們目前已經進入到這個階段,進入基礎設施投入我們還佔一定量的比重,但是對準公共產品的投入已經逐步減少,而對民生問題、弱勢羣體問題投入的資金不斷增加。

因為談的是公共財政與和諧社會的關係,我在這裏談一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關的內容。我認為和諧社會,當然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我一會兒還會講到和諧社會建設成果,就是因為科學發展觀最早在廣東省提出來,所以廣東省委省政府一系列的措施已經形成了效果。但是這種和諧社會的建設,應該是一個整體、全面的和諧,而不是某些局部領域和環節上實現和諧,解決公平的問題主要是建立和諧社會必需的,這裏面就要考慮效率問題。

終究在和諧社會裏應該實現公共與效率相統一,才能夠有效的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從而實現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六中全會對和諧社會提出了一個總的要求,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愛好、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這些是非常重要的。我看今天的報紙也談到這個問題,但是作為老百姓來説,這個概念就不容易很清晰、很明確了。實際上我覺得和諧本身兩個中文字,就是你和字一邊口一邊禾,就是有嘴巴就要有飯吃,比較簡單。首先老百姓就是要解決吃飯的問題,另外諧字就是有話大家都可以説。作為老百姓來説,中國是一個物資貧乏的地方,首先就是要有飯吃。另外讓大家有話都能夠説,説了還沒有事,這就要求比較高了,你對一個總的要求,你讓大家講的話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討論,這本身就是很和諧,但是對個人的要求很高,像我本身是不是每件事都敢跟大家説,我看也比較難,有時候和老婆講都難,所以這個方面的要求還是很高的。和諧社會對社會有要求,對個人也有要求,整個實際上是道德規範的要求還是相當高的。

六中全會有一句話是直接可以簡單明瞭指導我們要做的事,“要重點解決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我覺得這一句話,作為政府也好,作為一般的公務員也好,應該着力落實的問題。公共財政歸根到底就是要解決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認為合理的分配資源、合理的進行資源配置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這個階段,講和諧當然也要講發展,所以我們講發展是第一要務,因為沒有一定的財力支撐是很難進行和諧社會的建設,在目前這個階段我們也還要講效率,提高效率讓整個國家全民的財政不斷的增加,第一次分配完成。然後第二次分配就要講公平了,第一次分配以市場配置為主,這一塊是以效率為主的,但是市場本身是會失靈的,產生一系列的問題,誰來解決呢?政府來解決、財政來解決,所以第二次的分配應該側重於公平。解決公平問題,才能夠建立一個和諧社會,這是非常有必要的。然後我們最終要實現高水平的社會保證為目標,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相統一,這樣才能一方面有效的促進市場經濟健康有效的發展,另外一個方面建設一個和諧社會。

在這裏我想談談公共財政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關係。這個關係是相對比較清晰的,比如説公共財政的建設是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係,是由經濟體制轉型和發展模式的轉型所決定的,這裏面公共財政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理論基礎應該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説公共財政以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目標。公共財政應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那相應的我們公共財政體制必須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相一致。公共財政的公共性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收入來源的公共性,來源主要來自於税收,04年公共財政90%來自税收,廣東也是這樣的,廣東財政收入的來源也主要來自税收,特別是幾個主要的税種佔的比例相當大,營業税佔了34.18%,國家的税種主要是增值税,佔了75%,地方這一塊是以營業税為主,佔了34.18%。個人所得税和企業所得税佔了21.58%,增值税佔了11.91%,這四項就佔了97%,當然地方還有其他的小税種,也是構成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

我們對市場經濟無法解決,或者説解決不好的問題,公共財政原則上必須要介入。這裏面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市場失靈我們要介入,要有效解決市場經濟資本性和獨立性導致資源過渡開發、自然環境惡化、貧困問題,這些都是公共財政應該做的事。但是我們解決市場失靈,同時還要防止實現政府失靈,我認為雖然説在解決市場失靈,但是如果在分配的過程中,這種公平性做不到的話,我們就會出現政府的失靈。也就是説我們在追求目的的過程中,必須要保證我們追求這種利益關係是一種社會整體全面的發展,要防止政府在這個方面失靈,特別是人民基本生存的要求,都應該作為公共財政首要的一些目標。在落實公共財政目標的過程中,通過財政支出結構和規模的調整,對經濟社會進行科學調節,在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這個共同的目標。

公共財政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你要建設和諧社會沒有錢是不行的,我記得有一位領導説過這樣一句話,“解決人民內部矛盾還需要靠人民幣來解決”,這裏面就涉及到你公共財政要有一定的實力,要有能力做出保障。那這個保障來自哪裏?我等一會兒還要講到不平衡的問題。這裏簡單説一下,因為我們國家是高度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社會,從我們國家整體來説,社會財富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我們原來國家在沒有中央轉移支付的只有七個省,當然包括廣東在內,但是現在很多,比如説福建、山東,都已經有轉移支付給他們,所以財富集中化程度越來越高。所以財力要有一定的保障,我們在理論上討論中央集中多了,但是你想一想,中央不集中多那裏有錢解決中西部的問題,所以有必要拿一部分錢、集中一部分錢來解決問題。目前中央和地方收入方面的比例,原來還高一點,現在是52.6:47.4,收入方面這一塊中央的比重是比較高的。支出方面,中央本地的支出是25.9%,地方的支出是74.1%,這裏面的差距就是中央用於集中發達的地區錢去轉移支付欠發達地區。廣東的財富85%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其他只有15%左右,所以這種高度不平衡,就變成了省級城市需要集中一部分的財力,當然廣東省的收入集中比例沒有那麼高,需要上級用一定的財政來保障欠發達地區。

要解決公平問題,上級財政要籌集一部分的錢來解決社會問題。但是上級財政比例一高,地方本地的支出就越來越窮,下級就沒有錢了,而且我們國家的層級比較多,五級,中央、省、市再加上縣和鎮,到縣和鎮就非常少了,涓涓溪流,上級集中是有必要的,但是下級的窮也是存在的。所以目前的狀況,很多集中項目,包括解決民生支出,是靠上級財政來安排資金,更上一級政府來安排資金,比如説義務教育的問題,實際上全國全免費義務教育很多資金來自省級,然後直接關係到老百姓個人本身的一些支出需要,所以越級安排資金形成了慣例,形成了普遍的現象,但是沒有一定的財力保障是很難實現和諧社會的建設目標。公共財政體制必須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相適應。這裏面主要是解決越位和缺位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加快公共財政發展,把公平、公開的原則貫徹到財政資金使用全過程,包括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推進部門依法行政等等。在保障社會公平、縮小收入差距等方面,起一種促進的作用。這是我講的第一個主要方面的內容。第二個方面,我想談一下公共財政可以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省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經濟總量今非昔比,確實是非常大的。我們現在在廣東的財政收入,就是中央和各級財政已經是4431億了,這是非常大量的資金。這麼大量的資金是經濟總量提高的體現,那既然資金總量多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就形成了政治穩定、發展良好、富裕安康的大好局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還是有一個歷史的比較問題,我們以前計劃經濟時代是低水平而相對均衡的一種分配格局,因為當初國家分配,你穿衣服一年一丈四的布票,只能買這麼多了,所以當初的收入差距是非常小的。我讀書的時候,因為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同學之中貧富差距,就是能夠加一個菜,雞蛋湯三毛多,我們窮的就是按照學校給的肉票,中午有一毛五的肥豬肉。那當初是相對均衡的,應該説差不了很遠,那現在這種格局就完全打破了,原來的分配格局是相對均衡的,現在沒有了,形成了沒那麼均衡的分配格局。按照我們公平社會的要求,出現了分配的不均,必然會形成利益上的衝突。

現在很多方面的衝突,都是因為分配不均造成的,分配不均的過程中利益衝突就出來了,實際上利益衝突的方面還是非常多的。前一段很多地方因為徵地問題,出現了跟政府、跟企業家的衝突,實際上我覺得也是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二產是屬於比較強勢的,高附加值的,積累比較快,在這個過程中,本身工業發展去徵地,實際上就體現了二產對一產之間的一種侵略,就是你優先發展二產,一產這一塊又沒有多少附加值,就萎縮了。這裏面本身就有一種利益的衝突,再加上政府官員,或者説企業家在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中,對他們的利益照顧不到,就變成了雙重剝奪,一方面地拿走了雖然有補償但是我的生產資料減少了,再加上利益補償又不足。這種利益上的衝突,必然會使各方面的矛盾突顯,矛盾突顯了就會影響到社會的和諧。

這兩天我看到報紙上談到“無利益衝突”概念,但是無利益衝突實際上還是涵蓋在利益衝突中,你説為什麼會羣情激憤,有些事實際上不關係到自己為什麼會出來,實際上關係到對利益分配不滿出現的,這方面根深蒂固還是利益衝突發揮作用。最近有一個民生方面的民調,目前突出的經濟社會問題,裏面有幾項。第一項就是貧富差距過大,所謂貧富差距過大實際上就是分配不均造成的。第二個是社會治安嚴峻。第三是社保制度不完善。第四是城鄉差距過大。這些老百姓最關注的衝突問題,突出了社會經濟問題,實際上都是由分配不均,還有公共財政包括分配製度的不完善造成的。

要化解這種矛盾,必須要採取措施平衡各個羣體之間的利益關係,來化解矛盾。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是要處理好三個分配之間的關係。一次分配必須講效率,因為這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還是要有一定速度的發展才能在財力上予以保障,而且在這個時候,市場經濟終究是要講效率的,你如果是不講效率就變成市場經濟了,所以一次分配,我看是一定要以效率為優先的。那你優先就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採取什麼方式來解決,要靠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來解決。二次分配我們必須要講公平,政府主導的財政分配,你必須要考慮到公平的原則,在進行資源配置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和諧問題,要以公平為優先。然後三次分配,我們必須講責任,實際上二次分配還沒有辦法完全解決和諧的問題,因為雖然政府通過政府的強制力集中一部分錢來做二次分配,解決社會公平問題,但是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而且社會上貧富懸殊還是存在的,窮的窮、富的富,社會不公平還是存在,這個時候必須要通過三次分配來做了。所以要有這種社會氛圍,要求財富集中擁有者要做慈善事業,要幫助窮人,通過他們主動的行為來幫助一些貧困的地區、貧困的人羣解決困難,而且社會輿論要多加宣傳,只有三次分配講責任,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讓大家知道緩解社會的矛盾。

解決和諧形成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分配關係,我覺得一次、二次、三次分配都是非常關鍵的,都必須予以考慮。因為你現在講和諧社會,和諧社會不單是跟錢有關。我們國家發展的過程中好幾個盛世,像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包括康乾盛世,這幾個階段生產力都比不上現在,但是當初路不拾遺、夜不閉户,那應該説也是一個和諧社會,為什麼能夠做到和諧,而且是生產力情況比較低的情況下達到和諧,現在我們的財富積累今非昔比,跟當年不知道高多少,為什麼會出現一系列不和諧的因素,這裏就有老百姓的一個期望值,再加上政府的公平分配,還有一個是整個社會的道德規範,只有在這幾個方面都多做努力才能形成比較和諧的氛圍,形成和諧社會。分配問題對社會穩定產生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而且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影響至深。我認為現在這種分配不均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個是各階層收入差距拉大、貧富不均。這裏面引用了一些基尼係數的指標。目前我們收入貧富不均差距也是非常明顯,我們國家的基尼係數已經達到了接近0.5,我們省的基尼係數05年是0.46,這裏面有一個重要指標,城鎮最低收入户與最高收入户的收入差距超過10倍,貧富差距越拉越大,成為不和諧不穩定的誘引。第二個是區域發展不平衡,財力分配不均。這實際上是由區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當然區域發展不平衡必然會對財政的發展帶來不平衡。我這裏幾個數據是來自於財政的。目前我們省的財政區域發展不平衡,財政收入總量方面,珠江三角洲佔了84%,這裏面就有二千萬的户籍人口,而東西兩翼、粵北等山區則分別僅佔7.7%和8.6%,人均財力方面。這張表是“十五”時期廣東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區域比重圖,東西兩翼、粵北山區佔的比重是非常小的,近兩年,我們改變了過去的狀況,是有所增加,但是確實原來比例太小,看都看不出來。這是第二個區域發展不平衡。

第三是縣域經濟發展緩慢、城鄉差距明顯。04年我們省67個縣市,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才93.9億元,佔全省的比重僅為6.6%。而這67縣市財政供養人口占全省接近一半,其財權與事權脱節問題已相當嚴重。這是一個具體的比例(圖),01年縣域一般預算收入佔全省比重是6.1%,一般預算支出佔全省比例13.7%。第四個是公共服務不均,均等化服務未能實現。在現行的財政制度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地方財力是密切相關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就帶來了公共服務的不均等。集中體現在住房條件、醫療保障、教育機會、就業機會、人均環境等方面,在農村讀書難、看病難、行路難等方面尤為突出。珠江三角洲的教育經費佔全省一半,東莞人均教育經費支出是2529元,但是揭陽才310,這種財力不平衡帶來公共服務的不均等。欠發達地區本身就窮,再加上受教育的年限又短,國中升學率,珠江三角洲佔了90%以上,湛江、清遠、潮州才50%,汕頭、揭陽才佔40%多,也就是説很多學生沒有辦法讀高中以上。公共服務不均等,也是社會矛盾一個很重要的體現,教育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受教育程度越低很多問題更容易出現。現在上海很多生二胎的不生,像我們粵東一些地方,家庭人口有一些生六七個的都有,這就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表現。很簡單,因為你這些讀書少的地區,養育一個兒女的成本相對低,所以他一低的話,而且受教育程度又不高,對兒女讓他受更高教育的需求不高,所以受教育程度越差生育越多,生的越多就更沒有辦法去讓孩子去受更好的教育,形成惡性循環。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是剛才講的四個方面的矛盾,必然就要求我們要統籌好社會三次分配的問題,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明顯拉達的問題,一次分配要注重講效率,二次分配側重講公平,三次分配側重講責任,讓公共財政二次分配範疇支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如何發揮作用呢?我這裏順便談談財政工作,可概括為收、支、管三個方面。在收入方面,通過激勵性政策促使欠發達地區發展經濟,增加財力。我們省這幾年在欠發達地區推行激勵型的財政政策,主要就是想通過財政分配方面,鼓勵他們多收入,讓他們去關心經濟的發展,在省裏面通過對他們發展經濟的支持,幫助他們財力提高。現在這兩年,我們的措施已經起了很明顯的效果,我記得前年人民日報華南版發表了一篇文章,現在欠發達地區越來越提高財力,清遠去年財政收入增加了50%,現在也有討論財政收入50%-60%的增長哪裏來的,主要也是因為前兩年經濟發展的結果,經濟發展有一兩年發展的滯後期,現在出現了效果,河源出現了40%的增長,最窮的地方已經在逐步的發展,財政收入有所增加。這是收。第二個是在支方面。支出方面,主要集中在非盈利性領域,支出投向應該通過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調整和重點傾斜,引導和調控社會資源向制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區域和領域傾斜配置。我們談的既注重城市又注重農村,要向貧困地區傾斜、三農傾斜、基層傾斜、社會保障和義務教育等社會事業傾斜,還有向困難羣眾傾斜。這幾個調整之後,讓老百姓更加得益。我一會兒還會談到我們這幾年做的一些措施,現在我們公共財政政策的受益面越來越廣,有些都是上千萬人的受益。

在管理手段方面,我們應該通過宏觀的財政政策和微觀財政政策配合,實現財政對產業結構、分配結構等的趨優調節,通過建立更為公平、和諧的政府間分配關係,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公共服務水平的相對均衡,通過深化公共財政改革,為各項財政政策措施的落實和財政調控、導向效益發揮提供暢通的管道。所以説我第二個部分,我們公共財政應該可以為和諧社會的建設發揮作用,而且這種公共財政的作用主要通過收、支、管三個方面來發揮作用。

第三個方面的內容,我想談談善用公共財政手段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國家六中全會提出了和諧社會的建設,我們如何善用呢?這一點得益於我們總書記科學發展觀的論斷是在廣東提出來的,他提出來之後,我們廣東省委省政府制訂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進行和諧社會的建設,去年省委就有這個方面的文件,這幾年我們確實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所以目前和諧社會的建設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如何來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這裏面有一個財力的分配問題。現在我們國家實際上這種上級財政的財力逐步的提高,是在93、94年分税制財政體制改革實現的。我這裏提供的表格,是93-05年中央佔財政收入的比重(圖) 。93年我們中央的財力佔的比重是22%,目前06年是52.6%,高峯時期達到55.7%,是在94年。到這裏以後,94年是55.7%,以後逐步有所調整,但是到了03年,也是54.6%,現在是52.6%。為什麼國家要集中這麼大的財力,目前經濟發展水平,要集中一批錢來解決欠發達地區的社會和諧問題、發展問題。我們廣東省分税分成財政體制是95年形成的,這個方面廣東的財力也是95、96年分税分成體制才有所提高,93年省本級的財政收入佔17.8%,以後到96年是佔了23.35%,以後一直處於這個區間,目前廣東省的比例是22.81%,省級佔全省的比重應該算是中等偏下的,但是為什麼省級要集中這麼一批財力呢,主要也是解決廣東省區域發展不平衡、財力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中央跟地方各級財政收入的比重,也可以看這張表。94年中央佔21%,地方是佔79%,裏面省級,就是上面這一塊,是10.4%,中間這一塊是市級。到96年,廣東省的財政體制起了變化,這個時候中央這一塊是25%,地方是75%,地方這一塊裏面省級佔23.6%,市級佔54.6%,縣級佔22.4%,到05年中央佔57%,地方佔43%,省級佔22.8%,市級54.8%,縣級是26.4%,就是説縣這一級通過調控有所增加,但是市這一級有所減少。為什麼有這樣的趨勢呢?實際上政府之間的財力形成了縱向集中的機制,要求地方各級財政更加有效的利用財政資金,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這種分配實際上對上一級財政分配的要求是提高了,就是説你既然錢都集中在上級,但是也要解決民生問題,要求你建立包括財政管理,錢直接點對點,對基層的支付直接發揮效果。我這裏説的是省一級,實際上對中央級的財政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改變。我們省是更早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方面採取了很多措施,也起了很多效果。省委省政府一直非常重視財政分配的問題,張書記05年8月11日還專門到財政廳調研,提出了六點要求,包括收支管三個方面都説了,也勉勵財政部門為廣東人民當好家、理好財,而且要為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做出貢獻。這是03年黃省長在培訓班給大家講話。根據書記和省長的要求,我們各級財政部門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首先是要推進社會利益分配的和諧,着力解決關係人民羣眾生產生活的突出民生問題,也就是説老百姓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一些問題。我們這裏最突出的就是落實省委提出的十項民心工程。大家都可以看到,03-07年省投入民心工程的資金是564億元,其中省財政預算安排是461億元。其中包括全民安居工程、擴大再就業工程、農民增收減負工程、教育扶貧工程、濟困助殘工程、外來工權益維護工程、全民安康工程、治污保潔工程、生四飲水工程、江海堤圍防洪工程等等。

要高度重視弱勢羣體,重點解決農村“一保五難”問題。老百姓對這個方面最關注,你要解決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從哪裏着手?我們第一個區域發展是不平衡的,也就是説很多地方很窮,另外就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基尼係數裏面實際上我們目前城市本身來説才0.3左右,鄉村也是,但是城鄉一級考核就是0.46了,為什麼?就是因為真正的差距是體現在城市居民和農村農民之間。所以有一塊地方欠發達地區很窮,窮的地區最窮的人又是農民,我們要解決農民的問題,那麼農民的問題要解決是什麼呢?要解決農民裏面最貧困這一羣人的生活問題。大家都知道,老百姓最關心什麼?老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兩年我們大力推進了農村低保問題,我們實行了城鄉統一低保體制,在全國是率先做的。這個體制在前年,我們一年增加了70萬的低保人羣,主要是農民,我們十五期間救濟了城鄉低保對象是521萬人,以一年計算,享受低保人羣是570多萬人,裏面農民佔了133萬,主要是把最窮這一塊最基礎的生活需要解決。剛才講了開門七件事,現在很多老百姓連“門”都沒有的,我們解決了農村住房難的問題,這方面的問題還是不少。我們在解決農村農民住房難的方面,一個是貧困户,人均收入1500塊錢的無房户,我們是財政給予資金幫助,一户省裏財政給4000塊錢,其他的市縣還有幫助,老百姓自己出一點錢幫他們建房。我們原來的目標是15.6萬户。

另外一塊,我們是解決移民的問題,實際上這也是一個大問題,我們以前經濟建設的時候對農民的剝奪還是很厲害的,所以我們現在解決了移民的住房問題,都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很多問題,以前新豐江58年建的水庫,移民問題現在還沒有解決完,我們每年安排幾個億的資金幫移民建設住房,起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就是救災,老百姓受了災,房子倒了,為什麼房子會倒,主要是房子不好,房子不好是因為他窮,這些老百姓我們着力解決最窮人的住房問題,現在目前對災情,倒了房子的我們每户給5000塊錢,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今年我們廣東省一個省就災情,倒房我們就建了60000多户,農民建一個房子,帶一個小院,兩三萬塊錢,省級財政給5000塊錢的補助,市縣還可以再補助5000塊錢左右。老百姓直接在住房的過程中受益,起了非常好的效果。另外我們是解決行路難的問題,行路難在廣東突出是解決到農村道路硬底化的問題,現在我們把沙土路變成水泥路,這對農村也是非常好的,農村窮交通不便是一個大原因,我們幫他們建好公路硬底化,很多農產品可以運出來,汽車可以到農田裏直接收購,大大提高農民的收入。廣東省這兩年農民的收入提高速度是比較快的。

第三個方面,我們是建設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對貧困階層的保護機制。這個方面我們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廣東省社會保險事業在參保人數、基金規模、人均待遇和社會化管理水平等方面多位居全國首位。而且我們率先建立城鄉一體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完善醫療救助制度。第四個方面,我們是在救災復產中發揮財政分配的主導作用,保障社會穩定。廣東省今年在救災方面,有一系列是開拓性的工作,這裏麪包括我們救災以前是靠人力抗災,今年是採取現代化的手段,包括我們動用了直升機,直升機原來是公安系統起保障作用,現在用來救災,效果很好,像山區受災公路斷了,我們進行物質的空投,老百姓差不多快斷炊了,我們將糧食運到。我們衝鋒舟隊,在佛山建設的,專業隊伍救援方面,為什麼受災死人比較少這就是跟這個衝鋒隊有關係,我們調用了一系列的機械化設備,這些都是公共財政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隊伍建設,然後到了救災時就會發揮很好的作用。救災方面,我們突出解決老百姓急需解決的問題,包括老百姓受災之後,他馬上斷炊了,所以最後我們對這些户,採取三個月的糧食保障,而且是規範化的供應。然後對全倒户,我們是下達了標準予以幫助,我們財政給了一萬,然後自己籌措一點,現在很多全倒户的房子都已經建設好了,搬進新居。

我們原來講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現在多了一個是社會建設。社會建設我們認為是應該大力加強的,社會建設裏面着重點首先是教育,所以十五時期,全省投入教育的經費達到了1293億元,年均增長17.69%,總量全國是第一的。這裏麪包括基礎教育的投入,包括我們實行了高校預算體制改革,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促進我省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我們教育要放在第一優先的位置,財政的管理,你想幹什麼就把它放在優先,我們對高等教育,當初跟教育廳的商量,要多少就給多少,但是前提要做改革。我們在高等教育經費方面我們進行了改革,跟很多地方一樣,每招一個學生給多少錢,我們省的標準是6300,當然你讀博士、讀碩士更高一些,有一個係數在裏面。為了體現資源向更好的學校轉移,我們對中央院校,包括中山大學,我們是給了政策,原來的中央的招生指標,中央給了錢,我們另外還給了3800的資金,這些最好的學校,招生以後拿到的資源更多,招廣東省的學生,我們招生指標中央沒有給錢的這一塊,是按照廣東省的標準,6300%再加10%,也就是説比其他的學校更好一些。最好的學校招最好的學生,績效當然有所提高了。高等教育這幾年,從01年原來是四十幾萬的學生,現在是87萬,政策起了很大作用,教育要多少給多少,只要把錢用好,所以高等教育大發展,為我們今後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還有一塊是解決農村看病難的問題,廣東省也是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説合作醫療,現在合作醫療大概是每一個農民每年交10塊錢左右,省級財政給欠發達地區每人25塊,地方還出一部分,那就保證老百姓有錢看病。現在目前我們覆蓋率達到60%,也就是幾千萬人,這個效果是非常好。當然解決了有錢看病難的問題,還要解決去那裏看的問題,今年下半年我們開始解決對所有的鄉村醫生,每個鄉村醫生由省級財政直接補他們一萬塊錢,為什麼鄉村沒有醫生,就是因為收入低,自然而然就沒有辦法把醫生引過來,現在省級財政直接補錢給他們,讓鄉村醫生有穩定的收入,解決他們在當地就地看小病的問題。省裏還在研究把錢投入到鄉鎮衞生院,解決鄉鎮衞生院的資金問題,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得到很大改善。此外我們解決了農村飲水難的問題,還有讀書難的問題,廣東在全國比較早的開展扶貧試點。農村讀書難的問題,解決全免費的問題,從數字上就可以看出來,全免費的受益人羣是960萬,960萬的中國小生涉及到的家庭就是幾千萬的人口,基本上所有農民都是受益的政策,那這個政策的出台,讓那麼多的老百姓受益,當然是一個公共性很強的政策。廣東省在全免費義務教育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個是我們先做,第二個我們給的標準比較高,全國人均國小生給的經費這方面的安排是140塊錢,國中是180塊錢,廣東省給288和408,就是説我們一方面讓好政策能夠推行,在資金上根據廣東的實際,讓大家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這樣政策才不會走回頭路,政策執行下去效果才會好。所以應該説對解決老百姓真正能夠得到基礎教育起了相當好的效果。

另外我們建設文化大省,推動人文的發展。03-08年財政安排專款86億元,包括對山區文化生活面貌等等。建設科技強省、推動自主創新。01-04年我們對科技投入總量是214億元,年均增長13.44%。03年開始我們對資金總量增加的情況下進行了改革,關鍵領域的重點突破項目,三年安排6億元,所有的項目採取公開招投標的方式,讓資金能夠投向最有能力的一些企業和科研單位。我們今年的招投標是跟香港共同進行的,效果還是非常好。推進城鄉和諧,大力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我們第一個方面是加大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03-05年,我們省財政三農支出總額為313億元,佔省級財政總支出22.7%,比重相當大。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深化農村税費改革,老百姓原來是很多土地丟了,税費改革之後老百姓重視土地的程度大大提高,一項政策實際上是一種導向,老百姓種糧不單不用交錢,還可以拿到糧食補貼,很多土地都復耕了。認真落實財政支持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各項政策。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受惠人數是5200萬農民,免費義務教育是960萬。

推進區域和諧,不斷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力度。理順政府間的分配關係,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創新財政機制,增強縣域發展動力。我們04和05年,政策起了相當好,縣域一般預算收入增長率連續兩年超過20%,縣域增加一般預算收入五千萬元,增加財力,因為還有轉移支付的因素,增加了6800萬元,一般預算收入超億元縣增加18個。幫助欠發達地區減輕負擔,發展各項事業。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加大力度支持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問題。這裏我們整個環保的投入,佔全省gdp的比重是從01年的2.3%提高到2.46%。優化財政支出管理,確保各項財政惠民政策真正落實到公眾個人。剛才講到上級財政支出安排到最基層老百姓的需要,為了防止鏈條太長,跑冒滴漏的問題,就需要對財政支出進行改革,現在是採取點到點的方式,直接支付的方式。原來是一個渠道,然後逐步的供水,省、市、縣一級級下去,有些錢就截流,而現在是省級財政直接下去,效果非常好。我這裏提供一張表格,九五時期和十五時期支出改變的情況。可以看到,公共服務類、公共管理類都在逐步提高,經濟建設類下降,形成了公共服務類和公共管理類越來越多,經濟建設類越來越少,然後其他類的基本上就是持平的狀況。

六中全會開了,我們當然要認真的落實,因為時間有限,我簡單的説幾句。支持和諧社會建設是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財政部門的重要工作任務,我們將大力予以保障。要全面推進公共財政建設,堅定不移地向公共財政方向轉移,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穩固、平衡、強大的財政保障體系。要擴大依法理財與民主理財,就是剛才講到的,公共財政一定要做到分配的公平化,透明化是要通過制度保障的,要建立有效果的利益表達機制,知道哪一個羣體需要得到幫助,還有有效的協調機制,讓錢用到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中。過程一定要靠法制來保障。要科學適度規範財政分權。沒有適度的財政分權,沒有科學合理的財政轉移支付,很難讓基層政權,縣市政權為他公共服務提供財政保障。進一步健全公共收支體系,實際上就是一句話,讓錢用的更明白,現在財政部做了一系列的改革,進行公共收支體系的改革,最簡單的就是讓錢明瞭化,錢用到什麼地方、發生什麼效果很明確的表達出來。要建立與效益為導向的公共財政支出管理模式,我們廣東省成立了全國最早的績效評價處,這幾年我們省對500萬以上的項目都進行評價,效果非常好,財政不僅僅是要管錢,而且要看效果好不好,通過績效來調整財政分配。不斷創新財政資金分配方式,剛才説了,你不能這種收入和支出的模式,按照老的模式的話渠道太長,中間的跑冒滴漏太多,我們要採取多渠道,然後縮小收與支與績效之間的距離,防止資金的走漏,發揮資金的效率。我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推薦其他精彩內容:

試論電力物資作風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係

市人大常委會機關作風建設年活動黨課講稿提綱

牢記兩個務必加強作風建設黨課講稿

幹部作風建設黨課講稿:為民務實清廉

牢記兩個務必加強作風建設黨課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