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開荒造林個人先進事蹟材料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7.31K

1963年4月的一天,大西北的曠野上還透着絲絲寒氣,友誼農場三站老八隊(現八十一團四連)來了一輛蒙着篷布的卡車。車停下,下來幾個人,這其中有從四川江津來的青年王光華。

開荒造林個人先進事蹟材料

車上人下來,一眼望去,荒灘上只有幾棵歪七扭八的樹和一叢叢乾枯的蘆葦和草。

這其間有兩間低矮的土坯房。正當他們以為走錯路了時,只見有人陸續從“地下”鑽出來。後來他們才知道,這裏的人都住在地下的“地窩子”裏。

這羣人的穿着補丁摞補丁。對比起來,車上下來的人倒穿得較為整齊。

連隊黨支部書記和連長講了話,代表大家歡迎他們,告訴他們給他們住的地窩子已經搭好,他們剛來可以休息幾天,然後跟着師傅學習。

王光華長得白白淨淨,他沒被分到大田,被分到食堂菜地種菜。

第一天,他跟着大車班班長楊世忠學掌犁。王光華從小愛學習,他先仔細觀察,然後跟着幹,一上手就很像回事。後來,楊世忠跟連長點名要了他這個“白面書生”。

鹽鹼地難開墾,開荒先要壓鹼,剛來的幾年,他們最大的任務是挖渠道,大渠、小渠、飲水渠、排鹼渠……最深的渠道深達3米,土就扔不上去了,得靠好幾個人傳到最上面。

挖渠道在冬天挖。沒有節假日,過年時進行挖渠道比賽,按挖出的土方論名次,這叫過“革命年”。

渠道挖好了,夏天日夜澆水壓鹼。

鹼土分白鹼、黑鹼。白鹼還好壓下去,黑鹼澆過水後,太陽一曬硬如石頭,形成的土疙瘩幾個人都砸不開。

後來有了拖拉機。壓過鹼的地,拖拉機進去犁,推平,打埂。職工再進行人工修整、繼續壓鹼。

這樣的地再壓鹼時,一個個灌滿水的條田就像個小湖。有一次,輪到王光華澆水時,天氣突變,颳起了大風,風吹得田裏的水起了浪,浪把田埂衝開了一個口子。水沖毀了埂子,連帶這片條田都要毀了。

王光華一看急了,趟入水中就躺在口子上,小組的其他兩人一看,一邊呼喊別的人,一邊也跑來躺倒在水裏。

後面的人來了後,趕緊往他們身邊填土,築起了擋水屏障,再把他們拉上來,繼續填土,終於把水口堵上了。

那一年,王光華被評為連隊的標兵,受到了表揚。

1967年,王光華的父親生病了,他很焦急,跟連隊黨支部打報告説要回家,不來了。

連隊黨支部書記給他做工作,許他長假回去侍候老父親,並答應,等他父親病好了,一起來新疆。

王光華説,自己還沒成家,要回家找媳婦。

書記臉上浮現出神祕的笑容,對他説,媳婦你更不用操心,都給你找好了。

見王光華一臉不解的樣子,書記説,去年來的姑娘裏有個叫郭翠琴的,我們看和你很般配。王光華見了郭翠琴,兩人都很滿意,在他回老家歸來後,他們就成家了。

王光華就此留下了。他們生了四個兒子。

一年一年,天南地北來了一批又一批人,開荒造田,建房成家,生兒育女。

壓過鹼的土地種啥都長得好,他們種的玉米,棒子有二三十釐米長。秋天,場院裏搭起蘆葦把子搭成的架子,上面堆着一排排玉米棒子,職工們看着心裏樂開了花。

玉米麪養人,細皮嫩肉的姑娘吃半個月就膀大腰圓了。王光華的口糧是38斤玉米麪,2兩清油。吃着自己種出來的玉米格外香甜。

不過人光吃玉米時間長了加重人體腸胃消化負擔,引起消化不良等胃腸病。這時,開墾出來的土地多了,口糧達到了自給,團場開始試種各種作物。

八大隊有條泉水溝,水量較豐沛。連隊開始種水稻。但因土裏含芒硝,水稻苗長着長着就死了。

土壤可以改良,團場幹部職工跟水稻較上了勁。他們跟地方鄉鎮學習。師裏也派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來研究並指導

一年一年,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鹽鹼地上種水稻的難題終於被攻克。

八十一團的水稻看着雪白透亮,吃起來軟糯香甜,一上市就遠近聞名。當時有個説法,紅泉(團場挨着原博樂縣紅泉公社,公社先種出水稻)米,一公斤換一塊上海表。

只有王光華他們知道,為了種出這樣的稻米,幹部職工花費了幾十年時間,多少人半生都過去了,這代價何止是一塊表能衡量的。

在解決了温飽後,兵團開始大面積推廣棉花,八十一團也不例外,雪白的稻米改成了雪白的棉花,棉花產量一年比一年高。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霍熱,成了師裏重要的糧棉基地。

經濟發展了,團部有了樓房,有了集市,家家有了小車。

如今,住在公園一般的小區裏,王光華每天和老同志們開展活動,精神生活也很富足,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孩子們讓他去一起生活,他還捨不得離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