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調解員先進個人事蹟材料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2.84W

【概述】

調解員先進個人事蹟材料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znliu”為你整理了這篇調解員先進個人事蹟材料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王小梅,女,漢族,中共黨員,現年42歲,天水市秦州區東關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自1999年從事調解工作以來,紮根基層23年,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始終不忘自己的職責,經常走訪居民瞭解情況,排查調解糾紛,不斷總結經驗,認真分析研究問題,對街道、社區的情況是瞭如指掌,不管哪裏有糾紛,不管何時發生糾紛,她總會第一時間到場,盡心盡職地及時化解,為身邊的羣眾排憂解難,把羣眾當親人,為羣眾化怨言,用人民調解搭建了連心橋,構築了和諧牆。多年來,由她參與調解的矛盾糾紛達1000餘起,調解成功率達97%以上,她在人民調解崗位上,用誠心、耐心、愛心,“調”出了一片人間真情。

王小梅曾多次榮獲“全區司法行政工作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2018年被司法部評為“全國人民調解先進個人”,她所在的東關街道人民調委會也於2017年被司法部評為“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委員會”。

事無鉅細平糾紛調解工作顯威力

東關街道轄區老舊樓院多,物業管理滯後,外來人口增多,近年來因居住權、相鄰權引發的糾紛居高不下。2016年8月10日上午,調委會辦公室來了十多位居民,一進門就吵吵鬧鬧,情緒頗為激動。 王小梅趕快迎上去,“大媽,這都出啥事了,大家請坐下説。”她一邊端茶倒水,一邊安撫他們坐下,房間裏的空氣這才緩和下來。原來5號樓一樓臨街的一家火鍋店,與住户共用一個煙道,每到開飯的時候由於油煙量大、煙道密封不嚴,整個樓道里都瀰漫着刺鼻的油煙味,有的客人還跑到樓道里小便,嚴重影響了5號樓住户的生活。他們多次給火鍋店經理提意見,經理就是不管。後來有的居民氣不過,就往火鍋店門前倒垃圾。這幾天,有幾户居民發現家裏的窗户玻璃被人用石子打爛,大家懷疑是火鍋店工作人員的形為,所以讓調委會把這事管一管。

王小梅邊聽邊想:這起糾紛涉及人數多,已有激化的苗頭,如不盡快解決很有可能變成羣體性事件。她先讓居民推選兩個代表與王小梅們聯繫,其他人都回家等候消息。當天下午,她和同事一邊到現場收集居民意見,一邊瞭解火鍋店情況。不料,火鍋店經理也是“火氣沖天”,對樓上住户頗為不滿,拒絕接受調解。王小梅反覆給經理做思想工作,要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嘛,真誠希望他放棄與居民“僵持”的想法,經理被她誠懇的態度打動,答應參加調解。

8 月 11日,按照約定時間,居民代表與經理在調委會的主持下調解糾紛。在聽取各自的陳述後,王小梅結合物權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理性分析了糾紛的前因後果,促使雙方當事人換位思考。火鍋店要搞好經營,就不能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更不能侵害居民的合法權益,居民要主張權益,就得注意方式方法,不該盲目採取‘以惡制惡’的方式,在王小梅苦口婆心的勸説下,雙方本着和睦相處的原則,經過多次協商。最終,矛盾雙方“握手言和”達成調解協議。一、由火鍋店按專業要求重新改造煙道,解決好顧客如廁不便的問題;二、居民不再亂扔雜物,更不得無故糾集人員到火鍋店滋事。後經王小梅們回訪,協議得到很好履行,居民生活和商户經營都恢復正常。

善抓癥結巧入手精準調處破難題

人民調解是一項基礎性的羣眾工作,必須時刻站穩人民立場,樹牢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為了更好的堅持和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把矛盾調解在基層,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王小梅不斷探索總結創新,如在羣體性事件中建立“一社三會”制度。“一社”就是社區居委會,由社區牽頭,解決羣體性矛盾糾紛,“三會”就是在社區的組織下召集相關人員參加的聽證會、協調會、評議會。並在日常矛盾糾紛調解中探索了以中醫問診原理為主要內容的“望聞問切”四診矛盾糾紛調處工作法。“望”;察顏觀色、“聞”:耐心傾聽、“問”:調查瞭解、“切”:找準根源。

前段時間,家住忠武巷二樓的張某,找到王小梅反映他家樓上四樓的住户辦了一個小飯桌,在晚上輔導孩子學習的時候,吵聲很大,影響他的正常休息。她和同事去張某所居住的四樓瞭解到小飯桌並未對周圍鄰居造成困擾,張某在二樓,小飯桌在四樓,兩家隔了一層,基本不會影響二樓休息,是張某故意找茬。然而張某認為這個結論不公正,因此三天兩頭到王小梅辦公室告狀,説四樓的吵聲更大了。在王小梅來來回回去做兩家的工作時,通過察顏觀色發現張某的行為異常,在家有時用木棍大力敲擊暖氣片以示抗議。考慮到四樓小飯桌學生的安全,解決這一矛盾,刻不容緩。經過深入調查分析,認為這不是一件簡單的鄰里糾紛,可能是張某心理存在問題。

現年40歲的張某是東關街道的一名殘疾人,一直沒成家,與母親相依為命,家庭主要靠母親的社保金維持生活。家庭貧困和身心孤獨,導致了與四樓的“矛盾”。找到了 “癥結”,王小梅開始為張某對症下藥,一方面協調社區落實黨的惠民政策,積極為張某申請了城市低保和臨時救助,以緩解他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王小梅與他嘮家常,擺事實、講道理,讓他心悦誠服;還鼓勵他積極就業賣棉花糖以增加經濟收入,讓他有事可幹。慢慢地,張某不再來告狀了,一場矛盾無聲無息地被化解了。

維護穩定為己任守望清貧不言悔

調解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作,在別人看來是“沒權沒錢跑斷腿,不吃不喝磨破嘴”的苦差事,但王小梅認為調解工作雖然在物質方面是清貧的,但在精神方面卻是富有的,這富有是用金錢買不到的,只有身臨其境,才能品出其中甘甜。

今年春節過後剛上班,一名耄耋老人就來到調委會訴説他的“家庭遭遇”,並聲稱他要和兒子 “斷絕關係”,請求調委會做個見證。老人姓陳,82歲了,退休後和老伴居住。3年前,在外在生活的兒子陳某回到老人身邊照顧父母。過年時,兒子陳某突然向老人索要8萬元要去做生意,遭到老人的斷然拒絕,兩人由此爭吵不斷……

聽完老人的訴説,王小梅放下手中的工作,和調委會人員一同趕到老人家中調查瞭解糾紛起因。孰料,兒子陳某情緒極不穩定,不僅不配合調查,對他們惡語相加,並趕出了門外。王小梅並沒有懈怠,通過走訪鄰居得知老人有4 個子女,老伴常年卧病在牀,陳某離婚,下崗失業,其他 3 個子女都在當地工作。

當天下午老人情緒特別激動的又來到調委會,説中午時兒子陳某埋怨老人把他告到了調委會。雙方又大吵了一場,老人拿出一份《斷絕父子關係》協議書,他要和兒子簽訂協議書,一書割斷父子情。事態發展的很嚴重了,王小梅和其他調解員商議後,再去家裏找陳某做思想工作,由於當時雙方都在氣頭上,王小梅採取了“背靠背”分開調解的方式。面對脾氣比較固執的陳某,王小梅抓住他比較好面子這一心態進行勸説,讓他道出了心裏話:老人把他從外地叫到這裏,三年多來,是他一個人細心照料父母生活,他一個大男人整天待在家裏也不是事,於是他想做點小生意,所以發生了後面的事情。老人卻覺得他們都年事已高,又有退休工資,兒子陳某即沒有工作,又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和住所,讓他到身邊互相有個照應。雖然雙方當事人在王小梅四個多小時的耐心疏導下心平氣和了,但雙方意見分歧很大,無法達成一致的滿意結果,調解一時陷入被動局面。他們又調整了調解方案,決定把其他子女請到一起勸説,並分別通過電話告知了老人家裏發生的情況,希望他們做通陳某的思想工作。

這一招果然奏效,4個子女和老人按時來到調委會接受調解。陳某聲稱他照顧父母好幾年了,請保姆都要支付工資,如果父親不給錢他就不罷休。這時老人也發話了:“我乾脆給你兩萬塊,咱就斷絕父子關係,今天就寫個協議,讓調委會蓋章!”父子倆你一言我一語,在錢數的多少上各説各的理,互不相讓。“贍養父母是子女應盡的義務,父母把子女從小養大,付出了心血,傾注了愛心,子女在父母年老體衰的時候當然應盡到贍養義務,讓父母安享晚年。世上哪有像你這樣50歲的人了向80多歲的父親索要“照顧費’的道理,這是國家法律所不允許的,也是會受到道德譴責的!王小梅融合情、理、法駁斥陳某,以兒女對老人的孝心為突破口,強調親情的重要性來開導安慰老人,使雙方當事人都認識到了各自的不對。這時在一旁的其他子女也意識到自己平時照顧父母不周,紛紛表示今後要同陳某一起贍養父母。鑑於此,王小梅建議老人多出一點,兄弟幾個湊一點,幫助陳某在家附近找個鋪面乾點事,老人一家滿口答應,並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下籤定了調解協議。隨後,兒子陳某主動攙扶起老人説着道歉的話,一家人和和美美地離開了調委會。而此時已經是晚上10點多了,這時的王小梅並不覺得累,只有一個感覺哪就是心裏很踏實,矛盾糾紛不解決,王小梅就沒法睡個安穩覺!

一場場看似簡單的調解背後卻是王小梅無數次電話溝通和上門走訪的結果,數不清的日日夜夜,她在調解現場忙碌,往返奔波,尋找證據,與當事人反覆進行溝通,確定不同的調解方案。她用自己的耐心和真誠滋潤百姓心田,讓人民羣眾在矛盾糾紛化解的過程中,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

王小梅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調解員,但她有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小小調解員也能發揮出大作用。轄區內小到鄰居間扯皮打架,夫妻不和鬧矛盾,大到突發羣體性事件,只要羣眾有需要,她便會衝鋒在前,化解一個又一個矛盾,平息一場又一場糾紛,一次次將糾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平安為己任的責任和擔當。

“歎息青青長不改,歲寒霜雪貞松枝”。雖然在調解的道路上王小梅嚐盡了酸辛和苦辣,但她對工作的熱愛和堅持卻從未放棄。23年來憑着一顆為羣眾着想的愛心、秉公辦事的公心,築牢轄區了和諧平安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