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名人素材精編五

欄目: 素材及寫作指導 / 發佈於: / 人氣:8.84K

名人素材精編五

名人素材精編五

文人的骨氣,是靈魂的骨頭。一個人必先有靈魂,然後才可能有骨氣。

一、馬寅初的故事

馬寅初(1882—1982),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 童年時代,馬寅初很想讀書,更想到大城市去讀書。而父親馬棣生認為馬寅初聰明伶俐,一定要馬寅初學管帳記賬,繼承“酒坊”家業,學做生意。為讀書,馬寅初經常挨父親訓斥、毒打,罰跪。“跪下也要去念書”,“打死我也不做生意”,馬寅初忍着疼痛一次又一次地反抗着。

1903年他被送往美國公費留學,先入耶魯大學,後入哥倫比亞大學。為“強國富民”,馬寅初在美國決定攻讀經濟,1910年他在耶魯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14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他撰寫的論文《紐約市的財政》,轟動了當時美國的財政界和經濟界,被哥倫比亞大學列為一年級新生的教材。

1919年馬寅初返回祖國,懷着“強國富民”的理想支持進步,崇尚革新,聲明“一不做官,二不發財”,致力於中國經濟問題的研究和經濟人才的培養,著書立説。他是中國最早研究西方經濟學的著名學者。

抗戰爆發後,馬寅初擁護抗戰,反對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有一次馬寅初在重慶大學商學院演講,台下混進了國民黨特務,情況很危險。馬寅初帶了女兒和棺材上台。他説:“為了真理,我不能不講。我帶了棺材,是準備吃特務的子彈;帶女兒來是讓她親眼看着,特務是怎樣卑鄙地向她爸爸開黑槍的,以便她堅定地繼承我的遺志。”

接着,馬寅初話鋒一轉,針對國民政府的種種腐敗狀況數落了一番。他的演講,使混在台下的特務不敢貿然下手。國民黨當局大為震驚,派人以高官、美金為誘餌,勸他不要再發表此類演説,但他一一嚴詞拒絕,後來逼得蔣介石親自派人去請他敍談,而他照樣拒絕了。

抗成勝利後,馬寅初繼續反對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主義,痛斥國民黨政府出賣民族利益。當李公樸、聞一多慘遭國民黨特務暗殺消息傳來,馬寅初憤怒萬分,當即寫了遺書,告別大家,孑然一身穿藍布長衫赴南京中央大學講演,用大量事實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的罪行,當講到物價飛漲時,指名道姓、抨擊蔣介石,有力地推動了當時國統區的反蔣愛國民主運動。他成了舊中國時代一個英勇不屈的民主戰士。

解放後馬寅初先後任浙江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長、名譽校長,他的著作很多,其中《新人口論》是一篇卓有見地的不朽之作,這篇論文是經過調查研究後寫成的,它正確地分析了我國人口增長速度過快的原因,論證了人口增長太快同積累、消費之間的矛盾,提出了控制人口生育的建議和措施。《新人口論》發表後,引起全國強烈的反響。康生、陳伯達一夥竟把《新人口論》誣為中國的馬爾薩斯主義,煽起全國規模的大圍攻。馬寅初理直氣壯,出來應戰,有人逼他檢討,他堅決拒絕,再一次發出誓言:不怕孤立,不怕油鍋炸,即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説:“我對我的理論有相當把握,不能不堅持,學術的尊嚴不能不維護!”“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眾,自單身匹馬,出來應戰,直止戰死為止,決不向專以壓服不以理説服的那種批判者們投降。”“我個人被批判是小事,沒什麼,不過我想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大事,我相信幾十年以後,事實會説明我是對的。”歷史的發展證實了馬寅初《新人口淪》的正確性和預見性。1960年3月馬寅初被迫辭職,離開北京大學,回到嵊州老家。1979年9月11日恢復名譽,教育部任命他為北京大學名譽校長,1982年去世。

二、劉文典:硬骨頭文人

1、劉文典(公元1889~1958年),字叔雅,原名文聰,筆名劉天民。安徽合肥人。祖籍懷寧縣。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安徽大學校長、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1938年到昆明,先後在西南聯大、雲南大學任教,為九三學社成員。終生從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學研究和教學。他講授的課程,從先秦到兩漢,從唐、宋、元、明、清到近現代,從希臘、印度、德國到日本,古今中外,無所不包。

2、勇鬥蔣介石

劉文典才高學廣,蔣介石抬舉他為國寶,可他不買賬。在安徽大學校長的任上,為學生運動的事,當面頂撞蔣介石,不稱“蔣主席”,竟敢當面叫他“新軍閥”。蔣介石在盛怒之下動了粗,當眾打了他兩個嘴巴。

劉文典不甘示弱,也動粗還之,當眾飛起一腳踢在蔣介石的肚子上。蔣捂着肚子,疼得臉上直流汗。蔣介石並未讓左右把國寶五花大綁拿下,以刺殺領袖未遂定罪,只下令關押了七天,好像是以“治安條例”毆鬥處理的民事案。

探究歷史講究“無證不立”、“孤證不立”。魯迅先生在他的《知難行難》一文中提到了這件事,可做旁證。

此事轟動一時,風傳學界,劉文典被視為敢做敢為的民族英雄,聲震天下儒林。

3、“觀世音菩薩”

1932年夏,劉文典以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身份請陳寅恪擬國文試題,陳除出了“夢遊清華園記”的作文題外,還出了對聯題,上聯“孫行者”以覓下聯,劉氏也不以為然,許之,結果讓久違了對對子的學生們多 不知所措,考糊了很多考生,一時傳為新聞。有一次在課堂上學生問他怎樣才能把文章寫好,他説只要注意“觀世音菩薩”就行了。眾學生不解。他加以解釋説:“?觀'是要多多觀察生活;?世'是要明白社會上的人情世故;?音'是文章要講音韻;?菩薩'是要有救苦救難、為廣大人民服務的菩薩心腸。”其實這種“觀世音菩薩”理論對現在我們的寫作也還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三、華羅庚:不是為了得學位的

華羅庚到清華大學的第二年就升任助教,國中學歷當助教,破了清華的先例,然而卻是教授會一致通過的。再一年半升講師,然後當了兩年研究員。1936年,他二十六歲,就到英國留學了,就讀於最著名的劍橋大學。但他不願讀博士學位,只求做個Visitor(訪問者)。因為做訪問者可以衝破束縛,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他説:“我來劍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直到後來,他擁有的惟一的一張文憑,就是國中畢業文憑。

四、徐悲鴻 :獨持偏見,一意孤行

世人皆知徐悲鴻家掛着一副對聯:“獨持偏見,一意孤行。”他還有一句座右銘:“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1929年國民黨政府舉辦第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他拒絕參加。1935年,左翼劇作家田漢被捕入獄,他四處奔走,和宗白華一起將田漢保釋出來。大約也是1935年,他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留學法國時期同為“天狗會”朋友的張道藩已經位居要職,通過張出面,請他給蔣介石畫像,他竟一口拒絕了,説自己對蔣不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