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培養研究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W

培養研究報告多篇

【第1篇】國小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與研究調查報告

——關於升好旗,做好操,寫好字的習慣培養

一、調查目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播種行為就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穫命運。”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性。俗話説:“積一千,累一萬,不如養個好習慣。”為進一步落實教育部新修訂的《國小生守則》和《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把素質教育落實到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細節之中,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發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道德水平。這學期我校一直都致力於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並制定了方案,每週一個好習慣培養。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孩子們養成了一定的良好習慣。我們發現學生在做好操,升好旗,寫好字方面仍需下功夫。為什麼學生在這幾方面的習慣養成不理想呢?帶着這一問題,我先後對學生、家長進行了調查。希望通過這次調查,進一步瞭解影響學生習慣的主要因素,制定目標。以便在今後的工作實踐中更加有效地發揮育人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實現我們的育人目標。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

(一)調查對象

此次調查對象分兩類:學生

(二)調查方法:訪談調查

訪談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在家、在校的寫字、做操、升旗的行為表現。

三、調查結果

我們對學生的調查所得資料進行統計處理,情況如下:

1、每天在家寫字的姿勢如何:

正確 不正確 不確定

56% 36% 8%

2、在家是否有人提醒、督促糾正錯誤寫字姿勢:

有 無 偶爾

86% 8% 5%

3、你的書寫習慣如何(如書寫姿勢、格式、卷面、專注程度等):

好 一般 不好

91.8% 6% 2.2%

4、學校舉行的每週一升旗儀式:

認真參加且心情激動 參加,無任何感覺 不想參加

79% 19% 2%

5、升旗時是否佩戴紅領巾:

總是佩戴 有時不佩戴 總是不佩戴

98% 2% 0%

6、做眼保操時:

認真做 有時認真做 不想做

75% 20% 5%

四、問題分析與思考

(一)學生升旗、做操、寫字習慣的現狀分析與思考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在行為習慣方面存在着三個層面的現象,有着良好的行為習慣的佔80.8%,習慣一般佔16%,習慣不良的佔3.2%,從總體看,我班學生在習慣養成方面有着良好的收效,在升旗,做操,寫字三方面都還做得不錯。部分學生在寫字姿勢方面還比較弱,為學生健康發展,這些都是急待解決的問題。“以人為本”的理念告訴我們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在調查中不難發現,教師在很多時候都自認為自己的教育是最重要、最合理的,而忽視了與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忽視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對良好習慣形成的重要作用。

(二)制定標準

升好旗:1、穿好校服,正確佩戴紅領巾,按時參加升旗儀式。

2、集合鈴聲響後,各班在走廊上站好隊,安靜、整齊有序地進入操場。

3、站立時,挺胸收腹,雙手五指併攏,下垂緊貼褲縫邊。

4、升旗時保持安靜,不講話,不逗打。非少先隊員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

5、唱國歌時,聲音洪亮、節奏感強。

6、國旗下講話時,保持安靜,認真傾聽,講話完畢要鼓掌致謝。

7、升旗完畢,按指定線路退場,不擁擠、不喧譁。

寫好字:1、三年級及以上同學用鋼筆寫字。

2、寫字時保持安靜,注意力集中,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做到一筆一畫,不潦草。

3、寫字時姿勢端正,兩腳與肩同寬,平放地面。做到“三個一”(眼離本一尺,胸離桌一拳,手離筆尖一寸),要求身體與桌面垂直。

4、寫字完畢,認真整理書本,避免書本出現卷角現象。

做好操:

眼保健操:1、音樂響起,學生立即放下手中的事情,認真做眼保健操。

2、做眼保健操時,閉眼,精神要集中,穴位要準確,用力要適宜,符合節拍。

廣播體操:1、廣播準備音樂響起,各班體育委員迅速組織學生在走廊整隊,安靜、整齊有序地到達指定場地。

2、排隊集合要求做到快而不亂,並迅速呈體操隊形散開,縱橫成一條線。

3、廣播操音樂響起,精神飽滿地認真做操。動作正確到位、優美,與音樂協調一致,真正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

4、廣播操做完後按指定線路有序退場。

五、採取對策

(一)制定規章制度,培養良好做操習慣

為培養班級學生良好的做操習慣,加強對學生正確做操的訓練。班主任與體育老師聯繫,共同訓練、指導學生做操的動作準確性,同時在思想上讓學生意識到做操關係到一個人的精神面貌,一個班級的風貌,讓集體榮譽感促使孩子們做好操。

【第2篇】《低年級外來農民工子女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結題報告

本課題自xx年6月申請立項以來,在校領導的關心與支持下,保證了課題的順利進行。現經過一年的實踐研究與理論研究完成了任務,特申請鑑定驗收。現將本課題研究的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一、問題的提出

1、課題研究的背景

從1997年9月開始我校陸續接收外地來沈農民工子女入學,截至目前,我校的外地農民工子女佔據我校學生總人數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去年我校被瀋陽市教育局定為渾南新區農民工子弟國小。雖然我們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外地來沈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但據調查他們流動性大;多數家長只有國小文化,有的甚至根本沒讀過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基於這樣的情況,他們的孩子受家庭教育、教材、教學資源、教學方法等諸多因素影響,普遍缺乏社會責任感,隨意性行為較多,如學習活動中自控能力較差、注意力分散、不能專心聽講、不愛舉手發言、不愛質疑討論、作業比較潦草,不按時完成作業……教師叫苦不迭,學生也異常苦惱,這既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又給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教學管理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2、課題研究的意義

國內外教育教學研究資料表明,對於絕大多數學生來説,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非智力因素相關。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曾經指出:“簡單地説,教育就是要養成習慣。”由此可見,從一開始就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國小階段也正是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就會變成人生道路上前進的巨大力量,終生受益;反之,將貽誤終生。《外來農民工子女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旨在通過學校、家庭一體化教育,探究外來農民工子女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幫助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本課題的創新點在於所選確定的學校是農民工子弟國小,研究的對象是低年級的學生。

二、概念的的界定

外地來沈農民工子女是指隨父母來到瀋陽打工,常住地與户籍所在地分離人員的子女。

學習習慣是指由於反覆訓練而鞏固下來並變成需要的學習行動方式,它是不需要監督的、自動化的學習行為。就習慣而言,從生理機制上來講,習慣是一種後天形成趨於穩定的條件反射,它是由於多次的重複,使一定的情景和個體的某種行為,在大腦皮層形成的兩個興奮點溝通起來,建立起鞏固的暫時神經聯繫。

本課題從外地來沈農民工子女學習特點出發, 根據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需要確定研究專題,通過教育教學實踐研究探索培養學生養成學習習慣的途徑和方法。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目標

【目標】

1.通過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學教學活動,糾正外來農民工子女不良的學習習慣,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課前準備物品的習慣、閲讀課本的習慣、認真做作業的習慣和不懂就問的習慣。

2.探索出一套培養外來農民工子女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為這羣特殊的孩子的人生成長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研究內容】

1.調查瞭解並分析外地來沈農民工子女學習習慣的現狀及成因。

2.探索出一套適合我校低年級外來農民工子女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的途徑與策略。

3.引導家長掌握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提高農民工家長的教育水平。

四、研究的對象:

在我校就讀的二年級外地來沈農民工子女。

五、研究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在研究過程中,要以如何引導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為主線,以他助、互助、自助等手段,構建學生學習習慣教育的運行體系。要把教師的科學輔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有機結合起來。

2、整體性原則:要以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個學生在不同水平上的發展,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並以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為實踐的價值目標。

3、可行性原則:在研究過程中要明確區別不同區域、不同環境、不同條件、注意切實根據自己學校和學生的實際,重在針對性、實踐性、操作性。

六、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強調行動者參與研究,採取觀察、談話、訪問、接觸等多種方法,安排良好學習習慣的技能訓練。

2、個案剖析法:建立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個人檔案,注重剖解,形成典型個案。

3、調查研究法:進行團體、個體問卷調查,針對反饋信息,探尋實施策略,注重共性與個性相兼顧,強調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4、經驗總結法:在課題實施過程中,大膽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創新研究,積累總結經驗,為以後的良好學習習慣提供便利。

七、課題實施的過程

1、創設和諧的育人班級環境

整潔和諧的人文環境無疑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為了給孩子們營造一個温馨和諧的班級環境,教室的每一面牆上都會有一個笑臉榜,如:星級作業、我會聽講、課上發言我最棒等。笑臉榜旁邊會有一句相對應的名人名言,以此激勵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室的黑板報也做到了定期更換,更換的主題要圍繞本課題的內容而定。使學生一進到教室就明確要養成怎樣的學習習慣。2、以課堂為主陣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前:

(1)準備好物品的習慣

a、強化訓練

二年級學生自控力差,沒有整理物品,做好學習準備的習慣,單憑老師的一句簡單的“做好課前準備啊”絕對不行,學生前腳答應,後腳就出去活動了。所以我決定通過強化訓練讓學生養成課前準備物品的習慣。我經常利用晨會、班隊會課反覆演練,同時表揚做得較好的學生,並委任這些學生做小隊長,監督同組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學生由最初的上課時桌面亂七八糟,到隊長提醒能夠被動整理桌面物品拿出下節課的書本,到現在的自動完成課前準備,發生了質的飛躍,看見學生的變化,我的內心充滿了幸福感!

b、表揚激勵

好學生是誇出來的,學生自制力差,忘記是難免的。“物品擺放我最好”的評比使學生在比賽中獲得表揚與獎勵,一個笑臉,一句表揚就會讓做得好的學生做得更好,沒做好的學生及時糾正;如果教給別人正確的做法,並連續幾天都做得很好,就給予獎勵。我想一次獎勵要比1o次批評的效果好得多。久而久之,學生課前準備用具的習慣就會養成了。

(2)專心聽講的習慣

專心聽講是學生在課堂上接受信息、獲取知識的基本保證。二年級的國小生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有意注意保持時間短。針對這些特點,專心聽講的學習習慣是否養成,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除了正常的課堂學習常規的教育與訓練外,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瞭如下研究:

a、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講課,教學語言力求兒語化和趣味性,激發學生認真聽講的興奮點。如:數學教學內容本身比較抽象、枯燥,如果教學語言生澀、呆板,學生學起來就乏味、疲倦,很難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在保證教學語言精煉、準確的前提下,更多的加入了兒童喜聞樂見的遊戲和故事,每一節課學生都會在輕鬆快樂的氛圍收穫着知識。

b、注意動靜結合

為了使學生始終保持專心聽講的學習情緒,在講授過程中,要觀察學生的表情,適時的調整課堂的節奏。不要一味的只講課,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動口講一講,動手擺一擺,動筆練一練,並穿插一些輕鬆活潑的遊戲,這對於調整學生的聽課情緒往往是大有裨益的。學生處於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有意注意的保持時間自然增長。

(3)閲讀課本的習慣

閲讀是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和手段,讓學生會看書,從書上間接獲取新知,這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習慣的培養問題,同時也是教會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語文綱要”也明確指出:“閲讀教學中的任務,除了着重培養閲讀能力之外,同時還要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這種習慣主要包括:認真讀書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一邊讀,一邊圈、點、畫、記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外閲讀的習慣。”

a、指導學生根據不同學科用不同的方法讀。

由於二年級的數學課本主要是以插圖為主,教給學生看數學課本要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看,在課堂中,學生就會有順序的看課本上的插圖,數清圖中各種物體的個數,用簡單的語言進行圖解了。應用題的閲讀則要求學生會找到重點句子重點詞語反覆讀,從而理解題意,完成算式。

語文課的讀書方法就要遵循大綱的要求了,要一邊讀書,一邊圈畫生字詞,遇到不認識字要學會做標記,然後查字典解決。同時要求學生課文要學會多讀幾遍,漸漸理解課文表達的意思,同時學會積累好詞佳句。“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思想要從小就紮根學生的心理。

b、培養學生課外閲讀的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對義務教育階段在語文閲讀教學上的要求首先從閲讀數量上入手:一是提倡擴大閲讀面,要求“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擴大閲讀範圍,拓展自己的視野”,“廣泛閲讀各種類型的讀物”;二是規定課外閲讀量,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閲讀量達400萬字以上。教師把這些閲讀要求列給學生,讓學生明確課外閲讀的意義,使學生把閲讀作為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自覺行為和主動要求。同時開展早讀經典美文、童話故事我來講、經典誦讀大比拼等活動,激發孩子課外閲讀的習慣,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

(4)不懂就問的習慣

由於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域,他們的口音也是南腔北調,很多學生由於膽小或怕別人笑話自己的口音,即使課上沒聽懂老師的授課內容也從不發問,長此以往學生不會的課程就越來越多,成績也隨之越來越差,最終導致厭學情緒。為了杜絕類似事情發生,我是這樣做的。

a、故事引領

低年級的學生最愛聽故事,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利用班會時間,給學生講孔子不恥下問、列寧、孫中山不懂就問的故事。讓學生聽完故事發表自己的感受,並隨機採訪平時從不發問的學生,聽聽他們的心聲,告訴學生不懂就問是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敢於發問的學生老師才會欣賞他。b、循序漸進

要想讓學生不懂就問實施起來肯定有難度,先強制學生每天問一個問題,對敢於問問題的學生要提出表揚,並張貼笑臉激勵他。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堅持一個月,學生就會由最初的老師強制發問變成願意問問題了。待時機成熟再開一次班會,交流心得。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又增進了師生的感情。

(5)認真寫作業的習慣

良好的作業習慣的養成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率。為培養學生認真寫作業的習慣,我準備從以下幾點做起:

營造安靜的氛圍

克服壞習慣首先要使孩子認識到壞習慣的危害,樹立克服壞習慣的信心和決心。通過守紀教育讓學生認識到作業習慣的重要性,規定在班級中不能大聲喧譁、追逐打鬧,表揚認真作業的學生,展示優秀作業,樹立榜樣,營造一個靜心作業的氛圍。

b、鍛鍊意志

意志在良好作業習慣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孩子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恆,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難以形成。例如,有的孩子既想學習又想玩,為培養在別的同學玩時自己能堅持學習的好習慣,就要以頑強的毅力抑制玩的念頭而堅持學習,經過多次反覆,就能形成當別人玩時自己仍能堅持學習的好習慣。

限制時間

孩子做作業的速度慢,是因為他們對時間和作業量的估計難以像大人那樣準確。因此根據作業量,限定孩子做作業的時間,就會讓他們在心理上有個時間目標,從而及時、投入、專心致志地完成作業,然後再高高興興地去玩。

班級制定星級作業評比細則

學生做作業時要做到:態度認真、獨立思考、不拖拉作業、應付作業、不抄襲別人的作業、書寫姿勢正確、書寫工整、格式規範、獨立完成、仔細檢查、作業有錯誤及時訂正。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還要因材施教,促使學生不斷進步。

3、家校合作,共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僅僅靠學校老師單方面的培養是不夠的,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我們利用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宣傳良好學習習慣對孩子一生所起的作用,在家長心裏樹立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同時我們還利用校訊通這一平台,把學生在校的表現通過短信及時傳達給家長,讓家長做到心裏有數;家長及時把孩子在家的學習習慣反饋給老師,這樣老師和家長共同有針對性的對孩子開展活動,促進了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八、課題研究的基本步驟

1、準備階段:xx年6月---xx年8月

主要任務是申請立項,做好課題研究的有關準備工作。我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學習了教育理論,不斷提高了對本課題重要性的認識。同時我編制出實驗方案。並反覆修改,使之臻於完善,並報批區科研部。

2、實驗階段:xx年9月中旬——xx年7月末

本階段我搜集、整理和運用了同行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比較分析,制定出符合我校實際的方法。

其次,我積極參加各級科研部門舉行的培訓活動,通過活動,加強了教育理論和教科研知識的理解,更新了觀念、轉變思想,樹立了正確的育人觀,為開展課題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研究過程中我相繼完成了2份調查報告,做出了相應的分析和改進。

最後在研究過程中,我注意收集、整理課題研究過程的原始資料,進行階段性總結與評估,及時提煉研究的成功經驗與典型案例。我撰寫的相關的論文參加國家級的評比,獲得了一等獎並被評為科研先進個人,撰寫的案例參加了省教育學會的評比,獲得了二等獎。

3、總結階段:xx年7月---xx年9月

本課題研究後期,我對研究中產生的過程性材料進行了歸納和梳理,對研究中產生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對階段性成果進行鑑定和提煉。在對整個研究過程進行客觀評價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形成本課題結題報告。

九、研究的成果

通過課題研究的過程化,我逐步成長起來,我的科研水平藉助課題研究這一載體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經過我不懈的的努力,現在實驗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已經深入人心,撰寫的論文也獲得省教育學會的認可。

1.通過調查,學生的學習習慣有了明顯的改善。

a優秀

b良好

c及格

d不及格

實驗前

實驗後

實驗前

實驗後

實驗前

實驗後

實驗前

實驗後

準備物品的習慣

a:0% 0人

a:65% 68人

b: 3% 3人

b:35% 37人

c:40% 42人

c:0% 0人

d:57% 60人

c:0% 0人

專心聽講的習慣

a:5% 5人

a:37% 39人

b:32%34人

b:53% 56人

c:25%26人

c:8% 8人

d: 38%40人

d: 2% 2人

閲讀課本的習慣

a:7% 7人

a:45% 48人

b:14%15人

b30% 32人

c:20% 21人

c:25% 25人

d: 59%62人

d: 0% 0人

不懂就問的習慣

a:6% 6人

a:55% 58人

b:21% 22人

b:28% 30人

c:32% 34人

c:17% 17人

d:41%43人

d: 0%0人

認真寫作業的習慣

a:15% 16人

a:56% 59人

b: 36%38人

b: 36%37人

c:25%26人

c: 7% 7人

d: 24%25人

d:

通過數據對比看出,二年級學生經過一年的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訓練後,在認真傾聽、課前準備物品、閲讀課本、認真做作業和不懂就問的習慣上有了很大進步!

2. 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本實驗與學生學習活動緊密結合,學習習慣的養成其效果很快反映在學習質量上。在課堂學習中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在課堂學習效果的檢測中成績有明顯進步。

十、

a優秀

b良好

c及格

d不及格

實驗前

實驗後

實驗前

實驗後

實驗前

實驗後

實驗前

實驗後

準備物品的習慣

a:0% 0人

a:65% 68人

b: 3% 3人

b:35% 37人

c:40% 42人

c:0% 0人

d:57% 60人

c:0% 0人

專心聽講的習慣

a:5% 5人

a:37% 39人

b:32%34人

b:53% 56人

c:25%26人

c:8% 8人

d: 38%40人

d: 2% 2人

閲讀課本的習慣

a:7% 7人

a:45% 48人

b:14%15人

b30% 32人

c:20% 21人

c:25% 25人

d: 59%62人

d: 0% 0人

不懂就問的習慣

a:6% 6人

a:55% 58人

b:21% 22人

b:28% 30人

c:32% 34人

c:17% 17人

d:41%43人

d: 0%0人

認真寫作業的習慣

a:15% 16人

a:56% 59人

b: 36%38人

b: 36%37人

c:25%26人

c: 7% 7人

d: 24%25人

d:

問題與討論

本課題雖然按時完成了任務,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養仍成為教育的焦點,只有提高了作為孩子第一位教師的家長的文化素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就會有很大的改善。我還需要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不斷完善和發展,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懈努力,不斷創新,把進一步研究外來農民工子女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方法作為我今後研究的目標,進而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第3篇】《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校本研究》中期報告

老洲中心學校課題組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電化教育館[xx]52號、省電教育[xx]31號和市電教館銅教電函[xx]5號文件精神,進一步推動全國教育技術研究規劃課題工作,加強校際的互動、交流和合作,發揮教育技術課題研究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示範和引領作用,提升課研的學術水平,依照中央電化教育館《“xx”全國教育技術研究規劃課題中期評估檢查指標》的要求,現將我校承擔的“xx”全國教育技術研究規劃課題《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校本研究》中期自檢評估情況報告如下,如有不足之處,敬請省、市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一、課題批准立項的時間

xx年5月我校課題組經過反覆研究討論擬定《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校本研究》作為中央電化教育館“xx”全國教育技術研究規劃課題研究方案。該方案經市、省專家組指點、論證、評審,於xx年11月被中央電化教育館確定為“中央電化教育館‘xx’全國教育技術研究專項課題”,課題立項號為062921360(見安徽省電化教育協會、安徽省電化教育館省電教[xx]20號文件)。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以及實施步驟

(一)課題研究的內容

1、關於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與計算機教學培訓的研究。

2、關於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與語文、數學等學科教學整合模式、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3、關於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與遠程教育、教育教學資源與語文、數學等學科教學整合的研究。

4、關於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與學校校本教研的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

xx年5月——xx年7月,主要任務是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設計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和做好課題論證、申報立項等工作。

2、調查階段:

xx年8月——xx年12月,主要任務是設計調查方案,開展實地調查,撰寫調查報告。

3、實施階段:

第一步:xx年1月——xx年12月,主要任務:(1)關於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與計算機教學培訓的研究。(2)關於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與語文、數學等學科教學整合模式、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第二步:xx年1月——xx年8月,主要任務:關於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與遠程教育、教育教學資源與語文、數學等學科教學整合的研究。

第三步:xx年9月——xx年12月,主要任務:關於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與校本教研的研究。

4、總結結題階段:

xx年1月——xx年8月,主要任務是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課題研究成果彙編,課題驗收結題工作。

三、課題研究工作開展情況

《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校本研究》自被中央電化教育館確定為“中央電化教育館‘xx’全國教育技術研究專項課題”立項時間以來,我校課題組嚴格執行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加強課題研究過程的管理,認認真真地開展工作,紮紮實實地抓落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認真深入開展課題研究調查工作。

為了努力實現課題研究組確定的課題研究的目標,準確地界定課題研究的可行性以及正確評估課題研究成果的價值性,我們課題組在向市、省電教館遞交了《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校本研究》實施方案後,就及時組織廣大課題組成員廣泛開展了課題研究調查工作,認真紮實地做好“調查方案的設計、深入各村小實地調查以及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調查資料情況的分析和調查總結報告的撰寫”等調查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管理工作,切實注重課題過程的研究,為下一步課題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收到了一定的實際效果。

2、認真及時做好課題開題工作。

自我校申報的《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校本研究》課題研究方案,被中央電化教育館確定為“中央電化教育館‘xx’全國教育技術研究專項課題”以後,在市、縣電教館領導的關心指導,經過課題組達一個月的精心籌備和全體課題組成員共同努力下,xx年9月20日上午在老洲中心國小電教室進行了正式開課。參加會議人員達40餘人。首先,課題組副組長包柏鬆同志宣讀了中央電化教育館和安徽省電教館“關於公佈‘xx’全國與全省教育技術研究立項課題的通知。”(中央教電館研字062921360號和省電教[xx]20號文件)。接着課題組副組長魏百海同志代表課題組向參加會議的專家、領導以及全體課題組成員作開課報告以及有關課題研究問題的説明。再接着課題組組長周堅平同志宣讀了“課題研究管理制度和相關措施”。然後,銅陵縣教體局電教館李久東同志圍繞“課題研究管理的問題”作了專題講座。最後,課題組組長周堅平同志作了總結性發言並就有關課題研究的任務進行了具體地佈置。同時,會議還號召和倡導大家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要潛心研究,認真反思,開拓創新,精益求精,讓大家人人都在研究的狀態下工作,人人都成為一名研究型的教師。本次開題會將永遠載入老洲中心學校教育發展史冊。

3、以校本培訓為抓手,認真開展校本培訓工作。

(1)領導重視,全員發動。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教師觀念的更新,結合學校現有的電教設備,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校本培訓實施方案,通過印發學習資料、邀請專家講座、開展專題討論、撰寫心得體會,促進教師提高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和應用水平。正因為觀念的更新,許多教師對應用現代教育手段情有獨鍾,全身心地投入,樂此不疲。

(2)重點培訓,分層推進。首先從學校領導開始,校長主任身行力先,自覺參加由中心學校課題組舉辦的計算機和英特爾r未來教育專業的培訓,佔領信息教育的至高點,取得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主動權。接着培養現代教育技術骨幹教師和電教設備管理人員,適時先派他們參加由縣、市、省電教館舉辦的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核心的專業培訓,回校後,再對全體教師進行培訓,充分發揮“母機”聯動作用。自xx年2月以來,我們先後選派了20餘位骨幹教師或電教設備管理人員參加了由縣、市、省電教館舉辦的現代教育技術專業培訓。最後着力全體教師的培訓,力爭讓每一位教師不僅“會用”、“愛用”,並且“用得好”。xx年暑期,我校將現有的48位國小教師分兩批參加由市教育局電教館舉辦的計算機教學專業培訓,其所有參培人員均取得由市教育局統一頒發的《銅陵市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考核合格證》,率先成為全縣18所中心學校第一個教師100%參加計算機教育專業培訓的學校。xx年10月——xx年12月,我校課題組依照子課題(一)的實施方案,利用每週的雙休日的星期六,又對全體課題組成員進行計算機等輔助教學提高的培訓。xx年7月25~30日,我校課題組對全鄉48位國小教師進行了暑期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國家遠程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培訓。xx年8月我校課題組又對48週歲以下的教師進行英特爾r未來教育基礎課程項目的培訓。

4、建立健全課題研究管理制度。

為了進一步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全面推動我校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向縱深發展,引導廣大教師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使課題研究與平時的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切實做好課題實施工作,我校課題組經過多次會議的研究討論,並結合學校工作實際,先後制定出台了有關課題的“學習研究制度、課題檔案建設制度、課題成果彙報與交流制度、課題經費保障制度、課題實施情況報告制度”等一系列課題研究管理制度,從而保證了課題有序地開展下去。

5、強化現代教育技術基礎設施的投入與建設。

(1)xx年在省市電教館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學校通過向教師借款付高利息的方式,投資1萬餘元(其餘資金由省市電教館承擔)新置一台多媒體教學設備,率先成為銅陵縣18所中心國小第一個擁有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學校。

(2)xx年學校又投資1萬餘元,用於標準化多媒體教室內的日光燈、電風扇、課桌椅、窗簾等硬件設施建設。

(3)xx年5月學校再投資1萬餘元,開通了校園計算機互聯網,實行網絡資源共建共享和優勢互補,發揮典型引路和整體帶動作用,促進學校現代教育技術再上一個新台階。

(4)通過配備的農遠接收系統,計算機互聯網等電教設備,大量接收外界優質教育資源,通過下載、整合、刻錄,不斷補充光盤資源。到目前為止,學校通過下載、刻錄、補充光盤資源達100餘盤,接收教育教學資源達400g。

6、圍繞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開展與課題研究相關的校本教研活動。

(1)認真開展“三機一幕”進課堂活動。(“三機”即收錄兩用機、實物投影機、多媒體;“一幕”就是投影幕),學校課題組嚴格要求教師適時將錄音磁帶、光盤以及相關課件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認真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改進教學過程,擴大學生知識面,拓展創新教學思路。

(2)認真組織開展第五、六屆國小語文、數學電教優質課暨“農遠”工程教學應用比賽活動。

(3)認真組織開展縣鄉教學能手校域示範公開課教學月活動。

(4)認真組織開展縣級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教學應用新星評比活動。

(5)認真組織開展教學對外開放周活動。

(6)認真組織開展六項電教學術作品的評選活動。

(7)認真組織開展縣、鄉“教學能手”評比活動。

四、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

在前一階段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雖然我們取得了一定收穫與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1、課題經費不足。由於學校經費嚴重不足,難以滿足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師外出學習所需的費用。

2、缺乏課題研究的第一手參考學習資料和專家的指導,課題研究不夠深入細緻。

3、由於教育人事變動太大,課題組相關成員需要適時更換,難以保持課題研究的持續性。

4、師資隊伍普遍存在年齡偏大,難以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需要。

五、課題研究的重要變更

1、原課題研究

領導小組組長陶端正同志因縣教體局人事的變動,已於xx年2月調離老洲中心學校。為了不影響課題的正常研究工作,經課題領導小組會議討論研究,決定有現任老洲中心學校校長周堅平同志擔任課題組組長,且已上報市教育局電教館備案。

2、由於鄉中心學校教研員的更換,現有原中心學校辦公室主任魏瑋同志擔任鄉中心學校教研員,全面負責主持全鄉國小教學與教研工作。為了加強課題研究過程管理中的組織協調工作,督促課題研究有條不紊地持續下去,經課題領導小組會議討論研究,並徵得課題組組長的同意,決定增補魏瑋同志為課題研究領導小組成員,且已上報市教育局電教館備案。

六、課題研究領導小組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下階段的課題研究中,我們將繼續遵循最初的課題研究思路,緊緊圍繞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和前一階段遇到的問題展開研究:

1、加強理論學習。針對現有教師自身理論知識狀況,充分利用學校計算機的互聯網絡資源,加強教師相關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借鑑成功的研究經驗為己所用。

2、繼續將課題研究與教學研究活動、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結合起來,多種渠道開展有效活動,以活動支撐和服務於課題研究。

3、通過開設講座、教師自學、組織集體學習討論等方式,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真正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

4、加強課題組成員反思意識,不斷深化課題研究,力爭在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上有所創新。

5、努力想盡一切辦法加大課題經費自籌力度,多渠道、多方式爭取較大的課題經費。

七、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一)上傳到網上的材料成果

1、課題申請·評審書。

2、《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校本研究》實施方案。

3、《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校本研究》開題報告。

4、關於要求更換課題組長的申請報告。

5、關於要求增補課題研究人員的申請報告。

6、《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與計算機教學培訓的研究》實施方案(子課題一)以及研究報告。

7、《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與語文、數學等學科教學整合模式、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實施方案(子課題二)以及研究報告。

8、《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與遠程教育、教育教學資源與語文、數學等學科教學整合的研究》實施方案以及研究報告。

9、《農村國小教師教育能力培養的校本研究》中期報告。

(二)階段性研究視頻成果

1、電教優質課堂教學實錄(3盤)。

2、課題組成員的教學設計和課件(1盤)。

3、相關論文電子文檔(1盤)。

5、師生獲獎成果(1盤)。

6、課題研究成果集(1盤)。

(三)階段性研究其他成果

教師成果:

1、江永生、李久東二同志撰寫的教育技術研究論文《淺談現代教育技術與國小數學教學》榮獲xx年安徽省六項電教學術作品評選三等獎,並收入安徽教育資源網()。

2、包柏鬆、江永生二同志撰寫的《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方案榮獲xx年安徽省六項電教學術作品評選三等獎,並收入安徽教育資源網()。

3、包柏鬆、王素娥二同志撰寫的《烏鴉喝水》教學設計方案榮獲xx年安徽省六項電教學術作品評選三等獎,並收入安徽教育資源網()。

4、胡紅兵同志xx年7月榮獲銅陵縣第五屆國小優質課堂電化教學暨農遠工程教學應用比賽(語文學科)二等獎。

5、江永生、章愛琴、王浩、魏百海四同志xx年5月分別榮獲銅陵縣第五屆國小優質課堂電化教學暨農遠工程教學應用比賽(數學學科)一、二、三等獎。

6、魏百海、章愛琴、王娟娟三同志xx年6月榮獲銅陵縣“教學能手”稱號。

7、魏百海、王浩二同志xx年7月榮獲銅陵縣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教學應用新星稱號。

8、江永生、趙清潔二同志設計的《可怕的白色污染》教案榮獲xx年銅陵市中國小電教教案設計評比三等獎。

9、江永生的《點滴積累》榮獲xx年全縣中國小教師個人主頁評比一等獎。

10、江永生的《梯形面積的計算》榮獲xx年全縣中國小多媒體教育軟件評比二等獎。

11、王浩的《圓的認識》榮獲xx年全縣中國小多媒體課件設計評比二等獎。

12、王浩撰寫的《培養求異思維,提高學生數學素養》論文榮獲xx年全縣中國小電教論文評比三等獎。

13、江永生、王浩二同志xx年10月榮獲銅陵縣新課改國小數學教師典型課例教學大獎賽二等獎。

14、王浩xx年10月榮獲銅陵縣中國小教師全員崗位考評教學大獎賽數學組一等獎。

學生成果:

1、代雲、蘇芮同學分別榮獲銅陵市第五屆中國小電腦製作科技創新作品評比一、二等獎。

2、王禮珊、金瑩同學分別榮獲xx年銅陵縣首屆中國小生信息學奧賽二、三等獎。

3、谷玉鎖同學榮獲銅陵市第九屆中國小電腦製作科技創新作品評比二等獎。

八、中期檢查活動簡況: (檢查時間、地點、評議專家、參與人員等)

根據教育部中央電教館[xx]52號和省電教館[xx]31號文件的要求與具體實施辦法,銅陵市電教館從今年九月份開始組織開展對我市國家級、省級實驗學校“xx”教育技術課題中期評估工作,我市共有課題22個。

接到省館文件後,我館於xx年9月15日組織22個課題學校的負責人在市十二中學召開了課題交流研討會,會上傳達了國家、省相關文件,各課題負責人分別介紹了課題進展情況。根據文件要求確定了自查時間和材料報送時間。各課題組會後積極準備,按時完成自查和網上報。所有課題材料上報市電教館。

我館於xx年11月11日組織專家在銅陵市附屬幼兒園集中對所有課題進行評估。本次評議專家組成員有:

1、市電教館館長殷振平

2、市電教館副館長劉勛(中高)

3、市教育局教研員張瑞光老師(中高)

4、市一中潘澤航老師(中高)

5、市二中嚴良化老師(中高)

6、市十中宋陸玖老師(中一)

7、市銅官山教育局教研員胡斌老師(小高)

8、市實驗國小曹梅老師(小高)

9、市電教館工作人員張海成(中一)

課題中期評估辦法,主要採用(1)、查看資料;(2)、和課題學校教師交流座;(3)、現場調研等方式。

九、專家組評估要點:(側重於過程性評估,檢查前期課題研究已經取 得的成果,進行可持續評估,調整研究計劃建議等,限800字。)

該課題歷時3年的研究,經過先期準備,論證立項,師資培訓,硬件建設,教學實踐等階段,有豐富的成果,帶動了全校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該課題選題好,針對性強,觀念新,運用恰當,效果明顯,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建議該課題在以後的研究中,進一步開展創新性研究,以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發展。

經專家查閲資料得分78分

專家組組長簽名:殷振平張瑞光 胡 斌 梅

xx年11月16日

十、省級課題領導小組辦公室核查意見:

同 意

xx年12月12日

(包柏鬆、魏瑋擬稿 周堅平審定)

【第4篇】“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研究”結題報告

中國教育學會“十五”規劃課題

“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研究”

結題報告

根據《關於在“十五”期間開展教育課題研究的通知》精神,2001年6月---2004年7月,薊縣教研室承擔了中國教育學會“十五”規劃課題“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研究”這一課題的實驗研究工作,經過為期三年的認真研究和探索,現已如期結題,並取得了預期成果。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新世紀發展教育的客觀需要,這種需要不僅是從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從民族進步、社會發展的大局出發,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塑造適應新世紀經濟全球化人才競爭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宏偉目標而提出的。2001年6月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確立了基礎教育發展的總方向——素質教育。國家《新課程標準》的頒佈與實施,使我們明確了這輪新課程改革是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的;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主動和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協作的能力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是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學生髮展為本是改革的中心任務。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要落實這些先進的理念和任務,就必須轉變原有的一些教學理念,改革障礙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的組織形式,研究學生的學習方式,創設適合於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學習環境,為學生的發展和未來服務,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

21世紀是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本質是創新,創新的基礎是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在世界範圍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國教改都不約而同的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關鍵凸顯出來。世紀之交,第三次全教會吹響了向素質教育進軍的號角。國家站在整個民族在21世紀的國際地位的高度,加大了推進素質教育的力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新的時代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由於我國的傳統教學思想束縛了教師,再加上教育體制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適應考試,從國小到中學形成了應試教育的格局。以陳舊的教學內容侷限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實踐能力的培養。那麼怎樣來改變這種現狀?在這一背景下,我們開展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題研究,迴應和反應了時代對教育的需求。

目前,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指導下,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廣大教師正在大力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關注學生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成為課程改革的重點。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已成為大家的共識。新的這輪課程改革,是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的,這需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需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需要淡化學科界限;自主選擇合適的教育載體,為學生的發展和未來服務,為終身學習服務。教學強調均衡性、合作性、選擇性和共創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對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邏輯延伸,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最高形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對於中國小生的成長來説,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實施過程。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和培養要求學生手腦結合,是學生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需要的基礎教育,因此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不能缺位的,必須在實踐中進一步進行探索和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任務和理論依據

(一)課題研究的任務:

1.進行教學原理、教學過程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國小素質教育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可行性、適用的範圍,它們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

2.探索中國小素質教育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模式,包括調整教學內容、構建課堂教學新體系的教學結構、改革課堂教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

3.進一步探索適合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包括評價標準、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方法。

4.通過創新性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具有紮實基礎知識與技能,能積極進行創新思維,善於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探索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途徑與方法,形成有實踐價值的實驗研究報告、教學設計案例、實驗經驗論文等。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一課題的研究,要堅持運用各種教學理論的新體系,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唯物辯證法為指導,貫徹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的指示以及江澤民總書記的“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的指示,根據我國國情吸收發達國家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改革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進行教學原理、教學過程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國小素質教育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可行性、適用的範圍,它們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探索中國小素質教育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模式,包括調整教學內容、構建課堂教學新體系的教學結構、改革課堂教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進一步探索適合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包括評價標準、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方法。

三、課題研究的實施

本課題實驗從2001年6月起批准立項到2004年7月結束,研究時間持續3年多,中途無間斷,研究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1年6月—2002年7月,確定實驗校和子課題,制定可行性實驗方案。

2001年6月-8月,利用三個月時間,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了有關文件,並對全縣各中國小進行認真分析論證和篩選,把全縣國辦中國小、鄉鎮中國小確定劃分為不同層次課題研究試驗校。批准實驗校根據本身教育資源確定子課題,撰寫可行性課題研究方案。

2001年9月-2002年3月,課題組成員開始研究論證,並及時掌握子課題校研究進展情況。2001年6月,結合薊縣中國小教師中開展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薊縣教研室制定下發了《關於薊縣中國小、職校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實施意見》。在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中,倡導全縣各學校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積極推進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改變落後的教學結構,構建“導學諧振,主動探索,主體發展”等多種課堂教學模式。

2002年4月-5月,結合我縣教育教學實際,探索出適合我縣教育的教學模式、理論框架及其操作體系。如縣教研室的“導學諧振,主動探索,主體發展”教學模式;擂鼓台中學的“立體效應”型教學模式;馬伸橋中學的“研究性學習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等包括各學段各學科多個課堂教學模式,有利地激發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使學生真正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

2002年5月底,在對全縣承擔子課題研究的學校調研的基礎上,縣教研室中心課題組組織了全縣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和所取得初步成果的交流活動,會上有8所學校的8個子課題組,分別代表不同層次的學校將開題一年來研究進展情況及撰寫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交流,並把這些典型經驗和先進的教學模式向全縣推廣,推動了薊縣中小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

2002年5月-6月,根據全縣課題研究實際,制定下發了薊縣《關於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的意見》,推動了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的開展。通過在全縣中國小、職校廣泛開展此項活動,調動全體教師積極主動參與教改,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廣大教師正確處理了“五個關係”:即前瞻性與現實性的關係,教科研與教師學科基本功、一般基本功的關係,教學改革與常規教學的關係,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基礎與能力的關係。深入開展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思維方式的“四基”教學,着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本課題的實施過程中,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了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結合我縣具體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我們還邀請北京三十五中特級教師、教科室主任顧義羣講授“雙主教學”理論與實踐。教研室主任、主管主任和各學科教研員為全縣中國小領導、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理論講座8場,舉行新大綱、新教材輔導、六年級教材教法和高中會考專場輔導16場,有的學科結合輔導與講座,還展示了的創新教育優秀課。對幹部教師增強教改意識,更新教育觀念,加強教學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階段:2002年9月—2004年1月,重點探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標體系。

在完成第一階段任務的基礎上,《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課題組的領導和教師更加深刻認識認識到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課題組成員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手段,及時瞭解了全國各地在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先進經驗。縣教研室又組織全縣的課題組骨幹教師,到山東臨淄、江蘇洋思和河北衡水等名校學訪,學習先進經驗,回來後認真進行學習心得體會交流,進一步深化本課題的實驗工作。

根據我縣城鄉教育差異,課題組成員可根據薊縣《關於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的意見》的要求,指導和探索各學段、各學科不同層次的教學模式。在教研室“導學諧振,主動探索,主體發展”的大模式下積極創建各學科的教學模式。如:國小語文的“單元授課,激情導學,協作實踐,能力發展”模式,國小數學的“自學——探究”模式,高中語文的“立體效應”模式,中學語文、數學的“協作實踐、點撥反饋”模式等等。不同的教學模式都強調了“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將課堂教學過程變成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學習的過程;以人為本,積極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教學,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我們還通過研究課、研討會、報告會等多種形式,開展系列交流活動,促進全縣中國小任課教師掌握《天津市中國小學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指導意見》的精神實質,引導教師從實際出發,注意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基礎性,使培養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的設計和要求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為宗旨,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進行整體優化,並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探索貫徹《天津市中國小學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指導意見》的方法,使學生能夠發現、認識新知識、新事物,獲得新思想和新方法,形成初步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

2003年4月中旬,全國首屆“和諧杯”新課程理念優質課評選活動在我縣舉行。在這次評選活動中,我縣也推選了一批學科教學骨幹教師參評,對我縣中國小今後開展的課程改革和教科研活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它是一次展示新課程理念下和諧教學課堂模式的講課比賽,也是總結交流課題成果和經驗的研討會,又是一次聆聽專家、學者講解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怎樣上課、評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報告會。為我縣教育系統廣大幹部教師提供了一次向參加優質課評選的各省市兄弟學校教師學習的好機會,提升我縣幹部教師新課程理念,推動我縣中國小教師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以及教科研活動的開展。

2003年6月上旬,我們先後邀請市教科院王敏勤教授等專家為我們教研員作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改革系列講座。並把課改系列講座內容刻錄成光盤發放到各鄉鎮教委和國辦校,供基層校領導和教師學習。暑期我們又舉辦了以新課改理論知識為內容的全員培訓活動。2003年8月初,對國小業務校長進行培訓,舉辦專家講座,並分別對國小各學科參加新課改教師進行培訓。各學段學科教研員深入各鄉鎮、國辦中國小的課題實驗校指導課題的研究工作,發現問題及時指導反饋,有力地推進了課題研究的進展。

2003年下半年,重點研究、構建有利於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途徑,形成可供操作的教學案例和實施辦法。我們進行了區域性教研,分別組織了上倉片,下倉片,邦均鎮片,下營片,擂鼓台片等鄉鎮的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觀摩課、研討課和典型課活動,從中總結經驗,確立適合我縣不同地區的教學模式,並擇優向全縣推廣。

在分片教研,典型課引路的基礎上,課題領導小組組織課題組成員進一步進行研討,對課堂教學及其模式進行反思,尤其是它的可操作性和效應情況,最後進一步確立了我縣國小、國中、高中的學科教學創新模式,理論框架和操作體系。同時制定了我縣中國小課堂教學的《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評價體系,包括課堂教學、教案、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學生評價教師四大方面。

為鞏固實驗成果,肯定實驗者的成績,我們對點校的實驗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評價,採取了聽取彙報,查閲資料,深入課堂,師生訪談,調查問卷的形式,對課題的進展情況,特別是課堂教學實施創新教學模式情況進行了調研和評價,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第三階段:2004年2月—2004年7月做好各種研究資料的徵集和數據的統計和終結性成果的總結。

在前兩個實驗階段的基礎上,重點做好各種研究資料的收集、數據的統計和終結性成果的總結工作。中國小各學段教研員深入基層校開展聽課調研,特別是深入山區、庫區、邊遠地區的學校,進行指導,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和指導。集中解決在新課程實驗、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畢業班教學管理以及開展課題研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每到一所學校,分別召開中層幹部、班主任、任課教師及學生座談會,聽推門課,然後與學校領導反饋意見,總結經驗,分析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召開座談會二百多次。聽課一千多節,聽課教研中,發現典型課給予推廣,舉辦各學段學科教學觀摩課二十八節。認真落實市教研室制定的《課堂評價標準》,檢查各基層校開展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以及第五屆中青年教師“雙優課”自評互評情況,指導教師認真上好每一節課,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和教學監控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各學科探索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途徑,總結出具有普遍性、實用性的教學成果,創建“導學諧振,主動探索,主體發展”等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教學精神的多種課堂教學模式。並把各學科教學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典型經驗、典型課例向全縣推廣,推動薊縣中國小素質教育深入開展,全面提升薊縣中國小教育教學全面上水平。

薊縣康各莊中學承擔的子課題《構建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研究,經過一年來的努力,構建了預習、檢測、解疑、總結規律、反饋的“五步教學法”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實現了“四轉變”,即:教學思想上變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本;教學方法上變結論教學為發現探索;教學手段上變單一傳統教學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結合;教學評價上變區分為激勵。學校教學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明顯增強。

下營鎮初級中學生物學科承擔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課題研究取得顯著效果。傳統的生物教學過分強調接受學習,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忽視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要。生物教師孫鳳同在教學實踐中大膽探索,勇於實踐,積極倡導以探究為核心的主動學習方式。他要求學生把書本中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產生活實踐中,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主動獲取生物學知識,理解科學本質,學習科學方法。他帶領學生對山區可食性植物進行認真調查,走遍了薊縣北部山區,總面積1350km2,進入過170多個自然村,訪問了上千人,對23種野菜進行了Vc含量鑑定,採集製作植物標本153件,製作昆蟲標本76種(20盒),學生小論文110篇,蒐集編寫菜譜180種,編寫藥膳37種,總結各種治蟲方法30餘種。活動中學生們不僅學會了製作以野菜為主要原料的食品,也初步瞭解了野菜採集、運輸、淺加工等實用技術。

開展了“薊縣北部山區農林果害蟲種類的調查”研究性學習。對北部山區的基本概括、農林果的分佈狀況、蟲災頻繁的原因、農林果害蟲種類、習性、棲境、防治的一般措施等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調查,寫出了有針對性的調查報告。得到了市教委中學處和縣教育局領導的好評。

兩個研究課題:“薊縣北部山區可食性野生植物調查”和“薊縣北部山區農林果害蟲的種類調查與防治”被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等五單位作為“種子方案”推薦到 “國家青少年活動中心教育資源管理庫”。天津市教委中學處的領導參觀我們的研究性學習展覽後,當場做出由市教委中學處出資金,包銷售,出書的決定。《下營鎮初級中學研究性學習初探》一書向全市發行。

在教改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下營中學《在生物教學中實施STS教育紀實》一文獲“新世紀杯論文評比”一等獎。《天津市北部山區可食性野生植物的調查報告》一文獲“雙成果優秀論文二等獎”並被認定為市級教科研成果。《在生物學科實施STS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文獲“新世紀杯優秀論文二等獎”並被認定為市級教學成果,還有三篇論文被評為縣級一等獎。

四、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果

經過三年的實驗,在課題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務,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形成了一系列課題成果,取得了較好的實驗效果。

(一)使廣大教師明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途徑與方法。

1、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於教學內容的創新。許多學科教材的內容脱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驗教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學內容,或調整教材順序,或開展課外活動,儘可能彌補教材之不足,充實、擴展有關教學內容,為開發中國小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服務。例如國小數學課題實驗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實際,自己尋找素材補充、調整教學內容。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整理和複習課中,教師採用創新的教學方法,魚兒喬遷新居時,在哪個物體中最舒適、最寬敞。教師出示三個不同的魚缸後,讓學生先觀察,再往魚缸裏倒水,讓學生觀察操作,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創新精神和實踐能的培養在於教學資源的創新。教學的場所主要包括教師和課外活動場所。由於空間的限制,教室很難為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創造空間和材料。於是,我們以教室內的牆壁、牆角、黑板等為資源,設置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圖書角”、“實驗角”,開闢了以及時發佈學生嘗新思維火花和觀察日記為核心的“作文月賽”“我愛學數學” “校園藝體活動周”“每週學英語”等系列活動,給學生儘可能創設鍛鍊思維品質、發展個性、特別是創造性的園地。還讓學生有目的地參加“新世紀、我能行”等社會實踐,讓學生了解和體驗社會,鼓勵學生自由地,甚至標新立異地進行探索或創造活動,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

3、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於教學手段的創新。我們利用學校提供的有利條件,主動學習製作CAI課件的設計等,把計算機引入課堂。教學手段的創新,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模式,有利於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不斷的興奮、不斷的激動中展開思維活動,增長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為學生上地理課《大氣的垂直分層》,雖然教師備課時製作課件的時間多花了一點,但教學效果大不一樣。它要比黑板上畫一畫,更直觀,更生動,更形象。有的甚至在黑板畫也畫不出來,而多媒體上應有盡有。這樣的教育有利於學生的知識長進,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4、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於教學方法的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學習活動落到實處,就必須靈活運用能激發學習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多種教學方法,例如體驗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某種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個生活片斷,讓學生在裏面擔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員體驗生活一樣地去開展他們的學習活動;內容不完全教學法: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把全部內容和盤托出,而是有意識地在內容上製造一定的空白地帶,讓學生自己去推測和預計可能的結論,主動參與到對知識內容的構建中去;挫折教學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向學生演示預先安排好的思維受阻的現象,讓學生看到教師在解決問題時所經歷的“挫折”,以及如何在若干次“挫折”後又克服了思維上的障礙,最終找到了正確的結論。

5、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於教學氛圍的創新。在教學中,發揮或阻礙,加強或削弱,培養或摧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是環境,我們經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為創設民主、寬鬆的課堂氛圍鋪石;創立學習共同體,活躍課堂氛圍;運用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激活課堂氣氛;運用多媒體,活躍課堂氛圍。營造了一個平等、民主、充滿想象、充滿樂趣的課堂氛圍,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保證。

6、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於教學反饋的創新。作業是教學反饋的重要形式。批改作業,用“×”、“√”等判優劣正誤,學生看後往往要麼不高興,要麼無所謂。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改變了方式:批註應注意什麼問題、加上鼓勵性評語、要求學生反思悟錯等。這樣做調動了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認真改正錯誤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增強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了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

我們對實驗前後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行測試對比,並結合三年來學生學習成績和參與各項比賽獲獎情況的統計分析,看出學生通過本課題實驗創新意識和能力有了明顯增強。表現在:

1、學生對事物有了較廣泛的興趣,有尋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於發問,善於發問,樂於發問,逐步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

2、在解決問題時,能逐步養成思維的發散性、集中性與新穎性,並逐步養成主動地、多渠道地求知的習慣。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鋭的觀察力,能從多角度觀察事、發現事物的特點。

4、喜歡動手,善於把事物重新排列組合,創造新的事物,有試圖用各種新的創造技法去解決問題的習慣。

5、想象力豐富,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不斷產生新的設想。

6、有創造毅力,不怕困難有獲得成功的自信心。

創新的同時更紮實了學生的基礎,我縣的教學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在全市中、大學聯考等大型考試中,我縣的大學聯考一次上線率、重點率名列農口五縣第一,其他各種考試也始終名列前茅。會考合格率達99%、優秀率達65%以上。

(三)建立了考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評價體系。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把國小學段各學科學生學習水平評價作為重點來研究,把它看成是積極推動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國小各學科實行學生學習水平評價,主要目的是要做到“三個有利於”和“一個加強”:即有利於落實《課程標準》要求,有利於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的提高;加強對學生學科能力、學習情感與創新的培養。國小各學科學生學習水平評價做到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測試與學習情感考查相結合,筆試、口試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平時測評與終結性測評相結合,達到分項檢測與綜合評價相統一,全面評價每一位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國小各學科教研員確定試驗校和骨幹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以新教材試教、學科教學評價和創新教育作為教研工作的重點,深入開展知識、技能、學習情感專題研究,在建立國小考查學科“分項檢測、等級評價”的基礎上,擬定了《薊縣國小考查學科學生學習水平測評指導意見》,對考查學科的檢測內容、方法、要求和標準做出了具體的規定。評價重視知識、能力的評價,更注重學習情感的評價。加強對國小考試學科的管理與指導,改革監控和評價手段,提高教學質量。經過研究探索,實踐運用,學生素質教育綜合評價體系逐漸完善,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之後,我們又深入基層校進行調研,進一步掌握教學評價方案在學校實施過程中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完善《薊縣國小考查學科學生學習水平測評指導意見》;完成《薊縣國小考試學科學生學習水平測評指導意見》(試行稿)的修訂工作,使國小有關學科的教學評價更具有可操作性、科學性和實效性,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評價體系

(四)創造了一大批先進的教學模式,撰寫了大批有價值的經驗論文。

第三階段中,我們徵集了國辦中國小、鄉鎮中國小等不同層次的學校和城區、山區、庫區和邊遠地區等不同地區學校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途徑過程中撰寫的論文、經驗等100多篇,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案例、教學課件80多份。教研室中心課題組舉行了課題結題總結報告會。以總結匯報、經驗交流,優秀教學案例評比和優秀課展示的形式舉行全縣課題研究成果展示活動,推廣課題實驗經驗。

中國小各學科已探索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典型經驗,構建多個教學模式,湧現了多個有實用價值典型課例。

高中學科創建的語文“聯想拓展作文”教學模式;化學“導學—探究”化學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施;政治“三自一導”教學法;薊州中學的“雙主體型”課堂教學模式;楊家樓中學《地理學科在研究性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國中數學“問題——猜想——探究——應用”教學模式;“異步目標,導學模式”;官莊鎮教委的《以培養自學能力為主題,以思維規律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城關鎮中學的《加強學科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國小學科創建了“協作實踐,點撥反饋”,“以讀代講,感悟教學”,“單元授課,激情導學,協作實踐,能力發展”模式,國小數學的“自學——探究”模式;城關國小《在數學教學中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策略的研究》。

在探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途徑過程中,有一大批論文、經驗發表和獲獎:

2003在市教研室教研信息化工作彙報會上夏守山主任以《搞好教研網絡建設,開展好網上教研》為題,向市教研室領導和彙報了薊縣教研室在“非典”時期開展網上教研的經驗;

2003、7在天津市教研信息化工作推動會上,張秋亮以《技術提升教研,創新決勝未來》為題,向全市各區縣教研室介紹了薊縣教研室開展信息化教研的經驗;

2004年《天津教育》第一期,將以《北方風來滿眼春——走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薊縣教研工作》為題,從領導重視、教研員職能轉變、課改培訓、教師觀念的轉變和課堂教學面貌的變化等方面報道薊縣教研室的認真搞好新課程實驗的做法和經驗。

劉曉英、趙永華執筆的《“導學諧振,主動探索,主體發展”教學模式的理論框架及操作體系》獲2003年天津市中國小第九屆教研教改“雙成果”一等獎;

牛士誠、於俊文、邵煥芝合寫的《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與認識》刊登在2003年7—8期《天津教育》上。

邵煥芝撰寫的《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創新學習能力》或2001年素質教育新世紀論壇徵文市級二等獎;《實施教學創新,培養學生創新學習能力》獲2002年市教育學會綜合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年會論文二等獎;

高中化學教研員李忠《高中化學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獲2003年天津市中國小第九屆教研教改“雙成果”二等獎;

國中“異步目標,導學模式”被收錄在市教科院、薊縣教育局聯合主編的《走進教科研》一書;

國中英語教研員吳守利《在英語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的探索》被收錄在張建昌主編的天津市九年義務教育《學科素質教育指導》一書中。

五、課題研究後的體會與思考

(一)課題研究後的體會:

1、教育要改革、模式要更新、教育科研必須先行。

2、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基本保證。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中的問題,並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尋求解決辦法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基本途徑。

4、教師創造性水平的發揮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基本前提。

(二)課題研究後的思考:

1、在課題研究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究的範圍十分大,課題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面廣量大,而我們子課題的研究僅僅侷限於中國小課堂教學這一領域,如何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也是今後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

2、我們目前的研究成果認為中國小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只是初步的,是培養一種意識,當前,在權威的評價機構還沒有完整科學合理可操作化的體系之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究竟怎樣進行界定與評價,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3、在實施國家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又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其中許多課題與我們研究的課題有聯繫,因此,我們應該乘着這股“東風”,進一步深化、細化地延伸課題研究中的一些問題。

總之,通過三年的課題實驗研究,我們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縣的教育教學質量也有了和大的提高。今後,我們要在市教育局、市教育學會的領導下,進一步搞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研究,進一步探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途徑和方法,不斷提升我縣中國小教育教學質量,為天津教育的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第5篇】“中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培養策略”研究報告

(4)把握時機——善問

中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培養的主渠道在課堂。而課堂教學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任務是在對文本的領悟和問題的探索中完成的。質疑僅是探索的前奏,是解讀文本認識事物的手段,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為課堂的全部或重點。讓學生正確把握質疑時機做到善問,在有限的時間中儘可能呈現問題,而又不影響羣體探索活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從教學進程看,質疑可有如下時段:

◆課前質疑;

◆課堂階段質疑;

◆隨機質疑;

◆總結質疑;

◆課後質疑;

(5)正確處理問題——護問

學生認知水平是有層次的,人的智力是多元的。這決定着學生的問題有深淺上的差異和角度、內容上的不同,具有紛繁性。而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如何解決問題紛繁性與時間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做到既突出課堂教學重點,體現共性,又照顧個別學生,滿足個性化需求,從而保護學生質疑熱情呢?教師應掌握如下方法:

◆集中篩選法:選擇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矛盾集中的問題,達成共性目標;

◆重點突破法:對領悟文本起關鍵作用的問題,達成共性目標,深入討論,提高認識;

◆個別輔導法:對個別學生的個性化問題,個別輔導;

◆隨機處理法:部分在深層討論中能解決的“淺表”問題讓學生隨機處理;

◆課外延伸法:對課內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組織討論求解途徑,鼓勵課外探究;

3.“問題探究,往復推進”的自主化學習操作模式

制約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因素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們探索並推廣了“問題探究,往復推進”的自主化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以問題為主線,以問題探究為核心,充分體現讓學生在主動、生動、互動的思維碰撞和深入探究中獲得知識的自我建構和能力的自主生成。(模式結構見下圖)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問題的主體,教師起組織、引導的作用。從教學流程看,學生的探究能力是在問題提出和問題探究、問題解決的往復循環中不斷推進滾動提高的。上一輪問題解決的成果,是下一輪問題提出的知識基礎和心理動力;下一輪問題提出,是上一輪探索獲得成功體驗的結晶。從學習的系統看,拓展性問題可是本堂課的學習環節,也可是課堂向課外的延伸;課外呈現的具有自主性、發散性特徵的問題又可帶入課堂討論。從而使學習過程打破課內課外的界限,形成課內外兩個相互獨立又相互整合的系統。

六、研究的效果

1.教師樹立起了新的教學觀念

在研究、總結和深刻反思中,我們認識到教師必須勇於革除一切舊觀念,建立起敢於超越學科自身價值,追求教學本真價值,關注學生的情感世界和整個人生髮展,把“傳授知識、啟迪智慧、健全人格”有機統一起來的學科價值觀;把學生推向前台,以學生為本位,教師誘導學生問題,組織、引導、參與、幫助學生探究問題的課堂教學角色觀:教學不完全是為追求某個知識的最終結果,在探索、體驗中獲得生命價值的不斷昇華是過程的最高追求的教學過程觀;教學的最佳結果不是追求講深講透,讓學生完全掌握,心中沒有問題,而是讓學生“始於迷惘終於最高層次的迷惘”的課堂教學結果觀。教師對“教材”、“教學”和“學習”有了新的認識。“教材”不是聖經,不是死板的教條,是協助師生學習的資源;“教學”是激勵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師生在互動對話中不斷地建構知識,鼓勵學生具有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直面現實世界中的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學習”是一種學習主體展開多元對話——與文本對話、與教師對話、與作者對話、與同伴對話、與自我對話、與自然對話和與社會對話,形成認知性實踐、探究性實踐、社會性實踐、倫理性實踐的過程。

2.探索出了中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培養的規律

(1)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應從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和增強學生自信心入手

在實驗中,根據學生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和信息的擁有程度,將學生分為高、中、低三組,各選取一定數量的代表進行追蹤觀察和案例分析。在分析中發現:低程度組有65%左右的學生提問的興趣和勇氣增強了。對進步較快的同學進一步訪談:“你們為什麼對提問題的興趣提高這麼快?”80%的學生回答為:“以前提問有人嘲笑,現在沒有人嘲笑了。”“以前老師對我們的問題不太關心有時甚至批評,現在不但關心而且還鼓勵提問了。”“以前怕自己的問題提不好,現在不怕了。”從這些回答可以看出:寬鬆、和諧、安全的學習氛圍是學生提問的必要的外部條件;自信是增強學生問題意識的心理動力。

(2)增強基礎知識,擴大信息擁有量,有利於提高問題的認知水平

在對高、中、低三組的比較分析中,我們發現在提問題的認知程度上提高較大的分別為60%、47%、32%。這即是説,高程度組的學生問題的認知水平較低程度組的學生提高較快。再對高程度組提高較快的學生進行訪談,70%左右的學生認為他們之所以能提出較高水平的問題,是因為“掌握了提問的方法”和“自己的知識面廣”“基礎知識紮實”等原因,還有26%的學生認為主要是這眾多原因中的一項,還有4%的學生認為是其他原因。

從訪談結果可以看出:基礎知識、基本能力、信息量是學生提出高認知水平問題的基礎。

3.學生問題意識得到增強

實驗前後,我們分別向學生及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並隨機抽取了200份問卷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學生問題意識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1)樹立起了正確的問題觀 實驗前,學生沒能充分認識到提問的價值,57.5%的學生認為他人提出的自己難以理解和不合常規的問題是“離奇”“古怪”問題,51%的學生對此採取討厭、嘲笑的態度。試驗後,比例分別下降為3.5%和0。

(2)提問興趣和勇氣都明顯增強 實驗前,由於自信心不強、對質疑價值認識不夠及質疑環境不良等因素,僅4.5%的學生敢於課堂提問,3.5%的學生以提問為樂。實驗後,學生的心理障礙得以消除,認識得以提高,環境得到改善,68.5%的學生能自覺提問,是實驗前的12.5倍;64.5%的學生認為發現問題能給他們帶來歡樂,是實驗前18.4倍。

(3)問題的認識水平明顯提高 實驗前期,課堂上90%以上的學生根本不會提問,如果勉強提問,也只能是低認知水平的問題。試驗後,在有記錄的個案中,80%左右的學生問題的認知水平有所提高,其中有40%的學生能抓住文本的關鍵環節和文本的矛盾之處提出有個人見地的問題。

(4)敢於懷疑權威 懷疑是衡量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心理依據。實驗前,大多數學生在心理上迷信權威,不敢懷疑;行為上把權威當作崇拜的偶像,表現為依賴和順從。實驗後,敢於懷疑書本,指出教師、家長及成績好的同學的錯誤的比例較實驗前分別提高了77%、26%、29.5%。這説明,相當一部分學生已擺脱了對權威的迷信、依賴和順從,他們的獨立人格逐步得到健全。

4.為新課程實施尋找到一個最佳的切人口。

七、問題討論

1.培養中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創新精神仍應抓好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基本能力、信息量是學生提出高認知水平問題的基礎,問題認知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學生問題意識強弱的重要尺度,而問題意識是創新精神的一部分。那麼,是否可以説在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認為是振興民族不竭的動力的今天,要培養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我們仍應把夯實學生知識基礎擺在首位。有人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提出淡化知識的要求,我們認為這是不恰當的。根據課題研究的情況看來,學科基礎知識教學不僅不能放鬆,相反,還應創造各種條件,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具有紮實而廣博的基礎知識和良好的基本技能,這是我國基礎教育取得的成果,應該繼承和發揚。新一輪課改要改變的應是“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①而不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淡化和弱化。

2.培養中學生的創新精神應以培養問題意識為突破口

質疑、批判本身是一種創新性思維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説,培養問題意識就是在培養創新意識。在實驗中發現,不少學生隨着問題意識的增強,其解決問題的思路也逐步增多。他們已不再滿足於現成的方法和途徑,而主動的尋求新的解決策略,同中求異,異中求新的觀念得以樹立。因此,可以説培養創新精神應該以培養問題意識為突破口

3.傳統而單一的課程結構已不再適應培養新時代人才的要求

在對學生進行問題意識培養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真關心的問題不是學科知識問題,而是綜合性問題。縱使在學科教學中學生提出的較高認知水平的問題也往往超越學科知識本身。因此在課堂改革過程中“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⑥的現象,加強多學科整合,課內外溝通,是非常必要的。

4.正確處理完成課時目標和讓學生自主探索的關係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問題探究,往復推進”的自主學習模式不僅能有效地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而且真正實現了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發展。在對學生的訪談中,80%以上的學生願意這樣學,並且認為,在學習中獲得了學習的快樂。然而,在對全面完成課時任務,尤其是“雙基”任務中,卻不盡如人意。有些課,由於學生問題“跑”得太遠,造成根本無法完成課時任務。由此可以看出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必將遭遇學習時間的有限性與探究活動的無限性,達成“雙基”目標與培養創新精神等之間的諸多矛盾。因而實驗教師也往往面臨着困惑。在對此的深入討論中,有如下幾種觀點。

觀點一:問題意識僅是創新精神培養的一個部分,不是其全部內涵,在課堂教學中的比重不宜過大,可做適當調整,教師對學生提問要注意調控,從而凸現“雙基”落實這一層面。

這種認識在對問題意識的歸屬上有一定的正確性。然而這種學習模式的基礎是問題,而核心卻在探究。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新的教學理念,注意調控,凸現“雙基”,這勢必又將回到傳統教學的老路上去。

觀點二:問題意識是培養創新精神的突破口。為此,問題意識培養必須得到強化,基礎知識可以作出暫時的一些犧牲,待學生問題意識得到強化後再突出“雙基”。

這一觀點,顯然也不全對。這樣做,雖然有利於照顧眼前利益,但訓練“雙基”與培養問題意識、創新精神本身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和諧的統一中才能健康發展。如果把二者割裂開來,這顯然不符合教育規律,必將造成人才培養的左右搖擺。

觀點三:在夯實“雙基”與培養問題意識不能兩全的情況下,追求相互的讓步,尋求一種平衡,力求讓學生協調發展。

這種觀點,在理論上是正確的,“讓學生協調發展”這也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的價值追求,然而在操作層面如何把握這個度,目前還難以找到一種恰當的方法。

綜合以上討論,我們認識到要正確處理這諸多矛盾,首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在追求教學本真意義的前提下,敢於“活化”課時目標,允許其相對超前和滯後。其次要追求“雙基”訓練與培養創新精神的協調統一。同時要進一步研究矛盾的實質,尋求妥善解決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龔春燕、何雲山:《創新學習論》,紅旗出版社,1999年版。

2.吳克揚:《創造教育》西師大出版社,2001年版。

3.華國棟:《差異教育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4.「美」dalescottridley、billwalther著,《自主課堂》,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年版

5. 「美」lindacampbeu、brucecampell、deedickinson著,王成全譯《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年版。

【第6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實驗工作報告

這是關於工作報告的範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鑑!

我們研究的市級“xx”規劃課題“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到目前已運作兩年,這期間在區教科室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學校領導及校教科室的指導下,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經歷兩年的思考、研究和實驗,已達到預期效果,初步完成了研究任務,現就實驗工作總結如下:

一、領導和關心支持是搞好課題研究的動力。

科研興校,科研興園已在北門國小唱響,領導非常支持教師參與課題實驗工作,從我園課題立項以來,受到領導的高度重視,學校教科研室每學期都進行科研督導、檢查、驗收,並請區教科室專家進行指導,如實驗方案的修改,資料的彙編都給予了極大的幫助,我們明確了研究的方向、目標,給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更廣更深的指導。

二、落實組織機構,保證課題的開展。

1、成立課題小組

劉真園長:主要負責課題的行政領導,組織管理資金疏通等工作。

孫玉梅:負責撰寫實驗階段性計劃、總結、實驗報告、工作報告、收集彙編資料。

2、實驗教師分工明確

中、小班一線教師主要負責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

大班一線教師主要負責幼兒學習習慣,交往能力,文明禮貌等習慣的研究。

三、加大資金投入,為課題實施提供保障 為了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提供理論學習機會,學校為每人提供100元的訂閲雜誌,鼓勵教師自費訂閲雜誌。為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創設更多的條件和機會,學校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投資50多萬元,每班配備電腦,提供教師收集信息的條件,又配備了綜合活動室、圖書閲覽室、科學發現室,充實各班區角活動內容,幼兒在這裏學習合作、交往、學習、幫忙、分享和探索,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這裏漸漸萌發—實踐—形成,老師在這裏觀察、記錄、調整自己的實驗方案,寫了許多的教育活動筆記和活動觀察記錄,為教師的論文寫作提供了大部分素材。

四、健全制度,強化激勵機制、規範研究過程。

在開展課題實驗的過程中,我們前期有規劃,中期有記錄,後期有總結,積累原始資料,立足本園實際實際進行實踐,以實踐—理論—再實踐來驗證我們的過程。

(一)健全制度。

1、管理制度:

a課題研究過程包括開題、計劃分解、操作實施、中期總結匯報、補充拓展、材料收集。

b市級課題每學期不少於6節實驗課。

c接受校教科室對課題研究過程的監督、檢查,並定期向校教科室彙報課題進行情況接受其指導。

2、目標考核制度:我校不僅將教師的教育教學常規納入年度考核目標,還把課題按省、市、區等級別納入考核制度。

3、學習制度:課題組成員定期進行理論學習、培訓,寫出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

4、資料收集制度:由專人負責收集資料、驗收並歸檔。

(二)規範研究過程。

實驗資料反映了實驗研究的過程,是原始資料,是以後實驗效果推廣的依據,實驗課題一啟動,就佈置每學期資料。每位教師每學期不少於10000字段理論筆記,每週教育活動筆記,觀察筆記,每週一上一節養成教育課,每學期至少追蹤調查一名幼兒,有關幼兒行為習慣的論文,實驗總結或經驗交流,兩篇有理論價值的中心發言,每位實驗教師每學期好要收集一名養成教育的名言,一首兒歌,一首歌曲,或者一幅圖片,一個謎語等,還要根據本班幼兒實際情況自編一首兒歌。兩年下來,經過教師的辛勤努力,我們編了幼兒養成教育教師使用的大班、中班、小班的手冊(見附錄),以及家長使用手冊等,更好地指導教師、家長對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從而也更加規範了實驗過程的實效性。

五、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科研能力。

針對實驗課題的要求,我們制定了積極可行的實驗方案,每階段實驗課題完成目標、方法、步驟,規定每單週三下午進行教師總結,具體做法:

(一)加強學習,提高理論指導的高度。

俗話説,沒有理論的高度,就沒有研究的深度。為使實驗課題的研究深入有效,我們加強理論學習,具體做法,每位教師每天理論學習時間不少於半小時,有關實驗課題的理論筆記每學期不少於10000字,課題主持人每週向實驗教師推薦理論學習的內容,每位教師每學期兩篇優秀的中心發言。針對理論學習的需要,學校出資訂閲了《幼教園地》、《學前教育》等雜誌。每位教師訂閲一份雜誌,教師們積極性很高,她們自費訂閲到《學前教育研究。、《幼教導讀》、《幼兒教育》、《幼教博覽》等,這些雜誌給我們的實驗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指導,提供了好多理論依據,對教師們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我們採取集體學習和自學相結合,講座、輔導與總結交流相結合,檢查與評比相結合的辦法,形成了學習制度,提供了學習質量,通過學習,全體教師提高了認識、更新觀念,增強了課改意識。

(二)外出學習,拓寬思路。

在理論學習中,我們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方式,先後聽取上海幼教專家陳教授、聞教授的講座,外出參觀一類以上幼兒園,借鑑和引進各地教師的教學改革經驗,分別聽取她們的優質課,觀摩課以及公開課,聽取專家的報告,從中既學到了理論,又有經驗和做法,學習回來及時談心得與體會,談如何轉化為自己的工作思路,同時,鼓勵教師在教學工作大膽實踐,積極探索,從而推動實驗向縱深發展。

六、課題初步效應。

通過兩年的悉心研究和探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已達到了預期目的。

(一)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從前評價一位教師要看教師執教能力,優質課怎樣,論文多少,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如何,現在評價教師不但要看專業技能還要重視教師個人素質,行為習慣,從衣着到言行,從能力到態度,教師在整個從教過程中學會觀察,學會積累,學會運用,做幼兒知識技能的點播者,行為習慣的楷模。

(二)家長教育新聞和教育觀念的轉變,家園互動合作讓家長了解到幼兒良好習慣,習慣是一個人獨立於社會的基礎,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使人終生受益,現在的家長不再僅僅關心幼兒學了幾個拼音,而是談論孩子如何愛看書,如何懂事,在家能讓家長省心、放心,尤其一部分缺乏育兒知識的家長從對幼兒園活動的置之不理到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活動,有些家長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把自己開的麻將社都關閉了,從事更加有利孩子健康、發展的職業了。

(三)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得到培養、發展及鞏固,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採取了設計遊戲,引導幼兒;正面教育,鼓勵幼兒;堅持不懈,觀察幼兒等措施,採用了情景教育法、家園對照法、大小互動法、五星獎勵法、表揚法、榜樣法、溝通法等方法,增強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意識,規範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行為,使幼兒的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得到提高。幼兒養成了良好的傾聽習慣、衞生習慣、學習習慣、禮貌習慣、交往習慣等,這些將使幼兒終生受益。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儘量把工作做細、做好,為一線教師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和指導,為課題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這只是我在工作中的一點點積累,還夠不上經驗所談,如有朋友來訪,歡迎提寶貴意見。

我國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孫雲曉先生説:“好習慣對兒童來説是命運的主宰、是成功的軌道、是終身的財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的五大領域的培養目標強調幼兒愛好的激發和習慣的養成。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知識教育,是養成教育;幼兒教育的主要目標也不是傳授知識,而是養成習慣。人的各種習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後天的生活、時間和環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又是不大容易改變的。因此,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幼兒園工作的重點,那在幼兒園環境中如何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呢?

一、 找準切入點,制定計劃

在幼兒園這個大集體中,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因為每位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樣,所以每個孩子的習慣也不同。針對於此,在今年開學初,我們向每位幼兒家長髮放了關於《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調查問卷》,家長除了對調查問卷如實作答外,還主動與各班老師交流孩子的不良習慣問題。從收回的一張張調查問卷和交談中,讓我們清楚的瞭解到每個幼兒的特點,根據幼兒的習慣不同,制定切實可行的良好習慣培養計劃,使其在良好的環境下健康快樂的成長,並逐步養成良好習慣。

二、 重視家園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我們知道,要想讓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僅靠在幼兒園裏培養是遠遠不夠的,在家庭中也應嚴格要求。曾經有一個家長説: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老師和家長就像土壤,而孩子就像種子,需要我們共同的培育,多麼生動地比喻!所以,我們做老師的,為了孩子,首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然後去聯合家長,統一觀念及行動,讓幼兒在幼兒園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在家中得以很好的鞏固和發展,實現我們最終共同的教育目的。為了此項工作的順利開展,開學初,我園在徵求教師意見後,設計了適合家園共育的家園聯繫手冊。其中,教師將幼兒一週的表現、班級近期教育內容重點及需要家長配合指導的內容,週週與家長見面,讓家長從中更及時準確的瞭解幼兒的在園表現。家長還會在家園聯繫手冊中寫下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困難,對教師的建議、要求等。一本小小的家園聯繫手冊,真正成了我們共同教育孩子的橋樑,讓老師和家長在培養教育孩子時做到統一思想,共同教育。

除此之外,全體教師又一次為幼兒重新設計了《幼兒成長記錄冊》。平日活動學習時,我園教師善於將精彩的瞬間進行收藏,精心設計,積累到《幼兒成長記錄冊》中。並在每月的月底將其發放給家長,請家長對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提出寶貴意見。當家長看到孩子們在幼兒園所畫的一幅幅圖畫,親手剪出的一個個圖案,活動時專心致志的樣子,一張張可愛的照片時,一邊説着自己的孩子長大了,一邊連感謝老師、稱讚着幼兒園。

在進幼兒園的湧路旁有一櫥窗。雖然只有一塊小小的空間,但我們將其充分利用,使其成了家園聯繫的另一種方式。開學初的歡迎小朋友和家長如何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的知識宣傳。每月份的我是禮儀小標兵、衞生寶寶、全勤寶寶、好習慣伴我成長等評比展示宣傳活動,得到了家長和小朋友的關注與支持,真正形成了家園合力,共同教育。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 找準目標,注重轉變

園有園規,班有班紀。每個班級在學期初依據幼兒園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計劃和本班幼兒的行為習慣制定出符合本班實際的計劃後,又進一步將其制定計劃目標進行分解,按月份逐步展開實施。也就是每月初制定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目標承諾,目標承諾中有培養標準,預期成果,月末對此承諾進行小結,找到不足,並進行反思找到整改措施。其中對於每月份中個別幼兒實施此培養目標有困難時,教師將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對其進行關注,力爭讓幼兒達到預期目標,也就是班級每月份的典型案例。

四、豐富多彩的活動,促兒童發展

古希臘教育家亞里士多德曾有一句至理名言“習慣成自然”。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貫穿在點滴生活與各項活動中。為了在平日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更好的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我園特蒐集了與養成教育有關的兒歌和故事。讓老師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通過講故事,唱兒歌等幼兒易於接受的方式,使幼兒明白哪些習慣是好的習慣,哪些是不好的習慣,以及不好的習慣會給我們帶來危害,良好的習慣會有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等等。

再有,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也是幼兒最能接受的教學方式。因此,幼兒園及各班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在遊戲活動中,幼兒能很快進入角色,接受教育,通過遊戲,幼兒也能將學到的東西親身加以體驗,加深印象,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五、分享快樂,經驗交流。

幼兒入園一段時間以後,在老師的正確教育引導下,行為習慣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為了將各位教師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好做法加以宣傳、推廣,我園組織召開了班主任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經驗交流會,交流會上,每位老師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方法各有妙招,真正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比如:陳文香老師在培養幼兒良好習慣時,除了建立常規制度,以身作則外,更注重了對幼兒的及時評價,對於表現好、有進步的孩子給予及時的鼓勵,並將其記錄在《比比最棒》評價手冊中,最後依據此評選出“好兒童”。哪個孩子不渴望受到表揚,就在這一句句表揚聲中,孩子們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良好習慣。

六、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園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瑣碎的,但卻日復一日地反覆出現,潛移默化中會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去非常重要。我園的每位教師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善於觀察、抓住機會不失時機地開展隨機教育,促使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逐步形成。因為幼兒的年齡小,自我約束能力差,

因此,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必須貫徹落實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嚴格要求,反覆抓,抓反覆,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

以德育人 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習慣

黃草街道辦事處,地處黔西南州興義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所轄區域公辦幼兒園9所。多數是國小附屬幼兒園,它的前身為學校的學前班。近年來,各校都在加大對幼兒園的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新建園房舍結構基本合理,自成一體,獨門獨院,管理規範。迄今為止,有省級一類幼兒園5所,其餘的為省級二類幼兒園。9所幼兒園共47個教學班,在園幼兒2670人。在園教師112人。大專以上學歷75人,幼師學歷6人,中師學歷31人。

xx年9月我辦參與了 “xx”研究課題《和諧德育研究與實驗》子課題《幼兒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研究與實驗》,根據總課題組的要求,緊密結合本實驗區的實際,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課題實施方案。半年來圍繞課題的培養目標,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課題的順利實施保駕護航

一個項目的順利實施,離不開堅強的組織做後盾。xx年4月,輔導站召開了全辦國小校長、幼兒園園長會議,成立了實驗區課題核心領導小組,在以一線教師為主要研究成員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園本教研製度,形成了以核心領導小組為龍頭,主要研究人員為骨幹的研究格局,構建了規範的研究框架,為課題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拓寬培訓渠道,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課題實施以來,各實驗園,充分利用業務學習時間,採取集體學習和個人自學相結合的方法,組織學習了《中國德育》、《新德育》、《和諧德育論》等相關理論知識,為課題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二)以園為本,重視研討,層層推進。研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時都可能出現新情況、新問題。我們針對出現的困難和問題,開展了以園為本的教研活動,讓教師在不斷的總結、交流、反思中集思廣益,攻堅克難,增強信心。(三)走出去”、“請進來”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xx年4月,我們組織教師參加了州教育局舉辦的《幼兒禮儀教育》培訓,7月8日,邀請了課題組的劉華老師為全辦幼兒教師作課題實驗專題培訓。通過專家引領,轉變教育觀念,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完善制度建設,確保課題研究落到實處

制度是課題研究與實驗有序進行的助推器,是實驗取得成功的保障。xx年10月,我們完善了四個制度的建設。明確了實驗教師常規工作任務以及參與實驗活動的相關制度。製作幼兒行為習慣跟蹤調查表下發到每一個家庭,讓教師有明確的目標,知道實驗開始該做什麼,該怎麼做?跟蹤表的填寫,記錄了實驗幼兒的成長曆程,讓家長和老師都能及時發現課題實驗給幼兒行為習慣帶來的變化,體會到成功帶來的樂趣!增強教師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信心。

有效的管理,增強了課題研究的時效性。xx年12月底,黃草實驗區八個實驗園31 個教學班,共上實驗課1017節。其中示範課26 節、辦級研討2 次、簡報7期、教師教學隨筆191 篇、論文 47 篇、實驗報告、反思124 篇、德育活動課教案、375 份、填寫實驗測查表700餘份,圓滿完成了第一學期的研究任務。

四、家園合作,共同做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教育工作。

馬卡連柯認為,在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中,學校和家庭都起着重要作用,父母應該成為兒童行為習慣的導師。因為兒童未入學前,一天到晚最親近的人是父母,父母的言談舉止,是兒童所習見習聞的。就是入園之後,放學回家,還是和父母在一起,父母的言行舉止,在兒童良好習慣的養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實驗園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一方面,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宣傳課題實驗的主導思想,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老師們一邊摸索,一邊完善工作方法,將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研究,輻射到每一個幼兒家庭,爭取家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驗中來,配合幼兒園做好教育工作,為幼兒營造一個和諧、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學習環境. 使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鞏固。在家長的共同配合下,90%的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得到鞏固,一些家長從中也受到教育。

五、開展主題教育,強化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講文明、懂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師的職責就是傳承中華文明,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習慣。

向陽路國小附屬幼兒園的陳友晶老師認真履行職責,她在《懂禮貌》一課的教學反思中寫道:一般情況下,孩子對自己班上的老師都能主動有禮貌的問好。但是,在走廊或校園裏,見到其他的老師或家長就不會問候。孩子們的表現,着實讓我感受到:這些家中的小太陽、小公主們在禮儀行為上的缺失。我覺得對孩子們進行禮儀常規的教育十分必要。首先,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嘗試通過收集一些喜聞樂見,朗朗上口的兒歌、童謠,讓孩子們在班上朗誦學習,從中瞭解什麼是文明禮儀,促進好習慣的養成。其次,孩子的禮儀行為是在實踐運用中鍛煉出來的,於是我根據班上有的孩子膽小怕生的特點,開展了“文明小使者” 的評比活動,每天班裏都要選派一位“小使者”,與鄰班老師、學生家長打交道,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鍛鍊自己的社交禮儀、養成自己的文明行為。孩子們在體驗的過程中,學會了責任,體會到了用禮儀行為交往的快樂,逐漸養成了禮儀行為。

六、關注細節,巧用評價,讓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得到固化。

習慣的形成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般要經歷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陳鶴琴先生主張在兒童習慣的養成中應多鼓勵。他説:“一切的一切,你要用鼓勵的方法來控制兒童的行為,來督促兒童的求學。消極的制裁不會發生多大的效果的,有時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因此,教師的評價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面對幼兒的正確行為,教師給與肯定、讚賞的積極評價,會增強幼兒的自尊與自信。

盤江路國小附屬幼兒園的甘安瓊老師在觀察記錄這樣寫道:陳陽是個調皮的孩子,特別喜歡玩具。下課了,我聽見江紹宜小朋友説:“陳陽,把我的玩具給我”。“不、這是我的玩具”這是陳陽的聲音。我走過去對他説:“陳陽,這是小朋友的玩具,如果你想玩,應該怎樣對小朋友説”?在老師的幫助下,陳陽把玩具還給了江紹宜。第二天早上,陳陽一入園,就笑眯眯地對我説:甘老師,這是我的玩具汽車,我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我趕緊鼓勵他:陳陽做得對,真是個好孩子!果然,陳陽和其他小朋友交換玩具,而且玩得很開心。面對幼兒的過失行為,教師循循善誘,會使幼兒在寬容、理解中自覺地改正過失。教師用積極正確的評價方式評價孩子,孩子就會在肯定、讚許、鼓勵中不斷改正過失,最終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七、創設育人環境,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薰陶,養成習慣。

陳鶴琴先生説的好,凡是可以給幼兒刺激的,都是他們的環境。要努力為幼兒營造一個輕鬆自然的教育氛圍,使校園中的一切客體都能對兒童產生有益的影響。延安路國小附屬幼兒園的教師在實驗研究中,充分發揮教材的示範導向作用,把“媽媽請您先吃!、環境整潔靠大家、不亂花錢、自救方法要牢記,我幫弟弟繫鞋帶、指甲長了剪一剪等鮮活生動的圖畫內容搬到圍牆上,讓幼兒園的每一塊牆壁、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區域都能與幼兒對話,利用周圍環境的因素對幼兒的行為起到促進作用,不斷引發幼兒對自身行為提出新的要求,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薰陶,養成習慣。

八、抓住特點,開啟智慧,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化。

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要把孩子本來不自覺的行為轉化為有意識的自覺行動。教師要仔細觀察,瞭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善於抓住幼兒好奇的心理特點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孩子儘快地從“要我做”向“我會做”轉變。如何實現這一轉變?百春幼兒園黃恩萍老師《如何培養小班幼兒午睡擺放鞋子的習慣》的教學反思給出了答案。

我們班的孩子在午睡時,有個不好的習慣,他們總是飛速上牀,讓脱下的鞋子“隨意而安”。每次午間巡視,七零八落的鞋子就像是給我設置的層層障礙,讓我氣不打一處來。我也曾經多次教育他們將鞋子放到牀底下,可小傢伙們仍舊我行我素,這個問題讓我頗傷腦筋。

我想,這是我們在行為習慣上沒有做好,所以,不管怎樣強調,把鞋子放整齊,小朋友們就是不聽。在冥思苦想之後,我終於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我用彩色油漆在牀下的水泥地上畫了不少的藝術小腳丫,小腳丫是一對出現的,而且有着擬人化的表情,一個個都睜着大眼睛,張着大嘴巴,好像在對孩子們説,趕緊把鞋子放到我這兒吧……小腳丫的出現引起了孩子們的極大興趣。一來,這些富有童趣的小腳丫,讓整個午睡室充滿了藝術氣息,孩子們都樂意把脱下的鞋子放在小腳丫裏;二來,小腳丫一對對的出現,能讓孩子將鞋擺放正確,避免起牀後穿反鞋子,真是一舉兩得。從此以後,班級裏鞋子亂放的局面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

學前教育課題研究與實驗,對黃草幼兒園的教師來説,還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在實踐中,我們摸着石頭過河,邊學邊做,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一步一步往前走。雖然,在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方面已取得一些成效,但許多問題還有待我們去不斷深化。 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幼兒個人與環境、行為相互影響的結果,培養良好的習慣不可以等待“習以為常”,而應當以社會的價值取向對幼兒加以訓練引導。

(一)幼兒通過一階段的學習和積累,已掌握一定量的良好行為知識,但在日常行為中,有些孩子還會做出與之不一致的行為舉止,特別是在園一個樣在家一個樣的行為傾向很難改變。如何才能讓幼兒把真正學到的行為知識反映到自己的日常行為上,使良好行為“習慣化”,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去反思的問題。

(二)教師對幼兒行為問題的教育技能有待提高。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一些教師在幼兒的行為問題尚不明顯時採用順其自然的策略,而在行為問題明顯時則會採取極端的手段,還有一些教師面對幼兒的行為問題常常束手無策,比如孩子吮吸手指、偏食、挑食、迷戀動畫片失去自控能力等頑固性的行為,不能進行長期有效的矯正。

(三)成人不良行為對幼兒的影響該如何抑制。幼兒是生活在天地間的,他們除了跟自己的家人相處外,還要接觸自己家庭以外各種不同行為的人,因此社會環境的行為淨化也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認真做事把事做對,用心做事把事做好。我們相信,在課題組專家的指導下,憑着對工作的熱情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每一位教師都會用心記下自己實踐中的點點滴滴,在“和諧德育研究與實驗”未來的成果中添上濃重的一筆。

【第7篇】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調查報告

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調查報告

一、前言

(一)實踐背景

現在是一個信息社會,一個人獲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徑是閲讀,而閲讀的基礎就是識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閲讀,閲讀量大了,才可能高質量表達。才能主動獲取信息、豐富知識,那麼,保證課內識字教學效率,是保證低年級學生閲讀的重要保證。

再者,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起始階段,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基礎,識字教學的質量不僅直接關係到孩子閲讀寫作能力,還直接關係到孩子語文素養的提升。新課標規定:國小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要讓孩子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認識常用的漢字1600—1800個。這佔六年識字總量的50%還多,識字量如此之大,怎樣化難為易,有效地提高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效果,探求出既減輕學生負擔又提高識字效率的方法,使學生自主高效地學習,是我們現在急待解決的問題。

(二)可行性分析

本課題符合新課程理念,操作性強,課題圍繞多方面進行調查,容易從不同角度下手進行調查,識字教學是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基礎,,此課題是解決困擾低年級教師識字教學究竟應該怎麼做的瓶頸問題的有效舉措,對於國小低段識字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並將會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識字教學理論。綜合以上分析,本次實踐調查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三)實踐過程

通過對xx縣xx二小低年級的部分學生的問卷調查,瞭解國小生關於識字興趣、能力的現狀,並能針對這種現狀採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和水平。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xx縣xx二小二年級隨機選擇50名學生。其中男28人、女22人。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xx縣xx二小二年級的學生髮放問卷,問卷共發放50份,回收50份,有效問卷50份,回收率為100%,回收有效率為100%。

2.訪談法:對個別學生進行訪談,瞭解一些問題。

三、現狀及原因分析

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學生對待識字的態度。

表現一:消極、厭惡的態度。問卷顯示,討厭識字的約3%。

表現二:積極、喜歡的態度。問卷顯示,願意主動識字的約81%。

表現三:無所謂的態度。問卷顯示,為識字而識字的約11%。

通過調查和填寫調查問卷的結果發現只有一少部分學生的識字的興趣比較濃厚,也願意通過多種方式自主識字。但絕大多數學生相對來説就比較被動,識字方法單一,為了識字而識字。

綜上所述,學生識字的積極性不高,因為孩子們缺乏興趣,缺乏主動。

二、識字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 學生識字方法過於單在教學中發現,學生識字的方法不夠多樣,識字方法只侷限在幾種簡單的識字方法,比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學生就沒有別的識字方法了,即使教師嘗試着引導學生,編謎語,講故事,但學生的思維還是放不開,這與學生平日的閲讀量少有很大的關係。

【第8篇】大班幼兒合作意識培養研究觀察情況報告

[摘要]

本研究圍繞《大班幼兒合作意識培養》課題研究,採用觀察法對大班幼兒在遊戲與學習中合作情況進行觀察、研究與分析,結果表明孩子們開始合作時的意識指數較低,後經過指導意識指數較高。通過深入研究和探討,為我們《大班幼兒合作意識培養研究》此課題打下基礎,更好地瞭解了幼兒的基本情況。

[前言]

合作能力在當今社會是一個人很重要的素質之一,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學會合作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注重培養孩子合作意識是我們幼兒園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項內容,對孩子今後取得成功相當重要。《綱要》中也指出:要讓幼兒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

因此,本着《綱要》精神,我申報了課題《大班幼兒合作意識的培養研究》,目的是想通過對客體的研究與實施,提高幼兒的合作意識與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社會習慣。本研究是對大班幼兒合作習慣的情況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為我們的課題研究打基礎。

[方法與步驟]

1、被試

本研究我選擇了我園大班全體幼兒,被試共22人(男幼兒11人,女幼兒11人),平均年齡約為5歲。

2.研究方法與內容。

根據我們已掌握的兒童合作情況,參考相關的研究資料,採用觀察法對幼兒在遊戲與學習中合作情況進行觀察、記錄與分析。

在本研究中,我融觀察於遊戲及學習中,在遊戲與學習中隨機觀察。觀察中我制定了詳細的觀察目標,並進行了分類:在項目上分為:是否合作遊戲;是否分享玩具;是否幫助同伴。在程度上區分為:能、基本能、很少能、不能。在此基礎上,對幼兒合作的情況進行了觀察記錄,主要觀察了幼兒合作意識指導前與指導後的不同情況。

[討論與分析]

1、討論與分析

首先是指導前孩子們合作的指數不高,不願意與人合作,喜歡獨自佔有玩具或學習材料。從觀察記錄中看到22個孩子中只有六個人能在觀察的三項中都表現為能,佔總數的27.2%,有兩項以上表現為能的也只有8人,佔總數的36.3%。可見當今孩子們合作的狀況,更使我們認識到了做合作課題研究的重要性。

二是受同伴影響。本次觀察採取分組觀察法,我們發現了這樣的情況:每組中若有1-2個程度好的幼兒,本組中其他幼兒的表現也較平常好,這也充分説明了幼兒易受同伴的影響。

三是孩子的合作習慣與家長的教養方式有很大關係。由於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裏幾代人的嬌生慣養,使許多孩子形成了不良的習慣和性格,如蠻橫、自私、狹隘。在幼兒園裏,幼兒都要一起玩、生活,不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發生爭執,這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孩子的蠻橫、不講理,而發生爭執時又不會謙讓,導致孩子經常的哭鬧、告狀。從各種事例中可看出,有很多幼兒的自我中心意識都非常的強烈,遇事都為自己考慮的多,不會謙讓和合作。儘管他們現在還小,但有很多不良習慣都是在小時候形成的,因此從小對幼兒進行合作的教育非常有必要。

2、意義

實踐中,我們發現幼兒合作的好,他們拼擺積木的速度也就快,他們幹什麼也就得心應手,拼擺中間他們會互相謙讓。還發現越是合作的`不好,他們就會亂搶別人手中的積木塊。看到合作不好孩子愁眉苦臉的樣子,我們的心裏也很難受,這與教師平時是否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很大關係,這也增強了我們對課題研究的信心。

時代在發展,需要會交往、會合作的人才,合作不僅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合作也能使人各顯其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我們教師也本着對孩子的未來負責的態度,肩負起研究課題的重任。

3、小結

通過本階段對大班幼兒觀察與分析,我們一致認為,大班幼兒合作意識有待提高,我也需要有計劃、有目標,一步步悉心培養,以此逐步提高孩子的合作意識。一是多為幼兒設計能體現合作的遊戲,讓幼兒遊戲中感受合作的好處。遇到幼兒發生爭執時,教師要及時解決,讓幼兒明白什麼時候該如何做。二是幫助家長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密切配合幼兒園培養幼兒各方面的行為習慣。

【第9篇】研究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培養藝術表現能力課題結題報告

研究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培養藝術表現能力課題結題報告

19xx年以來,我校承擔常熟市總課題《聚集素質教育,優化音樂過程的研究》的子課題《研究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培養藝術表現能力》的實驗研究,我們課題組積極進行探索和實驗,引導學生在藝術教育天地裏主動參與,自我教育,自我創造,自由發展,經過三年的實踐,大大提高了全體學生的藝術興趣和素養,激發了他們的創造潛能,促進了他們人格的健全發展,本課題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一、課題實驗的過程:

(一)課題研究的原則與方法:

課題研究首先將重點放在唱遊教學上。唱遊教學是學與玩的教學,國小低年級學生剛從學前階段過渡到國小學習,還具有許多學前兒童的特點,他們的直觀形象記憶比邏輯記憶發達,雖好奇但注意力不持久,雖好勝性強但又顯得比較脆弱,同時他們又表現出愛唱、愛跳的天性,他們自覺不自覺地會在音樂的伴奏下做出一些動作,喜歡把自己當成音樂中的一個角色,他們還會用自己的思維和動作,表現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音樂的知識範圍,來創設一定的情景,使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唱、玩、跳,使之從小喜歡音樂,樂於學習音樂,激發情趣,培養樂感,提高藝術表現能力,因此在實驗中我們遵循以下原則:

1、學生主體原則:學生是自己的心理髮展的主體,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和主動性,創造性,使其通過學會聽不同的音樂,並用不同的動作來表現。

2、平等對待原則:心理教育只有在愉快活潑、樂觀向上的心理氣氛中才能有效地進行,只有從尊重學生出發,平等對待每位學生,學生才會打開自己的心扉,我們所進行的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3、點面結合原則: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才能使每位學生的個性健全的發展。

在研究中,我們採用了實驗法,從情感領域方面加以探索,不斷開發學生的藝術潛能,在感受音樂的基礎上,有感情地進行唱遊活動。

(二)課題實驗的步驟和措施

1、第一階段(1999.3~1999.8)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制定實驗方案。

2、第二階段(1999.8~2000.6)是具體實施階段,主要採用了以下幾條措施:

⑴立足課堂重開發

課堂是進行教學的重要陣地,因此我們課題組成員着重對學生的課堂開發,先讓學生認真聆聽唱遊音樂,感受完整的音樂藝術形象,引起情感的共鳴,熟悉音樂的節拍、節奏、速度等,體會音樂的基本情緒,只有充分的熟悉了音樂,才能進行編排唱遊動作,以進一步理解與表現音樂的形象。唱遊活動可由老師設計編排,然後給學生示範講解,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即興創編等。

a、教師示範講解

根據少兒善於模仿的特點,教師採用邊示範邊講解的方法,使學生對音樂和動作有一個完整的印象,然後根據樂曲指導學生進行舞蹈的表演,或根據歌詞設計動作,讓學生從模仿到創作,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表現能力,如律動、歌表演、集體舞等。

b、學生即興創編

唱遊動作大多來源於現實生活,因此,凡是在唱遊中反映的是國小生所熟悉的內容,就引導他們仔細觀察,啟發他們積極的思考,鼓勵他們大膽地創編,讓學生有機會即興唱、即興跳等,激發他們的表現力。

⑵參與活動重實踐

掌握知識技能的.最好途徑是實踐,因此組織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活動對於激發他們的表現力是相當重要的,教師可根據教材精心設計各種音樂遊戲、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如《聽音接力》《小貓釣魚》等遊戲都可以選用,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集體的,個別的師生共同參與的表演,使音樂教學的內容更豐富,更深刻。

3、第三階段(2000.7~2001.3)為實驗總結階段,主要是繼續實驗,提高總結。

二、研究的成果

實驗班中的學生能做到邊聽音樂邊表演,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王佳妍等同學在課餘時間排練的舞蹈《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在校觀摩活動上表演,受到全校老師的一致好評。學生能感受音樂的旋律美和塑造形體美,老師學生合作排練的舞蹈《偉人曲》在xx年市國小生文藝會演中獲三等獎;在20xx年的元旦文藝會演中,排練的舞蹈《摘葡萄》、《茉莉花》,獨唱《冰糖葫蘆》分別獲等級獎,一堂歌表演公開課《小雨沙沙》在梅李片音樂評優課中獲二等獎;本課題的實驗,提高了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充分認識並開拓了學生表現音樂的藝術美,最終達到創造性的自我表現,滿足了學生的需求,提高培養了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三、對本課題的評價

本課題經過全體課題成員的努力,已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果,在實驗班中學生做到邊聽音樂邊表演,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感受音樂的旋律美和形體美,提高了學生的藝術表現力,把學生的潛意識審美引導到了有意識的審美中,突破了思維侷限性,從感受到理解音樂,充分認識並開拓性表現出音樂的藝術美,最終達到創造性的自我表現,滿足了學生的需求,提高了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第10篇】國小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和研究調查報告

國小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和研究調查報告

——關於升好旗,做好操,寫好字的習慣培養

一、調查目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播種行為就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穫命運。”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性。俗話説:“積一千,累一萬,不如養個好習慣。”為進一步落實教育部新修訂的《國小生守則》和《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把素質教育落實到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細節之中,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發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道德水平。這學期我校一直都致力於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並制定了方案,每週一個好習慣培養。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孩子們養成了一定的良好習慣。我們發現學生在做好操,升好旗,寫好字方面仍需下功夫。為什麼學生在這幾方面的習慣養成不理想呢?帶着這一問題,我先後對學生、家長進行了調查。希望通過這次調查,進一步瞭解影響學生習慣的主要因素,制定目標。以便在今後的工作實踐中更加有效地發揮育人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實現我們的育人目標。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

(一)調查對象

此次調查對象分兩類:學生

(二)調查方法:訪談調查

訪談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在家、在校的寫字、做操、升旗的行為表現。

三、調查結果

我們對學生的調查所得資料進行統計處理,情況如下:

1、每天在家寫字的姿勢如何:

正確 不正確 不確定

56% 36% 8%

2、在家是否有人提醒、督促糾正錯誤寫字姿勢:

有 無 偶爾

86% 8% 5%

3、你的書寫習慣如何(如書寫姿勢、格式、卷面、專注程度等):

好 一般 不好

91.8% 6% 2.2%

4、學校舉行的每週一升旗儀式:

認真參加且心情激動 參加,無任何感覺 不想參加

79% 19% 2%

5、升旗時是否佩戴紅領巾:

總是佩戴 有時不佩戴 總是不佩戴

98% 2% 0%

6、做眼保操時:

認真做 有時認真做 不想做

75% 20% 5%

四、問題分析與思考

(一)學生升旗、做操、寫字習慣的現狀分析與思考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在行為習慣方面存在着三個層面的現象,有着良好的行為習慣的佔80.8%,習慣一般佔16%,習慣不良的佔3.2%,從總體看,我班學生在習慣養成方面有着良好的收效,在升旗,做操,寫字三方面都還做得不錯。部分學生在寫字姿勢方面還比較弱,為學生健康發展,這些都是急待解決的問題。“以人為本”的理念告訴我們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在調查中不難發現,教師在很多時候都自認為自己的教育是最重要、最合理的,而忽視了與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忽視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對良好習慣形成的'重要作用。

(二)制定標準

升好旗:1、穿好校服,正確佩戴紅領巾,按時參加升旗儀式。

2、集合鈴聲響後,各班在走廊上站好隊,安靜、整齊有序地進入操場。

3、站立時,挺胸收腹,雙手五指併攏,下垂緊貼褲縫邊。

4、升旗時保持安靜,不講話,不逗打。非少先隊員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

5、唱國歌時,聲音洪亮、節奏感強。

6、國旗下講話時,保持安靜,認真傾聽,講話完畢要鼓掌致謝。

7、升旗完畢,按指定線路退場,不擁擠、不喧譁。

寫好字:1、三年級及以上同學用鋼筆寫字。

2、寫字時保持安靜,注意力集中,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做到一筆一畫,不潦草。

3、寫字時姿勢端正,兩腳與肩同寬,平放地面。做到“三個一”(眼離本一尺,胸離桌一拳,手離筆尖一寸),要求身體與桌面垂直。

4、寫字完畢,認真整理書本,避免書本出現卷角現象。

做好操:

眼保健操:1、音樂響起,學生立即放下手中的事情,認真做眼保健操。

2、做眼保健操時,閉眼,精神要集中,穴位要準確,用力要適宜,符合節拍。

廣播體操:1、廣播準備音樂響起,各班體育委員迅速組織學生在走廊整隊,安靜、整齊有序地到達指定場地。

2、排隊集合要求做到快而不亂,並迅速呈體操隊形散開,縱橫成一條線。

3、廣播操音樂響起,精神飽滿地認真做操。動作正確到位、優美,與音樂協調一致,真正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

4、廣播操做完後按指定線路有序退場。

五、採取對策

(一)制定規章制度,培養良好做操習慣

為培養班級學生良好的做操習慣,加強對學生正確做操的訓練。班主任與體育老師聯繫,共同訓練、指導學生做操的動作準確性,同時在思想上讓學生意識到做操關係到一個人的精神面貌,一個班級的風貌,讓集體榮譽感促使孩子們做好操。

(二)重視細節管理,規範學生寫字習慣

針對國小生視力急劇下降的趨勢,我們要注重訓練學生養成正確的讀書和寫字姿勢。無論是什麼學科的課堂,只要孩子們讀書、寫字,任課老師有義務、有責任及時提醒孩子們糾正錯誤讀寫姿勢和讀寫習慣。讀書時,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寫字時,做到腰背挺直,胸離課桌一拳遠,眼離書本一尺遠,手離筆尖一寸長,兩腳與肩同寬,平放地面……與此同時,我還多次在班級內舉行了硬筆書法比賽、讀寫姿勢比賽等,如今,學生在課堂上讀寫、坐站聽説的正確姿勢逐步養成,增強了自控能力。

(三)提高思想認識,互相監督升好旗

讓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升旗儀式的重要性,知道升好旗一種愛國的表現。為使隊員明確升旗的行為準則,我規定了學生從服裝和紅領巾佩戴,到升旗時高唱國歌的神態,再到行少先隊隊禮時的姿勢、手勢等的要求。並且由班級值日生每週一檢查升旗服裝和紅領巾的佩戴情況,由兩個體育委員監督整個升旗儀式過程中同學們的表現。每週五班隊會時,由學生評選出升好旗標兵。

(四)家校攜手,形成合力

在學校的工作實踐中,我們班主任必須積極地和家長保持密切聯繫,共同創造良好的家校合作關係,才能培養出學生良好的習慣。我與家長聯繫,請他們在家裏督促孩子寫好字,及時糾正孩子們不良讀寫姿勢。同時請家長配合在每週一升旗的時候提醒孩子服裝和佩戴紅領巾。家校攜手共同促進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良好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教育方式也不是固定不變的,需要我們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在今後的工作中,讓學生走走出教室,擔負起班級的榮辱;走出校門一步,擔負起學校的榮辱,走上社會,擔負起社會的榮辱,真正讓好習慣伴隨學生健康發展!

(一)升好旗

紅領巾,胸前系。 齊肅立,行隊禮。

穿校服,操場聚。 演講話,記心裏。

奏國歌,升國旗。 同學們,齊努力。

(二)做好操

廣播操,煉身體。 眼保操,動作準。

聽口令,齊做起。 用力勻,眼更明。

隊列直,動作齊。 好視力,終受益。

(三)寫好字

方塊字,是國文。 身坐正,腳放平。

從小練,正當行。 眼和紙,離一尺。

心要靜,眼要明。 筆握穩,寫工整。

【第11篇】216年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培養策略研究調查報告

216年關於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培養策略研究調查報告

216年關於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培養策略研究調查報告

一、前言

(一)實踐背景

現在是一個信息社會,一個人獲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徑是閲讀,而閲讀的基礎就是識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閲讀,閲讀量大了,才可能高質量表達。才能主動獲取信息、豐富知識,那麼,保證課內識字教學效率,是保證低年級學生閲讀的重要保證。

再者,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起始階段,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基礎,識字教學的質量不僅直接關係到孩子閲讀寫作能力,還直接關係到孩子語文素養的提升。新課標規定:國小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要讓孩子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認識常用的漢字1600—1800個。這佔六年識字總量的50%還多,識字量如此之大,怎樣化難為易,有效地提高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效果,探求出既減輕學生負擔又提高識字效率的方法,使學生自主高效地學習,是我們現在急待解決的問題。

(二)可行性分析

本課題符合新課程理念,操作性強,課題圍繞多方面進行調查,容易從不同角度下手進行調查,識字教學是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基礎,,此課題是解決困擾低年級教師識字教學究竟應該怎麼做的瓶頸問題的有效舉措,對於國小低段識字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並將會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識字教學理論。綜合以上分析,本次實踐調查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三)實踐過程

通過對xx縣xx二小低年級的.部分學生的問卷調查,瞭解國小生關於識字興趣、能力的現狀,並能針對這種現狀採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和水平。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xx縣xx二小二年級隨機選擇50名學生。其中男28人、女22人。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xx縣xx二小二年級的學生髮放問卷,問卷共發放50份,回收50份,有效問卷50份,回收率為100%,回收有效率為100%。

2.訪談法:對個別學生進行訪談,瞭解一些問題。

三、現狀及原因分析

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學生對待識字的態度。

表現一:消極、厭惡的態度。問卷顯示,討厭識字的約3%。

表現二:積極、喜歡的態度。問卷顯示,願意主動識字的約81%。

表現三:無所謂的態度。問卷顯示,為識字而識字的約11%。

通過調查和填寫調查問卷的結果發現只有一少部分學生的識字的興趣比較濃厚,也願意通過多種方式自主識字。但絕大多數學生相對來説就比較被動,識字方法單一,為了識字而識字。

綜上所述,學生識字的積極性不高,因為孩子們缺乏興趣,缺乏主動。

二、識字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 學生識字方法過於單一

在教學中發現,學生識字的方法不夠多樣,識字方法只侷限在幾種簡單的識字方法,比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學生就沒有別的識字方法了,即使教師嘗試着引導學生,編謎語,講故事,但學生的思維還是放不開,這與學生平日的閲讀量少有很大的關係。

(二)教師的識字教學方法過於單一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注重看圖學句中識字、歸類識字、隨課文識字等,但在日常的識字教學中,為了教學任務的完成,我們往往採用的更多的是“集中識字”,並把正確的聽寫、默寫生字新詞作為檢測識字效果的最終目標,識字教學的原則沒能很好的在我們的課堂中體現,單調的重複讀、記、寫,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學生們的識字興趣,也降低了學生運用生字新詞的能力。

三、回眸

(一)總結

本次實踐調查,聚焦了語文常態課堂教學下師生教學行為,分析瞭解了學生識字效率不高的原因,及現狀,使教師明確了以後的教學方向,清晰了教學思路,也是我們明白在以後的教學中對於識字教學究竟應該怎麼做。

(二)對培養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思考

1.轉變教師教的觀念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應是通過教師的有效行為,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有效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模式來進行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愉快的遊戲中潛移默化的進入到課堂教學中去,把枯燥的識字教學變成遊戲活動,這樣既完成了教學任務,也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

2.用好教材,培養自主識字的好習慣

現行教材中,圖文結合,優美的兒歌,但如何能更好的使用教材,使枯燥的識字課變得生動有趣,是我們應該繼續探索的問題。

3.將識字寫字有機結合

在識字教學中,學生認識常見的基本筆畫、偏旁部首和筆順。我們如何能很好的利用課後的描紅字帖,在探究中感受漢字的形體美,並在“描紅”、“仿寫”和“臨帖”中掌握如何寫好漢字的本領,從而提高識字的興趣,這也是我們需要繼續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