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師觀看《山海情》觀後感心得體會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6W

教師觀看《山海情》觀後感心得體會

大家都看最近的熱播劇《山海情》了嗎?《山海情》講述了1996年以來福建、寧夏對口扶貧協作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2021教師觀看《山海情》觀後感心得體會,但願對你有借鑑作用。

山海情觀後感一

最近被一部主旋律電視劇深深吸引——《山海情》,從第一集開始就欲罷不能,超級喜歡,我覺得這是近十年來我看到過的最完美的一部電視劇,沒有之一。不論是劇情,還是節奏,還是演員的表演,找不到任何瑕疵。作為一部扶貧題材的主旋律電視劇,其給人帶來的震撼和感動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服道化的用心,演員演技的極致紮實,都能馬上讓觀眾感受到那時候的貧窮和苦難。

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教育扶貧”直指致貧落後的根源,是徹底穩定脱貧的重要推手。發揮“互聯網+”的強大優勢,用心用情用力助燃教育扶貧之火炬,支持貧困地區教師提升專業能力,為孩子提供平等、開放的遠程教育平台,縮小城鄉、東西部教育資源差距,補齊農村教育短板,成為提高教育脱貧質量、完成好東西協作扶貧和對口支援這項硬任務的重要推手。

架好“雲端鵲橋”,千里情緣一網牽。今年疫情期間,視頻會議讓工作部署快速落地,健康大數據讓跨地域排查變得迅捷,網絡直播帶貨為滯銷農產品打開銷路,在線學習讓廣大師生停課不停學。增強教育扶貧的後勁,需要發掘雲端網絡優勢,築牢結對幫扶平台,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向教育落後地區的持續快速流通。架好“雲端”鵲橋,受援地政府應抓住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大力推進“新基建”的契機,加快互聯網+教育平台建設,支持受援學校與支援校實現“鵲橋”匹配對接。支援地要通過調研把握受援地教師“雲端”交流需求,精選教育資源,優化交流方式,構築互聯互通的網絡立交“車道”;要緊扣受援地教育的動態發展需求,對本地教育雲的功能進行拓展升級,讓“雲端”鵲橋穩固耐用、功能強勁。

開好“雲端”學堂,隔空相會續情緣。“雲端鵲橋”擔負着優質教育資源互聯共享的使命,承載着受援地教育振興的希望。增強“鵲橋”承載力,發揮其巨大優勢,需要開設好多樣的“雲端”學堂。要賦予優質教育資源查閲調取的最優權限,讓受援地師生的自學隨時隨地、各取所需;要制定結對幫扶地區之間、結對校之間的“雲”教研製度,定期舉辦網絡協同備課、在線教研,讓先進的教學理念、優秀的教學經驗時時在線、交流不斷;要建立“雲端”教師研修工作室,發揮骨幹教師“頭羊”作用,帶動受援地教師的團隊建設與專業成長;要開展遠程互動課堂,讓受援地孩子跨越空間阻隔,與同齡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從而讓“雲端鵲橋”有説不完的教育話題,有講不完的暖心故事,演繹綿綿不斷的教育情緣。

做好“鵲橋”養護,攜手同行不打烊。“鵲橋”要耐用,時刻需養護。要做好網絡安全防範,既防止有害信息的嵌入、傳播,也防止師生個人信息的泄露,還要警惕外來“黑客”的干擾,確保“雲端鵲橋”堅固耐用;要不斷更新完善優質教育資源,滿足受援地師生的發展性、多樣性需求,幫助他們跟上教育發展的時代節拍;要不斷完善“鵲橋”上的交流方式,充分發揮5G優勢,讓“雲端”溝通更流暢、更接地氣;要同心協力提升“雲端”活動品質,用高質量學習增強“鵲橋”相會的愉悦感、獲得感、幸福感。真正讓“雲端鵲橋”成為受援地師生髮展的空中“加油站”,儘快補齊農村教育的短板,讓受援地教師早日攀上專業發展的五彩祥雲,為受援地孩子們播撒更多甜潤的成長甘露,打通教育扶貧的“最後一公里”。

山海情觀後感二

“《山海情》大結局後有很多人夜不能寐,大家爭相在朋友圈發佈跟劇情相關的動態。一部電視劇能引起如此轟動,足以證明它的成功。”一位從西海固走出來的觀眾熱淚盈眶地説。

《山海情》製片人侯鴻亮介紹:“自2019年年底創作啟動以來,團隊就確立了堅持紮根大地,到人民中間尋找力量的宗旨。”導演孔笙表示,《山海情》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實”,從創作原型到拍攝製作,到演員用方言投入表演,再到故事中不迴避扶貧工作中的矛盾,都展現出了真實、現實、踏實。

沒有水,沒有電,連一棵樹、一個納涼的地方都沒有。艱苦的拍攝環境,恰恰造就了《山海情》的真與實。在如此創作環境下,一個個故事彷彿是從這片黃土地上長出來的,觀眾瞬間被帶回到了20世紀90年代。劇中的地窩子、土坯房、滿天黃沙等細節高度還原了當時的狀況。演員和故事原型生活在一起,他們有年代感的衣着、灰頭土臉的裝扮,沒有使用任何濾鏡效果,再加上濃郁的方言、神似的舉止,表演樸素自然真誠,塑造出的“土味”角色極為傳神。

圖片

“真實”與“土味”也成為觀眾評價最多的兩個詞,觀眾們愛劇中人“從土裏拔出來”的真實感,感受到了土地的厚重、奮鬥的力量、生命的蓬勃。“2020年5月創作團隊一行到寧夏的閩寧鎮、西海固以及福建深度調研和採訪,深入瞭解了很多精彩的人物和事件,真切體驗到當地人由窮變富、過上好日子的喜悦,對黨、對國家的感激之情。”編劇王三毛總結創作經驗時説,“編劇需要撲下身子,紮根在百姓中間,這樣才能看到百姓真正的問題、真需求,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山海情觀後感三

最近電視劇《山海情》熱播,該劇藝術再現了閩寧扶貧協作的感人故事。1996年,中央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20多年來,一批批援寧扶貧幹部真心奉獻,一波波閩商在寧創新創業,一代代寧夏貧困羣眾在福建穩定就業,為推動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像劇中馬得福這樣的扶貧幹部們是跨越山海共同致富的骨幹擔當,是“山”“海”“情”的最佳代言。

山花落盡山長在,終日看山不厭山。扶貧幹部要有山一般的意志堅決響應黨的號召,聞令而動,盡鋭出戰。劇中扶貧幹部馬得福也曾對政策一知半解,當村書記向他解釋清閩寧協作的重大意義時,他眼中看到了未來,腳下堅定了步伐。東部支援西部20多年來,黨中央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得到有效實施,形成了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心,把產業協作扶貧作為關鍵,把生態環境改造作為基礎,把激發內生動力作為根本的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格局。在“馬得福們”帶領下,村民們的腰包鼓了,笑聲多了,村裏小康住宅鱗次櫛比,通村公路整潔乾淨,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村中一片繁榮盎然的景象。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扶貧幹部要有海一般的偉力努力克服艱難險阻,鉚足幹勁,攻堅陷陣。都説“貧困羣眾要脱貧,扶貧幹部先脱皮”,在艱苦條件下、在百般困難中“馬得福們”以“越雪山、涉險灘”的精氣神,啃下扶貧這塊“硬骨頭”,成長為擔當重任、能打硬仗的高素質幹部。他們不斷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不斷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佈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為的就是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

生成澤廣時芳茂,魚水情通樂韻諧。扶貧幹部要時刻情牽百姓,心繫民生。“馬得福們”深知脱貧攻堅是幹出來的,靠的是廣大幹部羣眾齊心幹。扶貧幹部要將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激發起鄉親走出貧困的內生動力,凝聚起脱貧攻堅的強大力量。要常奔波于田間地頭、常穿梭於農家小院,讓大家聞到扶貧幹部身上的泥土味兒。貧困户貧困的原因千差萬別,因此,扶貧路上切忌搞“一刀切”,扶貧幹部務必要結合每個貧困户的特點和原因,逐人逐項走訪摸底,詢查貧困現狀、探尋貧困根源,針對貧困户不同致貧原因“靶向用藥”、“一户一策”,真正做到量身定做、精準施策。

山海相會,東西協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扶貧幹部當不以山海為遠,勇挑責任重擔,提高工作水平,為鞏固脱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不懈奮鬥。

山海情觀後感四

脱貧攻堅一直是這兩年來的熱門創作題材,但如何將這一宏大的主題講述得生動接地氣,贏得觀眾的喜愛,《山海情》給出了答案。據“中國視聽大數據”統計,《山海情》首周每日平均綜合收視率達1.340%,次周收視穩步上漲,東方衞視、北京衞視、浙江衞視播出的配音版的電視平台綜合收視率達到1.466%。

作為觀眾喜愛的主流作品,《山海情》融合了扶貧和搬遷兩大話題,故事厚重宏大卻又真實具體,反映時代變遷,緊貼時代脈搏。創作者們用一顆顆赤誠之心和對這片土地的愛完成了這部作品。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金科表示:“《山海情》講的是真實的寧夏故事,展現的是閩寧攜手的壯美史詩,該劇播出近半個月以來,寧夏颳起一股‘山海風’,當地人民熱議劇情,感懷歲月,致敬時代。”一位經歷過艱苦生活的寧夏觀眾飽含深情地評價:“《山海情》不刻意拔高主題、不空喊口號、不撒狗血賣慘,用真實的故事,展現人們的奮鬥精神、奉獻精神,讓人看到了希望。”

立足於宏觀的主題,《山海情》也關注到微觀的情感與人物的成長,細緻到父子情、兄弟情、愛情、友情、師生情與村民鄉情等,挖掘出了更多人性的共鳴,這也是《山海情》能夠在眾多脱貧劇中脱穎而出的重要原因。《山海情》收官後,不同年齡層、不同成長經歷的觀眾們都表達了對劇集的認可與讚許,可以説,這部劇也打破了家庭代際。追劇的觀眾中有很多年輕人,他們喜歡這部劇的土味和質樸,喜歡大西北的蒼涼與遼闊,喜歡那裏樸實厚道的人民。不少90後、00後觀眾在網上留言説,“熱依扎飾演的水花一秒鐘就讓我鼻酸想哭”。

《山海情》緊貼時代脈搏,把好故事講進了人們的心坎兒裏,該劇在播出期間與觀眾形成了良好的互動。不少觀眾觀劇後還成了“精神村民”,許多人説:“看村民們種出蘑菇時,我開心得就像我自己種出來似的!天天操心他們蘑菇賣不賣得出去。”

從劇中汲取的價值觀和精神力量同時也激勵着現實生活,有網友寫道,“我有朋友在一線扶貧,看起來蒼老很多,看了這部劇才意識到,扶貧幹部付出了太多艱辛,我為有這樣的朋友驕傲”“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成為老師,希望能像《山海情》裏的白老師一樣好”“現在銀西高鐵開通,甜羅高速也要通車了,家鄉大西北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

山海情觀後感五

在《山海情》創作座談會上,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覆盤了一年多來組織指導《山海情》創作的過程。他將抓主題創作、抓精品創作的經驗總結成一句話:真正把“找準選題、講好故事、拍出精品”落到實處就能取得成功。從找準選題角度看,閩寧鎮是個好選題,高長力説:“它是中國脱貧攻堅進程中易地搬遷、對口幫扶、科技扶貧、教育扶貧等各方面綜合扶貧的一個典型示範案例,也是精準扶貧形成和落地的生動印證。”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邢善萍表示:“《山海情》是一部東西協作、山海和鳴的優秀作品。該劇找到了宏大命題和文藝創作的交集點,選題的時代性、標誌性、重大性是這部作品成功的根本所在。”

對“小人物”有共情,對“大時代”有共鳴。正如一位網民所説,這部劇很有意義,它告訴孩子們一個真實的中國,一個真實的中國農村,一個真實的歷史發展進程。《山海情》選取的只是脱貧攻堅事業中的“一粟”,但卻足以説明,主流作品能否獲得好口碑,關鍵還是看作品有無硬核內容。

聶辰席鼓勵文藝創作者要再接再厲,借鑑《山海情》的成功經驗,“希望創作者都能走入生活、貼近人民,從最真實的生活出發,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質樸中發現崇高,深刻提煉生活,着力塑造好人民羣眾的豐滿形象,表現人民羣眾豐富多彩的生活,用優秀的作品聚焦時代洪流中的平凡人,用他們的奮鬥故事向偉大的人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