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課文《師説》原文【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9W

高中課文《師説》原文【新版多篇】

原文 篇一

師説

作者:[唐]韓愈

古之學者(1)必有師。師者,所以(2)傳道(3)受(4)業(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7)終不解矣。生乎(8)吾前,其聞道(9)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10);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11)?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12)也。

嗟乎!師道(13)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14)也遠矣,猶且(15)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16),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17)。是故聖益聖,愚益愚(18)。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師(20),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21)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22),或不(fǒu)焉,國小而大遺(23),吾未見其明也。巫醫(24)樂師百工(25)之人,不恥相師(26);士大夫之族(27),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29),官盛則近諛(yú)(30)。嗚呼!師道之不復(31)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齒(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yú)(35)!

聖人無常師(36)。孔子師郯子(37)、萇(cháng)弘(38)、師襄、老聃(dān)(39)。郯(tán)子(37)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40)是故弟子不必(41)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zhuàn)(44)皆通習之,不拘於時(45),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師説》以貽(yí)(47)之。

師説 篇二

作者:[唐]韓愈

古之學者(1)必有師。師者,所以(2)傳道(3)受(4)業(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7)終不解矣。生乎(8)吾前,其聞道(9)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10);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11)?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12)也。

嗟乎!師道(13)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14)也遠矣,猶且(15)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16),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17)。是故聖益聖,愚益愚(18)。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師(20),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21)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22),或不(fǒu)焉,國小而大遺(23),吾未見其明也。巫醫(24)樂師百工(25)之人,不恥相師(26);士大夫之族(27),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29),官盛則近諛(yú)(30)。嗚呼!師道之不復(31)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齒(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yú)(35)!

聖人無常師(36)。孔子師郯子(37)、萇(cháng)弘(38)、師襄、老聃(dān)(39)。郯(tán)子(37)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40)是故弟子不必(41)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zhuàn)(44)皆通習之,不拘於時(45),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師説》以貽(yí)(47)之。

譯文 篇三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並不是我所説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説:“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於諂媚。”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説:“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沒有被時代的風氣所影響,向我學習。我讚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説》送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