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月下獨酌》賞析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4W

《月下獨酌》賞析通用多篇

全詩翻譯: 篇一

其一

花叢中擺下一壺好酒,無相知作陪獨自酌飲。

舉杯邀請明月來共飲,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月亮本來就不懂飲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後。

暫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時行樂。

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飄前飄後。

清醒時我們共同歡樂,酒醉以後各奔東西。

但願能永遠盡情漫遊,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見。

其二

天如果不愛酒,酒星就不能羅列在天。

地如果不愛酒,就不應該地名有酒泉。

天地既然都喜愛酒,那我愛酒就無愧於天。

我先是聽説酒清比作聖,又聽説酒濁比作賢。

既然聖賢都飲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

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傳!

其三

三月裏的長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錦。

誰能如我春來獨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飲?

富貧與長壽,本來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酒杯之中自然死生無差別,何況世上萬事根本沒有是非定論。

醉後失去了天和地,一頭扎向了孤枕。

沉醉之中不知還有自己,這種快樂何處能尋?

其四

無窮的憂愁有千頭萬緒,我有美酒三百杯。

雖然愁多酒雖少美酒一傾愁不再回。

因此我才瞭解酒中聖賢,即使酒少愁多,酒酣心自開朗。

辭粟只能隱居首陽山,沒有酒食顏回也受飢。

當代不樂於飲酒,虛名有什麼用呢?

蟹螯就是仙藥金液,糟丘就是仙山蓬萊。

姑且先飲一番美酒,乘着月色在高台上大醉一回。

《月下獨酌》原文及賞析 篇二

【詩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出處】唐·李白《月下獨酌其一》。

【譯註】花叢中一壺美酒散發芳醇,我自斟自飲沒有遠交近親,舉起酒杯邀請天上的明月,對着身影恰好湊成了三人。

【全詩】

月下獨酌其一

[唐]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註釋】 ①不解:不懂得。②無情遊:超乎塵世俗情的交遊。邈:遙遠。雲漢:本指銀河,此借謂天上仙境。

【譯文】 花叢中一壺美酒散發芳醇,我自斟自飲沒有遠交近親,舉起酒杯邀請天上的明月,對着身影恰好湊成了三人。月兒原不懂得來與人暢飲,影子徒然跟隨我孤獨一身。且將月和影當作我的伴侶,人生行樂須趁着春景良辰。我引亢高歌,月亮徘徊不進; 我拂袖起舞,影子搖曳不定。清醒時我和它們一齊歡慶,喝醉後我們便又各自飄零。願我們永結為忘情的知音,相約在天上遨遊,不再離分。

(陶文鵬譯)

【集評】 清·沈德潛: “脱口而出,純乎天籟。此種詩人不易會。”(《唐詩別裁集》卷二)

清·李家瑞:“李詩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東坡喜其造句之工,屢用之。予讀《南史·沈慶之傳》,慶之謂人曰: ‘我每履田園,有人時與馬成三,無人則與馬成二。’ 李詩殆本此。然慶之語不及李詩之妙耳。”(《停雲閣詩話》)

清·弘曆: “爾時情景雖復潦倒,終不勝其曠達。”(《唐宋詩醇》)

清·蘅塘退士:“陶潛雲: ‘揮杯勸孤影。’白意本此。”“一解,先出月,後出影,以月影二字交互迭見,此連珠體。天上之月,杯中之影,獨酌之人,映成三人也。從寂靜中做得如許鬧熱,真仙筆也。”“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説,反覆推勘,愈形其獨。”(《唐詩三百首》)

【總案】

最吸引人者,藝術想象豐富奇特,情真爛漫,一片天籟。然詩意層層轉出,頓挫中可見深沉,充滿詩人失意與幻滅的人生感慨。宋本李集題下注有“長安”二字,一般認為本題四首為李白待詔翰林後期的天寶三載(744)春所作,此時詩人或痛飲狂歌,或獨酌,都反映到抒懷之作的基調,普遍帶有巨痛的孤獨感。本首尤為顯見。詩人有意避開周圍現實世界中的黑暗齷齪,躲到月夜花叢的寧靜中排遣一點鬱悶,也即詩中所謂的“行樂”。孤獨的歡樂,又有幾多的愜意可言。一如作者歌行體詩的結體多半以感情流構成,本詩也由潦倒和曠達兩種曲折變化的感情交錯成篇,闢得一方能有所向往和追求的小天來,自得其樂於其間,畢竟透露出某種帶有積極意義的精神力量,顯示其富有感染力的詩美,動人處可供千世萬代的領略和欣賞。

教學過程 篇三

1導入新課

[課前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

前面兩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深切感受了李白的豪放飄逸的風格。《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有“我欲固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的夢境是從迷人的月景開始的。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裏,身在何方,總會留下有關酒與月的淋漓之作。看下面的詩句

[投影]“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把酒問月》)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

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略帶有悲涼的境界,而把這種酒月情緒發揮到極致的是――《月下獨酌》。

2(播放錄音)聽課文朗誦,注意把握詩歌節奏

[投影]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3初讀課文,明確詩意

小組討論:

3.1這首詩寫了什麼。(點撥:本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親人想陪的冷落情景。)

3.2用自己的話説説詩的意思。(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四、再讀課文,尋找美點。

自由朗讀課文,找出詩中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並談談理由,或值得與別人分享的自己閲讀心得。(讓同學們分小組充分討論、交流)

提示:可以圍繞下列問題思考

①本詩表達的主體情感是什麼?又是怎樣表現的?(如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或修辭手法等)

②詩中哪些詞用得特別好或哪些句子很精彩?

重點突破問題預設:(學生已解決的問題不必再提)

3.2.1本詩的“詩眼”是什麼?(獨)

3.2.2詩人是如何表現這個“獨”字的?(先讓學生思考討論,在分步引導)

①詩人是在什麼情況下感到“獨”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人真的不“獨”嗎?(熱鬧是虛的,孤獨是真的)

[強調]手法:以樂景寫哀愁

②“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我們應如何看待其中的“熱鬧”?

(以鬧寫寂)

③“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我們應如何理解作者與月相期?

(以物為友,以羣寫獨)

[歸納小結]全詩運用了反襯手法

最後讓學生再來回答問題“詩人是如何表現這個”獨“字的?”

[反覆訓練,以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詩歌的能力]

(參考答案:這首詩歌突出寫一個“獨”字。詩人運用豐富的想像,展現了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的情感歷程。寓“獨”於不獨之中。第一二句點出“獨”字,自斟自飲,沒有相親相近之人。從第三句至第八句表面上都是寫不獨的。舉杯邀月,對影三人,打破了獨酌無親的尷尬;但新的尷尬又來了,月不解飲,影徒隨身,於不獨之中顯其孤獨。詩人到底體諒月和影不解酒趣的缺憾,暫且和他們做伴行樂,享受着這美好的春光,人、月、影便進入了同樂交歡的境界,我歌舞、月徘徊、影零亂,我們仍然於詩人的不獨之中,看到了他的無限孤寂。醒時交歡,醉後分散,這還是“獨”。最後詩人發誓,要和明月、影子結拜為永遠忘情的朋友,相約在高遠的銀河上游樂,這是曠達,但是這種把人生的大孤獨昇華為與天地為友的大歡喜,更反襯出詩人在人世間的孤獨苦悶。)

[探究]詩人為什麼這樣“獨”?

從而引出背景:

這首詩大約寫於天寶三年春,即李林甫、楊國忠權傾朝野之時,李白備受排擠,有志難伸,其孤獨與冷落是可想而知的。

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放浪形骸、狂放不羈的性格。

3.3三讀課文,準備背誦。

3.4遷移訓練:[投影]行秋(徐璣)

戛戛秋蟬響似箏,聽蟬閒傍柳邊行。

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來細浪生。

思考: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

參考答案:《行秋》則運用動靜映襯(或反襯)的寫法

3.5課內拓展:我們來欣賞詩人神奇之筆如何來寫“月”的(學生先齊讀一遍詩句,然後再思考是如何寫月的,最後教者根據學生的回答作簡要點撥)

3.5.1望月:《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點撥]:這是一首宮怨詩,以女子望月的行動傳達出“幽怨”的信息,不經意間已經將意境含蓄地表現出來,感人至深。詩中不見人物姿態與心理狀態,作者好象也無動於衷。只是描寫人物行動,為讀者保留了想象餘地,使詩情無限遼遠和幽深。

3.5.2問月:《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點撥]:月亮的出沒多變而有規律,隱含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宇宙奧祕,好像與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種微妙的默契和聯繫。他闡述哲理,寓託人生失意感慨。詩人塑造了永恆、美好神祕的月亮形象,也塑造了一個高潔出塵然而失意的詩人自我。

3.5.3攬月:《宣州謝胱樓餞別校書叔雲=》“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點撥]:他在蒼涼憤慨的詩歌中,用攬月述説他豪興未盡,也述説他惟明月是知友。我們從攬月的意象中看到他崇高熾熱心靈對庸俗社會的抗議。

3.5.4寄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點撥]:末二句一聯達三意:一言詩人心中愁結,無人能理解;二言明月無私,光分兩地,我與友人都能看見;三言惟明月能將愁心寄與。詩人的奇想。將無情感之月,變成理解自己,富於同情的知心人,並把愁情和懷念帶給遠方不幸的朋友。詩中一個“愁”字,有個人抱負不伸的愁,有孤獨不隨俗的愁,更有憐友不幸的愁。

3.5.5邀月:《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月亮是知友,是良伴,可以隨意約請。

3.6作業:“月”是我國詩歌中的傳統意象,有的抒發思鄉懷遠之情,有的寫人生短暫的悲傷,抒發愁苦之情,有的展示廣闊情懷,有的表現美好的、純潔無暇的感情,試從已學過的《唐詩宋詞選讀》中找出有關“月”詩句,理解它們表達情感的不同。

《月下獨酌》原文及賞析 篇四

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月下獨酌其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複道濁如賢。

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月下獨酌其三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

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月下獨酌其四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

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

辭粟卧首陽,屢空飢顏回。

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

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台。

古詩簡介

《月下獨酌四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四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意表明,詩人心中愁悶,遂以月為友,對酒當歌,及時行樂。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複雜的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淒涼。全詩筆觸細膩,構思奇特,體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曠達樂觀、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豪放個性。

翻譯

月下獨酌其一

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哪裏曉得暢飲的樂趣?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月亮和身影,我應及時行樂,趁着美好的春光。

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

清醒之時咱們儘管作樂尋歡,醉了之後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願和您結為忘年之友,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見。

月下獨酌其二

天如若不喜歡酒,喝酒的星宿就不會在天上

地如果不喜歡酒,地上就不應該有酒泉

既然天地都喜歡酒,我喜歡酒就無愧於天地

已經知道清酒稱作聖人,就不要再説濁酒稱作賢人了

既然賢人和聖人都喝了,為什麼還要求神仙?

喝下三杯就通曉了人生的規律,一斗過後你就與萬物同生

知道了酒中的樂趣,清醒的人如果要問,我不告訴他!

註釋

酌:飲酒。獨酌:一個人飲酒。

間:一作“下”,一作“前”。

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説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

既:已經。不解飲:不會喝酒。

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將:和。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時。

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交歡:一起歡樂。

無情遊:忘卻世情的交遊。

相期邈(miǎo)雲漢:約定在天上相見期:約會。邈:遠。雲漢:銀河,泛指天空。

酒星:在星相學上,天上有酒旗星。《晉書·天文志》雲:“軒轅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享宴酒食。”

酒泉:酒泉郡,漢置。傳説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在今甘肅省酒泉市。

酒中趣:典出《晉書·孟嘉傳》:“公未得得酒中趣耳。”

“三月”二句:一作“好鳥吟清風,落花散如錦”;一作“園鳥語成歌,庭花笑如錦”。“城”一作“時”。

千萬:一作“有千”。三百:一作“唯數”。

卧首陽:一作“餓伯夷”。

蟹螯,糟丘:都是飲酒的典故。蟹螯,典出《晉書·畢卓傳》,糟丘,典出《北堂詩鈔》。

賞析

這組詩共四首,以第一首流傳最廣。第一首詩寫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一種孤寂憂愁的情懷。詩中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此詩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頓覺熱鬧起來。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遊,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全詩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因此一直為後人傳誦。

第二首詩通篇議論,堪稱是一篇“愛酒辯”。開頭從天地“愛酒”説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説明天地也愛酒,再得出“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的結論。接着論人。人中有聖賢,聖賢也愛酒,則常人之愛酒自不在話下。這是李白為自己愛酒尋找藉口,詩中説:“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又以貶低神仙來突出飲酒。從聖賢到神仙,結論是愛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最後將飲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於大道,合乎自然,並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傳的。此詩通篇説理,其實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説理的方式抒情。這不合邏輯的議論,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發了詩人的情懷,詩人的愛酒,只是對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酒中趣”,正是這種難以言傳的情懷。

第三首詩開頭寫詩人因憂愁不能樂遊,所以説“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詩人希望從酒中得到寬慰。接着詩人從人生觀的角度加以解釋,在精神上尋求慰藉,並得出“此樂最為甚”的結論。詩中説的基本是曠達樂觀的話,但“誰能春獨愁”一語,便流露出詩人內心的失意悲觀情緒。曠達樂觀的話,都只是強自寬慰。不止不行,不塞不流。強自寬慰的結果往往是如塞川流,其流彌激。當一個人在痛苦至極的時候發出一聲狂笑,人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其內心的極度痛苦;而李白在失意愁寂難以排遣的時候,發出醉言“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時,讀者同樣可以從這個“樂”字感受到詩人內心的痛苦。以曠達寫牢騷,以歡樂寫愁苦,是此詩藝術表現的主要特色,也是藝術上的成功之處。

第四首詩借用典故來寫飲酒的好處。開頭寫詩人借酒澆愁,希望能用酒鎮住憂愁,並以推理的口氣説:“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接着就把飲酒行樂説成是人世生活中最為實用最有意思的事情。詩人故意貶抑了伯夷、叔齊和顏回等人,表達虛名不如飲酒的觀點。詩人對伯夷、叔齊和顏回等人未必持否定態度,這樣寫是為了表示對及時飲酒行樂的肯定。然後,詩人又拿神仙與飲酒相比較,表明飲酒之樂勝於神仙。李白借用蟹螯、糟丘的典故,並不是真的要學畢卓以飲酒了結一生,更不是肯定紂王在酒池肉林中過糜爛生活,只是想説明必須樂飲於當代。最後的結論就是:“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台。”話雖這樣説,但只要細細品味詩意,便可以感覺到,詩人從酒中領略到的不是快樂,而是愁苦。

拓展:李白《月下獨酌》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②熟背全詩。

(2)過程與方法

①在誦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②在討論中把握詩歌內容、掌握詩歌的寫作特色。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堅持正直品質的風格。

《月下獨酌》【講解】: 篇六

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後又“立”,“立”後又“破”,最後得到究竟辯析方法。用現代話來説,就是先講一番道理,經駁斥後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後得到正確的結論。關於這樣的論證,一般總有雙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這首詩,就只一個人,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所以一直為後人傳誦。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腳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可是,儘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於那影子呢?雖則如陶潛所謂“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悦,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影答形》),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那麼又該怎麼辦呢?姑且暫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吧!“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陶潛飲酒詩序中語)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説得虛無不可測,推翻了前案,這是“破”。

其時詩人已經淅入醉鄉了,酒興一發,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傾聽佳音;舞時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動零亂,似與自己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牀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自己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後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為交遊,主要還是在於自己的有情,“永結無情遊”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和“遊”是立,又破又立,構成了最後的結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淒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卧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慾歎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試看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可見詩人是怎樣的孤獨了。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於以後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的踽踽涼涼之感。

《月下獨酌》原文及賞析 篇七

【詩句】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出處】唐·李白《月下獨酌其一》。

【譯註】願我們永結為忘情的知音,相約在天上遨遊,不再離分。

【全詩】

月下獨酌其一

[唐]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註釋】 ①不解:不懂得。②無情遊:超乎塵世俗情的交遊。邈:遙遠。雲漢:本指銀河,此借謂天上仙境。

【賞析】

此詩約作於玄宗天寶三載(744)春。時李白供奉翰林,遭小人讒毀,君王疏之,思想極為苦悶。原詩有四首,此為第一首。詩中寫花間月夜獨飲情景,表面豪放不羈,及時行樂,實則隱含失意孤獨之痛苦心情。“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二句,將月人格化,亦寫活影子,使“獨”成為“三人”,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沈德潛評曰:“脱口而出,純乎天籟”(《唐詩別裁》卷二)。

《月下獨酌》【評析】: 篇八

《月下獨酌》是李白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詩之一。詩篇描寫詩人在月下獨自一人飲酒的情景。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像,把杯中之影、月下之影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又從“花”字想到“春”字,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

詩人與明月之間親密歡愉,更加反襯出詩人在人世間的孤獨寂寞情懷,從側面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社會的憤懣和厭惡,也體現了詩人遺世獨立的高潔人格。 從表面上看,詩人好像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充滿着無限的淒涼。詩人孤獨到了邀月和影,可是還不止於此,甚至連今後的歲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飲之人了。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約好在天上仙境再見。

李白的五言古詩創作的題材非常廣泛,風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們介紹了兩首他學習樂府民歌寫的《長相思》和《長幹行》,而這首《月下獨酌》則完全是李白飄逸風神和浪漫詩風以及個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詩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聲韻,後六句仄聲韻。就五言古詩這一體裁來説,《月下獨酌》的篇幅並不算長,但其中卻飽含了一顆孤獨、寂寞心靈的追求與嚮往。這首詩通篇的出場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個人,卻通過獨白的方式,在心靈的深處掀起了一層又一層的感情波瀾,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歷來被認為是李白詩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裏,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把酒問月》);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而把這種酒月情結髮揮到極致的,就是這首《月下獨酌》了。

在詩的一開始,我們的詩人是處在花間月下、一個非常宜人的環境之中,“花間一壺酒”,花叢之中,一壺美酒,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這花叢,這美酒,卻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暢,原因何在?是因為“獨酌無相親”!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為此詩的註腳,“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山中與幽人對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間同赴醉鄉,盡情分享飲酒的無窮樂趣。可是眼下卻無人作伴,要獨自一人喝了。但他靈機一動,又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境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從落落寡合的“無相親”到談笑風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舉手、一投足間完成的,你看他,一舉杯,明月成伴,一低頭,身影相陪。何其瀟灑,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難尋的“謫仙”面目,豈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來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他曾經回憶自己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遊子的鄉情:“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秋月裏,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所以在讀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時,我們一點也不會驚訝與不解,反而認定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個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的純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詩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這樣匪夷所思的舉動,也只有他才寫得出如此飄逸風神的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