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荷塘月色賞析(共28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9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8篇《荷塘月色賞析》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荷塘月色賞析》相關的範文。

荷塘月色賞析(共28篇)

篇1: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寫景抒情散文。讀完這篇文章,一幅清新、秀麗的畫面浮此刻我們面前:溶溶月色,田田荷葉,亭亭荷花。詩、情、畫高度和諧地統一,讀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覺濃香醇郁,讓人陶醉其中。《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其美主要體此刻三個方面:語言美、意境美、結構美。我們賞析這篇文章,也主要賞析它的“三美”。《荷塘月色》的語言是美的,美得醉人心脾,攝人心魄———那是一種有別於清秀淡雅的美,那是一種雍容華貴的濃烈的美,是活脱脱的一個濃粧豔抹而又恰到好處的貴婦人。作者以他那淵博的學識和高超的語言駕馭潛力,從三個方面向我們展示了《荷塘月色》的語言美:一是繪聲繪形的疊詞運用,不僅僅使文章富有音樂的節奏,而且使文章寫景狀物,傳神入化,充滿詩意。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葉、“亭亭”的荷花、“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高高低低”的綠葉、“隱隱約約”的遠山一連串的疊詞,訴諸人的視覺、聽覺、嗅覺,使人如見其形,如聽其聲,如聞其香,非仔細品味不足以體會其妙處。二是大膽新奇的比喻,為文章的語言美,注入了豐富的營養。比別人之所未比,比別人之不敢比,比不驚人誓不休,顯示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如寫靜態的荷花,連用三個比喻句:“正

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光亮,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向我們展現了荷花不同的風姿,生動,形象,能充分地激發讀者的想像和聯想潛力。三是新穎別緻的通感修辭為本文的語言之美錦上添花。嗅覺、聽覺、視覺的互想轉移溝通,使讀者能調動所有的感覺器官去感受這詩情畫意般的荷香月色。這種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段,在現代散文創作中是不多見的。比如,月的光和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證明光和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美,烘托出一種温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像,把人帶入到一種朦朧的美的幻境。

《荷塘月色》之芬芳濃郁除了語言的優美外,更在於它融情於景、即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作者一路寫景,也一路抒情,隨着景物描述的展開,構成了寧靜與不寧靜交替出現的感情層次。流貫在無邊荷香月色裏的,正是作者感觸頗深的脈脈情思,思想感情的變化隨着景物描述的變化而變化。走在幽僻寂靜的路上,看着淡淡的哀愁;應對月光下的荷塘,欣賞着荷塘上的月色,心繫美景,暫得超脱,淡淡喜悦之情頓生。景語即情語的高度融合,顯示了《荷塘月色》不朽的魅力。

《荷塘月色》之美不勝收,還在於它的結構美。圓形結構的巧妙安排,顯示了作者別具一格的謀篇佈局的潛力。作者的遊程線索、感情的流露軌跡都是圓形的。從遊蹤的巧妙安排來看,作者從家裏出發,經小徑,到荷塘,又回家,依空間順序作了一個圓形的夏夜遊;以作者的感情脈絡來看,情感的思維從不靜,到求靜,得靜又不靜,從終點又回到起點,也呈一個圓形;甚至語言表達上,遣詞造句的運用上,作者也極力向讀者展示它的圓形之美。從悄悄地開門出去,到輕輕地推門,“悄悄”、“輕輕”二詞的運用,看似巧合,實則體現了作者的苦心孤詣。

《荷塘月色》的語言美、意境美和作者極力打造的結構之美緊密聯繫,互相輝映,使文章讀來文氣甜暢,渾然天成。

篇2:荷塘月色賞析

朱自清先生的這篇《荷塘月色》我們都已經很熟悉了,熟知其文筆優美,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出神入化,宛如一幅逼真的山水名畫。《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儲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明白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讀起來感覺一種十分怡然自得的心境,當時就覺得是一種享受。朱自清先生一向認為,散文就就應是畫,是“以文字作畫”,而《荷塘月色》就是“用文字作畫”的範本,甚至被稱為“是夢娜麗莎微笑似”的美文,朱自清先生寫的語言充滿音樂美和繪畫美,讀起來令人心曠神怡。所以,要成功翻譯這篇散文,譯文務必要再現原文的藝術美感。

而朱純深先生的譯文則使原文資料和形式方面到達了“化境”,既保留了散文的形式,又很好的把握了作者了細膩的感情,從而使譯文同時具有很強的藝術美感。錢鍾書先生給這篇譯文的評價是:沒有因“不同語言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感覺讀起來在讀原汁原味的寫景狀物的英語散文”。由此可知朱純生先生譯本的可讀性和藝術美感。譯文的語言使用適當、得體。詞彙運用具有靈活性並能充分表達出原文的味。在譯文中的遣詞造句力求傳達原文的形象美和音樂美,力圖從整體效果上追求原文所傳達的意境.賞析片段,見微知著,從原文的部分段落及其譯文的比較中我們能夠看出譯者字斟句酌,精心選詞,使用了超多常見且富於袁現力的靈活度很高的小詞,運用了各種翻譯技巧、句子結構及修辭手法,再現了原文的清新自然的風格,傳達了原文的音關、形美和意美。

本文將從詞彙,句子,篇章幾個方面來分析譯文的獨到之處。

首先,文章一開頭就點出了全文的“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作者想借遊覽荷塘來排解自己苦悶的情緒,於是從一開始就以獨處的心境創造出孤寂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給整篇文章定下基調:幽僻,寂寞,陰森森,淡淡等這些詞語都營造一種孤寂的氣氛,很好傳達了孤寂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貼合整篇文章的基調。

其次,《荷塘月色》的繪畫美和音樂美主要是透過超多疊音詞、平行結構、比喻等修辭手法的使用體現出來。朱先生的譯文基本保留了原文的修辭手法和表現形式,到達了與原文相同的表達效果。

首先分析的是疊詞的運用。《荷塘月色》之所以成為美文,超多疊音詞的使用起了很大作用,這也是該文的一大語特色。比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峭楞楞的黑影。在翻譯時朱先生採取了多種方法翻譯這些疊音詞,儘量保留了這些疊音詞帶給讀者的美感。

其次是平行結構的運用,《荷塘月色》的第二大語言特色就是頻頻使用平行結構。使用平行結構,能夠讓讀者讀起來感覺到頓挫有致。順口悦耳,具有節奏的美感。這也是散文的一大特色,朱純深先生的譯文中也很好的採用了類似的平行結構,表現出了原文的對稱美和均衡美。比如這一句: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

再次是修辭的運用,原文運用了超多新穎、奇特、富有美感的比喻、比擬,有很強的表現力。譯者恰當選用了一些貼合譯入語表達習慣的方式,這兩處通感,一個把屬於嗅覺的幽微的“清香”轉換成聽覺上“渺茫的歌聲,可見這香氣忽濃忽淡,飄忽不定,時斷時續。一個用“名曲”和諧的旋律來形容月光和月影,以聽覺寫視覺,譯文中雖然沒用通感,但是這兩處通感譯者都採用明喻,取得了與原文類似的效果,讓譯文讀者能夠領悟到原文作者筆下的美景,從而到達了化境的效果。

從上述的這幾個方面我們能夠看出,此譯文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又很好的把握了作者了細膩的感情,使譯文同時具有很強的藝術美感和可讀性。原文的優點再現並展現的淋漓盡致值得我們多多深入研究學習,對於提高英語與漢語翻譯與鑑賞潛力都很有幫忙。

篇3:荷塘月色賞析

一以真言寫真景

《荷塘月色》描述了哪些景物呢?文題標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歷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絕對區別於其他的“荷塘”、“月色”。那裏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那裏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那裏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那裏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特定環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託,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先看對荷葉的描述:“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們拋開特定的環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然行,而且表現力還相當強。這樣的描述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了荷葉的質,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裏,或濛濛細雨中,絕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與裙十分相似,更賦予葉子一種動感美。

寫荷花,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荷花嬌豔華貴,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詩人楊成裏的《蓮花》詩中就有“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粧半淡粧”的句子。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朦朧之感恰當好處。相反,若不是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幾分牽強。

文章這樣描述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續,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生於書聲琅琅的清晨,也不會產生於陽光刺目的午後,只能產生於“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那裏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着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着,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述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技法。“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那裏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盪起伏的動感。為什麼?就因為它是落在荷塘裏。荷塘裏“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面,當然更顯參差和斑駁。也正因為荷塘處於這種動態,楊柳的倩影才像“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以真言抒真情

文壇許多作家為了寫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文章寫出來,又往往給人矯揉造作之嫌。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缺乏精深的語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穩,真情盡失的遺恨。《荷塘月色》一文則能以準確貼切的語言,抒發出作者因置身於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會帶來的又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這樣的景色當然能給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過寫景的詞語便不難體察作者當時喜悦的情緒。葉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裊娜”地開着,“羞澀”地打着朵兒;花香似“歌聲”,光與影如“名曲”。這些詞語哪個不飽含喜悦色彩?但這種喜悦畢竟是“淡淡的”,沒有激動和狂喜。上節提到的刪去的“剛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於特定的環境外,也與“淡淡的喜悦”這一特定的情感不諧。試想,面前立一羣“剛出水的美人”,表現出的喜悦還能是“淡淡的”嗎?

在整個寫景過程中一向充溢着這種“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後還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僅此一句,就足以攪擾了温馨的美景,破壞了喜悦的情緒。峭楞楞的鬼影帶給人的只有恐怖,沒有喜悦,就連那“淡淡的哀愁”也不會由此產生,更不會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聯想。

儘管身處良辰美景,到底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個人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能夠想,什麼都能夠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語中置一“覺”字,文章便增添了無窮意味;少這一字,則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沒了哀愁。還有,“白天必須要做的事,必須要説的話,此刻都能夠不理”中的兩個“必須”,更能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難言的苦衷。

在對美景的描述過程中就應盡是喜悦了吧?也不盡然。看這句:“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的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述路燈,盡選消極的詞語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緩,語調低沉,讀者從字裏行間似乎能聽到作者無可奈何的歎息聲。同是寫燈,《我的空中樓閣》是這樣的語言:“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在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兩段描述,詞語當然不能互換,就連句式也絕不能互調。

篇4:荷塘月色賞析

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用上“裊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裏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緻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美形象似已展現眼前。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

葉下的流水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不能望見,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靜靜地瀉”着,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作者在那裏無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作者還是無法擺脱那一縷愁緒,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織。

篇5: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顯然是不貼合的,“那個年代,女同志別説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臍都要受批判。”高一課本里,朱自清寫《荷塘月色》時,曾將點綴於荷葉之間的白花喻為“剛出浴的美人”,採蓮少女盪舟出湖,原先不是“載歌載舞”,而是唱着豔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盪舟心許……�D�D這些輕度“涉黃”的細節曾一度被剪除。但此刻課本中已恢復其原先資料。首先,説明作者的思緒變化:不靜到求靜到得靜到出靜,迴歸現實,高於現實。

帶着淡淡的憂愁走出家門,趁月色出來散心,順着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過的荷塘邊,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比之白天又別有一番風致。荷葉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能夠想象荷葉隨風起舞時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態各異的:“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上“裊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裏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緻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美形象似已展現眼前。

這還不是最美的,一縷“微風”讓這副極美的荷花圖動了起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色彩: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霎時,荷香如歌,似有若無,花葉顫動,流波溢彩,葉、花、形、色、味渾然一體。人也在微風中全身心地沉醉在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這似乎還不夠極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葉下的流水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不能望見,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靜靜地瀉”着,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一個“浮”字又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葉子和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濛濛,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濛柔和、薄霧輕籠飄浮,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滿月而有淡淡的雲霧,給人的感覺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卻是恰到好處。作者在那裏無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楊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葉上,作者偏偏用了一個“畫”,彷彿是一位繪畫高手在潑墨揮毫,精心描繪一般,使投在荷葉上的影子貼切自然、秀麗逼真,富有情趣。“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這秀麗的景色能夠讓作者忘記自己的憂愁了吧?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都沒有。”作者還是無法擺脱那一縷愁緒,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織,給優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

讀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彷彿在那幽徑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綠的荷葉,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濛、薄霧繚繞的荷塘便又展此刻眼前。

篇6: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重點段落賞析

第四段描述先寫了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的荷花一以及陣陣傳來的荷香,最後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脈脈的流水。概括地説,這段描述中依次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並且我們能夠明白作者是按照駐足觀察的順序,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來寫的。具體到景物描述上,他又是怎樣去描述的呢?我們來看!作者寫荷葉是説它“像舞女的裙”,靜中寫動,寫出了動態美,寫荷花“裊娜”、“羞澀”,像人一樣嬌美,寫出了靜態美;像“明珠”、“星星”則寫出了花在月光下的光華;寫荷香用“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激活了讀者的完美想象;寫荷波是“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寫出了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形象,即風吹花葉的顫動聲;寫荷韻是透過流水的“脈脈”含情來體現的,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作者在那裏透過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展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淡雅。當然,一切景物的描述總需要一些表達手段才能完成,具體説來,一段生動、優美的景物描述總要透過必須的修辭手法來生成。那麼,同學們看看這段描述當中作者又用了哪些辭格呢?比喻、擬人、通感。

第五段着力描述月色。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這是實寫;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則又是虛寫,但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不定的姿態。虛實為用,寫出一種勾人心魄的意境。單寫月光比較單調,因此有着力摹寫月的投影,有“參差”“斑駁”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接在一齊,構成了秀麗而複雜的圖案,由是荷塘在其襯映下更顯得風情綽約了。但是,那裏寫月色卻又處處不忘荷塘,那月光如流水般靜靜瀉在花葉上所構成的“薄薄的青霧”,就是月色和荷塘裏的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構成的朦朧景象。作者在這一段描述月色的文字中,運用了很多貼切、妥當的動詞,“瀉”字給人一種向下傾的實感,使月光有了動感。以前也有人提出作者那裏為什麼用瀉而不用照或鋪呢?其實,問題就在那裏。用“瀉”具有比“鋪”或“照”更強的藝術表現力。再一個“浮”字,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的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還有一“洗”字寫出了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明欲滴的實感。作者透過寫葉、花的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

朦朧柔和。最後,一“畫”字含“人為”動作於其中,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從設色着墨、行文佈局上看,首先着力寫荷塘,先寫田田的荷葉,後些綠葉中綴開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風吹來的花香。這是靜的畫面。緊之後他就捕捉那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的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這是動的畫面。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了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在這一段裏,作者沒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靜止畫面還是動態景象,處處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透過觀察之後的具體描述之中。那葉子、花朵的情態,以及被微風帶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清淡月色映射下構成的。接下去着力寫月色,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這是實寫;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則又是虛擬,但虛中有實,貼切的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虛實為用,寫出一種勾人心魄的意境。單寫月光比較單調,因此又着力摹寫月的投影,有“參差”“斑駁”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接在一齊,構成了秀麗而繁雜的圖案,由是荷塘在其映襯下更顯得風情綽約了。那裏着力寫月色,但處處又不

忘荷塘,那月光如流水般靜靜瀉在花葉上所構成的“薄薄的青霧”,就是月色和荷塘裏的霧光葉色、水氣交響雜糅而構成的朦朧景象。最後寫荷塘四面,凝聚點在柳樹。寫月下的樹景,因為遠近高低盡是柳樹,把一片荷塘圍住了,只有幾段空隙,漏進了月光,所以“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而楊柳的“丰姿”就是在這一團迷濛霧氣中顯露出來。那裏着色較濃。即指,則寫樹梢的遠山,

樹縫裏的燈光,樹上的蟬聲,樹下水裏的蛙固。這只是隨意點染。濃淡相間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

作者寫月色是荷塘裏的月色,寫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層次裏復有層次,使整個畫面有立體感、滲透感;其中動靜、虛實、濃淡、疏密,是畫意的設置,也是詩情的安排,這就不僅僅使畫面色彩均勻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韻,氤氲着一種濃郁的詩意。

篇7: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乃現代文學中膾炙人口的佳作,文章中透露出多方面的美,如結構之美,語言之美,而更重要的美則在於它展現的畫面之美,每次閲讀着這篇美文,一幅幅清新、秀麗的圖景立即映此刻眼前:田田綠葉,朵朵荷花,縷縷清香,溶溶月色,像朦朧的夢,又像渺茫的歌,那裏有畫、有詩、有情、有深邃的意境。這讓你不得不讚歎。

可在讚歎之餘,我卻發現朱自清一反中國傳統寫景之法。如果説朱自清是畫家,那他必須是一位出色的西洋畫家,他的畫已不同於中國傳統風景畫。我們明白,中國傳統繪畫即國畫,個性注重的是一種意境上的美,重神韻,這與中國傳統文化是分不開的。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總是重精神修養,重境界的提升。而從文學角度來説,朱自清已非傳統求意境之美的文人,中國古人寫景重神韻,留大意,給我們想象的空間。國中語文文學論文如楊萬里《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短短兩句詩便勾勒出一幅盎然的春意圖。再如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幾個簡單意象組合,這種大意的神韻便躍然於詩中。就説現代作家余光中,他的著名散文《聽聽那冷雨》中“聽聽,那冷雨”“杏花,春雨,江南”,只有十幾個字就將“雨”,尤其是江南的雨的神韻之美浮現於讀者心中。

而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景物之美則是一種有別於中國傳統文學的美,朱自清寫景個性重寫實,看完之後,宛然一幅美妙的西洋油畫浮此刻你面前,你讚歎它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絢爛。我想這與朱自清理解西方新思潮的影響是分不開的,西方的文學重寫實精神,總極力把人間的真實復現出來,這在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已展現,作者寫荷塘寫月色,花重筆墨,調濃色彩,極細膩,一花一葉,一水一光都極盡表現,雖有神韻,但透出的是十分實的神韻。

一、底色鮮明,背景突出

作者在細寫荷塘時總有一個潛在的背景,那便是淡淡的月色,只要是細心深入的讀者都能感受,田田的葉子如此美,彌望皆是。那些荷花,説成是白花,運用了比喻,如同一粒粒明珠、碧天裏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晶瑩剔透,潔白潤澤,風吹荷葉宛若凝碧波痕,在脈脈流水映照之下,又更見風致,這一系列亮麗之美,都有一個鮮亮的底色作背景,那就是月色。再説他寫月色,靜謐祥和之美,這種美又是在亮麗的荷塘之上展現出來的。

二、善用透視,極具層次

所謂透視法,這是西洋畫中常用的一種技巧,就是在平面上表現立體之物,如西洋畫中的市街、房屋、傢俱、器皿等,形體很正確,竟同真物一樣,若是描述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數寸的地方表現出幾丈遠的距離來,這就是西洋畫的透視技巧,求真求實。

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極重層次感,荷塘為月色下的荷塘,即便是荷塘四周,遠近的層次性也極強,描述月色下的荷塘時,由遠及近,從上至下,寫到葉子、花、流水,層次感極強,就像一位畫家在介紹他得意的油畫,又同時貼合我們的理解邏輯,寫到荷塘上的月色,由光到景,由上到下,韻律和諧,調節勻稱,繪畫來的絢麗。田田的葉子,碧綠欲滴,白白的荷花,潔淨耀眼,即使是流水也都透着脈脈之情,這讓人見了無不喜愛。寫到月光時又有黑影相伴,陰陰的樹色又呈現朦朧之美。這些能夠看出朱自清在不斷追求畫面上的美,追求光及色彩變,講究光和色的調和,從而繪出一幅色彩絢爛的西洋油畫。

三、視覺感強,和諧悦目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注重優美和諧的構思之意,打破了畫面焦點透視和真實時空的束縛,在造境過程中十分重視畫面上的筆墨、形體、色彩、章法、形勢等給人視覺上產生的極強的形式美感。

荷塘月色之景優美和諧,呈現極寧靜的環境,這是與現實世界相對的另一個世界。在這種世界裏,自己能夠遐想能夠自由。作者為了將荷塘月色之美寫到極至,運用了極美的詞,極佳的修辭。他注重形體描述,説荷葉如同亭亭舞女之裙,荷花的姿態萬千,用裊娜與羞澀寫出花的嬌豔美態,又把花説成是明珠、星星、美人,具體可感的美,把灰暗路燈光説成是渴睡人的眼,形象而生動。

同時,作者在描述此景時,個性重視章法,由月色下荷塘到荷塘上的月色,再到荷塘周圍,由主體之景到四周的景,極重章法,在寫景中,又處處流露作者的情感,那就是極盡喜愛而沉靜於享受之情。

綜上所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美景,宛若一幅美妙的西洋油畫,它一反中國國畫所追求的意境之美,而追求那種完全富有真實性、色彩濃郁、層次鮮明之美。這種寫景方法與西方文化是相一致的,朱自清這樣寫,與他理解的西方新思潮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篇8: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賞析

文中的開頭並沒有直接描述荷塘的月色,而是説作者“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雖然當時語文老師也曾跟我們分析了作者當時寫下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讓我們瞭解到了作者的處境。可能就是因為“心裏頗不寧靜”這個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於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樣貌”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時仍然沒有着筆寫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感觸。“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能夠想,什麼都能夠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從中能夠看出此時的作者才是真實的原本的他。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任何虛偽,只“覺得是個自由的人”。在當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實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因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趁着“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這個時候,“白天裏必須要做的事、必須要説的話,此刻都能夠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筆鋒一轉,很自然的把讀者引到了古畫一般的荷塘月色上來。“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裊娜的”或“羞澀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作者一開始便用了豐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擬人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荷葉、荷花進行了形象地描繪。總體上給人一種清新高貴的感覺。

“微風過處”,“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十分形象地從嗅覺引起聽覺的、聯想。當描述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荷塘描述後,接下來的就是月光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個“瀉”字,大本來靜止的月光寫出了動感來了,給人一種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調。“薄薄的青霧”,“牛乳”、“輕紗的夢”,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給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

接下來描述灌木落下的“班駁的黑影”如“鬼一般”,楊柳“稀疏的倩影像畫在荷葉上”。“光與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雖然寥寥幾筆,卻能從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給讀者帶來了不同的感官衝動與享受。

從荷塘寫到月光,再從月光寫到荷塘的四面,層層開展層層推進。雖然作者對荷塘四周的楊柳、遠山、還有燈光,甚至蟬聲蛙聲都沒有詳細的描述,可能是情緒因素吧。因為從作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當中看出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結尾作者用了“採蓮”的事來結束。從荷塘想起採蓮,再而想起《採蓮賦》和《西洲曲》來:“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就這樣,整篇文章在如詩如歌如畫般的音調中落下了帷幕。

篇9: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一文以準確貼切的語言,抒發出作者因置身於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會帶來的又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雖然在主體部分集中筆墨寫景,但這些景都是為抒發感情服務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情懷。文章因情而起,是因“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引出去荷塘,賞塘中美景,進而引出江南採蓮的舊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後又回到家中。在那裏,作者的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迴歸現實,時間不長,但感情卻經歷了複雜的變化。我認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複雜的,文中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求得片刻寧靜的淡淡的喜悦。文章開篇即寫“心裏頗不寧靜”,為全文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調,之後寫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雲是淡淡、朦朧的,樹影是參差、斑駁的,樹色是陰陰的,遠山是隱隱約約的,而蟬聲與蛙聲雖然熱鬧,但卻與“我”無緣;之後又想到古人採蓮的盛況,惦起江南,感慨頗多。如此等等,無不讓人感覺到作者心中那淡淡的憂愁。

直接而集中地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內心獨白。這一大段獨白,是從不寧靜到觀賞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個過渡,表達了作者心靈世界與外部世界的衝突和尋求擺脱衝突的願望。作者的這種情緒,在月下荷塘這樣一個幽美的環境中,表現的便是憂愁與喜悦相交織的審美情懷。

直接描述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技法。本文用了三十多個疊字,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有一種音韻美,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韻和諧。

篇10: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先生是我國十分著名的散文詩人,在我國的文學史上有着很深的影響,朱自清先生於1919年開始進行詩歌和散文的創作,其筆下有着數百篇名聞天下的文學作品,著名的有《背影》,《歐遊雜記》,《你我》,《荷塘月色》等等,其抒寫的文學名著有很多都被收錄到了中國小生的課本中去,這足以體現了其作品的巨大影響力和對我國學生文學意識培養的重要作用。“態度嚴謹,治學認真”一向都是朱自清先生的重要優良品質,五四運動時期,朱自清先生在超多用心的,進步的思想的薰陶下,開始了其創作的高潮期,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從那時開始,它便將自己的寫作方向放到了散文領域,透過反覆的琢磨和創作,為世人帶來了許多的優秀作品。朱自清在散文寫作中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的詩文特色,成功的實現了散文與詩文的結合,將詩文中的意境寫作法成功的應用到了散文中去,實現了情景的高度融合以及情感的合理抒發,為中國的散文創作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荷塘月色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代表散文,其中鮮明的體現了其散文與詩文結合的寫作風格,情景結合的重要特點,這也是我國語文教材中的一篇代表篇目。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中旬,當時中國文學史一篇迷茫,朱自清先生和其他文學家

一樣,應對污穢的社會十分迷茫,但是他並沒有消沉下去,將自己的滿腔憤怒發泄在了自己的文學作品中,用筆墨向世界作出了反抗,在歷史上和文學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本文就全面的分析荷塘月色的寫作特點,描繪場景,以及朱自清先生在文中所抒發的強烈情感。

收錄到語文教材中的《荷塘月色》經過了必須的刪減,共有八個自然段,第一段描述了寫作的背景,交代了朱自清本人在傍晚走向荷塘的原因,也交代了作者這幾天的情緒為“頗不寧靜”為下文的描述和情感的抒發做出了鋪墊,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自然的引出了下文的敍述,文章的第二段便開始描述荷塘,在那裏採用了由四周到中心的手法,先從荷塘的周邊環境寫起,首先描述小路,並點明這條小路不但白天走的人少,而且夜晚更加寂寞,這句話不但寫出了荷塘環境的偏僻,幽靜,也寓情於景,生動形象的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孤獨,空虛,以及鬱郁不得志的昏暗心態。之後作者描述了荷塘周圍的草木,遠離月光的幽暗景象,進一步表達了環境的孤僻和內心的孤獨,在段落的結尾,作者以月光很淡,但卻很好做結,採用了設問的手法,引起了讀者的共鳴,為什麼會覺得淡卻很好呢?由此自然的引出了下文的敍述。文章的第三段與第二段緊密相接,交代了今晚覺得荷塘很好的具體原因,與上文的設問相互呼應,也表達了自己在荷塘中所發出的萬般感歎。第三段對作者進行了許多細節描述來描繪作者的情感和心態,首先作者走路的姿勢是“揹着手踱着”,這一細節生動形象的體現了作者當時的淡然心態,之後又描述自己彷彿走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抒發了自己脱離世俗,遠離紛擾的喜悦心態,也表達出了自己內心對這一環境的渴望之情,渴望過無憂無慮的生活。同時作者在描繪這些的時候都加了一些“像”,“彷彿”等字眼,也表達了這些景象和想法的虛幻,飄渺,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虛假狀態,更加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悲傷,對現實世界的殘酷現實的反抗,

四、五、六三段是文章的中心段落,其中第四段重點描述荷塘,用了擬人,比喻等各種修辭,例如,作者描述荷葉的時候,用“亭亭”的擬人手法,生動形象的描述了荷葉的優美姿態,又將微風吹動下的荷葉比作舞女裙,用了比喻的手法,展現了荷葉在風中搖擺的魅力姿態,生動形象,引人關注。再如又將荷花上的露珠比作明珠和星星,展現了荷花的光澤,又以歌聲做比喻,用通感的手法傳神的描繪美景。第五段主要描述月色,作者將月色與實景結合,用比較的手法展現了月色的悠然,空靈。採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將靜態的月光寫“活”,突出月光的美妙。

第六段有開始描繪月光下荷塘的景象,透過利用許多疊詞,將樹木的層次感展此刻讀者面前,其中描述樹木時作者寫道“乍看一團煙霧”此處用了比喻的修辭,描繪了樹木的整體形態也體現了作者此刻的情緒。然後作者由近及遠,又描述了周圍的遠山,襯托出荷塘的幽靜,之後,作者敍述樹縫裏有燈光闖進,再次擬人,將燈光作為闖入者,打擾了作者觀光寧靜,幽暗的風景,這一修辭用的恰到好處,描述了燈光突然照進的形態,也體現了現實生活在此刻逐漸逼進,把作者從想象的世界抽離出來,最後作者發出我什麼也沒有的慨歎,與開頭的心境巧妙呼應。

七、八兩個自然段是文章的結尾段,這兩個自然段很好的承接了上文,總結全文情感,表達了作者渴望脱離現實,進入幻想中社會的複雜心境。段落透過“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一句,自然的將筆墨轉入到了江南採蓮,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最後一句,妻已熟睡好久,總結全文,透過比較的手法突出了這次遊荷塘時間之長,也是從虛擬世界回到現實社會的一筆,表達了現實不能逃避,虛擬的永久只是虛擬的,也表達了作者敢於回到現實世界理解挑戰的勇氣,首尾呼應,很好的結束全文的描述。

本文語言清新樸實,娓娓談來,如敍家常,倍覺親切。其中巧妙的比喻,擬人,對之等修辭生動形象,像是一顆顆明星,熠熠照人,使滿篇生輝,又不露絲毫雕琢的痕跡,確實是大家手筆。這篇散文給我們打開了一篇有聲有色的畫卷,展現了一個虛幻又美妙的場景。從畫卷中隱約可見地向我們走來的是一位志行高潔、注重操守的正直的知識分子形象。綜觀朱自清曲折艱辛的一生,重讀這篇《荷塘月色》,給予我們的啟示是深刻的,作品的社會好處也正在於此。

篇11:《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寄託了作者一種嚮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託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結構語言:

《荷塘月色》的結構,是圓形的,外結構、內結構均如此。從外結構看,這篇作品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也呈一個圓形。內外結構的一致性,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作者展現一段心理歷程的需要。他知道,作為社會的人,是無論如何擺脱不了現實的騷擾的,苦悶之中,何以排憂?在他看來,“還是暫時超然的好”、“樂得暫時忘記”(《那裏走》),寧靜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暫的。所以,出了門還得回來,獲得片刻的靜最終還得回到囂鬧中去。結構和內容的緊密聯繫,使《荷塘月色》讀來文氣酣暢、渾然天成。

朱先生的語言,歷來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語的基礎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話,毫無雕飾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擇練”的遣詞用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的“瀉”“浮”二字;把量詞活用為形容詞的“一絲”“一帶”“一道”“一二點”等等,都生動地起了豐富、潤飾、強化形象的作用。疊詞的運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長,例如,以“田田”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刻畫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廣度,用“蓊蓊鬱鬱”極寫樹木的繁茂,都產生了鮮明的實觀效應,同時,讀起來又節奏明朗、韻律協調,有音樂美的感覺。

文章三大部分之間的轉接,十分妥貼。第一部分(1至3段)寫夜賞的緣由,用“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描寫,烘托出一片寧靜之後,讓蟬聲和蛙聲打破寧靜,藉此轉下最後的第三部分,寫六朝採蓮的熱鬧和江南故鄉採蓮的情狀,心境又回到現實生活了。

篇12:《荷塘月色》賞析

1.欣賞景物描寫

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在於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之美。第四、五段最能體現這種美。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段沒有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朦朧的月光中,有着奇異的光彩。把盛開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從色彩和光華上寫荷花之美。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的歌聲一樣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

定。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覺形象,作者卻把它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形象,這種把一種感覺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感覺的形象的寫法,在修辭學上稱為“通感”或“聯覺”。運用這種修辭方法,可以啟發讀者更加廣闊深遠的想像和聯想,讓讀者從各自的生活經歷和文化素養出發,去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明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裏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盪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但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文章開篇便是“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以下處處關聯這種不寧靜的心緒: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雲也是淡淡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聽到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心想“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想到古人採蓮的盛況,發出“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滿於現實,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淡淡的憂愁情緒籠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複雜的,與“淡淡的憂愁”相伴隨的,還有“淡淡的喜悦”。文章開頭,“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可見作者是想擺脱憂鬱情懷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今晚卻很好”,經過一番澄思靜慮,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暫得自由,心繫於美景,怡然之情頓生;由賞景而思接千載,想到古人採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可見,“淡淡的喜悦”同樣籠罩了全文。

直接而集中地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內心獨白。這一大段獨白,是從不寧靜到觀賞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個過渡,表達了作者心靈世界與外部世界的衝突和尋求擺脱衝突的願望。作者的這種心情,在月下荷塘這樣一個幽美的環境中,表現的便是憂愁與喜悦相交織的審美情懷。

總之,憂愁與喜悦是相伴共生的:處憂愁之中而嚮往喜悦,處喜悦之中而受憂愁的牽掣。它們是作者觀景時矛盾心態變化的兩個方面。但內心的波動沒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發是有所節制的(他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這就是所謂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中和主義”的表現。所以無論是憂愁還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關於本文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歷來有多種不同的理解。

有人認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寫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淒涼的心境;有人認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現作者愁悶的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閒適的心情;有人認為它不是抒發作者逃避現實的情緒,而是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對黑暗實現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3.品味精美語言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貯滿詩意。

朱自清的散文語言一貫有樸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論逼真與如畫》),“回到樸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詩》),以為“藻飾過甚,真意轉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綺麗的、古奧的、生僻的字詞來雕琢描繪事物,而顯千情萬態於輕描淡寫之中。但也不是單純的樸素,而是寓靈機、靈巧、靈動、靈秀於樸素之中,也常依據忽然觸發的感受,憑藉豐富的想像,使物象靈光閃現,把讀者引入如詩如畫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論,作者不用濃墨重彩,畫的是淡墨水彩。適當地運用一些有色彩的詞語,但更多地是運用比喻,啟發讀者的聯想和想像,使畫面的色彩淡中有濃。如寫靜態的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寫淡月照耀下花朵晶瑩閃光;“又如碧天裏的星星”,是寫綠葉襯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是寫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這些詞句,全無奇異之處,但是用在本文的語境中,卻有着特殊的藝術魅力,準確生動地表現了此時此境、此景此物的審美特徵。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瀉”字也很平常,但與“靜靜地”修飾語相配合,準確生動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又絕無聲響,幽靜幽美。又如,“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達情意,這裏用來寫流水,流水無聲而又好像有情意。它們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經營的,卻很有表現力。其他如寫荷葉用“挨”,寫燈光用“漏”等,都很見作者的語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個疊字,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有一種音韻美。蓊蓊鬱鬱、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靜靜的花葉,薄薄的青霧,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韻和諧。

篇13:《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品通過對月下荷塘的描寫,抒寫作者在政治形勢劇變之後,在嚴酷現實的重壓下的苦悶、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面情緒以及對未來美好自由生活的朦朧追求。

《荷塘月色》起句簡潔,為排遣心中的鬱悶,於是踏着月光向清靜的荷塘走去。“心不寧靜”是全文的情感線索,它給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給以後的抒情寫景創造了特定的條件。

在淡淡的月光下,獨處於荷塘世界,感到是個“自由的人”。於是徜徉於荷塘,沉醉於月色,一幅美不勝收的荷塘月色畫便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先鳥瞰月下曲曲折折的荷塘全景,給人以總的印象,然後有層次地從上到下寫來,田田的荷葉,美如舞女的裙;荷花零星點綴,姿態萬千,如星星熠熠,似明珠乳白;微風送清香,葉動花顫,流水脈脈含情。

在這幅畫裏,作家不滿足於對客觀景象作靜止的摹寫,而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機的風姿。接着作家着力寫月光之美。

光是難以捉摸的,作家卻藉助於景物,創造出一種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傾瀉在花和葉上,如“薄薄的青霧”又像“籠着輕紗的夢”既有實寫,也有虛寫,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為強化月光效果,作者着力摹寫月的投影,如有“參差斑駁”叢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裏光影交錯,岸邊的樹、塘中的荷連結,着意寫月色,但處處不忘荷塘,滿塘光與影的和諧的旋律,細膩地展現了荷塘月色的令人驚異之美,使人神醉。

最後寫荷塘四面,着墨較濃的是柳樹,寫下月下的情景,面對樹梢的遠山,樹縫裏的燈光,以及蟬聲蛙鼓則是隨意點染,只為增加生氣,靜中有聲,濃淡相間地反襯了荷塘的幽靜。作者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現實立刻又感到重壓,心裏越發不平靜了。文章最後寫了作者遙想古代江南採蓮勝景,雖不在現實之中,然而藉助聯想,使荷塘畫面擴展,更顯清新雅緻,同時也表達作者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荷塘月色》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文章追求的是一種詩情畫意之美。作者調動一切藝術手法,着意創造一個詩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作品中滿貯詩意的是風采綺麗的荷塘月色。作者層次有序地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動靜結合,運用鮮明的比喻,通感手法,由遠及近,從裏及外地描繪了月光下荷塘的無邊風光。作者時而又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別出心裁地虛實為用,濃淡相宜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作者努力挖掘藴含在大自然中的詩意,讓聲、光、色、味都透出神韻,共同點染荷塘月色綽約的風情。這樣的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不僅使作品富有詩情畫意,也使作品具有情趣美。

精於構思、巧於佈局,是《荷塘月色》又一顯著特色。作品開頭寫心情頗不寧靜,這是作品抒情線索的緣起,文章以“我”去觀賞荷塘為脈絡,以人物的行止為線索,全文的寫景抒情過程,都是隨着作者的腳步和視線的移動逐步深化的。行文中以荷塘、月色為中心,又適當點染周圍背景。佈局上層次清晰分明,詳略得當,疏密相間,自然舒展。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典雅清麗、新穎自然。《荷塘月色》保持了這一持色。朱自清很注重語言的錘鍊,且以輕筆淡彩的口語來繪神狀態,表情達意。《荷塘月色》中動詞與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準確而傳神地渲染和強化了詩情畫意,而且節奏明朗,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閲讀:

1.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原文及賞析

2.荷塘月色朱自清賞析全

3.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與特色

4.2017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賞析

5.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賞析

6.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賞析

7.荷塘月色朱自清賞析2017

8.2017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賞析

9.荷塘月色朱自清 賞析

10.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原文及其賞析

篇14:荷塘月色朱自清賞析

荷塘月色朱自清賞析2017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寄託了作者一種嚮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揭露了當時蔣介石社會的統治黑暗和一心救國的愛國熱情!

原文:

荷塘月色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裏坐着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

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1),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長着許多樹,蓊蓊(wěng)鬱郁(2)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duó)着。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寧靜;愛羣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3)的是田田(4)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niǎo,nuó)(5)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6)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mò)(7)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8)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9)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10),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ē)玲(11)(英語violin小提琴的譯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12)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13),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14)去的。採蓮人不用説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15)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裏説得好:

於是妖童媛(yuàn)女,盪舟心許(16);鷁(yì)首(17)徐回,兼傳羽杯;櫂(zhào)(18)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jū)(19)。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州曲》(20)裏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樣想着,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華園。

賞析一: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 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顯然是不符合的,“那個年代,女同志別説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臍都要受批判。”高一課本里,朱自清寫《荷塘月色》時,曾將點綴於荷葉之間的白花喻為“剛出浴的美人”,採蓮少女盪舟出湖,原來不是“載歌載舞”,而是唱着豔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這些輕度“涉黃”的細節曾一度被剪除。但現在課本中已恢復其原來內容。首先,説明作者的思緒變化:不靜到求靜到得靜到出靜,迴歸現實,高於現實。

帶着淡淡的憂愁走出家門,趁月色出來散心,順着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過的荷塘邊,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比之白天又別有一番風致。荷葉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葉隨風起舞時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態各異的:“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上“裊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裏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緻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美形象似已展現眼前。

這還不是最美的,一縷“微風”讓這副極美的荷花圖動了起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霎時,荷香如歌,似有若無,花葉顫動,流波溢彩,葉、花、形、色、味渾然一體。人也在微風中全身心地沉醉在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這似乎還不夠極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葉下的流水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不能看見,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 “靜靜地瀉”着,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一個“浮”字又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葉子和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濛濛,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濛柔和、薄霧輕籠飄浮,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滿月而有淡淡的雲霧,給人的感覺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卻是恰到好處。作者在這裏無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 楊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葉上,作者偏偏用了一個“畫”,彷彿是一位繪畫高手在潑墨揮毫,精心描繪一般,使投在荷葉上的影子貼切自然、美麗逼真,富有情趣。 “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這美麗的景色可以讓作者忘記自己的憂愁了吧?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都沒有。”作者還是無法擺脱那一縷愁緒,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織,給優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

讀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彷彿在那幽徑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綠的荷葉,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濛、薄霧繚繞的荷塘便又展現在眼前。

一 以真言寫真景

《荷塘月色》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文題標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歷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絕對區別於其他的“荷塘”、“月色”。這裏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裏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裏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這裏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特定環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託,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先看對荷葉的描寫:“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們拋開特定的環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然行,而且表現力還相當強。這樣的描寫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了荷葉的質,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裏,或濛濛細雨中,絕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與裙十分相似,更賦予葉子一種動感美。

寫荷花,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荷花嬌豔華貴,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詩人楊成裏的《蓮花》詩中就有“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粧半淡粧”的句子。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朦朧之感恰當好處。相反,若不是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幾分牽強。

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續,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生於書聲琅琅的清晨,也不會產生於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生於“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裏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着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着,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技法。“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這裏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盪起伏的動感。為什麼?就因為它是落在荷塘裏。荷塘裏“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面,當然更顯參差和斑駁。也正因為荷塘處於這種動態,楊柳的倩影才像“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壇許多作家為了寫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文章寫出來,又往往給人矯揉造作之嫌。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缺乏精深的語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穩,真情盡失的遺恨。《荷塘月色》一文則能以準確貼切的語言,抒發出作者因置身於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會帶來的又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這樣的景色當然能給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過寫景的詞語便不難體察作者當時喜悦的心情。葉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裊娜”地開着,“羞澀”地打着朵兒;花香似“歌聲”,光與影如“名曲”。這些詞語哪個不飽含喜悦色彩?但這種喜悦畢竟是“淡淡的”,沒有激動和狂喜。上節提到的刪去的“剛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於特定的環境外,也與“淡淡的喜悦”這一特定的情感不諧。試想,面前立一羣“剛出水的美人”,表現出的喜悦還能是“淡淡的”嗎?

在整個寫景過程中一直充溢着這種“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後還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僅此一句,就足以攪擾了温馨的美景,破壞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帶給人的只有恐怖,沒有喜悦,就連那“淡淡的哀愁”也不會由此產生,更不會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聯想。

儘管身處良辰美景,到底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個人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語中置一“覺”字,文章便增添了無窮意味;少這一字,則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沒了哀愁。還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中的兩個“一定”,更能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難言的苦衷。

在對美景的描寫過程中應該盡是喜悦了吧?也不盡然。看這句:“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的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寫路燈,盡選消極的詞語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緩,語調低沉,讀者從字裏行間似乎能聽到作者無可奈何的歎息聲。同是寫燈,《我的空中樓閣》是這樣的語言:“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在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兩段描寫,詞語當然不能互換,就連句式也絕不能互調。

特色

1.欣賞景物描寫

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在於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之美。第四、五段最能體現這種美。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段沒有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朦朧的月光中,有着奇異的光彩。把盛開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從色彩和光華上寫荷花之美。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的歌聲一樣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

定。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覺形象,作者卻把它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形象,這種把一種感覺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感覺的形象的寫法,在修辭學上稱為“通感”或“聯覺”。運用這種修辭方法,可以啟發讀者更加廣闊深遠的想像和聯想,讓讀者從各自的生活經歷和文化素養出發,去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明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裏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盪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但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文章開篇便是“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以下處處關聯這種不寧靜的心緒: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雲也是淡淡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聽到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心想“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想到古人採蓮的盛況,發出“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滿於現實,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淡淡的憂愁情緒籠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複雜的,與“淡淡的憂愁”相伴隨的,還有“淡淡的喜悦”。文章開頭,“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可見作者是想擺脱憂鬱情懷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今晚卻很好”,經過一番澄思靜慮,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暫得自由,心繫於美景,怡然之情頓生;由賞景而思接千載,想到古人採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可見,“淡淡的喜悦”同樣籠罩了全文。

直接而集中地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內心獨白。這一大段獨白,是從不寧靜到觀賞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個過渡,表達了作者心靈世界與外部世界的衝突和尋求擺脱衝突的願望。作者的這種心情,在月下荷塘這樣一個幽美的環境中,表現的便是憂愁與喜悦相交織的審美情懷。

總之,憂愁與喜悦是相伴共生的:處憂愁之中而嚮往喜悦,處喜悦之中而受憂愁的牽掣。它們是作者觀景時矛盾心態變化的兩個方面。但內心的波動沒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發是有所節制的(他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這就是所謂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中和主義”的表現。所以無論是憂愁還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關於本文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歷來有多種不同的理解。

有人認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寫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淒涼的心境;有人認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現作者愁悶的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閒適的心情;有人認為它不是抒發作者逃避現實的情緒,而是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對黑暗實現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3.品味精美語言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貯滿詩意。

朱自清的散文語言一貫有樸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論逼真與如畫》),“回到樸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詩》),以為“藻飾過甚,真意轉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綺麗的、古奧的、生僻的字詞來雕琢描繪事物,而顯千情萬態於輕描淡寫之中。但也不是單純的樸素,而是寓靈機、靈巧、靈動、靈秀於樸素之中,也常依據忽然觸發的感受,憑藉豐富的想像,使物象靈光閃現,把讀者引入如詩如畫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論,作者不用濃墨重彩,畫的是淡墨水彩。適當地運用一些有色彩的詞語,但更多地是運用比喻,啟發讀者的聯想和想像,使畫面的色彩淡中有濃。如寫靜態的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寫淡月照耀下花朵晶瑩閃光;“又如碧天裏的星星”,是寫綠葉襯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是寫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這些詞句,全無奇異之處,但是用在本文的語境中,卻有着特殊的藝術魅力,準確生動地表現了此時此境、此景此物的審美特徵。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瀉”字也很平常,但與“靜靜地”修飾語相配合,準確生動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又絕無聲響,幽靜幽美。又如,“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達情意,這裏用來寫流水,流水無聲而又好像有情意。它們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經營的,卻很有表現力。其他如寫荷葉用“挨”,寫燈光用“漏”等,都很見作者的語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個疊字,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有一種音韻美。蓊蓊鬱鬱、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靜靜的花葉,薄薄的青霧,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韻和諧。

文章主旨: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寄託了作者一種嚮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託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結構語言:

《荷塘月色》的結構,是圓形的,外結構、內結構均如此。從外結構看,這篇作品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也呈一個圓形。內外結構的一致性,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作者展現一段心理歷程的需要。他知道,作為社會的人,是無論如何擺脱不了現實的騷擾的,苦悶之中,何以排憂?在他看來,“還是暫時超然的好”、“樂得暫時忘記”(《那裏走》),寧靜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暫的。所以,出了門還得回來,獲得片刻的靜最終還得回到囂鬧中去。結構和內容的緊密聯繫,使《荷塘月色》讀來文氣酣暢、渾然天成。

朱先生的語言,歷來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語的基礎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話,毫無雕飾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擇練”的遣詞用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的“瀉”“浮”二字;把量詞活用為形容詞的“一絲”“一帶”“一道”“一二點”等等,都生動地起了豐富、潤飾、強化形象的作用。疊詞的運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長,例如,以“田田”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刻畫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廣度,用“蓊蓊鬱鬱”極寫樹木的繁茂,都產生了鮮明的實觀效應,同時,讀起來又節奏明朗、韻律協調,有音樂美的感覺。

文章三大部分之間的轉接,十分妥貼。第一部分(1至3段)寫夜賞的緣由,用“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描寫,烘托出一片寧靜之後,讓蟬聲和蛙聲打破寧靜,藉此轉下最後的第三部分,寫六朝採蓮的熱鬧和江南故鄉採蓮的情狀,心境又回到現實生活了。

賞析二: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品通過對月下荷塘的描寫,抒寫作者在政治形勢劇變之後,在嚴酷現實的重壓下的苦悶、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面情緒以及對未來美好自由生活的朦朧追求。

《荷塘月色》起句簡潔,為排遣心中的鬱悶,於是踏着月光向清靜的荷塘走去。“心不寧靜”是全文的情感線索,它給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給以後的抒情寫景創造了特定的條件。在淡淡的月光下,獨處於荷塘世界,感到是個“自由的人”。於是徜徉於荷塘,沉醉於月色,一幅美不勝收的荷塘月色畫便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先鳥瞰月下曲曲折折的荷塘全景,給人以總的印象,然後有層次地從上到下寫來,田田的荷葉,美如舞女的裙;荷花零星點綴,姿態萬千,如星星熠熠,似明珠乳白;微風送清香,葉動花顫,流水脈脈含情。在這幅畫裏,作家不滿足於對客觀景象作靜止的摹寫,而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機的風姿。接着作家着力寫月光之美。光是難以捉摸的,作家卻藉助於景物,創造出一種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傾瀉在花和葉上,如“薄薄的青霧”又像“籠着輕紗的夢”既有實寫,也有虛寫,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為強化月光效果,作者着力摹寫月的投影,如有“參差斑駁”叢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裏光影交錯,岸邊的樹、塘中的荷連結,着意寫月色,但處處不忘荷塘,滿塘光與影的和諧的旋律,細膩地展現了荷塘月色的令人驚異之美,使人神醉。最後寫荷塘四面,着墨較濃的是柳樹,寫下月下的情景,面對樹梢的遠山,樹縫裏的燈光,以及蟬聲蛙鼓則是隨意點染,只為增加生氣,靜中有聲,濃淡相間地反襯了荷塘的幽靜。作者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現實立刻又感到重壓,心裏越發不平靜了。文章最後寫了作者遙想古代江南採蓮勝景,雖不在現實之中,然而藉助聯想,使荷塘畫面擴展,更顯清新雅緻,同時也表達作者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荷塘月色》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文章追求的是一種詩情畫意之美。作者調動一切藝術手法,着意創造一個詩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作品中滿貯詩意的是風采綺麗的荷塘月色。作者層次有序地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動靜結合,運用鮮明的比喻,通感手法,由遠及近,從裏及外地描繪了月光下荷塘的無邊風光。作者時而又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別出心裁地虛實為用,濃淡相宜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作者努力挖掘藴含在大自然中的詩意,讓聲、光、色、味都透出神韻,共同點染荷塘月色綽約的風情。這樣的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不僅使作品富有詩情畫意,也使作品具有情趣美。

精於構思、巧於佈局,是《荷塘月色》又一顯著特色。作品開頭寫心情頗不寧靜,這是作品抒情線索的緣起,文章以“我”去觀賞荷塘為脈絡,以人物的行止為線索,全文的寫景抒情過程,都是隨着作者的腳步和視線的移動逐步深化的。行文中以荷塘、月色為中心,又適當點染周圍背景。佈局上層次清晰分明,詳略得當,疏密相間,自然舒展。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典雅清麗、新穎自然。《荷塘月色》保持了這一持色。朱自清很注重語言的錘鍊,且以輕筆淡彩的口語來繪神狀態,表情達意。《荷塘月色》中動詞與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準確而傳神地渲染和強化了詩情畫意,而且節奏明朗,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閲讀:

1.《荷塘月色》賞析

2.荷塘月色朱自清賞析全

3.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與特色

4.2017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賞析

5.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賞析

6.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賞析

7.荷塘月色朱自清賞析2017

8.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賞析

9.荷塘月色朱自清 賞析

10.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原文及其賞析

篇15: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

全文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時間和緣由。開頭就説出這幾天“頗不寧靜”的內心狀態。“頗”字是對不寧靜心情的強調。下文中作者思緒翻飛,神馳萬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這“頗不寧靜”的心情有着緊密的聯繫。這一句是作者進行藝術構思的焦點,也是《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文眼。它以強烈的直接抒情開始,將淡淡哀愁流露在字裏行間,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調。

第二部分從荷塘周遭的環境寫起,向“荷塘月色”的主體進發。作者先寫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過“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敍述,暗寫了在這種氣氛環境中作者的一顆寂寞的心。繼而實寫荷塘四周的林木,虛寫沒有月光時的陰森氣象,虛實相參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環境和作者的心境。最後以讚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結。平時無意於荷塘的月色,儘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覺得很好。讀者帶着這種思索轉入了下一段。這個結句完成了由寫景到抒寫作者心情之間的過渡。

第三段緊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於今夜荷塘的原委,抒發自己踏月尋幽的萬端感慨。”路上只我一個人”提起了下邊關於踽踽獨行於荷塘的一番妙論。“揹着手踱着”這一細節,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寬解的心情。接下去是一段內心剖白:“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一種喜悦之情溢於言表,但是都加了“好象”、“象”這樣修飾語,説明這種喜悦之情是建立在虛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從以後的行文中可知這當然也只能是不堪現實一擊的淡淡地喜悦。儘管如此,由於此時此地能使身心掙脱生活的種種羈絆,偷得片刻安寧,因而才有了“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是個自由人”的`感覺。只是這樣一種感覺的獲得,就能使作者發出:“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的自足的愜意的心聲,足見這樣一個小天地對困擾於人事中的作者來説,是多麼難求的境界。這句話,細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緒。從作者苦澀的微笑中,讀者看到了一個痛楚的靈魂對現實的反抗。

第三部分開始正式的對荷塘和月色的景緻進行詳細的描寫,最先撲入眼簾的是滿塘荷葉。“亭亭”一詞表現了荷葉的風姿秀麗,“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在縱觀之後,凝神細審,視線移到萬綠叢中的點點白花。盛開的裊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着勾人情思的嬌羞,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態。進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這樣的比喻,寫出荷花從光色上給人的感受。“明珠”是寫近處荷花的玲瓏剔透,“碧天裏的星星”是寫在滿塘荷葉襯托和月光的輝映下,遠處荷花的閃爍迷離。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會嗅到沁人的花香。“縷縷清香”,能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難的。但作者以歌聲設比,用時斷時續若有若無的遠處的歌聲,把聽覺和嗅覺兩種感覺溝通起來,這種移感修辭手法的運用,實在可以傳神。在這番靜態描寫之後,又把荷塘的動態捕捉進鏡頭裏。清風徐徐,荷葉的一絲顫動,化為一道碧痕,蕩向荷塘那邊。這種細緻的描摹,使人宛然若見。在一連串的比喻描寫之後,作者又用“更見風致”概括地寫出淡淡月色之下,脈脈流水之上的荷葉的美。

第五段描繪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單調的,難以着筆,而作者把它和形態不一、色彩有別的景物結合在一起進行描寫,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變化。作者繼續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詞語的運用,造成了樹木錯落有致的層次感。

第四部分為文章結尾,從單純的寫景寫開來,進一步表現了作者不滿現實,幻想超脱而不能得的複雜心理。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

“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緻,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等。

篇16:荷塘月色朱自清 賞析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裏坐着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

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1),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長着許多樹,蓊蓊(wěng)鬱郁(2)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duó)着。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寧靜;愛羣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3)的是田田(4)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niǎo,nuó)(5)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6)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mò)(7)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8)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9)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10),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ē)玲(11)(英語violin小提琴的譯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12)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13),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14)去的。採蓮人不用説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15)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裏説得好:

於是妖童媛(yuàn)女,盪舟心許(16);鷁(yì)首(17)徐回,兼傳羽杯;櫂(zhào)(18)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jū)(19)。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州曲》(20)裏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樣想着,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華園。

篇17:荷塘月色朱自清 賞析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 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顯然是不符合的,“那個年代,女同志別説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臍都要受批判。”高一課本里,朱自清寫《荷塘月色》時,曾將點綴於荷葉之間的白花喻為“剛出浴的美人”,採蓮少女盪舟出湖,原來不是“載歌載舞”,而是唱着豔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這些輕度“涉黃”的細節曾一度被剪除。但現在課本中已恢復其原來內容。首先,説明作者的思緒變化:不靜到求靜到得靜到出靜,迴歸現實,高於現實。

帶着淡淡的憂愁走出家門,趁月色出來散心,順着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過的荷塘邊,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比之白天又別有一番風致。荷葉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葉隨風起舞時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態各異的:“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上“裊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裏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緻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美形象似已展現眼前。

這還不是最美的,一縷“微風”讓這副極美的荷花圖動了起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霎時,荷香如歌,似有若無,花葉顫動,流波溢彩,葉、花、形、色、味渾然一體。人也在微風中全身心地沉醉在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這似乎還不夠極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葉下的流水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不能看見,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 “靜靜地瀉”着,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一個“浮”字又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葉子和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濛濛,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濛柔和、薄霧輕籠飄浮,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滿月而有淡淡的雲霧,給人的感覺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卻是恰到好處。作者在這裏無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 楊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葉上,作者偏偏用了一個“畫”,彷彿是一位繪畫高手在潑墨揮毫,精心描繪一般,使投在荷葉上的影子貼切自然、美麗逼真,富有情趣。 “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交融,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這美麗的景色可以讓作者忘記自己的憂愁了吧?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都沒有。”作者還是無法擺脱那一縷愁緒,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織,給優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

讀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彷彿在那幽徑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綠的荷葉,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濛、薄霧繚繞的荷塘便又展現在眼前。

一 以真言寫真景

《荷塘月色》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文題標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歷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絕對區別於其他的“荷塘”、“月色”。這裏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裏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裏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這裏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特定環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託,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先看對荷葉的描寫:“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們拋開特定的環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然行,而且表現力還相當強。這樣的描寫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了荷葉的質,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裏,或濛濛細雨中,絕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與裙十分相似,更賦予葉子一種動感美。

寫荷花,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荷花嬌豔華貴,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詩人楊成裏的《蓮花》詩中就有“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粧半淡粧”的句子。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朦朧之感恰當好處。相反,若不是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幾分牽強。

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續,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生於書聲琅琅的清晨,也不會產生於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生於“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裏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着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着,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技法。“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這裏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盪起伏的動感。為什麼?就因為它是落在荷塘裏。荷塘裏“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面,當然更顯參差和斑駁。也正因為荷塘處於這種動態,楊柳的倩影才像“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篇18: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賞析

治學態度嚴謹的學者朱自清先生,也是一位影響極大的現代詩人和散文家。

“五四”前後,在進步思潮的推動下,朱自清開始了新詩的創作,並獲得了一定的成就。此後,他更把彩筆伸向了散文領域,進行着艱辛的開拓。他的詩情凝注於筆端,用寫詩的功力,努力在散文中創造詩的意境。在酣暢淋漓的敍事中,有時夾以機智的議論,揭示着哲理,見事見理。他的委婉細膩的抒情,常巧妙地融於綺麗多姿的景物描寫之中,做到物我合一,見景見情。他在民族散文傳統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刻意求新,為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而積極地探索,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朱自清的散文不僅當時為讀者傳誦激賞,而且至今還是為羣眾欣賞的具有典範性的作品。

譽滿文苑的《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是語文教材中的傳統篇目。

這篇文章寫於一九二七年七月。當時,全國一片白色恐怖。朱自清和許許多多知識分子一樣,面對血污的現實和迷茫的前途,陷入苦悶彷徨之中。朱自清有着光明磊落的人格和對社會的責任感,他沒有頹唐消沉,而是時時泄憤懣於詩文。雖然絮絮低吟不同於震撼人心的吶喊,可同樣是戰鬥,同樣是歷史的一個回聲。

《荷塘月色》,從一個側面曲折地為我們展示了那個可詛咒的.時代,留下了舊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歷程中一個清晰的足印。

這篇散文選進現行教材時作了刪節。現有八個自然段,可分為四個部分。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時間和緣由。開頭就説出這幾天“頗不寧靜”的內心狀態。“頗”字是對不寧靜心情的強調。下文中作者思緒翻飛,神馳萬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這“頗不寧靜”的心情有着緊密的聯繫。這一句是作者進行藝術構思的焦點,也是本文的文眼。

“頗不寧靜”四個字,似乎言猶未盡,一般來説,繼續抒發胸臆才順理成章,但作者的筆鋒卻轉向了晚上乘涼時的所想、所見、所聞。這樣“頗不寧靜”的表述,就如同懸念似的抓住了讀者的心。

作者先寫所想:“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再寫所見:“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後寫所聞:“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這些彷彿與作者的情緒沒有聯繫的白描,卻創造了一種悽楚、孤寂的氛圍,是為“頗不寧靜”的心情着色,也是為描寫皓月清光下的荷塘墊筆。

心有隱憂,能向誰去訴説?荷塘或者可以使自己得到片刻解脱。作者受到情緒的壓迫、景色的吸引,終於帶上門走向荷塘。這一行為是有着心理活動根據的合乎邏輯的發展。這一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它以強烈的直接抒情開始,將淡淡哀愁流露在字裏行間,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調。

第二段寫荷塘周遭的環境。先寫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過“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敍述,暗寫了在這種氣氛環境中作者的一顆寂寞的心。繼而實寫荷塘四周的林木,虛寫沒有月光時的陰森氣象,虛實相參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環境和作者的心境。最後以讚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結。平時無意於荷塘的月色,儘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覺得很好,這是什麼緣故呢?讀者帶着這種思索轉入了下一段。這個結句完成了由寫景到抒寫作者心情之間的過渡。

這一段裏對淡淡月光的描述為正面寫荷塘定了基調。淡淡月色是景物的色調,淡淡哀愁是內心的情調,交融在一起,不僅使讀者踏進了淡淡月色籠罩下的荷塘,而且也踏進了作者那被淡淡哀愁籠罩着的心靈裏。

第三段緊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於今夜荷塘的原委,抒發自己踏月尋幽的萬端感慨。

“路上只我一個人”提起了下邊關於踽踽獨行於荷塘的一番妙論。“揹着手踱着”這一細節,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寬解的心情。接下去是一段內心剖白:“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一種喜悦之情溢於言表,但是都加了“好象”、“象”這樣修飾語,説明這種喜悦之情是建立在虛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從以後的行文中可知這當然也只能是不堪現實一擊的淡淡地喜悦。儘管如此,由於此時此地能使身心掙脱生活的種種羈絆,偷得片刻安寧,因而才有了“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是個自由人”的感覺。只是這樣一種感覺的獲得,就能使作者發出:“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的自足的愜意的心聲,足見這樣一個小天地對困擾於人事中的作者來説,是多麼難求的境界。這句話,細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緒。從作者苦澀的微笑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痛楚的靈魂對現實的反抗。

這二、三段為第二部分,它為四、五、六三個重點段作了足夠的鋪墊。

第四段寫月光下的荷塘。從田田荷葉寫起,依次寫出荷花,荷香和脈脈流水。符合人物觀察景物的順序。

最先撲入眼簾的是滿塘荷葉。“亭亭”一詞表現了荷葉的風姿秀麗,“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在縱觀之後,凝神細審,視線移到萬綠叢中的點點白花。盛開的裊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着勾人情思的嬌羞,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態。進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這樣的比喻,寫出荷花從光色上給人的感受。“明珠”是寫近處荷花的玲瓏剔透,“碧天裏的星星”是寫在滿塘荷葉襯托和月光的輝映下,遠處荷花的閃爍迷離。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會嗅到沁人的花香。“縷縷清香”,能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難的。但作者以歌聲設比,用時斷時續若有若無的遠處的歌聲,這樣易於體味的聽覺感受,喚起讀者的嗅覺體驗,把兩種感覺溝通起來,這種移感修辭手法的運用,實在可以傳神。

在這番靜態描寫之後,又把荷塘的動態捕捉進鏡頭裏。清風徐徐,荷葉的一絲顫動,化為一道碧痕,蕩向荷塘那邊。這種細緻的描摹,真使人宛然若見。

在一連串的比喻描寫之後,作者又用“更見風致”概括地寫出淡淡月色之下,脈脈流水之上的荷葉的美。怎樣“更見風致”呢?由於前邊形象描寫的具體和逼真,讀者完全可以在已獲得的內心視象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去想象,作者就不必多説了。

第五段描繪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單調的,難以着筆,而作者把它和形態不一、色彩有別的景物結合在一起進行描寫,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變化。他首先從月色的角度寫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泄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流水的比喻,把月光寫得流動、輕柔,而且突出了它那空靈、明徹的特點。“泄”字化靜為動,更加強了月光的流動感。作者寫荷塘上水氣氤氲,在月色映照下泛起“薄薄的青霧”。這就準確地抓住了月色和水氣揉合在一起的那種特殊的色彩。第二句從景物角度寫月色。月光籠在花間、葉上,花葉有如“牛乳中洗過一樣”。牛乳並非透明的,那就是説,眼前的花葉給人一種終隔一層,不甚分明的感覺,同時也恰恰表現出作者一時朦朧、恍惚的心理狀態。此景此情,就象“籠着輕紗的夢”一般,既是寫景,也是寫情。滿月而不能朗照,才使荷塘愈加顯得虛空、縹緲,唯有這樣的境界,作者一腔愁緒,才得暫忘、暫解。因此作者説:“這恰是到了好處”。這夢幻般的景物,實際上是作者希冀超脱的夢幻般心理的象徵。

月光“隔了樹照過來”把斑駁的樹影映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當然不均勻。淡淡的月色和樹影之間有明暗的變化。但明與暗又是溶進溶出,不着痕跡,沒有明顯的界限,從不均勻的變化之中又透露出某種內在的和諧。這種視覺的感受,怎樣使讀者體味到呢?作者

用梵婀玲(即小提琴)奏著名曲來比喻,於是這種光與影的和諧便化為耳邊悠揚的旋律。

讀者可以憑藉對優美的樂曲的想象去領略月色之美。這種對月色的描寫,可以説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第六段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詞語的運用,造成了樹木錯落有致的層次感。荷塘周遭的樹木“乍看象一團煙霧”,這是從面上寫樹的整體形象。獨有楊柳的丰姿能讓人辨得出,是點的描寫。點與面的結合,也是為了從另一個角度描寫月色。然後,視野擴展開來,寫了依稀可見的遠山。荷塘有了這樣一個寫意般的幽深的背景,更襯托出月下荷塘的寧靜。接着,樹縫裏一兩點燈光闖進作者的視野。無精打彩的燈被比喻為渴睡人的眼,十分別致。這一比喻可能觸發讀者對於此燈下人們的種種聯想。現實的生活步步逼近了,剛才的美妙的幻覺慢慢在消失。曾是聽而不聞的蛙叫、蟬鳴,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心境。作者曾據為己有的別有天地的境界,化為烏有。作者終於發出了“我什麼也沒有”的恍然若失的慨歎,這就和開頭寫的“頗不寧靜”的心緒照應起來。

以上是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觸物興懷,筆筆是景,筆筆是情。畫意濃,情更濃。在這寧靜的荷塘景色的描繪中,我們時時感受到作者情感波瀾的衝騰。

第七、第八兩個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進一步表現了作者不滿現實,幻想超脱而不能得的複雜心理。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先寫江南採蓮,繼而以南朝樂府《西洲曲》的詩句來表現古代江南採蓮的幽美情景。這由此及彼,撫今追昔的聯想,是作者“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畔沒有得到排遣之後的必然去向。抒懷鄉之衷情,發懷古之幽思,能否消除心上的鬱悶呢?答案是否定的。蔣校長髮動“四·一二”政變後的江南,在血雨腥風之中,又怎麼會有“採蓮南塘”的佳境呢?作者不僅不能擺脱世間事,反而更“惦着江南了”。惦記着什麼呢?沒有講出,只是用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破折號,心事浩茫,盡在不言之中。作者產生“頗不寧靜”心情的原因在哪裏呢?在這兒也給我們含蓄地作了解答。從這裏我們可以體會出作者的心情之所以“頗不寧靜”,是由於對祖國命運憂心忡忡,而不是基於考慮個人得失的多愁善感。全篇文章至此感情達到了頂點,在這巧妙的點題之中,文章昇華到一個新的思想境界。

荷塘漫遊也好,懷古思鄉也好,幻覺中的自我雖一時能遠遠地離開現實,關懷時代命運的作者最終仍要回到現實中來。“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文章至此作了看似平淡,卻是情味無窮的收束。説明現實是無法逃避的,也是不應逃避的。帶門而出,推門而入,首尾呼應,結構十分嚴整。以上是文章的第四部分。

這篇散文以“我”的遊蹤為線索,貫串全文。實則是作者“頗不寧靜”的心情在牽動着步履,步移而景換。讀者似乎追隨着作者的行蹤,實際上是在作者情感的波瀾中浮沉。情感的變化起伏,又都是現實的投影。緣情寫景是這篇散文的一大特點。

作者的情感是複雜的、深沉的。正如他自己所説:由於“久而後出,這種情感必盡其層層疊疊,曲折頓挫之致”。(《朱自清文集(一)·短詩與長詩》)因此,在景物描寫中能極盡起伏變化之能事,是情感使然,絕對不僅僅是文字技巧問題。這種以情帶筆,使筆墨翻瀾,意境跌宕,結構嚴整,又富有變化的寫法,是本文的又一特點。

本文語言清新樸實。娓娓談來,如敍家常,倍覺親切。其中巧妙的比喻形象,象是一顆顆明星,熠熠照人,使滿篇生輝,又不露絲毫雕琢的痕跡,確實是大家手筆。

這篇散文給我們打開了一篇有聲有色的畫卷。從畫卷中隱約可見地向我們走來的是一位志行高潔、注重操守的正直的知識分子形象。綜觀朱自清曲折艱辛的一生,重讀這篇《荷塘月色》,給予我們的啟示是深刻的,作品的社會意義也正在於此。

篇19: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賞析

帶着淡淡的愁緒走出家門,趁月色出來散心,順着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過的荷塘邊,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比之白天又別有一番風致。荷葉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見荷葉隨風起舞時婆娑(posuo)婀娜的美妙身姿;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態各異的:“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上“裊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裏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緻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美形象似已展現眼前。

這還不是最美的,一縷“微風”讓這副極美的荷花圖動了起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霎時,荷香如歌,似有若無,花葉顫動,流波溢彩,葉、花、形、色、味渾然一體。人也在微風中全身心地沉醉在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這似乎還不夠極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葉下的流水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不能看見,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靜靜地瀉”着,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一個“浮”字又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葉子和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濛濛,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濛柔和、薄霧輕籠飄浮,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滿月而有淡淡的雲霧,給人的感覺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卻是恰到好處。作者在這裏無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楊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葉上,作者偏偏用了一個“畫”,彷彿是一位繪畫高手在潑墨揮毫,精心描繪一般,使投在荷葉上的影子貼切自然、美麗逼真,富有情趣。“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這美麗的景色可以讓作者忘記自己的憂愁了吧?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都沒有。”作者還是無法擺脱那一縷愁緒,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織,給優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

讀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彷彿在那幽徑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綠的荷葉,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濛、薄霧繚繞的荷塘便又展現在眼前。

解析: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此時,正值“四·一二”運動之時。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懷着這種孤獨苦悶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寫下了《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那時一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篇20: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賞析

這篇文章寫於一九二七年七月。當時,全國一片白色恐怖。朱自清和許許多多知識分子一樣,面對血污的現實和迷茫的前途,陷入苦悶彷徨之中。朱自清有着光明磊落的人格和對社會的責任感,他沒有頹唐消沉,而是時時泄憤懣於詩文。雖然絮絮低吟不同於震撼人心的吶喊,可同樣是戰鬥,同樣是歷史的一個回聲。

《荷塘月色》,從一個側面曲折地為我們展示了那個可詛咒的時代,留下了舊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歷程中一個清晰的足印。

這篇散文選進現行教材時作了刪節。現有八個自然段,可分為四個部分。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時間和緣由。開頭就説出這幾天“頗不寧靜”的內心狀態。“頗”字是對不寧靜心情的強調。下文中作者思緒翻飛,神馳萬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這“頗不寧靜”的心情有着緊密的聯繫。這一句是作者進行藝術構思的焦點,也是本文的文眼。

“頗不寧靜”四個字,似乎言猶未盡,一般來説,繼續抒發胸臆才順理成章,但作者的筆鋒卻轉向了晚上乘涼時的所想、所見、所聞。這樣“頗不寧靜”的表述,就如同懸念似的抓住了讀者的心。

作者先寫所想:“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再寫所見:“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後寫所聞:“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這些彷彿與作者的情緒沒有聯繫的白描,卻創造了一種悽楚、孤寂的氛圍,是為“頗不寧靜”的心情着色,也是為描寫皓月清光下的荷塘墊筆。

心有隱憂,能向誰去訴説?荷塘或者可以使自己得到片刻解脱。作者受到情緒的壓迫、景色的吸引,終於帶上門走向荷塘。這一行為是有着心理活動根據的合乎邏輯的發展。這一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它以強烈的直接抒情開始,將淡淡哀愁流露在字裏行間,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調。

第二段寫荷塘周遭的環境。先寫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過“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敍述,暗寫了在這種氣氛環境中作者的一顆寂寞的心。繼而實寫荷塘四周的林木,虛寫沒有月光時的陰森氣象,虛實相參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環境和作者的心境。最後以讚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結。平時無意於荷塘的月色,儘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覺得很好,這是什麼緣故呢?讀者帶着這種思索轉入了下一段。這個結句完成了由寫景到抒寫作者心情之間的過渡。

這一段裏對淡淡月光的描述為正面寫荷塘定了基調。淡淡月色是景物的色調,淡淡哀愁是內心的情調,交融在一起,不僅使讀者踏進了淡淡月色籠罩下的荷塘,而且也踏進了作者那被淡淡哀愁籠罩着的心靈裏。

第三段緊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於今夜荷塘的原委,抒發自己踏月尋幽的萬端感慨。

“路上只我一個人”提起了下邊關於踽踽獨行於荷塘的一番妙論。“揹着手踱着”這一細節,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寬解的心情。接下去是一段內心剖白:“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一種喜悦之情溢於言表,但是都加了“好象”、“象”這樣修飾語,説明這種喜悦之情是建立在虛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從以後的行文中可知這當然也只能是不堪現實一擊的淡淡地喜悦。儘管如此,由於此時此地能使身心掙脱生活的種種羈絆,偷得片刻安寧,因而才有了“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是個自由人”的感覺。只是這樣一種感覺的獲得,就能使作者發出:“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的自足的愜意的心聲,足見這樣一個小天地對困擾於人事中的作者來説,是多麼難求的境界。這句話,細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緒。從作者苦澀的微笑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痛楚的靈魂對現實的反抗。

這二、三段為第二部分,它為四、五、六三個重點段作了足夠的鋪墊。

第四段寫月光下的荷塘。從田田荷葉寫起,依次寫出荷花,荷香和脈脈流水。符合人物觀察景物的順序。

最先撲入眼簾的是滿塘荷葉。“亭亭”一詞表現了荷葉的風姿秀麗,“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在縱觀之後,凝神細審,視線移到萬綠叢中的點點白花。盛開的裊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着勾人情思的嬌羞,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態。進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這樣的比喻,寫出荷花從光色上給人的感受。“明珠”是寫近處荷花的玲瓏剔透,“碧天裏的星星”是寫在滿塘荷葉襯托和月光的輝映下,遠處荷花的閃爍迷離。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會嗅到沁人的花香。“縷縷清香”,能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難的。但作者以歌聲設比,用時斷時續若有若無的遠處的歌聲,這樣易於體味的聽覺感受,喚起讀者的嗅覺體驗,把兩種感覺溝通起來,這種移感修辭手法的運用,實在可以傳神。

在這番靜態描寫之後,又把荷塘的動態捕捉進鏡頭裏。清風徐徐,荷葉的一絲顫動,化為一道碧痕,蕩向荷塘那邊。這種細緻的描摹,真使人宛然若見。

在一連串的比喻描寫之後,作者又用“更見風致”概括地寫出淡淡月色之下,脈脈流水之上的荷葉的美。怎樣“更見風致”呢?由於前邊形象描寫的具體和逼真,讀者完全可以在已獲得的內心視象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去想象,作者就不必多説了。

第五段描繪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單調的,難以着筆,而作者把它和形態不一、色彩有別的景物結合在一起進行描寫,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變化。他首先從月色的角度寫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泄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流水的比喻,把月光寫得流動、輕柔,而且突出了它那空靈、明徹的特點。“泄”字化靜為動,更加強了月光的流動感。作者寫荷塘上水氣氤氲,在月色映照下泛起“薄薄的青霧”。這就準確地抓住了月色和水氣揉合在一起的那種特殊的色彩。第二句從景物角度寫月色。月光籠在花間、葉上,花葉有如“牛乳中洗過一樣”。牛乳並非透明的,那就是説,眼前的花葉給人一種終隔一層,不甚分明的感覺,同時也恰恰表現出作者一時朦朧、恍惚的心理狀態。此景此情,就象“籠着輕紗的夢”一般,既是寫景,也是寫情。滿月而不能朗照,才使荷塘愈加顯得虛空、縹緲,唯有這樣的境界,作者一腔愁緒,才得暫忘、暫解。因此作者説:“這恰是到了好處”。這夢幻般的景物,實際上是作者希冀超脱的夢幻般心理的象徵。

月光“隔了樹照過來”把斑駁的樹影映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當然不均勻。淡淡的月色和樹影之間有明暗的變化。但明與暗又是溶進溶出,不着痕跡,沒有明顯的界限,從不均勻的變化之中又透露出某種內在的和諧。這種視覺的感受,怎樣使讀者體味到呢?作者

用梵婀玲(即小提琴)奏著名曲來比喻,於是這種光與影的和諧便化為耳邊悠揚的旋律。

讀者可以憑藉對優美的樂曲的想象去領略月色之美。這種對月色的描寫,可以説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第六段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詞語的運用,造成了樹木錯落有致的層次感。荷塘周遭的樹木“乍看象一團煙霧”,這是從面上寫樹的整體形象。獨有楊柳的丰姿能讓人辨得出,是點的描寫。點與面的結合,也是為了從另一個角度描寫月色。然後,視野擴展開來,寫了依稀可見的遠山。荷塘有了這樣一個寫意般的幽深的背景,更襯托出月下荷塘的寧靜。接着,樹縫裏一兩點燈光闖進作者的視野。無精打彩的燈被比喻為渴睡人的眼,十分別致。這一比喻可能觸發讀者對於此燈下人們的種種聯想。現實的生活步步逼近了,剛才的美妙的幻覺慢慢在消失。曾是聽而不聞的蛙叫、蟬鳴,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心境。作者曾據為己有的別有天地的境界,化為烏有。作者終於發出了“我什麼也沒有”的恍然若失的慨歎,這就和開頭寫的“頗不寧靜”的心緒照應起來。

以上是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觸物興懷,筆筆是景,筆筆是情。畫意濃,情更濃。在這寧靜的荷塘景色的描繪中,我們時時感受到作者情感波瀾的衝騰。

第七、第八兩個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進一步表現了作者不滿現實,幻想超脱而不能得的複雜心理。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先寫江南採蓮,繼而以南朝樂府《西洲曲》的詩句來表現古代江南採蓮的幽美情景。這由此及彼,撫今追昔的聯想,是作者“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畔沒有得到排遣之後的必然去向。抒懷鄉之衷情,發懷古之幽思,能否消除心上的鬱悶呢?答案是否定的。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的江南,在血雨腥風之中,又怎麼會有“採蓮南塘”的佳境呢?作者不僅不能擺脱世間事,反而更“惦着江南了”。惦記着什麼呢?沒有講出,只是用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破折號,心事浩茫,盡在不言之中。作者產生“頗不寧靜”心情的原因在哪裏呢?在這兒也給我們含蓄地作了解答。從這裏我們可以體會出作者的心情之所以“頗不寧靜”,是由於對祖國命運憂心忡忡,而不是基於考慮個人得失的多愁善感。全篇文章至此感情達到了頂點,在這巧妙的點題之中,文章昇華到一個新的思想境界。

荷塘漫遊也好,懷古思鄉也好,幻覺中的自我雖一時能遠遠地離開現實,關懷時代命運的作者最終仍要回到現實中來。“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文章至此作了看似平淡,卻是情味無窮的收束。説明現實是無法逃避的,也是不應逃避的。帶門而出,推門而入,首尾呼應,結構十分嚴整。以上是文章的第四部分。

這篇散文以“我”的遊蹤為線索,貫串全文。實則是作者“頗不寧靜”的心情在牽動着步履,步移而景換。讀者似乎追隨着作者的行蹤,實際上是在作者情感的波瀾中浮沉。情感的變化起伏,又都是現實的投影。緣情寫景是這篇散文的一大特點。

作者的情感是複雜的、深沉的。正如他自己所説:由於“久而後出,這種情感必盡其層層疊疊,曲折頓挫之致”。(《朱自清文集(一)·短詩與長詩》)因此,在景物描寫中能極盡起伏變化之能事,是情感使然,絕對不僅僅是文字技巧問題。這種以情帶筆,使筆墨翻瀾,意境跌宕,結構嚴整,又富有變化的寫法,是本文的又一特點。

本文語言清新樸實。娓娓談來,如敍家常,倍覺親切。其中巧妙的比喻形象,象是一顆顆明星,熠熠照人,使滿篇生輝,又不露絲毫雕琢的痕跡,確實是大家手筆。

這篇散文給我們打開了一篇有聲有色的畫卷。從畫卷中隱約可見地向我們走來的是一位志行高潔、注重操守的正直的知識分子形象。綜觀朱自清曲折艱辛的一生,重讀這篇《荷塘月色》,給予我們的啟示是深刻的,作品的社會意義也正在於此。

篇21: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賞析

一、以真言寫真景

《荷塘月色》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文題標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歷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絕對區別於其他的“荷塘”、“月色”。這裏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裏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裏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這裏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特定環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託,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先看對荷葉的描寫:“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們拋開特定的環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然行,而且表現力還相當強。這樣的描寫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了荷葉的質,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裏,或濛濛細雨中,絕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與裙十分相似。

寫荷花,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荷花嬌豔華貴,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詩人楊成裏的《蓮花》詩中就有“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粧半淡粧”的句子。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朦朧之感恰當好處。相反,若不是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幾分牽強。

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續,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生於書聲琅琅的清晨,也不會產生於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生於“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裏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着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着,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技法。“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這裏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盪起伏的去感。為什麼?就因為它是落在荷塘裏。荷塘裏“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面,當然更顯參差和斑駁。也正因為荷塘處於這種動態,楊柳的倩影才像“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以真言抒真情

文壇許多作家為了寫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文章寫出來,又往往給人矯揉造作之嫌。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缺乏精深的語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穩,真情盡失的遺恨。《荷塘月色》一文則能以準確貼切的語言,抒發出作者因置身於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會帶來的又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這樣的景色當然能給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過寫景的詞語便不難體察作者當時喜悦的心情。葉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裊娜”地開着,“羞澀”地打着朵兒;花香似“歌聲”,光與影如“名曲”。這些詞語哪個不飽含喜悦色彩?但這種喜悦畢竟是“淡淡的”,沒有激動和狂喜。上節提到的刪去的“剛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於特定的環境外,也與“淡淡的喜悦”這一特定的情感不諧。試想,面前立一羣“剛出水的美人”,表現出的喜悦還能是“淡淡的”嗎?

在整個寫景過程中一直充溢着這種“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後還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僅此一句,就足以攪擾了温馨的美景,破壞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帶給人的只有恐怖,沒有喜悦,就連那“淡淡的哀愁”也不會由此產生,更不會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聯想。

儘管身處良辰美景,到底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個人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語中置一“覺”字,文章便增添了無窮意味;少這一字,則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沒了哀愁。還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中的兩個“一定”,更能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難言的苦衷。

在對美景的描寫過程中應該盡是喜悦了吧?也不盡然。看這句:“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的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寫路燈,盡選消極的詞語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緩,語調低沉,讀者從字裏行間似乎能聽到作者無可奈何的歎息聲。同是寫燈,《我的空中樓閣》是這樣的語言:“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在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兩段描寫,詞語當然不能互換,就連句式也絕不能互調。

篇22: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賞析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裏坐着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月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着許多樹,蓊蓊(wěng)鬱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niǎo,nuó)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語violin小提琴的譯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説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裏説得好:

於是妖童媛(yuán)女,盪舟心許;鷁(yì)首徐回,兼傳羽杯;欋(zhào)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jū)。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

“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這樣想着,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賞析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 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顯然是不符合的,“那個年代,女同志別説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臍都要受批判。”高一課本里,朱自清寫《荷塘月色》時,曾將點綴於荷葉之間的白花喻為“剛出浴的美人”,採蓮少女盪舟出湖,原來不是“載歌載舞”,而是唱着豔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這些輕度“涉黃”的細節曾一度被剪除。但現在課本中已恢復其原來內容。首先,説明作者的思緒變化:不靜到求靜到得靜到出靜,迴歸現實,高於現實。

帶着淡淡的憂愁走出家門,趁月色出來散心,順着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過的荷塘邊,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比之白天又別有一番風致。荷葉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葉隨風起舞時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態各異的:“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上“裊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裏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緻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美形象似已展現眼前。

這還不是最美的,一縷“微風”讓這副極美的荷花圖動了起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霎時,荷香如歌,似有若無,花葉顫動,流波溢彩,葉、花、形、色、味渾然一體。人也在微風中全身心地沉醉在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這似乎還不夠極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葉下的流水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不能看見,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 “靜靜地瀉”着,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一個“浮”字又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葉子和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濛濛,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濛柔和、薄霧輕籠飄浮,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滿月而有淡淡的雲霧,給人的感覺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卻是恰到好處。作者在這裏無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 楊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葉上,作者偏偏用了一個“畫”,彷彿是一位繪畫高手在潑墨揮毫,精心描繪一般,使投在荷葉上的影子貼切自然、美麗逼真,富有情趣。 “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這美麗的景色可以讓作者忘記自己的憂愁了吧?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都沒有。”作者還是無法擺脱那一縷愁緒,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織,給優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

讀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彷彿在那幽徑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綠的荷葉,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濛、薄霧繚繞的荷塘便又展現在眼前。

一 以真言寫真景

《荷塘月色》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文題標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歷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絕對區別於其他的“荷塘”、“月色”。這裏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裏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裏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這裏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特定環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託,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先看對荷葉的描寫:“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們拋開特定的環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然行,而且表現力還相當強。這樣的描寫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了荷葉的'質,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裏,或濛濛細雨中,絕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與裙十分相似,更賦予葉子一種動感美。

寫荷花,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荷花嬌豔華貴,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詩人楊成裏的《蓮花》詩中就有“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粧半淡粧”的句子。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朦朧之感恰當好處。相反,若不是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幾分牽強。

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續,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生於書聲琅琅的清晨,也不會產生於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生於“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裏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着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着,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技法。“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這裏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盪起伏的動感。為什麼?就因為它是落在荷塘裏。荷塘裏“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面,當然更顯參差和斑駁。也正因為荷塘處於這種動態,楊柳的倩影才像“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壇許多作家為了寫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文章寫出來,又往往給人矯揉造作之嫌。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缺乏精深的語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穩,真情盡失的遺恨。《荷塘月色》一文則能以準確貼切的語言,抒發出作者因置身於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會帶來的又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這樣的景色當然能給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過寫景的詞語便不難體察作者當時喜悦的心情。葉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裊娜”地開着,“羞澀”地打着朵兒;花香似“歌聲”,光與影如“名曲”。這些詞語哪個不飽含喜悦色彩?但這種喜悦畢竟是“淡淡的”,沒有激動和狂喜。上節提到的刪去的“剛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於特定的環境外,也與“淡淡的喜悦”這一特定的情感不諧。試想,面前立一羣“剛出水的美人”,表現出的喜悦還能是“淡淡的”嗎?

在整個寫景過程中一直充溢着這種“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後還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僅此一句,就足以攪擾了温馨的美景,破壞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帶給人的只有恐怖,沒有喜悦,就連那“淡淡的哀愁”也不會由此產生,更不會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聯想。

儘管身處良辰美景,到底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個人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語中置一“覺”字,文章便增添了無窮意味;少這一字,則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沒了哀愁。還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中的兩個“一定”,更能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難言的苦衷。

在對美景的描寫過程中應該盡是喜悦了吧?也不盡然。看這句:“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的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寫路燈,盡選消極的詞語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緩,語調低沉,讀者從字裏行間似乎能聽到作者無可奈何的歎息聲。同是寫燈,《我的空中樓閣》是這樣的語言:“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在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兩段描寫,詞語當然不能互換,就連句式也絕不能互調。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閲讀:

1.《荷塘月色》賞析

2.荷塘月色朱自清賞析全

3.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與特色

4.2017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賞析

5.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賞析

6.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賞析

7.荷塘月色朱自清賞析2017

8.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賞析

9.荷塘月色朱自清 賞析

10.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原文及其賞析

篇23: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賞析

荷塘月色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裏坐着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

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1),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長着許多樹,蓊蓊(wěng)鬱郁(2)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duó)着。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寧靜;愛羣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3)的是田田(4)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niǎo,nuó)(5)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6)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mò)(7)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8)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9)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10),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ē)玲(11)(英語violin小提琴的譯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12)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13),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14)去的。採蓮人不用説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15)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裏説得好:

於是妖童媛(yuàn)女,盪舟心許(16);鷁(yì)首(17)徐回,兼傳羽杯;櫂(zhào)(18)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jū)(19)。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州曲》(20)裏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樣想着,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華園。

篇24: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賞析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 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顯然是不符合的,“那個年代,女同志別説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臍都要受批判。”高一課本里,朱自清寫《荷塘月色》時,曾將點綴於荷葉之間的白花喻為“剛出浴的美人”,採蓮少女盪舟出湖,原來不是“載歌載舞”,而是唱着豔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這些輕度“涉黃”的細節曾一度被剪除。但現在課本中已恢復其原來內容。首先,説明作者的思緒變化:不靜到求靜到得靜到出靜,迴歸現實,高於現實。

帶着淡淡的憂愁走出家門,趁月色出來散心,順着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過的荷塘邊,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比之白天又別有一番風致。荷葉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葉隨風起舞時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態各異的:“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上“裊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裏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緻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美形象似已展現眼前。

這還不是最美的,一縷“微風”讓這副極美的荷花圖動了起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霎時,荷香如歌,似有若無,花葉顫動,流波溢彩,葉、花、形、色、味渾然一體。人也在微風中全身心地沉醉在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這似乎還不夠極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葉下的流水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不能看見,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 “靜靜地瀉”着,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一個“浮”字又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葉子和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濛濛,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濛柔和、薄霧輕籠飄浮,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滿月而有淡淡的雲霧,給人的感覺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卻是恰到好處。作者在這裏無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 楊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葉上,作者偏偏用了一個“畫”,彷彿是一位繪畫高手在潑墨揮毫,精心描繪一般,使投在荷葉上的影子貼切自然、美麗逼真,富有情趣。 “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這美麗的景色可以讓作者忘記自己的憂愁了吧?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都沒有。”作者還是無法擺脱那一縷愁緒,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織,給優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

讀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彷彿在那幽徑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綠的荷葉,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濛、薄霧繚繞的荷塘便又展現在眼前。

一 以真言寫真景

《荷塘月色》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文題標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歷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絕對區別於其他的“荷塘”、“月色”。這裏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裏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裏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這裏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特定環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託,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先看對荷葉的描寫:“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們拋開特定的環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然行,而且表現力還相當強。這樣的描寫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了荷葉的質,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裏,或濛濛細雨中,絕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與裙十分相似,更賦予葉子一種動感美。

寫荷花,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荷花嬌豔華貴,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詩人楊成裏的《蓮花》詩中就有“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粧半淡粧”的句子。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朦朧之感恰當好處。相反,若不是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幾分牽強。

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續,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生於書聲琅琅的清晨,也不會產生於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生於“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裏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着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着,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技法。“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這裏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盪起伏的動感。為什麼?就因為它是落在荷塘裏。荷塘裏“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面,當然更顯參差和斑駁。也正因為荷塘處於這種動態,楊柳的倩影才像“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壇許多作家為了寫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文章寫出來,又往往給人矯揉造作之嫌。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缺乏精深的語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穩,真情盡失的遺恨。《荷塘月色》一文則能以準確貼切的語言,抒發出作者因置身於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會帶來的又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這樣的景色當然能給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過寫景的詞語便不難體察作者當時喜悦的心情。葉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裊娜”地開着,“羞澀”地打着朵兒;花香似“歌聲”,光與影如“名曲”。這些詞語哪個不飽含喜悦色彩?但這種喜悦畢竟是“淡淡的”,沒有激動和狂喜。上節提到的刪去的“剛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於特定的環境外,也與“淡淡的喜悦”這一特定的情感不諧。試想,面前立一羣“剛出水的美人”,表現出的喜悦還能是“淡淡的”嗎?

在整個寫景過程中一直充溢着這種“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後還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僅此一句,就足以攪擾了温馨的美景,破壞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帶給人的只有恐怖,沒有喜悦,就連那“淡淡的哀愁”也不會由此產生,更不會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聯想。

儘管身處良辰美景,到底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個人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語中置一“覺”字,文章便增添了無窮意味;少這一字,則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沒了哀愁。還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中的兩個“一定”,更能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難言的苦衷。

在對美景的描寫過程中應該盡是喜悦了吧?也不盡然。看這句:“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的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寫路燈,盡選消極的詞語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緩,語調低沉,讀者從字裏行間似乎能聽到作者無可奈何的歎息聲。同是寫燈,《我的空中樓閣》是這樣的語言:“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在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兩段描寫,詞語當然不能互換,就連句式也絕不能互調。

特色

1.欣賞景物描寫

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在於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之美。第四、五段最能體現這種美。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段沒有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朦朧的月光中,有着奇異的光彩。把盛開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從色彩和光華上寫荷花之美。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的歌聲一樣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

定。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覺形象,作者卻把它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形象,這種把一種感覺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感覺的形象的寫法,在修辭學上稱為“通感”或“聯覺”。運用這種修辭方法,可以啟發讀者更加廣闊深遠的想像和聯想,讓讀者從各自的生活經歷和文化素養出發,去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明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裏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盪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但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文章開篇便是“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以下處處關聯這種不寧靜的心緒: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雲也是淡淡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聽到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心想“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想到古人採蓮的盛況,發出“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滿於現實,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淡淡的憂愁情緒籠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複雜的,與“淡淡的憂愁”相伴隨的,還有“淡淡的喜悦”。文章開頭,“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可見作者是想擺脱憂鬱情懷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今晚卻很好”,經過一番澄思靜慮,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暫得自由,心繫於美景,怡然之情頓生;由賞景而思接千載,想到古人採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可見,“淡淡的喜悦”同樣籠罩了全文。

直接而集中地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內心獨白。這一大段獨白,是從不寧靜到觀賞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個過渡,表達了作者心靈世界與外部世界的衝突和尋求擺脱衝突的願望。作者的這種心情,在月下荷塘這樣一個幽美的環境中,表現的便是憂愁與喜悦相交織的審美情懷。

總之,憂愁與喜悦是相伴共生的:處憂愁之中而嚮往喜悦,處喜悦之中而受憂愁的牽掣。它們是作者觀景時矛盾心態變化的兩個方面。但內心的波動沒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發是有所節制的(他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這就是所謂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中和主義”的表現。所以無論是憂愁還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關於本文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歷來有多種不同的理解。

有人認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寫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淒涼的心境;有人認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現作者愁悶的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閒適的心情;有人認為它不是抒發作者逃避現實的情緒,而是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對黑暗實現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3.品味精美語言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貯滿詩意。

朱自清的散文語言一貫有樸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論逼真與如畫》),“回到樸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詩》),以為“藻飾過甚,真意轉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綺麗的、古奧的、生僻的字詞來雕琢描繪事物,而顯千情萬態於輕描淡寫之中。但也不是單純的樸素,而是寓靈機、靈巧、靈動、靈秀於樸素之中,也常依據忽然觸發的感受,憑藉豐富的想像,使物象靈光閃現,把讀者引入如詩如畫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論,作者不用濃墨重彩,畫的是淡墨水彩。適當地運用一些有色彩的詞語,但更多地是運用比喻,啟發讀者的聯想和想像,使畫面的色彩淡中有濃。

如寫靜態的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寫淡月照耀下花朵晶瑩閃光;“又如碧天裏的星星”,是寫綠葉襯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是寫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這些詞句,全無奇異之處,但是用在本文的語境中,卻有着特殊的藝術魅力,準確生動地表現了此時此境、此景此物的審美特徵。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瀉”字也很平常,但與“靜靜地”修飾語相配合,準確生動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又絕無聲響,幽靜幽美。又如,“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達情意,這裏用來寫流水,流水無聲而又好像有情意。它們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經營的,卻很有表現力。其他如寫荷葉用“挨”,寫燈光用“漏”等,都很見作者的語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個疊字,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有一種音韻美。蓊蓊鬱鬱、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靜靜的花葉,薄薄的青霧,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韻和諧。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閲讀:

1.《荷塘月色》賞析

2.荷塘月色朱自清賞析全

3.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與特色

4.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

5.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賞析

6.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賞析

7.荷塘月色朱自清賞析2017

8.荷塘月色朱自清賞析

9.荷塘月色朱自清 賞析

10.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原文及其賞析

篇25: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賞析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

作者: 朱自清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裏坐着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着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説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裏説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欋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樣想着,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詞語解釋】

(1)閏兒:指作者的次子朱閏生

(2)蓊蓊鬱鬱:形容樹木茂盛的樣子。 (3)彌望:充滿視野,滿眼。

(4)田田:形容荷葉相連的樣子。古樂府《江南曲》中有“蓮葉何田田”的句子。 (5)裊娜:柔美的樣子。 (6)宛然:彷彿。

(7)脈脈:這裏形容水沒有聲音,好像飽含深情的樣子。 (8)風致:美的姿態。

(9)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裏有深淺不一的意思。也寫作“班駁”。 (10)倩影:美麗的影子。

(11)梵婀(ē)玲:英語“violin”的音譯,即小提琴。 (12)一例:一概,一律。

(13)丰姿:風度,儀態,一般指美好的姿態。也寫作“風姿” (14)豔歌:專門描寫男女愛情的歌曲。

(15)風流:這裏的意思是年輕男女不拘禮法地表露自己的愛情。 (16)梁元帝:南朝梁代皇帝蕭繹。

(17)妖童媛(yuán)女,盪舟心許:豔麗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搖着小船互相默默地傳情。妖,豔麗。媛女,美女。 許,默認。

(18)鷁(yì)首:古時畫鷁於船頭,所以把船頭叫鷁首。鷁,水鳥。 (19)櫂(zhào):通“棹”,划船的一種工具,形狀和槳類似。 (20)斂裾:這裏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

(21)《西洲曲》:南朝樂府詩,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

【賞析】

《荷塘月色》的結構,是圓形的,外結構、內結構均如此。從外結構看,這篇作品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也呈一個圓形。內外結構的一致性,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作者展現一段心理歷程的需要。他知道,作為社會的人,是無論如何擺脱不了現實的騷擾的,苦悶之中,何以排憂?在他看來,“還是暫時超然的好”、“樂得暫時忘記”(《那裏走》),寧靜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暫的。所以,出了門還得回來,獲得片刻的靜最終還得回到囂鬧中去。結構和內容的緊密聯繫,使《荷塘月色》讀起來文氣酣暢、渾然天成。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寄託了作者一種嚮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託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文章三大部分之間的轉接,十分妥貼。第一部分(1至3段)寫夜賞的緣由,用“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描寫,烘托出一片寧靜之後,讓蟬聲和蛙聲打破寧靜,藉此轉下最後的第三部分,寫六朝採蓮的熱鬧和江南故鄉採蓮的情狀,心境又回到現實生活了。

篇26: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賞析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 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顯然是不符合的,“那個年代,女同志別説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臍都要受批判。”高一課本里,朱自清寫《荷塘月色》時,曾將點綴於荷葉之間的白花喻為“剛出浴的美人”,採蓮少女盪舟出湖,原來不是“載歌載舞”,而是唱着豔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這些輕度“涉黃”的細節曾一度被剪除。但現在課本中已恢復其原來內容。首先,説明作者的思緒變化:不靜到求靜到得靜到出靜,迴歸現實,高於現實。

帶着淡淡的憂愁走出家門,趁月色出來散心,順着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過的荷塘邊,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比之白天又別有一番風致。荷葉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葉隨風起舞時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態各異的:“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上“裊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裏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緻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美形象似已展現眼前。

這還不是最美的,一縷“微風”讓這副極美的荷花圖動了起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霎時,荷香如歌,似有若無,花葉顫動,流波溢彩,葉、花、形、色、味渾然一體。人也在微風中全身心地沉醉在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這似乎還不夠極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葉下的流水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不能看見,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 “靜靜地瀉”着,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一個“浮”字又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葉子和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濛濛,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濛柔和、薄霧輕籠飄浮,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滿月而有淡淡的雲霧,給人的感覺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卻是恰到好處。作者在這裏無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 楊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葉上,作者偏偏用了一個“畫”,彷彿是一位繪畫高手在潑墨揮毫,精心描繪一般,使投在荷葉上的影子貼切自然、美麗逼真,富有情趣。 “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這美麗的景色可以讓作者忘記自己的憂愁了吧?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都沒有。”作者還是無法擺脱那一縷愁緒,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織,給優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

讀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彷彿在那幽徑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綠的荷葉,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濛、薄霧繚繞的荷塘便又展現在眼前。

一 以真言寫真景

《荷塘月色》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文題標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歷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絕對區別於其他的“荷塘”、“月色”。這裏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裏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裏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這裏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特定環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託,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先看對荷葉的描寫:“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們拋開特定的環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然行,而且表現力還相當強。這樣的描寫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了荷葉的質,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裏,或濛濛細雨中,絕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與裙十分相似,更賦予葉子一種動感美。

寫荷花,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荷花嬌豔華貴,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詩人楊成裏的《蓮花》詩中就有“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粧半淡粧”的句子。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朦朧之感恰當好處。相反,若不是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幾分牽強。

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續,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生於書聲琅琅的清晨,也不會產生於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生於“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裏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着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着,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技法。“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這裏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盪起伏的動感。為什麼?就因為它是落在荷塘裏。荷塘裏“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面,當然更顯參差和斑駁。也正因為荷塘處於這種動態,楊柳的倩影才像“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壇許多作家為了寫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文章寫出來,又往往給人矯揉造作之嫌。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缺乏精深的語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穩,真情盡失的遺恨。《荷塘月色》一文則能以準確貼切的語言,抒發出作者因置身於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會帶來的又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這樣的景色當然能給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過寫景的詞語便不難體察作者當時喜悦的心情。葉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裊娜”地開着,“羞澀”地打着朵兒;花香似“歌聲”,光與影如“名曲”。這些詞語哪個不飽含喜悦色彩?但這種喜悦畢竟是“淡淡的”,沒有激動和狂喜。上節提到的刪去的“剛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於特定的環境外,也與“淡淡的喜悦”這一特定的情感不諧。試想,面前立一羣“剛出水的美人”,表現出的喜悦還能是“淡淡的”嗎?

在整個寫景過程中一直充溢着這種“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後還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僅此一句,就足以攪擾了温馨的美景,破壞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帶給人的只有恐怖,沒有喜悦,就連那“淡淡的哀愁”也不會由此產生,更不會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聯想。

儘管身處良辰美景,到底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個人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語中置一“覺”字,文章便增添了無窮意味;少這一字,則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沒了哀愁。還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中的兩個“一定”,更能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難言的苦衷。

在對美景的描寫過程中應該盡是喜悦了吧?也不盡然。看這句:“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的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寫路燈,盡選消極的詞語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緩,語調低沉,讀者從字裏行間似乎能聽到作者無可奈何的歎息聲。同是寫燈,《我的空中樓閣》是這樣的語言:“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在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兩段描寫,詞語當然不能互換,就連句式也絕不能互調。

特色

1.欣賞景物描寫

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在於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之美。第四、五段最能體現這種美。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段沒有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朦朧的月光中,有着奇異的光彩。把盛開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從色彩和光華上寫荷花之美。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的歌聲一樣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

定。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覺形象,作者卻把它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形象,這種把一種感覺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感覺的形象的寫法,在修辭學上稱為“通感”或“聯覺”。運用這種修辭方法,可以啟發讀者更加廣闊深遠的想像和聯想,讓讀者從各自的生活經歷和文化素養出發,去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明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裏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盪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但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文章開篇便是“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以下處處關聯這種不寧靜的心緒: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雲也是淡淡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聽到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心想“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想到古人採蓮的盛況,發出“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滿於現實,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淡淡的憂愁情緒籠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複雜的,與“淡淡的憂愁”相伴隨的,還有“淡淡的喜悦”。文章開頭,“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可見作者是想擺脱憂鬱情懷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今晚卻很好”,經過一番澄思靜慮,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暫得自由,心繫於美景,怡然之情頓生;由賞景而思接千載,想到古人採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可見,“淡淡的喜悦”同樣籠罩了全文。

直接而集中地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內心獨白。這一大段獨白,是從不寧靜到觀賞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個過渡,表達了作者心靈世界與外部世界的衝突和尋求擺脱衝突的願望。作者的這種心情,在月下荷塘這樣一個幽美的環境中,表現的便是憂愁與喜悦相交織的審美情懷。

總之,憂愁與喜悦是相伴共生的:處憂愁之中而嚮往喜悦,處喜悦之中而受憂愁的牽掣。它們是作者觀景時矛盾心態變化的兩個方面。但內心的波動沒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發是有所節制的(他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這就是所謂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中和主義”的表現。所以無論是憂愁還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關於本文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歷來有多種不同的理解。

有人認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寫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淒涼的心境;有人認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現作者愁悶的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閒適的心情;有人認為它不是抒發作者逃避現實的情緒,而是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對黑暗實現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3.品味精美語言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貯滿詩意。

朱自清的散文語言一貫有樸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論逼真與如畫》),“回到樸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詩》),以為“藻飾過甚,真意轉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綺麗的、古奧的、生僻的字詞來雕琢描繪事物,而顯千情萬態於輕描淡寫之中。但也不是單純的樸素,而是寓靈機、靈巧、靈動、靈秀於樸素之中,也常依據忽然觸發的感受,憑藉豐富的想像,使物象靈光閃現,把讀者引入如詩如畫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論,作者不用濃墨重彩,畫的是淡墨水彩。適當地運用一些有色彩的詞語,但更多地是運用比喻,啟發讀者的聯想和想像,使畫面的色彩淡中有濃。如寫靜態的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寫淡月照耀下花朵晶瑩閃光;“又如碧天裏的星星”,是寫綠葉襯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是寫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這些詞句,全無奇異之處,但是用在本文的語境中,卻有着特殊的藝術魅力,準確生動地表現了此時此境、此景此物的審美特徵。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瀉”字也很平常,但與“靜靜地”修飾語相配合,準確生動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又絕無聲響,幽靜幽美。又如,“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達情意,這裏用來寫流水,流水無聲而又好像有情意。它們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經營的,卻很有表現力。其他如寫荷葉用“挨”,寫燈光用“漏”等,都很見作者的語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個疊字,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有一種音韻美。蓊蓊鬱鬱、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靜靜的花葉,薄薄的青霧,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韻和諧。

文章主旨: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寄託了作者一種嚮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託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結構語言:

《荷塘月色》的結構,是圓形的,外結構、內結構均如此。從外結構看,這篇作品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也呈一個圓形。內外結構的一致性,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作者展現一段心理歷程的需要。他知道,作為社會的人,是無論如何擺脱不了現實的騷擾的,苦悶之中,何以排憂?在他看來,“還是暫時超然的好”、“樂得暫時忘記”(《那裏走》),寧靜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暫的。所以,出了門還得回來,獲得片刻的靜最終還得回到囂鬧中去。結構和內容的緊密聯繫,使《荷塘月色》讀來文氣酣暢、渾然天成。

朱先生的語言,歷來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語的基礎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話,毫無雕飾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擇練”的遣詞用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的“瀉”“浮”二字;把量詞活用為形容詞的“一絲”“一帶”“一道”“一二點”等等,都生動地起了豐富、潤飾、強化形象的作用。疊詞的運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長,例如,以“田田”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刻畫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廣度,用“蓊蓊鬱鬱”極寫樹木的繁茂,都產生了鮮明的實觀效應,同時,讀起來又節奏明朗、韻律協調,有音樂美的感覺。

文章三大部分之間的轉接,十分妥貼。第一部分(1至3段)寫夜賞的緣由,用“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描寫,烘托出一片寧靜之後,讓蟬聲和蛙聲打破寧靜,藉此轉下最後的第三部分,寫六朝採蓮的熱鬧和江南故鄉採蓮的情狀,心境又回到現實生活了。

篇27: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賞析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品通過對月下荷塘的描寫,抒寫作者在政治形勢劇變之後,在嚴酷現實的重壓下的苦悶、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面情緒以及對未來美好自由生活的朦朧追求。

《荷塘月色》起句簡潔,為排遣心中的鬱悶,於是踏着月光向清靜的荷塘走去。“心不寧靜”是全文的情感線索,它給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給以後的抒情寫景創造了特定的條件。在淡淡的月光下,獨處於荷塘世界,感到是個“自由的人”。於是徜徉於荷塘,沉醉於月色,一幅美不勝收的荷塘月色畫便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先鳥瞰月下曲曲折折的荷塘全景,給人以總的印象,然後有層次地從上到下寫來,田田的荷葉,美如舞女的裙;荷花零星點綴,姿態萬千,如星星熠熠,似明珠乳白;微風送清香,葉動花顫,流水脈脈含情。在這幅畫裏,作家不滿足於對客觀景象作靜止的摹寫,而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機的風姿。接着作家着力寫月光之美。光是難以捉摸的,作家卻藉助於景物,創造出一種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傾瀉在花和葉上,如“薄薄的青霧”又像“籠着輕紗的夢”既有實寫,也有虛寫,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為強化月光效果,作者着力摹寫月的投影,如有“參差斑駁”叢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裏光影交錯,岸邊的樹、塘中的荷連結,着意寫月色,但處處不忘荷塘,滿塘光與影的和諧的旋律,細膩地展現了荷塘月色的令人驚異之美,使人神醉。最後寫荷塘四面,着墨較濃的是柳樹,寫下月下的情景,面對樹梢的遠山,樹縫裏的燈光,以及蟬聲蛙鼓則是隨意點染,只為增加生氣,靜中有聲,濃淡相間地反襯了荷塘的幽靜。作者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現實立刻又感到重壓,心裏越發不平靜了。文章最後寫了作者遙想古代江南採蓮勝景,雖不在現實之中,然而藉助聯想,使荷塘畫面擴展,更顯清新雅緻,同時也表達作者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荷塘月色》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文章追求的是一種詩情畫意之美。作者調動一切藝術手法,着意創造一個詩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作品中滿貯詩意的是風采綺麗的荷塘月色。作者層次有序地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動靜結合,運用鮮明的比喻,通感手法,由遠及近,從裏及外地描繪了月光下荷塘的無邊風光。作者時而又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別出心裁地虛實為用,濃淡相宜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作者努力挖掘藴含在大自然中的詩意,讓聲、光、色、味都透出神韻,共同點染荷塘月色綽約的風情。這樣的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不僅使作品富有詩情畫意,也使作品具有情趣美。

精於構思、巧於佈局,是《荷塘月色》又一顯著特色。作品開頭寫心情頗不寧靜,這是作品抒情線索的緣起,文章以“我”去觀賞荷塘為脈絡,以人物的行止為線索,全文的寫景抒情過程,都是隨着作者的腳步和視線的移動逐步深化的。行文中以荷塘、月色為中心,又適當點染周圍背景。佈局上層次清晰分明,詳略得當,疏密相間,自然舒展。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典雅清麗、新穎自然。《荷塘月色》保持了這一持色。朱自清很注重語言的錘鍊,且以輕筆淡彩的口語來繪神狀態,表情達意。《荷塘月色》中動詞與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準確而傳神地渲染和強化了詩情畫意,而且節奏明朗,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

篇28: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賞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賞析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

原文: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裏坐着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着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有羞澀的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些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的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的`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説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裏説得好: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話:<益鳥>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樣想着,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華園

賞析

第一次讀《荷塘月色》的時候,那是在上國中的一堂語文課上。雖然當時對文中作者的內心深處的感受不是十分明瞭,可卻迷迷糊糊地久久地沉醉於那幽靜,神祕,優美的荷塘月色當中。

文中的開頭並沒有直接描寫荷塘的月色,而是説作者“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雖然當時語文老師也曾跟我們分析了作者當時寫下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讓我們瞭解到了作者的處境。可能就是因為“心裏頗不寧靜”這個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於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樣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時仍然沒有着筆寫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感觸。“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作者才是真實的原本的他。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任何虛偽,只“覺得是個自由的人”。在當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實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因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趁着“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這個時候,“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筆鋒一轉,很自然的把讀者引到了古畫一般的荷塘月色上來。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裊娜的”或“羞澀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作者一開始便用了豐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擬人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荷葉、荷花進行了形象地描繪。總體上給人一種清新高貴的感覺。

“微風過處”,“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非常形象地從嗅覺引起聽覺的、聯想。當描寫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荷塘描寫後,接下來的就是月光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個“瀉”字,大本來靜止的月光寫出了動感來了,給人一種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調。“薄薄的青霧”,“牛乳”、“輕紗的夢”,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給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

接下來描寫灌木落下的“班駁的黑影”如“鬼一般”,楊柳“稀疏的倩影像畫在荷葉上”。“光與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雖然寥寥幾筆,卻能從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給讀者帶來了不同的感官衝動與享受。

從荷塘寫到月光,再從月光寫到荷塘的四面,層層開展層層推進。雖然作者對荷塘四周的楊柳、遠山、還有燈光,甚至蟬聲蛙聲都沒有詳細的描寫,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為從作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當中看出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結尾作者用了“採蓮”的事來結束。從荷塘想起採蓮,再而想起《採蓮賦》和《西洲曲》來: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就這樣,整篇文章在如詩如歌如畫般的音調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