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天津橋春望賞析【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2W

天津橋春望賞析【通用多篇】

天津橋望春原文及賞析 篇一

天津橋望春原文及賞析

原文: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譯文

天津橋下春水浸潤着紅霞,如煙細柳微風中拂岸傾斜。

車輦不再來金殿久已關閉,鶯兒飛出銜着上陽宮中花。

註釋

天津橋:即洛橋,簡稱津橋,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橋,在今河南洛陽西南,是洛陽名勝之一。

風絲:微風。斜:韻腳念xiá。

翠輦(niǎn):皇帝乘坐的車子。這裏借指皇帝。

宮鶯(yīng):泛指宮中所棲之鳥。上陽:上陽宮,唐高宗時建造,在洛陽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橋附近,高宗常居此聽政。

賞析:

唐代的東都洛陽,是僅次於京都長安的大城市。它前當伊闕,後據邙山,洛水穿城而過,具有“天漢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橋就是因此而得名。天津橋一帶,高樓四起,垂柳成陰,景色宜人。唐代帝王為了享樂,經常幸臨東都。唐高宗一生先後到過洛陽七次。武則天在位期間,除回長安住過兩年外,均在這裏度過。安史之亂爆發後,洛陽兩遭兵火,破壞嚴重,而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到了742年——756年期間(天寶年間),帝王不再來到這裏,舊日的宮苑便日漸荒廢了。所以,洛陽城的興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雍陶生活在晚唐時期。此時,唐王朝國勢日衰,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闕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有感於盛衰興亡,於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七絕。

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雲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遊絲隨風飄揚。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減當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舊,人事已非。詩人透過茂密的樹叢向北望去,儘管昔日高大威嚴的宮殿至今猶存,可是,那千官扈從、羣臣迎駕的盛大場面,已不能再見到了。宮殿重門緊閉,畫棟雕樑也失去了燦爛的色澤。當年曾經是日夜歡歌的上陽宮,已經變得一片寂寥,只有宮鶯銜着一片殘花飛出牆垣。面對着這番情景,詩人心潮起伏,感慨萬千。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説史事,不發議論,詩人靜觀默察,態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冷靜的'描寫中,藴藏着詩人弔古傷今的沉鬱的感情。詩的一、二兩句,詩人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後映襯,對照鮮明。這種強烈的對比,很自然地表現出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的景象。這正是以樂景寫哀愁,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比起直抒胸臆的手法來,具有更強烈的藝術效果。全詩處處切合一個“望”字。“金殿閉”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內的荒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於是第四句以宮鶯不堪寂寞,飛出牆外尋覓春光,從側面烘托出上陽宮裏淒涼冷落的景象。這一細節,是詩人“望”中所見,因而落筆極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難以訴説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韻,是全詩最精彩的一筆。

天津橋春望賞析 篇二

雍陶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賞析

這首詩為晚唐詩人雍陶觸景生情而作,描寫了唐代的東都洛陽的美麗春景,景中含情,浸着作者對國勢漸弱,盛景不再的悽婉哀歎,以美景襯悲情的手法,含而不露地表達情感,可謂一首別有韻味的麗詩。

詩題中的“天津橋”位於洛陽城南洛水上,因為洛水有“天漢之象”,從而使跨越它上面的橋得“天津橋”這一美稱。站在天津橋上北望,上陽宮外之景歷歷在目,因宮牆高聳,所以宮內一切不得見,但受不住寂寥偶爾飛出宮牆的鶯燕,卻也在向人們報告着宮中的消息。

上陽宮是唐高宗臨幸東都洛陽時,為那裏美景所醉惑而建,在天津橋北,跨洛水之上,後被武則天重新修葺擴建。直到安史之亂前,洛陽城內都是一片繁華。如今洛陽美景如昔,繁華卻一去不歸,再也看不見帝王東幸的盛觀,看着眼前的寂寞春景,念及唐王朝的衰落,作者思緒悠然,隨那縷雲霞浸入春水,頓時變得濕漉起來。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時值陽春,天津橋下水光瀲灩,將映在其中的雲霞浸濕如拭過淚的絹帕,那樣柔柔曼曼地輕舒開來;岸邊的翠柳嬌嫩着一抹春色,如綠煙繚繞,在和風輕吹下,軟軟的柳條輕盈地斜斜地撫着堤岸,此時橋上北望的人兒早被這濕霞與柔柳撩撥起心尖的疼痛:又是一年春好時,卻不見那前呼後擁的帝王威儀,曾是輝煌無比的大唐盛世就這樣遠去了麼?前一句的“春”字照應詩題;後面着一“浸”字,生動地描畫出水映紅霞的美景,使景物有了輕微的動感,卻又將這美景底色變得黯然起來,也映襯出詩人的潤濕心情。後一句的“煙”字,將岸邊瀰漫的淡淡柳綠變得靈動起來,景物頓時有了些朦朧的詩情畫意;“斜”字,點出春風拂柳之姿,由此可感受出風的温柔,柳的細軟。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這是詩人離開近景,抬眼穿過叢林北望上陽宮看到的景象,看似有些突然,但可由此探知作者沐浴在爛漫春光中時撫今憶昔昔不再的感傷,正因為有前面的春景柔美,才引起作者對昔日盛況的追憶,此時再看那曾被嬌寵的上陽宮,雖然是威嚴如舊,卻已被冷落多時,再也迎不到翠輦玉鸞,只將那厚重的宮門緊鎖,此時雖不見宮中的淒涼之景,卻可想像曾是鶯歌燕舞的金殿上畫樑黯淡寂寞。無人呵愛引逗的宮鶯無奈地銜着一片凋零花瓣飛出宮牆外。前一句的“閉”字將宮門冷落深鎖的遠景推至讀者面前,一股凝重感油然起;後一句的“上陽花”使人想像到昔日盛都如今只如凋零的花朵,悽美無限,而銜花飛出的宮鶯更是將這種情傷拉到更深處。

作者的沉鬱心情雖在詩中含而不露,但這悽豔的春景更讓我們真切感知到橋上春望者的感慨與悲傷。

《天津橋春望》閲讀答案 篇三

雍陶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註釋:

①雍陶生活在晚唐。

津橋:指洛陽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橋,建於隋煬帝時期。

上陽:指洛陽的上陽宮,建於唐高宗時期。

(1) 全詩處處切合一“望”字。請你簡要描述詩人“望”到的景象。

(2)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言史事,不發議論,靜觀默察,態度似乎很悠然,然而在這種看似冷靜的描寫中,藴藏着作者的一種什麼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天津橋春望》閲讀答案 篇四

《天津橋春望》是創作於唐代的七言絕句,作者是雍陶。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時,唐王朝國勢日衰,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闕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不無盛衰興亡之感,於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七絕。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説史事,不發議論,詩人靜觀默察,態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冷靜的描寫中,藴藏着詩人弔古傷今的沉鬱的感情。詩的一、二兩句,詩人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後映襯,對照鮮明。這種強烈的對比,很自然地表現出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的景象。這正是以樂景寫哀愁,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比起直抒胸臆的手法來,具有更強烈的藝術效果。全詩處處切合一個“望”字。“金殿閉”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內的荒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於是第四句以宮鶯不堪寂寞,飛出牆外尋覓春光,從側面烘托出上陽宮裏淒涼冷落的景象。這一細節,是詩人“望”中所見,因而落筆極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難以訴説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韻,是全詩最精彩的一筆。

天津橋春望閲讀答案 篇五

雍陶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注】天津橋,是當時東都洛陽著名的景點。上陽:宮名,上元間,唐高宗下令修建,位於天津橋北。

1.這首詩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簡要描述。

2.這首詩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一二句作者描繪出一幅明媚綺麗的津橋春日圖。(2分)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雲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遊絲隨風飄揚(2分)。

2.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詩的一二句寫津橋春日,明媚綺麗,三四句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後映襯,對照鮮明。人們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表達了詩人弔古傷今,感歎昔盛今衰的沉鬱的感情。(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分)

賞析:

《天津橋春望》是創作於唐代的七言絕句,作者是雍陶。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時,唐王朝國勢日衰,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闕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不無盛衰興亡之感,於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七絕。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説史事,不發議論,詩人靜觀默察,態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冷靜的描寫中,藴藏着詩人弔古傷今的沉鬱的感情。詩的一、二兩句,詩人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後映襯,對照鮮明。這種強烈的對比,很自然地表現出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的景象。這正是以樂景寫哀愁,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比起直抒胸臆的手法來,具有更強烈的藝術效果。全詩處處切合一個“望”字。“金殿閉”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內的荒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於是第四句以宮鶯不堪寂寞,飛出牆外尋覓春光,從側面烘托出上陽宮裏淒涼冷落的景象。這一細節,是詩人“望”中所見,因而落筆極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難以訴説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韻,是全詩最精彩的一筆。

天津橋望春,天津橋望春雍陶,天津橋望春的意思,天津橋望春賞析 篇六

天津橋望春,天津橋望春雍陶,天津橋望春的意思,天津橋望春賞析 -詩詞大全

天津橋望春

作者:雍陶  朝代:唐  體裁:七絕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天津橋春望》閲讀答案 篇七

(1)(4分)1、一二句作者描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 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雲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遊絲隨風飄揚。三四句作者寫上陽宮一片寂寥,宮殿重門緊閉,只有宮鶯銜着一片殘花飛出牆垣(一二句2分,三四2分)。

(2)(4分)詩歌藴藏着作者弔古傷今的沉鬱的感情。詩的一二句寫津橋春日,明媚綺麗,三四句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後映襯,對照鮮明。人們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感情2分,分析2分)

二:

3.作者在這首詩的前兩句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請簡要描述。(5分)

4.這首詩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天津橋春望》閲讀答案 篇八

3.(5分)一二兩句作者描繪出一幅明媚綺麗的津橋春日圖。(1分)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雲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遊絲隨風飄揚。(2分)

4.(6分)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以樂景寫哀情,表達了詩人弔古傷心,感歎昔盛今衰的沉鬱的感情。(3分)詩的一二句寫津橋春日,明媚綺麗,三四句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後對照鮮明。人們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表現出詩人深沉的感慨。(3分)

天津橋望春古詩詞 篇九

天津橋望春古詩詞

古詩原文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譯文翻譯

天津橋下春水浸潤着紅霞,如煙細柳微風中拂岸傾斜。

車輦不再來金殿久已關閉,鶯兒飛出銜着上陽宮中花。

註釋解釋

天津橋:即洛橋,簡稱津橋,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橋,在今河南洛陽西南,是洛陽名勝之一。

風絲:微風。斜:韻腳念xiá。

翠輦(niǎn):皇帝乘坐的車子。這裏借指皇帝。

宮鶯(yīng):泛指宮中所棲之鳥。上陽:上陽宮,唐高宗時建造,在洛陽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橋附近,高宗常居此聽政。

創作背景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時,唐王朝國勢衰敗,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闕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不無盛衰興亡之感,於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七絕。

詩文賞析

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雲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遊絲隨風飄蕩。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減當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舊,人非昔比。透過茂密的樹叢向北望去,儘管昔日高大威嚴的宮殿至今猶存,可是,那千官扈從、羣臣迎駕的盛大場面,已不能再見到了。宮殿重門緊閉,畫棟雕樑也失去了燦爛的色澤。當年曾經是日夜歡歌的上陽宮,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宮鶯銜着一片殘花飛出牆垣。面對着這番情景,詩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歎萬千。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言史事,不發議論,靜觀默察,態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冷靜客觀的描寫中,藴藏着作者弔古傷今的沉鬱的感情。詩的一、二兩句,作者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後映襯,對照鮮明。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中,表現了歲歲春天重臨,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這正是以樂景寫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強烈的藝術效果。

全詩處處切合一“望”字。“金殿閉”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內的淒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於是第四句以宮鶯不堪寂寞,飛出牆外尋覓春光,從側面烘托出上陽宮裏淒涼冷落的景象。這一細節,是詩人“望”中所見,因而落筆極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達了作者難訴説的深沉感歎,含而不露,淡而有韻,堪稱全詩中精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