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春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7W

春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新版多篇)

春節的由來簡介 篇一

印度新年

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印度有的地區,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他們以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是對人生的慨歎。

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人在過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意為羅摩的遊行),扮演史詩中的英雄與紙紮巨人“作戰”,“英雄”引發點着火的箭,紙紮巨人便在觀眾的歡呼聲中着火燒燬,除夕前,家家户户門前都張貼上各種精美圖畫。

元旦早上,人們提着精製的小燈,拿着紅粉包,出門向老人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後,就互相將紅粉塗在對方的額上,表示吉祥如意,抬頭見喜。年青人把紅墨水裝進水槍裏,射到親友身上,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印度青年喜歡在過新年時不管熟悉與否,見面徒手格鬥。圍觀者叫好助威風,往往成為姑娘追求的對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為慶祝新年,在遊戲場中豎立一根圓滑粗大的木杆,杆頂有一隻盛着禮品的小袋,姑娘們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撓向杆上爬去的小夥衞子,小夥子們則在杆下圍成一圈,努力防禦姑娘們對爬杆者的攻擊,直到爬竿者奪得小袋取得勝利為止。

俄羅斯元旦習俗:買樅樹,放禮物,許心願。

為歡度元旦,俄羅斯各大城市、主要廣場及地標性建築附近都會用樅樹裝點。俄羅斯人也會把樅樹買回家,用各種小飾品進行裝飾,並把將要送給親友的禮物放在樅樹下。新年前夜,俄羅斯人還會全家圍坐在電視機前,聽總統新年賀詞,等候克里姆林宮斯巴斯克塔樓敲響新年鐘聲。有人還會在新年零時打開家門並許願,或點燃寫下心願的紙條,然後將灰燼放進酒裏喝進肚裏。

俄羅斯新年是一年中最為隆重,最具民族特色的俄羅斯傳統節日。每一年的1月初,是俄羅斯人狂歡的日子,新年、聖誕匯聚於此,長達3個星期的狂歡日,除了在餐桌上度過,長久以來,俄羅斯人習慣於購買新年禮物,添置歡樂飾物,舉辦家庭派對,或者出國旅遊。直到1月19日的耶穌受洗節,人們仍然保持着高漲的情緒,繼續製作美味的菜餚,繼續到親朋好友家串門。

保加利亞

元旦用餐時,誰打噴嚏誰準會給全家人帶來幸福,家主將第一隻羊、牛或馬駒許給他,以祝願他給全家人帶來幸福。

巴拉圭

巴拉人把每年最後五天定為“冷食日”。在這五天中,上至國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動煙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飯,慶祝佳節。

蘇格蘭

蘇格蘭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户户門前都會放着一些金錢,沒人看守,盜賊和乞丐在這天晚上,看見了也不動分毫。因為當地風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錢放在門外,翌日新年降臨,大清早打開門時,就看見門口有金錢,取其“一見發財”之意。

守歲的來歷 篇二

在河北省滄州一帶,年年夏曆臘月,每家每户都從二十三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還要熬夜,叫做“守歲”。這個風俗,跟灶王奶奶有關。

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惠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窮人。她偷偷地愛上了一個給人家燒火做飯的窮小夥子。玉皇知道後十分惱怒,就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着窮小夥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兒,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地給窮小夥封了個“灶王的職位”。窮小夥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爺”,玉皇的小女兒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艱苦,就常常以回孃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窮百姓們。玉皇本來就嫌棄窮女婿和小女兒,又聽説小女兒從天上往回帶東西,非常生氣,就規定只准他們每年臘月二十三日迴天宮一趟,其餘時間不準迴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過年了,可是窮百姓們還是缺這少那的,有的連鍋蓋都揭不開了。灶王奶奶看在眼裏,疼在心裏。臘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孃家去給窮百姓們要點吃的東西回來。可是,自己家裏連點面星星也沒有了,路上沒幹糧咋辦哪?百姓們知道後,就你湊一把我湊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兩張餅,給灶王奶奶帶着上路了。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講了人間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還嫌女兒帶回一身窮氣,讓她當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氣得立即就要走,轉念一想,不行,兩手空空回去怎麼向百姓們交待呀?再説,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親。這時,正好王母娘娘也過來相留,她便順勢説:“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掃帚帶回去掃掃窮氣。”

二十四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掃帚,玉皇來催她快回去。她説:“催啥哩,眼看要過年了,家裏沒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這天,灶王奶奶正在切豆腐,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説:“催啥哩,明天俺還要割肉哩!”

二十六這天,灶王奶奶剛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説:“催啥哩,家裏窮得連只雞都養不起,明天俺還要殺雞哩!”

二十七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殺雞,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説:“催啥哩,路上帶點乾糧,明天俺還要發麪蒸饅頭哩!”

二十八這天,灶王奶奶正蒸饅頭,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説:“催啥哩,過年要喝喜酒,明天俺還要去打酒哩!”

二十九這天,灶王奶奶剛打酒回來,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兒回去。她説:“催啥哩,俺們一年到頭連頓餃子都吃不上,明天俺還要包餃子哩!”

三十這天,灶王奶奶正包餃子,玉皇大帝大動肝火,要她今日必須回去。灶王奶奶準備的東西差不多了,就沒有多説話,只是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離開天宮。這天夜裏,家家户户都沒有睡覺,等着灶王奶奶回來。人們一看灶王奶奶回來了,還帶回好多過年的好東西,就都點起香火、紙碼、鞭炮迎接灶王奶奶。這時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們為了紀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曆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裏不睡覺,叫做“守歲”。也有叫做“熬百歲”的。這是為了等着迎接賢惠善良的灶王奶奶從天上回到人間來。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春節新年祝福語 篇三

1.新年到,請點擊快樂的音符,讓它為你下載親情,傳輸愛情,順便將我的友情另存於你心靈的最深處,讓你新年開心快樂!

2.爆竹聲聲笑,春節祝福到。燈籠圓又圓,照亮幸福年;朋友提前拜個年,好運一年接一年;手機震震短信到,預示祝福已送到。祝你春節快樂好運道,闔家幸福多歡笑!

3.新的一年我要對你説:也許是緣份的安排,也許是刻意的找尋,知心的你讓生命更加多彩,在將來的旅途上,也要有你陪伴。

4.為了久藏您的影子,在深冬,我給心靈再上一把鎖。而如今,在這個日子,我從鎖眼裏彷彿又聽到了自己的聲音,祝新年快樂。

5.歡樂新春,欣喜還在追憶,新年祝福已塞滿郵箱;辛勞一歲,征塵尚未洗盡,年終獎金已撐滿荷包!祝新的一年:好夢圓圓,好事連連!

6.世人都曉春節好,一年到頭相聚鬧;最是童年忘不掉,新衣新褲新鞋帽;親朋好友拜年早,紅包禮品不會少;祝福送到就是好,幸福安康新年好!

7.新的一年新的路,丟掉心中的迷茫,抹去眼裏的憂傷,插上翱翔的翅膀,揣着滿懷的希望,奔向前程似錦的地方!祝新年如意!

8.來來來,廢話不多説了,春節就在眼前。燃一束禮花,綻放好運給您;開一個紅包,喜慶祝福給您;道一個萬福,閤家歡樂給您;發一條短信,真情友誼給您。

9.新年來臨之際,祝你東迎財神,西行順利,南來福星,北伴快樂,前有發達,後有升遷,左邊健康,右邊平安,內有順利,外罩興隆。四面八方吉祥如意!

10.如果今夜祥和的旋律從您的夢中流過,那麼您是否想到,這是我跨越了千山萬水來到您的夢中。

11.迎新年,萬事如意平安年,揚眉吐氣順心年,夢想成真發財年,事業輝煌成功年,祝君歲歲有好年!

12.春節幸福無極限,身體有極限。吃好喝好,別傷及身體;玩好樂好,別拖累身體;睡好歇好,別疲勞身體。

13.有一種表情,叫破涕為笑;有一種快樂,叫簡單就好;有一種滿足,叫衣暖飯飽;有一個世界,叫陽光普照;有一種心態,叫童心未老。新年快樂節,祝你心情好!

14.許一個美好的心願祝你新年快樂連連,送一份美妙的感覺祝你來年萬事圓圓,送一份漂亮的禮物祝你微笑甜甜!

15.新年快樂,願您打開的是吉祥,讀到的是祝福,看到的是平安,迎來的是希望。願您每一天都快樂,每個月都順利,每一年都吉祥。祝您新年快樂!

16.白雲遠逝,在我心中永恆的是友情,祝新年快樂,萬事如意。請你把這最誠摯的祝福帶在身邊,讓幸福永遠伴隨你。

17.踏起歡快的舞步,敲起豪邁的大鼓,摟着幸福的腰身,唱着醉人的曲譜,一片雪花飛滿天,新年為你送祝福!

18.新年到,美滋滋,家家户户樂陶陶;唱起歌,跳起舞,心情舒暢笑開顏;掛燈籠,放鞭炮,喜上眉梢樂開懷;會親朋,送祝福,錦上添花福無邊。祝願你心情妙,鼠年開懷樂翻天!

19.等有錢了,我要用美元為你鋪地,用黃金給你蓋屋,讓鈔票給你點煙,請嫦娥為你捶背,今日新春,我就先破費一毛錢,意思意思,別嫌少,它可是你以後享受的憑證,祝你新年快樂!

20.一家和和睦睦,一年開開心心,一生快快樂樂,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月月喜氣揚揚,年年財源廣進。

春聯的來歷故事 篇四

相傳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山海經》裏,有一個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

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的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户,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願。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

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春節內容的發展過程 篇五

先秦時期,就有了歲時的雛形。《詩·豳風·七月》裏記載了人們收穫後釀酒宰羊的歡聚場景,“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十月滌場,……曰殺羔羊,……萬壽無疆。”

漢朝時,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東漢崔寔《四月民令》提到,“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正月七年級過新年的習俗也越來越豐富。

魏晉時,已形成除夕守歲的習俗。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唐朝時,人們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這一形式迅速在民間普及,改用梅花箋紙。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

宋代人過年開始吃餃子,宋朝稱餃子為“角子”。宋代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東京夢華錄》説:“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到了明朝,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都已經盛行。《萬曆嘉興府志》中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清朝非常重視過年,宮廷過年十分奢華,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羣臣的習俗。過年要一直延續至元宵佳節才算結束,猜燈謎是甚為流行的取樂方式。

辛亥革命帶來了全新的時代,政府提倡新曆,傳統過年不再休假。禮儀上,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禮節逐漸成為中國人際交往的“文明儀式”。

春節的由來簡介 篇六

祭灶、蒸花饃(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户户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型。)

寫春聯(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户户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吃灶糖、掃塵(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搞衞生,是中國人民素貼年畫(19張)有的傳統習慣。)置天地桌(傳説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接神習俗。天地桌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主要為接神使用。)、吃年夜飯、守歲(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接神(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踩祟(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拜年、佔歲(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佔本年年成。)、飲屠蘇酒(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聚財(俗傳正月七年級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貼“赤口”、“送年”。

春節的由來簡介 篇七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蠟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蜡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 ,改用陽曆,才把陰曆年叫“春節”,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七年級,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別稱,意即正月七年級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農產品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 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

春節名稱的變革 篇八

在不同時代,春節有不同名稱。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袁世凱將元旦定義為西曆01月01日,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改名為春節。

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 篇九

藏族:除夕那天,人們會穿豔麗的衣服還有帶着奇怪的面具來“跳神會”,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

侗族: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的羣眾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

黎族:每逢春節到來,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歡唱“賀年歌”。七年級、八年級全村青壯年男子會舉行一次“春節圍獵”。

仫佬族:從正月七年級到十五,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裏唱山歌。

鄂倫春族:東北的鄂倫春族人,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分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互相請安。八年級、九年級進行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