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春節的來歷和風俗簡短【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36K

春節的來歷和風俗簡短【新版多篇】

春節的詩句 篇一

1、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 作者: 王安石

2、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火銷燈盡天明後,便是平頭六十人。 《除夜》 作者: 白居易

3、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拜年》 作者: 文徵明

4、疇昔通家好,相知無間然。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舊曲梅花唱,新正柏酒傳。客行隨處樂,不見度年年。《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 作者: 孟浩然

5、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佔氣候,共説此年豐。《田家元日》 作者: 孟浩然

6、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酴酥沈凍酒。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醉鄉深處少相知,祗與東君偏故舊。《玉樓春·己卯歲元日》 作者: 毛滂

7、蕭疏白髮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幹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甲午元旦》 作者: 孔尚任

8、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新年作》 作者: 劉長卿

9、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梅柳芳容徲,鬆篁老態多;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已酉新正》 作者: 葉顒

10、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從此剪刀閒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鳳城新年詞》作者: 黃景仁

春節的來歷簡短介紹 篇二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蠟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蜡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 ,改用陽曆,才把陰曆年叫“春節”,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七年級,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別稱,意即正月七年級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 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 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 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節的來歷簡短介紹 篇三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這一點和西方的聖誕節很相似。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裏。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團年”。團圓夜,家家户户闔家歡聚,敍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了。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

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 正月七年級前有祭灶、祭祖、掃除污穢。三十日要貼門神、對聯、掛旗、吃餃子、放鞭炮,除夕“守歲”等 儀 式;正月七年級晚輩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説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選在年九年級。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十年在春節期間設宴慶,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門拜年,節 中還 有 給 兒 童 壓 歲 錢、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直到元宵節(正月十五)過後,春節才算結束了。

春節的來歷簡短介紹 篇四

關於壓歲錢的來歷,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着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着燈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着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着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裏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兑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

關於春節的諺語 篇五

十三灶王爺上天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ua

二十八白麪發,

二十九貼道友(春聯),

三十閤家歡樂吃餃子……”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窟窿堵,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白麪發,

二十九貼倒有,

三十晚上坐一宿。

七年級的餃子,

八年級的面,

九年級的盒子往家轉……

那年味多濃啊

二十三,灶王爺上了天,

二十四,寫大字,

二十五擂大鼓,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蒙香斗,

三十晚上坐一宿,

大年七年級街上走。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首,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七年級扭一扭。

老婆老婆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白麪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宵……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帖吊酉、

三十的夜裏鬧一宿。

七年級餃子八年級面、

九年級盒子往家轉(賺)、

初四烙餅炒雞蛋、

初五包餃子(捏小人)。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燉大肉;

七年級餃子八年級面,

九年級合子往家轉,

初四烙餅炒雞蛋。

初五、初六捏麪糰,

初七、初八炸年糕,

初九、初十白米飯,

十一、十二八寶粥,

十三、十四竄湯丸,

正月十五元霄圓。

過年的簡短來歷 篇六

過年的簡短來歷説法一: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説法:

一種説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户,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户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過年的簡短來歷説法二:

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説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説,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改名為“春節”。

春節的來歷説法 篇七

一、關於春節的來歷説法有兩種:

春節的來歷一: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户,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户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春節的來歷二: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 便被引申為歲名了。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説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説,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改名為"春節"。

二、關於春節的簡介(讓你知道春節是什麼意思):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

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七年級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曆(農曆)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

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羣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七年級,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

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閤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年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重要載體,藴含着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着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着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所以,我們一定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等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髮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