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元宵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4W

元宵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精品多篇】

元宵節日記 篇一

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人們用糯米粉做成球形,加上餡,可以煮、蒸、炸,這種食品叫元宵,也叫湯圓。

奶奶最會做湯圓了,一個個湯圓做得滾圓滾圓,惹人喜愛,誰見了都會有一種先嚐為快的想法。

正月十五一大早起來,我就聞到一股撲鼻的香味,原來奶奶已經把湯圓做好了。我小心翼翼地盛了一碗,細看那熟透的湯圓,亮晶晶,圓溜溜,裏面的芝麻花生隱約可見,讓人恨不得一口吞下去。可是心急吃不了熱湯圓,如果用力過大,裏面滾燙的餡就會像噴泉一樣射出來,把人燙傷。我才不會犯這種錯誤。我用勺子把湯圓放在嘴邊輕輕地咬了一口,芝麻餡順着口子流進嘴裏;我先不吞,等熱氣散後再細細品嚐,芝麻的香,花生的脆,白糖的甜,豬油的滑,混在一起,讓人吃不夠。奶奶的湯圓果然名不虛傳。

我喜歡元宵節的熱鬧,更喜歡奶奶做的湯圓。

元宵節的意義 篇二

元宵節之所以得以傳承,是因為這個節日所藴含的文化意義:團圓,和諧,追求自由,這些都是我們所向往,也是我們的美好期盼,每一個節日之所以可以得到傳承就是裏面包含了人民的祈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元宵節文化內涵豐厚,其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獨樹一幟,當下民俗節日的世界之爭愈演愈烈,我們必須好好保護好,好好的傳承下去,才不會面臨斷層的危機。我們新一代人肩上揹負的歷史使命責任感是促使傳統節日得以傳承與發揚的動力。我們傳承的不僅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而已,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非物質的文化精神。

正月十五元宵節活動方案 篇三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豐富職工文化生活,活躍節日氣氛,讓職工歡度一個温馨、愉悦的`元宵佳節,經研究,機關分會決定開展“慶元宵?猜燈謎”活動,具體方案如下:

一、活動時間

2月22日(星期一農曆正月十五)上午9:00~12:00

二、活動地點:

八步供電所會議室

三、參加人員及方式:

機關分會全體會員憑“活動券”參加活動

四、活動規則:

1、猜謎活動,必須是現場猜謎,不得將謎面揭下帶走。

2、每個猜謎者猜一個燈謎,必須先到指定兑獎處核對謎底,確認無誤後,由工作人員取下謎面交兑獎處,方可領取獎品。

3、猜對一條謎語兑換一份獎品。每人限猜一條。

五、活動注意事項:

1、猜謎要有秩序,不要大聲喧譁。

2、謎底猜出後,員工只需把謎面題號記住,到指定兑獎處核對答案,不能將謎面取下。

3、對答案要排隊守秩序。

六、其他要求

1、請各工會小組長於20xx年2月19日到八步所辦公室領取“活動券”,再將活動“活動券”分發至所轄部門工會會員。

2、各工會小組要廣泛宣傳,通知到人,認真組織動員職工按時參加。

七、活動預算

湯圓、紙筒等總計約9500元

正月十五元宵節活動方案 篇四

為活躍機關幹部職工文體生活,營造健康生活、快樂工作的氛圍,經研究,決定舉辦市直機關“我們的節日q元宵節”遊藝活動。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時間地點

xx年3月2日(星期五)上午9:00,在市直機關閲覽室舉辦。

二、參加人員

市直機關幹部職工。

三、活動項目設置及規則

1.猜謎語

將300條謎語佈置在活動場地,參加者現場猜謎,猜中者將謎條編號記下到工作人員處確定答案是否正確,答案正確予以獎勵,猜過的謎語作廢,每人限猜2條。

2.一氣呵成:在桌子中間畫一條分割線,兩人對決,雙方需要用嘴將乒乓球吹到對方的'陣地上,球從哪方陣地上滑落到地上,對方贏。每人限活動1次。

3.定點投球:三人一組進行比賽,在指定距離放一小桶,參賽人員每人拿6個乒乓球,投進多者獲勝,限時60秒。每人限活動1次。

4.夾玻璃球

30個玻璃球放入水盆中,用筷子將玻璃球夾入空盆中,限時1分鐘,夾出15個以上玻璃球,予以獎勵。每人限活動1次。

5.醜小鴨賽跑

用膝蓋夾住氣球像鴨子一樣賽跑,三人一組進行比賽,快者為勝,球不能落地,不能夾破,勝者予以獎勵。每人限活動1次。

四、活動要求

1.各部門、各單位要高度重視,廣泛發動、精心組織,並指定一名領隊,負責組織好本單位職工有秩序的參加活動。

2.為確保活動安全、有序、文明,禁止一哄而上不禮貌、無序行為的發生,各領隊負責本部門人員的參賽紀律和秩序的維護。

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介紹 篇五

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二、觀燈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

三、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羣眾性技藝表演,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説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

四、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 篇六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説,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着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説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説:“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

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

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着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着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

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裏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元宵節為什麼不是法定假期 篇七

元宵節不屬於法定假期,主要考慮到目前國家法定節假日總天數不宜再增加,而元宵節距離春節較近,中秋節雖然也與國慶節相鄰,但相比之下中秋節影響更大,因此暫不將元宵節增設為法定假日。

其實很多地方在元宵節當天,單位和企業酌情放假。

元宵節豐富的民間傳説 篇八

漢文帝“平呂”説

傳説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東方朔與元宵説

這一則傳説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説:“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説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説:“聽説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道教“三元”説

民間傳説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道教將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紅樓夢》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雲聯句雲“三五中秋夕,清遊似上元”,就是指的這個節日。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説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説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説:“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説天官賜福,地官赦罪,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玉帝降罪避禍説

傳説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説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火把節衍生説

又説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