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夕節的由來和風俗簡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7W

七夕節的由來和風俗簡介多篇

夕的風俗是什麼 篇一

1、穿針乞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2、喜蛛應巧

捉蜘蛛放入盒子內,第二天看看,如果結的的圓網,説明得巧了多,反之則認為得巧少。

3、投針驗巧

將針投到水中,看針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鳥獸之類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錘子、細的如髮絲就失敗了。

4、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

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

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5、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説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着它的牛皮去見織女。

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其實為牛慶生體現了農耕時代人們對牛的感恩之心,在昔日,農家如果沒有一頭牛,日子該是何等的艱辛!

6、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麪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7、七姐誕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8、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裏。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心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説新語》卷二十五説,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着,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

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

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

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説:“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9、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樑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10、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11、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兑水洗頭髮,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夕的傳統食物 篇二

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裏,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説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麪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3、花瓜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説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藥的日子。據説一種以松柏為藥材的祕方,這種神奇的藥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鬆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藥。比較實用的藥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温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麪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裏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乾淨的庭院裏,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夕由來的典故 篇三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説“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夕牛郎織女的故事 篇四

孤兒牛郎和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經常被嫂子虐待,分家後只分得一頭很有靈性的老黃牛相依為命。後來一次放牛的時候,老牛突然口吐人言,告訴牛郎,有仙女下凡,並告訴他如果天亮前仙女回不去就會留在凡間,牛郎按照老牛説的,看到漂亮的織女心生愛慕,偷偷拿走了她的衣服,後來兩人很談的來,織女便作了牛郎的妻子,過着男耕女織幸福的生活。

天帝知曉後,大怒,押解織女迴天庭,老牛帶着牛郎去追織女,王母在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感動了喜鵲,為他們搭成了喜鵲橋,兩人在銀河上終於相會。此時感動了天帝,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這也是七夕節的由來。

關於七夕節的古詩四句 篇五

1、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宋·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2、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宋·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3、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元·盧摯《沉醉東風·七夕》

4、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宋·楊樸《七夕》

夕情人節吃什麼食物 篇六

(一)吃七巧果

每逢傳統佳節,美食必定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春節與水餃、端午與粽子、中秋與月餅等,七夕節自然也有它獨有的美食——七巧果。七巧果又稱“乞巧果子”,《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並會做成瓜果花草等模樣。據記載,在宋朝市街上就已經有七巧果出售了。

(二)種生

這是一個較為古老的習俗,又稱“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有的地方也叫“泡巧”。在七夕節前幾天,人們會在木板上鋪上幾層土,並種下粟米,讓它長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上一些小茅屋、花草在上面,做成小村落的樣子,稱為“殼板”。有時也將綠豆、小豆、小麥等種入碗中,等它長出嫩芽,再用紅、藍線紮成一束。

(三)為牛賀生

在牛郎織女的故事中,老牛為了幫助牛郎跨越天河,讓牛郎把自己的皮揭了下來,使得牛郎能夠藉助牛皮過天河見織女。為了紀念自我犧牲的老牛,在七夕節這一天,兒童會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以此祭奠老牛,表示出對老牛的敬重。

(四)祭拜織女

這個活動基本上都是女性參加,七夕節的晚上,在月光下襬好桌椅,並在桌子上放好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物品。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邊吃着瓜果點心,一邊向織女默默許願。

(五)穿針乞巧

這應該是最早的乞巧方式了,在漢朝就有所記載。《西京雜記》中提到:“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在七夕節這天,每家每户的女子都會走出家門,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的針線女紅,通過穿針的方式乞巧。

(六)曬書曬衣服

曬書曬衣服在古時非常流行,有記載司馬懿原本為避禍裝瘋,結果因曬書被抓,可見在古代曬書曬衣服是多麼流行的事情。不過這種習俗到了魏晉時期成為豪門炫耀財富的機會,因此也招來了很多文人墨客的鄙視。

(七)拜魁星

這個習俗和浪漫的七夕節沒有太大的關係。民間傳説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古代士子考中狀元會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這裏面的魁指的就是魁星。在古人看來魁星主考,為了能金榜題名在這一天讀書人會祭拜魁星。

七夕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篇七

1、乞巧活動。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2、拜織女。在七夕的夜晚,如果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在月光下襬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還有在瓶子裏插上鮮花和束紅紙,花前置一個小香爐,就可以向織女星默禱,默唸自己的心事。拜織女的少女們都要齋戒一天,沐浴停當。

3、染指甲。説到七夕染指甲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很奇怪,而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就是染指甲,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俗。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兑水洗頭髮,傳説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4、婦女洗髮。平時洗頭髮是很平凡的事情,那麼在七夕這天婦女洗髮有什麼不同的意義呢?傳説在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裏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七夕節傳統習俗盤點大全 篇八

一、七夕節的風俗:為牛慶生

在牛郎和織女分開之後,牛郎所飼養的老牛為了可以讓牛郎和織女得以相見,便犧牲自己的生命,奉獻出自己的牛皮,讓牛郎乘着去和織女相會。於是在每年的七夕節當天,孩童們會去田間採集野花,懸掛於牛角之上,以此來紀念老牛的奉獻精神,便出現了為牛慶生這一風俗。

二、七夕節的風俗:拜魁星

這是一項針對於讀書人的七夕節風俗。傳説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有着掌握考生仕途的能力,因而在這一天,想要考取功名的考生都會選擇祭拜魁星爺,便有了七夕節拜魁星的風俗。

三、七夕節的風俗:穿針乞巧

在七夕節當天,根據中國曆年傳統,女子需要在當夜跪拜織女星,希望在織女星的庇佑下,讓自己擁有睿智的頭腦和精湛的女紅手藝。

四、七夕節的風俗: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也是七夕節的另一風俗。在七月初七當天,大人們會準備一些水果等吃食,等待一種綠豆般大小的蜘蛛,也就是“喜蛛”的到來,誰首先發現,誰就會在這一年變得吉星高照。

五、七夕節的風俗:投針驗巧

在七月初七前一天,少女們要在臉盆裏注入夜間水和日間水,之後放置一晚。經過七夕節的陽光照曬,臉盆中的水會形成薄膜,之後便可以用這層薄膜來“驗巧”,具體方式是用繡花針放置在薄膜上,投身到水底的影子,如果是一條直線,那便“乞巧”失敗,相反,如果不是一條直線,是其它的樣子,那便是“乞巧”成功。

六、七夕節的風俗:曬書曬衣

根據司馬懿的記載而來,在七夕節當天,人們會把家中的書本或是衣物拿出去進行曝曬。

七、七夕節的風俗:供奉“磨喝樂”

在七夕節當天,孩童們會供奉“磨喝樂”,也就是所謂的小泥偶。

八、七夕節的風俗:拜織女

這是一項關於少女、少婦們的七夕風俗。在七月初七到來之際,參加活動的少女們會提前齋戒一天,在當天相約在一起,在燒香叩拜之後,圍坐在擺滿吃食的桌子旁,吃着食物,向着織女星祈求,保佑自己的願望成真。

九、七夕節的風俗:吃巧果

吃巧果是七月初七另一項風俗。在七夕節當天,家家户户都會去市場買巧果,或者是自己動手製作,巧果多以麪粉下油鍋炸制而成。

日本版牛郎織女故事 篇九

七夕節很早就傳到日本。不過,1873年日本修改曆法後,該節被安排在公曆的7月7日或8月7日。在日本,牛郎織女的傳説與中國原版不同,變成了一個獎勤罰懶的故事。據説,牛郎織女是在天帝的撮合下結成夫妻的,但婚後兩人就只知享受小日子的甜蜜,不再放牛、織布,天帝為懲罰二人的懶惰而將其強行分開。被分開的牛郎織女很後悔,於是辛勤勞作,終於換得了一年一度的相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