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簡介(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4W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簡介(新版多篇)

鬥草 篇一

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餘以鬥蟲、鬥草、鬥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説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藥學後,每年端午節羣出郊外採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穫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白居易《觀兒戲》詩云:“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

《物原》雲:“始於漢武”。據樑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藥,鬥百草,纏五絲。”

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劉賓客嘉話》雲:“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鬥。歷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羣嬰鬥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樓蘭案:多為車前草,車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邊、溝 旁、田埂等處。無莖,具多數細長之鬚根;葉自根際叢出,薄紙質,具五條主葉脈,全緣或波狀,或有疏鈍齒,長達15—30釐米;具綠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實成熟後會如蓋子般掀開,釋出四至六顆棕黑色種子,其長長的花軸,用來鬥草的好材料。)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

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鬥草,被稱為“武鬥”。王建《宮詞》,吟詠鬥草遊戲的情狀:“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眾家,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鬱金芽”鬥草除有“武鬥”外,還有“文鬥”。所謂“文鬥”,就是對花草名,《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寶玉生日那天,眾姐妹們忙忙碌碌安席飲酒做詩。各屋的丫頭也隨主子取樂,薛蟠的妾香菱和幾個丫頭各採了些花草,鬥草取樂。這個説,我有觀音柳;那個説我有羅漢松。

端午節的詩句 篇二

1、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____蘇軾《浣溪沙·端午》

2、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____蘇軾《浣溪沙·端午》

3、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____張耒《和端午》

4、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____舒頔《小重山·端午》

5、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____趙蕃《端午三首》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篇三

傳説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南朝蕭樑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是一部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介紹文集。在該書的第卅節裏頭記載着:“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認為東吳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

另外一種説法,學者聞一多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相傳古代中國南方吳越人(今江浙一帶)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裏或裝在竹子裏,投到江裏面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划着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端午節的風俗 篇四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節日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一、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粽子花樣很多,大多是用糯米包的,裏面有肉粽、蛋黃粽、栗子粽、豆沙粽、紅棗粽等等,我們家鄉有種習慣,是用稻草灰水煎粽子的,煮出來顏色也好看,黃金色的,吃起來特別好吃香噴噴的。

二、賽龍舟,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為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過去相救,但終末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以划龍舟作為紀念,借龍舟驅逐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三、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戴香囊,香囊內有艾葉、仇沙、雄黃、香藥,清香四溢,可做為驅邪,香囊外觀很美,小孩子都很喜歡戴。

四、懸艾草,在端午節家家户户都要把艾草掛在門上,艾草還可以煎雞蛋,艾草水可以洗頭洗臉。聽父母説吃了雞蛋和艾草水洗身體,驅除身上的温氣和邪氣。其實艾草平常我們也可以多摘些泡腳,對身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五、在南方還流行吃五黃,黃魚、黃鱔、黃瓜、蛋黃、雄黃酒。

農曆五月,南方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在端午節的中午,最適宜吃五黃餐,就是把五種帶音的顏色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以用端午節的力量,抑制黴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六、雄黃酒:把雄黃酒噴灑在房內外各個角落裏,可以驅蚊、蛇、蠍、蜈蚣等。用雄黃酒塗在小孩身上,腦門、耳朵、鼻子、手腕、腳腕等多處塗抹,可以驅趕一切毒害侵擾。

端午節的習俗 篇五

划龍舟,在故事視為祭祀龍王,祈求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現在更多的是一種節日增強氣氛。紀念傳統節日的活動。

掛艾草,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有一定防病作用的,這項活動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吃粽子,相比這一條大家都不陌生吧,每年的端午節前後,總之必然會短刀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品嚐一番。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通敵寄託家人對孩子的祝福,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懸掛鍾馗像,用來鎮宅驅邪,表達人們闔家幸福的意願。

點雄黃酒,在端午節時,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説,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採茶、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會在端午採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篇六

今天是端午節,你知道端午節的有來嗎?大家是不是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那我就告訴大家吧!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屈原。這種説法流傳的最廣。楚王在寵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屢勸不改,反被流放。

在放逐途中,屈原聽到秦國連敗楚國,國家命運危在旦夕,於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現在的端午節。端午節的由來就是這樣的。我過端午節那天,南方會舉行賽龍舟吃粽子比賽。

北方則會去踏青。請大家記住這個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繼承先輩的精神,讓我們一起努力。

吃五黃 篇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鹹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吃豆腐。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篇八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採藥,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衞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衞生節,是人民羣眾與疾病、毒蟲做鬥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衞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