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經典民間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1W

經典民間故事【精品多篇】

民間神話故事 篇一

岳飛彈琴感刺客

南宋愛國將領岳飛,善書法,也精琴棋。每當他心中煩悶的時候,總要彈古琴,以抒發心中的憂憤。公元1141年,岳飛抗擊金兵,連連取勝,兵進朱仙鎮,岳家軍將士們個個摩拳擦掌,決心打到金兀朮的老窩黃龍府。

這天,岳飛正和部將們商議出兵的事,南宋的投降派丞相秦檜促使宋高宗一連下了十二道金牌,召岳飛火速回京。他要把岳飛騙回京城加以殺害。

這天,岳飛離京城臨安不遠了,突然對面來了幾個校尉攔住岳飛説:“聖上有旨,命你城外安歇,沒有聖旨,不得進城。”

晚上,岳飛就住在一座寺院裏。心中實在鬱悶,夜不能寐,在院內踱步,望着滿天星斗,連連搖頭歎息。回到屋裏,見牆上掛古琴一張,伸手摘下來,定了定音,伏案彈奏了起來。

秦檜實行的第一招刺殺岳飛的計劃,是讓人從監獄裏提出一個身強力壯的死囚,告訴他去城外刺殺一個奸細,事成以後,不僅僅可赦免死罪,還要嘉獎。

這個犯人聽説是刺殺奸細,又可免死得賞,高高興興的出了城,秦檜的得意打算是:叫死囚行事,免他死罪,他必然賣命去幹;刺死岳飛,再把他抓起來殺人滅口,神不知,鬼不覺,萬無一失。秦檜心裏美滋滋的,靜等刺客的迴音。

刺客來到寺廟院內,躲在一棵老槐樹的後面,他聽見岳飛在屋裏歎氣,就躡手躡腳來到了窗下,在岳飛轉身摘古琴時,閃身進了屋內,躲在屏風後面,提着氣,踮着腳,向前移了幾步,正要行刺,這時琴聲響了,刺客立刻把刀縮了回去。原先這個刺客是郾城人,老爹是個有名的彈琴藝人,能作曲彈琴,在民間賣藝餬口。前年秦檜為討好金兀朮,硬把中原能歌善舞、撫琴作畫的藝人抓了起來,準備送給金兀朮尋歡作樂。他爹不願去為金兀朮效勞,被逼無奈,抱琴跳水而死。爹死了,他懷着滿腔仇恨,到了京城,闖到秦檜相府拼命,被抓進監牢,判了死刑。

岳飛手中的牛角琴撥,在琴絃上彈撥的琴聲飛揚,或柔或剛,或緊或慢,時而高亢,時而低沉,高亢時,像千軍萬馬在疆場馳騁,拼殺金兵;低沉時,像唉聲歎氣,憂國憂民。

刺客忽然想起老爹爹的琴聲,所以把剛要刺殺岳飛的刀縮了回去,他猶豫了,心想:“這是誰呢?如果是金人,咋能彈這樣好的琴呢?”他用一隻眼睛從屏風的細縫中仔細看:彈琴的人一身朝服,臉色白潤,分明是中原人吶!

“管他是誰,趁他一心一意彈琴,我一刀刺死他就是了。”刺客心一橫,剛要下手,只聽琴聲突然停住了。刺客渾身的肉緊縮了一下,差一點把手裏的刀落在地上。這時,只聽岳飛一聲長歎:“唉!何時收復舊山河呀!”琴聲又陡然驟起。刺客聽了聽,咦!這曲調為什麼這樣熟呢?這不是我爹譜作的《送軍行》嗎?

琴聲綿綿不斷,刺客的腦子裏閃過幾個月前的事情……

金兵佔領了郾城,金兀朮設慶功宴,把老爹抓去彈琴助興。爹爹不彈不奏,怒目而立,在金兀朮面前把琴絃完全撥斷,被關進了營中。之後嶽元帥到了郾城,打跑了金兀朮,救出了老爹。老人家一高興,就譜作了這首《送軍行》的琴曲,到處彈奏,讚揚岳家軍的抗金事蹟。一天,嶽元帥親自來到家裏,爹爹一見如故。嶽元帥請老爹教他彈奏《從軍行》……

那刺客想着想着落淚了。

他的心被琴聲捲走了,隨着琴聲一會兒高興,一會兒慷慨,竟忘了自己是來行刺的。

“嘭”的一聲,把他嚇了一跳,琴絃斷了。岳飛默默地站了起來,自言自語説:“我岳飛抗金大業未成,何以報答父老鄉親!”刺客聽到“岳飛”二字,頭“轟”的一下漲得斗大,鋼刀“噹啷”一聲掉到地上,一下子從屏風後面轉了出來,叫了一聲:“嶽元帥!”撲通跪倒在地,淚水嘩嘩地流了下來,泣不成聲的説:“嶽元帥!我對不起您呀!”

岳飛被他嚇了一跳,看着面前跪着的人,問道:“你是誰?”刺客把行刺的事仔細的説了一遍。岳飛怒火沖天,雙眉倒豎,鋼牙緊咬,大罵秦檜老賊。他把刺客拉了起來,安慰了一番,給他一些銀兩,讓他逃走,自謀生路。這個死囚萬分感激,給岳飛磕了個頭,説:“嶽元帥,多多保重。”拾起鋼刀轉身走了。

民間神話故事 篇二

古人訓馬的傳説故事——王亥訓馬

馬,原是一種野生動物,最早叫“火畜”。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人們過着遷徙不定的遊牧生活。傳説有一次,黃帝的部下捕獲了一匹野馬,每當人們接近它時,它就前蹄騰空,昂頭嘶鳴,或把後腿崩起,但它並不傷害人和其它動物,只以草為食。當時人們都還不認識這種動物,便把黃帝請來辨認。黃帝觀察很長時間,也未能認出是什麼動物,只讓大家不要殺掉,派馴養動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欄先把它圈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王亥發現欄杆外邊又來了幾匹這種紅色的野馬,它們對着欄杆內的那匹野馬叫個不停,不肯離開。過了一天,王亥把木欄門打開,不料外邊的好幾匹野馬一下子都衝進木欄,和圈在欄內的野馬混在一齊,互相嘶叫了一陣,然後又都卧了下來。王亥把欄杆門關住,用割來的草餵它們。過了不長時間,其中一匹馬突然生下了一隻小馬駒。王亥高興極了。消息傳開,人們也都紛紛前來觀看。這些野馬和人接觸的時間一長,好像發現人類並不想傷害它們,所以在人面前也不驚慌,變得十分温順。個性是小馬駒,很喜歡和人在一齊玩耍。

有一天,王亥餵過馬後,牽出一匹性格温順的馬,縱身跳上馬背。馬一受驚,猛地四蹄騰空飛奔起來,把毫無精神準備的王亥一下子拋下來跌了個仰面朝天。等王亥從地上爬起來,馬已跑得很遠了。王亥站起來望着越跑越遠的馬,心裏十分着急,以為它再也不會回來了。正要往回走,不料,這跑得很遠的馬,又扭頭跑回來了。王亥高興極了,忙把馬引進欄杆內圈好。之後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桑樹皮擰成一條繩子,把馬頭綁好,慢慢牽出來。然後又跳上馬背。馬仍像頭一次一樣,四蹄騰空,飛奔起來。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訓,一隻手緊緊抓住綁在馬頭上的繩子,另一隻手又緊馬鬃,任憑馬怎樣飛跑,王亥總是不鬆手。跑了一陣後,馬的速度減慢下來,直到馬不再跑時,王亥這才勒過馬頭,緩緩地騎着回去。

王亥騎馬成功後,一下子轟動了許多人,風后、應龍、常先、大鴻等前來觀看,很快黃帝也明白了。應龍是黃帝身邊的一員大將,對騎馬當然更感興趣。他用心協助王亥馴馬,練習騎馬。就在這時,一件不幸的事發生了,一天清早,王亥、應龍起來練馬,忘記把欄杆門關上,一隻老虎乘無人時闖進圈裏,把可愛的小馬駒咬死,正張口要吃的時候,被人們發現了。老虎來不及吃掉小馬駒,跳出欄杆逃走了。王亥和應龍一見小馬駒被老虎咬死,氣得快要發病,立刻帶上弓箭,騎上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他們一口氣奔跑了幾十座山。最後找到了這隻老虎。兩人看準目標,連發幾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在回到路上,王亥、應龍又騎在立刻順便射死了幾隻鹿。不料他們的行動,引起了風后的注意。風后一向智多謀廣,他腦子一動,便對黃帝説:“既然騎在立刻能追老虎,能射殺野獸,那麼,打仗時能不能也騎在立刻,追殺敵人”風后推薦黃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獵的人,今後出外打獵,一律不許射殺野馬。凡能捉回野馬者,給予獎勵。”黃帝不僅僅同意這個推薦,而且自己也開始練習騎馬。他命應龍、王亥對捉回來的200多匹野馬要精心飼養,進行訓練。應龍專門挑選200多名精幹的小夥子,每一天從早到晚,既馴馬,又練人。經過兩年多

的訓練,中華民族最早的一支騎兵就這樣誕生了。這支騎兵在之後的涿鹿大戰中起了重大作用。

民間神話故事 篇三

何仙姑得道成仙

對中國傳統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就必須對“八仙”的説法不會陌生,所謂“八仙”是指漢鍾離、張果老、鐵枴李、曹國舅、呂洞賓、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他們都是凡人出身,苦修積善才修煉成仙。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就是何仙姑,她在八仙中好似萬綠叢中僅有的一點紅,因而也就格外引人注目。

何仙姑原名何瓊,唐高宗開耀元年出生於零陵一户普通的莊户人家。當地人説,在何瓊出生那天,一團鮮豔祥瑞的紫氣籠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羣仙鶴在紫氣中上下飛舞,不一會兒,一隻碩壯的梅花鹿馱着一個頭扎小辮、身系紅肚兜的女童飛奔闖入何家,就在這時,何母生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女嬰。

提起何瓊的家鄉零陵,但是一個山清水秀的風水寶地,它位於瀟、湘二水匯合的地方,北望南嶽衡山,南依巍巍五嶺,是楚粵之門户。零陵郡西有一座雲母山,山上盛產五色雲母石,雲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藥;一條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稱為雲母溪,何瓊家就在秀美的雲母溪畔。

喝雲母水長大的何瓊,出落得美麗靈秀,她自小就喜歡一人在雲母溪邊嬉戲漫遊。十四歲那年,她在雲母溪畔遇見了一位白髮蒼蒼的長鬍子老翁。老翁向她詢問了一些當地山水的狀況,何瓊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十分高興,從自己的背囊裏取出一枚鮮靈靈的蟠桃送給何瓊。何瓊接過,謝了老翁,然後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她吃完,滿臉笑容地點點頭,轉身就不見了。回家後,何瓊一連幾天都不感飢餓,因而也就不想吃東西,精神卻比以往更旺盛。一個月之後,何瓊又在雲母溪邊遇到了那位老翁,這次老翁把她帶到雲母山上,教她如何採集雲母以及怎樣服食雲母。何瓊按照他的話,每一天到雲母山上採食雲母,漸漸感覺到自己身輕如燕,往來山頂,行走如飛。此外,她還能辨識和採摘山中的各種仙草靈藥,為附近的百姓治療各種疾病,且能預測人事,因此周圍的人都稱她是“何仙姑”。

何瓊得道成仙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最後竟傳到京城皇宮武則天耳中。

當時武則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卻把持着朝廷實權。武則天自小受母親的影響信仰佛教,及至做了皇后,她又極力在宮內和全國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壓倒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的勢頭,並利用某些佛經作為她篡位稱帝的理論根據。佛教“法相宗”宣揚“二空”,就是説要把自我與萬物都看成是空泛虛無的,這樣才能到達宇宙萬物與我合而為一的高渺境界。通俗地説,就是用心感悟,做到物我兩忘,那麼就能白晝飛昇、騰雲駕霧、長生不老了。武則天對這一點十分信服,當她聽説零陵地方出了一個何仙姑,能夠不食人間煙火,自由往來於山嶽之巔,很感興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視,並賜予何仙姑一襲朝霞服。何仙姑理解了朝霞服,興致勃勃地穿戴起來,周圍的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瞻,只見何仙姑身上霞光萬道,光彩奪目,好像神仙下凡;鄉親們見狀大驚,不由自主地齊齊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頂禮膜拜。何仙姑心中頗感自得,然而她母親卻大感恐慌,心想:“這樣的女兒,誰家還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歲時,她母親急急地請媒人為她擇婿。雖然何仙姑出落得鮮花一樣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沒有誰家敢娶。何母憂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卻若無其事,整天出沒于山野鄉村,忙着給人採藥治病,過得十分充實。

一天,何仙姑進入雲母山密林深處採藥,遇到兩位神奇的人,他們中有一個瘸腿的老漢,手拄鐵枴,身背碩大的酒葫蘆,衣着襤褸,形似乞丐;另一個着一身整潔的藍布衫,手持藥鋤,肩背藥筐,神態甚是俊逸。這兩人在何仙姑前面不遠的地方,一搭一唱,口中唸唸有詞,不一會兒,竟騰空而去,倏忽不見蹤影。這兩人乃是八仙中的鐵枴李和藍采和。何仙姑留意着他們的樣貌,唸叨着偷學的口訣,居然也能夠像他們一樣,凌風駕雲,飛越山谷。從此以後,她常常一人悄悄來到深山中修煉,身法愈來愈熟練,也飛得越來越遠。她利用這種功夫時常飛到遙遠的大山中,朝去暮回,帶回一些奇異的山果給家人品嚐,家人吃了覺得香甜可口、精神倍增,但終究不知是何種果實。

見她每日早出晚歸,何母心生疑慮,盤問她到何處去幹什麼了,何仙姑拗但是母親,就説每日往名山仙境與仙佛談論佛道去了。漸漸地,何仙姑通曉佛道的消息又傳開了。武則天聽説後,派使者前往零陵,備妥車馬,召請何仙姑前往東都洛陽論佛道。眾官員與何仙姑一同跋山涉水來到洛陽城外,在等船渡洛水時,眾人突然不見了何仙姑的蹤影,使臣大為恐慌,連忙命人四處尋找,卻沒找到一點蛛絲馬跡。眾人嚇得坐在洛河邊發呆,薄暮時分,何仙姑翩然凌空而降,不急不忙地告訴使者:“我已前往禁宮見過了天后,你們能夠回朝覆命了”。

使臣將信將疑地回到洛陽宮中,一打聽,果然何仙姑當天來拜見過武后,並和她在宮中作了半日長談,使臣們為之驚訝不已。

武則天為了酬謝何仙姑的一番美意,特下令零陵地方官吏在零陵城南的鳳凰台,建造了一座雄偉的會仙館,作為何仙姑講道弘法之處。何仙姑在講道之餘,常坐在館前的石階上,剝食一種圓形的仙果,並隨手將果核四下拋去。之後,會仙館的四周長出一株株荔枝樹,這些樹上結出的荔枝竟都是翠綠的青皮荔枝,人們稱為“鳳凰台上,荔枝掛綠”。

何仙姑還題了一首《鳳凰台》的詩:

鳳凰雲母似天花,煉作芙蓉白雲芽;

笑煞狂徒無主張,更從何處覓丹砂。

這首詩表面是寫鳳凰台,實際上詩裏暗藏着服食求道的真諦:服食雲母的方法。人們從何仙姑服食修煉的特點,説她是道教信徒;也有人根據她講道説法的思想資料,把她歸於佛教弟子。實際上,何仙姑能夠説是亦道亦佛,又非道非佛的人物。本身已臻天人合一的境界,凡間的佛道豈能框定她!

一天,何仙姑突然靈感頓至,寫下了一首《題麻姑峯》的詩:

麻姑笑我戀塵囂,一隔仙凡道路遙;

飛去滄州弄明月,倒騎黃鶴聽吹簫。

這首充滿仙韻的詩似乎暗含着某種預兆。果然,唐中宗景龍元年的某一天,二十六歲的何仙姑坐在鳳凰台上,仰望着蒼遠的天空出神,忽然看見鐵枴李站在遠處的雲端,舞動着他的鐵枴,似乎是在招呼她。不知不覺中,何仙姑的身體像綵鳳一般冉冉升起,凌空而上,追隨着鐵枴李而去。她腳上的一隻珠鞋這時掉落在地上,第二天,珠鞋墜落的地方忽然出現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陣陣異香撲鼻,四周井欄,形狀恰似一隻弓鞋的模樣。當地的人們在井旁建了一座何仙姑廟,日日香火鼎盛,因為那水井裏的水,不但清涼解渴,而且能治癒各種疾病,因而為遠近的人們津津樂道。

何仙姑白日飛昇,得道成仙,從而成為八仙中唯一的紅粉,構成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局面。成仙后的何仙姑念念不忘人間的疾苦,經常在南方一帶行雲布雨,消除疫災,解救苦難。凡是善良人需要她幫忙,只需默默向天空祈禱,她就能像“及時雨”一樣趕到,給予人們以神奇的力量。

唐玄宗天寶九年,距離何仙姑成仙已經三十多年了。一天,大雨過後,碧空如洗,零陵地方的人們都看到一朵五彩祥雲悠然飄過,何仙姑身着朝霞服站立雲端,正當人們跪地膜拜之際,一束黃綾由空中飄落到鳳凰台上,上面寫着這樣的詩句:

雲母溪畔勝天台,千樹萬樹桃花開;

玉簫吹過黃龍洞,勿引長度跨鶴來。

寄語張家與李家,休將塵事鬧閒情;

蓬萊弱水今清淺,滿地花蔭護月明。

已趁神仙入紫薇,水鄉回首尚遲遲;

千年留取井邊履,説與草堂仙子知。

詩中有對故鄉風物的眷戀,也有對鄉人的殷殷叮嚀,更有對神仙生涯幽寂情懷的剖白,勸導凡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真是“人人都説神仙好,誰知神仙有煩惱。勸君惜取凡人時,莫待時光空自消”!

這篇文章講述了何仙姑的傳奇身世以及她為百姓服務、開化武則天的故事。

何仙姑的完美之處不僅僅僅在於外表的美麗靈秀,更在於心地的純淨完美。何仙姑不是隻想着自己,而是心憂百姓,利用自己的潛力為百姓服務,為百姓治病,預測人事,體現了她樂於助人的美麗心靈。這也是她具備成仙條件的一個重要因素。成仙后的何仙姑念念不忘人間的疾苦,經常在南方一帶行雲布雨,消除疫災,解救苦難,凡是善良人需要她幫忙,只需默默向天空祈禱,她就能像“及時雨”一樣趕到,給予人們以神奇的力量。

何仙姑能夠按照老翁的話按時上雲母山採食雲母體現了她的毅力。漸漸地,積少成多,熟能生巧,她才具備了好的體魄,往來山頂,行走如飛。她還很好學,學會了辨識和採摘山中的各種仙草靈藥。

勸導凡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是我們就應牢記於心的。“人人都説神仙好,誰知神仙有煩惱。勸君惜取凡人時,莫待時光空自消!”讓我們珍惜完美的時光,好好充實自我,讓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變得有價值、有好處。

中國傳統民間故事 篇四

黃帝涿鹿戰蚩尤

大約在五千年前,我國的黃河、長江一帶住着許多氏族部落。黃帝就是傳説中最有名的一個部落首領。

黃帝是少典族的子孫,姓公孫,名字叫軒轅。據説他一生下來就有非同一般的表現:七十天時會説話,幾歲大的時候就懂得了許多道理。成人後,更加樸實敦厚、機敏神靈,且知識淵博、明辨是非。

黃帝的部落最早分佈在我國西北的姬水附近,後來遷到河北涿鹿,開始發展畜牧業和農業,並且定居下來。和黃帝同時期的另一個重要部落的首領是炎帝,他和他的部落最早居住在我國西北的姜水附近。據説炎帝和黃帝還是近親,只是黃帝的部落正在興起,炎帝的部落卻漸漸衰落。

這個時期,還有一個重要的部落,就是九黎族。他們的首領叫蚩尤,帶領部落生活在今天的河北、山東、河南交界的地方。傳説蚩尤十分強悍,黑臉、紅須、碧眼,力大無比,性情殘暴,經常帶領他的八十一個兄弟攻打弱小的部落。

他的八十一個兄弟被傳得更神,個個具有猛獸的身體,長着銅頭鐵額,吃的全是沙石。他們隨着蚩尤一起向黃河一帶擴張,沒有哪一個部落能夠戰勝他們。

蚩尤侵入了炎帝的地方,炎帝奮起反抗,但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打得節節敗退。

黃帝分析形勢,認為蚩尤戰勝炎帝之後,一定會和自己開戰。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於是,他先在涿鹿的郊野與炎帝開戰,迫使炎帝歸順自己,與自己的部落合二為一,漸漸融合成華夏族。這就是“炎黃子孫”説法的由來。

兩股合力一形成,黃帝就和蚩尤在涿鹿廣闊的原野擺開了戰場。黃帝希望蚩尤向自己投降,可蚩尤哪裏肯聽,他一聲號令,向黃帝的人馬展開了攻擊。

據説黃帝平時馴養了熊、羆、貔、貅、、虎等六種野獸,打仗的時候就把它們放出來。蚩尤的兵士雖然兇猛,可遇到訓練有素的黃帝的軍隊,便不是對手了。

很快,蚩尤敗下陣來。

蚩尤見勢不妙,慌忙帶上殘兵敗將,落荒而逃。黃帝一見,哪裏肯輕易放過,帶着人馬便追。追殺中,忽然天昏地暗,黑霧迷漫,沙飛石走,風雨雷電,致使黃帝的隊伍無法繼續前進。原來,蚩尤請出了“風伯雨師”前來助陣。

黃帝哪肯示弱,請來天女幫助,驅散了風雨,剎那間,風止雨停,晴空萬里。黃帝的軍隊在指南車的引導下,很快就追上了蚩尤,終於把他給殺死了。

從此,黃帝統一了中原。

中原統一之後,黃帝並未就此停手,他繼續擴大自己的版圖。向東,他抵達了海濱,登上了有名的泰山;向西,他到達了今天甘肅省境內的崆峒山;向南,他到達了長江邊,登上了湘山;向北,他踏進了北方少數民族聚居之地。

他還在位於今天河北省涿鹿縣境內的釜山接受了各部落首領的朝拜,從此成為華夏大地上的一位。

傳説中的黃帝時代,有許多發明創造,如造車、造船、製作五色衣裳等等。雖然不一定都是黃帝一個人發明的,但後人也樂於把這一切歸功於他。

黃帝居住在一座名叫“軒轅小丘”的小山旁,娶了嫘祖為妻。據傳嫘祖親自參加勞動,並教婦女們養蠶、繅絲、織帛。

黃帝還有一個史官名叫倉頡,據説文字就是他創造的。

黃帝共有十五個兒子,他和嫘祖所生的兩個兒子叫青陽和昌意,他們的後代都分別掌控過整個華夏大地。

黃帝死後,被尊為“華夏始祖”。

民間神話故事 篇五

畫扇判案

蘇東坡要到杭州來做刺史了。這個消息一傳出,刺史衙門前面每一天都擠滿了人。老百姓想看一看蘇東坡上任的紅紙告示,聽一聽蘇東坡升堂的三聲號炮……但是,大家伸着脖子盼了好多天,還沒有盼到。

這天,忽然有兩個人,又打又鬧地扭到衙門來,把那堂鼓擂得震天響,呼喊着要告狀。衙役出來吆喝道:“新老爺還沒上任哩,要打官司過兩天再來吧!”那兩個人正在火頭上,也不管衙役攔阻,硬要闖進衙門裏去。這辰光,衙門照壁那邊轉出一頭小毛驢來。毛驢上騎着一個大漢,頭戴方巾,身穿道袍,紫銅色的面孔上長着一臉胳腮鬍子。他嘴裏説:“讓條路,讓條路!我來遲啦,我來遲啦!“小毛驢穿過人羣,一向往衙門裏走。衙役趕上去,想揪住毛驢尾巴,但已經來不及,那人就一向闖進大堂上去了。

大漢把毛驢拴在廊柱上,信步跨上大堂,在正中的虎座上坐上來。管衙門的二爺見他這副模樣,還當是個瘋子,就跑過去喊道:“喂!這是虎坐呀,隨便坐上去要殺頭的哩!”

大漢只顧哈哈笑:“哦,有這樣厲害呀!”

管衙門的二爺説:“當然厲害!虎座要帶金印子的人才能坐哩。”

民間神話故事大全3篇民間神話故事大全3篇

“這東西我也有一個。”大漢從袋裏摸出一顆亮閃閃的金印子,往案桌上一擱。管衙門的二爺見了,嚇得舌頭吐出三寸長,半天縮不進去。原先他就是新上任的刺史蘇東坡啊!

蘇東坡沒來及貼告示,也沒來得及放號炮,一進衙門便坐堂,叫衙役放那兩個要告狀的人進來。他一拍驚堂木,問道:“你們兩個叫什麼名字?誰是原告?”

兩個人跪在堂下磕頭。一個説:“我是原告,叫李小乙。”另一個説:“我叫洪阿毛。”

蘇東坡問:“李小乙,你告洪阿毛什麼狀?”

李小乙回答説:“我幫工打雜積下十兩銀子,早兩個月借給洪阿毛做本錢。我和他原是要好的鄰居,講明不收利息;但我什麼時候要用,他就什麼時候還我。如今,我相中了一房媳婦,急等銀子娶親,他非但不還我銀子,還打我哩!”

蘇東坡轉過來問洪阿毛:“你為啥欠債不還,還要打人?”

洪阿毛急忙磕頭分辯:“大老爺呀,我是趕時令做小本生意的,借他那十兩銀子,早在立夏前就販成扇子了。沒想今年過了端午節天氣還很涼,人家身上都穿夾袍,誰來買我的扇子呀!這幾天又接連陰雨,扇子放在箱裏都黴壞啦。我是實在沒有銀子還債呀,他就罵我、揪我,我一時在火上打了他一拳,這可不是存心打的呢!”

蘇東坡在堂上皺皺眉頭,説:“李小乙娶親的事情要緊,洪阿毛就應立刻還他十兩銀子。”

洪阿毛一聽,在堂下叫起苦來:“大老爺呀,我但是實在沒有銀子還債呀!”

蘇東坡在堂上捋捋鬍鬚,説:“洪阿毛做生意蝕了本,也實在很為難。李小乙娶親的銀子還得另想辦法。”

李小乙一聽,在堂下喊起屈來:“大老爺呀,我辛辛苦苦積下這十兩銀子可不容易呀!”

蘇東坡笑了笑,説:“你們不用着急,現有洪阿毛立刻回家去拿二十把發黴的摺扇給我,這場官司就算是兩清了。”

洪阿毛高興極了,急忙爬起身,一溜煙奔回家去,拿來二十把白摺扇交給蘇東坡。蘇東坡將摺扇一把一把打開,攤在案桌上,磨濃墨,蘸飽筆,挑那黴印子大塊的,畫成假山盆景;揀那黴印小點的,畫成松竹梅歲寒三友,一歇歇辰光,二十把摺扇全畫好了。他拿十把摺扇給李小乙,對他説:“你娶親的十兩銀子就在這十把摺扇上了。你把它拿到衙門口去,喊‘蘇東坡畫的畫,一兩銀子買一把’,立刻就能賣掉。”他又拿十把摺扇給洪阿毛,對他説:“你也拿它到衙門口去賣,賣得十兩銀子當本錢,去另做生意。”

兩個人接過扇子,心裏似信非信;誰知剛剛跑到衙門口,只喊了兩聲,二十把摺扇就一搶而空了。李小乙和洪阿毛每人捧着十兩白花花的銀子,歡天喜地的各自回家去了。

人們都把蘇東坡“畫扇判案”的新鮮事到處傳頌,你傳我傳,一向到這天還有人在講呢。

中國傳統民間故事 篇六

人蔘老頭

從前有個地方叫花鞋溝,溝口有個糧户姓楊,是個大佔山户,前溝後坡上的人家全是他家佃户。他家還開燒鍋和粉房,淨喝窮人的血。

這年秋天,七月十五那天清早,楊財主讓趕車老闆老王套車往山外送貨,由楊家少財東掌包。預定當天就得趕回來。兩人晃晃搖搖裝上一大車就奔縣城去了。

這天正是集日,集上人山人海,可熱鬧啦!酒館、飯館門前掛着通紅的雙幌,説書館裏坐得水泄不通,野台子戲鑼鼓敲得通通響;道旁擺的攤子,有賣瓜果梨桃的,有賣婦女用的紅頭繩、綠綵線和小孩玩的泥娃娃的;還有活蹦亂跳金翅金鱗的大鯉魚。

這天兩人到城,賣了貨,楊家少財東就和一羣狐朋狗友到飯館大吃大喝起來,直到喝得爛醉如泥,躺到客店裏,睡得像條死狗一樣。

車老闆老王,是個老實巴交的人。他記起老財東曾囑咐他當天趕回,一看天色不早,少財東還醉得不成樣子,心想他反正也常常在外閒逛,就一個人趕着空車往回走。

老王趕着大車,出城約四、五里地,就看到前面有個老頭。這老頭上身穿着白洋布小褂,下身穿着條黑單褲;頭上疏朗朗的幾根白頭髮,攏在一起,在腦後紮根小辮,還繫條紅頭繩,離老遠就紅得耀眼。他身上背個小包袱,手裏拄根枴杖,精精神神地正往前走。一回頭看見後邊來車了,就跟老王打招呼:

“趕車的大哥,你是哪的車呀?”

“老大爺,我是花鞋溝的車。你老上哪去呀?”

老頭説:“咳,我去趕集來的,現在是往回走。人老了,腿腳也不聽使喚了!”

老王一看這老大爺歲數確實不小,背個包袱,累得氣喘吁吁的,就説:“你老人家住在哪呀,上車吧,我送你老回去。”

老頭説:“咱們本是一條路,我的住處離你們東家也不遠,可我不能白坐車呀,你出個價吧,我好上車。”

老王説:“老大爺,你這麼大歲數,別説是同路,就是再遠點也得把你送到家呀!快上車吧,怎能要錢呢!”説着停下車,把老頭一拉,就上了車。

從縣城到花鞋溝有四、五十里,快黑天的時候才到花鞋溝口。老王説:“天黑了,溝里路不好走,深一腳淺一腳的,你老到我們夥計屋子歇一宿,明天再走吧!”

老頭笑着説:“謝謝你吧,我家也離這不遠了。你看我就住在溝裏。”老頭邊説邊指着砬子。

老王心裏直納悶:我常常到溝裏去給東家辦事,溝裏幾户人家我都認識,怎麼這些年從沒看見過這個老頭呢?

老頭像是看透了他心思,就笑着説:“咳,我整年不出門,就七月十五這天趕一趟集,你哪能認識我呀!”

老王一想也對,溝裏有不少人成年蹲在溝裏,一年才下一趟山,辦點米糧、油鹽,自己哪能都認識呢!

這時老頭説:“你這位大哥,給你車錢你不要,趕明個你到我家去吧,離這不遠,在溝掌上,孤單單—間小房就是我家。實不相瞞,我家還有幾畝參,你去挖着使吧。你記住,只別挖中間那棵。”説完,老頭往下一跳就下車了。老王一舉鞭子,牲口往前一竄,老王再一回頭,老頭已經不見了。

老王一回來,幹這幹那,一天忙得腰困身乏,把老頭的話也就忘了。

過了好些日子,老財東又要打發他出山,他這才突然想起白鬍子老頭來。心想,不知他有什麼油、鹽、粗布要捎沒有?他家既然在溝掌上,路不遠,串個門看看他老人家也好。當天幹完活,沒吱聲就上溝裏去了。

他來到溝掌上,兩邊是立陡的砬子,一看,哪裏有什麼房子,就見在砬子後面,有三塊石頭撐在一起,倒有點像個窩棚,前邊好大一片棒槌,紅榔頭都有拳頭大,當中的一棵長得又粗又高,火紅火紅一團棒槌籽,足足有冰盤大小。

老王這才明白,原來是人蔘老爺爺幫襯自己來了。他謹記住老頭告訴他的話,沒挖中間那棵大的,還給它培培土,把雜草拔了。只從旁邊挖了幾苗四品葉、五品葉。

老王回到楊家粉房,找着楊財東,就説:“財東,這些年我給你當驢當馬,我幹夠了,不想幹了。”

楊財東一聽車老闆不幹了,就嘿嘿冷笑,説:“窮鬼,你好大的口氣,離了你楊大爺家,誰給你頓飯吃?”老王也沒理他,回到夥計屋子,和大夥告別,卷好鋪蓋卷,背上棒槌包子走了。

老財東後來打聽到了老王得棒槌的事,氣得把兒子臭罵一頓:“這筆大財,眼看讓窮鬼得去,那天你要是跟車回來,還有他的份嗎?”少財東不敢吱聲,心裏直暗暗埋怨自己,不該多貪了幾杯,誤了大事。就對他爹説:“不要緊,那老頭子不是説他每年七月十五下山趕集嗎?我明年去堵他,跑不出咱們手心。”

轉眼就是第二年秋天,又來到了七月十五。老財東早幾天就打發兒子一個人套車去趕集。

少東家來到縣城,住到客店裏,整天從早到晚街上逛,東瞅西望,找白鬍子老頭。七月十五那天是正日子,集上人山人海。少財東照例又到街上去找白鬍子老頭。剛走到東城門邊,就見來了個老頭。長相、打扮和老王遇見的那人一模一樣。漂白的頭髮,腦後耷拉條小辮,紮根紅頭繩,直晃眼睛。他背個包袱拄個枴杖,顫悠悠地往街裏走。少財東一見,不敢怠慢,連忙跟在後邊就追。只見這老頭一會兒到攤子上買鮮貨,一會兒鑽到人羣裏去看野台子戲。看了一氣,戲看夠了,又擠出來。就這樣東一頭西一頭,把少財東累得滿頭大汗。眼瞅天就到晌午了,少財東又餓又累,心裏頭暗罵:你這老雜種,害得你少爺滿街跑着攆你,等着瞧吧!正在這時,就見老頭進飯館去了。少財東也跟進去,在老頭身後坐下,跑堂的給老頭端來一碗豬肉墩粉條子,一碗粳米飯,老頭就吃起來,少財東這時才放了心。看老頭快吃完了,他就先起身,回到店裏把大車套好,駕上五個頭的大馬車,一溜煙地趕出城去。他一出城門,就見老頭拄杖在前邊走,少財東不等老頭開口,就喊:

“喂,老大爺,你不是上花鞋溝嗎?坐我的車吧!”

白鬍子老頭一聽有人喊他,就站在道旁,看着少財東説:“那敢情好啦,你要個價吧,我好上車。”

少財東忙着送上個笑臉:“老大爺,説哪裏話,自家的車,還能要錢嗎?”

老頭説:“好吧。”就上車了。

少財東平日光知道喝酒、賭錢、躺在炕上抽大煙,哪幹過這種累活,加上一頭晌在街上跟白鬍子老頭轉圈,累得昏頭炸腦的,心裏不知窩了多大無名火。他一邊趕車,一邊盡在牲口身上出氣,大鞭子“叭、叭”地抽到牲口身上,一路上罵罵咧咧的,直到傍黑時,才好不容易到了花鞋溝口。他也假意讓老頭到家住一宿,老頭説:“不啦。”臨走時老頭説:“給你車錢也不要,沒別的,我家園子裏還有幾苗參,你明天去挖吧。”又囑咐他千萬別挖中間那棵大的。

這夜,財主爺倆樂得一宿沒閤眼,好容易盼到天亮,少財東揹着參兜子就進溝了。果然像老王説的那樣,在溝掌砬子後邊,有個三塊石頭搭的窩棚。前面通紅一片棒槌,中間那苗,足有一人高,紅榔頭通紅老大。楊少財東一看可樂壞了,牙根咬得嘎叭嘎叭直響,心想:你不讓我挖大的,我偏挖你大的,先挖大的,後挖小的,大小一齊挖!全給你包園!想着就去挖中間那苗大的。他開開盤,閃開土,一看,那個樂就不用提了,盧頭像鵝蛋般粗,肩膀老寬。這時,就覺着參秸子一晃悠,他的手一哆嗦,只聽“撲嗤”一聲,一刀把棒槌肩膀砍破了。這下他可傻了眼,一看,棒槌皮裏邊包的全是豬肉、粉條、粳米飯。他用索撥棍一撥拉,只見豬肉仍是一片一片、粉條也是一根一根的。這些東西,正是白鬍子老頭在飯館裏吃的飯菜,一點不差,是他親眼看見的。這時他才知道是上了白鬍子老頭的當了,趕忙轉身想去挖那些小的,一看也都沒了。只得到一塊一寸多高的半截棒槌皮。

老財東、少財東連憋氣帶窩火,也沒敢去賣棒槌皮。因為老輩人常説,好心眼的人能挖着棒槌,心眼不正的就挖着棒槌皮。黑心人只能挖着半截爛棒槌皮,讓別人知道了,豈不是一場大笑話。

爺倆幾乎窩出一場大病來。從那以後,再不敢去堵人蔘老頭了。

經典民間故事 篇七

從前,西藏有個國王,他有一位美麗而賢慧的妃子。王妃懷孕九個月的時候,國王趕巧要到領地上辦一件重要的事情。臨走前,國王拉着妃子的雙手,一遍又一遍地囑咐:“妃子啊,我心上的油脂!只要我的孩子出世,你就叫女僕到樓頂去,敲響那面從來沒有敲過的大鼓,掛起那面從來沒有掛過的彩幡,不管我在什麼地方,都會趕來的。”

國王離開不久,王妃一胎生下三個小娃娃,兩男一女,好象白玉雕琢出來似的,一個比一個漂亮可愛。王妃叫女僕上樓敲鼓,女僕不去;叫她上樓掛旗,她也不去。王妃沒有辦法,只好自己一步一步爬上樓。就在這個時候,女僕把三個小娃娃裝進大砂鍋,扔進王宮後面的大河裏;抱來三隻小狗,放在王妃的牀上。

王妃在樓頂敲過鼓,掛過旗,高高興興下樓來給孩子餵奶,可是,美麗的女娃娃不在了,可愛的男娃娃不在了,鋪着綢緞的卧牀上,爬着三隻汪汪叫的小狗。她心裏一急,頭髮白了一半。

不到一頓茶功夫,國王騎馬趕來了。他疑心王妃是個女妖,不分青紅皂白就把她關進地牢。每天只給一碗清水、半勺糌粑。黑心的女僕呢,就這樣坐上了王妃的寶座。

離王宮不遠的地方,有個打魚的老頭兒。這天,他正划着小小的牛皮船,在河裏打魚。只見滾滾的波浪裏,漂過來一隻大砂鍋,連忙把它撈起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砂鍋裏裝着三個天仙一樣的小娃娃。老頭兒高興壞了,樂呵呵地把他們抱回家,每天用鮮美的魚湯喂他們,小娃娃們一天一天地長大了,長得又吸聰明,又漂亮,城裏城外的人,都誇老頭兒福氣好。

再説三兄妹見老人天天打魚,實在太辛苦,使每人編了一隻筐子,偷偷地到林卡里撿柴火,拿到市場上換點酥油,鹽巴。有一回,他們被可惡的女僕看到了。她想:“這三個孩子,跟王妃一模一樣,我敢斷定就是她留下的孽畜,得想辦法把他們弄死。”於是,她用黑圍裙包着腦袋,提着一籃酥油紅糖做的餅子,餅子裏摻了毒藥,來到三兄妹賣柴火的地方,故意大驚小怪地説:“啊嘖嘖,多麼可憐的小娃娃,你們早起還沒有喝茶吧!中午還沒有抓糌粑吧!來、來、來!我這裏有餅子,又香又跪,愛吃多少就拿多少好啦!”

開頭,三兄妹怎麼也不肯要,後來,經不住女僕的左勸右勸,才收下一個最小的餅子。就是這個餅子,他們也沒有吃,連舌頭也沒有舐一舐,他們要留着老人打魚回來當點心。

傍晚,老阿爸回來了。三兄妹高高興興地把小餅子遞上去,説:“爸啦,今天有個好心腸的人,給了我們好多好多餅子,我們都吃得飽飽的啦,這個是留給您的。”不管老人怎麼推脱,孩子們都不肯答應,老人沒有辦法,接過來啃了一口。忽然,他眼睛發直、臉色鐵青,倒在破墊子上,再也不能開口説話了。

這下子,真把三兄妹嚇壞了。他們走了很多很多地方,逢人就打聽有沒有讓老人起死回生的辦法。有一次,他們來到一座高高的雪山上,找到一位在崖洞裏修行的隱士。隱士在這裏不知道住了多少年了,雪白的頭髮拖到了地面。隱士被三兄妹的行為感動了,就給他們指點了一條路徑,他説:“從這裏再翻過九座雪山,有一座美麗的蓮花峽谷,蓮花峽谷裏住着一隻會講話的神馬,叫做敏笛林。只要把它請出來,就能讓你們的阿爸復活。不過,要請敏笛林,得過三道城門,弄得不好,不是變成土塊,就是變成石頭,只有世界上最勇敢的人,才能達到目的。”

聽了隱士的指點,三兄妹高興極了。大哥説:“你們倆回去吧,我這會兒就去取敏笛林鳥”!説完,徑直向敏笛林鳥居住的峽谷走去。他翻過第九座雪山的時候,看見一道又高又大的城門。城門外邊,坐着一個老頭兒,頭髮比海螺還白,他問;“小夥子,你這是到什麼地方去呀?”大哥説:“我到峽谷裏去請敏笛林鳥!”老頭兒歎了一口氣,勸道:“小夥子,我在這裏守門一百多年了,親眼看見許多許多人來請敏笛林鳥,不是變成了石頭,就是變成了泥土,沒有一個能活着回去,我看你還是早點回頭吧!”大哥説:“我不怕,我要把敏笛林鳥請出來!”

老頭兒見他態度十分堅決,便從懷裏掏出一個大線團交給他,叫他一邊走,一邊扔,等請到鳥兒的時候,便可以照原路回來。大哥按照老頭兒的吩咐,一直往峽谷裏走去。他走呀走呀,越走越累,越走越困,好容易走到第二道城門外邊,兩隻腳象石頭一樣,怎麼也提不起來。大哥想蹲在地上歇一會兒,這下完了!他變成了一塊石頭,再也動不了啦!

二哥和小妹妹等了又等,不見大哥回來,二哥説:“妹妹,你留在家裏吧,我去找找大哥,同時把敏笛林鳥請回來。”誰知二哥跟大哥一樣,好容易走到第三道城門外面,實在困得沒有辦法,在山邊上靠了靠,完啦!他變成了一堆土。

小妹妹在家等了又等,兩個哥哥連影子也沒有。她決心去找哥哥,同時去請敏笛林神鳥。她獨自一人,不知走了多少個白天,又走了多少個夜晚,她進了第一道城門,又進了第二道城門,當她來到第三道城門的時候,遇到一個很老很老的老太婆,口裏連珍珠大的牙齒也沒有一顆了。她問:“小姑娘,你這是要到哪裏去呀?”妹妹説。“我去找我的哥哥,還要請敏笛林神鳥!”老太婆歎了一口氣説:“小姑娘,我在這裏一百多年了,親眼看到許多許多請敏笛林神鳥的人,一個個都死在路上。你的兩位哥哥也一樣,一個變成了石頭,一個變成了土堆,我勸你還是回去吧!”

小妹妹聽説兩位哥哥的遭遇,更加鼓足了勇氣。老太婆見她態度非常堅決,便送給她一個大線團,叫她一邊走,一邊扔,這樣,就能找到回來的路。小妹妹走呀,走呀,再累,她也不停步;再累,她也不歇腳。最後,她終於走進了那座美麗的峽谷,峽谷裏有座長滿蓮花的海子,蓮花上站着一隻象陽光一樣燦爛的小鳥兒,這就是敏笛林鳥。

小鳥看見姑娘,又驚奇,又感動,説:“了不起的姑娘呀,你是第一個走到我的身邊的人!有什麼事,只管吩咐好了!”小妹妹把請它救活老阿爸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説了一遍。敏笛林把金色的翅膀一展,飛落在小妹妹的肩膀上,説。“小妹妹,走吧!”

小妹妹帶着敏笛林神鳥,循着剛才扔下的毛線,走過一道城門,又走過一道城門。由於小妹妹的請求,敏笛林鳥一會兒飛落在石頭上,叫一聲“醒醒吧!”一會兒飛落在上堆上,叫一聲“別睡啦!”那些土堆和石塊,奇蹟一般地都變成了活生生的人,兩個哥哥擦了擦眼睛,看到妹妹請到了神鳥,那高興勁就不用多説了!

三兄妹回到家裏,頭一件大事就是救活老阿爸。敏笛林鳥跟剛才一樣,飛落在老阿爸身上,叫道;“老阿爸,該起來啦!”阿爸就從破墊子上,慢慢地伸展着雙手,打了一個長長的哈欠,説:“天呀,我這一覺真的睡過頭了,該打魚去啦!”

老人起死回生的事,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傳到了國王的耳朵裏。國王簡直有點不相信,就傳見老人和他的三個兒女。敏笛林鳥説:“去的時侯,我跟你們一起去,吃的時候,你們和國王在一個碗裏吃;坐的時候,你們和國王在一個墊子上坐。”

三兄妹聽了神鳥的話,進了王宮。坐的時候,他們跟國王擠在一張墊子上,吃的時候,他們都爭着吃國王碗裏的食物。國王十分奇怪,正想發火,敏笛林鳥站在小妹的肩上,説:“國王!國王!不要發火!不要發火!他們是你的兒女,當然要和你一起吃;他們是你的兒女,當然要和你一起坐!”接着,神鳥把三兄妹的身世,原原本本告訴了國王。

這下子,國王什麼都明白了。他把妃子從地牢裏請出來,洗刷了她的冤獄。女僕被割掉鼻子,流放到人熊出沒的荒山。三兄妹和打魚老人,搬進了王宮,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日子。

敏笛林鳥呢,不管國王夫婦和三兄妹怎樣挽留,它都不願意在喧鬧的王城裏呆下去,金色的翅膀一展,飛回了自己美麗的蓮花峽谷。

經典民間故事 篇八

民間流傳的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傳説,它以戲劇、歌謠、詩文、説唱等形式,廣泛流傳,可謂家喻户曉。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範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

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為之崩裂,露出範杞梁屍骸,孟姜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從此,山海關被後人認為是“孟姜女哭長城”之地,並在那裏蓋了孟姜女廟,南來北往的人們常在這兒灑下一掬同情之淚。廟中有楹聯這樣説:「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孟姜女哭崩長城的故事,反映了秦代徭役對百姓所帶來的深重痛苦。也有的認為該故事出自戰國時期。

據説廟東南4公里處兩塊露出海面的礁石便是孟姜女的墳與碑,而廟後巨石上的小坑,為孟姜女望夫所踏足跡。所以石上刻有“望夫石”3個大字。廟內殿門兩側還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朝”、“長”兩字按漢字不同讀音才能讀出有幾種不同的意義。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説在民間廣為流傳,其夫範喜良(衞輝人)被魏王徵召修築長城(今衞輝與輝縣交界的戰國長城)勞累而死,埋於長城之下。孟姜女尋夫哭至衞輝池山段長城,感動天地,哭塌長城,露出丈夫屍骨。至今在衞輝池山鄉歪腦村一帶還流傳其故事,山上能見到孟姜女哭塌長城的淚滴石。新鄉市區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橋等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