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梁祝》聽後感【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2W

《梁祝》聽後感【多篇】

《梁祝》聽後感 篇一

在雨天裏,最愜意的事莫過於泡上一杯好茶,聆聽優美動聽的小提琴曲《梁祝》。

隨着引子慢慢地展開,曲調平緩得有如微風拂面,輕柔得好似水銀瀉地。輕酌一口香茶,慢慢地閉上眼睛,頓覺美妙無比:那醉人的音樂好像將人帶到“雜花生樹,羣鶯紛飛”的暮春三月。我似乎看見悠悠的白雲在羣山上飄蕩,時而幾隻小鳥嬉戲着在雲朵間穿插着,白雲下面是一片肥沃的果林,清澈見底的河水

似飄帶一般,在林間迂迴穿插,林中鳥兒的歌聲悦耳清脆,花兒的幽香沁入心脾。

漸漸地,樂曲跳動出一股青春的活力,歡悦的氣息剎時傳遍全身,當真有“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之感。那活躍的韻律好像一葉輕舟穿梭於千山萬水間,又如蒼翠欲滴的水草在河中舞動自己裊娜的身姿,也似舞會上旋轉飛揚着的裙帶……

忽然間,曲調一變,有如萬馬奔騰,千軍赴敵一般。那“驚濤拍岸,濁浪排空”的氣勢似乎將人從鳥語花香的陽春三月突然間帶進“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寒冬臘月,使人悲從中來,難以斷絕,幾欲淚下。音調越來越高,用“銀瓶乍破水裂迸,鐵騎突出刀槍鳴”來形容也不為有過。

接着,樂調越來越低,幾不可聞,此時已是無聲勝有聲了。漸漸地,低沉的調子帶來一股莫名的哀怨,聽着聽着,我彷彿站在殘陽如血的山岡上,望着絮絮的落英在秋風中輕輕地飛舞着,飛舞着……

我如聽仙樂一般沉思了良久、良久……

《梁祝》聽後感 篇二

《梁祝》聽後感

我想一定有不少同學寫《梁祝》的聽後感,網上也有許多關於這個作品的鑑賞,相信老師看過的圍繞這首曲子寫的文章不勝枚舉。有同學勸我另選題材,我有猶豫過,但最終仍舊未改變決定。我憧憬愛情,所以我對《梁祝》有着特殊的熱忱。

《梁祝》這首曲子是由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學生何佔豪和陳剛於1959年寫成並首演的,是小提琴協奏曲。隨後人們根據需要將它改成了古箏協奏曲、古箏獨奏曲或者二胡獨奏曲等版本。

在眾多的演繹版本中,我更偏愛古箏獨奏版本的《梁祝》。二胡版本的《梁祝》,也許是因着演奏樂器本身製作材料的緣故,又也許是受到想到二胡就會聯繫到《二泉映月》的心理作用的影響,總是使我的情緒籠罩在無邊無盡的哀怨、悽楚、悲涼的氛圍當中。我覺得,《梁祝》雖然是悲劇,但這個故事以及演繹這個故事的曲子的本意與其説是在表達它的悽婉悲情,不如説是在表達人們對忠貞於愛情的讚美以及對美好愛情的希冀和追求。而古箏這種樂器,發出來的聲音較二胡更加潤滑、更加渾厚,聽起來讓我感覺更加悦耳、舒服,也更有感慨。因此,我認為以古箏彈奏《梁祝》更能表達其意。協奏版本的《梁祝》,通過獨奏和樂隊協同能夠演繹更多的場景,表達不同的情感,聽起來是最有感覺的,但是我很多人都欣賞過,就不再重複協奏版本的分析,轉而嘗試對古箏獨奏版本進行分析。

獨奏版本存在某些缺陷,故事情節只能通過較為單調的高音低音、快板慢板方式來表達。

曲子伊始,演奏者利用古箏的低音緩慢拉開了故事的序幕,在這裏我聯想到的是嫩綠的草叢和散發着淡淡香氣的鮮花在風中搖曳生姿,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緊湊的高音引出了祝英台的出場,雖然男扮女裝,但仍舊難掩其楚楚動人的姿態。絃音出現一小段滑音,好似在表達祝英台和梁山伯邂逅的美妙情懷。隨後音樂節奏放慢,渾厚的絃音娓娓道出梁祝二人草橋結拜的過程。繼而主旋律不緩不急地奏出,時而伴隨着輕快、調皮的高音,反映了梁祝同窗共讀、同享喜憂的生活。活潑的音樂漸漸消退,隨之而來是輕而慢的絃音,猶如十八相送英台欲語還休的壓抑心情。接着音樂先是低沉陰暗,後則表現為高音和加快的節奏,刻畫了英台被逼婚但不屈反抗的精神。緊接着的時而單音調斷斷續續、時而連音連綿,宛若樓台會中梁祝相互傾述愛慕之情。隨後音樂出現高音連續,偶爾伴隨着單音調的出現,激昂果斷,表現了英台哭靈並跳入墳內的情景。最後音樂一轉,音調宛若兩隻從墳中飛出的蝴蝶,故事由此在美好的想象中結束。

此前,為了用心寫好這篇文章,我聽了很多遍《梁祝》——因為個人的樂感很差,不會打節拍,不會唱歌,也不太懂得欣賞。這也是我選這門課的原因。經過一學期的音樂鑑賞課的薰陶,在黃老師邊放音樂邊指點的教學方式下,我漸漸學會了根據曲子裏跌宕起伏的調子去判斷故事情節的發展,用心去聆聽去想象。對我來説,音樂是一門語言,它既可以表達想法,也可以表達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懂得鑑賞的人,必定要用心去聽。

梁祝聽後感 篇三

我想必須有不少同學寫《梁祝》的聽後感,網上也有許多關於這個作品的鑑賞,相信教師看過的圍繞這首曲子寫的文章不勝枚舉。有同學勸我另選題材,我有猶豫過,但最終仍舊未改變決定。我憧憬感情,所以我對《梁祝》有着特殊的熱忱。

《梁祝》這首曲子是由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學生何佔豪和陳剛於1959年寫成並首演的,是小提琴協奏曲。隨後人們根據需要將它改成了古箏協奏曲、古箏獨奏曲或者二胡獨奏曲等版本。

眾多的演繹版本中,我更偏愛古箏獨奏版本的《梁祝》。二胡版本的《梁祝》,也許是因着演奏樂器本身製作材料的緣故,又也許是受到想到二胡就會聯繫到《二泉映月》的心理作用的影響,總是使我的情緒籠罩無邊無盡的哀怨、悽楚、悲涼的氛圍當中。我覺得,《梁祝》雖然是杯具,但這個故事以及演繹這個故事的曲子的本意與其説是表達它的悽婉悲情,不如説是表達人們對忠貞於感情的讚美以及對完美感情的希冀和追求。而古箏這種樂器,發出來的聲音較二胡更加潤滑、更加渾厚,聽起來讓我感覺更加悦耳、舒服,也更有感慨。所以,我認為以古箏彈奏《梁祝》更能表達其意。協奏版本的《梁祝》,經過獨奏和樂隊協同能夠演繹更多的場景,表達不一樣的情感,聽起來是最有感覺的,可是我很多人都欣賞過,就不再重複協奏版本的分析,轉而嘗試對古箏獨奏版本進行分析。

獨奏版本存某些缺陷,故事情節只能經過較為單調的高音低音、快板慢板方式來表達。

曲子伊始,演奏者利用古箏的低音緩慢拉開了故事的序幕,那裏我聯想到的是嫩綠的草叢和散發着淡淡香氣的鮮花風中搖曳生姿,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緊湊的高音引出了祝英台的出場,雖然男扮女裝,但仍舊難掩其楚楚動人的姿態。絃音出現一小段滑音,好似表達祝英台和梁山伯邂逅的美妙情懷。隨後音樂節奏放慢,渾厚的絃音娓娓道出梁祝二人草橋結拜的過程。繼而主旋律不緩不急地奏出,時而伴隨着輕快、調皮的高音,反映了梁祝同窗共讀、同享喜憂的生活。活潑的音樂漸漸消退,隨之而來是輕而慢的絃音,猶如十八相送英台欲語還休的壓抑心境。之後音樂先是低沉陰暗,後則表現為高音和加快的節奏,刻畫了英台被逼婚但不屈反抗的精神。緊之後的時而單音調斷斷續續、時而連音連綿,宛若樓台會中梁祝相互傾述愛慕之情。隨後音樂出現高音連續,偶爾伴隨着單音調的出現,激昂果斷,表現了英台哭靈並跳入墳內的情景。最終音樂一轉,音調宛若兩隻從墳中飛出的蝴蝶,故事由此完美的想象中結束。

此前,為了用心寫好這篇文章,我聽了很多遍《梁祝》――因為個人的樂感很差,不會打節拍,不會唱歌,也不太懂得欣賞。這也是我選這門課的原因。經過一學期的音樂鑑賞課的薰陶,黃教師邊放音樂邊指點的教學方式下,我漸漸學會了根據曲子裏跌宕起伏的調子去確定故事情節的發展,用心去聆聽去想象。對我來説,音樂是一門語言,它既能夠表達想法,也能夠表達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懂得鑑賞的人,必定要用心去聽。

梁祝聽後感 篇四

課程小結

我是很喜歡聽歌的人,所以選了這節課,老師也很不負期望的放了很多種的歌曲,從古曲民謠到現代新曲,從美聲到搖滾,各種各樣的音樂,各式各樣的故事以及音樂風格,用我自己的感官來説,有的喜歡,有的確實無法深刻理解。但總的來説,開始是美好的,結果也是喜人的 ,我學會了從音樂背後來鑑賞音樂,更能理解作者的想法。下面就以一首歌曲來體現這學期我所學到的鑑賞一首歌曲的方式。

作為一個女生,愛情是我們所向往的,喜歡看各種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我聽過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那就是梁山伯與祝英台,而且也經常聽人説起有一首經典的小提琴作品《梁祝》,一直想聽卻沒有機會。很幸運在課上老師讓我們欣賞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聽後我的內心裏久久不能平靜,那悽婉的音樂一直在我的耳邊徘徊,我彷彿看到,兩隻蝴蝶在我眼前翩翩起舞,飛向遠方„„

從網上查資料我知道了這首歌共分為三個部分:相愛,抗婚,化蝶。深刻的表現了古代封建主義下對婚姻的不公平以及“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主張。

前奏舒緩的響起,小提琴輕柔的向我們訴説着,它訴説着鳥語花香,風和日麗,略帶低沉卻不失跳躍的演奏,使我深深的陶醉在如此美妙的前奏旋律中。陽光下一羣小鳥呼朋引伴引吭高歌,清澈的湖水在微風的吹拂下蕩起陣陣漣漪。前奏以優美的小提琴聲為主旋律,向我們詮釋了一個愛的真諦。儘管這個旋律對於我是第一次聽到,卻也是我聽到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天籟,每一個跳動的音符都彷彿是從遠古傳來的空靈,閃耀着明亮的光輝。

很快,樂曲一個變換,進入副主題,通過音樂講述了粱山伯與祝英台三年的同窗之情,細膩温柔的樂調讓我們深深的體會到那種快樂,那種眷戀。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梁祝長亭惜別的依戀情景突兀的撞進了我的腦海中。林蔭小道里,兩個年輕人緊握的手卻遲遲不肯鬆開。他們彼此都知道,這一送,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見。他們始終相信,他們的愛情不會中斷,他們之間的愛海枯石爛。強烈的顫音結束了這場離別,大提琴那低沉憂鬱的獨特音色預示着災難即將來臨,讓心也隨着琴絃的顫抖而戰慄。

前奏旋律過後是各種三連音、四連音形象生動的顯示着祝英台離別後內心的不安,彷徨,抑揚頓挫的旋律彷彿暴風雨來臨之前的雷聲陣陣。音色隨着故事的展開而變得越來越沉重。終於,在一大串的顫音後,祝英台終於不甘心命運的支配,進行了反抗,斷音也在為祝英台的反抗而喝彩,鼓舞。這一連串的顫音也從側面反應出封建主義地主階級的醜惡嘴臉。

很快,一段悽美的音樂浸入我的耳朵,讓我不覺間感到心痛。這一段淋漓盡致地刻畫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相見,互訴衷腸的場面。驀地,音調一轉,以急板和散板的混合讓我好像看到一個弱女子跪在墳前仰天痛哭的畫面,作曲家也巧妙的運用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中板,緊拉慢唱的手法,把樂曲逐漸推向了全曲中的最高潮,在奏完最後一段後,樂聲齊鳴,祝英台縱身投墳,那一抹靚影成為了整首樂曲不朽的絕唱。最後,序奏主題再現,沖刷着之前所有的黑暗,又帶給人們一種空靈而又迴歸自然的感覺,讓我看見祝英台和梁山伯的靈魂成蝴蝶,在蒼穹中悽美地飛舞。這種藝術手法不得不讓人歎為觀止,也帶給我一次美妙的音樂享受。

那種悽美的絕唱也將祝英台的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這是小提琴所獨有的聲音,是音樂所能還原的畫面,好的音樂能調動起人的所有感官,沉浸其中,能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我相信這就是音樂所獨有的魅力

最後謝謝老師這九周的教導。

行政Q1441 14040079 馬成璐

《梁祝》聽後感 篇五

小時候就聽説“梁祝”是人間難得的故事,但那時卻不知道和所謂難得,帶自己慢慢長大,才知道,那種難得就是真正的愛情,是人間難得愛情,直到上了這門音樂欣賞課才懂得:雖然梁祝的愛情故事是個悲劇,但是劇作者仍把希望留給人間,讓他們雙雙化成蝴蝶,在和煦的陽光中飛舞,享受着愛情的愉悦,並且子孫繁衍,千古流傳。

聽着曲子,不由得想到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奇遇和感情所處,它們的故事的每個情節都那麼真實感人,都讓人覺得那才是人間最幸福的愛情,是人間最真摯的情感,聽着這首曲子,我們的每個人都像是身處在其境,想不感動都很難,想不動情都很難,心隨着曲子波動,思想隨着曲子跳動,我們的感覺真的很激動,很激動,但我們不得不為他們的最終結果而惋惜,而欣喜,惋惜的是,多麼完美的一對竟然最後難逃這一劫,最終還是雙雙死去;欣喜的是,這一對情侶最終死也死在了一塊,他們不能夠一起做人,就雙雙的華為了蝴蝶……

梁山伯和祝英台為什麼“化”成的是蝴蝶,而不是其他飛禽走獸或寵物呢?原因是,蝴蝶是我國傳統的吉祥物,他象徵着和平、自由、愛情和幸福,他代表着人們對於真愛的渴求和稱頌。

人們喜愛蝴蝶,和平的環境是第一位。在炮火連天、血肉橫飛的戰爭狀態,人們哪有心情去欣賞美麗的蝴蝶!性命都旦夕不保,自由、愛情和幸福均無從談起。編寫故事的人希望梁山伯和祝英台永遠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獲得自由和新生,享受愛情和幸福。故事中,梁山伯與祝英台為了自己的所愛雙雙化為蝴蝶,他們沒有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尋到自己的真愛,所以他們寧肯離開人間選擇死亡而尋找自己的愛情。

梁祝聽後感 篇六

“指點梅花曲皆無,扶醉且聽梁祝。”當撥起《梁祝》這斷魂的琴絃,心從來沒有過的感動、悲悽、落淚、無奈···唯有這淒涼的琴聲還能告訴現世的世界,愛情是存在的。毋庸懷疑,在每個人的心底都藏着一個永揮不去的影子。

即使點點的懷念也是愛的心情一對彩蝶翩翩起舞,撼人心扉。説不盡如夢佳話,道不完似水柔情。淡淡的月光下,悠悠的樹影旁,響起了輕柔舒緩的樂聲。它如泣如訴,如夢如煙,它訴説着一個流傳千古的動人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

寂靜無聲的短暫空白後,從遙遠的天際隱隱傳來了幾聲丁冬、幾聲啼囀。不久,一段悠揚舒緩的旋律出現了,像舒展的輕紗飄過,似細細的溪水流來。隨着樂曲,我進入一個純淨的世界。這裏沒有嘈雜,沒有污染,只有月光映照下的小路、清澈透明的小溪和迎風飛翔的白鴿。我微微閉上眼睛,清楚地看到了天堂。冰凌砌成牆壁,白雲鋪成房頂,霧靄織成紗縵,星星串成明燈。

在這裏,我的頭髮像沐浴後那樣清爽柔軟,我的肌膚像披着月光那樣清涼濕潤,我的心像濛濛細雨之中的花蕾,點綴着晶瑩的露珠,呷一口香茗,慢慢閉上眼睛,讓自己全身放鬆,輕快明亮的音樂鑽入耳中,祝英台女扮男裝與梁山伯在書院相會,天是那麼藍,風是那麼輕,一切都安寧而美麗,此時的音樂婉轉動聽,平靜和諧,它娓娓道出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友誼。音樂突然變得纏綿起來,夾着喜悦,陽光明媚的琴台上,英台送梁山伯書有“碧庵”的摺扇,梁山伯和祝英台互道心聲,訴説自己的愛意,他們約定中流瀉,充滿了喜悦與和諧,柔情似水。

濕了翅膀的蝴蝶,悲傷的在遍地頹敗的芬芳裏低旋淺洄。細密粘稠的葉隙間,透出微薄的晨光和殘滴的淚痕。蒼茫的羣山,隱約的樓台,恍如隔世的迷囂,在萋萋碧草中相互糾纏着伸入遠方,迎接忽陰忽晴的幽徑外飄來的花轎。喇叭、嗩吶的吹奏響徹浮雲,揉碎了一地的泥濘。身披紅色嫁衣的人兒,棄瞭望鄉的古鏡和相思木梳,帶着的,唯有一顆破碎凋零的心。豔麗的七彩霞帔,遮不住我枯瘦如葉的身;珠輝碧耀的鳳冠,掩不住冰冷成灰的容顏;鑼鼓聲聲的鳴響,喚不回決然歸去的心。蕭瑟的一丘青冢,孤立於悽悽的路旁。

喚住轎伕,輕挑垂簾,低笑,無語,淚卻潸然而下。山伯,你要英台印證明月亭台的誓言是嗎?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份至死不渝的真愛,勝於你我的生命,更勝於擺放眼前的榮華富貴。生不能同衾,死則同穴。在那暗黑的墓塚裏,只要我們柔韌的髮絲糾纏一起,就會將一切冷凜的世俗偏見隔開。生不能共連理,就在死後比翼雙飛,雙雙飛。突然,音樂變得急促起來,狂風驟雨般。梁山伯遭馬文才陷害,病死家中,祝父強逼祝英台嫁給馬文才,蒼天為之震怒,江水為之嗚咽,悽風苦雨中,祝英台悲痛欲絕,她偷偷逃走,去見梁山伯最後一面,看到的卻是一方孤墳,於是她自刎於梁山伯墳前。

音樂在此時哀怨悲傷,他們化蝶了!衝破了一切束縛,他們終於在一起了!誰也不能阻撓他們,他們得到了永恆的自由!音樂平靜緩和地流淌,陽春三月的媚麗風光中。.。.。.

《梁祝》聽後感 篇七

我喜歡音樂,音樂可以讓我的心情開朗。以往我聽音樂只是在那欣賞那樂器發出來的旋律和節奏,根本就不知道原來音樂裏面還有着情節和感人的故事,聽了王一博老師的講課後我才知道原來聽一曲音樂裏有這那麼多的知識,上了幾節課後我感覺自己現在聽音樂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還記得那天老師讓我們欣賞《梁祝》,以前就如老師所説的就會聽那段高潮部分根本就沒在意那裏面的內涵和動人的愛情故事。

現在我終於聽出了,原來小提琴代表着的祝英台和大提琴代表着的梁山伯互相應答着,像是在互訴情誼和離愁。這時能明顯的感覺到悲劇即將上演。如海潮湧來的管絃樂正式拉開了悲劇的帷幕,那渾厚、低沉、恐怖的樂音彷彿是強大的封建勢力在百般阻撓,逼迫一個弱小的女子放棄美好的追求,順從父母的旨意。此時小提琴代表的祝英台寧死不屈,與黑暗勢力抗爭到底。兩者的矛盾越來越激烈,直至樂曲的另一個小主題上演,矛盾才漸漸平息。樂曲緩緩奏出《樓台會》這一部分。大、小提琴像是在互訴心中的情誼,又像是在傾聽彼此的哀歎。音樂給人以悽婉的感覺。忽然樂曲疾走,好像在告訴我們這些聽眾:梁山伯因為過度悲傷而在絕望中帶着遺憾離開了人世。或許是祝英台也沉入了無盡的絕望。或許是祝英台早知道有一個並不盡人意,但也算是完美的結局在前方等候,她順從了父母的旨意。在迎娶過門途中,她停在梁山伯的陵前哭靈。我在小提琴幽婉的樂聲中聽見了祝英台悲涼、悽慘的哭泣聲;看見了那陵墓周圍深邃、荒誕的景象。突然一陣轟然巨響打斷了我的思緒,整首樂曲推向了最高潮。瞬間像是煙雲繚繞,兩顆終於自由的心緊緊相連。

一曲終了,而我的思考卻未停止。我回想着曲中呈現的一幕幕,心情更加沉重起來。

梁祝聽後感 篇八

《梁祝》聽後感

本學期,我選擇了《音樂鑑賞》課作為選修課。起初我選修這門課,也僅僅是因為覺得鑑賞音樂時上課時會很輕鬆,不用動腦子,不用寫字,只要用耳朵去聽就行。我的樂感很差,也不太懂得欣賞,可以説我對音樂是僅限於聆聽而已。但是不得不承認有時候當心煩意亂的時候,靜靜的聆聽音樂,心情就會好很多。我想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帶給人的有時候不僅僅是美感,還有精神的吧。 在《音樂鑑賞》課上,我們是以“聆聽”的方式進行學習的,聆聽是溝通的開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覺得老師就像是一個導遊,一直引導着我們直接面對音樂,體驗音樂,同時也給我們留有想像的空間,這使我們能夠很好的感受音樂、欣賞音樂。課上欣賞了幾部很著名很優美的歌舞劇,像《貓》、《歌劇魅影》、《媽媽咪呀》,既欣賞了有趣的故事情節,又欣賞到了優美動人的音樂。 在課後的時間,我自己查找了一些經典優美的音樂存儲在手機裏,沒事的時候就拿出來聽聽,音樂真的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因為你的心情會跟着它而起伏。 歡快的音樂會令你很輕快愉悦,悲傷的曲調會讓你忍不住陷入淡淡的憂傷。激揚的音樂會讓你充滿奮鬥的力量。在我所聽的音樂中,經常縈繞在我腦海中,最扣我心絃的還是經典的名曲——《梁祝》。

《梁祝》是一個美麗、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在我國可以説是家喻户曉。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也正是以其為創作背景。這首曲子是由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學生何佔豪和陳剛於1959年寫成並首演的。隨後人們根據需要將它改成了古箏協奏曲、古箏獨奏曲或者二胡獨奏曲等版本。梁祝作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的完美結合,不僅運用西洋協奏曲中的奏 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衝突,而且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使之既有交響性又有民族特色。。

在眾多的演繹版本中,我更偏愛小提琴版本的《梁祝》。二胡版本的《梁祝》總是使我的情緒籠罩在無邊無盡的哀怨、悽楚、悲涼的氛圍當中。也許是因着演奏樂器本身製作材料的緣故,又也許是受到想到二胡就會聯繫到《二泉映月》的心理作用的影響。我覺得《梁祝》雖然是悲劇,但這個故事以及演繹這個故事的曲子的本意與其説是在表達它的悽婉悲情,不如説是在表達人們對忠貞於愛情的讚美以及對美好愛情的希冀和追求。

細聽《梁祝》可以感受到,根據故事的發展,樂曲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優美的旋律從小提琴中流淌而出,讓你覺得彷彿置身於初春雨後藍天白雲,青草綠樹,鳥語花香的美景當中。一切都顯得恬靜而美好,這預示着梁祝二人即將開始的快樂生活。

第二部分,旋律瞬間加速,轉為活潑歡快的迴旋曲。這一段描述的是梁祝二人在求學途中相遇,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和三年同讀共玩的歡樂情景。在跳躍的旋律中,我的心跳也跟着加速了,同時也體會到梁山伯和祝英台在日復一日的交往中互相欣賞,以及祝英台對梁山伯產生的愛慕之意。當這一段迴旋曲後,音樂又逐漸變得舒緩而哀傷,這裏表現的是梁祝二人同窗三載長亭惜別的情景。此時我感受到了梁祝的不捨和依戀,彷彿聽到了他們絮絮地説着臨別時刻的叮嚀和相約再見時刻時祝英台內心的嬌羞又期盼的情。緊接着低沉的音響似乎在預示着悲劇即將發生。

第三部分開始旋律變得沉重而充滿緊張恐怖的氣氛。此時祝英台已回到家中,卻得知自己已被許配給官僚馬府少爺馬文才,英台進行了強烈的反抗卻以失敗告終。樂隊的和小提琴的完美配合讓祝英台惶惶不安的心情得以體現,同時也是對封建勢力的強烈控訴。隨後,樂曲變得舒緩起來,同時也充滿哀傷和無奈,如泣如訴。這一段表現的是梁祝“樓台會”的情景,梁祝二人互訴衷腸,但無奈造化弄人,內心充滿哀傷。接下去音樂急轉而下,變的悽苦哀怨,將祝英台得知梁山伯病故後的極度悲痛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小提琴的悽然之聲就像祝英台此時的絕望、無力的哭泣和內心暗暗做好的打算。接着鑼、鼓、管、弦齊鳴表現祝英台縱身投墳,全曲達到了最高潮,樂隊奏出讚頌的音調。讓人似乎看到了,祝英台毫不猶豫縱身投入墳墓的情景,看到了愛情的偉大。

第四部分,這一部分與第一部分相呼應,長笛以輕柔的力度、緩慢的速度,使音樂重新迴歸於安詳、寧靜的氣氛。長笛美妙的旋律,結合豎琴的滑奏,把人們引入了天堂仙境。在加弱音器的絃樂背景下,第一小提琴與獨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令人難忘的愛情主題,彷彿化為彩蝶的樑、祝在鮮花叢中翩翩起舞,訴説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

為了用心寫好這篇文章,我聽了很多遍《梁祝》。經過一學期的音樂鑑賞課的薰陶,在老師邊放音樂邊指點的教學方式下,我漸漸學會了根據曲子裏跌宕起伏的調子去判斷故事情節的發展,用心去聆聽去想象。對我來説,音樂是一門語言,它既可以表達想法,也可以表達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懂得鑑賞的人,必定要用心去聽。

我想,今後我會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去收集各種音樂文化資料,學習音樂知識,多聽、多看、多接觸優秀的作品,從而增長見識,並獲得更多美的感悟。最後,我想説:音樂是一種美好的特殊的聽覺藝術,不同的音樂形式就像是各式各樣的色彩,只有你接觸的越多、越廣,才會給我們在生活中增添色彩,使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因而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音樂。這就是我學習了《音樂鑑賞》課後最深的感受。

梁祝聽後感 篇九

我喜歡音樂,音樂能夠讓我的情緒開朗。以往我聽音樂只是在那欣賞那樂器發出來的旋律和節奏,根本就不明白原先音樂裏面還有着情節和感人的故事,聽了王一博老師的講課後我才明白原先聽一曲音樂裏有這那麼多的知識,上了幾節課後我感覺自我此刻聽音樂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還記得那天老師讓我們欣賞《梁祝》,以前就如老師所説的就會聽那段高潮部分根本就沒在意那裏面的內涵和動人的感情故事。

此刻我最後聽出了,原先小提琴代表着的祝英台和大提琴代表着的梁山伯互相應答着,像是在互訴情誼和離愁。這時能明顯的感覺到杯具即將上演。如海潮湧來的管絃樂正式拉開了杯具的帷幕,那渾厚、低沉、恐怖的樂音彷彿是強大的封建勢力在百般阻撓,逼迫一個弱小的女子放下完美的追求,順從父母的旨意。此時小提琴代表的祝英台寧死不屈,與黑暗勢力抗爭到底。兩者的矛盾越來越激烈,直至樂曲的另一個小主題上演,矛盾才漸漸平息。樂曲緩緩奏出《樓台會》這一部分。大、小提琴像是在互訴心中的情誼,又像是在傾聽彼此的哀歎。音樂給人以悽婉的感覺。忽然樂曲疾走,好像在告訴我們這些聽眾:梁山伯因為過度悲傷而在絕望中帶着遺憾離開了人世。或許是祝英台也沉入了無盡的絕望。或許是祝英台早明白有一個並不盡人意,但也算是完美的結局在前方等候,她順從了父母的旨意。在迎娶過門途中,她停在梁山伯的陵前哭靈。我在小提琴幽婉的樂聲中聽見了祝英台悲涼、悽慘的哭泣聲;看見了那陵墓周圍深邃、荒誕的景象。突然一陣轟然巨響打斷了我的思緒,整首樂曲推向了最高潮。瞬間像是煙雲繚繞,兩顆最後自由的心緊緊相連。

一曲終了,而我的思考卻未停止。我回想着曲中呈現的一幕幕,情緒更加沉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