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樑家河》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W

讀《樑家河》有感1

讀《樑家河》有感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書的封皮上印着習主席的這一段話,那麼習主席在樑家河的七年到底學到了什麼?帶着疑問我讀了這本《樑家河》。

《樑家河》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樹高千尺忘不了根”,講述了習主席40年後回到樑家河看望鄉親們和自己生產學習過的地方。第二部分以“窯洞里長滿了故事”為題,講述了習主席從最初的迷茫被動到堅定信念團結羣眾,帶領村民們打壩修田、建沼氣池、發展生產,同時不忘修身刻苦學習的事;第三部分以“一聲聲喊我小名”為題,講述了習主席當年的小夥伴們又從習主席身上學習到了了哪些人生大學問,進而提升了他們的人生境界,影響了他們的人生道路;第四部分以“我們走在陽光路上”為題,通過樑家河40多年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鄉親們的幸福生活,為讀者展現了樑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通過這本書,我瞭解了青年時代的習主席在樑家河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也曾迷茫過,但是他沒有繼續“逃離”,他變被動為主動,主動融入到羣眾中,學會了團結羣眾,紮根在人民中,從此便“立下了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

堅定了信念,就把這種信念轉變為動力,踏踏實實的帶領老百姓幹實事,打壩修田、建沼氣池,這些切實為老百姓謀福利的事情,不管有多苦、不管有多難,習主席總是幹在前面,求真務實,做行動上的巨人。

勞動之餘的讀書是習主席最大的愛好,他給自己提出了“一物不知,深以為恥”的要求。正是不停的讀書、看報、學習,充實自己,使得在後來的生產實踐中,就能通過“想辦法巧幹,避免苦幹”的靈活變通去解決問題。不停的讀書、思考,“讀書、修身”,這些在後來的“齊家、治國、平天下”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通過《樑家河》一書,做為新時代的共產黨員,我們要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學習習主席那堅定信念、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心繫百姓、為民造福的不變初心;埋頭苦幹、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勇於開拓、攻堅克難的創新精神;學以修身、學以致用的進取精神。並把這種精神,落實到自己的工作中,沉下心來踏實工作,認真服務支撐好基層工作,全力完成公司的收入保衞戰。

讀《樑家河》有感2

紀實文學《樑家河》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回樑家河的生動場景及40多年來對樑家河鄉親們的綿綿深情和關心牽掛,講述了他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等發展生產的為民情懷以及刻苦學習、不忘修身的勵志故事,讓讀者深刻認識到青年習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長,在窯洞裏讀書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實幹中逐步樹立“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理想信念,通過描述樑家河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鄉親們的幸福生活,為讀者展現了樑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培根曾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從“樹高千尺忘不了根”“窯洞里長滿了故事”“一聲聲喊我小名”和“我們走在陽光路上”四個部分中,我讀到了天降大任於斯人前的痛苦與磨難、奮鬥與拼搏、智慧與擔當,更找尋到了作為一名知識青年、一名公務員的職責之所在、使命之所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幹部就是新時代的新知青,我輩要接好歷史的“接力棒”,在自己的基層崗位去施展抱負、建功立業、實現人生價值。
1955年毛澤東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特殊的時代背景造就了這羣特殊的存在,為了緩解就業壓力,他們的選擇不僅僅是一種無奈,更多自主作出這種選擇的人體現的是一種無私奉獻、一種為民情懷。這點,是我們這些公職人員特別需要學習的。
都説時勢造英雄,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大背景下,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做貢獻的機會。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我身在改革開放以後,沒有體驗過那個物質極端匱乏的時代。和成長在那個年代的他們相比,物質上我們這一輩有極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也有着更多的選擇。我們這些成長在新時代的青年,以什麼樣的姿態去面對當前這個嶄新的同時又充滿挑戰的新的時代,以什麼樣的付出去回報這個我們成長成才的和平富足的新時代,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古有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1969年來到延安,1975年離開陝西,七年的知青歲月,帶走的是在艱苦環境下磨練出的堅強意志,留下的是對這片黃土地深沉的愛。近日,拜讀了紀實文學《樑家河》,隨着習總書記走訪樑家河的腳步,一起去領會了屬於那個年代獨有的珍貴的回憶。

讀《樑家河》有感3


  “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裏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裏,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紅色紙張特別標註的話語,可以看出陝北高原對於習總書記的特殊意義,在他一生的事業中沒有一刻不惦念着這個陝北高原的小村莊。《樑家河》這本書講的是1969年1月,15歲的習近平響應“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來到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樑家河村插隊,到1975年10月,22歲的習近平考上大學離開樑家河村這七年知青歲月的心路歷程。這七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人生中最艱辛、最困難、最迷茫的時期,也是其成長成熟的重要階段。初到延安,面對簡陋的環境, 對革命聖地的美好想象被現實擊得粉碎,溝岔縱橫的村莊、高強度的勞動、城鄉之間的差距,都使他萌生退意。但樑家河的淳樸使他沒有被困難壓倒,在懂得了“黃土地養育了他的父輩,也一定會以寬大的胸襟接納他”時,他開始熱愛這片土地,他用他的智慧、勤勞、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敢於實踐的行動力為我們譜寫了一名基層幹部應具備的素質,時刻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村幹部要“一碗水端平”,要做行動上的巨人,要想辦法巧幹、避免苦幹,幹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每一件事他都身體力行,當他離開樑家河時,也不忘規劃未來的樑家河。他説過了,也做到了。今日的樑家河已不再是昔日靠肩挑水、靠腿走路、靠天吃飯、山道彎彎、塵土飛揚的小村莊,當地的人們發展起了旅遊,成立了合作社,放下了鋤頭,坐在了辦公桌前,住上了樓房。村裏的人都説:“聽近平的,準沒錯”。
  讀完該書,感觸頗深。首先就是喜歡讀書。 “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賢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書,把羊圈在山坡上,就開始看書。一點一滴積累,並不覺得農村七年的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便是那時候打下來的。”習總書記對於知識的熱愛,成為樑家河津津樂道的故事。來到農村,帶的是兩箱書籍,閒暇之餘,看的是各國專著,從書籍中尋找問題與答案,勤于思考,即使最艱苦的環境,仍然點着煤油燈看書,眼界並沒有因為身處農村而有所限制,堅持從書本中充實自己,認識社會,尋找出路。以自己所學,帶領樑家河走出困境,轉變生活。
  其次,要有家國情懷。優良的家風傳承也潛移默化的影響着習近平,古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使他逐漸走出個人小我的境界,《共產黨宣言》讓他對共產主義有了更加明確清晰的認識,確定了人生方向和目標。經過曲折的努力,他成功入黨,成為大隊黨支部書記,在大多數知青都返城後,他也並不感到迷茫,心甘情願留下來為為農民做事情,改善百姓生活。與最底層羣眾水乳交融的共同生活,總書記深刻了解了中國農民的需求、期盼和願望,培養了總書記與人民羣眾的深厚感情,培育了總書記“修身齊家治天下”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鴻鵠大志。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寫道:“細想過來,每個人的生活也同樣是一個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為他那個世界的存在而戰鬥。”我們每一位黨員,心中都葆有“樑家河”式的初心,不忘本色、本源、本根,一直為心中的夢想而奮鬥。

每位中國人的心。 

讀《樑家河》有感4

習近平主席説: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越讀此書,越被感染那種求真務實、格物致知的情懷感染,就像涓涓小溪滋潤心田。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思考”。 而現今網絡發展迅速,各大視頻網站層出不窮,快速湧入各行各業的工作和學習中,充實着人們的生活,影響着人們的價值觀,使得人們缺少對現今的思考,影響生活正常的工作學習。這就像“快餐”文化,缺少本質,只有表面。所以我認為《樑家河》精神正是當代青少年需要的養分。我們不能享受現在美好物質生活而忘記曾經多少人的努力奮鬥才有的今天。 

“一物不知,深以為恥”,求知若渴,不斷從書籍中汲取營養,增長知識凝練智慧,人和人本身並無太大區別,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把時間用在不同的事情上,有的人把時間用在了不斷學習提升自身能力上,有的人把時間用在日常娛樂歡快身心上,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人們因為選擇的不同而漸漸產生了差距。 

現如今我們在工作中,壓力太大,瑣事太多,難免遇到挫折、委屈,也有身累心累、堅持不住、心灰意冷的時候,但是讀了《樑家河》這本書後,讓我從中汲取了苦而彌堅、克難奮進的精神力量。 

上世紀六十年代,習總書記在陝北延安樑家河那樣一個艱苦的山溝溝裏,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精神戰天鬥地,一干就是七年。 

今天的工作環境條件,遠遠好於過去樑家河的那個條件。作為一名會計工作人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崗位,我一定會堅持理想信念,在有限的時間裏,做更多的實事好事。 

“陝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鄉”,習主席在樑家河留下了魂,留下了根,留下了信念 樑家河,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一個把心留住的地方,一個讓人嚮往的地方。這不在於“樑家河”這個地方,任何一個我們奮鬥過的地方都是我們自己的“樑家河”。 

讀《樑家河》有感5

《樑家河》一書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樑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及深刻感悟。我從書中深切的感受到了習總書記青年時在逆境中成長,在窖洞裏讀書求知,吸取精神力量,在實幹中樹立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理想信念的歷程 。
青年習近平在樑家河村這所社會大學裏度過了人生最寶貴的七年的青春。在這七年裏,從一開始的迷茫彷徨,到快速的融入農民生活,再到後來帶領村民投入到樑家河的建設發展中,他將所有的熱情毫無保留地留在了那片黃土地上。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青年習近平在樑家河帶領羣眾幹實事謀發展的那些細節。青年習近平帶領村民打壩修田,建沼氣池,辦鐵業社,縫紉社,磨房.......件件都是為人民謀幸福的事。面對生活上的困難,政治環境的束縛,他沒有抱怨沒有退縮,實實在在的為當代中國所有的青年詮釋了選擇與擔當,詮釋了奮鬥也是一種幸福。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都會經歷不少的挫折,一個人的一生中,絕對不會是一帆風順,當遇到困難時,不應該逃避或視而不見,應該為了理想敢於向命運挑戰,樂觀向上,勇敢的奮鬥。
樑家河裏的青年習近平心中裝着人民,不計自身利益為人民解難題辦實事,時刻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思想深處把羣眾當親人,秉承一心為民的情懷,這種情懷最無私,最受人尊重,讓我們肅然起敬,值得我們深刻學習。從我們要向習總書記學習成長的過程中,為自己樹立一個堅定的人生信念,用信念的力量為我們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涓涓細流,匯成江河。如果全社會的人都在努力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全社會的各行業就會蓬勃發展。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就是一種奉獻精神,就是為社會的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我們要從《樑家河》中吸取前進動力,立足自身崗位,在平凡的崗位上踏實努力工作,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讀《樑家河》有感6

最近,警營颳起了一陣“讀書熱”,這本書封面非常簡單,由2015年習總書記回到樑家河和老朋友親切交談底照,紅底的書面上印着《樑家河》。然而翻開這本看似簡單普通的書,你會發現那一百多頁的文字有着神奇的吸引力,那娓娓訴説的故事,似乎穿越了一個時代,在向我們傳遞着什麼。

《樑家河》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樑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及深刻體會。從樑家河走來,他肩扛父親的囑託,牢記“孃的心”;在西去列車的窗口,他從容地笑對磨難,任夢想穿越八百秦川;一孔窯洞成了他的棲身之所,兩箱書籍是他最好的夥伴,在這裏要過“四關”吃“三團”等等。所以後來總書記説:“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為了戰勝困難,他背上委屈與隱忍,不忘信仰,不棄初心。

哲學家曾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需要有一點精神”。什麼是精神呢?往大了説,是一種“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民族責任感;往小了説,也許就是一點正義感,一點腳踏實地的工匠之心,一點承受委屈的擔當。就如同這本《樑家河》中總書記説“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裏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裏,永遠都是黃土地的兒子”。

不論是書中還是書外,不論是虛構的人物還是現實中偉人,他們都有一個相似的特徵,那就是一顆承受委屈、耐住寂寞的匠心。一直以來,人們都把“警察”和“堅強”聯繫起來,是的,警察必須堅強,因為身上有責任,肩上有擔當。多少的辛酸苦辣,多少的未知危險,多少的不眠之夜,多少的緊張忙碌,為的是讓罪犯聞風喪膽,讓百姓安居樂業。穿上警服,他們是人民的公僕,沒有任何特權,而是多了一份責任;脱下警服,他們和普通人一樣,只是這城市裏普通的一員,有父母,有兒女,有自己柴米油鹽的生活瑣碎。面對誤解,面對謾罵,面對拳腳相加,平凡的警察們默默忍受着委屈,即使經歷磨難和遭受無盡的不平,他們想好好幹一場,做一個地地道道的“老陝”。這正是一種最樸素的情懷,那就是:不忘信仰、不棄初心。

鐵肩擔道義,肝膽寫忠誠。風潮洶湧,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需策馬加鞭。一個人對平凡的工作赤誠專注,對所從事的職業精益求精,這就是匠心。還是千千萬萬的無名警察,都用忍耐與奉獻撐起一片天,用初心守衞一方田!

讀《樑家河》有感7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習近平總書記在樑家河插隊足有七年,是當年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七年的艱苦歲月,鍛鍊了他鐵一般的信仰;七年的艱苦歲月,磨鍊了他百折不撓的意志;七年的艱苦歲月,培養了他一心為民的羣眾情懷。

 讀了《樑家河》,滿滿地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平易近人、心繫羣眾的高尚情懷,堅韌不拔、為民造福的精神,求真務實、攻堅克難的品格……

學習樑家河,學習習近平同志堅韌不拔、“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品格。文革時期,習仲勛同志受到錯誤的批判,影響了子女的入團入黨,習近平百折不饒,寫了八次入團申請,成為共青團員;寫了十次入黨申請書,積極向組織靠攏,最終成為光榮的共產黨員,迎來了政治生活中的曙光。

學習樑家河,學習習近平同志平易近人的風格。習近平在北京長大,插隊在貧瘠的陝北黃土高原,這裏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都非常艱苦。插隊期間,他住的地方成了樑家河村的中心,鄉親們來串門,談天説地,他融進了樑家河,是樑家河的一分子。

學習樑家河,學習習近平同志愛看書、追求真理的品質。總書記深知,知識改變命運,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想盡辦法借到書,用自制的煤油燈看書至深夜,直到把臉燻黑,吐出的痰成了黑色。這讓我們今天的人們有些慚愧,我們有多少人能夠挑燈夜讀呢?習近平同志把讀書當成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追求,一種境界。

學習樑家河,學習習近平同志真抓實幹的精神。在消極等待和為民辦事之間,他選擇了為民辦事。為了給樑家河打壩,他克服了重重困難,幹成了樑家河祖祖輩輩不敢想、不敢幹的事情。而今,壩地仍然是樑家河最好、平整的土地,這是樑家河人民的一筆財富,也是習近平真抓實幹的鑑證。他還帶領樑家河人民建立了沼氣池、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磨房,搞活了樑家河的經濟。習近平帶領樑家河人民挖了一口甜水井,如今人民還在飲用,讓鄉親們念念不忘,難以忘懷,真是“吃水不忘挖井人!”

《樑家河》的語言樸實,感情真摯,是我們接受靈魂洗禮,加強黨性修養的好教材。我們要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的為民情懷、擔當意識、奮鬥精神,以習近平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堅守本色,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只爭朝夕認真工作,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Tags:有感 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