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梁祝聽後感(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33K

梁祝聽後感(通用多篇)

梁祝聽後感 篇一

我想必須有不少同學寫《梁祝》的聽後感,網上也有許多關於這個作品的鑑賞,相信教師看過的圍繞這首曲子寫的文章不勝枚舉。有同學勸我另選題材,我有猶豫過,但最終仍舊未改變決定。我憧憬感情,所以我對《梁祝》有着特殊的熱忱。

《梁祝》這首曲子是由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學生何佔豪和陳剛於1959年寫成並首演的,是小提琴協奏曲。隨後人們根據需要將它改成了古箏協奏曲、古箏獨奏曲或者二胡獨奏曲等版本。

眾多的演繹版本中,我更偏愛古箏獨奏版本的《梁祝》。二胡版本的《梁祝》,也許是因着演奏樂器本身製作材料的緣故,又也許是受到想到二胡就會聯繫到《二泉映月》的心理作用的影響,總是使我的情緒籠罩無邊無盡的哀怨、悽楚、悲涼的氛圍當中。我覺得,《梁祝》雖然是杯具,但這個故事以及演繹這個故事的曲子的本意與其説是表達它的悽婉悲情,不如説是表達人們對忠貞於感情的讚美以及對完美感情的希冀和追求。而古箏這種樂器,發出來的聲音較二胡更加潤滑、更加渾厚,聽起來讓我感覺更加悦耳、舒服,也更有感慨。所以,我認為以古箏彈奏《梁祝》更能表達其意。協奏版本的《梁祝》,經過獨奏和樂隊協同能夠演繹更多的場景,表達不一樣的情感,聽起來是最有感覺的,可是我很多人都欣賞過,就不再重複協奏版本的分析,轉而嘗試對古箏獨奏版本進行分析。

獨奏版本存某些缺陷,故事情節只能經過較為單調的高音低音、快板慢板方式來表達。

曲子伊始,演奏者利用古箏的低音緩慢拉開了故事的序幕,那裏我聯想到的是嫩綠的草叢和散發着淡淡香氣的鮮花風中搖曳生姿,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緊湊的高音引出了祝英台的出場,雖然男扮女裝,但仍舊難掩其楚楚動人的姿態。絃音出現一小段滑音,好似表達祝英台和梁山伯邂逅的美妙情懷。隨後音樂節奏放慢,渾厚的絃音娓娓道出梁祝二人草橋結拜的過程。繼而主旋律不緩不急地奏出,時而伴隨着輕快、調皮的高音,反映了梁祝同窗共讀、同享喜憂的生活。活潑的音樂漸漸消退,隨之而來是輕而慢的絃音,猶如十八相送英台欲語還休的壓抑心境。之後音樂先是低沉陰暗,後則表現為高音和加快的節奏,刻畫了英台被逼婚但不屈反抗的精神。緊之後的時而單音調斷斷續續、時而連音連綿,宛若樓台會中梁祝相互傾述愛慕之情。隨後音樂出現高音連續,偶爾伴隨着單音調的出現,激昂果斷,表現了英台哭靈並跳入墳內的情景。最終音樂一轉,音調宛若兩隻從墳中飛出的蝴蝶,故事由此完美的想象中結束。

此前,為了用心寫好這篇文章,我聽了很多遍《梁祝》――因為個人的樂感很差,不會打節拍,不會唱歌,也不太懂得欣賞。這也是我選這門課的原因。經過一學期的音樂鑑賞課的薰陶,黃教師邊放音樂邊指點的教學方式下,我漸漸學會了根據曲子裏跌宕起伏的調子去確定故事情節的發展,用心去聆聽去想象。對我來説,音樂是一門語言,它既能夠表達想法,也能夠表達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懂得鑑賞的人,必定要用心去聽。

《梁祝》聽後感 篇二

《梁祝》聽後感

我想一定有不少同學寫《梁祝》的聽後感,網上也有許多關於這個作品的鑑賞,相信老師看過的圍繞這首曲子寫的文章不勝枚舉。有同學勸我另選題材,我有猶豫過,但最終仍舊未改變決定。我憧憬愛情,所以我對《梁祝》有着特殊的熱忱。

《梁祝》這首曲子是由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學生何佔豪和陳剛於1959年寫成並首演的,是小提琴協奏曲。隨後人們根據需要將它改成了古箏協奏曲、古箏獨奏曲或者二胡獨奏曲等版本。

在眾多的演繹版本中,我更偏愛古箏獨奏版本的《梁祝》。二胡版本的《梁祝》,也許是因着演奏樂器本身製作材料的緣故,又也許是受到想到二胡就會聯繫到《二泉映月》的心理作用的影響,總是使我的情緒籠罩在無邊無盡的哀怨、悽楚、悲涼的氛圍當中。我覺得,《梁祝》雖然是悲劇,但這個故事以及演繹這個故事的曲子的本意與其説是在表達它的悽婉悲情,不如説是在表達人們對忠貞於愛情的讚美以及對美好愛情的希冀和追求。而古箏這種樂器,發出來的聲音較二胡更加潤滑、更加渾厚,聽起來讓我感覺更加悦耳、舒服,也更有感慨。因此,我認為以古箏彈奏《梁祝》更能表達其意。協奏版本的《梁祝》,通過獨奏和樂隊協同能夠演繹更多的場景,表達不同的情感,聽起來是最有感覺的,但是我很多人都欣賞過,就不再重複協奏版本的分析,轉而嘗試對古箏獨奏版本進行分析。

獨奏版本存在某些缺陷,故事情節只能通過較為單調的高音低音、快板慢板方式來表達。

曲子伊始,演奏者利用古箏的低音緩慢拉開了故事的序幕,在這裏我聯想到的是嫩綠的草叢和散發着淡淡香氣的鮮花在風中搖曳生姿,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緊湊的高音引出了祝英台的出場,雖然男扮女裝,但仍舊難掩其楚楚動人的姿態。絃音出現一小段滑音,好似在表達祝英台和梁山伯邂逅的美妙情懷。隨後音樂節奏放慢,渾厚的絃音娓娓道出梁祝二人草橋結拜的過程。繼而主旋律不緩不急地奏出,時而伴隨着輕快、調皮的高音,反映了梁祝同窗共讀、同享喜憂的生活。活潑的音樂漸漸消退,隨之而來是輕而慢的絃音,猶如十八相送英台欲語還休的壓抑心情。接着音樂先是低沉陰暗,後則表現為高音和加快的節奏,刻畫了英台被逼婚但不屈反抗的精神。緊接着的時而單音調斷斷續續、時而連音連綿,宛若樓台會中梁祝相互傾述愛慕之情。隨後音樂出現高音連續,偶爾伴隨着單音調的出現,激昂果斷,表現了英台哭靈並跳入墳內的情景。最後音樂一轉,音調宛若兩隻從墳中飛出的蝴蝶,故事由此在美好的想象中結束。

此前,為了用心寫好這篇文章,我聽了很多遍《梁祝》——因為個人的樂感很差,不會打節拍,不會唱歌,也不太懂得欣賞。這也是我選這門課的原因。經過一學期的音樂鑑賞課的薰陶,在黃老師邊放音樂邊指點的教學方式下,我漸漸學會了根據曲子裏跌宕起伏的調子去判斷故事情節的發展,用心去聆聽去想象。對我來説,音樂是一門語言,它既可以表達想法,也可以表達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懂得鑑賞的人,必定要用心去聽。

《梁祝》聽後感 篇三

小時候就聽説“梁祝”是人間難得的故事,但那時卻不知道和所謂難得,帶自己慢慢長大,才知道,那種難得就是真正的愛情,是人間難得愛情,直到上了這門音樂欣賞課才懂得:雖然梁祝的愛情故事是個悲劇,但是劇作者仍把希望留給人間,讓他們雙雙化成蝴蝶,在和煦的陽光中飛舞,享受着愛情的愉悦,並且子孫繁衍,千古流傳。

聽着曲子,不由得想到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奇遇和感情所處,它們的故事的每個情節都那麼真實感人,都讓人覺得那才是人間最幸福的愛情,是人間最真摯的情感,聽着這首曲子,我們的每個人都像是身處在其境,想不感動都很難,想不動情都很難,心隨着曲子波動,思想隨着曲子跳動,我們的感覺真的很激動,很激動,但我們不得不為他們的最終結果而惋惜,而欣喜,惋惜的是,多麼完美的一對竟然最後難逃這一劫,最終還是雙雙死去;欣喜的是,這一對情侶最終死也死在了一塊,他們不能夠一起做人,就雙雙的華為了蝴蝶……

梁山伯和祝英台為什麼“化”成的是蝴蝶,而不是其他飛禽走獸或寵物呢?原因是,蝴蝶是我國傳統的吉祥物,他象徵着和平、自由、愛情和幸福,他代表着人們對於真愛的渴求和稱頌。

人們喜愛蝴蝶,和平的環境是第一位。在炮火連天、血肉橫飛的戰爭狀態,人們哪有心情去欣賞美麗的蝴蝶!性命都旦夕不保,自由、愛情和幸福均無從談起。編寫故事的人希望梁山伯和祝英台永遠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獲得自由和新生,享受愛情和幸福。故事中,梁山伯與祝英台為了自己的所愛雙雙化為蝴蝶,他們沒有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尋到自己的真愛,所以他們寧肯離開人間選擇死亡而尋找自己的愛情。

梁祝聽後感 篇四

小時候就聽説“梁祝”是人間難得的故事,但那時卻不明白和所謂難得,帶自我慢慢長大,才明白,那種難得就是真正的感情,是人間難得感情,直到上了這門音樂欣賞課才懂得:雖然梁祝的感情故事是個杯具,可是劇作者仍把期望留給人間,讓他們雙雙化成蝴蝶,和煦的陽光中飛舞,享受着感情的愉悦,並且子孫繁衍,千古流傳。

聽着曲子,不由得想到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奇遇和感情所處,它們的故事的每個情節都那麼真實感人,都讓人覺得那才是人間最幸福的感情,是人間最真摯的情感,聽着這首曲子,我們的每個人都像是身處其境,想不感動都很難,想不動情都很難,心隨着曲子波動,思想隨着曲子跳動,我們的感覺真的很激動,很激動,但我們不得不為他們的最終結果而惋惜,而欣喜,惋惜的是,多麼完美的一對竟然最終難逃這一劫,最終還是雙雙死去;欣喜的是,這一對情侶最終死也死了一塊,他們不能夠一起做人,就雙雙的華為了蝴蝶……

梁山伯和祝英台為什麼“化”成的是蝴蝶,而不是其他飛禽走獸或寵物呢?原因是,蝴蝶是我國傳統的吉祥物,他象徵着和平、自由、感情和幸福,他代表着人們對於真愛的渴求和稱頌。

人們喜愛蝴蝶,和平的環境是第一位。炮火連天、血肉橫飛的戰爭狀態,人們哪有心境去欣賞美麗的蝴蝶!性命都旦夕不保,自由、感情和幸福均無從談起。編寫故事的人期望梁山伯和祝英台永遠生活和平的環境中,獲得自由和新生,享受感情和幸福。故事中,梁山伯與祝英台為了自我的所愛雙雙化為蝴蝶,他們沒有那個混亂的時代尋到自我的真愛,所以他們寧肯離開人間選擇死亡而尋找自我的感情。

《梁祝》聽後感 篇五

很早就聽説過樑山伯與祝英台之間純潔的愛情故事,昨天晚上,在網上欣賞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心裏就有了更多的感受。

全曲選用梁祝故事中的三個主要情節:相愛、抗婚和化蝶,作為音樂的三個部分。表現出青年男女的忠貞愛情和對封建宗法禮教的控訴、反抗。

前奏響起,在輕柔的背景下傳來了優美的引子音樂,好像一隻竹笛在自由歌唱着風和日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秀麗景色,既渾厚又不太明亮的音色,使我深深的陶醉在如此清麗的前奏旋律中。彷彿看見了各種鳥棲息在樹枝上,呼朋引伴地發出清脆的鳴叫聲,湖水隨着微 風盪漾起層層漣漪,我台在草橋亭畔雙雙結拜的場景,它以優美的小提琴聲為中心,向人們詮釋了一個純潔愛情的真諦。儘管這個旋律對於每個人來説都很熟悉,但卻能帶給我們無盡的遐想,每一個音符彷彿都經過了夕陽的點染,閃爍着清逸的光芒。很快,主部通過連接部進入到副部主題,描述的是粱山伯與祝英台同窗三年,同學同樂的歡樂的心情,把人們的心帶入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意境中,彷彿也與粱山伯與祝英台共同分享着同窗之歡。但是,似乎凡事都有不測風雲,總是這樣甜盡苦來,梁祝長亭惜別的依戀情景突地撞進了我的腦海中。在四處林蔭的小道上,兩個年輕人的手卻遲遲不肯鬆開。因為他們知道,這一鬆,就不知道何時才能重逢。在他們的心中,始終有個堅定的信念,他們的愛情不會中斷,他們要為自己的愛情負責。強烈的顫音結束了這場離別,它以自身深沉渾厚的獨特音色預示着不祥的徵兆即將來臨,各種震竟有些痴 了,心隨着音樂的起伏而起伏着。前奏旋律過後是梁山伯與祝英音、三連音、四連音生動地訴説了祝英台在失去梁山伯後的惶恐不安與痛苦,旋律的抑揚頓挫像是暴風雨的來臨之前大海上波濤洶湧的場面。音色隨着猛烈的配音變得越來越厚重,使我的腦子一片混亂。終於,在一大串的鋪墊後,祝英台抑制不住內心的痛苦,進行了抗婚,連續的重音充分表現了祝英台英勇的反抗精神,嚮往破除封建宗法禮教,獲得現實主義的心聲。從側面反襯了惡勢力的兇狠殘暴。很快,一段悽美的音樂侵入我的耳朵,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梁祝樓台相會,互訴鍾情的情景。緊接着,樂曲急轉直下,以急板和散板的表現祝英台在梁山伯墳前向蒼天控訴,並運用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中板,緊拉慢唱的手法,把樂曲推向了全曲中的最高潮,在奏完最後一段後,樂聲齊鳴,祝英台縱身投墳。我不禁為祝英台悲慘的命運感到可惜。最後,序奏主題再現,沖刷着之前所有的黑暗,又帶給人們一種迴歸自然的感覺,讓我看見祝英台和梁山伯的靈魂在天宇下花成蝴蝶,在蒼穹中悽然地飛舞。這樣的尾聲把聽眾引到一個傳説中去,體會一次美好的藝術享受。

這種美好也許就是真正的愛情吧,它不需要任何物品的點綴,也不要用任何海誓山盟來擴張,它只是一種清新甜逸的愛,散播在每個人的心靈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