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立春節氣的由來及風俗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68K

立春節氣的由來及風俗新版多篇

春節氣養生食品 篇一

1、蜂蜜

中醫認為蜂蜜味甘,進入脾胃二經,能補氣潤腸通便。春天氣候多變,天氣寒冷温暖,人容易感冒。蜂蜜是春天最理想的補品,因為它含有多種礦物質、維生素和清肺解毒的功能。

2、韭菜

春天氣候不同,需要保持陽氣。韭菜最適合人體陽氣,被稱為天然的偉哥。韭菜含有揮發油、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具有健胃、清爽、強腎的作用。春韭菜是最好的韭菜,味道特別美味。

3、菠菜

菠菜是一年四季都有的蔬菜,但最好是春天。春菠根紅葉綠,鮮嫩異常,最美味。春季上市的菠菜有利於解毒和防止春季乾燥。中醫還認為菠菜又甜又涼,可以養血、止血、收陰、潤燥。由於菠菜含有較多的草酸,阻礙了鈣和鐵的吸收。吃菠菜時,先用沸水燙一下,撈出再炒。

4、甘蔗

歸肺、胃經、甘甜涼的青皮甘蔗是清肺熱的最佳食物之一。除了豐富的糖和水,它還含有大量維生素和其他對人體新陳代謝非常有益的物質。在南方,人們習慣於用它來煮各種糖水。甜而花香的汁液使秋天更美麗。

5、荸薺

無論菱角是水果還是蔬菜,我們只關心它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健康。清肺熱解毒是其最大的功效,清脆多汁的季節性菱角在蔬菜和甜點方面同樣受歡迎。

6、石榴

石榴具有濃郁的異國風情。它是一種適合維持身體健康的好成分,因為它進入肺部、腎臟和大腸經絡,生津止渴,收斂固澀。此外,石榴不同於其他水果,因為它需要我們仔細對待珊瑚紅色的水果,這這一刻充滿童心。

立春的養生食譜 篇二

1、豬肝綠豆粥

新鮮豬肝80克,粳米80克,綠豆50克,食鹽、味精各適量。先將綠豆、粳米洗淨同煮,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慢慢熬,八成熟之後,再將切成片或條狀的豬肝放入鍋中同煮,煮後加調味品。此粥補肝養血、清熱明目、美容潤膚,可使人容光煥發。特別適合於視力減退、面色蠟黃、視物模糊的體弱者,同時,它對患慢性腎炎、水腫的人亦有較好療效。

2、桑葚粥

糯米30克,桑葚30克(鮮桑葚60克),冰糖適量。將桑葚與糯米同煮,待煮熟後加入冰糖。該粥可補肝養血、明目益智。適合於肝腎虧虛引起的頭暈眼花、耳鳴腰痠、失眠多夢、鬚髮早白等症。

3、枸杞粥

需要枸杞子25克,粳米50克。先將粳米煮成粥,然後加入枸杞子,煮熟即可食用。枸杞明目,該粥可滋補肝腎,使目光明亮。特別適用於頭暈目澀、耳鳴、腰膝痠軟等症。肝炎患者服用此粥,具有促使肝細胞再生的功效。

4、決明子粥

粳米50克,炒決明子10克,冰糖適量。先將決明子炒至微黃,取出待冷卻後熬汁。然後,用其汁和粳米同煮,煮熟後加入冰糖,即可食用。該粥明目、清肝、通便。對於目赤紅腫、高血壓、怕光多淚、高血脂、習慣性便祕等症,效果明顯。

立春養生要點 篇三

1.沐浴滌塵

立春時搶佔最佳時空點,使用五種草藥煎水沐浴,可以使五種草藥中的五氣藉助立春天地陽氣發動、互動的強大力量,對我們的身識進行推動、温煦、清理,達到清靜身心、健康身心的效果。

古代典籍《雲笈七鑑·卷四十一雜法部》中記載:“《黃氣陽精三道順行經》雲:上學之士,服日月皇華金精飛根黃氣之道,當以立春之日清朝,煮白芷、桃皮、青木香三種,東向沐浴。”

立春之日的清晨,可以用白芷、桃樹皮、扁柏葉、零陵香、青木香適量煎水洗澡。像一家人洗澡,可以各用半斤,熬一大鍋,這樣就可以利用五種植物的香氣,藉着立春的那一剎那之間,由外及內,與天地能量一起震動、發動、啟動。那一刻,使五種植物的能量透過自己的體表能夠進入到體內,由外及內清理身識。立春早上,向着東方,在禮敬太陽、禮敬東方紫氣之後,再開始洗澡。為什麼要如此沐浴呢?為什麼立春要用白芷、桃皮、青木香三種?實際上也預示着三生萬物。

2.立春根治寒濕之病

《黃帝內經·靈樞·歲露論》曰:“其以晝至者,萬民懈惰而皆中於虛風,故萬民多病。虛邪入客於骨而不發於外,至其立春,陽氣大發,腠理開,因立春之日,風從西方來,萬民又皆中於虛風,此兩邪相搏,經氣結代者矣。”

對於醫生或者養生愛好者,如果能夠把握好立春這一天,則會有非常好的療效。凡是存在濕邪侵入到體內關節骨胳和肌肉情況的,例如關節炎、肌肉痛、腰肌勞損、肩周炎等病症,經歷了秋天和冬天以後,治療的難度會比較大。特別是立秋立冬以後受寒的,即使經過治療,骨節寒痛表面看起來好像是治好了,其實濕邪仍難以完全透發於外,裏面仍然會殘留晦氣。所以應當把握好立春這一天,運用相應的方法,祛除體內的寒氣,例如温泉泡浴、藥袋浸浴、桑拿藥蒸等。

3.防風邪致病

朱自清的散文中形容春風説:“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風怡人,但是也多變,在多風的春天,需要注意防止風邪致病。人體的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風、寒、暑、濕、燥、火會乘虛而入,導致人體發生疾病,這種情況下的六氣是不正之氣,所以又稱為“六邪”。

傳導、幅射、對流是各種能量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而風是其中最強大的媒介。《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風邪是多種疾病的誘發因素,而其他五邪(寒、暑、濕、燥、火)往往是依附於風邪來襲擊人體的。

尤其是在立春節氣,風邪能通過侵犯體表,使毛孔打開而進入人體,特別容易攻擊人體陽氣聚集的部位,如背部、頭部、上肢等。如果風邪竄到人體表面,會引起蕁麻疹、皮疹、皮膚瘙癢等問題;如果竄到頭部,就會使人頭痛,整天發睏;如果竄到關節上,會引發關節疼痛;如果竄到肌肉裏,就會導致肌肉痠痛,等等。所以,很多人在春季裏容易感覺到腿重、乏力。

防風邪致病,平日要注意防風避風,適時增添衣物,夜間一定要關好門窗;通過修身和養生的實踐,主動提升體表的衞氣,是最佳的防治方法。再者,要適當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量,以增強人體抵抗力。沐浴或者泡腳後,要及時穿好衣服,避免被風邪襲擊。

4.夜卧早起

立春以後就可以比冬季時睡得晚一點。如果在冬季時晚上九、十點就睡,那麼在春季可以到十點、十點半再睡,睡覺前最好堅持調息靜養一段時間,最晚也要在晚上十一點之前上牀睡覺。早晨可以比冬季時起得早一些,六點鐘起牀,到户外去散散步,並做一些體能鍛鍊。

有一部分人一到春天,經常會睡到半夜就醒來,好半天睡不着,到了早上反倒困得起不來牀。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肝臓氣血不足。到了春天,人的陽氣與氣血都是從裏往外調動。陽氣白天行於外,晚上歸於內,如果肝血充盈,到了晚上陽氣容易蟄伏起來,人的睡眠就會比較好;如果肝臓的氣血不足,氣的推動力弱而造成血不歸經,那麼陽氣就找不到藏身之處,到了晚上人就會睡不着覺,或是睡着了也容易醒。而到了清晨五點左右肺經當令的時候,血液推陳出新,人就又能再小睡一會兒了。肝喜潤不喜燥,水生木,腎水智德能量的強弱,腎水能否滋養肝木,決定着人在春天裏是否焦燥不安和失眠,所以,解決春天不宜入睡或是睡着易醒的問題,關鍵是要滋補肝腎。

5.經常運動

一年之中,人體內的氣血在五運六氣的強大作用力下,經歷了冬季的收斂藏伏,而進入生髮的春季。伴隨着一陽來複,二陽降臨,以及三陽開泰的天地自然運氣,人體內的活力重新萌發,春季也就是進行運動養生的最佳時機。一天之中,清晨又是陽氣始生之時,最適合運動。太極修身、經絡韻拍操、太極拳、體操、慢跑、散步、郊遊、登山及騎腳踏車等,都可以給我們的身心帶來活力。從立春至春分,人體的經氣分別運行於肝膽脾胃,如果以上臟腑素有舊疾,則可能在春季復發,所以立春期間的保健運動格外重要。春季運動調養到位,氣血充沛而且活躍,全年就會很少罹患呼吸系統疾病,對傳染病的抵抗力也會增強。

6.春捂秋凍

“春捂秋凍”是婦孺皆知的養生保健常識。初春時節,乍暖還寒,寒邪容易乘風襲人成疾,因而不要過早地減少衣物,要以保暖防止風寒侵襲為預防。通常來説,當氣温低於15℃時,都要注意“春捂”,等温度超過這一臨界值後,再考慮穿薄一些的衣服。

《攝生消息》中説:“天氣寒暄不一,不可頓去綿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裏,時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漸減一重,不可暴去。”初春時候,天氣寒暖不一致,不適合立刻減衣服;特別是一些老人,氣虛血弱,骨頭疏鬆,身體怯弱而很容易受風寒。“不可令背寒,寒即傷肺,令鼻塞咳嗽。身覺熱甚。少去上衣,稍冷莫強忍,即便加服。肺腧五臓之表,胃腧經絡之長,二處不可失寒熱之節,諺雲‘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餐申後飯’是也。”人的背部很容易受寒,用背心、夾衣、小棉襖將後背保護好,否則容易招致寒氣傷肺。

現在有的年輕女子為了趕時髦,剛開春就穿上裙子和薄絲襪,覺得自己特別美,實際卻為了滿足一點虛榮心而在不知不覺當中傷害了自己的健康。所以,我們要引導自己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要違背節氣特點,而去做傷損身體的傻事。

立春的禁忌 篇四

1.立春之日不看病

如果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個説法不過是想討個好彩頭,就像大年七年級不看病一樣,小毛病耽誤一下倒也沒有什麼。

2.立春之日不理髮,理髮則不吉利

俗話説:發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剛出生的草木去損害,這是不合天地運行草木生長之理的。再有,一年365天,為什麼非要選在這一天去理髮呢?

3.立春之日不能躺着,要坐坐或者站起來走走

都説春暖大地,這是萬物初始的時候,人也應該有一個好的精神面貌來迎接春的復甦。建議大家去田間或者公園走走,吸收新鮮空氣,感受活力與自然,為自己的新年討個吉利。

4.忌諱吵架、不口出污穢言語、不要做口舌之爭,和和氣氣,喜迎春之至

新年新面貌,一個好的心情,好的開始才能迎來來年的和和美美,順順利利。

5.立春之日莫搬遷

很多人都應該知道,搬家不要選擇在四立八節之上,因為這是氣節交接之時,氣息駁雜,搬遷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不宜動盪。

6.立春這一天,出嫁了的閨女不能回孃家

春乃一年之始,古時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運氣帶回孃家啦,再就是,春歸孃家去,來年又一春,就是要再嫁人了。

立春常見的習俗有哪些 篇五

一、打春牛

據清嘉慶本《澄海縣誌》載: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須率人馬到郊外舉行迎春大典,然後舉行“鞭春牛”活動。

早在周朝時,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動。每年立春節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這一天,官府帶着迎春隊伍,浩浩蕩蕩地來到東郊八里處事先準備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迎春隊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車子、擎青色旗幟,人們吹着牛角號、唱着“青陽曲”,舞動羽毛儀仗,跳着雲翹舞,隆重舉行迎春儀式。這儀式發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據清人的《燕京歲時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打春牛意在策勵農耕。潮汕地處韓江三角洲土壤肥沃。農業甚發達,因而與勸農有關的這一習俗得以在潮汕地區保留下來。但具體事像已有所改變,不一定要打牛了。

二、抬春色

據《粵遊小志》載,清朝時,潮汕地區還有一種稱為“抬春色”的活動。在立春日的遊行隊伍中,必有裝飾過的台閣,上坐歌妓,由兩個人抬着走。嘉應梅州地區還有高春、矮春的分別:矮春為一人坐枱上;高春則用兩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後扎着一根直木,隱藏在那個人的長衣中,與這人的肩平齊。然後再橫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這橫木隱藏在寬袖中,橫木上再站一個人。為保險起見,將兩腳牢牢紮在橫木上,兩個人裝扮成某個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個人持纏着布條的長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個人腋下,隨着迎春隊伍遊行。如路上遇到障礙,則由持長棍子的人用混子撥開障礙物。

三、吃春餅、春捲

立春這一天,潮汕民間還有吃春餅、春捲一俗。據《四時寶鑑》説:“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春餅是以麥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餅,以豆芽、韭黃、粉絲等炒成的合菜作餡兒包着食用。春餅的特點是薄而軟,形狀根據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時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詩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木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和碗豆搡葱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樑。”現在潮汕人立春日吃春餅,配料已是十分講究了除了傳統的豆芽炒韭菜之外,還有肉絲、蛋絲,香菇等等高級佐料,春捲盛行於宋元,宋朝時稱為“春 ”或“探春 ”,元時稱為“卷煎餅”。元·韓弈《易牙遺意》栽:“餅與薄餅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豬肉亦可。大概如饅頭餡,須多以葱白或筍乾之類,裝在餅內,卷作一條,兩頭以麪糊粘住浮油煎,令紅焦色。“潮汕地區少羊”,故現在人們所吃到的多用豬肉作料,也有一種是甜的,用乾果、芝麻、花生等佐料碾碎作餡,香甜可口。

立春節氣的由來及風俗 篇六

廿四節氣在我國傳統農耕社會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立春為廿四節氣之首,自此進入了新的循環。干支紀元,以立春為歲首,亦即歲節。廿四節氣與干支以及八卦等是聯繫在一起的,有着久遠的歷史源頭。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在我國傳統農耕文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後藴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祕,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上古時代人們定天象、法地儀,觀象授時,創制八卦、曆法等,文明肇始。廿四節氣原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它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天維建元,以寅開始。據《淮南子·天文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復始”。從立春起進入了寅月,陰陽轉發,陽氣初生,萬物復甦。新輪迴已開啟,萬象更新。作為傳統的農耕社會,古人相當重視立春歲首,立春歲首對於傳統農耕社會來説,具有重要的意義。早在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便傳承着以立春歲首拜神祭祖、納福祈年、驅邪攘災、除舊佈新等為主題的節慶活動,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雛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農事週期就是慶典週期,有些節氣也就是節日,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雖然此後由於在歷史發展中陰陽合曆曆法制度的推廣,節氣與節日發生了分離,但許多節令民俗仍舊保留了下來。在秦漢以前,南北各地風俗時歷不同,一些地方歲首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曆正月一日,而是干支歷廿四節氣的立春。立春歲首對於傳統農耕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重大的歲首慶典活動是在立春。秦漢後各地曆法風俗融合,立春“歲節”民俗被挪到了陰曆正月一日。自立春歲節的民俗功能被挪到了一月一日後,立春成了單純的節氣。先秦時期各地風俗習慣不同歲首節慶的民俗不同,曆法不同其歲首日期亦不同。漢代是我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主要的傳統節日民俗在漢代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此後在文獻上漸出現了歲首祭祀的記載,如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漢之後過新年的習俗活動在全國民間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豐富了。節日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曆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藴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着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着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立春祭:

在主要的古老傳統節日,拜神祭祖慶典是做節的一大主題,任何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均具有濃厚的節日祭祀的色彩,並具有一套或簡單、或繁複的祭祀禮儀。立春祭是一項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立春祭活動內容包括祭春神(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亦稱芒神)、太歲、土地等眾神,還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動。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從傳統的干支紀年規則上來講,立春之時就是新舊太歲進行交接之時。太歲神對應六十甲子,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拜太歲是我國民間一種化煞消災、祈福納吉的古老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