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冬至節的由來和風俗【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9W

冬至節的由來和風俗【精品多篇】

冬至的由來與習俗 篇一

冬至吃餃子是我國從古至今的一種習俗,始源於漢朝,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在漢朝,冬至稱“冬節”,官府會慶祝冬節,進行“賀冬”儀式,例行放假。

關於冬至吃餃子有個傳説:

“相傳,在漢朝時期,匈奴作惡,老百姓民不聊生。當時,匈奴的首領是‘渾’氏和‘屯’氏,人們就在冬節那一天將方形面片上塗肉醬,放上驅走惡氣的藥粉,再拿一片方形面片。兩片粘在一起,做成一種食物,來驅走匈奴的干擾,又將‘渾’和‘屯’的讀音放在一起,組成‘餛飩’,所以漢朝時,家家户户要吃餛飩,後來演變為吃餃子。”

我有個問題不明白:“好好的吃着餛飩,為什麼要變成餃子?”爸爸説:“三國的時候,有一位神醫叫做張仲景,他與華佗、董奉合稱為‘建安三神醫’,有一個冬節,冬風寒風刺骨,張仲景給皇帝治病,很快就治好了,皇帝賜他一些錢,還稱他為醫聖,路上,他遇到一些人,身體凍傷了,耳朵凍爛了,張仲景用皇帝給得錢買了肉,放上藥,包起來,做了個東西,這個東西像耳朵,張仲景取名餃子,給那些人吃了,那些人吃了後,病很快就好了。因為餃子在冬至創作,所以冬至變成吃餃子。”

冬至以後,冬天就開始了,古人以九天為一單元,有九單元,九九八十一,冬天剛好八十一天。老北京就流傳一首《九九歌》。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數五九,笑井口。

春打六九頭,沿河看水柳。

七九凍河開,八九雁兒來。

九九又一九,銀牛遍地走。

冬至除了吃餃子以外,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習俗,但唯一不變的是祭祀上墳,從唐宋起,就有了這種習俗,到現在還有人祭祀上墳呢!

今年的冬至,我吃了媽媽和爸爸一起做的美味的餃子,媽媽給我講餃子有牛肉白蘿蔔餡兒,羊肉紅蘿蔔餡兒,豬肉大葱餡兒,韭菜雞蛋餡兒和蝦仁餡兒。今年我們吃的是豬肉大葱餡兒和羊肉紅蘿蔔餡兒。我知道了餃子的歷史,也知道了餃子的種類。餃子好吃得很,所以我感覺這個冬至很幸福!

冬至的習俗 篇二

1、祭祖

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如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2、吃燒臘與姜飯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3、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4、吃冬至團(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説法。

5、吃餃子,喝羊肉湯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習俗。

冬至民俗 篇三

1)祈福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

2)賀冬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3)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的美食 篇四

冬至吃餃子

在北方,餃子是一種很重要的主食,很多重要的節日都離不開餃子。相傳,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因為張仲景而流傳下來的。張仲景告老還鄉的時候,在家鄉看見很多百姓餓肚子,沒有東西吃,身上穿着單薄的衣服,有的人耳朵都凍裂了,張仲景看到後感覺很難受。

於是他讓弟子搭了一個棚子,找來了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材,剁碎之後用麪皮包起來,看起來就像耳朵的形狀,煮熟之後送給百姓吃。百姓們吃了之後耳朵慢慢好起來了。後來每到冬至人們就開始包餃子吃。

江南米飯

江南水鄉的人們喜歡在冬至這一天全家人圍在一起吃紅豆糯米飯。相傳,共工有一個作惡多端的兒子,在冬至這一天死了,死之後化成惡鬼繼續作惡,人們深受其苦。但是,這個惡鬼怕紅豆,所以人們就在冬至這天吃紅豆糯米飯,用來驅趕惡鬼。

台灣糯糕

在我國台灣至今還保留着在冬至這天用九層米糕來祭祀祖先,把糯米粉捏成雞、鴨、牛、豬、羊等象徵着長壽的動物的形狀,然後用蒸籠把他們分層蒸熟用來祭祀祖先,通過這種形式告訴祖先自己沒有忘本,表達對祖先的敬意。

冬至的來歷 篇五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着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後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 。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後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 。“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後,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説,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説,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説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周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説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