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譯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9W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譯文【精品多篇】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譯文 篇一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中學 鄭賜來【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評析王維詩文“詩(文)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2、寫景的藝術與構思的方法,感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特點。

3、初步鑑賞、比較“王孟”詩歌的特點。

【教學方法】

1、初讀全文,掃清文字障礙,瞭解描寫的主要內容。

2、通過對第二、第三段的學習和分析,自己構思文中的畫面,然後明確兩段所寫的內容,與同是王維的作品《山居秋暝》作比較,通過比較,瞭解兩者在表現上“詩(文)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以及兩者在寫景中抒情,情景交融的特點。

3、選取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進行對比,兩者在選材、取景、抒情等方法上有何不同。。

【重、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難點:

品讀、鑑賞詩文是高一學生相對陌生的知識體系,應放低要求,只求有所感受,不求完全正確和麪面俱到,這是學習的重點;對比鑑賞不同詩人、詩作,更是學習的難點。

2、解決辦法:

通過誦讀、揣摩語句和課堂討論來解決、消化重點、難點。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本課字詞雖難但文意甚白,不必糾纏於詞句的串講,而是要學會意會,或整體的把握即可。而且要求進行對比鑑賞的兩首詩詞系國中已經學習過的作品,更無須在字詞句上進行糾纏,而是領會、揣摩。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讚譽:“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這是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對盛唐田園詩人王維詩作的高度評價,學過本文之後,大家還會發現,這個特點不僅在王維的詩歌裏有,散文裏也有!

1、黑板上畫的兩幅圖,是我們的同學通過學習本文後,依文順意畫的,當然,這帶有個性化,下面大家可以針對它發表自己的見解,或者上台來用粉筆加添你自己的創意。

點評:雖然人們認可“一百萬人看《紅樓夢》,會產生一百萬部的《紅樓夢》”這句話,但是這兩段文字所表達的內容,還是有共性的,我們還是就文論畫,看看那些畫中的景物是吻合文意的。

2、朗讀課文,將文中描繪自然風光的兩處文字找出來,對照圖畫,説説圖文是否對稱,以及這兩段文字給你的感受有什麼不同?請用準確的詞語為這兩幅圖命名。

(學生體會,鍛鍊學生的分析、鑑賞能力。)

參考:

第一段描寫是藍田的冬夜圖,有動有靜,有聲有色,如一幅水墨國畫,着墨淡雅,用筆清疏,寫意傳神,基調寂靜而清幽,是實景的真實描繪。

第二段描寫用歡快流暢之筆寫了一幅春色圖,把春日山中萬物勃發,生機盎然的景象描寫得清新朗秀,令人不勝嚮往。是作者懸想的美景,是虛寫。

(教師明確)板書:

第二段:

寒 明月映廓,山的輪廓,水的波影〈寂靜清幽〉)

山 燈火明滅 (有靜有動,有聲有色)

月 犬聲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夜 夜舂聲

圖 疏鐘聲 〈寂靜清幽〉

深趣 (白描)

第三段:

山 草木蔓發 〈明麗歡快〉

村 鰷魚出水

春 白鷗矯翼 〈懸想美景,歷歷如見〉

色 露濕青皋 〈萬物勃發,生機盎然〉

圖 麥隴朝雊 〈清新朗秀,令人嚮往〉

3、簡要分析《山居秋暝》寫了哪些景物,表達了作者怎樣地心情?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分析、歸結:

秋 空山、新雨

山居之景:明月、松林

色 清泉、巖石 有靜有動

浣衣女 有聲有色

賦 山居之人:漁家人 有景有人

情:清新幽靜、温馨和諧

4、簡要分析孟浩然《過故人莊》一詩寫了哪些景物,表達了作者怎樣地心情?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夏季農家圖: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圖。

情:樸實、親切,平淡之中藴涵深厚地情味。

5、王維詩文有何特點:

⑴ 選景的手法一致,“詩(文)中有畫,畫中有詩”。

⑵ 選景的情致一致,清新自然,空靈幽靜。

⑶ 詩文的追求一致,歸隱山林、放情山水的情懷。

6、討論設置:王孟詩文的異同?(開放題,讓學生自我感悟,有感而發,不求面面俱到。)

7、課外思考題:結合思考題三的三首詩,談談王維詩“空靈”的特點。

⑴ 王維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唐朝詩人,外號“詩佛”。王維精通佛學,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王維很欽佩維摩詰,所以自己名為維,字摩詰。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家蒲州(今山西永濟)。開元九年(721)進士,因通音律授大樂丞。不久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二年,被張九齡擢為右拾遺。 2年後九齡罷相,他倍感沮喪,有歸隱心。二十五年,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 40多歲時,先後隱居終南山和輞川,亦官亦隱。思想日趨消極,佛教信仰日益發展。安史亂中被俘,被迫做偽官。亂平,降為太子中允。後復累遷至給事中,以尚書右丞終,世稱王右丞。

王維詩現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一類成就最大。名作如《終南山》《漢江臨泛》《山居秋暝》《青溪》《過香積寺》《藍田山石門精舍》《輞川集》 20首、《新晴野望》等。

王維的大多數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閒居生活中閒逸蕭散的情趣。或靜謐恬淡,或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表現了詩人對現實漠不關心甚至禪學寂滅的思想情緒。加之藝術技巧很高,頗為後人所推崇。

王維的其他題材如送別、紀行一類詩中,常有寫景佳句,如“山中一半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 )等,歷代傳誦不衰。

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對自然美的感受獨特而細緻入微,筆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韻,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長,色彩鮮明優美,極有畫意。他寫景動靜結合,善於細緻地表現自然界的光色和音響變化。他的寫景詩,常用五律、五絕,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舒緩,宜於表現山水幽靜和詩人恬適的心情。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揚了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而獨樹一幟,使山水田園詩的成就達到了一個高峯,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維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的題材,有對俠義精神的讚頌,有的揭露時弊,諷刺權貴。一些贈別親友和寫日常生活的小詩,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沈子福歸江東》等,古今傳誦;其中前二首當時即播為樂曲,廣為傳唱。這些小詩都是五絕或七絕,情真語摯,有淳樸深厚之美,可與李白、王昌齡的絕句相媲美,代表了盛唐絕句的最高成就。他的應制詩、唱和詩及宣揚佛理的詩,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

王維的五律和五、七言絕句造詣最高,其他各體也都擅長。其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淨秀雅。七古形式整飭,氣勢流蕩。散文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如《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維還精於繪畫。他能將詩歌與繪畫相互溝通,被蘇軾譽之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能作人物、佛像、尤長於山水、青綠、水、墨兼擅,更以水墨山水為人稱許。所作破墨山水,筆跡勁爽,對後世影響頗大。但今已無作品傳世。

⑵ 王孟體詩歌的共同特點:

首先,王孟二人的詩歌充滿了盛唐時代的理想主義精神。孟浩然早年遊洞庭湖時,就向當時為嶽州刺史的張説贈《望洞庭湖上張丞相》一詩求薦。王維也是如此,他早年登第,入仕較早,也是想為大唐幹一番事業的。他們在詩中,充分展現了祖國各地疆域的遼闊、山河的壯麗、林泉的秀美,田園的寧靜及各地風土人情的淳厚。

其次,王、孟山水田園詩的風格特徵,也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清空”與“雅淡”。紀昀説:“王、孟詩大段相近,而微不同。王清而遠,體格高渾。孟清而切,體格俊逸。”關於王、孟詩的“雅淡”,清人施補華認為,是他們學陶的結果:“陶公詩一往真氣,自胸中流出,字字雅淡,字字沈痛……後來王、孟、韋、柳皆得陶公之雅淡,然其沈痛出,率不能至也。境遇使然。”(《峴傭説詩》)二八)所謂“清空”與“雅淡”,説得白一點,就是説他們的山水田園詩,在寫景方面,意境清新,用語雅潔簡淡,意象不堆垛,較為疏朗,給人留下較大的想象餘地和空間;在情感方面,他們性情淡泊,優雅和緩,有紳士風度,情感表達上,較從容不迫,不像李杜詩那樣昂揚激烈。這雖與他們的氣質有關,但也是由於他們退避隱逸的生活方式和與世無爭的人生態度所決定的:

弊廬在郭外,素產唯田園。

左右林野曠,不聞朝市宣。

釣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

書取幽棲事,將尋靜者論。

──(孟浩然《澗南園即事貽皎上人》)

孟浩然這首詩,寫了遠離朝市,垂釣北澗,聽歌南軒,優遊林野的隱居之樂。詩中對田園景色作了簡略的描繪,具有陶詩的疏淡之風,而其心胸卻平淡如山澗之水,寧靜似田野裏的晚風,體現出盛唐隱逸之士逍遙於林泉,寄情于田園的生活情趣和淡泊名利的情懷。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王維《酬張少府》)

在天寶年間,唐王朝的朝政被李林甫和楊國忠把持,王維既不能像李白那樣毅然辭京還山,與當政的權勢決絕,也不敢得罪他們,於是便採取“萬事不關心”的退避的態度。退朝之後,就隱入山林,過着亦官亦隱的“吏隱”生活。此詩“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二句,以清雅淡疏之筆,創造了一個胸懷高雅、志趣澹泊的山林隱逸之高士形象。從思想上看,此詩“好靜”是思想之“清”,“萬事不關心”是心境之“空”。從情意上看來,“松風吹衣帶”表現的是胸襟之“淡”,“山月照彈琴”吟詠的是風度之“雅”。

此二詩最能代表王、孟的“清空”“雅淡”之風。這是王、孟詩的主要傾向。

王、孟的山水田園詩,在語言方面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主要體現在風格“自然”上。清人吳汝倫説:“王、孟詩專以自然興象為佳,而又真氣貫注其間。”所謂“自然興象”,即寫景自然。所謂“真氣貫注”,即詩中有一份真情貫注其中。“自然”與“真”,皆是老莊的美學觀念。老子説:“道法自然。”莊子説:“不真不誠,不能動人。”在道家看來,真情是出於自然的,所以二者是一致的。清人劉大勤説:“王孟假天籟為宮商,寄至味於平淡,格調諧暢,意興自然,真有無跡可尋之妙。”所謂“假天籟為宮商”,即是説其詩的音律自然,不拗口,如天籟自吹,自然成音。所謂“寄至味於平淡”和“意興自然”,是指其詩不雕琢,少刻畫,筆簡意淡,而味不少減。如風行水上,自然成紋,詩成後無跡可尋。這正是老莊的“道法自然”在審美思想上的體現。然而這並不是説他們的詩歌不經過錘鍊,沒有下過煅研的功夫。相反,應是“白鍊鋼化為繞指柔”,正是“既雕既琢,復歸於樸”(《莊子·山木》)的結果。在這一點上,王、孟是得陶淵明真傳,即“豪華落盡見真淳”。返璞歸真,是藝術的極致,這正是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境界。

王孟詩在意象方面的一個特點是,他們的詩都富有畫意。蘇東坡説王維“詩中有畫”(《東坡題跋》),其實孟浩然詩也有這個特點。清人賀貽孫説:“詩中有畫,不獨摩詰也。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寫生。其便娟之姿,逸宕之氣,似欲超王而上,然終不能出王範圍內者,王厚於孟故也。吾嘗譬之:王如一輪秋月,碧天似洗;而孟則江月一色,盪漾空明。雖同此月,而孟所得者,特其光與影耳”(《詩筏》)。因山水田園詩對景色和風光多所描繪,因此,王、孟詩中有畫,應是當然之理。不過王、孟於此略有差別,即孟浩然詩多是旅行記遊之作,多是動態的畫面,似山水長卷,即所謂“寫生”是也。而王維的詩,多是靜態的畫面,無論是山水或是田園的風景,多如靜穆的畫家的田園山水小品。

從情景交匯的方面來看,王、孟山水田園詩的“興象”和“神韻”,顯然比前代更高一籌。即是説,他們的山水詩已不是晉宋時對自然山水形貌的純粹刻畫,而是在形象中已引入興寄之意,將自己的理想和情感及審美的情趣寄於山水田園的描繪之中,情與景不再是兩截,而是融為一體了。在這方面,他們繼承了陶詩以象寫意、情景一體“氣象混沌”的特點。

王孟山水田園詩的這種主要審美傾向,主要是由他們的五古和五律時體現的。歷代詩家都盛讚王、孟詩最長於五言。

五言詩與七言詩不同。五言詩成熟得較早,在漢末以後就成了詩歌的主要詩體,在三曹、建安七子、阮籍、陶淵明、謝靈運等人的手中就已十分成熟。七言詩雖起源於漢魏,但到了初唐才初具規模,到了盛唐時代才蔚為大國。五言詩和七言詩,一句之中雖只兩字之差,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力度卻大不相同。七言較五言由於多了一個音節,就更加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盛唐的七言詩尤其是七言古詩寫得跌宕騰挪,氣勢開張,具有一種意氣風發、豪邁瀟灑的風格。較適於表現較為外向的大起大落大氣磅礴的思想感情。而五言卻不同,尤其是五律和五絕,它句子較短,篇幅較小,較適於表現較為內斂的舒緩含蓄超然沖淡的思想感情,適於描寫自然風光和景色。王、孟的五古、五律和五絕,之所以寫得好,也是因為這些詩體較為適於表現山水田園的恬靜風格與隱逸蕭散的思想感情。文學史上的王孟體,從內容題材上來説,主要是指山水田園詩,從詩體上説,主要指的就是五言詩體。

⑶ 王、孟詩的區別:

在詩的內容和題材上,孟浩然由於閲歷所限,他本人終身隱逸,故其詩範圍僅限於山水田園方面。而王維除了擅長寫山水田園詩,還有應制、餞別,酬贈、詠史、邊塞等方面的詩。其中邊塞詩的成就也極為突出,像《少年行》、《老將行》、《從軍行》、《隴西行》、《觀獵》、《出使塞上》等,都是寫邊塞的名篇。

在藝術的綜合素質上來講,孟浩然也比不上王維。除詩歌外,王維還精於繪畫、音樂,在唐代的繪畫史上,王維詩南宗的開派大師。他是以畫家的眼光來看山水和田園的。因此,“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漢江歸泛》),是用中國畫高遠的視角,散點透視來觀察的。

而其“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出使塞上》),

則是以畫家的眼睛用橫、豎、曲、圓的線條來構圖描繪塞上風景的。在山水的描寫上,王詩有時則用畫家的竣染手法,層層設色渲染,色彩對比鮮明:如“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中》)“乍向紅蓮沒,復出青蒲揚。”(《鸕鶿堰》)白石與紅葉、紅蓮與青蒲,色彩對比,明朗而和諧。而在孟浩然的山水詩中,卻常用的是白描手法,缺乏強烈的色彩對比。此外,王詩中是很善於表現聲音的,尤其是自然界的聲音。在“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嚇”(《欒家瀨》)、“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等詩中,你彷彿聽到了秋雨的颯颯響、流水的跳濺聲與春夜空山的鳥鳴聲。詩中有音樂也是王維詩的一個特點。

孟浩然的山水詩,着重於一個旅遊者的觀感,因此多敍述和描寫,隨時的感受,沒有經過過多的沉思,所見不深。而王維的山水詩,卻更多的融入自己理性的思考。將人生的哲理與理趣禪思,融入詩中,而以意象出之。像“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終南別業》)、“分野中峯變,陰晴眾壑殊”(《終南山》)等,直開宋代蘇軾等人的理趣詩。

在描寫山水景色方面,孟詩對景色並不着意刻畫,而是景隨情遷,只是點到而已,意象疏朗,胸懷澹然,有陶詩之風;而王詩卻精雕細琢,有的詩寫景濃筆重彩,色澤鮮明,具有大小謝詩的特點。孟浩然因是南人,又專程多次漫遊荊楚吳越,故其詩多寫南方的秀麗的山水景色;而王維因是北人,對關中、河東、中原及西北邊塞的雄偉河山多所接觸,故多寫北方的雄渾壯麗的山河。他們一南一北,一秀麗、一壯美,一真樸、一高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將中國的大好河山之美,盡收筆下。

但是,從接受美學的觀點來看,不同時代的審美思潮、不同人的審美角度和個人喜愛的傾向都是不妥的,簡單地定出個高下和甲乙來,並不一定就準確科學。但實實在在地指出他們詩歌的不同審美特色和各自的風格特點,及各自的是學淵源來,還是對他們詩歌的人是有一定幫助的。若從動態的觀點來看其發展和變化,則更能看出他們詩歌發展的前進和走向。即從早年來看,他們都有過盛唐時代的雄抱負和宏偉的理想,他們的詩歌都從絢爛方面下過功夫,而到了中晚年,他們的心緒則化外向為內向,他們的詩風也逐漸地化絢爛為平淡,詩藝也一步步走向爐火純青的地步。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譯文 篇二

郭光臣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學習斷句,把握節奏。

2.積累部分實詞。

3.賞析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學習斷句,把握節奏。

2.賞析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設想:藉助工具書和課文下面的註釋讓學生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藝術特色,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過程:

1.導語:王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我們接觸過其許多山水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山居秋暝》《過香積寺》《鳥鳴澗》《鹿柴》,裏面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寫出了詩人追求人生寧靜,閒適的境界。今天,我們學習他的一篇散文《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是否也有同樣的人生境界?

2.學生自由誦讀,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感知課文。

3.學生分段誦讀,找出文中重點的實、虛詞及文言現象。

第一段,概寫遊山的經歷。

(1)正音 猥不敢相煩 與山僧飯迄而去

(2)實詞

過 ① 走過,經過。②勝過 超 越 ③錯誤 過失④探望 拜訪

去①離開 ②距離

第二段, 寫冬夜遊山迷人的景色。

⑴正音 夜登華子岡 村圩夜舂,復與疏鐘相間

⑵ 實詞

間①空隙②間斷③疏遠

⑶名詞作狀語

① 北涉玄灞

② 夜登華子岡

第三段,擬寫美妙春景 ,邀友人同遊。

⑴正音 因馱黃檗人往 麥隴朝雊

⑵虛詞

① 以 ,用 ② 因 ,憑藉

4.學生齊讀,背誦全文。

5.賞析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感情。

⑴ 找出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通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複述。

①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圩夜舂,夫與疏鐘相間。

②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

⑵比較兩段景物描寫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師提示:作者的身世,文章寫作背景。

據史料記載,王維侍母以孝順聞名,其母親去世,他幾乎痛不欲生。王維幼年就通音律,會作文,頗有才名。唐玄宗開元九年(七二一)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大樂丞,因為伶人舞黃獅子得罪朝廷,受牽連被貶到濟州(今山東長清縣)作司庫參軍。期間曾一度棄官隱居,後來又回到京城長安。開元二十二年(七三四),詩友張九齡當宰相,王維上書請求引薦,被任命為右拾遺。三年後,張九齡被貶,他改任監察御史,出使塞上涼州兩年。回長安以後,較長時期內供職於朝廷,在郊外的終南山和輞川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彈琴賦詩,傲嘯終日”,寫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判亂,帶兵攻入長安,王維被迫出任偽職給事中。但他消極應付,曾經故意服藥生病,並想逃走。不久,官軍收復了京城,他因做偽官,將受到嚴厲處分;幸虧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縉願意削官為他贖罪而獲免,得以從寬發落,只是降了他的官職,成為太子中允。此時,王維對世事官場徹底失去興趣,篤志信佛,唯以禪誦為事。《舊唐書·本傳》説他:“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唐肅宗乾元二年轉任尚書右丞,到上元二年(七六一)逝世,終年六十一歲。

明確:表現出作者靜寂,同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他在一種尋覓大自然寧靜逸趣的狀態下,沉醉於大自然富於生機而又不受干擾的境界中。

⑶歸納總結描寫的方法。

明確:以動襯靜 實寫 虛寫

6.檢查背誦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譯文 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學習斷句,把握節奏。

2.積累部分實詞。

3.賞析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學習斷句,把握節奏。

2.賞析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設想:藉助工具書和課文下面的 註釋讓學生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藝術特色,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過程:

1.導語:王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我們接觸過其許多山水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山居秋暝》《過香積寺》《鳥鳴澗》《鹿柴》,裏面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寫出了詩人追求人生寧靜,閒適的境界。今天,我們學習他的一篇散文《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是否也有同樣的人生境界?

2.學生自由誦讀,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感知課文。

3.學生分段誦讀,找出文中重點的實、虛詞及文言現象。

第一段,概寫遊山的經歷。

(1)正音 猥不敢相煩 與山僧飯迄而去

(2)實詞

過 ① 走過,經過。②勝過 超 越 ③錯誤 過失④探望 拜訪

去①離開 ②距離

第二段, 寫冬夜遊山迷人的景色。

⑴正音 夜登華子岡 村圩夜舂,復與疏鐘相間

⑵ 實詞

間①空隙②間斷③疏遠

⑶名詞作狀語

① 北涉玄灞

② 夜登華子岡

第三段,擬寫美妙春景 ,邀友人同遊。

⑴正音 因馱黃檗人往 麥隴朝雊

⑵虛詞

① 以 ,用 ② 因 ,憑藉

4.學生齊讀,背誦全文。

5.賞析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感情。

⑴ 找出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通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複述。

①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圩夜舂,夫與疏鐘相間。

②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

⑵比較兩段景物描寫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師提示:作者的身世,文章寫作背景。

據史料記載,王維侍母以孝順聞名,其母親去世,他幾乎痛不欲生。王維幼年就通音律,會作文,頗有才名。唐玄宗開元九年(七二一)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大樂丞,因為伶人舞黃獅子得罪朝廷,受牽連被貶到濟州(今山東長清縣)作司庫參軍。期間曾一度棄官隱居,後來又回到京城長安。開元二十二年(七三四),詩友張九齡當宰相,王維上書請求引薦,被任命為右拾遺。三年後,張九齡被貶,他改任監察御史,出使塞上涼州兩年。回長安以後,較長時期內供職於朝廷,在郊外的終南山和輞川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彈琴賦詩,傲嘯終日”,寫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判亂,帶兵攻入長安,王維被迫出任偽職給事中。但他消極應付,曾經故意服藥生病,並想逃走。不久,官軍收復了京城,他因做偽官,將受到嚴厲處分;幸虧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縉願意削官為他贖罪而獲免,得以從寬發落,只是降了他的官職,成為太子中允。此時,王維對世事官場徹底失去興趣,篤志信佛,唯以禪誦為事。《舊唐書•本傳》説他:“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唐肅宗乾元二年轉任尚書右丞,到上元二年(七六一)逝世,終年六十一歲。

明確:表現出作者靜寂,同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他在一種尋覓大自然寧靜逸趣的狀態下,沉醉於大自然富於生機而又不受干擾的境界中。

⑶歸納總結描寫的方法。

明確:以動襯靜 實寫 虛寫

6.檢查背誦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譯文 篇四

福建省南安市國光中學 潘志敏【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字詞句疑難相對較少。根據本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特點,可着重從其寫景特點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進行分析鑑賞,既可給學生以新鮮之感,又可培養對自然山水的審美鑑賞力和借鑑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學目標】

1、品味文中詩情畫意的寫景特徵。

2、鑑賞語言淡雅優美,富有情韻的特點。

3、感悟文中描繪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學策略】

從課題入手,通過誦讀、播放配樂朗誦,營造詩情畫意的氛圍,整體把握文意。再從裴迪為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會應邀嗎?最打動你的是什麼?以此牽出文中的“景”、“情”、“理”來探究。最後通過比較閲讀加深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山中”是什麼山?王維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麼人?誰寫給誰的書?學生看註釋,教師簡介背景。

二、通過誦讀,整體感知

1、自由散讀課文,藉助工具書和課文註釋,疏通文意。個別弄不懂的問題可小組討論解決,如不能再問老師。

2、請學生畫出自己喜愛的句子,嘗試美讀。教師在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重音輕音的運用,語音的延長,節奏緩急等方面,點撥和鼓勵學生不斷設計和嘗試,加深對景物和語言之美的體會。

3、老師範讀,學生對照自身不足。引導學生理解文意,體會寫景中體現的作者內心的情感。

三、討論探究

1、提問:假如你是裴迪,你會應邀嗎?王維此信最能打動你的是什麼?

⑴ 學生可能絕大多數説應邀,兩個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

(教師點撥,兩人的情誼表現在哪些方面?他們深厚情意的基礎是什麼?當然在於兩人有相投的志趣,對於自然美景的欣賞和領悟。文中裴迪“天機清妙”可找到顯證。教師可適當介紹王維與裴迪的交往情況。可感知,裴迪應邀是因為山中有二人共賞的美景,二人從美景中能夠領悟到共同的深趣。)

⑵ 可能會有學生説不應邀,因為他要忙於考試啊,他對官場還寄予希望,兩人是有不同的。所以,裴迪也可能不來啊!

(教師不限定答案,鼓勵更開放性地理解。)

(那麼藍田山一帶有怎樣的美景?緊承着過渡到景物描寫的品味。)

四、具體研讀文中景物描寫詩情畫意的特點及語言的簡約淡雅

1、朗讀第二段中寫景的句子:

⑴ 找出此段寫了哪些景物,抓住修飾詞,説説每個景物各有什麼特點?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可發現景物前多用“清”“寒”“深”等詞,營造了一種冷寂清幽空靈的意境。

請學生挑選一些字來談談感悟,如“疏鍾”可以想見鐘聲清潤悠揚,疏疏落落,隱隱約約而又清晰可辨,顯出靜中之動,有種縹緲韻味。

⑵ 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所表現的畫面。總結作者在描寫中運用的技法。

王維精通音樂,擅長繪畫,他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他的文也有此特色。此景如一幅水墨山水畫,着墨淡雅,用筆清疏。寫景動靜結合,有聲與無聲相應和,細緻地表現了光色和音響變化,語言精美,音節舒緩,表現了山水的幽靜和作者內心的靜謐。

⑶ 這樣的冬季月景你覺得優美嗎?喜歡嗎?

可能許多學生不喜歡,因為太冷寂太悽清甚至有點寒意森森。也可能有人會説意境很優美,但讓自己長居此地就不情願了。

⑷ 為什麼清幽寂靜、寒意森森的冬夜在王維眼中卻是優美動人的呢?

藉此可適當介紹王維對佛教和禪學的極大崇拜,禪宗思想對其詩文感情格調的影響。他“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筆下冬日寒夜景物的清幽冷寂或許正是作者內心禪意的表現,也是作者靜謐澄澈的心靈天地的折射。王維,字摩詰,名與字來源於佛經《維摩詰》。有人説王維心中有座“佛”,可見其晚年內心的平靜和甘於寂寞。難怪有人稱王維為“詩佛”。

2、朗讀第三段中寫景的句子:

⑴ 描寫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色彩明麗,生動活潑,富有朝氣。

請同學通過聯想描繪文中所寫景物,體會景物的意境。

⑵ 啟發學生,從此段所寫的事物(草、木、山、魚、鳥等)聯想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長沙》(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思考兩段描寫在意境上有什麼不同。

毛澤東筆下是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萬類霜天競自由”。“萬山”“層林”意象闊大,“紅遍”“碧透”絢麗多彩,豪邁樂觀。而王維筆下是一幅色彩明快而清新朗秀的春朝圖。意象並不壯闊,色彩明麗卻並不絢爛,再讓學生通過煉字來加深理解,比如輕鰷“出”水的“出”,有輕柔之感,少力度;而“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擊”“翔”就顯得剛勁有力的多。同樣“露濕青皋”中用“濕”而不用“滴”和“墜”,聲響更細小更輕微,甚至難以察覺。整幅畫面生機盎然而又沖淡閒散。

⑶ “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該如何理解?請學生談談感悟。

① 是對自然的觀照,自然與心靈的和諧感應,天人合一:

作者對自然風光有着濃厚的興趣,與自然萬物有相敬相和的親密關係,因而對佳山麗水有極強的領悟能力,能更細微地去領略和感知自然界的淨美與和諧。春景中自然萬物均生動活潑*本站 *,自由舒展着自我,那份閒適使作者極想與其融為一體。欣賞美景,觀照心靈,向外發現了山水的美,向內發現了自己的真性情。他希望能夠物我相親,與自然泯然無間、盡善盡美的和諧相處。

② 是對人生的理解,對恬淡寧靜,超塵脱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陶淵明《飲酒》中有“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寫出了他歸隱後鄉居生活悠然自得的心境,從景物中領悟到返璞歸真的真意。而王維在景物中何嘗不是寄予了自己的一種人生理想呢?人本就應該生存在如此美景之中啊。

小結:雖是一封書信,作者卻以詩人的語言、畫家的構思寫的如同一首讚美風光和表述友情的讚美詩。我們還隱約看見王維的靜謐澄澈的心靈天地,感受到他對自然萬物獨特超羣的的感悟能力和對超凡脱俗人生的追求。其清寂雅淨的胸襟與閒靜從容的心地,帶給人恬淡和寧靜的心境,是詩文之中的極品。

五、比較閲讀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相同點:

1、聲、色;動、靜。

2、詩畫結合;書畫結合。

3、感情:閒居之樂,對友人的真切情誼。

不同點:

詩:秋景。

文:實寫了冬景,擬寫了春景。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譯文 篇五

導語:《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是唐朝詩人王維所作的一篇散文,本為書信,因其有詩歌美感與韻律,成為唐朝文散名作。下面是第一範文網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足下方温經,猥不敢相煩,輒(zhé)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qì)而去。

北涉玄灞(bà),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崗,輞(wǎng)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chōng),復與疏鐘相間(jiàn)。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nǎng)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鯈(tiáo)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gāo),麥隴朝雊(gòu),斯之不遠,倘能從我遊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因馱黃檗(bò)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維白。

譯文:

農曆十二月的末尾,氣候温和舒暢,舊居藍田山很值得一遊。您正在温習經書,倉猝中不敢打擾,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飯,便離開了。

我向北渡過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華子岡,見輞水泛起漣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 的月影也隨同上下。那寒山中遠遠的燈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聲像豹叫一樣。村子裏傳來舂米聲,又與稀疏的鐘聲相互交錯。這時,我獨坐在那裏,跟來的僕人已入睡,多想從前你與我攙着手吟誦詩歌,在狹窄的小路上漫步,臨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長,春天的山景更可觀賞,輕捷的鰷魚躍出水面,白色的鷗鳥張開翅膀,晨露打濕了青 草地,麥田裏雉鳥在清晨鳴叫,這些景色很快就來了,(您)能和我一起遊玩嗎?如果你天性不是與眾不同的話,難道我能把你邀請來遊山玩水嗎?而這當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為有載運黃檗的人出山,託他帶給你這封信,不一一詳述了。

註釋:

秀才:唐代對參加進士科考試的人的稱呼。

臘月:農曆十二月。古代在農曆十二月舉行“臘祭”,所以稱十二月為臘月。

景氣:景色,氣候。

故山殊可過:舊居藍田山很值得一遊。故山,舊居的山,指王維的“輞川別業”所在地的藍田山。殊,很。過,過訪、遊覽。

足下:您,表示對人的尊稱。

方温經:正在温習經書。方,正。

猥:不敢不合時宜地。

煩:打擾。

輒便:就。

憩感配寺:在感配寺休息。感配寺,王維集中有遊感化寺的詩,《舊唐書·神秀傳》中説,藍田有化感寺。感配寺可能是化感寺之誤。

飯訖(qì):吃完飯。訖,完。飯,名詞作動詞,吃飯。

北涉玄灞:近來渡灞水。比,俗本。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題目

1.下列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休憩(qì) 多思曩昔(rǎnɡ) B.輞水淪漣(wǎnɡ) 攜手xié)

C.犬吠(fèi) 黃檗(niè) D. 猥瑣(wèi )村墟夜舂(còng)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故山殊可過。 殊:特殊

B.足下方温經。 方:正在

C.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 間:疏遠

D.輕鰷出水,白鷗矯翼。 矯:矯健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故山殊可過

A.孤之過也 B.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

C.一日,大母過餘曰 D.是誰之過與?

4.下列句中粗點詞語的含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近臘月下,景氣和暢。 B.此時獨坐,僮僕靜默。

C.足下方温經,猥不敢相煩。 D.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

5.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與山僧飯訖而去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B.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 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C.然其中有深趣矣!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D.斯之不遠 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

6.解釋下列加點的字的意思。

①足下方温經

②與山僧飯訖而去

③多思曩昔,攜手賦詩

④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

⑤山中人王維白

7.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足下方温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

譯文:

2)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譯文:

(3)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

譯文:

(4)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

譯文:

8.對本文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作者描繪了自己晚年所居“輞川別業”周圍的山水景物,實寫了冬日的清麗和春天的明媚,語言質樸,文筆淡雅,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B.第一段“故山殊可過”句埋下一個伏線,暗暗點出自己隱居的山村實在值得一遊。

C.第2段描寫用歡快流暢之筆,寫色彩明快之圖畫,把春日的藍田山中萬物勃發,生機盎然的景象描寫得清新朗秀,令人不勝嚮往。

D.第三段中,作者顯示了他寫信的意圖,他與裴迪之間的深厚情誼是以“真趣”為基礎的。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答案:

1、D(猥wěi ,舂chōng)

2、B(A、很,十分;C、稀疏的;D、舉,張開)

3、B(拜訪。A、D、過錯;C、經過)

4、C(敬詞,相當於“您”。A、氣侯/經濟繁榮、興旺,景象、景緻;B、入睡/不出聲,保持安靜,恭敬莊嚴地肅立,多表示哀悼;D、天性/上天的機密,泛指祕密)

5、C(轉折連詞,然而,但是。A、連詞,表承接/連詞,錶轉折;B、介詞,用/介詞,表原因;D、主謂之間,助詞,不譯/助詞,的)

6、①正在 ②訖:罷,結束。③曩昔:以往,從前

④是中:這當中。忽:不注意,忘記 ⑤白:書信中對平輩晚輩的謙辭。

7、(1)您正在温習經書,倉猝中不敢打擾,就自行到山中。

(2)這時,我獨坐在那裏,跟來的僮僕已入睡,多想從前你我於攙着手吟誦詩歌,在狹窄的小路上漫步,臨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3)如不是你這樣天性敏慧、情趣高雅的人,我哪能用這不打緊的事務相邀呢?

(4)而這當中有很深的旨趣啊!千萬不要忽略錯過啊。

8、A(虛寫春天的明媚)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譯文 篇六

廣東省深圳市翠園中學 李紅該【教學目標】

1、理解文意,把握“深趣”。

2、品味本文“文中有詩,詩中有畫”的創作風格。

【教學過程】

一、以詩導入,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背誦王維的《山居秋暝》,教師以這首詩導入新課。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正音。

3、思考討論:

⑴ 根據段意,完成下面的填空題,概括各段的內容:

第一段:故山殊可過,而今。

第二段:故山冬夜,靜默獨坐,多思。

第三段:故山春景,只想。

提示:

第一段:故山殊可過,而今我獨過。

第二段:故山冬夜,清麗淡遠,寧靜和諧,靜默獨坐,多思與你同遊,攜手賦詩。

第三段:故山春景,斑斕奪目,生機勃勃,只想邀你同遊。

⑵ 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説説它們的意思以及你讀後的感受。

⑶ 文中有一個詞濃縮了本文的主要內容,是本文的“文眼”,請你找出這個詞,並説説它包含了哪些內容?

提示:“深趣”是文眼。它包括王維筆下的終南美景,主要是冬夜清麗淡遠、寧靜和諧的氛圍和春天色彩斑斕、生機勃勃的景象,還有朋友相邀的一片誠心。

二、品讀課文,體會“深趣”,理解創作風格

1、賞析美景,理解“文中有詩,詩中有畫”的風格:

⑴ 學生朗讀第二段,教師強調“玄”“曩昔”“步”等詞語的意思。

⑵ 朗讀課文,把第二段中描寫冬夜景色的文字改寫成散文詩。(這項工作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完成)。

學生組內分享自己改寫的散文詩,每個小組挑選一首寫得最好的在組內朗讀評

議。教師在全班挑選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集體展示,引導學生進行比讀,欣賞聲色相宜、清麗淡遠迷人夜色,同時解決第二段中的難句,順帶講解以動襯靜寫作的手法。

⑶ 指名朗讀第三段描繪春景的文字,要求學生找出最能體現春天生機的字眼。師生品析“蔓”“輕”“矯”等字的表達作用,體會色彩斑斕,生機勃勃的美妙春光。

⑷ 王維工詩善畫,蘇軾曾説:“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有人認為此文也饒有詩情畫意,不妨説是“文中有詩,詩中有畫”,你是否同意這一説法?為什麼?

提示:本文寫景之語意境深遠如詩,詩中所繪之景形象鮮明如畫。

2、感受美情,理解整散結合的藝術效果:

⑴ 王維寫作這封書信的目的是邀好友裴迪同遊故山,找出文中表現王維不願獨享“終南美景”,熱情邀請裴迪的句子,結合段意,説説它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示:第一段寫獨遊的索然無味,第二段回憶往昔攜手賦詩,快樂同遊,第三段熱情邀請,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的款款深情。

⑵ 本文議論抒情的句子與描繪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説説這樣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藝術效果?

提示:本文句式駢散結合。寫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齊,富有節奏感,情景交

融,意境深遠;抒情議論,多用散句,信筆抒寫,或直抒胸臆,或點明主旨,輕靈自由。全文整散結合,句式靈活,讀來活潑明快,於清詞儷句中現故山美景,於長短變化中表厚意深情。

三、背誦積累,學以致用

1、指導學生配圖、文、樂朗讀背誦文中寫景的句子,進一步體會“文中之詩,詩中之畫”。

2、請你寫一段描繪風景的文字,要求在這段文字中準確、自然地引用《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中的一兩個寫景句子。

3、教師總結。

4、佈置作業:

廣東版高中語文選修一第一單元選了王維的五首詩,請你認真閲讀,深入體會王維“詩中有畫”的創作風格。

【板書設計】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維

深趣

美景

美文

美情

文中有詩,詩中有畫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譯文 篇七

zhwc6636

教學目標 :

1、理解文意,把握“深趣”。

2、品味本文“文中有詩,詩中有畫”的創作風格。

教學過程 :

第一教學板塊――以詩導入  ,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背誦王維的《山居秋暝》,教師以這首詩導入  新課。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正音。

3、思考討論:

⑴根據段意,完成下面的填空題,概括各段的內容:

第一段:故山殊可過,而今 。

第二段:故山冬夜 ,靜默獨坐,多思 。

第三段:故山春景 ,只想 。

提示:

第一段:故山殊可過,而今我獨過。

第二段:故山冬夜,清麗淡遠,寧靜和諧,靜默獨坐,多思 與你同遊,攜手賦詩。

第三段:故山春景 斑斕奪目,生機勃勃 ,只想 邀你同遊 。

⑵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説説它們的意思以及你讀後的感受。

⑶文中有一個詞濃縮了本文的主要內容,是本文的“文眼”,請你找出這個詞,並説説它包含了哪些內容?

提示:“深趣”是文眼。它包括王維筆下的終南美景,主要是冬夜清麗淡遠、寧靜和諧的氛圍和春天色彩斑斕、生機勃勃的景象,還有朋友相邀的一片誠心。

第二教學板塊――品讀課文,體會“深趣”,理解創作風格。

1、賞析美景,理解“文中有詩,詩中有畫”的風格。

⑴學生朗讀第二段,教師強調“玄”“曩昔”“步”等詞語的意思。

⑵朗讀課文第37頁“資料信息”欄目中引用的喻良能的詩,要求學生學習那種以詩解文的讀書方法,把第二段中描寫冬夜景色的文字改寫成散文詩。(這項工作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完成)。

學生組內分享自己改寫的散文詩,每個小組挑選一首寫得最好的在組內朗讀評議。教師在全班挑選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集體展示,引導學生進行比讀,欣賞聲色相宜、清麗淡遠迷人夜色,同時解決第二段中的難句,順帶講解以動稱靜寫作的手法。

⑶指名朗讀第三段描繪春景的文字,要求學生找出最能體現春天生機的字眼。師生品析“蔓”“輕”“矯”等字的表達作用,體會色彩斑斕,生機勃勃的美妙春光。

⑷王維工詩善畫,蘇軾曾説:“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有人認為此文也饒有詩情畫意,不妨説是“文中有詩,詩中有畫”,你是否同意這一説法?為什麼?

提示:本文寫景之語意境深遠如詩,詩中所繪之景形象鮮明如畫。

2、感受美情,理解整散結合的藝術效果。

⑴王維寫作這封書信的目的是邀好友裴迪同遊故山,找出文中表現王維不願獨享“終南美景”,熱情邀請裴迪的句子,結合段意,説説它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示:第一段寫獨遊的索然無味,第二段回憶往昔攜手賦詩,快樂同遊,第三段熱情邀請,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的款款深情。

⑵本文議論抒情的句子與描繪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説説這樣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藝術效果?

提示:本文句式駢散結合。寫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齊,富有節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遠;抒情議論,多用散句,信筆抒寫,或直抒胸臆,或點明主旨,輕靈自由。全文整散結合,句式靈活,讀來活潑明快,於清詞儷句中現故山美景,於長短變化中表厚意深情。

第三教學板塊――背誦積累,學以致用。

1、指導學生配圖、文、樂朗讀背誦文中寫景的句子,進一步體會“文中之詩,詩中之畫”。

2、請你寫一段描繪風景的文字,要求在這段文字中準確、自然地引用《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中的一兩個寫景句子。

3、教師總結。

4、佈置作業 :

廣東版高中語文選修一第一單元選了王維的五首詩,請你認真閲讀,深入體會王維“詩中有畫”的創作風格。

作者郵箱:

[1]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譯文 篇八

福建省泉州市城東中學 高慶友【教學目標】

1、知識教育目標:

⑴ 讀懂課文,理解文句,積累文言詞語。

⑵ 學習本文寫景的藝術與構思的方法。

2、能力培養目標:

⑴ 培養誦讀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語言的能力。

⑵ 培養鑑賞優秀古代散文的習慣與技能。

3、情感目標:

正確評價課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方法】

1、讀全文,掃清文字障礙,瞭解文章描寫的主要內容:

與同是寫景記遊的《赤壁賦》作比較,通過比較,瞭解兩文在內容與記遊方式方面的不同。《赤壁賦》寫二三文人雅士的月夜之遊;而《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寫詩人獨自新賞寒山月夜的美景及“當待春中”一段懸想春景。《赤壁賦》是一次夜遊赤壁的記錄,以時間為序;而《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信步遊覽所見和想象與友人一同欣賞春景的情景。

2、反覆誦讀,然後分析作者選取景物的角度,所寫景物的特點。

重、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難點:

品讀、鑑賞課文描寫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與友人一同欣賞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學習的重點;體會作者的寫作背景,是學習的難點。

2、解決辦法:

通過誦讀、揣摩語句和課堂討論來解決、消化重點、難點。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本課要求學生誦讀課文並背誦第二、三段。此外,文句的翻譯複述、評析及對作者情感的把握,都要求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來完成。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讚譽:“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對盛唐田園詩人王維詩作的高度評價,大家回顧一下學過的作品,哪些最能體現這一藝術特點: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是他的詩作,那麼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山中與裴秀才迪書》這篇書信體的散文來領略這一藝術風格。

二、解題

1、解題:

“山中”點明地點。“秀才”是唐代對中進士者的一種通稱。“裴迪”王維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輞川別業的常客,也是王維寄情山水的同道。“書”點明瞭體裁。

2、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盛唐詩人。官至尚書右丞。擅長詩與畫,兼通音樂,並能使諸藝互通,尤以描繪山水田園的詩歌著稱,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的山水詩,成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邊塞和送別的詩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憶山中兄弟》。作品有《王右丞集》。

3、簡介背景:

王維後半生,無心仕途,常往來於長安和藍田縣的輞川別業之間,亦官亦隱,常與裴迪等詩酒唱和,誦讀佛經。此信即寫於他從長安回到輞川別業的某個時候。

三、檢查大家預習的情況

1、讀準生字:

北涉玄(bà)(ɡāo) 淪(lián) 多思昔(nǎng)水(wǎng)(chōng)(wěi) 輕出水(tiáo) 步徑(zè)

2、解釋詞語:過、猥、訖、村墟、舂、仄、曩昔、矯。

四、初步感知

1、大家平時也有給朋友寫信,那一般會寫什麼內容呢?那本文是不是也寫這樣的內容?那是寫了什麼內容?

2、文中有一個詞濃縮了本文的主要內容,是本文的“文眼”,你認為是哪個詞?

提示:

⑴ “可過”

⑵ “相煩”

⑶ “深趣”

⑷ “相邀”

(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體會文章內容,先聽錄音機朗讀,然後學生齊讀並體會:文中寫了哪些景色?又有何特點?)

五、重點分析

1、文中用哪些段落來寫景?那第一段寫了什麼呢?

明確:

二、三段寫景。

第一段寫遊山的緣由及獨遊的經過。

(體會第一段,重點把握詞語:下、景氣、殊、過、猥、輒、憩、訖、去。)

2、朗讀課文,將文中描繪自然風光的兩處文字找出來,用自己的話加以描述,説説這兩段文字給你的感受有什麼不同?請用準確的詞語為這兩幅圖命名。

(學生體會,鍛鍊學生的分析、鑑賞能力。)

參考:

第二段描寫是藍田的冬夜圖,有動有靜,有聲有色,如一幅水墨國畫,着墨淡雅,用筆清疏,寫意傳神,基調寂靜而清幽,是實景的真實描繪。

第三段描寫用歡快流暢之筆寫了一幅春色圖,把春日山中萬物勃發,生機盎然的景象描寫得清新朗秀,令人不勝嚮往。

(教師明確)板書:

第二段:

寒山月夜圖:

明月映廓,山的輪廓,水的波影 〈寂靜清幽〉

燈火明滅 (有靜有動,有聲有色)

犬聲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夜舂聲,疏鐘聲 〈寂靜清幽〉

深趣 (白描)

第三段:

山村春色圖:

草木蔓發

鰷魚出水 〈明麗歡快〉

白鷗矯翼 〈懸想美景,歷歷如見〉

露濕青皋 〈萬物勃發,生機盎然〉

麥隴朝雊 〈清新朗秀,令人嚮往〉

3、作為一封書信,為什麼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寫上?

明確:這與本文的寫作意圖有關,這封信既是用來敍述朋友情誼,同時也是與友人相約共賞,向友人發出邀請。作者把冬景寫得詩情畫意、生趣盎然,既表達了作者對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賞,讓美景真情與朋友分享,同時也暗含對朋友的邀請。要注意的是本文寫景特別富有生活情趣,這也表現了作者期望閒適山水中、追求田園生活的心理。這種借景傳情、借景寄意的寫法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琢磨的。

4、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維不願獨享“終南美景”,而熱情邀請裴迪同遊,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

第一段:寫獨遊的索然無味。

第二段:往昔攜手賦詩,快樂同遊。

第三段:熱情邀請,“倘能與我同遊乎?”。

全文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的款款深情。

六、深入探討

1、本文議論抒情的句子與描繪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説説這樣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藝術效果?

明確:

本文句式駢散結合。寫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齊,富有節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遠;抒情議論,多用散句,信筆抒寫,或直抒胸臆,或點明主旨,輕靈自由。全文整散結合,句式靈活,讀來活潑明快,於清詞儷句中現故山美景,於長短變化中表厚意深情。

例子1:首段及“斯之不遠,倘能……山中人王維白。”都是散句。

例子2:“北涉玄灞,清月映廓。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和“當待山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鯈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都是駢句。

例子分析:

分析:蔓──蔓延。表現了春回大地,草木茂盛,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2、討論:

a、“輕鯈”又稱白鰷,一種銀色小魚,遊動輕捷。能否把“輕鯈”改成“白鯈”,為什麼?

b、“矯”能否換為“舉”或“展”,為什麼?

七、課文小結

常見的古人書信,往往談學論道,一本正經,讀起來不免令人皺眉。裴迪是王維的好友,沒有必要給他寫信也刻意經營,從文章語氣、結構看,王維此信該是隨意揮灑,自然成趣的。不過作者畢竟是田園詩壇的妙手,寒山月夜的清景,在作者的筆下確實描寫得栩栩如生:山的輪廓,水的波影,燈火的渺遠明滅,以及犬聲、夜舂聲、疏鐘聲,構成了一幅立體的畫面,真不愧“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外有音。寫信的目的無非是要朋友分享自己的快樂,順便激發一下他的遊興。“當待春中”一段懸想美景,歷歷如見,寥寥數筆便塗抹出山野農田裏的一片春意,縱不言請,讀者也已心動欲往。

八、佈置練習及作業

1、背誦課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2、完成“研討與練習”二、三。

3、請你寫一段描繪風景的文字,要求在這段文字中準確、自然地引用《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中的一兩個寫景句子。

4、完成練習題。

【(附)參考譯文】

時近臘月底,景色天氣温暖宜人,往日住過的那山特別值得造訪。您正温習經書,(我)不敢隨便攪擾,於是我就自己去了山裏。在感配寺休息了一下,和山僧一同吃完飯就離開了。

向北趟過青青的灞水,清亮的月光正映照着那裏的山郭。夜色中登上華子岡,只見輞水泛着漣漪,映在水上的月輪隨波上下;清曠的山野裏幾點遠遠的燈火,在林子外頭明滅撲閃。深巷裏傳來森然犬吠,聲音像豹吼一般震人耳鼓;村落夜晚的舂米聲裏,不時傳來一兩聲寺院的鐘聲。此刻我獨自坐着,書童僕役們都悄然無聲,思想就常流連在往日和您攜手同遊,賦詩唱和,穿行小徑,臨立清流的情景裏。

我想等春天來的時候,草木都抽枝發芽了,春天的山野會變得更值得觀賞,輕捷活潑的鰷魚躍出水面,潔白的鷗鳥撲扇着翅膀,露水濕遍青草叢生的山包,清晨的麥田裏傳出野雉的叫聲。這一切都不遠了,或許那時您就能和我一起遊覽了吧?不是您這樣天性清高脱俗的人,哪能用這種無關緊要的事相邀呢?但這當中確實深有樂趣啊!別忘了。因為有馱黃檗出山的人去城裏,就順便捎信給您,不再一一細説了。山裏人王維書。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譯文 篇九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第一中學 韓大勝

【教材分析】

本文是本單元第三篇文章,且篇幅短小,字詞句疑難相對較少,故可不把字詞掌握當作教學重點。根據本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特點,着重從其寫景特點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進行分析鑑賞,可培養對自然山水的審美鑑賞力和借鑑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學生分析】

國中人教版和蘇教版都已選了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一文,並且而兩文在內容和寫法上有着驚人的相似,而國中教材已安排學生對作者在信中大幅寫景與寫作目的的關係作了瞭解。

【三維目標】

1、理解文意,把握“深趣”。正確評價課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2、體會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清新的風格,培養學生對祖國山水之美的感受力。

3、品味本文“文中有詩,詩中有畫”的創作風格。

4、培養誦讀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語言的能力,培養鑑賞優秀古代散文的習慣與技能。

【重點、難點】

品讀、鑑賞課文描寫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與友人一同欣賞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學習的重點;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情感,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設想】

擬將課文與吳均的文章進行比較閲讀,可以藉助對吳文的複習順利導入新課,並且在複習舊課的基礎上對新課進行學習,既能温故又極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真正做到温故知新。

【課時安排】

一課時。

【預習要求】

1、熟讀課文,對照註釋,查找工具書和參考資料,弄懂文意。

2、複習《與朱元思書》一文,比較與本文的相通之處。

3、記下預習中的問題,留待課堂共同解決。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多媒體展示《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有人認為“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是自明本志,也是對朋友朱元思婉言相勸,希望他能早日離開官場,過逍遙自在的隱居生活。而唐朝大詩人王維也曾經寫過一封類似的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學生讀課文,多媒體展示作者的情況。

2、正字音(多媒體展示):

北涉玄灞(bà) 步仄徑(zè) 黃檗(bò) 猥(wěi) 多思曩昔(nǎng) 輞水(wǎng) 舂(chōng) 皋(ɡāo) 輕鰷出水(tiáo) 淪漣(lián)

三、學生提出預習中的難題,問題可能涉及到以下方面

1、這是一封書信,目的是什麼?為什麼大段篇幅寫景?

2、王維之詩、畫被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篇散文在寫景上有什麼特點呢?與他的詩在寫法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3、有人説,王維不希望裴迪應試做官,是否是這樣的呢?

四、老師梳理問題,並以此為線索展開教學,組織同學討論,老師點撥,或由老師講解

1、再讀全文,找出各段中透露出作者目的的詞句:

猥不敢相煩(想邀未敢)

多思曩昔(未邀而思)

倘能從我遊乎(想邀而問)

小結:這封信的目的從文字上看實際上是為了邀請友人一同去遊覽故山。

板書:

想 憶 邀 (同遊)

2、同學們最喜歡的是哪些地方?讀讀這些寫景的地方。這篇散文在寫景上有什麼特點呢?與他的詩在寫法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⑴ 找出寫景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用自己的話描摹出這些美景。

(朗讀指導,説説文中兩段處理的區別,並結合學生的描摹,解釋一些重要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⑵ 談談寫景的特點:

(從學生的描述中可以總結並過渡到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再引導學生從畫面上去看詩文是如何達到繪畫的效果的。)

學生分析第一處景物的五句話寫景的角度:

第一句總寫,二、三兩句寫所見,四、五兩句寫所聞。

景物的特點是清(寒)、靜。

(請同學們體會此處寫景動靜結合的寫法,為突出環境的“靜”,用聲音響動來襯托冬夜的清與靜。“吠聲如豹”用了比喻的手法,寫出了靜夜的特點。)

第二處寫景“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清皋”,是寫所見;“麥隴朝雊”一句是寫所聞。

(找出其中的顏色詞,體會其色彩鮮豔而美麗的畫面特色。這裏的動詞運用也很有表現力。凝練地描繪出了春天生機勃勃的特點。)

3、請同學們讀一讀這些寫景的地方,感受其中的意境,體會其寫法之妙。

4、鞏固拓展:

多媒體展示(《與朱元思書》寫景的部分,討論兩文的相通之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小結:

⑴ 王維工詩善畫,蘇軾曾説:“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有人認為此文也饒有詩情畫意,不妨説是“文中有詩,詩中有畫”。

⑵ 從兩文寫景的地方可以得出共同的寫景手法:視覺、聽覺結合。以動襯靜,虛(比喻和誇張)實(白描)結合。 (很多詩文都用了這些手法)

⑶ 都運用了整句,且大都是四字句。整齊,有節奏感,能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鐘愛之情,所以他説這裏有“深趣”。

板書:

冬夜之靜 春日之美

5、景物寫得如此之美,那作者為什麼大段篇幅寫景?

學生回答之後,多媒體展示《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請學生從文中找出能反映美景力量的詞句。

⑴ 找出文中出現的人物,思考作者為什麼要提山僧、僮僕?

(板書三人名)

和山僧同飯而不同遊,與僮僕同行卻沒有交流,沒有同樂 ,多思曩昔?同樂?為什麼與裴能同樂?

教師講授裴迪和王維的關係:

裴迪是同王維來往最多的盛唐山水田園詩人。他開元末在張九齡荊州幕府(孟浩然有《從張丞相遊紀南城獵戲贈裴迪張參軍》詩,可證),後到長安,曾隱於終南,《唐詩紀事》卷一六雲:“迪初與王維、興宗俱居終南。”維得輞川別業後,常“與裴迪遊其中,賦詩相酬為樂。”(《新唐書·王維傳》)在王維與裴迪唱和的詩中,多稱迪為“秀才”,又《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雲:“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以佯狂遁世的接輿喻裴迪,可見天寶年間,迪有較長時間未居官,過着隱逸的生活。裴迪《青雀歌》:“動息自適性,不曾妄與燕雀羣。幸忝鵷鸞早相識,何時提攜致青雲。”他何嘗不想致身青雲,但又潔身自好,不妄與燕雀同羣,這或許是他仕途失志、只得歸隱的一個主要原因吧。在隱居中,他逐漸接受佛教思想,從中獲得精神安慰,《遊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説:“浮名竟何益,從此願棲禪。”裴迪今存詩二十八首,都是同維的贈答、同詠之作;而維集中同迪的贈答、同詠之作,則達三十餘篇,其數量超過維與其他任何一個作者的這類作品,由此即可見兩人之間交往的密切。又從王維的寬慰裴迪(見《酌酒與裴迪》詩)和裴迪的冒險到菩提寺探望王維(時維被叛軍拘於寺中),也可看出他們之間互相關心、患難與共的關係。這種關係,是以兩人的思想、志趣相合作為基礎的,用王維自己的話來説,就是“攜手本同心”(《贈裴迪》)。

小結:為什麼能與裴同樂呢?

① 同道,志趣相同,熱愛大自然。並且關係深厚。

② 文章還寫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天機清妙。也就是説有欣賞大自然美景的能力。所以作者既不與山僧同遊,而同遊的僮僕對大自然的感受是無法與王維形成共鳴的。

⑵ 引申:既然是説裴迪是天機清妙者,為什麼作者用“不急之務”去打擾他呢?“閒事”卻有“深趣”,對什麼人是“閒事”呢?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何況是故山)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蘇東坡《記承天寺夜遊》 ),現在大家是否能理解其中的“閒人”之意了?

“閒人”是天機清妙者,對大自然的美有非凡的感悟能力,熱愛自然,厭惡世俗之人,而王維以“山中人”自稱,意即在此。那“閒事”實指享受大自然賜予的美景,進而達到“息心”脱俗的境界,所以説王維寫信給友人,醉翁之意不在遊山玩水,因為他可以獨遊,也可以和山僧或者是僮僕去遊,不一定非要和好友一道去,更何況又是“故山”呢?人們不是説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嗎?

小結:可以看出作者視裴迪為知音,是縱情山水的同道,所以作者想用自己的友情和共同熱愛的自然美景來相勸誘友人。作者雖然半官半隱,但它一直是嚮往隱居生活的。這在他的詩中可以看得出來。所以他在文中自稱“山中人”。其中游故山的“深趣”恐怕真是世俗之人難以瞭解的吧?

板書:

王維也是以景感人,以情感人,只不過沒有吳均那樣明説“望峯息心”“窺谷忘反”,但可以看出兩人的寫作中都表現了對友人的勸勉之意。所以作者王維要寫僧人飯而不與之同遊,與僮僕同行卻不同樂,目的就是訴説自己希望能與朋友來欣賞美景,因為他認為是一個“天機清妙”者。)

6、學生讀全文感受景與情,深入探討,感受美情,理解整散結合的藝術效果:

本文議論抒情的句子與描繪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説説這樣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藝術效果?

明確:

例子1:首段及“斯之不遠,倘能……山中人王維白。”都是散句。

例子2:“北涉玄灞,清月映廓。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和“當待山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鯈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都是駢句。

本文句式駢散結合。寫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齊,富有節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遠富有感染力;抒情議論,多用散句,信筆抒寫,輕靈自由,或直抒胸臆,或點明主旨,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全文整散結合,句式靈活,有節奏而又不單調,讀來活潑明快,於清詞儷句中現故山美景,於長短變化中表厚意深情。同學們也要看到這雙明亮的,秀美的,含情脈脈,或炯炯有神的眼睛。

五、範讀全文或多媒體展示朗誦課件

六、温故知新

多媒體:

1、下列加點字在句中有何意義?

方:

於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三級

今方來,吾欲辱之

足下方温經

是:

日暮鄉關何處是

吾祖死於是

然是中有深趣矣

過:

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過故人莊

故山殊可過

去:

去國懷鄉

與山僧飯訖而去

西蜀之去南海

因:

因地制宜

因小失大

因馱黃檗人往

2、詞語活用現象:

步仄徑

北涉玄灞

夜登華子岡

七、佈置作業

多媒體:

1、課後觀察校園內外景色,運用課堂學習的兩文寫景的方法寫一篇短文。

2、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