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庸》全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6W

《中庸》全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章(牢牢抓住不要放棄 篇一

【原文】 子日:“回(1)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 (第8章)

【註釋】 (1)回:指孔子的學生顏回。(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捨的樣子,引申為懇切。服,著,放置。膺,胸口。

【譯文】 孔子説:“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

【讀解】 這是針對前一章所説的那些不能堅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 作為孔門的高足,顏回經常被老師推薦為大家學習的榜樣,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一旦認定,就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 這是顏回的作為,也是孔聖人“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的風範。

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篇二

【原文】 仲尼曰(1):“君於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無忌憚(4)也。… (第2章)

【註釋】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3)小人之中庸也:應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憚:顧忌和畏懼。

【譯文】 仲尼説:“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於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讀解】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賢一些?”孔子回答説:“子張過分;子夏不夠。”子貢問:“那麼是子張賢一些嗎?”孔子説:“過分與不夠是一樣的。”(《論語·先進》)   這一段話是對“君子而時中”的生動説明。也就是説,過分與不夠貌似不同,其實質卻都是一樣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處,如宋玉筆下的大美人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登徒子好色賦》)   所以,中庸就是恰到好處。

章(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篇三

【原文】  誠者,自成也(1);而道,自道也(2)。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於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3),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4)之宜也。(25章)

【註釋】 (1)自成:自我成全,也就是自我完善的意思。(2)自道(dao):自我。

【譯文】  真誠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導。真誠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沒有真誠就沒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誠為貴。不過,真誠並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而是還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於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準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

【讀解】  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  這裏把智、仁與真誠的修養結合起來了。因為,真誠從大的方面來説,是事物的根本規律,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真誠從細的方面來説,是自我的內心完善。所以,要修養真誠就必須做到物我同一,天人合一。而要做到這一點既要靠學習來理解,又要靠實踐來實現。  這裏最值得注意的是真誠的外化問題,也就是説,真誠不僅僅像我們一般所理解的是一種主觀內在的品質,自我的道德完善,而是還要外化到他人和一切事物當中去。作一個形象的比喻,倒正好用得上我們以前常愛引用的那句話:“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徹底解放無產階級自己。”  自己解放了,全人類都解放了,世界也就大同了。自己真誠了,他人真誠了,真誠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世界也就美好無欺了。  説到底,還是真誠的奇妙神功。

章(天生我材必有用 篇四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1),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2)而篤(3)焉。故栽者培之(4),傾者覆之(5)。《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6)故大德者必受命。”(第17章)

【註釋】 (1)宗廟:古代天子、諸侯祭祀先王的地方。饗(xiang):一種祭祀形式,祭先王。之,代詞,指舜。(2)材,資質,本性。(3)篤:厚,這裏指厚待。 (4)培:培育。 (5)覆:傾覆,摧敗。(6)“嘉樂君子……”:引自《詩經·大雅·假樂》。嘉樂,即《詩經》之“假樂”,“假”通”嘉”,意為美善。憲憲,《詩經》作“顯顯”,顯明興盛的樣子。令,美好。申,重申。

【譯文】  孔子説:“舜該是個最孝順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聖人,地位上是尊貴的天子,財富擁有整個天下,宗廟裏祭祀他,子子孫孫都保持他的功業。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得到他應得的長壽。所以,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詩經》説:‘高尚優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讓人民安居樂業,享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給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會承受天命。”

【讀解】  天生我材必有用。   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居易以俟命”,總有一天會受命於天,擔當起治國平天下的重任。到那時,名譽、地位、財富都已不在話下,應有的都會有。就像前蘇聯故事片《列寧在十月》裏的主人公瓦西里説的:“麪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由此看來,儒學並不是絕對排斥功利,而只是反對那種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換言之,儒學所強調的,是從內功練起,修養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後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地獲得自己應該獲得的一切。  這其實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鋒,不走極端,而是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

章(不要自以為是,獨斷專行 篇五

【原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1),賤而好自專(2),生乎今之世反(3)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4),不考文(5)。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6)。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做禮樂焉,雖有其德, 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子日:“吾説夏禮(7),杞不足徵也(8)吾學殷吸禮(9),有宋存焉(10);吾學周禮(11),今用之,吾從周(12)。” (28章)

【註釋】 (1)自用:憑自己主觀意圖行事,自以為是,不聽別人意見,即剛愎自用的意思。

(2)自專:獨斷專行。(3)反:通”返”,回覆的意思。(4)制度:在這裏作動詞用,指制訂法度。(5)考文,考汀文字規範。(6)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車同軌指車子的輪距一致;書同文指字體統一;行同指倫理道德相同。這種情況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出現的,據此知道《中庸》有些章節的確是秦代儒者所增加的。(7)夏禮,夏朝的禮制。夏朝,約公元前2205年——前1776年,傳説是禹建立的。(8)杞:國名,傳説是周武王封夏禹的後代於此,故城在個河南杞縣。徵,驗證。(9)殷禮:殷朝的禮制。商朝從盤庚遷都至殷(今河南安陽)到紂亡國,一般稱為殷代,整個商朝也稱商殷或殷商。(10)宋:國名,商湯的後代居此,故城在今河南商丘縣南。(11)周禮:周朝的禮制。(12)以上這段孔子的話也散見於《論語·八佾恰》、《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説:“愚昧卻喜歡自以為是,卑賤卻喜歡獨斷專行。生於現在的時代卻一心想回復到古時去。這樣做,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要議訂禮儀,不要制訂法度,不要考訂文字規範。現在天下車子的輪距一致,文字的字體統一,倫理道德相同。雖有相應的地位,如果沒有相應的德行,是不敢製作禮樂制度的;雖然有相應的德行,如果沒有相應的地位,也是不敢製作禮樂制度的。

孔子説:“我談論夏朝的禮制,夏的後裔杞國已不足以驗證它;我學習殷朝的禮制,殷的後裔宋國還殘存着它;我學習周朝的禮制,現在還實行着它,所以我遵從周禮。”

【讀解】  本章承接上一章發揮“為下不倍(背)”的意思。反對自以為是,獨斷專行,也有“不在其位,下謀其政”(《論語·泰伯》)的意思。歸根結底,其實還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的問題。  此外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這裏所引孔子的話否定了那種“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的人,這與一般認為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具有復古主義傾向的看法似乎有些衝突。其實,孔子所要復的禮,恰好是那種“今用之”的“周禮”,而不是“古之道”的“夏禮”和“殷札”。因為夏禮已不可考,而殷禮雖然還在它的後裔宋國那裏殘存着,但畢竟也已是過去的了。所以,從本章所引孔子的兩段話來看,的確不能隨隨便便地給他扣上”拉歷史倒車”的復古主義者帽子。

章(聰明反被聰明誤 篇六

【原文】 子日:“人皆日:‘予(1)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階之中(2),而莫之知闢也(3)。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4)守也。”(第7章)

【註釋】 (1)予:我。(2)罟(gu):捕獸的網。擭(huo):裝有機關的捕獸的木籠。

(3)闢(bi):同“避”。(4)期月:一整月。

【譯文】 孔子説:“人人都説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階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説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讀解】  聰明反被聰明誤。  自以為聰明失好走極端,走偏鋒,不知適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羅網而自己卻還不知道。  另一方面,雖然知道適可而止的好處,知道選擇中庸之道作為立身處世原則的意義。但好勝心難以滿足,慾壑難填,結果是越走越遠,不知不覺間又放棄了適可而止的初衷,背離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樣,連一個月都不能堅持住。   賭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貪污受賄也好,這類現象不都是常見的嗎?

章(真誠是沒有止息的 篇七

【原文】  故至誠無息(1),不息則久,久則徵(2),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3)。如此者,不見而章(4) 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5):其為物不貳(6),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7),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8)而不重,振(9)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10)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鼈生焉(11),貨財殖焉。  《詩》雲:“維天之命,於穆不已(12)!”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26章)

【註釋】 (1)息:止息,休止。(2)徵:徵驗,顯露於外。(3)無疆:無窮無盡。(4)見(xian):顯現。章:即彰,彰明。(5)一言:即一字,指“誠”字。(6)不貳:誠是忠誠如一,所以不貳。(7)斯:此。昭昭:光明。(8)華嶽:即華山。(9)振:通“整”,整治,引申為約束。(10)一卷(quan)石:一拳頭大的石頭。卷:通“拳”。(11)不測:不可測度,指浩瀚無涯。(12)《詩》雲:以下兩句詩均引自《詩經·周頌·維天之命》。維,語氣詞。放(wu)語氣詞。穆,深遠。不已,無窮。不顯,”不”通“丕”,即大;顯,即明顯。

【譯文】   所以,極端真誠是沒有止息的。沒有止息就會保持長久,保持長久就會顯露出來,顯露出來就會悠遠,悠遠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高大光明。廣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載萬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蓋萬物;悠遠長久的作用是生成萬物。廣博深厚可以與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與天相比,悠遠長久則是永無止境。達到 這樣的境界,不顯示也會明顯,不活動也會改變,無所作為也會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則,簡直可以用一個“誠”字來囊括:誠本身專一不二,所以生育萬物多得不可估量。大地的法則,就是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今天我們所説的大,原本不過是由一點一點的光明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無邊無際時,日月星辰都靠它維繫,世界萬物都靠它覆蓋。今天我們所説的地,原本不過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廣博深厚時,承載像華山那樣的崇山峻嶺也不覺得重,容納那眾多的江河湖海也不會泄漏,世問萬物都由它承載了。今大我們所説的山,原本不過是由拳頭大的石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高大無比時,草木在上面生長,禽獸在上面居住,寶藏在上面儲藏。今天我們所説的水,原本不過是一勺一勺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浩瀚無涯時,蛟龍魚鼈等都在裏面生長,珍珠珊瑚等值價的東西都在裏面繁殖。

《詩經》説,“天命多麼深遠啊,永遠無窮無盡!”這大概就是説的天之所以為天的原因吧。“多麼顯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純真無二!”這大概就是説的文王之所以被稱為“文”王的原因吧。純真也是沒有止息的。

【讀解】   “生命不息,衝鋒不止。”這是軍人的風範。   生命不息,真誠不已。這是懦學修身的要求。不僅不已,而且還要顯露發揚出來,達到悠遠長久、廣博深厚、高大光明,從而承載萬物,覆蓋萬物,生成萬物。而這正是天地的法則,説穿了,還是由真誠的追求而達到與天地並列為三的終極目的。這使人想到詩人屈原在《桔頌》裏的詠歎:“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實質上足一種巨人哲學,一種英雄主義追求。   這種哲學,這種追求在過去的時代裏一直是天經地義,不容置疑的止統。直到現代主義興起,市場經濟發達,一種”非英雄化”、“非英雄主義”的思潮出現,這種哲學,這種追求才受到挑戰。   “參天地”的巨人是做不了了,不朽的英雄也難當了,但是否真誠的追求也不要了呢?這倒是擺衣我們這個過渡的時代的一個嚴峻問題了。   有人説:“無奸不商。”這當然是與“誠”相悖逆的選擇。   而你又作何回答,作何選擇呢?

章 齊家 篇八

【原文】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1!夫孝者,善繼人之志2;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3,陳其宗器4,設其裳衣5,薦其時食6。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7。序爵8,所以辨貴賤也;序事9,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10,所以逮賤也11;燕毛12,所以序齒也13。  “踐其位14,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禮15,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諦嘗之義16,治國其如示諸掌乎17!”

【譯文】  孔子説:“周武王和周公真是最守孝道的人吧!所説的孝道,就是善於繼承先人的遺志,善於繼續先人未完成的功業。在春秋兩季祭祀的時節,整修祖宗廟宇,陳列祭祀器具,擺設先王遺留下來的衣裳,進獻祭祀應時的鮮美食品。

“按照宗廟祭祀的禮制,把父子、長幼、親疏的次序排列出來;把官職爵位的次序排列出來,就能將貴賤分辨清楚;在眾人勸酒時把執事職位的次序排列出來,就能將才能的高低分辨清楚;晚輩必須先向長輩舉杯,這樣祖先的恩惠就會延及到晚輩,宴飲時按頭髮的顏色來決定宴席坐次,這樣就能使老小長幼秩序井然。

“站在適宜的位置上,行先王傳下的祭禮,演奏先王時代的音樂,尊敬先王所尊敬的,愛戴先王所愛戴的。侍奉死去的人就像侍奉活着的人一樣;侍奉亡故的人就像侍奉生存着的人一樣,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制定了祀天祭地的禮節,是用來侍奉皇天后土的;制定了宗廟的禮節,是用來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禮節,大祭小祭的意義,那麼治理天下國家的道理,也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東西那樣容易明白啊!”

章( 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篇九

【原文】唯天下至誠,為能經1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2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3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32章)【譯文】唯有天下那周密而周到的誠信,能夠成為治理天下的最高規範,樹立起天下最根本的法則,知道天和地的變化和生育狀況,這哪裏有什麼可依靠的呢?懇切真誠就是相互親愛,深不可測迴旋往復就是供萬物生存的空氣的大氣層,浩瀚廣博等齊於天。如果不堅定專一於明察事理,明白道理,通達明智,有智慧,能通達天的規律的人,有誰能夠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