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酒與宜賓節日風俗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2W

酒與宜賓節日風俗新版多篇

節日風俗作文 篇一

在農村,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蒸饃都是過春節的頭等大事,家家户户都十分重視。一來是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和信奉的神仙要用到;二來白麪饃是走親戚的主要禮物之一,尤其是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年代,白麪饃更是農村春節走親戚不可或缺的禮物。

蒸饃的時間一般選擇在臘月二十五六之後,先一天,把“餷頭”,也就是上次蒸饃留下的發麪,用温水化開,拌上面粉,攪成稀水,用老百姓的話講叫“打面水”,然後把攪好的“面水”放在煤火台上靠近煤火口的地方,等着發酵。這是春節蒸饃的前奏。

一般第二天晚上和麪。白天準備好足夠的麪粉,然後找個大缸,洗涮乾淨,準備放面。一般的人家一口大缸就足夠,家裏人口多、親戚多的也有準備兩三口大缸的。和麪要用上等白麪,沒有面粉廠時,在臘月二十前,家家户户就自己推磨磨面,篩出最白的麪粉留作春節蒸饃用。

到了掌燈時分,就開始和麪了。家裏的壯勞力負責和麪,有蒸饃經驗的年長女性負責掌握每次和麪放面的多少和放“面水”的多少。和麪是重體力活,不一會兒就會腰痠背痛,如果是性子急的男後生,此時往往會問:“怎麼還不完?”或説:“完了吧?”而和麪、蒸饃最忌諱説話帶“完”字,因此,此前家裏年長的人就會特意交代,和麪和蒸饃時,不能説“和完了”“蒸完了”,要説“和齊了”“蒸齊了”,取“起”的諧音,以圖吉利。面和好,放到準備好的大缸裏,上面蒙上濕布,放到煤火台上,下一步就是“看面”了。“看面”就是不時地在煤火台上移動大缸,使缸體受熱均勻,面發得均勻,不然第二天早上面不起,或起得不均勻,都影響蒸饃的質量。

第二天早上,吃過早飯,就開始試鹼蒸饃了。蒸饃需要的人手多,如果家裏人少,還會兩三家在一起合夥蒸饃,今天蒸你家的,明天蒸他家的。蒸饃試鹼、做花形一般是家裏女性乾的活,男性負責幹一些粗活,如燒火、裝饃、揭饃。

春節蒸的饃樣式豐富,並且每種樣式都有一定的講究。

一開始第一鍋會蒸小饃,小饃也叫小糕。既是試試面發得怎麼樣,鹼試得怎麼樣,也取“小高”之意。

接着蒸長條饃,長條饃也叫大糕,其狀如布袋也叫布袋饃。布袋饃做工簡單,把面搓成長條,七八寸長短一個,切好後再在兩邊用刀輕輕壓一個印,就好比布袋扎住了口。

大饃,每個要有碗那麼大小,形狀好比碗倒扣過來。有的大饃上用擀得薄薄的面片切成四瓣放在正上方,然後再摁個棗;有的則在大饃的頂端包上紅糖,再用剪刀剪成四瓣,蒸熟時面瓣裂開,裏面的紅糖顯露出來,有白有紅,又香又甜,煞是喜人。大饃也叫人口饃,家裏有幾口人蒸幾個,並且只在一個大饃裏邊包上子錢。大饃等到大年七年級祭祀過後才能食用,誰吃到包有子錢的大饃,預示着一年大吉大利。

大饃蒸齊後,就開始蒸其他樣式的饃。刺蝟饃,把饃做得像麪包一樣,然後用剪刀在上面一剪一剪,剪出刺蝟的模樣,再在前面用綠豆或黑豆裝上兩個眼睛,喻意像刺蝟一樣能粘住錢;魚饃,一般是雙頭魚,把面搓成中間細,兩頭粗的形狀,然後折過來交叉起來,用黃豆在兩個魚頭處安上魚眼,一條雙頭魚就活靈活現做成了。魚饃取年年有餘之意。小燕饃,把面搓成長條,一頭用刀切開,形如燕尾,一頭摁上個紅棗。這三種饃都是春節期間放在大門口祭祀門神用的,刺蝟饃和魚饃與財富有關,小燕饃則是喻意着燕子飛入家中,來年喜事多多。

蒸饃最後蒸的是財神盤。財神盤的底座是用將近兩寸厚的面做的,直徑有將近一尺那麼大,財神盤邊沿的上面用手捏成花紋,上面盤着兩條龍,兩條龍龍嘴裏銜着子錢,龍頭相對;兩條盤龍的正中是用麪糰成的元寶和金條,取金絲纏元寶之意,元寶和金條要高出龍身,呈麥堆狀。這個財神盤的意思是家裏的掙錢人,辛辛苦苦掙了一年錢滿載而歸,過年了,可以安安心心守着財富過個安穩年。

從除夕夜開始就用饃上供,堂屋裏正中的八仙桌或條几案上,擺上蒸的財神盤、大饃、棗花,點上香,邊作揖,邊給逝去的先人及家裏供奉的神仙願語。除夕夜將供品擺在那兒,從七年級到初五的每天早上都要上香願語。

過罷七年級就開始走親戚。八年級是回孃家,小媳婦會領着女婿和孩子,打扮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用鬥籃裝着自己蒸的饃,上面蓋上花巾回孃家。路上遇見熟人,還會打上個招呼,掀開花巾,對對方蒸的饃品頭論足一番。下午閨女要回婆家,這時當孃的要取籃,也就是要把女兒瞧自己拿的饃取下一部分,一定不能取完,否則就有貪財之名。取罷籃,當孃的要把自己蒸的棗花饃和其他禮物放到女兒的鬥籃裏,這叫做回籃。

過罷八年級,走其他親戚,根據關係遠近拿的饃也不一樣,但也有取籃和回籃的講究。

雖説春節前蒸罷饃就不再蒸饃了,但正月十五蒸財神盤是個例外。這天蒸的財神盤大致與春節前蒸的相仿,不同的是兩條龍已從相向而卧,變成了龍頭銜龍尾,好似你追我趕的模樣。意思是春節要結束了,家裏掙錢人要出門辛苦掙錢去了。

在農村有句俗話,叫做“能窮一年,不窮一節”。一般家庭春節蒸的饃不僅能吃到填倉節,而且還有好多家庭到了填倉節蒸的饃也吃不完。這時,天氣已經回暖,柳樹已經發芽,吃不完的饃容易放壞了。不過不用擔心,這些放壞的饃還有用處,等夏天來了,這些長了綠毛的蒸饃就被做成了豆醬,變成了別有風味的。小吃。

節日風俗廟會 篇二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也是漢族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一般在春節,元宵節等節日舉行。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廟會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廟會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被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廟會就是這種生活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廟會的源泉在於遠古時期的宗廟社郊制度――祭祀。在遠古時期,祭祀是人們生活中一件經常而又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所以《左傳・成公十三年》中説,“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説祭祀和戰爭一樣,都是國家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過程中,人們聚集在一起,集體開展一些活動,如進獻供品、演奏音樂、舉行儀式等,這種為祭祀神靈而產生的集會可以看作是後世民間廟會的雛形。實際上,從“廟會”兩個漢字本身也可以看出這點,“廟”最初就是指供奉神靈尤其是祖先神靈的建築。

廟會起源於寺廟周圍,所以叫“廟”;又由於小商小販們看到燒香拜佛者多,在廟外擺起各式小攤賺錢,漸漸地成為定期活動,所以叫“會”。久而久之,“廟會”演變成了如今人們節日期間,特別是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

廟會是漢族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故名。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古代,“日中為市”,進行集市貿易。至南北朝時,統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廟,菩薩誕辰、佛像開光之類盛會乃應運而生,商販為供應遊人信徒,百貨雲集,遂成廟市。北宋時開封大相國寺廟會極有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女詞人李清照曾與其夫趙明誠相偕至廟會!

風俗習慣

在廟會上,有不少民俗活動,諸如:摸石猴、窩風橋打金錢眼等。在白雲觀廟門內的弧形石雕下方,有一石猴浮雕,老百姓認為摸一下石猴可以去病消災、延年益壽,於是競相觸摸;窩風橋下的橋洞裏吊着一枚大銅錢,銅錢孔中有一隻小銅鐘,上書“鐘響兆福”四字,你若是能用手中的硬幣投中銅鐘,就能心想事成,這兩項是廟會上最熱鬧的活動。

祭神儀式

廟會風俗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着密切的關係,往往需要舉行祭神儀式。例如“行像”活動。“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

祈子活動

廟會一開,八方來拜,敬神上香,祈願還家。這是圍繞“廟”和“會”祭之神而展開的活動,是傳統廟會的主題。其中帶有巫術意味的祈子活動,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這是由中國農業社會的性質決定的。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人們的生存環境基本上沒有發生改變,子孫後代的繁衍成為千百年來的頭等大事。所以,祈子這種遠古的巫術形式,便會附着於各種集會形式展現出來。這方面比較典型的廟會有河南淮陽的人祖廟會、天津的媽祖(天后宮)廟會、山西平遙的雙林寺廟會、北京的妙峯山和白雲觀走會等。

淮陽祭祀女媧和太昊伏羲的人祖廟會可以説是最具有原始宗教和巫術意味的廟會了。淮陽城北的人祖廟,是傳説中埋藏太昊和伏羲頭骨的地方,因此也稱太昊陵。每年的農曆二月二日至三月二日舉辦為期一個月的人祖廟會,其主要活動是祭拜人祖和“拴娃娃”。已婚未育的婦女,都要在廟會期間掏象徵生育之門的“子孫窯”,並買回一些當地的泥玩具“泥泥狗”,以求早日得子。這些用黃土捏成的泥玩具,有造型各異的“人面猴”,當地人稱為“人祖猴”,也有各種怪異有趣的動物玩具如兜肚猴、猴頭燕、雙頭虎、牛、豬、馬、羊等。婦女們除了用它們供祭人祖外,還將它們拿回家給孩子們當玩具。

演出

廟會是與文化娛樂有關的節日活動,有各類民間藝人進行表演營生。

其中主要有:秦腔戲、扁擔戲(即木偶戲)、相聲、雙簧、魔術(我國古稱“幻術”,俗稱“變戲法”)、數來寶、耍中幡、秧歌、高蹺等。

民間玩具

北京廟會上的麪塑民間廟會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廟會上的玩具市場最為花哨。在民間兒童玩具攤上,擺滿了假面、戲劇木人、小車、刀矛、竹龍。廟會中的民間玩具種類繁多,製作精巧,件件都稱得上是手工藝品。

主要有:空竹、撲撲登、走馬燈、鬃人、吹糖人、畫糖人、塑糖人、麪塑、九連環、撥浪鼓。

賣玩具的方法有多種,例如:

套圈。攤主在地面擺一些玩具,值錢的在遠處,價廉的在近處。顧客從攤主手中買下竹套圈,在規定地點把圈擲出,套中何物,何物就歸自己。

搖彩。置一帶指針的木盤,盤內放玩具若干。顧客花點錢,用按扭發動指針。指針停止運行後,指着什麼玩具,該玩具就歸顧客。

打槍。置一立櫃,櫃上有若干小門,門內分別裝有玩具,門口都設有靶。顧客向攤主購買軟木子彈,用槍擊靶。如擊中,小門自動開啟,裏面的玩具便歸顧客。

酒與宜賓節日風俗 篇三

酒與宜賓節日風俗

中國是酒的故鄉。自從酒一產生,便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酒以其特有的魅力,滲透 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併為人們帶來難以言表的樂趣,為生活增添絢麗的光彩。酒已成為人類生活各種禮儀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特殊飲料,酒在中國的每個節日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作 者:均紅  作者單位:宜賓電大,四川 宜賓 644007 刊 名:中華文化論壇  PKU英文刊名: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年,卷(期): “”(4) 分類號:G0 關鍵詞:

節日風俗作文 篇四

節日風俗作文

節日風俗作文(一)

關這傳統的節日,有很多種説法。在此我只想説我家鄉的端午節。

自從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後面跑開始到離家工作幾乎每個端午節都是在村子西北的最高的沙丘上過的。

有很多年,我爺爺都黎明前就挑過來無根水,又上山採回艾蒿草放在窗台上,夾在門把後,還夾在我們姐弟幾個的耳朵上。這過節的氣氛就是在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瀰漫開來。無需任何華麗的語言,滿是對兒孫健康,幸福的祝福。

有時我爺一給我夾上我就能醒過來,而有時卻是聞到那艾蒿的陣陣清香後慢慢才從睡夢裏醒來。不管咋醒這天早晨沒喝無根水以前是不能説話的。平時嘰嘰喳喳鬧個不停的我們幾個這天都很乖的,喝完無根水,象徵性的用無根水洗洗臉,下一個程序該分雞蛋了。雞蛋是我媽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時雞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爺爺奶奶總分給他s十個,而我們姐妹幾個能分到六道八個。每每這時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給我一兩個,還不忘在我後腦勺上輕輕拍一下。

我們揣好分得的雞蛋,叫上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發。必須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頂端,然後回頭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鄉已綠成一片,每家每户的孩子,還有鄰村的都從四面八方往這趕。

男孩們領着小狗,吹着口哨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看誰能第一個爬到最高呢。往上爬時不穿鞋的,網上褲腿就上,有時還倒滾回去。每爬上一個小山丘拿出雞蛋相互磕一下誰的現碎現吃她的雞蛋,所以分雞蛋時都挑紅皮兒的小一些的。

登上最高處的都很自豪的跟下面的揮手,喊叫,就這樣邊吃雞蛋邊上。四五個人扯着手唱着歌上,春風伴着歡笑飛舞,春日迎着我們升起。北沙丘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歡快地在震動。

等瘋累了,玩夠後,滿身是沙子的我們回到家時,香噴噴的韭菜卧雞蛋,還有我媽烙的蕎麪餅已經擺好了。

節日風俗作文(二)

傳説古代愛國大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被逼投汩羅江自盡,人們用箬葉包了糯米飯,投進江中祭祀屈原,這種祭祀活動一年一年流傳下來,漸漸成為一種風俗。為了紀念他定於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有很多特殊的習俗:賽龍舟、掛艾葉菖蒲、吃五黃、最少不了的就是包粽子了。今天我跟隨牛通社的記者們一起來到德清,親自體驗了會包粽子的趣味。

小竹林裏小記者和家長們圍桌子站着,桌上擺放着一盤伴着醬油的糯米,一碟醬油肉肥瘦相間,另一盤白糯米和一盤蜜棗。粽子根據餡料的不同分成很多口味,()我們今天包的有鹹的肉餡和甜的蜜棗餡兩種。還有碧綠的箬葉,放大版的竹葉。做粽子首先要選上等的箬葉,那綠綠的箬葉散發出陣陣淡淡的清香,仔細聞一聞真讓人心曠神怡。我挑了一張又寬又長又綠的箬葉放在手心,在葉尖三分之一處向內卷緊,形成一個圓錐形加進醬油糯米,用手輕輕的壓緊米粒再加一塊肉再放第二層米壓緊,接着將尾部箬葉向內包裹着封口,不讓米粒掉出一顆來。最後用線將粽子來個“五花大綁”,箬葉被綁的來嚴嚴重重沒有一點空隙,打上死結,一個豐滿的“三角粽”就大功造成了。看着我包的粽子像個胖娃娃,真可愛。我多想再多做幾個帶給外公外婆吃呀!可惜我包的成品不多,一個被我捏破了、一個沒紮緊散了。“哎,前功盡棄了。”我埋怨道。我的`粽子只剩下那隻“胖娃娃”了。終於又完成了一個迷你粽,一口粽,只比大姆指粗一點點。太高興了我提着粽子還合了影。

滿載豐收成果的我們一到家,就開始下鍋煮粽子,我迫不及待在廚房裏等着粽子的出爐。隨着鍋裏水的沸騰,一股箬葉的清香又一次撲鼻而來。過了好久我品嚐着親手包的粽子,還和媽媽包的蜜棗粽比開了。

節日風俗作文(三)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一個節日,而在這一天,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會吃上一個大大的裹蒸粽,而在我的家鄉,最興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粽了。

一個清晨,霧還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朧的。而符裏的人們已經開始忙活了,每一户人家都抬出一個差不多一個大人身高的大鐵鍋,而我們這些小孩子,望着這麼個大鐵鍋,都張大着嘴,發出“哇”的一聲,而過了幾年這樣的端午節,我們也就不驚奇了。

大人們在屋裏忙裏忙外的,廚房的灶放着幾個大圓盆,都是一些紅豆和糯米之類的。開始包裹蒸粽了,大人們把些冬也先洗得乾乾淨淨,然後把紅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間再放一塊甘香可口的豬肉,表面再鋪多一層糯米就已經完成了一半,而最後呢,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那就是包紮這些可愛的金字塔壯的裹蒸粽了,如果扎得不好,那麼在煮的時候,裹蒸粽就會散掉,走失了裏面的精華,那就不好吃了,大人們拿出一條草繩,緊緊地捆綁着裹蒸粽,在最後,也要再緊緊地打上一個死結。

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接下來就是煮裹蒸粽了,大家都提着一桶桶的水,往剛剛的大鐵鍋倒,而我們這些小孩,也都來幫忙,提着小一點的桶,很快,大鐵鍋就已經裝了一半水了,開始往裏面剛裹蒸粽,每個人都從屋裏拿出一張小木凳,在大鐵鍋面前,這一刻,是最為温馨的,這一蒸,即使十多小時,而且不時要往鍋裏倒水,以免幹水,大家在鐵鍋前有説有笑的,火光中滿是大家歡樂的笑聲,等待着這些裹蒸粽的我們,或許享受的即使這一刻,這一個過程,而不時成果。

裹蒸粽蒸好了,一拉開大鐵鍋的蓋,那種香味真是無法言語,從村頭飄到村尾,整條村都是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着自己的勞動成果,這種美味是外面買來的裹蒸粽吃不到的。

已經好幾年沒回家過端午節了,真懷念啊!真想再過一次。

節日風俗作文 篇五

今天是正月七年級,我一起牀就接到爸爸的電話,是叫我和弟弟去公安局會議室遊園的。聽到這消息,我和弟弟還有外婆都高興地向公安局走去。

剛到六樓會議室的門口,展現在我眼前的是擁擠的人羣和熱鬧非凡的氣氛,到處都是喜氣洋洋的,真不愧是正月七年級。遊園活動共有五個項目,其中有飛鏢、釣魚、套圈、釣瓶和夾珠。我和弟弟開始玩了,我們先玩夾珠,我沒有玩,因為我怕自己在眾人面前出醜,所以才沒有玩。可弟弟卻和我不同,他二話不説,拿起筷子就夾了起來,沒想到他的速度還真有些快。媽媽看着,也夾了起來,他們倆好像在激烈地比賽着。夾完彈珠,我們就去玩套圈,我最喜歡玩套圈了,弟弟先玩,等弟弟一扔完,我就拿起圈子,一個一個的扔出去,最後,我只套中了一個,媽媽説:“還不錯。”聽了媽媽的話,我心裏覺得美滋滋的。然後,我們去扔飛鏢,因為我和弟弟人不夠高,沒有那麼大的力氣,又離的很遠,因為這種種原因,所以才沒有扔飛鏢。最後,我們去玩釣瓶,我和弟弟每人各拿了一根竹杆開始釣,結果,我們一起釣上來了。本來,我們準備把最後一個項目釣魚玩完才回家,可是,玩釣魚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我們沒玩釣魚。

玩完了,我和弟弟共領了半個麻袋的獎品。拿了獎品要出來的時候,是擠了半天才擠出來的。

今天的遊園活動可真好玩!

七夕節日風俗 篇六

七夕節日風俗

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裏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認為盛於漢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對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裏,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古來自有女子拜月的傳統,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蟬祭月的傳説大約是最動人的畫面了。

婚育戀曲

傳統文化裏,愛情基本上都要和婚育相連。在七夕的節物風俗裏,這兩件事的關聯是很自然的。作為古老的漢族節日,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夏曆之尚七習俗孑遺下來,發展成為生長、長生的標誌,而七月七更是長生又長生,故此這一日被稱為“人日”。七夕前幾天人們利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即日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游,實際上是生育信仰之一種。

天河夜話

七夕蘭夜,許多少女會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傳説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在社會風氣開放的時代,也有情人們攜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聽天河私語的。

拜織女會

這是七夕節女眷們的聚會,叫做“拜織女”。少女、少婦們大都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襬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裏,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需要齋戒一天,待到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者的家裏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玩到半夜始散。

節日風俗作文 篇七

東梓關,是一個古老的村落。他沉澱了多年的文化,也遺留下了不少傳統的節日風俗。

東梓關,是我的外婆家,在上國小以前,我大多數日子都待在東梓關。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一年一度的“過節”了。“過節”是在農曆的正月十八。在這一天,就是東梓關人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候,我的外公、外婆自然也不例外。從早上開始,外公、外婆就開始接待來自各地的親朋好友。在過節這天,村裏的人都要宴請親戚好友到自己家中吃個痛快。聊聊家常,交流交流彼此的感情。雞、鴨、魚、肉等菜必定擺上桌。還有一樣也必定上桌,那就是――米。米里面和着芝麻,預示着今後“節節高”、甜甜蜜蜜的。

這一天,不僅村民家中熱鬧,村口的空地上,也格外得熱鬧。每到過節的前幾天,小販們早已聚集在此,組成了一個“集市”。這個“集市”上賣什麼的都有:小玩意兒、日常用品、衣裝首飾,一應俱全。還有什麼扎氣球,砸玩具的遊戲前也都站滿了人。原來只是“默默無聞”村口小路,在過節那天也成了歡樂的海洋。

玩了一天,忙了一天,也熱鬧了一天,到晚上也該好好休息休息了。可農曆十八的晚上,在東梓關的廟頭,都會演戲。前面搭一個台子,後面則放了許多板凳,給前來看戲的村民們坐。晚上,必有許多人前來看戲:有老人、有小孩、有一家全部來了,也有好友結伴來的。有時,去看戲的人太多,還需要自己帶板凳觀看。村裏人大多聚集在此,好不熱鬧,好不和諧。趁看戲前,大家都會聊聊村裏最近發生的事,聊聊自己感興趣的事。開始演了,演員們陸續出場。觀眾們的歡呼聲越來越高。聽得最入迷的,要數那些白髮蒼蒼的老奶奶們了。聽到熟悉的曲目,還會“咿咿呀呀”地跟着哼上一段。小孩們則是看個“奇怪”的服裝,“奇怪”的粧容。還有一點兒也讓他們有足夠的耐心等下來。那就是戲後的扔糖環節了。每次演出完後,舞台上的表演者會將框裏的糖果扔給觀眾。這時,小孩子最開心,瘋狂地撿着散落在地上的糖。樂着,叫着,也便結束了這一天的活動。

你是否也過過節呢?你是否也喜歡“過節”呢?那你就在農曆十八來東梓關吧!跟我們一起過節,一起熱鬧!

節日風俗作文 篇八

除夕的傍晚,各家各户飄出酒呀、肉呀的香味,連風好像也是甜的、香的,吸一口,醉死人了。 每逢春節,只要你稍加留神,就可以看到,無論哪家的門窗,甚至屋內牆上,準貼着一張張色彩鮮豔、粗獷質樸、形象逼真的剪紙。 今天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呈現出喜慶的氣氛。有的忙着貼春聯,有的忙着準備年夜飯,有的忙着掛紅燈…… 放爆竹就更熱鬧了,你聽吧,這邊噼噼,那邊啪啪;遠處砰砰,近處叭叭;天上哧哧,地上咔咔,動聽極了。 不遠的地方正在放“閃光雷”,那火光一閃,緊接着就聽見“轟”的一聲,猶如半空打了個霹靂,震耳欲聾。 突然,一聲爆竹,揭開新春佳節又一個黎明的序幕。隨着這一聲脆響,劈里啪啦,震耳欲聾,房屋彷彿也震動起來。 每年都有許多節日,但最熱鬧、最隆重的還是春節。我們家的春節是全家團聚、歡聲笑語的,而且,家裏還有個老規矩,那就是給小孩壓歲錢。 五彩繽紛的禮花,有的像鋼花飛濺,有的似麥浪滾滾,有的好比金雨陣陣,有的彷彿銀花朵朵,有的恰似紅燕飛舞,有的宛如孔雀開屏。 瞧!那邊的大獅子追着紅繡球,時而上時而下,時而左時而右,時而上了桌子,時而又搖頭擺尾,晃動着身子跑,惹得人們開懷大笑。 吃棕子是家鄉的習俗:從農曆五月五日端陽節那天起,家鄉的粽子就陸續上市,一直到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才陸續收市。有的甚至賣到隆冬時節,少數經營棕子的專業户,那當然是一年賣到頭了。 我還親手放了一個叫金龍報春的禮花呢!先把金龍報春放在地上,然後拿香火把它點燃,隨着一聲聲哨響,八條龍便依次飛上了天空。它們的顏色不一、千姿百態,煞是好看。 今天是教師節,我要把這束親手採摘的鮮花送給老師,表達我對老師的敬佩之情。願這束野花能帶給老師節日的問候,帶給老師最美好的祝福。 教師節那天,老師走進教室,同學們齊聲高喊:“祝老師節日快樂!”老師激動地望着同學們説:“謝謝大家!” 晚上八點半,“六一”晚會結束了,但我們毫無倦意,仍然沉浸在無比的歡樂之中。回到家裏,我激動的心情還久久不能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