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秋節傳統與習俗【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8W

中秋節傳統與習俗【新版多篇】

中秋節的介紹 篇一

歷史演變介紹

中秋節的起源於古代秋祀、拜月習俗有關。先秦時代,即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祀制。《禮記》記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之後歷代帝王都沿襲此俗。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帝祭月修造的。我國各地至今也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

北宋時中秋節以爬山登樓先睹明月為快,然後舉行拜月儀式,供品有圓餅。解釋上“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卷八)。吳自牧(約1270前後在世)的《夢樑錄》卷四也記載,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購買酒菜來歡度中秋。金盈之(約1126年前後在世)的《新編醉翁談錄》卷四則記載了當時人由賞月進而拜月的習俗:“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不以貧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潔月”。

除了團員、娛樂、拜月之外,還有賞燈的風俗。周密(1232-1308年)的《武林舊事》卷三記載杭州中秋夜:“燈燭華燦,竟夕乃止”。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並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據説水燈是為討江神喜歡,並非純粹為了觀賞。並且宋朝起,在杭州錢塘觀潮,也成為一中秋節習俗內容。元朝雖已異族入住為主,但所受漢化甚深。節日習俗也打扮沿襲漢人舊制。

到了明朝,中秋節已於元旦齊名(古時候稱春節為元旦)。賞月、祭月、吃月餅的風俗大盛。田汝成(約1540年前後在世)的《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記載明人多於中秋節以月餅相饋贈,取其圓形的“團圓”之意。夜晚則設賞月之宴,或攜帶酒食至湖海之畔遊賞。

至於明人賞月的盛會,張岱(1597——1671年?)以其生花妙筆,為我們作了極其風雅的記述(《陶庵夢憶》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伎、戲婆、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及遊冶惡少、清客、幫閒、家童、走空之輩,無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劍池、申文定祠、下至試劍石一二山門,皆氈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光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處,大吹大擂,漁陽參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更定,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從這則“虎邸中秋夜”能略窺一二。

劉侗、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之二則詳細描述了中秋祭月的貢品:“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需;瓜分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紙肆市月光紙。

明人拜月時用的“月光紙”,到了清朝,改了個名字叫“月光馬兒”,就是紙神馬。

清宮有祭(供)月習俗。祭月的地點在御花園。院內東向立一架屏風,屏風良策擺有雞冠花、毛豆枝和鮮藕;屏風前設有一張八仙桌,供桌上擺月宮符像,還要一個直徑五十五公分、十斤重的大月餅。月餅上印有“鬱儀宮”字樣及玉兔搗藥團。大月餅左右各擺一三斤重的月餅,擺各樣小月餅數盤,擺酒、茶數盅。供桌上還要擺應時鮮花和應時鮮果。月供擺畢,燃香。皇帝、皇后等人依次對月光神碼行禮。香盡,焚月光神碼,撤貢品。將十斤重大月餅精心包裝,儲至當年除夕夜,全家分吃,謂之“吃團圓餅”。三斤重大月餅切成數塊,連同小月餅、“蓮花團圓瓜”、鮮果等分賜妃嬪、文武廷臣、太監及宮女等人。

然後是豐盛的閤家宴會。清代許多地方還形成燒斗香、走月亮、方天燈、樹中秋、點燈【本站】塔、曳石等地方習俗。

總之,中秋團圓、賞月及吃月餅之俗,由來已久。隨着不斷增添新的內容,這個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流傳至今,盛行不衰。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介紹 篇二

中秋佳節我國民間有家家吃月餅的習俗。中秋吃月餅,和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元宵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食俗。

至於中秋節食月餅這一習俗的形成則是在明代。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麪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後來隨着歷代的演變,月餅的品種及花樣越來越豐富,製作工藝更新,風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餅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古老而又非常有意義的傳統。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秋節的習俗 篇三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

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兔兒爺,中秋宴俗等也是各地中秋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