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絕句》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5K

《絕句》教學反思【多篇】

《絕句》教學反思 篇一

前兩天進行了《絕句》的教學,講完之後,也有一些自己的反思。

這篇古詩是三年級下冊的第一篇古詩,從題材上來看是一首五言絕句,內容也比較簡單,是一首讚美春天的古詩。學生讀起來也比較容易理解。講完之後再回過頭來看所講解的內容,還存在以下不足:

1、講的內容比較基礎,缺乏一些拔高的知識。在這次講解中我主要緊扣課標來講解,重要的內容雖然沒有漏講但是沒有深入的講解,孩子們將來遇到稍微難一點的題目可能會比較疑惑。

2、缺乏閲讀指導。首先教師的朗讀示範不夠,講課中播放了音頻但是教師再範讀效果會更好。其次,缺乏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比如説開心的時候怎麼讀?哪裏該讀的快一點?哪裏該讀的慢一點?這些跟學生詳細講解孩子們會更樂意朗讀。

3、對古詩大意的重視程度不夠。三年級應該掌握古詩的大意,但是我覺得對於大意應該在孩子理解的基礎上再記憶,最好自己能夠理解、分析出來。所以在講課的時候講了但是沒有讓學生加深印象,可以在最後的時候展示出來讓孩子們再記憶一下。

作為一名新老師,還有很多需要學習、改進的,希望自己能夠不斷進步!

《絕句》教學反思 篇二

《絕句》這首五言絕句極其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明淨絢麗的春色圖。這首詩畫面優美,格調柔和,寓情於景,顯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機和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後,愉悦閒適的心情。反覆誦讀此詩,給人一種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覺。帶着對這首詩的喜愛,我饒有興致的開始了教學。

上課伊始的“説説關於春的成語”比賽一下子將氣氛領了上來,孩子們似乎進入了春天的世界,一雙雙小手高舉過頭,一種“春天的氣息”充滿了整個教室。

古詩教學,少不了“指導朗讀”。在遊戲導入,激發興致後,又緊接着讓孩子們自由讀詩,邊讀邊想想哪句古詩最能讓你感受到春天來了。孩子們在小組裏面大聲的朗讀着,説着自己的想法,那景象,好不熱鬧。“我覺得春風花草香這句詩最有春天的感覺,因為春風一吹,花兒都開放了,草兒也從土裏鑽了出來,探出腦袋張望這美麗的世界,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我覺得這就是春天”“看到這麼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怎麼樣呢?”“很高興,很欣喜!”“那你能將這句詩大聲的朗讀出來嗎?”“能,……”就這樣,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下,在孩子們個性化的解讀中,我完成了對本詩的教學。讓孩子們的自主、自由的解讀代替老師的枯燥乏味的解釋,但同時又從孩子們的回答中給予指點引導,並進行朗讀的指導。

或許是自己對這首詩的喜愛,或許是孩子們的表現很好,或許是這樣的教學設計較為合理,本堂課孩子們和自己的狀態、配合都非常的默契,在“你一言、我一語”的溝通交流中,一起走進了那富有詩意的春天。

《絕句》教學反思 篇三

我抓住了杜甫詩中有畫的特點,展開想象,感受課文景色之美。我首先讓學生結合插圖,自讀古詩,瞭解詩中寫了哪些景物,然後再結合圖片,小組交流領悟作者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抓住動靜結合的描寫,讀出春的生機和和諧。適當拓展內容,一方面增加學生背誦方面的積累,另一方面積累對春天的美好感受。不足之處,學生古詩詞積累較少,整個課堂不活躍,學生參與性不高,沒有能夠積極主動的進入到古詩詞的意境之中。

在今後的古詩詞教學中,要讓學生多讀多背誦,積累大量的古詩詞,能夠看到景物就想起詩句。這樣才能夠讓我們的傳統文化越來越精彩。

《絕句》教學反思 篇四

《絕句》是唐朝詩人杜甫閒居成都草堂時所作。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的春景。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通過激趣引題、整體感知、想象畫面、感情朗讀、給詩配畫等幾個方面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之美,由淺入深,層層展開,引導學生領會詩意、體味詩境,受到美的薰陶。在教學中注重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於教學全過程,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地想,盡情地讀,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

俗話説:“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這節課上,我覺得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在“理解詩意”這一環節,我沒有讓學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每句詩的意思説得不是很完整;還有就是由於自己整節課的時間分配不是很合理,最後的書寫環節有些草率。從這節課的得失來看,我今後在上每節課時,一定要充分備好教材,備好學生,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 baihuawen.c n方法。

《絕句》教學反思 篇五

本次賽課我執教古詩《夏日絕句》,課後,我感覺收穫比較大,這裏反思一下。

一、反思課堂教學的處理

把挑戰與合作引入課堂,增添課堂活力

孩子們四年級了,有一部分學生因為生理、心理等因素不愛舉手了。根據此現象,本課教學時,我精心把兩個問題設計成了“請接題”挑戰形式:一次是“人傑”“鬼雄”的教學;一次是“不肯過江東”的教學。每次挑戰,孩子們都表現出昂揚的鬥志。這種挑戰的方式,直接帶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為準備充分的同學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合作學習本課教學放在了區別“不肯”與“不願”“不能”“不想”,體會用詞的準確性,放在了聯繫《題烏江亭》體會杜牧眼中的項羽。這兩處對於學生都有一定的難處,合作學習很好地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正因如此,如第一次合作學習後學生的表現:換作“不能”好像江東的父老鄉親不諒解項羽不讓他回去,這是被迫的。而項羽是自己覺得無顏見鄉親不願回去,感覺上不同,所以不能換。學生説得非常好。而且小組討論時我湊近聽了學生的交流,發現他們發表着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不拘泥於形式,非常的實在。

二、反思課堂語文學習的“大語文觀”

根據這首詩的學習的特點,提出讓學生課前瞭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學生查閲有關項羽的生平及與其相關的作品或成語等,進行交流學習活動。

長課文要短上,短課文要長上。這首詩只有短短的20個字,如何再現項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這就需要“課外資源”的有力補充,需要搜索不少資料,符合學生口味。具體是課前預熱時項羽的簡介、表現人傑的成語補充、“不肯過江東”時的歷史資料再現、品時代造就英雄時的《題烏江亭》及南宋的歷史背景和整體提升時有關英雄氣節的名句。我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因為竇桂梅老師説過:“教古詩不能光看教的數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進學生的質(精神)。”

真正的語文課並不僅僅是40分鐘,遵循這一特點,我獨具匠心設計了這節課的延伸活動:

1、背誦並默寫《夏日絕句》

2、配上旋律把《夏日絕句》編成曲吟唱。

3、出一張有關英雄的手抄報。

4、學了“英雄”,你有何想法,請把你的想法寫成文。

從反饋的結果來看,可以歸納出幾點成功的地方:

1、學生默寫並背誦特別認真,因為孩子們還沉浸在詩的意境中。

2、學生自己出手抄報,自己為報刊題名,自己蒐集資料,排版設計的過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一些愛畫畫的學生,還在報上畫上美麗的插圖,畫不好的,他們就採用貼圖,也很有創意……學生忙併收穫着。

3、關於“英雄”文,學生的語言很有思維含量,很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絕句》教學反思 篇六

1、抓住杜甫“詩中有畫”的特點展開想象,感受春色之美。首先,讓學生結合插圖,自讀了解詩中寫了哪些景物,然後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從感覺、色彩、氣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點並且在交流中使認識更加清晰。

2、抓住杜甫詩中“一動一靜”的描寫,讀出忙碌與安逸,感受春之生機與和諧。

3、適當拓展賞析,一方面增加學生背誦方面的積累,另一面蓄積對春天的美好感受。

4、課中有獨立讀、對讀,個別讀、齊讀,讀句子、讀全詩等多次誦讀,輔以適當的動作,學生學的興趣盎然,增加積累。

5、吟誦調即是讀中的一種休息,也是對這種古老形式的一些瞭解。

《絕句》教學反思 篇七

杜甫的《絕句》全詩僅二十八字,描寫的景物卻極有特色。詩人寓主觀之情於客觀之景,寓胸中之意實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尤其是詩人巧用數字入詩,兩、一、千、萬四個字,虛實結合,時空結合,增強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

本詩的第一句是兩個黃鸝鳴翠柳。黃鸝在柳枝上鳴叫,詩人指明兩個,説明鳥的叫聲不是嘰嘰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對鳴,歡快而不嘈雜,熱鬧而不喧囂。第二句是一行白鷺上青天。白貴鷺向藍天飛去,從一行可見此鳥排列有序、漸次遠去,而不是轟然飛散,各奔東西;再用上了一個上字,更顯示了白鷺奮力高飛、展翅向上的姿態。

第三句是窗含西嶺千秋雪。千秋一詞是虛指,出於詩人的想象,它賦予了雪這一靜態景物以滄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積雪似乎在訴説着什麼、見證着什麼。窗中之景雖小,卻由此可感受時間之縱深。第四句是門泊東吳萬里船。船停泊在門前的碼頭邊,也是靜態之物,但因其行程萬里,使人頓覺天地開闊,似插翅而難及。門外之景也不大,卻由此可感受空間之廣袤。

以上四句描寫的是詩人當時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見的景色。前兩句中兩個、一行是實指,黃鸝與白鷺,翠柳與青天,兩兩相對,四種景物,有聲有色,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清新動人的圖畫,表現出詩人此時閒適的心情。後兩句

千秋與萬里都是虛指,均出於詩人的想象,而詩的意境因此而幽遠、開闊,又顯示了詩人開闊的胸懷。

多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要讓少於在讀中對所學之詩知其意、臨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強對古詩的語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詩的藝術魅力。

1、初讀知其意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得音準句順,聲音響亮。

(2)指名學生讀第1、第2句,理解鳴、上的意思,用補省略,調整詞序的方法説説詩句的意思。

(3)學生齊讀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説説這兩句的意思。教師相機指導。

(4)指名學生把四句詩的意思連起來説一説。

2、再讀臨其境。

(1)學生回答:第1、第2句寫了什麼景物?有哪幾種色彩?第3、第4句寫了什麼景物?

(2)教師出示掛圖。學生看圖,教師聲情並茂地朗誦詩句,並作適當講解。前兩句,突出鳴、上二字,幫助學生理解,是這兩個字使景物產生了動態效果,使畫面顯得生機盎然。後兩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瞭解詩人的思緒由現時到了過往、由近處到遠處;而且也正是這二字,使現時之景(窗)和想象中的過往之景(千里雪)、近處之景(門)和想象中的遠處之景(萬里船)有機融合於完整的畫面之中。

(3)學生看書上插圖,一邊手指景物,一邊自由朗讀。

(4)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學生嘗試在腦裏再現畫面。

(5)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描繪的美麗景色。

3、三讀悟其情

(1)比較讀。在黑板上出示:

黃鸝鳴翠柳,

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雪,

門泊東吳船。

讀一讀,與原句比較一下,哪個寫得好?

為什麼這樣説?幫助學生明確這首詩的朗讀停頓及重音,並完成下列板書: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前兩句聲色兼美)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後兩句意境開闊)

(2)表演讀。播放課前製作好的配樂朗誦錄音,讓學生欣賞。隨後要求學生和着音樂誦讀,要求他們掇民對古詩的理解用適當的語氣和動作表現出來,甚至可以搖頭晃腦,手舞足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