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3W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多篇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1

對於情感類的文章在平時也沒有多少信心去上,更不用説是公開課了,不過總是躲着不去上也不是辦法,那就嘗試着去上上。在設計教案時,參考了很多資料,但是到最後是越參考越糊塗。本人設計教案時喜歡利用課後題的問題以及課文學習提示,因此對於如何轉化課後題第二題我一直找不到解決的方法,後來又考慮到要有詞語的教學,最後才確定通過詞語來引出變臉後的課後習題,再帶領學生進入到老人生前,去感受老人對海鷗的那份愛。在整節課下來,個人感覺存在蠻多的不足。

個人認為尚可的:

1、在讀詞語這個環節中,我叫了我們班學習最差的一個學生,雖然這樣相對而言浪費了一點時間,但是我覺得,如果他會了,那基本就可以肯定全班都會了;如果他不會的,那就重點指導朗讀這個詞語。這樣下來,我覺得詞語的落實情況會比較不錯。

2、在課堂上我儘量叫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學生來回答問題,我認為他們才是課堂的主體,把這部分人解決了,其他人也就搞定了。

3、從課後學生的反應情況來看,課堂的知識落實還算是比較到位的。

不足之處:

1、悶。整節課給人的感覺就是悶,學生基本沒有舉手,雖説這跟學生大了,不愛那麼表現有關係,但是我想更重要的是本人缺少一些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手段。

2、學生的回答完全沒有按照我的預設來,剛好來個相反,在這種情況下,處理的不夠果斷,臨場發揮能力有限。

3、缺少煽情,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但是因為本人在這方面能力有限,沒有更好地把學生的那種內在情感激發出來。。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2

?老人與海鷗》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羣從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老人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給它們起名字,喂餅乾,照顧受傷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後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

教學中我圍繞“老人對海鷗的關愛”“海鷗對老人的依戀”兩條主線,在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進行文章內容概括練習的同時,着重學習“老人對海鷗的關愛”這個部分,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

通過研讀細節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

開課伊始,我讓學生用一個詞、一個字或者一句話概括讀完課文後的感受。有的説,感動,有的説感受到一種親情,一種愛。聽到各種不同的感受,我知道學生至少已經愛上了這篇課文。於是我順勢問道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呢?很快學生抓住了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中的關鍵詞,三個“褪色”。通過討論,學生明白這是一位執着勤儉節約的老人。當然我並沒有就此罷休,讓學生想像老人還有什麼褪色,學生説;帽子褪色了,鞋子褪色了……我話鋒一轉,那十多年來,老人的什麼沒有褪色呢?學生説對海鷗的精神品質沒有褪色,我知道這個答案不準確,但我並沒有及時糾正。於是,我在黑板上寫下了“老人()海鷗。”這道填空題。讓學生在研讀文本的第一部分之後給括號裏填上適當的詞語。學生通過研讀在括號裏填上了“捨不得、眷戀、顧戀、依戀”等詞語。學生通過對以上細節中關鍵詞的研讀已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默契與和諧。

以關鍵句為教學線索讓學生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

開課後,當學生找到三個“褪色”之後,我便問學生老人的布衣,藍布包,塑料袋為什麼會褪色呢?很快學生找出課文第十二自然段“十多年來,每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給海鷗送餐”這一句作為其答案。於是在研讀老人死後海鷗的表現時我始終圍繞這一連接全文的主線進行教學。

當學生通過對課文中細節的研讀過後,我再一次問道,十多年了,老人的布衣褪色了,藍布包褪色了,塑料袋褪色了,可能解放鞋也褪色了,但什麼沒褪色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道,老人對海鷗的愛,海鷗對老人的愛永不褪色。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3

?老人與海鷗》一文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組文章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老人與海鷗》就是這樣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昆明一位叫吳慶恆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如親人般照顧餵養翠湖邊的海鷗。當老人去世後,海鷗自發為老人守靈,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根據文章的特點與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定下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寫並理解“撮、應聲而來、親暱“等詞語。

2、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

文,通過朗讀、感悟、想象等方法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

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就是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引導

一、中心句貫穿全文,反覆出現

在學生閲讀全文後,教師立刻請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老人與海鷗之間關係的一句話,也就是文章的第13節:“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新人一樣”。然後,從1-13節中找出體現老人與海鷗這種親人般關係的語句。這樣,整篇文章的線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師在小結處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時候也適時出現該中心名,隨着閲讀感受的不斷增加,對該句的朗讀處理自然也一次好於一次。

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尋找中心句時並沒有一下子找到,現在想來,可能是教師太過心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畢竟文本還是比較長的,或者教師可以改變一下提問方式:課文的哪一小節寫清了老人與海鷗的關係?這樣指向性就更明確了。

二.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去感受這親人般的深情

課文的1-13節,字裏行間洋溢着老人對海鷗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我把這些內容分成四大塊,也就是課件上出現的四段話,這四段的教學基本以學生感悟、朗讀為主。個人覺得處理得較有特色的第3小節的教學,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老人與海鷗動作的字詞。並採用師生對讀,另女生對讀的方式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默契、和諧。此外,第10節中“生動”一詞的教學也較有特色,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説説在什麼時候,你的眼睛會立刻生動起來。學生討論得出在談及自已心頭最受的時候會有如此表現。如此一來,老人對海鷗的愛護自然不言而喻了。

當然,在教學第四段文字的時候,也存在許多問題。第4小節是通過老人那抑揚頓挫和親暱的呼喚聲感受到人鷗之間的那份默契、和諧。但教師在引導師時一味側重“親暱”,忽視了“抑揚頓挫”。其實,教師可先讓學生明確“抑揚頓挫”是指聲音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然後再請學生親暱地、抑揚頓挫地喊一喊部長海鷗的名字,這樣學生念出“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的名兒時,才會有那麼份親切,又有聲音高低、長短、停頓的感覺。

另外,在教學10—13節的時候,教師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太少,在幾個學生談到點的時候,並沒有再讓學生深入品讀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鷗去滇池一處就挖掘得不夠。

三、拓展資料的補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詞

更體現出老人對海鷗的深情圖片、音樂、感性的介紹,抓“褪色”這個關鍵詞,都能把學生引入情境中,似乎親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教師又適時出現説話練習,請學生想象十我年來,無論發生什麼樣的情況,老人每天都怎麼樣,這麼一來,老人的形象就非常鮮明瞭。

在具體進行説話練習的時候,學生對於“無論,老人每天”這個句式的前半部分該填什麼有疑問,其實這格填的應該是一個選擇型的名式。但學生似乎不夠明確。其實,教師可以師範説一句,給學生一示範,就會減少之後説話練習的錯誤。另外,教師可以多提供學生一些情境,那麼在之後的發言中學生就會更加覺得有話可説。還有一點也值得考慮,就是這個説話的練習放在此時出示是不是最佳?現在想來,其實放在第2小節中“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這句話教學時可能更合適。

四、練筆激發想象,現次點出老人對海鷗的深情

原本設計這個環節的用意在於再次感受老人與海鷗的愛護、眷戀,但現在想來這個環節可以放在第二課時進行,一來時間不夠充裕,二來這個練筆對學生來説一時間要完成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br> 反思整節課的教學,線索清晰、結構完整,學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達成教學目標,但在具體操作上總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也缺乏教育機智應對。

5)《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之五

?老人與海鷗》是一篇美文,這篇課文前半部分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半部分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令讀過的人無不為人與動物這樣真摯的感情而動容。

1.創設情境,以“愛”為主線。

課文即是兩幅大的畫面。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如學生交流“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學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教師相機進行小結:愛是十多年的堅持!再如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個“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教師小結:愛是節衣縮食給海鷗餵食,愛是愛海鷗勝過愛自己!此外,還有“愛是親暱的取名,愛是親熱的説話,……”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歎: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為第二幅“海鷗送別圖”作下鋪墊。

第二幅畫面應該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鷗為老人守靈的場面,可將重心傾斜在這裏。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初步的朗讀交流之後,可以這樣設計:面對着老人的遺像,伴着哀婉的音樂,引導學生們把自己當成海鷗,回憶與老人生活在一起的點滴,為老人靜默三十秒。這表面平靜的三十秒,應該是學生們思維和感情澎湃的三十秒。之後再讓學生互動,扮演海鷗與老人進行對話,傾吐無盡的思念和牽掛……隨後讓學生伴着音樂,讀課文片段,學生入情入境、聲情並茂。最後,再伴着音樂,出示老人喂鳥的形象,和老人的名字,讓孩子們永遠記住這個可敬的老人!

2.注意勾連,緊抓聯繫。

在教學中,可從整體把握教材,注意文本段落間的聯繫。如第12小節“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十多年了”表明時間之久,“每天必來”説明了任何困難阻攔不住老人。這句話在前面“老人喂鳥”、“親暱取名”、“親密交談”等幾個鏡頭基礎上,更深層次地説明了老人愛海鷗之深。可把這句話反覆出示,並讓學生反覆讀,如此層層深入,使老人的形象以及他愛海鷗的感情,在孩子們的腦海中越來越高大,已越來越受感動。

又如文中第14小節“聽到這個消息,我們彷彿又看見老人和海鷗在翠湖邊相依相隨……”此處的省略號,省略掉了十多年來老人與海鷗相伴的場面。為了讓老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入孩子們的心靈,也為了讓孩子們更能理解海鷗們的行為,此處,可出示老人喂海鷗的句子。最後一小節“在為老人舉行的葬禮上,我們抬着那幅遺像緩緩向靈堂走去。老人揹着那個藍布包,撮着嘴,好像還在呼喚着海鷗們。”再出示老人喂鳥的圖片,出示老人外貌描寫和喂鳥的句子,讓孩子們看圖片,讀句子。相信,如此勾連,老人與海鷗親密相處的情形,已深深地刻在孩子們的心裏。

通過師生入情入境的讀,使全文的情感基調進一步加深。

6)《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之六

上週三的下午,全校50多位語文教師齊聚在實小分部多媒體教室,觀摩了我校青年教師李紅主講的閲讀教學示範課《老人與海鷗》,李紅不愧為很優秀的語文青年教師,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中體會、感悟、交流,並輔之以精美的課件,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通過李老師的情感引領,向我們展示了一幅人與動物的和諧畫面。學生們以情感為紐帶,讓思維的火花盡情迸射,使語言在情智中共生。這是一堂很成功的閲讀教學課,我為她鼓掌,為她喝彩。

?老人與海鷗》的確是一篇美文,這篇課文前半部分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半部分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令讀過的人無不為人與動物這樣真摯的感情而動容。如果是我講這篇課文,我想:從下面兩點入手。

1.創設情境,以“愛”為主線。

課文即是兩幅大的畫面。教學中,可以以詞串入手,引出兩畫面。再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如學生交流“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學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教師相機進行小結:愛是十多年的堅持!再如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個“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教師小結:愛是節衣縮食給海鷗餵食,愛是愛海鷗勝過愛自己!此外,還有“愛是親暱的取名,愛是親熱的説話,……”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歎: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為第二幅“海鷗送別圖”作下鋪墊。

第二幅畫面應該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鷗為老人守靈的場面,可將重心傾斜在這裏。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初步的朗讀交流之後,可以這樣設計:面對着老人的遺像,伴着哀婉的音樂,引導學生們把自己當成海鷗,回憶與老人生活在一起的點滴,為老人靜默三十秒。這表面平靜的三十秒,應該是學生們思維和感情澎湃的三十秒。之後再讓學生互動,扮演海鷗與老人進行對話,傾吐無盡的思念和牽掛……隨後讓學生伴着音樂,讀課文片段,學生入情入境、聲情並茂。最後,再伴着音樂,出示老人喂鳥的形象,和老人的名字,讓孩子們永遠記住這個可敬的老人!

2.注意勾連,緊抓聯繫。

在教學中,可從整體把握教材,注意文本段落間的聯繫。如第12小節“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十多年了”表明時間之久,“每天必來”説明了任何困難阻攔不住老人。這句話在前面“老人喂鳥”、“親暱取名”、“親密交談”等幾個鏡頭基礎上,更深層次地説明了老人愛海鷗之深。可把這句話反覆出示,並讓學生反覆讀,如此層層深入,使老人的形象以及他愛海鷗的感情,在孩子們的腦海中越來越高大,已越來越受感動。

又如文中第14小節“聽到這個消息,我們彷彿又看見老人和海鷗在翠湖邊相依相隨……”此處的省略號,省略掉了十多年來老人與海鷗相伴的場面。為了讓老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入孩子們的心靈,也為了讓孩子們更能理解海鷗們的行為,此處,可出示老人喂海鷗的句子。最後一小節“在為老人舉行的葬禮上,我們抬着那幅遺像緩緩向靈堂走去。老人揹着那個藍布包,撮着嘴,好像還在呼喚着海鷗們。”再出示老人喂鳥的圖片,出示老人外貌描寫和喂鳥的句子,讓孩子們看圖片,讀句子。相信,如此勾連,老人與海鷗親密相處的情形,已深深地刻在孩子們的心裏。

再如兩幅畫面中,海鷗飛行姿勢和叫聲是不同的。平日裏,“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着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見到遺像,“一羣海鷗突然飛來,圍着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在人的遺像前,“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當我們收起遺像時,“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着,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脱出身來。”採取對比出示的方法,讓學生通過比較海鷗不同的表現,體會句子表達的不同,所表現出的情境的不同。

7)《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之七

?老人與海鷗》一文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組文章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老人與海鷗》就是這樣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昆明一位叫吳慶恆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如親人般照顧餵養翠湖邊的海鷗。當老人去世後,海鷗自發為老人守靈,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根據文章的特點與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定下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寫並理解“撮、應聲而來、親暱”等詞語。

2、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悟、想象等方法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就是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引導:

一、中心句貫穿全文,反覆出現。

在學生閲讀全文後,教師立刻請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老人與海鷗之間關係的一句話,也就是文章的第13自然段:“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新人一樣”。然後,從1-13自然段中找出體現老人與海鷗這種親人般關係的語句。這樣,整篇文章的線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師在小結處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時候也適時出現該中心句,隨着閲讀感受的不斷增加,對該句的朗讀處理自然也一次好於一次。

二、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去感受這親人般的深情。

課文的1-13自然段,字裏行間洋溢着老人對海鷗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這些內容的教學基本以學生感悟、朗讀為主。在教學中,我首先提出一個問題:“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讓學生帶着這一問題朗讀課文,然後找出相關句子,如“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我再把這些句子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走進老人的內心世界,挖掘文字背後藴涵的深意,真正的感受老人對海鷗的關愛,然後小組彙報個人體驗,學生在彙報中感受到了老人與海鷗那親人般的情誼。

三、合理利用補充的資料。

課程改革以來,許多語文課堂把太多的資源引入了課堂,四十分鐘裏充斥了太多的`學習資源,便捷的信息渠道使教師可以收集到與課文有關的任何資料,而教師在面對這些資源的時候又不能很好地甄別和把握,課堂上弱化文本、喧賓奪主的現象時有發生,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也是眾説紛紜。基於這種認識,對於所蒐集的老人與海鷗以及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資料我進行了篩選,保留可以更能體現老人愛海鷗的吳慶恆身世資料(這些資料由學生自行閲讀),昆明人為老人捐款塑像的圖片。

四、多媒體的適度運用。

本節課的多媒體內容避免了繁雜的教學資源,以尊重學生主體為前提,設置多媒體課件,學生理解哪一自然段即出示哪一自然段的文本,既可以直觀、快速地閲讀到文本,也可以通過文本中字色的改變強化學生對重點詞句的閲讀和理解。而且課件設置的鏈接是預設會考慮到學生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情況時及時尊重學生的思路進行教學

反思整節課的教學,線索清晰、結構完整,學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達成教學目標,但在具體操作上總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第4自然段是通過老人那抑揚頓挫和親暱的呼喚聲感受到人鷗之間的那份默契、和諧。但我在引導學生研讀時對朗讀的指導還不夠到位。其實,我們可先讓學生明確“抑揚頓挫”是指聲音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然後再請學生親暱地、抑揚頓挫地喊一喊部分海鷗的名字,這樣學生念出“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的名兒時,才會有那麼份親切,又有聲音高低、長短、停頓的感覺。

在教學時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太少,在幾個學生談到點的時候,並沒有再讓學生深入品讀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鷗去滇池一處就挖掘得不夠。課堂教學中也缺乏教育機智應對。如當學生髮言不夠積極時,特別是男同學不夠積極時,沒能較好的進行引導,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會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超越自我。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4

這篇課文為學生展現了豐富的情感世界,可以説是以“言”表“情”的。課文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暱地説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教學這部分時,我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找答案,然後全班交流,老師小結,最後讓學生有聲有色地齊讀,幫助學生展開想象,使他們真切的感受到老人與海鷗的那份和諧快樂,感受到老人對海鷗的無私的愛。只有讓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歷程,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才能使他們真正受到薰陶感染,形成內在的精神力量。課文的後半部分,老人去世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感人畫面,我充分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和交流,讓學生抓住描寫海鷗動作的詞句去感悟、體驗、產生同感,讓學生儘可能的進入海鷗的情感世界,去領略、品味海鷗對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尤其第四句“當人們最後不等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向炸了鍋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張着嘴鳴叫,翅膀撲的那樣近,以至於收照片的人下意識的縮緊了身體,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脱出身來。”

這裏,我注意了品字,緊緊抓住兩次“撲”。“撲”改成“飛”讓學生議,可以看出海鷗對老人依依不捨,悲痛欲絕,對老人的離去難捨難分。

分析完課文後,當學生們深深地進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時,我是這樣激發學生的“人鷗情深何忍別!但老人終究要離世,只留下那一羣的海鷗在空中悲鳴、哭泣。此時此刻,假如你是一隻悲傷的海鷗,你想對去了天堂的老人説些什麼?請寫一兩句話。”這樣的處理做到了植根文本,超越文本。縱觀全文,這節課教學準備充分,教學環節清晰,學生掌握了教學重點,練習以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通過關鍵詞、關鍵字教學,突破了教學難點,“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不足之處是課堂上沒有注意讓學生個別讀,齊讀的形式多了,學生讀的次數還是少了點,以後要在課堂上多給學生讀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讀更深的感悟文章的感情。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5

每次公開課課結束後,留在心裏的或多或少總有那麼一些欣慰與遺憾。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羣海鷗之間的深厚友誼,文中的老人有情,海鷗有義,讀之令人動容。全文以愛為主線,課文前半部分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半部分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因此,我把教學重點放在通過朗讀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上。

五年級下學期的學生,閲讀教學已不是字詞句段的單純教學,教學要抓“實”。重要的是抓住重點詞句段領會文章的主題、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落實到本篇課文則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因此,訓練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和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始終就是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的一種教學目的。

在本課教學中,先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明晰文章的脈絡。

接着我用倒敍的方式引出兩個畫面,第一幅畫面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鷗為老人守靈的場面,我將教學重心放在此。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初步朗讀後,這應該是學生們思維和感情澎湃的時刻。之後再讓學生精讀,充分引導學生朗讀,並從讀中感悟和交流,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段去感悟、體驗,儘可能的進入海鷗的情感世界,去領略、品味海鷗對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然後引領學生走進老人生前的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當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個“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通過老人喂海鷗時與眾不同的動作,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歎: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從而更加理解剛剛感悟的“海鷗送別圖”。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我緊扣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這條線索,從兩幅畫面入手,讓學生從文中畫出海鷗表現的句段,並試着分析、領悟,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因為故事生動感人,海鷗也具有像人一樣的情感,所以,學生被故事深深地打動了。

當然,這節課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

(一)教學時,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創新,突出亮點,可課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鐘是難以達成的,為把握時間而去進行的教學,多少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有些詞句學生體會的不夠到位,理解的不夠深刻,沒有做到實實在在,沒有給一些中等偏下的學生留下很充裕的時間去思考,給課堂留下了些許的遺憾。

(二)對文章的整體把握還不夠,學生的情感沒有全部被激發起來。學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對老人的敬仰之中。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會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考,讓課堂在“實實在在”地基礎上做到“活潑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