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4W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通用多篇】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 篇一

本課是一篇説明文。課文圍繞着鯨的種類、形體特點和生活習性介紹了一些有關鯨的知識。文章恰當地運用比較、打比方等方法和一些具體數字,來説明鯨的有關知識,給我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文章內在聯繫緊密;各段內容相互呼應,使文章脈絡貫通,結構緊湊、完整,增強了説明效果。

一、課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主要從鯨的重量、長度、舌頭及嘴等方面説明鯨的大。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介紹鯨是哺乳動物和它的進化以及鯨的種類。

第三部分(第4~7自然段)介紹鯨的生活習性。進一步説明了鯨是哺乳動物而不屬於魚類。

二、鯨重重點難點解析

1、《鯨》是一篇説明文:

作者運用列舉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方法,介紹了鯨的大小、種類和生活習性方面的知識,也説明了生物常常隨着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它的形體和生活習性,否則就會滅絕的道理。

2、學習本課還要重點理解以下幾個句子:

⑴鯨睡覺的時候,總是幾頭聚在一起,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頭朝裏,尾巴向外,圍成一圈,靜靜地浮在海面上。

這個句子詳細地描寫了鯨睡覺時的樣子。主要講了四個特點:鯨睡覺時,總是幾頭在一起睡,一般不單獨睡;睡覺的地方比較安全;睡覺時,“頭朝裏,尾巴向外,圍成一圈”;“浮在海面上”,不是在海底。

⑵在很遠的古代,鯨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樣,生活在陸地上。後來環境發生了變化,鯨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陸地的淺海里;又經過了很長很長的年代,它們的前肢和尾巴漸漸變成了鰭,後肢完全退化了,整個身子成了魚的樣子,適應了海洋的生活。

這段話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寫出了鯨生活環境的變化和形體的變化特點,也説明了兩者之間的關係。生物常常是隨着生活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它的形體和生活習性的,否則就會遇到滅亡的危險。鯨的生活環境由陸地變成海洋。它要生存下去就必須適應變化了的環境,於是鯨由長着前後肢的哺乳動物逐漸變成現在魚的樣子。但是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課文中用了“很遠的古代”、“經過很長很長的年代”、“漸漸”等詞語説明了這一點。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使我們進一步瞭解了鯨這種哺乳動物,課文還為我們配了一幅插圖。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 篇二

一、課文主旨

這篇文章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勉勵人們努力學習。

一、內容分析

全文分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這句話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説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説對待學習應該採取的正確態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第2段,論述學習的意義。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説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展、有所提高。直木“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進一步説明客觀事物經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根據同樣的道理推論,人只有經過“博學”(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學習對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決定作用。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後天不斷學習改造獲得的。木要改造成為“中規”的輪,就要“”;金要利,就要“就礪”,人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學習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第3段,論述學習的作用。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來説明學習的作用。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情況組成四組比喻: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這些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種效果的獲得,並非人的本身固有條件有什麼不同: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為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也就是“善假於物”,憑藉外界條件的幫助才取得的。根據這個道理可以推論,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於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第4段,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作者用了十個比喻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先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可以興風雨;積水成淵,可以生蛟龍。所以有這樣的功效,全賴於“積”。同樣,人如果能積善成德,就能達到“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境界。接着從反面設喻,説明不積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正反對照,説明“積”與“不積”效果完全不同。人們掌握知識、培養品德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步發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其次,從“舍”與“不捨”來論述學習貴在堅持不懈的道理。先用騏驥與駑馬對比,騏驥本身條件雖好,如果止於一躍,還達不到十步。駑馬本身條件雖差,如果能前進“不捨”,也可以跑得很遠。接着用朽木與金石對比,説明“不折”與“可鏤”的關鍵在於“舍”與“不捨”。人們學習,如果一暴十寒,時學時輟,再簡單的知識也學不會;如果能持之以恆,即使是再艱深的知識也可學會。荀子認為“積”必須是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要堅持不懈。最後,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進行對比,説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心專一,才能獲得成功。

三、寫作特點

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説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覆説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例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後正,有時先正後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説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 篇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2、理清文章的結構思路。

3、把握課文所論述的主旨。

4、理解文中語句的深刻含義。

二、能力目標

1、學會議論文的並列式結構的使用。

2、學會寫富有針對性的批判文章。

三、德育目標

學習作者敢於直面現實,痛斥國民奴性,改進世界,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使命感。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所論述的主旨。

2、學習本文並列式的論證結構。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具準備

1、投影儀

2、多媒體教學設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1、講述法:在教學過程中,對雜文的文體、作者、並列式的論證結構、文中語句的深刻含義等重點、難點問題通過重點分析、講述,使學生在課堂上易於理解和接受。

2、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理解文章所表現的思想內涵。

3、啟發式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課堂思維、情境,引導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

4、討論法:在教學過程中,對一些思考性的問題,應讓學生通過分析、討論,然後進行總結。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師生共同觀看影片《鐵齒銅牙紀曉嵐》(片斷),藉助影片創設情境

(學生交流)

今天,我們學習聶紺弩先生的《我若為王》,看看作者大膽的假設中包含着什麼樣的思想和認識呢?

二、文體及作者簡介

雜文,文學體裁之一,散文的一種。它是短小的文藝性社會評論。既是説理的,又具有文學的因素。短小精悍、活潑雋永,以幽默、諷刺的文筆,鞭撻醜惡,鍼砭時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雜文的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有關社會生活,文化動態,以及政治事變的雜感、雜談、雜論、隨筆都可歸入這一類的文章。好的雜文,被譽為“匕首”或“投槍”。

中國自戰國時代以來諸子百家的著述中就有這一類文章,到20世紀20~30年代,經魯迅的倡導和垂範成為獨立的文體。

聶紺弩(1903--1986),湖北京山人。現代作家,以雜文和散文見長。他是中國現代雜文史上繼魯迅、瞿秋白之後,在雜文創作上成績卓著的戰鬥雜文大家。他曾説過自己是學習乃至仿效魯迅的雜文的一個。他的雜文在維護魯迅開拓的雜文傳統,繼承和發揚魯迅雜文的戰鬥風格上,作出重要貢獻。他的雜文直面現實、鍼砭時弊,富於知識性、邏輯性,在當時的雜文領域較有影響。雜文集有《關於知識分子》、《歷史的奧妙》、《蛇與塔》、《血書》、《二鴉雜文》、《寸磔(zhé)紙老虎》、《聶紺弩雜文遜、《聶紺弩雜文集》等。

三、學生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理清文章的結構思路。

1、檢查預習情況(先提問再明確)

正音:

紺弩(gànnǔ)親眷(juàn)呵(hē)斥諂(chǎn)媚

悲慼(qī)畏葸(xǐ)憎(zēng)惡(wù)匍(pú)匐(fú)

釋義:

指摘:挑出錯誤,加以批評。

諂媚:用卑賤的態度向人討好。

悲慼:悲痛哀傷。(悲悽:悲傷悽切)

畏葸:畏懼。

匍匐:爬行。

2、理清文章的結構思路

【教師明確】:全文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由影片引出,“我若為王”的假設。

第二部分(2~5):幻想“我若為王”後,出現的種種情景。

第三部分(6):闡述原因,君王是奴才的首領。

第四部分(7~8):剷除奴種,改進世界。

(1)引出話題,提出問題

2~5段,我若為王

(2)分析問題

6段,君王,奴才的首領

(3)解決問題

7~8段,剷除奴種,改進世界

四、研讀探究

1、閲讀第一部分。

【教師提問】:作者對“王”持什麼態度?在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述】:作者對“王”持否定態度。“我根本不想做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麼東西呢?難道我腦中還有如此封建的殘物嗎?”

【教師提問】:作者説:“我根本不想做王,也根本看不起王”,可是為什麼又假設“我若為王”呢?作者的目的是什麼呢?

(此問旨在啟發學生的思維,不要求馬上作答)

2、閲讀第二部分,明確論證結構。

(1)請三位學生分別朗讀2~4段,教師作朗讀指導。

【教師講述】:作者虛擬了“我若為王”的前提,那麼結果將會怎樣呢?我的妻子,“縱然沒有任何德性,縱然不過是個娼妓,那時候,她也依然是王后”。這裏“縱然……縱然……也仍舊”,作者作出了讓步假設,哪怕我的妻子是個無德娼妓,也仍舊是個尊貴的王后;以此類推,我的兒子,“縱然是一無所知,一無所能的白痴,也仍然是太子或王子”;我的女兒,我的親眷,無論他們怎樣醜陋,怎樣頑劣,都是榮耀的公主和貴人。三者的結果都一樣,為什麼呢?因為“我”是王,所以“我”的親眷都是皇親國戚了,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投影顯示】:釋義:一個人得道成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係的人也都跟着得勢。

出處: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並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

【教師講述】:你們一定還記得契訶夫的《變色龍》,文章中的那條狗,由於主人身份的不同,由野狗變為名貴的狗、機靈的狗,長官奧楚蔑洛夫對它的態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反映了他見風使舵,阿諛奉承的嘴臉。這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寫照。(板書:《變色龍》奧楚蔑洛夫)

(2)請一學生朗讀第5段,教師作朗讀指導。

【教師講述】:“我”的親眷如此,那我呢?更不用説,“我”就是至高無上的“萬歲”,沒有任何過失,沒有任何罪行,一切人都將對“我”“鞠躬”“匍匐”,成為“我”的奴才,並誇耀“我”為“有道明君!偉大的主上”!然而,我卻感到“單調、寂寞和孤獨”,為什麼?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述】:因為周圍都是奴才,他們根本不可能和“我”平等交流,所以“我”看不到真正的面孔,聽不到真正的聲音。因此,感到“單調、寂寞和孤獨”,這就是我們常説的“高處不勝寒”。

第二部分,作者設想“我若為王”後出現的情景,從妻子到兒子到女兒,再到自身,把“勢”蓄得很足。但這僅僅是手段。作者真正的目的卻是先把“我”推向虛幻的頂峯,然後一把拉下來,示其本相,加以批評,這就叫“欲擒故縱”或者叫“先揚後抑”。(板書:欲擒故縱先揚後抑)

【教師提問】:第二部分採用什麼樣的論證結構?

【教師點撥】:論證結構:總分式、並列式、遞進式、對照式。(板書)

【學生回答】:並列式。

3、閲讀第三部分。

【教師講述】:為什麼人們要捧“我”和“我”的親眷呢?“因為我是王,是他們的主子。”所以他們奉承討好我,不僅中國這樣,外國也如此,我們來看一下果戈理《狂人日記》中的一段文字:

【投影顯示】:我希望自己也能當上將軍……只是為了要看看他們怎樣在我面前搖尾乞憐……那時候,我的美人兒將會怎樣對我傾訴衷腸?爸爸本人,我們的司長,又會説些什麼呢?……媽媽呀,救救你可憐的孩子吧!

【教師講述】:也就是説,只要“我”有權,或大或小,人們都會奉承討好“我”,這或許是很多人想當官的原因吧。

【教師提問】:文中説:“我恍然大悟”,“我”悟到了什麼?

【教師明確】:原來“我”的這個“王”只不過是一個奴才的首領。我的周圍的人全是奴才。

4、全班齊聲朗讀第四部分。

【教師提問】:“我是民-國國民,民-國國民的思想和生活習慣使我深深地憎惡一切奴才和奴才相。”“民-國國民的思想”指什麼思想?

【教師點撥】:聯繫歷史,袁世凱的復辟為什麼失敗?

【學生回答】:因為當時民主共和的思想已深入民心。

【教師明確】:“民-國國民的思想”指的就是民主的思想。因此“生活在奴才們中間,做奴才們的首領,我將引為生平最大的恥辱,最大的悲哀”。

【教師提問】:作者為什麼説“我將變成一個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將把我的臣民一齊殺死,連同尊長和師友,不準一個奴種留在人間”。

【學生回答】:(略)

【教師明確】:之所以成為“暴君”,是因為濫殺臣民;之所以稱為“明君”,是因為將不再是奴才的首領,是真正的智慧明君。作者認為奴才比王權更可怕,它是王權思想賴以生存的温牀,因而“不準一個奴種留在人間”,斬釘截鐵地表示剷除一切奴種的強烈願望。

【教師提問】:“我若為王,將終於不能為王,卻也真的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這句話自相矛盾嗎?為什麼?

【學生回答】:(略)

【教師明確】:不矛盾,因為世界上沒有了奴才,“我”終於不能成為奴才的首領,那麼,“我”和所有的人都變成“真的人們”了。

【教師提問】:“‘萬歲,萬歲,萬萬歲!’我將和全世界的真的人們一同三呼。”為什麼已經沒王了,還要三呼“萬歲”?“真的人們”指的是怎樣的人?

【學生回答】:(略)

【教師明確】:這裏的三呼“萬歲”並非對王的稱頌,而是對民主的膜拜。“真的人們”指的是具有民主思想、權利和自由的人們。

五、課堂小結。

本文以“我若為王”假定又假定,列舉了“我若為王”後,出現的一系列不正常的現象,並指出這些都是王權和奴才思想在作怪,並提出改進世界,斬殺奴才的主張。

文章結構清晰,假設性的提出問題,列舉現象,分析這一現象的原因,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列舉現象,採用並列式結構,句式整齊,增強了文章的結構美。

六、合作研討,開放探究。

【教師提問】:文中所講的王權意識和奴才思想,現實生活中還存在嗎?

【教師提示】:學生閲讀課本P48的材料,並提問:為什麼這些騙子能屢屢得手?

(學生思考,並互相交流。)

【教師明確】:這説明中國國民的奴性心理根深蒂固。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柏楊寫的《醜-陋-的-中-國-人》中的一段材料:民-國初年有一遺老,千里迢迢驅車趕到京城,跪在紫禁城前,脱下褲子,叫僕人打他的屁股,還大喊:“爽,爽!”

聶紺弩寫這篇文章,旨在批判國民奴性化,這和魯迅很多文章批判國民劣根性如出一轍。大家應該還記得《故鄉》中的閏土稱“我”為“老爺”。因此,我們説聶紺弩的雜文在維護魯迅開拓的雜文傳統,繼承和發揚魯迅雜文的戰鬥風格上,作出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