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韋編三絕成語故事(精彩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2W

韋編三絕成語故事(精彩多篇)

韋編三絕的故事點評 篇一

孔子讀《易經》,韋編三絕的故事啟示我們:一學習要勤奮;二學習要用心,和知識交朋友;三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是重複。重複幫助記憶,重複是記憶之母,重複才能加深理解,真正掌握知識。有句話説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孔子之所以成為中國最傑出、最有名的學者,成為享譽全球的儒家學派創始人,便得益於此。如果沒有韋編三絕的精神,恐怕孔子難有此成就。

韋編三絕的故事 篇二

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少年孔丘,過着貧困的生活,當過牧童,看守過糧食,也當過吹鼓手。

後來,做了管理經濟和畜牧事務的小官吏。

他虛心好學,曾向許多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求教。

如向老聃問禮,向萇弘學習音樂,向師襄學彈琴等等,他不知疲倦地學習,因此他的知識非常淵博。

50歲時,孔子由魯國的中都宰州升任司寇,後來還兼理國相的職務。

孔子一生,為社會的穩定和長治久安而奮鬥不止,他“發憤忘食,樂以記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表現出崇高的精神。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落,列國紛爭,戰爭及各種社會**極為頻繁,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孔子為探求天下太平的途徑,並願為社會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和他的弟子一行周遊列國,他還曾到過南方的大國楚國去從事政治活動,但列國諸侯誰也沒有任用他。

在孔子周遊列國的歷程中,有過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一次孔子會見晉國大夫趙簡子。

到了黃河邊上,聽説趙簡子殘暴地殺害了晉國賢德的大夫竇嗚犢和舜華二人,孔子歎息道:“多美呀!滾滾黃河之水!我不能渡過黃河,時運不好啊!”他的學生子貢問道:“老師請問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説:“竇、舜二人是晉國的賢臣,趙簡子未得志時,靠了他們而登上政治舞台;等到他得志了,便殺害了他們。

禽獸尚且知道迴避不義之人,何況我孔丘呢!”於是他未見趙簡子。

在衞國,衞靈公要求孔子談談行軍作戰的事,孔子是不主張武力征服的,所以回答説:“我曾經學過禮樂教化的事,軍隊爭討之事我未曾涉獵過。

衞靈公很不高興,第二天,孔子與他談論治國安邦的道理,這位君主竟然無視孔子在座,眼睛盯着門外,孔子覺得不能再對牛彈琴了,便到陳國去了。

在楚國的葉地(古邑名,在今河南葉縣南),楚大夫葉公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子路不知怎樣回答,孔子聽説後,對子路説:“你何不對他説:‘孔子的為人,學習大道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倦怠,為理想奮鬥廢寢忘食,情緒樂觀忘了生活中的煩憂,從來不覺得自己已漸漸地老了。

在從葉地回蔡國的途中,孔子遇見兩位隱士長沮和桀溺,他們對孔子忙忙碌碌,想改變當時社會的現狀進行嘲笑,而孔子卻説:“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如此了。

孔子晚年仍堅持學習,從不間斷,他讀《易經》達到痴迷的程度,把竹簡上的牛皮都磨斷了。

韋編三絕的故事 篇三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到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閲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着,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閲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説:“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拼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釋】: 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韋編三絕的歷史故事 篇四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族,多才多藝,學識淵博。

孔子曾説過他的學問都是通過刻苦鑽研得來的。孔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沒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過自學來獲得知識。他從十五歲開始發憤讀書,因為沒有人教,在學習上碰到難題就多方請教。他請教過做官的人,也請教過普通老百姓,請教過白髮蒼蒼的老人,也請教過頭上梳着小辮兒的兒童。孔子虛心好學,學無常師,三十歲時便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學者。

那時還沒有紙張,製作書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籤,颳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刻字,稱為“竹簡”。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寫成一部書要許多竹簡,書的內容全部寫上去以後,要用牢固的牛皮繩子把這些竹片按順序編聯起來,就可以閲讀了,這樣的過程就叫做“韋編”。由於一片竹簡只能寫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書的字數很多的話,那就需要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聯起來的,因此相當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開始學《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一部古書,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讀了一遍,還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接着,他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然後,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比較透徹的理解。此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同時也為了給弟子們講解,他不知翻閲了多少遍《易經》,這樣讀來讀去,把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好幾次,不得不換上新的再讀。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説:“假如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經》的文字與內容了。”

孔子一生中還編着了不少書籍,其中有《詩》《書》等幾部書,還有根據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的史書《春秋》。這對古代文化的保存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史記·孔子世家》

韋編三絕的故事 篇五

【漢字書寫】:韋編三絕

【漢語注音】:wéi biān sān jué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絶。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成語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指人讀書勤奮。

【韋編三絕的意思】:韋:熟牛皮;韋編:古代用竹簡寫書,然後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廢寢忘食地學習。

【韋編三絕的近義詞】:三絕韋編、懸樑刺股、穿壁引光、囊螢照讀、引錐刺股、鑿壁偷光;

【韋編三絕的反義詞】:一暴十寒、偶一為之;

【韋編三絕的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是赫赫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三歲的時侯父親就離他而去,孔子自小就勤奮好學,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鑽研學問,整理古書,並編寫了很多著作。晚年的孔子仍然是勤學研究手不釋卷。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道:“孔子在晚年的時侯開始研究《周易》,他為了把《周易》讀懂,如飢似渴地反復學習,他讀完第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讀完第二遍掌握了它的要點,讀完第三遍便有了深刻的理解。”古代時人們用牛皮繩把竹簡串在一起,孔子在翻看《周易》的時侯因為次數太多,結果把牛皮繩磨斷了好多次,後來人們就用“韋編三絕”這個成語來概括孔子這種專心致志的學習精神。

【韋編三絕例句】

東晉。葛洪《抱朴子。自敍》:“聖者猶韋編三絕,以勤經業,凡才近人,安得兼修!”

唐。楊炯《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在卭笮十餘載,沉研《易》象,韋編三絕,賦詩縱酒,以樂當年。”

楊伯峻《黃季剛先生雜記》:“當時太炎先生贈一壽聯,‘韋編三絕今知命,黃絹初裁好著書。’太炎先生是催他寫書,他卻認為是讖(chèn)語。”

【韋編三絕造句】

我們提倡韋編三絕的讀書精神,更提倡能夠舉一反三,期待創新人才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你樂此不疲地鑽研技術,如果再學習古人韋編三絕的做法,腳踏實地一定能琢磨出其中的門道來。

韋編三絕的故事 篇六

孔子名叫孔丘,是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父親是個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歲的時候就死了父親,他母只好帶着他搬到曲阜住下來,把他撫養成人。據説他從小很愛學禮節,沒有事兒,就擺上小盆小盤什麼的,去學大人祭天祭祖的樣子。孔子年輕時候,讀書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禮作樂的周公,對古禮特別熟悉。

當時讀書人應當學的“六藝”,也就是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他都比較精通。他辦事認真。開頭他當過管理倉庫的小吏,物資從來沒有缺少;後來又當管理牧業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沒到三十歲,名聲就漸漸大了起來。公元前500年,齊國的齊景公想拉攏鄰國魯國和中原諸侯,把齊桓公當年的事業重新干一下,就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地方開個會。那時候,諸侯開會,都得有個大臣當助手,稱作“相禮”。

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孔子擔任這件事。孔子到齊國後,跟齊景公談了他的政治主張。齊景公待他很客氣,想把孔子留下來。但是相國晏嬰認為孔子的主張不切實際,結果齊景公沒用他。但是齊國的大夫黎鉏認為孔子留在魯國做官對齊國不利,勸齊景公給魯定公送一班女樂去。齊景公挑選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魯國去。魯定公接受了這班女樂,天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政事。

孔子對這件事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學生説:“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打那以後,孔子離開魯國,帶着一批學生周遊列國,他先後到過衞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在列國奔波了七八年,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政治主張。可是,那個時候,大國都忙於爭霸的戰爭,小國都面臨着被併吞的危險,整個社會正在發生變革。這些國家的國君沒有一個採納了孔子宣傳的政治主張。

最後,孔子回到魯國,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孔子在晚年還整理了幾種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詩經》、《尚書》、等,並把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加以刪改,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在認識論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温故而知新”等主張。他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門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漢代以後孔子的學説成為了兩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孔子的學習精神非常好。相傳,在他晚年攻讀《周易》的時候,曾翻來覆去地讀,竟使編聯《周易》的繩子斷了好幾次。根據孔子苦讀《周易》的故事,後人引申出“韋編三絕”這句成語。形容勤奮讀書。

讀《周易》而多次翻斷了編聯竹簡的牛皮帶子。比喻讀書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