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韋編三絕的成語典故簡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6W

韋編三絕的成語典故簡介多篇

韋編三絕的意思及故事 篇一

韋編三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釋義】韋: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連起來;三:表示多次;絕:斷。孔子很愛讀《周易》,翻來覆去地讀,使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斷了好幾次。形容讀書勤奮。

【歷史典故】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成的:把竹子劈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起來才能閲讀。像《周易》這樣的書,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出生於春秋時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幼喪父,但他勤奮好學,曾拜許多人為師,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他涉獵十分廣泛,加上他不知疲倦地刻苦鑽研,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大學問家。

孔子在年輕的時候就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他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着,他又讀了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瞭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又不知翻閲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繩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説:“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孔子不僅以身作則,給自己的學生樹立了好的榜樣,而且還利用各種機會告訴學生“好學”的重要性,所以,成為桃李滿天下的大教育家。

【成長心語】

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書並不只是一個看的過程,它需要我們一次次不斷地重複與温習,需要專注。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沒有強健的筋骨,卻既能吃到地面上的浮土,又能飲到地下深處的水,就是因為用心專一。專注是一種不可小視的力量,它會在你走向成功的過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有道是“十年磨一劍”,為了專心做好一件事,必須遠離那些使你分散注意力的事情,集中精力選準主攻目標,專心致志,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韋編三絕成語故事 篇二

春秋時期孔子十分好學,晚年還堅持研究《易經》,他反覆鑽研該書,把該書的捆竹簡的牛皮帶都磨斷了三次,終於把研究的心得寫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後人把《十翼》與《易經》附在一起,作為《易經》的補充部分。

韋編三絕成語故事 篇三

孔子名叫孔丘,是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父親是個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歲的`時候就死了父親,他母只好帶着他搬到曲阜住下來,把他撫養成人。據説他從小很愛學禮節,沒有事兒,就擺上小鵬小盤什麼的,學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樣子。

孔子年輕時候,讀書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禮作樂的周公,對古禮特別熟悉。當時讀書人應當學的“六藝”,也就是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他都比較精通。他辦事認真。開頭他當過管理倉庫的小吏,物資從來沒有缺少;後來又當管理牧業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沒到三十歲,名聲就漸漸大了起來。

公元前500年,齊國的齊景公想拉攏鄰國魯國和中原諸侯,把齊桓公當年的事業重新干一下,就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地方開個會。那時候,諸侯開會,都得有個大臣當助手,稱作“相禮”。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孔子擔任這件事。孔子到齊國後,跟齊景公談了他的主張。齊景公待他很客氣,想把孔子留下來。但是相國晏嬰認為孔子的主張不切實際,結果齊景公沒用他。

但是齊國的大夫黎鉏認為孔子留在魯國做官對齊國不利,勸齊景公給魯定公送一班女樂去。齊景公挑選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魯國去。魯定公接受了這班女樂,天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政事。孔子對這件事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學生説:“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

打那以後,孔子離開魯國,帶着一批學生周遊列國,他先後到過衞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在列國奔波了七八年,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主張。可是,那個時候,大國都忙於爭霸的戰爭,小國都面臨着被併吞的危險,整個社會正在發生變革。這些國家的國君沒有一個採納了孔子宣傳的主張。

最後,孔子回到魯國,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孔子在晚年還整理了幾種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詩經》、《尚書》、等,並把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加以刪改,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在認識論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温故而知新”等主張。他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門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漢代以後孔子的學説成為了兩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孔子的學習精神非常好。相傳,在他晚年攻讀《周易》的時候,曾翻來覆去地讀,竟使編聯《周易》的繩子斷了好幾次。根據孔子苦讀《周易》的故事,後人引申出“韋編三絕”這句成語。形容勤奮讀書。編聯竹簡的皮繩斷了多次。比喻讀書勤奮。此外,“韋編三絕”也可指穿聯甲骨的牛皮斷了多次。本義不一定是穿聯竹簡。

韋編三絕的意思及故事 篇四

【注音】wéi biān sān jué

【出處】讀《易》,韋編三絕。 《史記·孔子世家》

【解釋】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人讀書勤奮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三絕韋編

【同韻詞】大桀小桀、柔腸百結、西鶼東鰈、情見勢竭、生死永別、莊生夢蝶、女中豪傑、通儒碩學、斷織勸學、晚生後學、。.。.。.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十分好學,晚年還堅持研究《易經》,他反覆鑽研該書,把該書的捆竹簡的牛皮帶都磨斷了三次,終於把研究的心得寫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後人把《十翼》與《易經》附在一起,作為《易經》的補充部分

【成語示列】我們提倡韋編三絕的讀書精神,更提倡學以致用,期待創新人才的大量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