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韋編三絕成語典故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6W

韋編三絕成語典故多篇

韋編三絕成語故事 篇一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閲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像《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捲回去地閲讀了多少遍。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説:“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韋編三絕的意思及故事 篇二

【成語】:

韋編三絕

【拼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釋】:

韋: 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孔子為讀《周易》而多次翻斷了編聯竹簡的牛皮帶子。比喻讀書勤奮。

【出處】: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舉例造句】:

劉老先生讀書有韋編三絕的精神,所以他對每一本書的內容都瞭若指掌。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閲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捲回去地閲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説:“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

韋編三絕成語故事 篇三

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少年孔丘,過着貧困的生活,當過牧童,看守過糧食,也當過吹鼓手。後來,做了管理經濟和畜牧事務的小官吏。

他虛心好學,曾向許多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求教。如向老聃問禮,向萇弘學習音樂,向師襄學彈琴等等,他不知疲倦地學習,因此他的知識非常淵博。50歲時,孔子由魯國的中都宰州升任司寇,後來還兼理國相的職務。孔子一生,為社會的穩定和長治久安而奮鬥不止,他“發憤忘食,樂以記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表現出崇高的精神。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落,列國紛爭,戰爭及各種社會**極為頻繁,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孔子為探求天下太平的途徑,並願為社會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和他的弟子一行周遊列國,他還曾到過南方的大國楚國去從事政事活動,但列國諸侯誰也沒有任用他。

在孔子周遊列國的歷程中,有過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一次孔子會見晉國大夫趙簡子。到了黃河邊上,聽説趙簡子殘暴地殺害了晉國賢德的大夫竇嗚犢和舜華二人,孔子歎息道:“多美呀!滾滾黃河之水!我不能渡過黃河,時運不好啊!”他的學生子貢問道:“老師請問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説:“竇、舜二人是晉國的賢臣,趙簡子未得志時,靠了他們而登上舞台;等到他得志了,便殺害了他們。

禽獸尚且知道迴避不義之人,何況我孔丘呢!”於是他未見趙簡子。在衞國,衞靈公要求孔子談談行軍作戰的事,孔子是不主張武力征服的,所以回答説:“我曾經學過禮樂教化的事,軍隊爭討之事我未曾涉獵過。衞靈公很不高興,第二天,孔子與他談論治國安邦的道理,這位君主竟然無視孔子在座,眼睛盯着門外,孔子覺得不能再對牛彈琴了,便到陳國去了。

在楚國的葉地(古邑名,在今河南葉縣南),楚大夫葉公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子路不知怎樣回答,孔子聽説後,對子路説:“你何不對他説”孔子的為人,學習大道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倦怠,為理想奮鬥廢寢忘食,情緒樂觀忘了生活中的煩憂,從來不覺得自己已漸漸地老了。

在從葉地回蔡國的途中,孔子遇見兩位隱士長沮和桀溺,他們對孔子忙忙碌碌,想改變當時社會的現狀進行嘲笑,而孔子卻説:“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如此了。孔子晚年仍堅持學習,從不間斷,他讀《易經》達到痴迷的程度,把竹簡上的牛皮都磨斷了。

韋編三絕的意思及故事 篇四

韋編三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釋義】韋: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連起來;三:表示多次;絕:斷。孔子很愛讀《周易》,翻來覆去地讀,使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斷了好幾次。形容讀書勤奮。

【歷史典故】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成的:把竹子劈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起來才能閲讀。像《周易》這樣的書,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出生於春秋時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幼喪父,但他勤奮好學,曾拜許多人為師,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他涉獵十分廣泛,加上他不知疲倦地刻苦鑽研,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大學問家。

孔子在年輕的時候就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他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着,他又讀了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瞭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又不知翻閲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繩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説:“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孔子不僅以身作則,給自己的學生樹立了好的榜樣,而且還利用各種機會告訴學生“好學”的重要性,所以,成為桃李滿天下的大教育家。

【成長心語】

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書並不只是一個看的過程,它需要我們一次次不斷地重複與温習,需要專注。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沒有強健的筋骨,卻既能吃到地面上的浮土,又能飲到地下深處的水,就是因為用心專一。專注是一種不可小視的力量,它會在你走向成功的過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有道是“十年磨一劍”,為了專心做好一件事,必須遠離那些使你分散注意力的事情,集中精力選準主攻目標,專心致志,這樣才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