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歷史典故的成語故事精彩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3W

歷史典故的成語故事精彩多篇

歷史成語故事 篇一

春秋末期,楚國是公認的強盛之國。公元585年,楚國派軍攻打鄭國,由於雙方國力相差太多,鄭國很快就抵擋不住楚國的進攻了。鄭國急忙向自己的盟友、當時的強國之一晉國求救。晉景公便任命樂書為主帥,統領援軍趕往鄭國。晉軍到達鄭國境內後,與楚軍狹路相逢。楚軍認為晉士氣正旺,沒有與之抗衡的把握,就主動撤軍回國。

樂書心有不甘,不想無功而返,就去攻打親附楚國的蔡國。蔡國和鄭國一樣,也是一個弱國。如今無端遭遇兵禍,只好向楚國告急。楚國聞訊後大為惱火,立即派公子申、公子成率領申、息兩縣的軍隊前去解圍。

得到楚國軍隊到來的消息後,晉軍將領趙同和趙括主動請求率軍出戰,樂書聽了就要向楚軍下戰書。

但是軍中將領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一起勸阻他:“楚軍退而復來,定是一心求勝,我們不能輕易迎戰。況且他們只有兩縣的兵力,我們如果與之對敵,就算贏了也不光彩;若是輸了,卻是莫大的恥辱。”

樂書認為他們言之有理,於是傳令軍隊做好撤退的準備。這時有人提出異議:“六軍中共有十一位卿佐,反對出戰的不過這三人而已,這説明大多數將士更願意與楚軍作戰,您為什麼不考慮多數人的意願?”

樂書説:“正確合理的意見才能符合多數人的想法。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都是我國的賢士,他們考慮得非常周全,他們反映的才是大多人的想法。於情於理,我都應該虛心接受他們的建議。”然後,他便命令軍隊回國,沒有和楚軍針鋒相對。

兩年之後,樂書見楚國忙於他事,立刻率軍直撲蔡國、沈國,輕輕鬆鬆地就取得了勝利。人們因此稱讚樂書:“樂書從善如流,做事非常妥當!”

歷史成語故事 篇二

1、鐵杵磨成針

李白是我國古代唐代的大詩人,但是,李白小的時候也是十分貪玩的。讀書不太用功,有一次上學,見老師不在,就偷偷地溜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媽媽,手裏拿着一根鐵杵,正在一塊大石頭上來回地磨。李白覺得很奇怪,連忙上前去問道:“老媽媽,您磨這個幹什麼?”老媽媽回答説:“我想要把它磨成針啊!”李白又問:“這樣一根鐵杵,得多少時間才能磨成針呢?”老媽媽説:“只要堅持不斷地磨,總會越來越細。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啊!”

李白聽了恍然大悟,覺得老媽媽的話很有道理。學習不也是這樣嗎?只要天天認真學習,就會不斷進步。從那以後,他再也不曠課了。不論老師留下多少功課,他總是認真地按時完成它。

終於,李白成為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

讀音: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釋義: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恆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自: 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媪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用法: 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分句;含褒義

近義詞: 鐵杵成針

2、禮賢下士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輕時,愛好到處遊歷,廣交朋友。有一次,他認識了張書生,結伴來到一個叫樑的地方,誰知張書生突然生起病來,而且十分嚴重。李勉替他請醫生,買藥煎藥,喂水餵飯,照顧得非常周到。但是張書生的病不見好轉。張書生對李勉説:“李兄,看來我是沒救了。我死後,你用我的銀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錢財,就送給你用吧,以答謝你連日來對我悉心的照顧。”

張書生去世後,李勉遵照亡友的遺言辦理了喪事,然後收拾好行裝,來到了朋友的故鄉,把死訊告訴了張書生的家人,並把剩餘的錢財全部歸還給他的家人。李勉當時雖然也是一個窮書生,但他不貪取別人的錢財,這種誠實的行為使張書生的家人非常感動。

後來李勉當上了節度使,不但處事廉潔公正,而且十分愛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發現一個叫王晬的縣尉很有才幹,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來王晬為人耿直,秉公辦事,得罪了朝中權貴,遭人誣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無辜受害,趕回京城面見皇帝,力陳王晬的為人,誇獎他是個人才,請求加以重用。皇帝見李勉極力為國家推薦人才,心裏十分讚賞,赦免了王晬,還升他為縣令。王晬上任後,正直清廉,勤政為民,深受百姓愛戴。大家都説李勉是個善於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節度使的時候,聽説李巡和張參很有學問,便請他們出來辦事,每有宴會,都邀請他們一同暢飲。李勉後來當了宰相,雖然地位尊貴,但從不驕傲自大,親自到士兵家裏慰問他們的家屬,上上下下都稱讚李勉是個禮賢下士的好官。

【成語】禮賢下士

讀音: lǐ xián xià shì

釋義: 對有才有德的人以禮相待,對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計自己的身分去結交。

出自: 《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禮賢下士,聖人垂訓;驕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書·李勉傳》:“其在朝廷,鯁亮廉介,這宗臣表,禮賢下士有始終,嘗引李巡、張參在幕府。”

造句: 我今天看見了一位禮賢下士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絕少的了。(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

3、一字之師

唐朝末年,詩人鄭谷回到故鄉江西宜春。他以文會友,經常和一些文人往來。

當地有個叫齊已的和尚,對詩文很有興趣。他早就仰慕鄭谷的才名,就帶着自己寫的詩稿,前來拜會。齊已把詩稿一首一首地請鄭谷看。鄭谷讀到《早梅》這首詩時,不由得沉思起來。鄭谷吟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鄭谷面對齊已説:“梅開數枝,就不算早了。”鄭谷又沉吟了一會,説:“不如把‘數’字改為‘一’字貼要。”齊已聽了,驚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文人們知道了,就把鄭谷稱為齊已的“一字之師”。

成語“一字之師”是指能糾正一個錯別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處的老師。

4、房謀杜斷

杜如晦與房玄齡經常跟隨李世民征伐,出謀劃策,運籌帷幄。軍隊裏的事務很多,杜如晦拿到手上,即刻分析決斷,非常迅速。李世民每次攻破敵軍,攻克城池,眾將都爭着搶奪珠寶財物,房玄齡卻注意收羅人才,充實幕府。將領中勇敢而又有謀略的,房玄齡一定與他結交,讓他為李世民效力。李世民經常派房玄齡 入 宮 奏事,高祖感歎説:“玄齡為我兒奏事,雖然遠隔千里,卻好像與世民面談一樣。”玄武門之變,房玄齡和杜如晦也都參與了謀劃。他們祕密出入秦王府,幫李世民拿定主意,出謀劃策,誅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最終讓李世民當上了皇帝。

5、當局者迷

唐朝的元澹,字行衝,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曾撰寫《魏典》三十篇,受到當時學者的推崇。

有一次,大臣魏光乘上疏,要求把唐初魏徵修訂整理過的《類札》(即《禮記》)列為經書(儒家經典)。唐玄宗命元行衝等人再加上註解,以便行用。

元行衝就和國子博士範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等一起整理,編成五十篇,加上註解後呈送唐玄宗。

這時,右承相張悦提出不同意見,認為《禮記》一書,原西漢戴聖整理過的本子,行用到現在近千把年了,已經和經書並列;如今要用魏徵的新本子,還加上註解,恐怕不妥當。唐玄宗同意了他的意見。

元行衝對這樣的做法很不滿,就寫了一篇文章進行辯解,文章的題目叫《釋疑》,用的是客人和主人對話的形式。

先是客人提出問題:《禮記》這部經典,西漢戴聖編纂、東漢鄭玄加了注的本子,和魏徵加工整理過的本予,哪個好?

主人回答説:戴聖的《禮記》行用於漢末,以後經過許多人修訂、註釋,這當中互相矛盾的地方不少;魏徵正是嫌它宂長繁雜,所以重加整理,去粗取精。誰想到那些死守章句的人竟會反對?

客人聽了説:“當局稱迷,傍觀必審。”就是説好比下棋一樣,下的人倒看不清楚,而旁觀者卻看得很清楚。元行衝的意見無疑是正確的。

6、請君入甕

唐朝武則天為女皇帝時,任用來俊臣等一批酷吏,專辦謀反案件。他們造了許多刑具,使被告忍受不住酷刑,只得招認。

有時來俊臣使用‘餓刑”,一連幾天不給犯人吃一點東西。犯人餓得發慌,把衣服、棉絮扯碎了嚥下去,但到最後,還是不得不招供。

來俊臣還叫人做了十種重枷,名稱就十分嚇人,如‘’喘不得”、“失魂膽”等等;審訊時,將十種重枷擺在犯人面前,犯人見了魂飛魄散,往往還未動刑就屈招了。

來俊臣搞刑訊逼供得到武則天的重賞,有些官吏見了眼紅,也就競相效法,出現了一大批如神Ji、周興這樣的酷吏和告密者,以致許多大臣上朝時都與家中人告説:”不知道此一去還能不能再見面。”

天授二年(公元6 91年),武則天發現丘神勛企圖謀反,下令將他處死。有人告密説周興和丘神勛通謀造反,武則天就叫來俊臣去審問周興。

來俊臣叫人請周興來吃酒,周興不知圈套,欣然赴席。酒吃到一半,來俊臣問周興:”我這裏有些犯人,用盡了刑,還不招認,不知周兄有什麼辦法?”

周興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很容易!只消取一隻大甕,四面燒起炭火,叫犯人站立甕中,還有什麼不招認的?”

來俊臣聽了,便吩咐手下人抬來一隻大甕,四面燒起了炭火。周興自己曾用這力、法多次逼供犯人,知道沒人熬得住炙熱的痛苦。 周興酒興正濃,來俊臣卻站起來對他説:“皇上有令,叫我審訊周兄謀反的事,請兄入甕吧!”

歷史成語故事 篇三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裏,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裏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説實話的;可萬一查不出結果,太后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麼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於想出一條妙計。

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裏。兩個人你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歎口氣説:“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周興陰笑着説:“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裏,你想想,還有什麼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甕,按周興説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説:“宮裏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鑽進甕裏吧。”周興一聽,手裏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着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説:“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自己的方法整治他自己。

歷史成語故事 篇四

脣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藉口派兵去消滅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着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説:“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説:“虞虢兩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裏罷了。”晉獻公聽後,便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説要借道給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説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説:‘脣亡齒寒’,沒有嘴脣,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説:“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歎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着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出處:《脣亡齒寒》選自《春秋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脣亡齒寒: 嘴脣沒有了,牙齒就會覺得冷,比喻雙方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敍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説:“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説:“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説,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呆若木雞

戰國時,鬥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鬥雞迷。為了能在鬥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shěng)子幫他訓雞。

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子説:“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子説:“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又過了幾天,紀子終於對來人説:“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鬥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隻雞和別人鬥,自然場場獲勝。他那高興的樣子就甭提了。

【出自】:莊周《莊子·達生》與列禦寇《列子·黃帝篇》

呆若木雞:呆:發傻;宛如木頭做的雞一樣。不是驕氣,不是盛氣,而是把精神全部收斂。這個成語引申為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為害怕或驚奇發呆的樣子。

推陳出新

【出處】:清·戴延年《秋燈叢話·忠勇祠聯》:“不特推陳出新,饒有別致。”

【釋義】:指對舊的文化進行批判地繼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創造出新的文化。

【成語典故】:當年韓信剛投奔劉邦時,劉邦讓他管理糧倉,韓信提出了“推陳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糧倉開設前後兩個門,把新糧從前門運送進去,把舊糧從後門運出來,這樣可以防止糧食在蜀中炎熱潮濕的環境下腐敗變質。從而使蜀中糧倉不再有變質浪費的現象,這無疑是倉儲管理史上的創舉。

勛冠三傑

【出處】:《漢書·高帝紀》:“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釋義】:功勛超過漢朝開國的三大功臣蕭何、張良和韓信。

伐功矜能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

【釋義】:吹噓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