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資治通鑑》原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96K

《資治通鑑》原文【精品多篇】

讀資治通鑑心得 篇一

生命在時光中消長。唯有讀歷史的人,活得達觀通透,不易迷失。讀史明鑑,必少不了《資治通鑑》。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史,最權威齊全。中國上下幾千年,都歷經了哪些朝代興衰,出現過哪些歷史事件。要系統理清中國歷史,則一定要讀它。

毛澤東生前,曾讀過17遍,每一遍都仔細批註。與史記為帝王家著史不同,《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寫書是為了專門寫給後人借鑑,分析歷史人物的品德善惡,管理政策得失,總結經驗

它講述了戰國初期至五代共1362年,國家民生的興衰歷史,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兼聽則明,偏信則闇”,都出自於它。

1、最權威的史書,更是古人智慧的寶藏

有修身齊家、做人處世之道。講歷史故事的同時,更是講做人、處世智慧。難怪説是人類歷史上最強的史書,涵蓋智謀、兵法、心理、做人、處世:

講唐太宗如何運用人才: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樣,要能揚長棄短,量才而用;講處事智慧,從故事中剖析出:“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

即為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解決了難點,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講做人處事,需掌握勢態和度:“物極則反,器滿則傾”,凡事要掌握度,走向極端必會走向反面。

只是讀資治通鑑原著,古文生澀難懂,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讀它最佳方式是先讀通精品白話版。全書4冊,涵蓋戰國、秦、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曆史。

2、27位教授精心合譯

讀來生動有趣,令你輕鬆博通古今歷史。由台灣學者黃錦鋐教授,集台灣27位著名史學教授之力,花時3年,忠於原文,逐字逐句翻譯,將鉅著譯成白話,版本權威珍貴,甚至能跟孩子一起讀,寓教於樂。

雖為編年史,但白話本筆法比我們想象的有趣生動得多。白話譯本語言優雅凝練,小説的筆法,精細趣讀歷史,又能明白管理、用人之術、為人處世……

如戰國時代孫臏與龐涓的馬陵之戰,東漢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東晉的淝水之戰……詳細生動,如歷其境,千古傳頌,無書能及。又如講三家分晉、智伯滅亡的故事時,提出千古名句“才者德之資,德者才之帥”,認為仁德第一,才能第二;並衍生談到管理者的核心,應是方向、目標、願景、價值。就連金庸都説:寫作的功底,正是來自讀《資治通鑑》,也令我更瞭解歷史規律。此版書中有珍貴插畫,制度和時間脈絡,融會於白話譯文之中,便於理清脈絡,這是市面所罕見的。

梁啟超説“除了講道理,還通權變,講操作,這很了不得”。明清著名學者顧炎武評述“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

3、讀它就像看高人下棋

博通古今,鑑為借鏡。一天4篇,閲讀起來毫無壓力,兩個月就能讀完。

清代史家錢大昕説:“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鑑》。”讀資治通鑑,就像看高人下棋。歷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個棋譜。我們看多了,自會下棋了。

相贈好友、長輩,或是自藏,都展現出你與眾不同的的智慧。從此打開更高的思想高度,人生見識大不同。明清之際的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評述《資治通鑑》: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曾國藩評價此書説: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評價《資治通鑑》時説:司馬温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偉人哉!

因為這部書不光講道理,還通權變,即所謂“窮物之理、執聖之權”。一本書能講清楚道理已經難得了,除了講道理,還通權變,懂得講操作,這當然是了不得。據説朱元璋就對《資治通鑑》情有獨鍾,清朝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都閲讀通鑑學習治國之道,並作“御批”(讀書筆記)傳世。

讀資治通鑑心得 篇二

這幾天,我利用暑假時間讀完了《資治通鑑》這本書,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氣勢的盛衰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鉅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

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明瞭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是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來説説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殺傷力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説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為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為戰國末期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為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繫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為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再來説説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

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餵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原文 篇三

智伯請地於韓康子,康子欲弗與。段規曰:“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於得地,必請於他人;他人不與,必向之以兵。然則我得免於患而待事之變矣”。康子曰:“善”。使 baihuawen.c n使者致萬家之邑於智伯,智伯悦。又求地於魏桓子,桓子欲弗與。任章曰:“何故弗與”?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與”。任章曰:“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乎”!

讀資治通鑑心得 篇四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恢宏鉅著,清代學者王嗚成讀了《資治通鑑》後,認為“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此書的白話版,受益匪淺。《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資於治道”,它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故事描述,以警示後人,所以這本書被歷代統治者所重視。

《資治通鑑》有不少生動而富有內涵的故事,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是“齊威王談寶”的故事,魏惠王對齊威王説:“我國有12枚長寬各為一寸的寶珠,一顆便可照亮前後12輛馬車。”齊威王聽後笑着説:“我國雖然沒有什麼寶貝,但是卻有四個人,一個大臣叫擅子,他將南疆邊城鎮守得無人敢進;一個大臣叫田玢,他鎮守着西部邊境,有他在,誰也不敢犯;另一個叫黔夫,他把徐州治理得井井有條;還有一個,叫種首,他把盜賊抓得乾乾淨淨,他們難道不比您的明珠更耀眼嗎?”魏惠王聽後覺得十分慚愧。

魏惠王貪愛稀世珍寶,而齊威王覺得人才是真正的珍寶。一個以“12枚長寬各為一寸的寶珠”為寶,一個以“國家的四位重臣”為珍。明眼人一看即知兩位君主之高下。是的,有了人才的國家,才會繁榮富強,才會立於不敗之地。

重視人才的故事歷來數不勝數,古時有劉備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出山統軍;管渡之戰許攸投曹,曹操不顧不整衣冠急迫出門相迎。現在各個國家和地區對於人才的重視與爭奪就更加不用説了,香港地區有“優才計劃”,讓有特長的人儘快取得香港身份;加拿大有技術移民,有一技之長的人可優先入籍,而快速發展的祖國更迫切需要人才。因此要像故事中的齊威王一樣,把人才視如珍寶,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匯聚人才,才能造就越發強大的中國。

原文 篇五

簡子謂無恤曰:“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及智宣子卒,智襄子為政,與韓康子、魏桓子宴於藍台。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對曰:“不然。《夏書》有之曰: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夫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蜹、蟻、蜂、蠆[1],皆能害人,況君相乎”!弗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