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王勃《滕王閣序》原文_譯文_鑑賞(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4W

王勃《滕王閣序》原文_譯文_鑑賞(精品多篇)

説古喻今,比況自身--化用 篇一

化用即點化後使用。這是一種作者將敍事詳備,文字較長的事典合理化簡點睛,以簡馭繁地表達情感的用典方法 。《滕王閣序》中”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句即屬典故的化用。

”楊意不逢“之典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漢朝楊得意稟告漢武帝,説《子虛賦》為司馬相如所作,武帝召見相如,”天子大悦,飄飄有凌雲之氣“,而楊得意卻仍做個掌管獵犬的小官。”鍾期既遇“之典見《列子·湯問》,上古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只有鍾子期知其音。

以上兩個化用典故,涵藴深刻。只有26歲的王勃受邀作序,但面對自己”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不禁興盡悲來,又不便直説,乃妙筆生花,化用典故,雖説的是古,而喻的卻是今,可謂比況自如,毫無斧鑿之痕。

寫作背景 篇二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傑“之一,少有才名,以詩賦居長。《滕王閣賦》是其力作,也是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寫此文,正是王勃探尋父親途中,路經南昌,恰逢洪都府知府閻公重修滕王閣,蒞臨其宴,一氣呵成此賦,王子安之才氣當時技驚四座,使閻公目瞪口呆,驚為絕世奇才。後一年,王勃渡海時不慎墜水,墜水後因為身心上受到干擾,最後一病不起 驚悸而死,終年27歲。

賞析 篇三

《滕王閣序》是一篇用駢體寫成的詩序,但它筆力明快、風格清新、氣勢浩蕩,堪稱典範之作。

全文共四個段落:第一段敍事,是個引子;第二段基本上是寫景;第三段基本上是抒情;第四段敍事,照應開頭。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滕王閣宴會,作者用略寫的方法,分散在各個段落之中,但文章的重心不是餞宴,而是以寫景為鋪墊的抒情。全文由地理人文的敍述到良辰美景的描繪,再由美景轉到抒情,緊密聯繫,轉換自然。展開來看,作者從敍寫洪州的形勝入手,極盡鋪陳誼染之能事,把宴會盛況,膝王閣內外上下的景物描寫得淋漓盡致。

然而王勃並非為遊山玩水而來,他只是路過此地,被這裏的山光水色所吸引,因而很容易觸景生情,從宴遊盛會的聚散聯想到人生的窮通離合,禁不住“興盡悲來”,自會有一番感概要抒發的。也就是説,在良辰美景、賢主熹賓都齊備的情況下,作者舉目遠眺,盡情嬉遊,可是天高地遠,宇宙無垠,他忽然覺得人生短促,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有定數,感概油然而生。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第二段寫景時,巧妙地把敍事穿播在其中,如“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雄州霧列,俊採星馳”它既是對前文的承接和歸結,又自然轉入對“賓主盡東南之美”的稱讚,由遠而近,順暢自然。

第二段的關鍵句是“披繡闥,俯雕甍”,作者在它出現之後,即一反前面對高閣的仰視,轉而由近到遠,自上而下地俯視周圍的萬千氣象。收得擾,撤得開。

第三段的關鍵句分散在兩處。作者先用“天高地迥”、“興盡悲來”,把敍事、寫景轉向抒情,議論。其中“覺宇宙之無窮”是觀看天上地下美景後發出的讚歎,是承接上文;而“識盈虛之有數”則是樂極生悲後對個人不幸命運的感慨,是開啟下文。但是,當此段又一關鍵句“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一出,文章便轉入表達自己雖遭挫折而仍思進取的可貴志向,從而使感情表達得十分委婉,真切動人。

詩意描繪 篇四

《滕王閣序》 詩意翻譯:王鐵

江西的南昌,就是漢朝時的豫章郡。本朝今日新設的都督府,就坐落在美麗的洪州城。豫章和洪州,是漢代和隋代時,南昌的兩個不同的地名。舉目高天,夜空中的冀星和軫星在這裏分野;縱目遙望,西南面的衡山和北面的廬山,在這裏挽手崢嶸。荊江、松江和浙江,三條大江流在江西的上方,就像南昌的衣襟,覆裹着它清雅的身體;太湖、鄱陽湖、青草湖、丹陽湖、洞庭湖,五片大湖圍在江西的中部,就像南昌飄飄的衣帶,瀟灑着它俊逸的體形。把荊楚一帶控在掌中,又將東歐閩越伸手接通。南昌生產的物品,都是人間精華。堪稱天上的寶貝,雲中的神龍。古時候,這裏出產了名叫干將和莫邪的兩口寶劍。寶劍上的龍紋光彩,直照着天上的牛星和鬥星。秉承了天地間的聖潔靈氣,這裏化育的才俊士傑,總是代代知名。其中有一位名叫徐孺的讀書人,俊傑之中,最有修行。他才氣超羣,精明聰穎。污濁不染,清貧務農。陳蕃本為豫章的太守,身居高官,卻和徐孺心心相通。他一次次地請來徐孺子,熱情款待,坦露心胸。每一次,陳蕃總是親手摘下掛在牆上的,專門為招待徐公的竹牀,真誠地請他留宿府內,談笑風生。類似這樣的佳話,在舊日和今日的南昌城內,多得讓人數都數不清。雄偉的南昌州城,你如在雲中坐落,你猶在霧中言情。你風姿綽約,你儀表從容。 在你的身邊,有才能的人傑,多得就像夜空上的星斗。他們在遙遠的雲霧空間你來我往,閃爍着智慧,播撒着光明。南昌城地處少數民族與漢民族的交界之處,來到這裏的賓客和住在這裏的主人,都在中國的東南一帶,堪稱是典章人物的最高象徵。都督閻公有着崇高的聲望,大駕光臨,為的是禮賢下士,廣結友情。騎着馬兒,持着刀槍的執事們,從遠處來到這裏,為的是彰顯聲威衞護安寧。從新州趕來的宇文刺史,有着美好的風範。他今天專程來到南昌參加盛會,已讓車駕暫住館亭。今日正逢十天一次的公休假日,有時間有才氣的'俊傑之士們,悄然來會。大街上人多得如同雲兒風起,蜂兒相擁,大家千里迢迢趕赴宴會,人才濟濟滿座都是高雅的賓朋。孟學士是一代辭章的宗師,寫出的文章,能吸引騰雲的龍子,能迷住起舞的清風。龍鳳飛舞,描天畫地,盡是巧語如花美流空。王將軍是一座武林的寶庫。絕妙的韜略,能吸引紫電來朝,能破譯清霜來蹤。霜飛電閃河山再造,盡是刀槍如林歌英明。我的家父,現在交趾縣內,朝廷恩賜,讓他當了正堂縣令。我省親來到名城南昌,有機會前來瞻仰名閣賢聖。一個年幼無知的少年,居然能參加這樣高雅的盛會,這實在是我難得的福氣。一生都難以忘懷的最大殊榮。

今時正值九月,節序深秋寒凝。野外低窪處的積水已經退去,寒冷的深潭,寧靜的水體,比哪個季節都澄清。煙靄凝聚的大地上,傍晚的山巒間呈現出一片紫色的朦朧。我是坐着整潔的馬車來到這裏的。在路上,我處處留心四周美麗的風景。我登上高山,眺望南昌城的巍峨壯麗;我來到江邊,瞻仰滕王閣的碩碩雄風。樓台層疊就像高聳的青山,直插九霄雲外;閣檐飛架,又像湧動的霓彩,飄灑八方流虹。站在高高的閣上往下看,樓台高得連地面都看不清。縱目遠望,北面的長江在滕王閣腳下微微湧動,白鶴和野鴨在江岸的沙州上棲息,水中的島嶼極盡迴環縈繞之形;松樹和木蘭在裝飾好的殿閣上結綵,排列的形狀就像崗巒起伏的翠屏。推開雕鏤精緻的門扇,俯瞰錯落華美的屋頂,樓台大小聯綴,屋脊高低成陵。山原遼闊,惹人盡收眼底;江湖盤曲,駭人望之心驚。江岸住宅遍地,鐘鳴鼎食的,都是權貴人家;船隻擠滿渡口,雕鑿精美的,滿是青雀黃龍。雲氣消散,雨過天晴。彩虹滿目,朗朗長空。西山的落霞,在天邊閃動;無邊的秋水,在四野生風,一片碧透的長天,與秋水一色湛湛清明。

打漁的人,在漁船上唱起漁歌,歌唱着傍晚的美景。那優美的曲調,一直傳到鄱陽湖岸,和着流水,波永不停。寒秋之際,遷移的大雁,正急急地向南飛行。它們排成一隊隊整齊的人字,奮飛爭雄,雁語聲裏,大雁們靠着一雙翅膀,不停地抖動,已經頑強地飛離北方的寒冬。又冷又渴的大雁們,驚叫着落腳在衡陽水畔,它們啼寒的鳴叫陣陣呼應。天高地闊,萬物生動。遠望長吟,登高博興。心豪邁而興致發,興致發而情逸湧。簫管齊奏,鼓盪起清風陣陣;歌聲纖纖,引逗得白雲忘行。彷彿是在雎園的綠竹叢中縱情宴飲,豪放的酒興,超過了善飲不醉的彭澤縣令;又如同在鄴水的荷花池畔吟詠唱和,文筆的光彩,讓擅詩的臨川才子們自愧無能。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四美俱備;賢主、佳賓難得一會,歡聚一堂抒豪情。極目長天雲有盡,暢遊假日樂無窮。天高地遠,最難知的是浩浩宇宙無始終;興盡悲來,最難逃的是碌碌盛衰運數定。遙望夕陽映照下的長安,指點雲霧飄渺的長江東,大地的盡頭數南海最深,天柱雖高,而高聳的北斗運行在銀河,懸掛在太空。關山阻隔,難以逾越,有誰同情遊子迷路於途中?偶然萍水相逢,人人都是異鄉來客,各個心思嚮往不同。我懷念天子卻不得相見。也不知何年何月,皇上才能召我回到王宮?

唉,我的命運不好,屢遭坎坷,大志難成。歎只歎時光流逝歲月匆匆。真的很擔心,那位專為皇上傳遞詔命的馮唐轉眼就會老去,可壯心不已屢立奇功的李廣卻難以加官進爵,不被高封。這怎不讓千秋志士扼腕心疼?使賈誼屈居長沙時,並非沒有聖明的君主;讓梁鴻逃隱海島時,那個時代也不乏清明。我所信奉的是,君子能安貧樂道,而豁達之人才能看透天命。年紀大了,幼時的雄心應該更加豪壯,哪能在白了頭時就改變初衷?窮困時,不朽的信念應該更加堅定,絕不可放棄一生的凌雲壯志,到頭來只能平平庸庸。喝了貪泉的水,神志胸懷仍然清爽;處在乾涸的車轍內,依然能保持快樂的心情。從這裏去北海路途雖然很遠,可要真的想去那兒,就一定會想出辦法乘上東風。早晨雖然逝去,可傍晚時積極作為,也絕不會因為是到了晚上就白搭了苦工。可歎啊,孟嘗君品質高潔,可他只是空懷報國之心,從不主動君前請纓。阮籍行為狂放不拘,怎麼能效仿他呢,在無路可走時就痛哭而返,最後弄得一事無成。

我年齡尚小,身份低微,只是一個平常的書生。我沒有門路赤心報國,請求皇上賜於長纓。就是等到了與終軍相同的年齡,像漢代的文人班超那樣,毅然決然地投筆從戎也只能是徒勞無果,空自羨慕宗愨乘風破浪的壯志豪情。我捨棄了一生的前途仕宦,不遠萬里回到父母身邊晨昏侍奉。我不是謝家寶樹般的子弟,卻有幸結識了孟母鄰居般的至愛親朋。不久我將要到父母身邊去孝敬雙親,遵循禮儀,屬對吟誦,就像孔鯉回答父親孔子庭對那樣,回答的每一字每一句一定都是認真實誠。慚愧的是,我們父子沒有孔夫子那樣洪深的大智慧,沒有聖人那樣寬廣的大心胸。今天我拱手請謁各位,得以託身龍門,怎不令我喜氣盈盈。只是到現在我還沒遇見像漢朝時那位名叫楊得意的貴人,他作為司馬相如的鄰居,舉薦相如,就像託舉鯉魚越過龍門,從而使其一舉成名。為此,我手捧司馬相如的凌雲之賦請人賞析,而只能是歎惋可惜聲聲。我現在既然遇見了我的知音鍾子期,我就不自謙而又無愧地奏出一曲高山流水,就請各位側耳細聽。

唉,像滕王閣這樣的勝地,不是哪兒都有的,像今天這樣的盛宴也很難再逢。盛名流傳的蘭亭集會早已雲散仙蹤,熱鬧一時的金谷園也早已成為廢墟,化作荒丘草青青。試問今日誰還記得在園中宴樂的那些人,那位聲色誇耀富甲天下的老石崇。臨別贈言,是因為有幸在盛宴上承受了都督閻公的恩惠,這樣的偏愛,激發了我的文思,使我詩意濃濃。登高作賦,詩寫名勝。生花之筆只能期待在座諸公。我冒昧地竭誠鄙陋,下筆千言,誦德誦功。我恭敬地寫下了這篇短序,字裏行間,尚有餘情。就請各位先生揮筆作詩吧,按照規定的韻字,每人都可隨意吟詠。四韻八句,我也獻醜一首,牛刀再試,隨後就可寫成。請諸公展露潘岳似的文采,就讓陸機般的文華在大家的詩句裏,盡情揮灑,光耀天地,千古留名。

我作的詩歌大意是:

高高的滕王古閣,面對着贛江沙洲。當年,那位坐着鸞鈴馬車、掛着琳琅佩玉的滕王,早已駕鶴西遊。隨着消失的歲月,這裏的歌舞琴聲,早就星散雲走。歎如今:早晨時,只能看到從南浦吹來的雲彩,在滕王閣的畫棟上往來飄悠;黃昏時,也只能捲起彩繪的窗簾看那西山的細雨,在天地間消歇不休。幽閒的彩雲,在水潭中照出自己的倩影;高天上的朗日,走了又來,來了又走。風物變了,星兒動了,時光又過去了多少個年頭。那閣中欣賞歌舞的滕王,今天已不知去向何方。雕欄外,只有一條寂寞流淌的贛江,圍在滕王閣下,似乎在低低地訴説着,這裏曾經有過的風流。

點睛妙用 篇五

《滕王閣賦》系屬名篇,名句佳言當不謂小。世人常記”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自是不待言下。此為寫景之最也。其它如寫地勢”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寫勵志如”東隅已逝,桑榆已晚“。”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寫虛境如”漁舟唱晚,響窮鼓蠡之濱;雁陳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那一句不是驚世駭俗之佳句,此等妙筆,全文俯首拾來皆是,處處設疑,處處點睛,有此等點睛妙筆,怎不讓其賦妙不可言呢?所以呀,我們現在寫作,也要注意用詞之精,一篇文字如有一二句點睛妙筆,全文皆活也。寫散文者應記之。

賞析 篇六

《滕王閣序》是古代駢文中的精品,在嚴格的形式束縛之中,作者猶如“帶着腳鐐跳舞”,既充分發揮駢文特有的表現手段,萃對偶、聲韻、事典、辭藻於一爐,又能運散文之氣於駢偶之中,嚴整中有行雲流水之勢。

層層扣題,文思縝密。本文原題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全文運思謀篇,無不統於題目之下。第一段歷敍洪州地勢之雄偉、物產之珍異、人才之傑出、賓主之尊貴,扣題中“洪府”二字。第二三段由趨名樓,登高閣,寫到近覽樓閣的壯麗,遠眺山川的勝景,展示出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扣題中“秋日”“登滕王閣”六字。第四五段正面寫滕王閣宴會,由參與宴會的逸興,引出人生遇合的感慨,扣題中“餞”字。第六七段自敍遭際,説明有幸參與盛會,自當應命作序,扣題中“別”“序”二字。

統觀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遞進,層層扣題。文因餞別而作,但對於宴會之盛僅略敍數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生之情,這就脱去了一般餞別文章頌揚、應酬的`窠臼,闢出了自家蹊徑。

摹寫景物,筆法多變。王勃善用靈活多變的手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台壯觀,從而把讀者帶入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

其一,色彩變化之美。“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這兩句不囿於靜止的畫面色彩,而着力表現水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現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徵,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其二,遠近變化之美。作者筆下,諸般景物紛至沓來,依次展現,既各盡其美,又有層次的遠近變化。“鶴汀鳧渚”四句寫滕王閣周圍景物,是近景;“山原曠其盈視”二句寫山巒、平原的廣闊和川流、湖澤的迂迴,是中景;“雲銷雨霽”以下則是水天浩渺的遠景。筆墨由近及遠地鋪展開去,把遠近景物編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全景圖。

其三,上下渾成之美。“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這四句由兩組鏡頭剪輯而成;上有層台碧瓦攢刺雲霄,下有如飛檐翼丹彩欲流,借視角的俯仰變化,使上下相映成趣,突出了危樓高聳的壯觀。“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寫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天而下,孤鶩自下而上,彼此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畫圖。

其四,虛實相映之美。作者登高臨遠,不僅騁目八方,而且思接千載,文中既實寫目擊之景,又發揮想象,構想出目力難及之景。“漁舟唱晚”四句,即憑藉聽覺聯想,用虛寫手法傳達遠在“彭蠡之濱”“衡陽之浦”的漁歌和雁聲。如此虛實相間地模山範水,既使讀者對景物有具體的感受,又引導讀者開拓視野,展開聯想,登山臨水,視通萬里。

作者簡介 篇七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孫。六歲能文,未冠應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為沛王(李賢)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遊蜀中,客於劍南,後補虢州參軍。又因私殺官奴獲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貶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驚而死。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其詩氣象渾厚,音律諧暢,開初唐新風,尤以五言律詩為工;其駢文繪章絺句,對仗精工,《滕王閣序》極負盛名。於“四傑”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詩文集早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