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資治通鑑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22W

讀資治通鑑心得體會多篇

讀資治通鑑心得體會篇1

幾年前華人大學生辯論比賽頗受人關注,而這些辯論選手們慷慨激昂,辯論有章有法,言辭美麗,頗讓人羨慕。但是感覺這種活動,形勢多於實際,雙方圍繞一個沒有實質意義的問題,展開攻防,不在乎最終的結果,而是計算辯論過程中的表現。

最近在看資治通鑑的時候,發現早在戰國時代,便有人對這類辯論作了精闢的評論:

趙王的老弟趙勝當平原君,其有一食客公孫龍在邏輯上的造詣甚為精湛,善於辯論。與孔穿辯論“奴隸有三個耳朵”,公孫龍反覆探討,分析精微,令孔穿張口結舌,説不出話。鄒衍經過趙國,趙勝邀其與公孫龍辯論,鄒衍説:

辯論的意義,在於使類別分明,不相侵害,使道理清楚,不相紊亂。提出原則,顯示它的目的何在,要大家一目瞭然,免得迷失。勝利的一方,不失去他的逐漸。失敗的一方,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在這種情形下,才可以辯論。假如只靠名詞定義之類詞彙的堆積和美麗抽象的理論,來灼灼逼人,引用靈巧的譬喻轉移方向,引導人們墜入他所預設的五花陣裏,最後忘了主題。這對正規的思考力的訓練,有嚴重的傷害。有些人一旦發言,言辭鋒利,糾纏一團,一直糾纏到大家都不説話了,他才最後閉上嘴巴。這種爭論,已造成困擾,我不願參加。

短短的一段話,指明瞭辯論不僅僅是一種技法的表現,更多的是人自身的積累的思想認識的表現,通過辯論,讓每個人的思想、知識都有相應的增長,而不僅僅是圍繞一個虛擬的問題鬥嘴皮子。

讀資治通鑑心得體會篇2

《資治通鑑》是北宋着名史學家司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編完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的歷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共1362年。成書目的主要是經過對事關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和朝代更替的過程描述,以警示後人。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共1362年。成書目的主要是經過對事關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和朝代更替的過程描述,以警示後人。

近來,有幸在局圖書室借到黃錦鋐等27位教授撰譯的《資治通鑑》第一輯(戰國、秦、西漢)和第五輯(隋、唐)。閒暇之時,認真進行了閲讀,對秦—漢、隋—唐朝代更替時期統治階段執政政策的變化及所帶來的國家興衰感想很多。

縱觀秦朝、隋朝統治史,都是中國古代大統一形勢下短命的王朝。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制國家,可謂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績,但秦王朝統治僅持續十五年;隋朝也是在中國經歷長期分裂之後建立的統一王朝,建國初期,也有隋文帝開創的“開皇之治”,但統治時間也僅有37年。秦朝、隋朝迅速滅亡,究其原因,與秦朝、隋朝統治階級實施苛政,毫無限制地奴役勞動人民有直接關係。秦朝在統一之初,民生尚未得到修養,國力尚未得到恢復的情景下,就大興徭役,僅建造阿房宮、秦始皇陵和長城所徵發的民工就達300萬人以上,農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徵繳。隋煬帝統治期間,百役繁興,征斂無度,揮霍浪費,窮兵黷武,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征伐高麗,每年役使民眾數百萬人,弄得“耕稼失時,田疇多荒”。沉重的賦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官逼着民反。西漢、唐兩朝統治階級在總結吸取秦朝和隋朝滅亡的的歷史教訓基礎上,施行了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鼓勵農民生產,注重節儉,實現統治分別到達210年,期間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空前盛世局面。

正如唐太宗所言:“人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古為鏡,能夠知興替;以人為鏡,能夠知得失”、“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如果不能正視歷史,擺不正與人民的關係,甚至把自我放在人民之上,自以為是,肆意妄為,其後果輕則脱離人民,重則損害人民,必然受到歷史規律的懲罰。

中國共產黨在充分總結吸取國內外歷史更替和封建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基礎上,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黨的根本宗旨,始終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奮鬥。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黨和國家先後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如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職責制,取消農業税,發放糧食補貼;探索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險試點,免除了城鄉義務教育學雜費;建立了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為主要資料的社會保障體系等,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但我們也清醒看到,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擴大趨勢,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等。這就要求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為民辦事實,使人民羣眾覺得有盼頭、有奔頭。

讀資治通鑑心得體會篇3

歷史無時無刻不展此刻我們每個人面前,回顧歷史的長河,歷史是生活的一面鏡子;以史為鑑,可知興衰;歷史上的每一天,都是喜憂參半;能夠了解歷史的這一天發生的事件,借古能夠鑑今,歷史是不能忘記的...。

最近我閲讀了宋朝司馬光用19年的心血主編的一部長達四百多萬字的史書——《資治通鑑》,共294卷。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寫起,一向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徵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這本書經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明瞭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些品質,在今日仍然可貴,仍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頭我就來説説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吧。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強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説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為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為戰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為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繫在了一齊,能夠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為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

再來説説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明白餵馬,不明白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供給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讀了這本書更讓我感悟到了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要努力學習,遇到挫折不要輕易放棄,今後我必須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

讀資治通鑑心得體會篇4

最近,學習了《孫權勸學》這一課,這一篇_出自《資治通鑑》。通過學習這篇_,我對《資治通鑑》這本書有了很大的興趣。於是,這幾天,我用心閲讀了這本鉅著。

《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鉅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所謂資治通鑑,即“鑑於往事,有資於治世”,這四個字體現了中國傳統的資治育人意識。司馬光自己也説《資治通鑑》是“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慼,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

讀完《資治通鑑》這本書後,裏面的故事讓我有許多很深的體會。掩卷回首,無數人物,許多場景,總要在眼前紛然活躍,讓我或是讚歎,或是鄙棄,或是激動,或是沉思,從歷史事實中得到警悟的啟迪,同時很自然地對此書的編輯者司馬光油然而生欽佩之心。書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許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藺相如的顧全大局,廉頗的知錯就改,蘇武的正氣,韓信忍受侮辱終於成就大事的胸懷等等。從韓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要不然反而自己吃虧。韓信身為一個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後卻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場,全因沒有聽取正確的計謀,真是可惜。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有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君猶

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劉邦,他有懷仁之心,很會籠絡人心,最終逼使項羽__、創造了擁有四百年曆史的漢朝,把我國的文明又推進了一步。不過我覺得項羽太不懂得收買人心了,後來竟使曠古奇才韓信投奔了劉邦。在最後,項羽被劉邦圍在烏江時,不聽烏江亭長勸: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可他卻説:“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然後就自刎了。這多可惜啊!項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東之後,好好治國,還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資治通鑑》是一部至今還無法替代的編年史的歷史鉅著,問世千餘來年,給了後人多少教益和啟迪!司馬光的勞績是永遠令人敬佩的!

讀資治通鑑心得體會篇5

“歷史虛無主義”卻是絕對不可取的。要求史書所載百分之百真實可靠,本來就是不現實的要求。畢竟,史家們正努力地還歷史以本來面貌,雖然這是一個也許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但我相信,史家們所記載的內容,還是有一定的現實依據的。“周公恐懼流言後,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畢竟周公有過大權獨攬的經歷,畢竟王莽有過禮賢下士的表現,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至於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還有“蓋棺論定”一説嗎?

“以史為鑑”並不因史書內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義——就連完全杜撰的小説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鑑意義,何況史實遠遠多於杜撰的史書呢?

和其他所有史書一樣,《資治通鑑》也滲進了許多神話、傳説以及作者想當然地杜撰的內容,但這並無損於它的偉大。讀到“嚼碎張巡齒”這一段時,沒必要深究他的牙齒究竟是怎麼碎的,他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卻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讀到將士們箭盡糧絕,張巡把自己的小妾給將士們分食了的時候,於殘忍、冷酷、血腥的感覺之外,也無法不油然而生對張巡的無限敬意。這樣恨敵入骨、堅忍如狼的張巡,力盡被俘後如果不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於他的牙齒究竟是怎麼碎的,恐怕不會有一絲一毫影響到他近乎神一樣不朽的光芒!

推而廣之,史書裏其它不夠真實的細節描寫,並無損於“史鑑”的意義。史家們在力求真實的同時,難免會留下星星點點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絕不可因史書的不完美,就滑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

讀資治通鑑心得體會篇6

近周來,我閲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鑑》的書。

我最喜歡文中的朱買臣。因為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時時不失讀書之心。面對妻子的罵聲,朱買臣不但沒有放下書本,反而更堅定了讀書的決心。果然,他的埋頭苦讀沒被埋沒,後來他成為了會稽的太守。

我最愛其中《李鷹不懼權貴》的故事。因為李鷹明知殺死張朔,他的哥哥張讓便會上奏皇上。但為了還百姓一個清白,張讓待審後把張朔斬了頭。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鷹絲毫不懼。本想皇上會辭了他的職,沒想到卻重賞了他。其實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這本書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歷任要職,三度為相,既能在朝廷輔佐君主,又能帶兵出征,而且任勞任怨。雖然屢次受到妄臣排擠,讓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與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有深厚的友誼,和他們之間的詩酒風流也使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帶了幾分書卷氣息。

讀了這本書史書,使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讓我飽覽了戰國到五代十國的歷史,還讓我瞭解了古代政治政壇方面的一些真實的故事。它還記錄着王朝是怎樣從繁華到衰敗的印痕。這個過程中有智慧,也有陰謀;有勇武,也有殘忍;有人性的掙扎、固守,也有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