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才培養方案及計劃【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1W

人才培養方案及計劃【精品多篇】

人才培養方案及詳細計劃 篇一

根據《江蘇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工作實施意見》和《江蘇省“百校千企”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實施方案》,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根據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過實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以下簡稱“十校百企”工程),推進院校和企業全方位、深層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政府搭台、校企互動、產學結合、資源共享、校企雙贏的校企合作新機制,為加快培養適應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發展急需的緊缺型高技能人才、促進我市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標任務

1、全面推行緊密型的校企合作機制。省級重點技工院校要和不少於10個企業開展緊密型合作,國家級以上重點技工院校要和不少於20個企業開展緊密型合作,制定具體的校企合作方案,並有效執行。每個高級工班、技師(含預備技師)班專業均要與2家以上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培養協議,制定具體的校企合作方案,並有效執行。

2、努力擴大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規模。技師學院的高級班、技師(預備技師)班在校生的比例達到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組織企業高級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訓500人以上;高級技工學校高級班在校生比例達到30%(或者800人)以上,年組織企業高技能人才培訓400人以上;國家級重點技校高級班在校生的比例20%(或者300人)以上,年組織企業高技能人才培訓200人以上。

3、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訓質量。在夯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通過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解決生產實際難題的能力,確保高級工、技師(預備技師)考評合格率80%以上,對口就業率90%以上,用人企業認可滿意度80%以上。

三、實施要求

實施“十校百企”工程,關鍵要找準企業和院校的對接點,注重在載體、途徑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斷推動校企合作深入發展,院校和有關企業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積極探索多種模式和靈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對接平台。

1、畢業生供求信息對接平台。市經信委和市人社局將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畢業生供求信息對接平台,為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提供信息服務。各企業要積極為“平台建設”提供人才需求信息,為技工院校畢業生提供豐富的就業崗位信息;各技工院校要及時提供畢業生就業信息,實現畢業生就業信息與企業需求信息緊密對接,拓寬畢業生和企業方便快捷的雙向選擇渠道。

2、人才交流對接平台。建立教師到企業實踐掛職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頂崗實踐,參與產學研活動,系統掌握相關業務技術流程,積累教學所需的職業技能、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以提高實踐教學技能,建立企業優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職制度,聘請優秀企業家、能工巧匠和專業技術人員,作為特聘教師到院校授課,形成校企人才交流機制。

3、課程改革對接平台。建立院校專業設置、課程內容改革與企業發展聯動的促進機制。校企共同研究一體化教學內容、教材和課程體系,根據企業人才層次和數量需求變化,引導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推動院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實現專業設置與用工需求零距離、課程設備與職業活動零距離、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零距離,增強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緊密性和有效性。

4、物質交流對接平台。加快校內校外基地建設,大力推行“學校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與“企業在學校建立生產車間”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質交流平台。選擇一批優秀企業、行業協會和產業集羣,分類建立學生實習基地,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5、技術交流對接平台。充分發揮企業和院校各自優勢,校企聯合建立“技術研發中心”或“名師工作室”,共同研發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與新產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術交流平台,不斷提升技工院校的辦學水平,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強領導。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和指導、督查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各項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具體組織實施,推動工作的展開。各院校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制定本單位“十校百企”工程實施方案並推動組織實施。組織機構由學校領導和教學骨幹,有關行業、企業的領導,人力資源部門和技術骨幹組成,其中行業、企業代表要佔一定比例。

2、合力共推。市經信委和市人社局將充分發揮部門綜合協調與指導服務的職能,建立協調共推的協作機制,共同推動技工院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畢業生就業、科技成果轉化、企業發展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協調解決校企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並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進校企合作健康發展。

3、強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實施方案抓緊建立機構、制定規劃和實施方案,確定具體的工作進度,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上見實效。市經信委將“十校百企”工程培養高技能人才作為建立現代職工培訓制度的重要內容進行部署和安排,並將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為對企業經營管理者進行業績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統計、檢查評估、考核和通報制度,並將“十校百企”工程納入技工院校“十項目標”考核指標體系每年年終進行考核評比。

4、表彰激勵。建立激勵機制,根據行業企業和技工院校培養緊缺型職業(工種)高技能人才數量和工作績效,按照政府購買培訓成果辦法給予適當補助。對“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顯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業,給予表彰或獎勵。

5、跟蹤服務。擬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會,圍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題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關工作,組織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校企合作調研、技術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動,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機制的有效辦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學合理的校企合作評估指標體系,對校企雙方進行監控和考核評估,推動“十校百企”工程順利開展。

五、實施步驟

1、組織發動。5月中旬制訂《常州市“十校百企”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實施方案》,適時召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進會,部署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

2、建立機構。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領導小組,各技工院校根據本實施方案,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制定本單位“十校百企”工程實施方案。

3、校企對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關企業根據本實施方案開展校企對接活動,確定對接項目,簽訂合作協議;籌辦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會,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課題開題報告,力爭8月結題;搭建畢業生供求信息對接平台,院校提供高技能人才培訓菜單,企業提供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在常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網上實現畢業生供求信息對接。

4、開展督查。6月下旬,市經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對“十校百企”工程實施情況進行一次督查,並將督查彙總上報省人社廳。

5、考核評比。12月,將“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納入全市技工院校“十項目標”考核指標體系進行考核評比。

6、總結交流。__年1月召開“十校百企”工程經驗交流會,總結經驗,表揚先進,抓好典型,全面推廣。

人才培養計劃 篇二

伴隨着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廣西旅遊業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要想在競爭中把握先機,處於優勢地位,必然要求行業內集聚大批擁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廣西高等院校作為地方性人才培養的重要機構,能否培養出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旅遊管理人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保障機制的構建和完善。

一、旅遊管理創新型人才的內涵

所謂創新型人才,通常指在學習和工作中能破舊立新,不拘泥於固有思維,勇於開拓和探索,能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高素質人才。而由於旅遊業自身具備一些不同於其他行業的特點,這決定了旅遊管理創新型人才必然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一)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創新行為的有力驅動,它表現為一種興趣和慾望,對主體的創新行為具有明顯的調控作用。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化需求,只有具備充分的創新意識,才有可能超前地開發新的旅遊產品,開拓新的旅遊市場,進而為行業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這種創新意識具體表現為對旅遊發展形勢能保持敏鋭的視角,對旅遊新事物有着積極探索的心理取向,並始終保持旺盛的創新慾望。

(二)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思維主體在探索新知識過程中進行的推理、想象、聯想和直覺的高級思維活動。它不僅“是個性的核心要素、智力的核心成分,更是創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元素。”旅遊業本身是高敏感性,極富變化的行業,旅遊從業人員只有具備創新思維,才能有效地進行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管理創新等創新活動。因此在旅遊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在幫助學生樹立充分的創新意識之後,應系統地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養成不從眾、不泥古,隨時能以獨特的角度去發現問題、獨立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

(三)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在一定紮實的知識基礎和經驗積累的基礎上,不斷創建具有獨特社會價值的新事物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潛在心理品質。創新意識作為一種興趣,要切實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必須以創新思維作為方法,以創新能力作為執行保證。由於現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業態擴展迅速,信息更迭頻繁,這意味着旅遊從業人員不僅應具備充分的創新意識,更應該主動擴展自己的知識範圍,以豐富的理論知識形成良好的技術儲備,並在不斷實踐中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才有可能將各種極富創造力的想法轉化為新產品、新服務,促進旅遊業的迅速發展。

二、廣西高等院校旅遊管理創新型人才培養現狀及問題

隨着旅遊業的迅速發展,廣西對旅遊管理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在這種背景下廣西眾多高等院校相繼開設了旅遊管理本科專業,主要有桂林理工大學、廣西大學、廣西師範大學等13所普通高等院校。綜觀這些高校開設的旅遊管理專業,雖然都較為注重對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但對創新能力的重視卻顯然不夠,從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到教學評價等眾多領域,均離創新型人才培養還有一定的差距,因而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較為缺乏獨特個性及創新精神,無法滿足廣西旅遊業持續發展的需要。

(一)對創新型人才培養認知不足

目前,廣西大多數高校對旅遊管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認知存在一定偏差。由於廣西高等院校均為以培養本科學生為根本任務的教學研究型高校及教學型高校,其普遍認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點羣體應為博士、碩士研究生等高層次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應為研究型大學的任務,從而忽視了對本科層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實際上,“研究型大學培養和造就具有新理論、新思想的人才,教學型高校培養把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具體轉化為生產力的人才”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基石的教學研究型及教學型高校,更應重視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正是由於對創新型人才培養認知不足,廣西各高等院校旅遊管理專業幾乎均未將對創新素質的要求納入到其正式的培養目標和體系中。因此雖然每年廣西高校招生及畢業人數大幅增加,但能夠獨當一面、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創新人才仍然較為缺乏。

(二)教學方式創新性進展緩慢

近年來,廣西部分高等院校對旅遊管理專業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不斷探索,促使探究式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研究式教學等一些新的教學方式方法開始在越來越多的課程中運用。但是總體而言,以教材、教室和考試為中心的維持性教學模式,在廣西大部分高校仍然居於主導地位。而維持性教學主要是着重對前人知識的灌輸,對前人經驗、思路的傳承。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只作順向辯護,不能逆向反思;只能靜態複製,不能動態生成;只能被動適應,不能主動建構”。[3]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得以充分調動,開拓創新的視界和眼光也被嚴重限制,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大膽探索的精神均極為欠缺。

(三)創新型師資力量薄弱

創新型旅遊管理人才的培育需要創新型教師的。引領。由於長期受傳統教育體制模式影響,廣西高等院校旅遊管理專業師資隊伍的整體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均有所欠缺。這一方面是由於廣西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旅遊管理專業創設較晚,且脱離於歷史、地理,外語等學科,因此相當數量的教師是從原學科轉行從事旅遊管理教學,缺乏相關的旅遊從業經歷,在教學過程中過於突出理論性,缺乏實用性、創新性。另一方面也由於現行的教師評價制度不盡合理,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數量,影響了教師創新的積極性。

(四)創新平台極為缺乏

校企合作一直是高校與企業發揮各自優勢,互相支持、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的雙贏模式,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創新能力的絕佳平台。目前廣西高校開辦校企合作的項目主要集中在理工學科上,旅遊管理專業進行校企合作的方式仍然以校企雙方簽訂實習協議為主,缺乏真正的校企合作機構。學生實習大多為頂崗實習,工作也以機械的體力勞動為主,很少涉及管理環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在這種實踐過程中很難得以發揮。正由於旅遊管理專業沒有與企業合作建立真正的運作機構,導致即使學生有創新的意願,創新的成果,也缺乏可供他們操作實踐的創新平台。

三、廣西高等院校旅遊管理創新型人才培養保障機制的構建

(一)明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是制定所有教學活動的基礎和依據,它的確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模式與質量。而廣西高等院校現有旅遊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較為趨同,均圍繞着人才的“應用性”和“複合性”等特性展開,很少將人才的“創新性”這一緊扣旅遊市場需求的特性納入培養目標中。這就直接導致各學校由此展開的教育活動中對創新教育的嚴重忽視。因此構建旅遊管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保障機制,首先就必須更新觀念,在人才培養目標中根據學校類型及所處地域的特點,充分明確其對創新素質的要求,突出其創新型人才培養上的個性和特色,並且圍繞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制定相應教學計劃、優化有關課程體系、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在這一系列創新教育活動實施後,更應形成長效機制對人才培養目標是否達成進行常規性的檢驗和評估,從而確保旅遊管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二)增加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資金投入

由於對旅遊管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視不夠,廣西各高等院校的創新教育資金投入主要集中於理工科,對文科類尤其是旅遊管理專業的創新教育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而旅遊管理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從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設備更新到創新平台構建、科研項目啟動均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作為保障。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廣西各高校旅遊管理專業除盡力爭取地方政府與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創新專項資金的支持之外,還應該積極與旅遊企業交流與合作,引導旅遊企業逐步成為創新資金的投入主體,甚至可以考慮銀行貸款等融資渠道,實現多渠道籌集創新專項資金,為旅遊管理創新型人才培養獲取足夠的資金保障。

(三)建設創新型教師隊伍

旅遊管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於是否具備一支富於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只有教師自身具備充分的批判性思維和不斷求索的創新精神,才有可能在

上大膽改革傳統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突破固有思維、挑戰權威,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種創新的項目中,獲得創新成果,提高創新能力。而加強創新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不僅需要從校外引進旅遊管理領域中的高水平人才,更重要的是培養自身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首先需要學校改革過於單一片面的教師考核評價制度,為教師創新營造輕鬆自由的學術氛圍。其次,應大力資助現有教師深造進修、出國考察,以此掌握旅遊學科最前沿的理論知識;還應鼓勵教師進入旅遊企業掛職鍛鍊,加強與業界的聯繫,豐富其實踐經驗,為教學和科研的創新加強知識儲備。同時應將這種進修掛職行為逐步制度化,使得教師隊伍的不斷深造、不斷學習得以常態化、終身化,保障創新活動具有長久的內驅力。

(四)構建多元化學生評價體系

創新型人才思維方式的最大特點是敢於質疑、習慣批判式地看待問題。具有創新潛質的學生通常在

上思維活躍,課外也能夠獨立思考問題,並積極參加各種科研活動。但廣西高校現行的學生評價體系不僅沒有給這些學生的創新活動以足夠的激勵,而且由於大部分課程的考核方式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很大程度上將學生限制在單純的聽課、背誦、複習、考試的傳統教育模式當中,大大打擊了學生參與課外調研、進行探索性研究的積極性。因此,要激活學生創新的激情,必然要構建多元化的學生評價體系,以多樣化的方式取單一的考試成績去衡量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靈活運用的程度。廣西高等院校旅遊管理專業可效仿其他地區高校推行創新學分制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這種學分制是“全日制大學生在校期間,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從事創新實踐活動而獲得的具有創新意義的智力成果或參加科技競賽取得優秀成績,經學校創新學分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認定後被授予的學分。”

通過創新學分制,學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課堂的限制,通過參與各種科研實踐獲得創新學分,從而達到在制度上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五)提供多層次創新平台

創新的實現,不僅需要有明確的目標作為指南、富於創新精神的教師進行引導、大量專項經費給予資助,還需要搭建充足的創新平台為學生創新實踐提供場所和機會。因此廣西各高校旅遊管理專業所在院系應該主動與其他專業、院系,甚至旅遊企業共同合作,為學生搭建多層次的創新平台,推動其創新理念轉化為實踐成果。首先應搭建實驗創新平台,即將實驗室向學生充分開放,使學生能積極利用實驗室進行科研創新活動。其次應搭建學科競賽平台,即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國家級、省部級的學科競賽,同時還應針對本專業的特色為學生設計大量技能訓練和競賽,如“自駕車線路設計大賽”“景區活動策劃大賽”等,鍛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平台還應包括科技創新實踐平台,即旅遊院系應該切實與旅遊企業積極合作,共同創辦真正的運作機構,使校企合作落到實處。如廣州大學旅遊學院就與廣州廣之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廣東第一個在校內建立的校企合作旅遊機構――“大學城廣之旅實驗旅行社”。該社實行以“校企投入,企業化操作,專業,自主經營,自主,自我服務”的“一二三”運作模式,使學生真正獨立自主地在模擬企業成功組織策劃了一系列的旅遊活動,成為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最佳平台,很值得廣西高等院校旅遊專業借鑑。

人才培養計劃 篇三

摘要:“卓越計劃”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以湖南工程學院實施“卓越計劃”為背景,討論與研究在頂層設計指導思想、組織管理和保障體系、課程教學體系、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工作,並重點探討了實施“卓越計劃”的重點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以期構建人才培養與質量提升新機制。

關鍵詞:卓越計劃;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xx)34-0037-03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是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計劃,旨在為各行業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卓越工程師後備人才,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卓越計劃”對優化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改變目前高校人才培養和行業企業需求脱節的現象具有重要的示範和引導作用。

湖南工程學院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積澱了62年的辦學經驗,已形成較為鮮明的辦學特色。作為首批參與“卓越計劃”的高校,湖南工程學院把實施“卓越計劃”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契機和重大教學改革工程先期啟動20xx級“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和“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兩個專業。四年來學校圍繞“卓越計劃”在人才培養與質量提升機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人才培養標準制定是實施“卓越計劃”的先導點

“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標準分為通用標準、行業專業標準和學校培養標準三個層次。其中,通用標準規定各類工程型人才培養都應達到的基本要求,是國家層面的標準,也是制定行業專業標準和學校培養標準的根據和基礎,是制定行業專業標準和學校培養標準的宏觀指導性標準和基本標準。依照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試行)提出工程專業畢業生必須達到l0個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湖南工程學院制定“卓越計劃”專業培養標準和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以校企合作為背景,以課程整合為突破口,努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養模式是實施“卓越計劃”的創新點

“卓越計劃”追求的是卓越的精神與卓越的態度,推行的是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強化的是學生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湖南工程學院創建行業與企業深度參與的卓越計劃“3+1”人才培養模式,即前3學年主要在校內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結合專業內容適當穿插企業短期實習;最後一年在企業集中實踐和畢業設計。集中實踐安排在第七學期,採用“項目制”和“輪崗制”模式,畢業設計安排在第八學期,在校企雙方導師共同指導下進行。

為制定完善的“3+1”人才培養模式,湖南工程學院多次與不同類型的企業研討人才培養方案,尤其是針對企業學習方案的研討,校企雙方合作制定了企業學習培養方案、企業學習人才培養標準與評價機制、企業學習生活管理機制、企業學習工程教學團隊。如表1為機設專業學生赴某企業學習前2個月的安排。

表1 “卓越計劃”——企業教育培養計劃(**公司)

培養目標:

通過企業1年時間的培養,使學生將理論應用於實踐,掌握機械專業知識及實踐操作技能;具備參與項目開發、技術創新的初步能力;同時具備一定的職業綜合素質;提升其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進而達到融研發工程知識、技能、素質為一體的卓越工程師的基本要求

序號培訓時間培訓部門培訓內容培訓要求實施

負責人考核

方式備註

11人力資源部企業介紹、管理制度學習、企業文化介紹、安全教育、行業發展介紹熟悉企業發展歷程、企業文化、管理制度;具有對社會及企業環境的認知;企業運作模式的認知能力人力資源部主管考試

22生產車間根據3D模型,在輔導員的帶領下組裝設備能夠看懂3D圖並能依圖組裝部門經理&企業導師實踐操作實習報告

1 學習和認識各種電器、氣動、五金元件性能、用途、原理能夠識別各種元件實物,並瞭解其性能及使用

2 學習使用solidwork

繪圖軟件能夠用solidwork繪圖

2 認識各機構動力元件動作時序瞭解動作元件在設備中作用

1 學習模具及各機構的組裝要領瞭解設備機構件組裝關鍵點

三、組織管理機制是實施“卓越計劃”的保障點

1.責權利清晰的組織架構

為加強對“卓越計劃”實施工作的組織、領導、管理、協調,學校成立了基於學校、教學院、專業等不同層面的各類工作組織,形成了一個層次清晰、職責明確、責權利平衡的組織管理保障體系,湖南工程學院“卓越計劃”組織管理體系如圖1所示。

學校“卓越計劃”領導小組負責學校層面的政策保障和激勵機制、全校範圍內資源配置和“卓越計劃”的實施保障;“卓越計劃”辦公室負責全校“卓越計劃”的組織、管理和協調;專家指導委員會起諮詢、指導和顧問作用;各實施學院均成立教學院“卓越計劃”工作小組,領導並執行學院“卓越計劃”的實施工作;專業教學工作組負責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並組織實施;專業校企協作組負責審定企業學習方案,研究和處理校企聯合培養、企業兼職教師聘任,特別是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的校企協作問題;公共課協作組負責指導、協調、管理和評價公共課部的教學改革。

2.創新“企業學習”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

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是一個以教學質量為監控對象,包括對教學過程的實時控制和對教學效果的反饋控制,對促進高校高效地利用各類資源、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湖南工程學院“卓越計劃”企業學習階段教學質量執行體系涵蓋的主要內容有:

(1)企業學習的過程控制。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對學生原始學習記錄和學習成果進行把關和評估,包括實習週記、階段性實習報告和月度總結、項目設計和畢業設計,並結合學生在企業的學習態度工作表現,共同對學生的學習質量作出評價。表2為機設專業學生某企業20xx年下學期成績評定表。

表2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企業學習階段成績評定表

企業名稱學生學號企業指導教師學校指導教師安全教育與企業文化學習產品工藝與設備企業生產與管理產品裝配與技術服務產品研發、工藝與製造

成績評定按照五級制評定(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評分人: 日期: 審核人: 日期

時間:20 年 月—20 年 月

(2)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根據各專業企業學習培養方案,建立了企業學習階段各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包含時間進度、教學任務完成情況、完成質量及質量反饋等內容的監控體系;採用企業現場考察、學生座談會、問卷調查、檢查作業課程設計、與企業指導教師訪談、聽取企業反饋等方式,參照現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方式建立學生考核與評價體系。

四、課程體系重構是實施“卓越計劃”的難點

“卓越計劃”以工程能力培養為主線,各實施專業需遵循工程集成與創新特徵,根據自身特點重構理論與實踐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湖南工程學院“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體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以彰顯專業傳統優勢,夯實專業基礎,突出製造及工藝為落腳點,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由低到高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其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是:知識分層遞進,強調工程知識認知規律,從通識知識教育到工程基礎知識教育,再到工程專業知識教育和企業知識教育由淺入深地分層次遞進。

1.素質能力分羣

由通識教育課程到學科基礎課程再到專業課程,以素質能力培養為主線,強調知識的工程應用性、課程之間的銜接性和能力素質培養的對應性,將理論課程整合為9個課程羣,包括:1~4學期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程羣;2~6學期開設的力學課程羣、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羣、控制技術課程羣、機械製造課程羣、專業拓展課程羣、綜合素質拓展課程羣;7~8學期企業負責的企業培養課程羣,以及貫穿大學四年的`校企聯合開展的綜合能力課外培養課程羣。

2.理論實踐融合

強調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的緊密結合,相互滲透,交互進行,達到“工學交替”的融合效果。

3.人文知識滲透

將廣博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滲透到專業教學中,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4.校內校外貫通

強調校內外教學過程的連貫性和延續性,從校內的工程認知教育逐步過渡到企業的工程師職業素質教育。

五、教學方法改革是實施“卓越計劃”的支撐點

“卓越計劃”着重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如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電路理論”等專業基礎課程採用了基於問題的小組研討式教學方法,並開設了創新性實驗;“供電工程”等專業課程則採用基於項目的參與式學習方法,在課程開設初期佈置了5個供配電工程設計項目,將學生分成10個設計小組,學生在學習課程內容的同時完成所給項目的設計內容,課程教學結束時,要求學生提交項目設計説明書和圖紙,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加強知識應用能力與工程設計能力的培養;“高低壓電器”等課程教學則採用基於工程實際課題的QQ羣課外研討式教學方法,搭建校內教師、企業工程師和學生三方互動平台,將理論知識與工程技術結合,工程教育與工程實踐對接。

六、高水平師資隊伍是實施“卓越計劃”的關鍵點

建立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相結合的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實施卓越計劃的關鍵。專職教師指有工程背景和科研能力強的優秀教師,兼職教師實施聘任制,面向社會、業界聘請具有豐富理論及實際經驗的高級技術人員。湖南工程學院建設高水平“卓越計劃”師資隊伍的措施主要有:

1.提升專職教師工程能力素養

強化工程經歷,鼓勵學校教師參與科學研究,通過產學研合作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實踐能力;派遣中青年教師進企業實踐進修,實施不少於2年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選擇有海外留學經歷的專業教師,對部分課程進行雙語教學。

2.企業指導教師遴選措施到位

在企業學習階段,學校從企業中聘任具有豐富工程經歷、較紮實理論基礎和受過大學教育、具有工程師以上職稱的技術人員,與學校派出的導師一起聯合指導學生工程實踐和畢業設計。

3.加強“卓越計劃”授課教師資質認定

校內教師具備在企業工作5年的工程經歷後可優先聘任承擔“卓越計劃”教學任務。將條件不具備的教師分批次派往合作企業參加工程實踐和科研工作,不斷提高工程實踐經驗和現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七、校企聯合運行機制是實施“卓越計劃”的重點

一個卓越的工程師必須有在企業接受教育與培養的經歷,選擇在校企聯合人才培養上能達成共識的企業是實施“卓越計劃”的重點,創新校企聯合培養運行機制是關鍵。

1.基於企業內在需求的利益驅動機制

學校幫助企業逐步解決人才和技術需求,同時以“卓越計劃”為契機,幫助企業樹立品牌形象及提高知名度。

2.基於校企合作正常運轉的保障機制

基於校企合作正常運轉的保障機制主要包括組織保障和經費保障。

人才培養方案 篇四

企業高技能人才的合理定位

1、企業高技能人才的內涵

在理論研究和企業人才培養工作實踐中對高技能人才的內涵界定尚無公認的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的定義是:高技能人才是在生產、運輸和服務等領域崗位一線的從業者中,具備精湛專業技能,關鍵環節發揮作用,能夠解決生產操作難題的人員。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中,提到高技能人才包括:技術技能型、複合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三類。

2、企業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徵

企業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徵主要包括:第一,技藝的高超性,高技能人才“高”在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身懷絕技或技藝精湛,這是高技能人才諸能力中最本質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特徵。第二,技能的屬人性。高技能人才的隱性知識是在實踐中不斷捕捉靈感並反覆琢磨而逐步積累起來的,屬於人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產生於實踐中的隱性知識具有主體性,不易明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人的技能產生於人的生存、發展的需要,並由人通過實踐創生,顯示其屬人性的個性化特徵。第三,層次的相對性。高技能人才是在相對比較中產生的,是各類人才中知識、技能、貢獻都出類拔萃的人物,是和特定的崗位相聯繫的,離開了崗位,技能人才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高素質的勞動者、專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企業生產實踐中發揮着各自的作用。第四,標準的發展性。高技能人才的標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隨着產業結構的調整、科學技術的發展,高技能人才的外延會發展、內涵會提升,今天的高技能人才未必是明天的高技能人才。第五,成才的實踐性。任何一項高的技術能力都非天生俱有,耐心地學習與實際經驗的積累才是重點。實踐經驗的積累是精力、時間、金錢堆積和記憶力的累積,是單純學歷教育和廣泛、密集查閲資料和充足資金所替代不了的。實際上,高技能人才的形成過程與教育程度並沒有嚴格的線性關係,知識多並不等於技能高。

企業做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性

1、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是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的必然要求

我國致力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以信息產業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傳統產業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既需要大量掌握核心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人員,又需要一大批具有現代製造技術和服務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具有保障加工設備高效運作,生產裝置平穩運行的特有能力,是駕馭現代生產設備和裝置的保護神。特別是企業要始終保持競爭優勢,必須培育和依靠技術技能人才隊伍,推動技術、方法和工藝的革新,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因此,只有切實解決技能型人才培養問題,並充分發揮其在技術應用、工藝創新、產品研製、設備調試等方面的中堅作用,才能使新技術、新裝備得到更快更好地應用和推廣,才能使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真正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2、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是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的產品在國際產業分工價值鏈中,整體上仍處於利潤水平的低位區間,許多企業生產的產品標準和質量不高,贏利空間小,創新能力弱,競爭力不強,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勞動者技能水平不高。不少企業由於缺乏技能型人才,難以承接工藝技術要求高的國際訂單。要加快實現由國際加工基地向國際製造業基地轉變,加快實現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跨越,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迫切需要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特別是培養大批高技能型人才。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產品在整個國際產業分工價值鏈中處於有利的競爭地位。

3、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是解決勞動力市場供求矛盾必然要求

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出現了勞動者數量供大於求、高技能崗位求大於供並存的矛盾局面。這説明,我國的勞動者素質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技能型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是新興的、知識型產業的中堅力量,他們與經營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共同構成了企業的人才主體,是企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技能型人才緊缺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必然影響到其他類人才作用的發揮。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不僅能解決經濟發展之需,也有利於我國深化人力資源開發,把人口數量壓力轉化為人才資源優勢。

企業怎樣做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

1、整合社會優質資源,建立區域化技能型人才培訓基地

一般來説,企業高技能人才培訓是以本企業培訓中部門為主,但企業內部培訓資源的侷限性表現較為突出。因此,要推行企業與高校、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會的高度合作開展高技能人才培養。加強培訓資源整合,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趨勢,以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發展為導向,以優勢資源和區域佈局為根本,建立區域化技能型人才培訓基地,結合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的實施,依託一批條件好、質量高、管理規範、技術先進、技能人才培養成效顯著的大型骨幹企業建立企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在現有職業教育培訓資源的基礎上,通過更新改造和改建擴建,提升培養層次。支持一批水平高、規模大、設施完善、特色鮮明的區域內高職院校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速度,擴大培養規模,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的需要。

2、優化培訓師資,構建共享型高技能人才培訓專家庫

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是擁有一支善教學、會管理的培訓師資,一是打造雙師型師資,按照具備紮實系統的專業理論功底,擁有嫻熟高超的專業操作技能這一標準選拔組建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培訓師資隊伍。二是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要求從事高技能人才理論教學、實操指導的教師,需持有企業培訓師資格證書上崗,並依據崗位特點提高其薪酬待遇。三是構建培訓專家庫,充分依靠區域內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師資共享。通過加強政策支持和技術服務,推動企業大力開展技能提升培訓和崗位培訓,完善推廣名師帶徒措施,指導企業建立技能型人才業務進修和培訓制度,為技能型人才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有效利用企業突出工程技術人員、離退休老專家、院校資深教授和行業技術專家等人才資源,構建共享型高技能人才培訓專家庫,實行擇優聘用和動態管理。

3、開展技能競賽,建立高技能人才的獎勵和激勵機制

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薪酬的高低能夠對高技能人才技術的提高、工作積極性的發揮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企業在制定高技能人才薪酬體系的過程中,應先對企業內部的高技能人才進行崗位評價,將其素質分為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各個方面進行評定,根據評定結果劃分不同的薪酬等級。同時,對於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給予特殊貢獻獎或者特殊津貼,使高技能人才得到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雙重獎勵。技能比賽活動也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一種激勵機制,通過企業內部或者企業之間的崗位練兵、技能比賽,可以展現高技能人才的操作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企業可以將比賽結果作為優秀技能人才選拔或晉升的重要依據,形成技能競賽長效機制,為高技能人才選拔和展示技能成果搭建舞台,推動高技能人才的不斷成長。

4、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在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高職院校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陣地,應發揮好高職院校的作用,企業在與高職院校開展合作的過程中,可採用“走出去”和“請進來”兩種方式,“走出去”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將企業內部優秀的高技能人才送往學校,選擇學校部分有潛力,且與企業自身需求相匹配的學員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專門進行技能培訓和企業文化教育,為企業培養儲備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是將企業內部一部分,或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送到學校,接受學校內部優秀教師或者優秀技工的培訓。“請進來”即請學校內部優秀的教師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和技術攻關,積極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高職院校應積極主動地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通過強化就業導向,加強校企合作,搞好技能實訓,培養人才市場短缺、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在培養模式上,以職業崗位需要為依託,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堅持從崗位和崗位能力分析入手,根據技術技能型、複合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人才的不同要求來設置課程,形成適應經濟需要、科技進步和學生個性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及時更新內容,隨時充實生產一線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以適應現代化、信息化、國際化的新要求。

高技能人才是企業技能操作隊伍的核心骨幹,是企業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複雜的工作,既要重視數量,又要提高質量。合理定位高技能人才是企業做好培養工作的前提,企業必須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促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形成以企業行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繫、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互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