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才培養實施方案(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9W

人才培養實施方案(精品多篇)

後備人才培養和措施 篇一

*****支部後備幹部 培養計劃及措施

為進一步完善我支部後備幹部人才,不斷提高幹部人才綜合素質,結合我公司的實際,制定後備幹部人才培養計劃及措施:

一、指導思想:

做好後備幹部人才的培養工作,是****************公司黨支部的一項戰略任務,也是加強領導班子建設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工作,因此,要全面培養教育幹部人才。

二、推薦、培養對象的標準

在支部工作的優秀黨員、公司業務能力強的職工,政治思想堅定,工作能力強,有一定組織協調和領導能力,本職工作成績突出。

三、推薦、培養的原則和程序

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選拔符合條件的支部幹部人才,經領導班子和黨支部支委會議討論通過,在公司幹部職工大會上進行民主測評,寫出推薦考察材料,由黨支部備案。

四、培養計劃和措施方法

1、加強後備幹部的政治理論學習。

要認真學習習近平重要講話、新黨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九大”相關精神等重要思想,加強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嚴格、高標準地要求,提高政治思想覺悟,做到政治上嚴要求,業務上多培養,生活上要關心。

2、加強業務技能學習。

引導和培養學習各種知識,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加強業務學習和鍛鍊,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更好地適應各項工作的需要。

3、健全乾部談話和教育管理制度。

黨支部書記要不定期的找後備幹部人才談心談話,瞭解他們的思想、工作情況。幫助其認識工作中的不足,提高綜合素質。

4、支部書記要和後備人才搞好“一對一”傳幫帶

5、考核鑑定。

把培養後備人才列入黨支部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後備人才考核制度及標準,每年進行一次全面考核。

四、後備人才培養對象

1、擬推薦培養的後備支部書記對象:

2、擬培養中層幹部對象:

**********************黨支部

2018年*月*日

通知:7月16日上午九點半支部會議 會議預備議題: 1. 專題研討(學習) 2. 七一活動上報情況彙報

3、支部書記發放部分黨員政治生日卡 4. 黨員滿意度彙總結果宣佈 5. 學習發展黨員工作流程 6. 王遇洪、鄭凱雪培養聯繫人重定 7. 工會選舉

8、黨組織後備人才確定及教育培訓、管理使用、具體措施商討 9. 民主議事機制實行及措施商討

企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二

在當前企業發展的大形勢下,企業對於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這促進着廣大企業人才培養行為的推行和企業培訓行業的發展。當前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工作,很多企業也是承認企業培訓的權威性的,可是當前的企業培訓卻並不能夠很好地解決企業的人才問題,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較強的針對性。所以當前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工作,還需要從很多方面多加註意:

一、企業應當加強內部培訓行為:

很多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並非技術類型的人才,而是管理類型的人才,這往往導致很多企業在管理決策的制定方面頻頻出現問題進而影響企業的發展。同時企業內有着充足的科學研究人才和工程技術型人才,問題就在於這些人才沒有專業的管理本事,所以企業能夠針對技術型人才進行管理方面的培訓,促進企業內部人才狀況的轉變,這對於企業的發展來説有着很大的幫忙。

二、企業應當注重培養創新人才:

21世紀最重要的是人才,這句話從世紀初開始就被廣泛提起,直到當前,人才問題依舊是困擾着廣大企業發展的一個問題,尤其是當前時代注重創新,企業更急需擁有足夠的創新型人才。而針對這種需求,管理者能夠在企業內部的一些部門去尋找具有較高潛力的新秀進行重點培訓,以到達提升員工創新本事為標準,並且最終能夠切實提升企業整體的創新水平。

三、經過一些輔助的企業研發模式以達成促進員工創新的目的:

對於企業創新人才需求方面的問題,企業需要進行有針對的研發部門的建設工作,這樣做一方面在促進企業人才的發展,另一方面還能夠使企業的相關部門具有更為強烈職責感,促進部門更好的工作。

四、企業應當針對人才培養的願景去營造良好的企業環境:

一個企業的整體狀況和其發展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一個企業的整體環境。對於企業之外的人也是如此——並且第一印象是最為深刻的,所以在企業人才培養方面的工作不僅僅要注重人才培養的效果,對於企業的文化方面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僅有在多方面入手並且用心去做,才是堅持企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關鍵。

以上的相關常識主要就是針對當前企業人才問題的介紹以及一些問題,企業應當注重這些相關問題,並且找出企業的具體方式,才是當前企業發展的主要工作。

公司人才培養方案 篇三

在快速發展的21世紀,企業核心競爭力越來越表現為對作為第一資本的人才的培育、擁有和運用潛力。人才是推動企業健康發展的力量源泉,無論從宏觀角度,還是從微觀角度來看,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擁有了充足的人才,高度重視人才的作用,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大力推進人才隊伍建設,企業才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要實現廣西有色集團的整體發展規劃目標,務必實施人才強企的發展戰略。

要實現集團公司的戰略目標,務必按照“廣泛宣傳、做好規劃、規範制度、建立機制、完善設施、強化載體、注重創新”的總體思路來制定相應措施。根據集團公司的實際狀況及所從事產業的特點,建立集團選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學的考核與激勵機制,重視人才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具體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輿論宣傳

制定宣傳工作方案,採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實施人才強企戰略的重大好處和基本要求,宣傳各單位各部門做好人才工作的經驗做法,營造全系統高度重視、關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圍,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構建人才強企的經營理念。在有色集團網站和《廣西有色》報上開設“人才強企”專欄,定期組稿宣傳人才強企戰略,及時反映戰略實施動態和取得的成果。

二、人才隊伍建設規劃

1、充分利用集團公司現有的人才培養平台,發揮“人才小高地”、博士後流動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學者、特聘專家崗的設立優勢,推進集團公司“高端領軍人才引進工程”計劃,透過項目合作、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途經,透過柔性引進的辦法引進院士和博導等,帶動科技隊伍的成長和培養。

2、抓好集團公司下屬企業領導班子建設,對班子的考察選拔、使用配置、潛力標準、培養方式手段、績效評價、激勵約束、動態管理等方面進行系統的研究和部署。加強對年輕管理幹部的培養使用,促進管理人員隊伍的專業化和年輕化。

3、制定和實施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計劃,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規模數量、潛力標準、培養方式手段、開發培養計劃進度、考察選拔、使用配置、績效評價、激勵約束、動態管理等方面進行系統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提高人力資源使用效率。創新和完善人才評價、選拔、使用、激勵、保障機制,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人盡其才的制度環境。

4、摸清高技能人才隊伍的現狀,制定和實施高級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計劃。對高級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需求、培養方式手段、開發培養計劃進度等方面進行系統的研究和部署。

5、制定和實施集團公司下屬企業的董事和監事隊伍建設,加強集團公司對下屬公司的調控力度。

三、職工教育培訓

制定員工教育培訓管理辦法,對員工教育培訓工作進行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的管理。嚴格執行培訓經費的按規定提取和使用,嚴禁挪作他用。使培訓經費和資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把員工教育培訓作為公司的一種投資行為,將公司培育成學習型組織。拓展人才培訓渠道,滿足專業技術人才的繼續學習需要,為開發員工潛能、實現集團發展目標帶給智力支持。

圍繞創新潛力建設,各下屬企業根據自身各類人才特點,研究制定各類人才的潛力建設標準,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根據不同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類別員工的培訓需求,以全面提高員工的素質和崗位勝任潛力為目標,按人員層次設計培訓資料,分層次、分類別、重點突出地設置培訓課程。

研究設立高級人才開發培養專項資金,有計劃、有重點的培養高尖端有色人才。適時研究和提出高層次人才國際化培訓計劃,為下一步集團“走出去”戰略帶給人才。

全面加強企業領導人員的政治理論學習和思想作風建設,企業領導人員及其後備人員五年內全部輪訓一遍。分批選送優秀後備幹部到各類黨校、高校學習深造。

制定分階段培養計劃,有計劃地開展後續學歷教育,優化員工隊伍文化結構。加強技能開發培訓與鑑定工作,制定分階段開發培養計劃,分批進行技能升級,優化員工隊伍技術等級結構。經常性地開展員工業務技術比武活動。

強化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提高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整體素質。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抓好專業技術任職資格和職務評聘工作。

四、人才的考核評價

建立科學的經營管理人才考核和評價指標體系。制定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的崗位考核標準,創新人才評價方法。建立技術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試行定量評價、潛力測試與職業傾向測試。

五、人才的選拔使用

制定企業領導人員管理辦法,使企業領導人員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建設企業領導人員後備隊伍,制定後備幹部管理辦法。

完善下屬公司董事會和監事會管理制度,切實行使其相應權力,履行其職責。加強董事和監事的選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監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

研究制定首席專家和專業技術帶頭人評選和聘任制度。建立集團公司各類專家人才庫。實施人才儲備戰備。

六、人才的激勵機制

1、完善企業管理人員年薪制實施辦法,研究探索短期激勵與長期激勵相結合的方式。

2、制定實施首席專家和專業技術帶頭人津貼制度。

3、研究制訂集團公司優秀專家、優秀員工等榮譽稱號序列及評比表彰、獎勵辦法。

4、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企業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推進實施有色集團企業年金管理制度,強化各類保險和福利待遇的激勵作用。

5、設計員工職業生涯通道,有效支撐企業內部的晉升制度和職業生涯規劃,建立技術類和管理類人才通道,並實現對員工的激勵,引導員工將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協調一致。

人才培養方案 篇四

1 引言

隨着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移動互聯網軟件應用開發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長。儘快培養和信息產業所需要的高素質移動互聯網相關崗位的人才,已經成為高職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 就業方向能力與素質要求

通過到多個移動互聯就業單位調研,一起與企業負責人、人力資源部門經理、技術部經理和高級工程師等確定了移動互聯應用方向可以從事的主要的就業方向和能力素質要求。

2.1 移動互聯網應用與開發方向

主要工作任務是能完成移動開發/嵌入式平台的選型、移動應用程序UI設計、開發、程序測試部署和工程文檔書寫。要求熟悉掌握相關移動開發語言和及工具、掌握移動應用系統開發的一般方法、流程、掌握故障診斷、分析、隔離、排除的一般方法、流程;有良好的文檔書寫能力,有較強的英文閲讀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

2.2 移動web開發方向

主要任務是根據系統功能需求,完成數據庫的設計;使用相應的開發環境進行Web應用程序開發;能進行Web界面交互設計;Web系統的測試、部署;熟練工程文檔的撰寫;要求熟練掌握Web開發語言以及開發環境的使用;熟練掌握相關數據庫技術;熟練掌握至少一種開發框架及第三方開發工具;熟練進行Web交互界面設計;有較清晰的程序業務邏輯分析思路,能合理的編寫程序流程;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寫作能力[2]。

3 人才培養目標

移動互聯網應用與開發方向主要面向電子信息和商業服務等企事業單位的Web和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崗位,具有良好職業素質,掌握軟硬件開發基本知識,具有較強的專業、方法和社會能力,能從事移動及嵌入式設備的軟件設計開發、移動網站的搭建、移動Web應用、移動智能設備的運營與維護以及網絡信息系統的開發、測試、維護、管理等工作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較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

4 人才培養模式

專業結合CDIO理念以培養具備良好團隊協作精神和較強實踐創新能力作為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人才的培養目標,構建一種適合高職學生的移動互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以CDIO理念為基礎,構建面向就業的一體化課程體系,以項目為載體,在“做”項目過程中開展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單項、綜合和專業應用技能,通過校內工作室),校外(公司)實訓基地工學結合方式實施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3],從專業知識能、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四個方面進行教學效果評價。

5核心課程

構建面向職業崗位的課程體系,按照“核心+崗位”課程體系設置方法,以工學結合為平台,實施四階段IT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提出了面向就業崗位、培養IT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形成了“基本技能+技術技能”,有“課程—技能—證書”相互依存的技能體系。

課程以Android移動開發為主要技術路線,這方向的課程主要包括:Java程序設計規範、Java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Java web程序設計,android移動應用開發技術、移動嵌入式應用開發、移動跨平台開發實踐、移動應用開發綜合實踐。課程以Java為主要技術路線,從移動開發基礎,到服務器端編程,然後進入移動開發實戰、還涉及跨平台開發技術、此外還開設移動終端操縱硬件的移動嵌入式應用開發,為學生今後從事物聯網應用領域打下基礎。

此外還開設專業所需要的數據庫技術與應用,計算機網絡與系統維護、軟件UI設計,Web交互式設計開發等課程,學生將來畢業也可從事移動或Web的前端設計,技術支持與維護等工作。

6 項目與考證

學生在大學三年,需要完成一定的項目設計開發,要求從簡單到複雜,並考取一項職業資格證書才可以畢業,項目與考證要求如下:

(1)Web應用開發(初級、簡單);考核時間:第3學期;支撐課程:Web應用程序設計。

(2)移動應用開發(中級、綜合);考核時間:第4學期;支撐課程:移動應用開發技術。

(3)移動互聯網開發(高級、產品);考核時間:第6學期;支撐課程:移動應用開發實戰畢業設計。

(4)職業資格證書:計算機軟件技術應用工程師;考核時間:1-6學期。

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初級);考核時間:2-6學期。

移動互聯網開發工程師;考核時間:3-6學期。

7 結論

本文結合互聯網產業發展的趨勢,根據企業對移動互聯網相關人才的能力素質要求,對移動互聯網應用與開發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設計與研究。此外,還需要實訓環境的建設,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創新地課堂教學,才能培養更多的移動應用開發人才。

人才培養方案及推進措施 篇五

人才培養方案及推進措施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培養具有紮實專業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夠從事符合崗位要求的技術服務等方面工作,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技術人才。

聯合招生招工方式

1, 學校按照企業需求,根據自身辦學資源,制定招生培訓就業計劃,並組織實施

2,校企雙方共同制定招生培訓就業計劃, 共同組織招生培訓宣 傳、考試,共同確定錄取名單;學生畢業時由企業安置就業,學校做好畢業生就業後的跟蹤服務工作。

教學方案制定 課程體系開發 教學過程安排 標準和制度建設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是我校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一種有效途徑,是深化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載體,是提高人才培養工作水平重要內容。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旨在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實現人才培養的多樣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可以有多種形式,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開展訂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於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我校也進行了這方面的大膽嘗試,收穫了不是很成熟的經驗,主要有以下一個方面: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領導小組。

我校根據專業教學的需求,尋求能實施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合作單位。 由學校與合作單位相關人員共同參與成立領導小組。

2、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

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是我校實行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體制的重要內容。

學校要在重要專業方面繼續聘請企業、行業的專家、學者任校外專業指導委員,不斷擴大校外專業指導委員的隊伍。

3、加強為企業對口培養人才的工作

產學結合既是一種教學形式,也是一種教育思想。產學結合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它主 要反映了高職高專教育要以市場為導向,主動面向市場,服務社會的教育理念。因此,為企 業對口培養人才的工作,我們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開展:

(1)我校在專業設置和確定人才培養規格時,要廣泛開展社會調研,瞭解企業、行業 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對人才培養規格的意見,進行專業論證時要廣泛邀請校外專業 指導委員參加。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提出開設新專業、改造老專業的意見,同時要根據企 業用人崗位的職業要求,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主動為企業培養人才提供優質的服務。 同時各專業負責人要積極與企業聯繫,開拓畢業實習基地和學生就業接收單位,主動向企業輸送對口的人才,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2)我校還主動與企業、政府等部門聯繫,開展“訂單式”的以非學歷教育為主的

培訓業務,充分利用學校的師資、教學條件等為企業培訓在職人員,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術、技能和管理能力。

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模式,體現以技術應用為主體的教學特色,形成教學、生產相結合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以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為體制基礎,以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為平台,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課程改革為關鍵。本着有利於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有利於提高專業建設質量和有利於提高教學管理效率,體現一個公共技術平台(即公共學習領域、公共選修學習領域和素質拓展領域)與多個專業方向(即專業一般學習領域課程、專業綜合學習領域課程和專業拓展學習領域課程);本着能反映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反映專業特色建設要求和反映職業資格證書要求,體現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模塊化課程;本着課程教學、實驗教學合一,產學結合落實校內實訓和校企合作落實校外頂崗實習,構建相對獨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本着必修選修課相結合有利於學生個性化發展,方案制訂的規範化和標準化以有利於教學管理,構建基於彈性學制的學分制模式下的培養計劃。

4、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安排:

(1)公共學習領域課程。 (2)專業一般學習領域課程。 (3)專業綜合學習領域課程。 (4)專業拓展學習領域課程。 (5)公共選修學習領域。

5.注重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

為了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要求學生不但具備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而且具備交流、創新、創業和組織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還要重視學生共性提高與個性發展,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過去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共性的東西,個性常常被忽略。實際上,個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東西是思想的獨立性,能夠進行獨立的思考,不盲從權威。所以,從根本上説,創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為前提和基本條件, 培養個性首先要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為了拓寬學生選擇空間,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給學生較大選擇空間,因材施教。對公共選修學習領域課程、專業拓展學習領域課程和素質拓展領域項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進行選擇。公共選修學習領域課程及素質拓展領域項目實行在全校範圍內打通,鼓勵學生跨專業選課,搭建合理的知識平台。

四、配套的推進舉措

(1)制訂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符的課程教學標準。課程教學標準是規範一門課程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它是聯繫人才培養方案與課堂教學的中間橋樑,課程教學標準對教師的教學有 着直接的指導作用。因此,按照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制定與之相符的課程教學標準是落實課 程改革思想、教育觀念的關鍵環節。編制課程教學標準時,應將企業真實任務對職業能力的 要求納入其中,把職業素養的培養融入專業課程中。對教學目標的敍寫應以職業能力來描述, 而不是掌握知識程度的描述;教學內容的選取範圍、教學組織的順序應基於職業崗位的工作 過程的分析;教學內容陳述的方式應以工作任務或工作項目的形式來敍寫,儘可能地採用項 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中去理解每一個工作任務。

(2)課程體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變傳統的“學科本位”課程觀,採用以職業能力為核 心的“能力本位”課程觀。課程體系的構建應根據本專業目標崗位的實際需要,綜合各崗位 的工作任務、內容、職責等要求,由企業專家組主導起草《崗位職業標準》

;在分析職業崗位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的基礎上,將學科體系的課程內容進行解構,按工作過程中的行動體系選擇、序化課程內容,通過理出的崗位典型工作任務,並歸納出行動領域;由行動領域並基於真實工作過程構建課程體系(學習領域)。

(3)課程設置體現“三通一滲透”的原則,即公共學習領域課程打通,各專業素質拓展 領域課程按專業大類打通,第6學期各專業一律進行頂崗實習;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領域的 課程(公共關係、美育與音樂美術鑑賞、應用文寫作)要向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滲透。

(4)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革與課程體系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教學體系,突出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相結合,在教學設計中將課堂與實習地點相統一,採用“教、學、做合一”的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真正轉變以課堂、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模式。

人才培養方案 篇六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礎知識,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類農(林)業企業、教育科研單位和各級政府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行政管理、金融財會、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本理論以及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本知識,受到調查、策劃、技術經濟分析、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企業經營管理、市場營銷、政策研究、三農問題分析和解決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有相關的農(林)業科學知識和較寬廣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2、掌握農業經濟、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3、掌握技術經濟分析、經濟核算、社會調查等基本方法;

4、具有獨立獲取知識、計算機應用和信息處理、較好的語言和文字表達、組織協調、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

5、熟悉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

6、瞭解農(林)業經濟科學的理論前沿和農(林)業企業經營管理的發展動態;

7、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三、學制與學位

修業年限:4年

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學位

四、主幹學科

經濟學、管理學

五、主要課程

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原理、發展經濟學、農業經濟學、農業技術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資源經濟學

六、學時與學分

人才培養方案 篇七

有人説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多變無常(Volatility)、不確定(Uncertainty)、複雜(Complexity)、模糊(Ambiguity)的VUCA時代,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顛覆式的創新也越來越多,企業發展的機會稍縱即逝,要找到風口並快速乘風而起,不可能讓企業能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來慢慢的培養人才。這就對企業的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企業紮實做好人才梯隊建設,特別是儲備更多的高潛力人才,隨時送到戰場上去,通過戰鬥歷練來實現快速成長。結合這兩年我們的實踐經驗,我們來和大家談談快速培養高潛人才的話題:

第一,定義高潛人才

對於高潛人才的定義,各個企業有各自的認識,我們也看到過不少諮詢機構的觀點,我個人比較認同合益(Hay Group) 提出高潛人才的四個特質標準:高度的好奇心和學習能力、高度的跨領域思考能力、高度的社會洞察力和同理心、高度的韌勁和情感成熟度。也就是説,高潛人才是那些始終充滿好奇心,勤於學習和善於學習的人;同時,他們也能夠超越自己的工作侷限、專業侷限以及經歷侷限,進行突破思維、跨界思維;他們又擁有對組織和個人的洞察力,並且能夠保持情緒穩定,甚至鍥而不捨、屢敗屢戰。當然要在上述四個領域做到面面俱到似乎並不容易,但企業在選拔高潛人才加以重點培養或任用的時候,確實需要事先對這些素質做到心中有數。否則,選錯人可能釀成戰略性的失敗。

第二,高潛人才的識別

高潛人才的識別,一般都會採用測評的方法來確定,我們在實踐中特別推薦問卷測評、關鍵行為觀察、訪談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綜合考察。當然在綜合測評之前要對測評的維度和關鍵行為的觀察點進行設計,要對各個維度進行定義,關鍵行為觀察點進行行為分級。由於潛力相關的行為表現較多,所以要對被測評人進行360度測評,才能更全面地瞭解被測對象的情況。在這裏通常會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測評工作量巨大,組織測評工作部門依靠自己的力量一般很難完成,在此建議引入專業測評機構。一方面專業測評機構在測評維度和行為觀察點上可以給企業更多專業的意見,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減輕測評的工作量。

其次,為了減少被測評者的人際關係對測評結果的影響,還需要進行重點訪談的方式來收集關鍵行為事件,作為重要參考依據。關鍵行為事件可以採用案例採擷的方式進行,依據SCORE法則作整理,再依據行為等級定義進行考察。此外,在重點訪談時直接上司是訪談的關鍵,上司是下屬行為的直接觀察者,能提供較為豐富的行為案例,同時為了避免上司憑感覺進行評價,影響評估的有效性,特別建議在訪談前一段時間提前給上司一個對高潛對象進行行為記錄的任務,以客觀地掌握信息。

第三,高潛人才的培養

對於高潛人才的培養除了常規的培養外,實踐中我們通常會建議對高潛人才進行“小灶”培養,主要的方式有:

方式一:全業務副位培養

全業務副位培養就是以未來需要為導向,結合公司業務的形態和組織管理特點,根據高潛人才的教育背景、職業經歷、個人職業規劃等因素,為高潛對象設置目標導向個性化的培養計劃,並以副職的身份進入各培養部門頂崗鍛鍊的方式。這個培養計劃要求要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路徑,並確立每個階段的考核標準,階段結束考核通過才進入下一個階段。培養結束後回進入高潛人才儲備池,隨時候用,當然這裏需要建立相對應的激勵機制。從實踐來看,這種培養方式由於目標明確、路徑清晰、考核標準確定,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很好的效果。

方式二:特殊項目歷練

全業務副位培養的培養方式是讓高潛人才在企業內部快速成長,以完成基礎性的成長準備,而特殊項目歷練則是讓高潛人才進入突破性成長階段。在這個不確定時代,企業面臨的挑戰性會越來越多,有系統有計劃地加速高潛人才關鍵能力的培養在完成基礎性培養後特別重要。這種的培養可以考慮以新市場的拓展、新團隊建設、管理不熟悉的專業領域等為契機來歷練性高潛人才,讓其在新的挑戰中快速積累經驗。

方式三:導師計劃

對於高潛人才的培養,實踐中我們還推薦用導師計劃進行配合。導師必須由在行業內或者專業上有豐富經歷、經驗的人來擔任,也可以成立聯合導師組,讓高潛人才隨時都能得到指導,同時導師也可以其行為進行糾正和控制,避免風險行為造成損失。同樣的這裏也少不了導師管理機制的配合。

當然,對於高潛人才的識別和培養還有很多內容和方式,我們也特別期望和大家進行深入地交流!

人才培養實施方案 篇八

本專業培養熱愛基礎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教育信念堅定,社會責任感強,具有科學的學生觀、教師觀、教育觀,具有紮實的的學科知識和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具有發展自我的知識和能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全科型的國小教師以及從事基礎教育研究、諮詢、管理的專門人才。

二、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國小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兒童教育技能的基本訓練,掌握教育教學、研究和管理的基本能力。本專業採取全面綜合培養、分文理方向發展特長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實事求是,勤于思考,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秉承教師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熱愛教育事業,為人師表;具備從事國小教育教學的基本能力、專業素養和一定的教育研究、終身學習的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國小相關課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觀察研究國小生的科學方法;

3.具有國小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國家有關國小教育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 瞭解國小教育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6.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7.實現知識、能力與個性的一體化發展,具有全科型的教師職業素養;

8.具備初步的教育教學研究、有效實施課堂教學與管理學生的能力,能夠進行學科教學設計、有效開展國小綜合實踐活動;

9.具有良好的溝通與合作能力,以及一定的藝術修養和良好的審美能力;

10.形成熱愛國小教育事業的信念,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有健康的心理和身體素質,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主幹學科

教育學、心理學

四、核心課程

教育學、普通心理學、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國小德育、現代漢語、高等數學、國小語文教學論、國小數學教學論、科學課程教學論、國小課程標準與研究、現代教育技術、教育統計與測量、教育評價學、學校管理學、班級管理等。

五、主要實踐教學環節

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

六、修業年限

四年。

七、授予學位

教育學學士。

八、畢業最低學分及要求

畢業最低學分為162學分。其中公共基礎平台41學分,學科基礎平台12.5學分,專業基礎平台44.5學分,專業方向模塊25學分,專業任意選修模塊不低於8學分,公共選修模塊不低於6學分;獨立實踐環節25學分。

人才培養方案 篇九

一、前言

本科專業培養方案是高校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總體實施藍圖和指導文件,主要包括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及培養模式等幾方面的內容,它集中體現了高校的育人思想、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它也是學校組織教學工作,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的總體設計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本報告首先通過對國外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研究,探究我國高等教育在本科專業培養方案制定上與國外高校的差距與異同,其次調研國內八所著名高校對於本科專業培養方案的綜合改革情況,以期為我校20xx版本科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

二、國外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培養模式比較

通過國外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的比較,關注本科教育,品評國外人才培養之優劣,並以資借鑑。

(一)國外本科人才培養目標比較

英國的本科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就是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其基本特色就是既實現了人才培養規模的大發展又在總體上確保了高質量、高水平。這些成就的取得與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也與大學本身的管理體制密切相關。

法國高等教育的基本體系與英國相近,在為數眾多的法國大學和工程師學校中,有約十四所大學校,其實行的教育可以説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大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全面業務能力、較強組織和管理能力、並熟悉企業項目運作模式的工程項目組織者和管理者。

法國大學校學生是三年制(之前在預備班已學習兩年),進入大學校後的三年,對學生的培養分三個不同階段:第一年,進行寬口徑的專業基礎知識方面的教育;第二年,課程內容則偏重工程應用知識,同時還要到企業實習;第三年,學生需將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完成具體項目。第二年的學習可在本校完成,也可在企業或國外的學校完成。實際上,多數學生第三年的學習是在學校之外完成的。大學校還特別注意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校特別強調,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應只是業務紮實,更應該是面向全世界的工程師。

法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注重實用性。大學必須通過多科性綜合培養,使本科人才不僅能夠適應企業對技術和經濟的需要,熟練地解決本專業的技術問題,同時還要依據市場的變化,順利地從一個技術領域轉到另一個技術領域。巴黎理工學校校長讓?諾瓦克在“世界名校校長論壇”發表演講時指出:“學校應以培養胸懷開闊的、可以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應付複雜世界的人才為自豪。因此,希望給我們的學生一個廣闊的科學文化視野,以便他們能進行對比。我們非常強調這些能力,如果培養的人才只懂專一門,而不敢嘗試自己專業以外的領域是很危險的。這就是為什麼在我們的教學大綱中除密集的綜合科學課程外,還要保持人文科學和體育的原因。”

德國的高等教育應對社會經濟、技術發展變化,出現了基礎化、綜合化、國際化和實踐性的趨勢,具體表現為在基礎學習階段不分專業,設置共同的基礎學習階段來避免過早出現專門化,在主體學習階段通過限制專業設置數和引入核心課程對專門化加以限制。實踐環節體現為培養學生應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以及在實際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社會能力”,主要途徑為:企業實習,項目形式的課程設計和畢業實習,“雙元制”專業等。

其中“雙元制”人才培養是德國最具代表性的產學合作模式。“雙元制”即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承擔培養人才的任務,按照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組織教學和崗位培訓。“雙元制”是一種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其特點為:在專業設置上以職業分析為導向;在培養目標上以職業能力為本位;在課程設計上以職業活動為核心;在課程編制上以基礎面寬為基點;考試考核以客觀要求為標準。

美國高等教育比較注重培養“養成綜合適應能力的人”,作為實用主義的發源地,其高等教育也一直以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為首要目標。教育政策也一直是這一導向,提出本科教育要“培養學生所必需的口頭和文字表達能力,以使學生適合大學、研究生和個人生活的需要:培養藝術、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欣賞能力”。這表明了對於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推崇。如普林斯頓大學的“本科教育戰略計劃委員會”對普林斯頓大學本科畢業生提出的標準包含十二項內容:1.具有清楚地思維、談吐、寫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評的方式系統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於創新及獨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與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斷什麼意謂着徹底理解某種東西的能力;8.具有辨識重要的東西與瑣碎的東西、持久的東西與短暫的東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維方式;10.具有某一領域知識的深度;11.具有觀察不同學科、文化、理念相關之處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學不止的能力。

日本的本科教育培養目標最大特點就是對於創造性和個性的培養,重視個性成為教育改革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則,高等教育着重培養學生的課題探索能力。如早稻田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形成學生的批判精神和進取精神,學問活用的模範公民”、“培養探索與有創造能力的人才”。各個大學根據本校的理念和條件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澳大利亞的本科教育實行的是一元化的體制,其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非常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及應用。大學教學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通過廣泛而合理的課程,發展

每個學生的智力和能力,使他們具備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 國外本科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比較

(1)共同的趨勢

課程設置中基礎科學是全部所有知識中是最穩定持久的部分。當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學生在短短的求學期間要掌握全部現代科學知識是不可能的,只有雄厚的基礎科學知識,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因此,各國高校在課程設置中,普遍強調基礎理論教育。

英國各高校的基礎課程所佔的比例為30%~40%左右,法國的高等學校其基礎課程所佔比例可達40%~60%左右,此外,德國、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其基礎課比例分別為:53.57%、32.94%和31.72%。由此可見強化基礎性課程已成為近年來各國課程改革的一個共同特徵。

l、基礎課程設置綜合化

一方面是基礎科學與技術、工程科學相結合,以提高基本文化素養和改善理論思維方式,培養創造性學習能力;另一方面,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滲透,突出課程的應用性。這是因為現代社會要解決的一系列問題,諸如環境、人口、能源等都不是單一學科所能解決的,它需要其它學科的專業知識作為補充。

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高校在這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文理結合、理工結合、多科綜合。如美國的麻省理工

學院在課程設置中明確要求理工科學生在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三個領域內至少修完72學分的課程,佔教學計劃的20%;主修文科的學生必須學習佔學位課程16.5%的自然科學課程。另如德國的柏林科技大學不同程度地開設了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課程,呈現出課程設置的綜合化趨向。 2、課程設置的實踐化

德國的高等教育保持了理工科重實習、重實踐的傳統,課程設置的選修上,各國大學的各院系均在積極壓縮必修課程的比重,普遍開設了靈活、廣泛的選修課程。事實證明,通才教育比專才教育思維更開闊,適應能力更強,也更容易出成果,大量開設的選修課程恰恰為培養和造就通才創造了必要的先決條件。如法國高校選修課程在全部課程中所佔的比例高達40%~60%,日本大學本科生的選修課程在全部課程中所佔的比例為30%~50%。美國和英國的選修課程也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德國的選修課程雖然總量較少,但每年均呈遞增趨勢。澳大利亞則和英國的情況類似。

(2)不同的特色

美國高等教育課程種類繁多,但始終貫徹着普通教育與專業教育並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並舉的原則,各類課程配置比較均衡、全面。在實踐上,既注重基礎知識教育,又注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法國的高等學校的課程比較注重職業教育,學校不僅要對學生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而且還要對學生實施以職業為目標的各種靈活多樣的培訓。為此,教學主要分為理論課、指導課和實踐課三種,從而使學校培養出的人才有較強的職業能力,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

德國的綜合大學積極發展新學科,把本科學生的科研訓練列入正式的教學計劃。

日本大學在課程設置上呈現個性化、多樣化、靈活化、信息化和國際化的傾向。各高校及時地把握社會發展的動態,經常調整、壓縮舊有學科,增設新型專業,注重培養創新型和急需型人才。

澳大利亞大學的課程設置考慮為社會服務,也兼顧不同類型學生的能力、素質、培養目標,設置和改變一門課程既考慮主管部門的要求,也考慮學生是否認可,是否選學這門課程。學校每兩年對已有課程要進行回顧與審核;新設課程有嚴格的審批程序,由學院提出足夠的證據,包括國內外同類課程開設情況,成本核算,設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學校學術委員會嚴格審批新設或調整的課程。

(三)國外與我國本科教育的比較

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國家對於人才的目標、質量、規格的反映。每個國家的國情和社會發展狀況有別,其人才培養模式側重點也有差別。從本質上來説,人才培養模式沒有絕對的高下優劣之分,評判的標準是能否適合一個國家的社會

發展水平,能否適應並推動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能否為受教育者提供個人發展的機遇和幸福生活的保障。

1、教育觀念

國外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在我國多樣並存。從50年代我國就開始學習蘇聯的經驗,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既學習了“捨棄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培養創造性、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又借鑑了“適應性”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學分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調整學科專業,設置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專業;改革課程體系,開設交叉學科課程;並鼓勵學生跨院系、跨校修讀課程,培養複合型、個性化人才。同時,強化實踐教學,加強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教育。

但由於我國長期以來模仿前蘇聯的教育模式,雖然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通識教育、個性化教育的理念一時半時還未被人們很好地接受,加之辦學條件有限。因此,雖然也在着手實施通識教育、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創新教育,但真正實施起來則舉步維艱。

2、教學方法

日本的本科教育實行的是“突出教師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公開化。而美國更重視的是鼓勵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參與。對“問題”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自始至終都參與到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裏,敢想、敢説、敢問是國外學生的一大特色。澳大利亞大學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開闊思路,提倡“不在於學到多少知識,而是掌握如何應付一個新的空間”。以悉尼大學為例,學校非常注重研究教學,把科研融入教學,提高學生能力培養水平。學校採取獎勵的方式,引導教師重視教學。學校設立教學學院,研究教學及教學與科研的融合,開展向學生了解教學質量的調研,以此對學校課程作出調整。在教學上提倡和實施探討式教學,澳大利亞大學的課堂教學除了講授知識外,還很注重與學生討論,這是培養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通過引導學生對不同觀點、論據進行批判性思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發表意見,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我國的教學方法則比較呆板,基本上還是以書本和以教師系統講授為主,談不上什麼探究式教學。據調查表明,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知識是最好的。但這是不夠的,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必須轉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 高等教育面對的是充滿活力、思維活躍的學生羣體,教師應該因勢利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國外先進經驗,採取“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變被動的“灌”為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與溝通,按照培養能力、啟迪悟性、挖掘潛力的原則組織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公司人才培養方案 篇十

為了提高公司員工和管理人員的素質,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保證公司可持續性發展,特制定如下《xx市給xx總公司20xx年人才教育培訓計劃》。

一、培訓目的

以弘揚五種作風、提升五種潛力為核心、按照不間斷學習、全員培訓的思路,構建貼合公司實際的現代教育培訓體系,健全貼合人才成長規律的激勵約束機制,構成分層次、分類別、多渠道、大規模的人才培訓新格局,培訓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質好、業務素質好、團結協作好、作風形象好、富有創新精神,能夠應對複雜局面的複合型人才隊伍。20xx年底,透過培訓爭取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員工比例到達20%及以上、企業經營者比例到達70%及以上、管理人員比例到達40%及以上、技術人員比例到達20%及以上,全員培訓率到達95%及以上。

二、培訓對象

公司現有在冊在崗職工、新招聘工作人員。

三、培訓資料

公司簡介、發展歷程、戰略目標、公司文化、工藝藝流程、目標考核實施細則和安全操作規程。

四、培訓形式

1、實行“xx”優秀人才培訓。採取引進來和送出去的方式,公司培養選拔1名優秀經營人才、1名優秀管理人才、2名優秀技術人才和2名優秀技能人才。

2、實行創新型人才培訓。在化驗、監測、經營、安裝、收費技術、機電設備運行控制等重要領域,重點培養1-2名後備人才,培養3-5名創新型優秀拔尖人才,建設創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隊伍。

3、實行緊缺性人才培訓。每年用心引進和培養電焊、化驗、水質監測、施工現場管理和財務審計等高級專業人才各1名,以滿足公司業務拓展需求。

4、實行人才拓展培訓。根據給排水建設的要求,全面加強人才拓展培訓,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年內滾動開展10人次的經營管理、水質化驗、生產運行、維護、水錶安裝管網維修等專業人才培養。

5、實行學習型班組建設培訓。以開展“愛心活動”、實施“平安工程”為載體,用心培育水蓮文化,建設學習型班組;加強基層班組建設,大力促進在崗學習和現場培訓,開展公司系統所有班組長的輪訓工作。

五、培訓時間

1、現有在冊在崗職工每季度培訓時間不少於5個工作日;

2、新招聘工作人員初訓不少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