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63K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一

在學生熟讀課文,質疑問題後,經過我們師生的共同篩選,最後確立了兩個問題為我們研究的重點:“高爾基是如何對待孩子給他照相的”和“孩子是如何給高爾基照相的”從這兩個方面進行探究從而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

我們知道《小攝影師》這課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來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質的。在學習討論重點問題中,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小攝影師動作、語言、表情的句子,然後指導讀一讀,討論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説從他“鞠躬”、“擺弄”、“跑出去”、“哭着”等詞語和句子體會到了小攝影師有禮貌、對工作認真負責、懂得體諒他人、對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責等等。從高爾基的語言動作的詞句:“來吧,我讓他們放你進來”、“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我這兒有很多膠捲。”“是個小男孩嗎?”中體會到高爾基非常關心下一代的成長,熱愛孩子,不讓雜誌社的記者採訪,是因為高爾基覺得記者是在宣傳自己,是為他自己揚名的,所以他不見記者。這還能説明他是個不圖名利的人。既然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的詞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質。那麼,在擴展聯繫中,我又提出:“小男孩兒還會不會回來再為高爾基照相?”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課堂很活躍。老師趁熱打鐵,請學生接着往下寫吧。

續寫故事是想象力、表達力、寫作能力的綜合體現。我在這堂課中應該説是比較好的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使他們產生了想説想寫的願望。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二

前言:教學是一門藝術,的確如此。藝術是磨礪的過程,只能説教學藝術離我還很遠。

一、課前吃透教材,“備”好戰,允許課堂生成。

在教學時,《教師用書》是每天都必須吃透、通讀、圈圈劃劃的好書,如果學生預習一般。不求每個知識點都吃透,但至少,在課前,針對自己有疑問的地方,就可以預先解決。之後,再看教案。前輩們的教案,已經很詳盡了;網上更是有很多精彩的教案,但不可能一份份看,所以,我儘量理解前輩們的教案,然後以《教學用書》為指導,單元主題為基礎,進行適當補充。通讀教案是遠遠不夠的,如果第二天的課程實在很多,至少要將教案中的教學大步驟備清楚,將關鍵的問題寫在語文書中,讓孩子們帶着問題學習的時候,也要要求自己帶着問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孩子們常常會有很多好的問題,適當的在教學預設之外的,如果能為教學服務的,應當被允許。

二、儘量幽默,讓學生敢説、想説、能説

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如果讓人覺得疲憊、倦怠,那麼就不被學生所喜歡,也沒有了吸引力。所以在課上,儘量努力讓自己學會幽默,哪怕只是一個誇張的動作、一個對學生的肯定——握個手、瞪大了眼睛,既是和孩子在教學中的交流,也能讓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

在課堂上,學生如果一個攻擂者,會隨時向教師提出挑戰,當然,作為“權威”,我們完全可以不予理睬。但是,學生質疑是學習最好的良藥。在《小攝影師》第一課時,學生提出了各種問題,在質疑的過程中,既學習了生字,也梳理了課文內容。如:

生1:“列寧格勒”是什麼?

生2:這個少先隊員真不禮貌,怎麼能向這樣的人物高爾基扔紙團呢?

生3:第15自然段,高爾基説自己很忙,為什麼要是那個小男孩,就一定讓他進來呢?

生4將“請您坐在這兒看報紙”讀成“請你在這兒看報紙”,於是生5舉手提建議:

高爾基算是個人物呀,地位低的人對地位高的人説話,你怎麼能用“你”呢?該用“您”!

生6:這少先隊員真衝動呀!師表疑惑:“衝動?”生繼續:“對呀,你看,膠捲沒有或者問高爾基借,也可以聽高爾基説完嘛,怎麼就馬上上電車了呢?”

……

學生的問題一大串,面對這麼多問題,難道都是老師來回答?

當然不需要!

相比較教師提問,當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其他學生更喜歡聽學生的,也極為積極。

生11:列寧格勒就是一個地方嘛,詞語手冊上有的。

師奸笑:嘿嘿,你沒有去看哦,以後要注意。

生12:列寧格勒是蘇聯的一個地方,其實和金色的草地裏的小作者普里什文是同一個國家的。

針對生2提出的問題,師:少先隊員真那麼不禮貌?他沒有嘗試過嗎?看來沒讀透文本呀!於是隨繼學習了第1自然段。抓了幾個點:信中內容“請您讓他們放我進去”、“立刻就走”,當然,學生也會説到課文的其他段落“鞠躬”等,學生提到了也不是壞事,主要目的是讓大家知道這個少先隊員有辦法,這個看似不禮貌的行為也是被逼無奈呀!

在把握小説情節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性語句把握文章結構,關鍵性語句一般表現為首尾句、中心句以及表示時間、地點轉換的句子等,這篇小説其實就是四個情節、四個場景,按時間順序聯繫在一起,逐層推進,波瀾紛呈。

教學目標是明確的,教學思路也是清晰的。但是預設和實踐有時相疏,甚至相詭。這節課暴露出一些不足。

最大的問題是課堂氛圍較沉悶,舉手回答問題的只有那麼兩三位同學,我覺得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又有意點了沒有舉手的一位同學,那位同學沒進入狀態,卻“鬼機靈”的説“我的答案和前面的那位同學一樣的”,我也不便點破。自由發言時,大部分學生也不是那麼積極參與。有老師説“虧得你心態自然,有條不紊,不斷地啟發誘導”我對他説“你可知道我當時心裏磨得多苦,差點求他們了!”。評課的時候,有老師安慰我“到了九年級,學生都那樣,比不得國小和七年級學生”。其實,我知道這個因素微不足道,也不是這節課上我不會激發學生。而是在前面的教學中,認為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習慣,索性以灌輸為主,在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方面做得不夠。越是學生欠缺的好習慣、好方法,我們越應該有針對性的培養。缺乏長遠的培養目標及培養計劃,最終是苦了教師自己,阻滯了學生髮展。當全體學生能夠全身心地參與學習活動,進行深度思考,才會達到“教得輕鬆,學的輕鬆”的效果,客觀的説,現在一部分學校、一部分教師無法擯棄“時間加汗水”以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加重學生負擔為代價的這種模式。在這方面,我是一個徘徊者。

其次,還未能將多媒體完全有效的使用。這主要表現在自己製作的課件達不到既定的效果。很多時候,都是下載別人的,或者下載後略作改動。但是,別人的不一定就適合自己的教學。有時候為了用上多媒體,讓別人的課件“牽着鼻子走”,受到了侷限和約束,反而削弱了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三

國小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一課的教學難點在於要求學生從對話中把握人物心理。教學中,通過有感情的讀、繪聲繪色地講、設身處地地演等多種形式的理解體驗,讓學生切實體會到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到了高爾基這樣一位十分有聲望懂得大作家,對少年兒童的關愛,同時也為“小攝影師”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爭

續寫故事是想象力、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教學中我抓住了時機,為學生創造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產生了説、寫的願望。

小攝影師帶着遺憾哭着跑出去了,儘管高爾基一再喊着:“孩子,我這兒有膠捲!”此時,“小攝影師”聽到高爾基的喊聲了嗎?他回來了嗎?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這一系列的問題,成了學生們心中的疑團,把握住他們對此的好奇心,我“趁熱打鐵”,為孩子們的思緒鋪上一條想象、創造之路,就此提出問題:小攝影師為什麼沒回來?後來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你覺得可能會怎樣,把你的想法説一説。學生原以為文中沒寫結局,無從尋找結果,一聽老師讓自己續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後,有的説:“那個小男孩只顧傷心,沒聽到高爾基喊 他。”另一個説:“他聽到了喊聲,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們用自己的思緒揣摩着小攝影師的心態。接着,有人説:“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膠捲就往回趕,回去時,已是夜裏十一點了。”我問:“那時,高爾基沒睡覺嗎?”他説:“沒有,他一直在等那個小男孩。”有一男生問:“門衞讓他進來嗎?”有人説:“他還可以扔紙團啊!”有的説:“他可以在窗下喊高爾基先生’,高爾基發現了他,就讓門衞領他上去了。他按上次的設計讓高爾基坐好,完成了拍攝。”我很贊同幾個同學的想法,並説:“完全有這種可能,你們説的真好!”同學們你一言我一句的説着自己的看法

孩子們的想法雖然樸實,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們創新思維的成果,同時也表現出當代少年兒童那種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毫無波折的生活經歷。由此可見,我們教育者在日常教學中,在深入領會貫徹新課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發揮孩子們身上藴藏的無限的創造潛能,多給他們成功的鼓勵,少給他們嚴厲的訓斥,讓創造的“幼苗”在如母愛般的呵護中茁壯成長。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四

蘇教版語文教材第十一冊第一課是一首詩歌《長江之歌》,這首詩用第二人稱的語氣表達了對長江的讚美和依戀之情,讀起來充滿激情和力量。詩分兩大段,前段表達對長江養育之情的感激和讚美;後段表達對歷史和時代發展的謳歌和讚美。在這首詩裏,我們彷彿看到一位充滿温情的母親正向我們走來,她温柔而有力量,博大而又無私,宏偉而又壯觀,健康而又美麗。讓人不由對她產生敬仰和依戀。

在這首詩歌裏,長江不再僅僅是長江本身了,她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見證,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如何通過教學讓學生充分感知感悟文本,激發情感呢?

我是這樣做的:

一、以長江為話題,激發學生對長江探究的慾望和要求。通過談話讓學生產生對長江的興趣,產生探究的問題,產生了解長江的強烈願望。

二、多角度審視長江。課前已佈置學生蒐集有關長江的資料。課堂中讓學生對資料進行整合,用簡要的語言介紹,並加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體現資料為學習服務,交流為提高語文能力的功能。在這裏,學生有的介紹了長江的發源和流量,有的帶來了有關長江的圖片和歌曲,有的朗讀了長江的詩歌和散文,在諸多交流中,學生對長江有了深入的瞭解,學生知道了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長江給了多少詩人詩的靈感,不同的人看長江會有不同的感悟,如《三國演義》片頭曲和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讓學生對長江有了更多的感慨,為感悟文本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三、感悟文本,昇華情感。我用聲情並茂的範讀激起了學生的情感。在此基礎上,學生自由高聲朗讀起來,那投入的樣子真讓人神往,幾分鐘過去了,學生紛紛舉手説自己的體會,有的説:“我覺得長江是位偉大的母親,她無私地哺育着我們。”有的説:“我覺得長江既温柔而又充滿力量,你看她……”我在黑板上寫下了“温柔而有力量”一石激起千層浪,“博大而無私”“宏偉而壯觀”“熱愛而依戀”這些關鍵詞都從學生口中如詩一般地流淌而出,帶給我不小的驚喜,學生是偉大的,他們的心是智慧而敏感的。學生還發現了作者用“你”而沒有用“她”;發現了文本第一段和第二段有相似之處而又有不少不同;發現了“走和奔”給人的感覺不同;發現詩中第一段和第二段中有兩句話是一樣的;提出“為什麼説長江能推動新的時代?”等有價值的問題。

在這個環節,我記下學生的問題,讓學生在書中做上記號,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要求學生認真讀課文,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在學生有困難時稍作點撥,這些問題解決了,對課文的感悟也就到位了,在討論的過程中,輔助以感情朗讀,很明顯看得出學生的情感在不斷深入,不斷昇華。

第二課時,我讓學生認真補充閲讀了《三國演義》中的《滾滾長江東逝水》和蘇軾的《赤壁懷古》,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和這兩首補充詩歌,較好地拓展了課文的學習時空。學生寫寫學學生再次感受到“長江是歷史的象徵,她是一條母親河,更是一條歷史之長河”,有的説:“母親是無私的,母親永遠是天底下最美的人,母愛永遠是天底下最偉大的愛。”有的説“不同的人看長江會有不同的感悟,千百年來她給了詩人多少詩的靈感!”……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五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自讀課文是,是培養學生戰勝困難的一個有利契機。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合作研究,自主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

於是一改我以往長期主宰課堂長篇大論的習慣,換成學生當主角,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45分鐘的課堂上,我一會是參與者,一會是引導者,一會又是點撥者,和學生共同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話題;一會又是提問者,再一次把學生引領到課文中來;一會又是設計者,為學生創設思考的環境氛圍……學生也隨之不斷變化角色,不斷變換思考……學生的興趣完全被調動出來,整個課堂氣氛熱鬧而無喧譁,緊湊而不緊張,有張有馳。一節課裏大多數時間都是學生討論,交流,發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各個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從對本課的學習中,使學生真正領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難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將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但在這節課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學情估計不足,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們參與熱情高我不忍打斷他們,導致教學任務在落實的過程中不很到位,最終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引導不夠。

最後的5分鐘,我設計了一個拓展,為了訓練學生觀察生活和領悟生活的能力,但在這個設計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夠。

以上是我在這節課完成後的一點思考。

通過這堂課,我明白在今後教學中一定要貫徹一個宗旨——訓練學生的能力,時時刻刻不忘訓練學生,多考慮學生的學情,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適合學生的學案。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目標為目的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六

《小攝影師》這課是通過人物的對話、語言、動作、表情來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質的。在學習課文時,我讓學生找出小攝影師動作、語言、表情的句子,然後讀一讀,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説從他“鞠躬”、“擺弄”、“跑出去”、“哭着”等詞語和句子體會到了小攝影師有禮貌、對自己負責辦牆報的攝影工作認真負責、懂得體諒他人、對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責等等。高爾基的`語言動作的詞句有:“來吧,我讓他們放你進來”、“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我這兒有很多膠捲。”“是個小男孩嗎?”從這些句子體會到高爾基非常關心下一代的成長,不讓雜誌社的記者採訪,説明他不慕虛名,不圖名利。不是為了宣揚自己,而是為了讓下一代的孩子能從他的身上學到一些精神。

本課的難點在於要求從對話中把握人物心理。讓學生實實在在的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才會在續寫中實實在在地運用這種寫法

續寫故事是想象力、表達力、寫作能力的綜合體現。我在這堂課中應該説是比較好的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使他們產生了想説想寫,還寫得比較好的願望。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七

試用修訂版大綱中指出“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在《小攝影師》閲讀教學中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規定的情境,在感悟語言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一)品析詞語,揣摩情感。

“吩咐”一詞在文中包含着的內涵: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愛所感染,因而也就聽從“吩咐”,任其“擺弄”。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愛。如果忽視這一點,則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學生很難體會出來的。因此,我在教學時緊扣“吩咐”一詞讓學生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理解,再通過説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愛之情,這就是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二)朗讀體驗,領悟情感。

情感是附載在語言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如果説“吩咐”一詞着重表現的是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的話,那麼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的兩句話則集中體現了高爾基對整個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並且這種情感是那樣的強烈。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教學時,我沒有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通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通過反覆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正體現了他的高尚品質。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發想象,昇華情感。

有了這種體驗和感悟,“高爾基為什麼不願見記者而熱切希望小男孩能再來”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但還不能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並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課文規定的情境之中。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並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小男孩再來時會是怎樣的情景,進而進行續寫的習作訓練,讓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更加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深深的烙印。

我對教育的感覺:看着孩子,願意去愛;面對成長,懂得感動!教育是美好的,他需要愛的遷就!步入國小,我才知道三年級的孩子更需要老師的鼓勵與耐心,教師的正確引導會開啟孩子的心靈,三年級的語文教學需要培養孩子的閲讀習慣,在每堂課中激發孩子的興趣,同時注重各種能力的培養,在讀中去感悟、去發現。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八

《小攝影師》這課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來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質的。在學習討論重點問題中,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小攝影師動作、語言、表情的句子,然後指導讀一讀,討論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説從他“鞠躬”、“擺弄”、“跑出去”、“哭着”等詞語和句子體會到了小攝影師有禮貌、對工作認真負責、懂得體諒他人、對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責等等。

從高爾基的語言動作的詞句:“來吧,我讓他們放你進來”、“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我這兒有很多膠捲。” “是個小男孩嗎?”中體會到高爾基非常關心下一代的成長,熱愛孩子,不讓雜誌社的記者採訪,是因為高爾基覺得記者是在宣傳自己,是為他自己揚名的,所以他不見記者。這還能説明他是個不圖名利的人.既然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的詞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質。那麼,在擴展聯繫中,我又提出:“小男孩兒還會不會回來再為高爾基照相?”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課堂很活躍。老師趁熱打鐵,請學生接着往下寫吧。

續寫故事是想象力、表達力、寫作能力的`綜合體現。我在這堂課中應該説是比較好的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使他們產生了想説想寫的願望。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九

這是一堂徒具骨架而沒靈魂的課。整節課上下來總覺得缺了點感覺,我想那就是語文味兒吧。儘管在課堂上幾次三番地想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景中,但總是淺嘗輒止,整節課還是遊離於文本之外的。

預設的教學重點是"讀一讀、説一説"這兩個環節,希望通過這兩個環節學生能到字裏行間去摸打滾爬,有所感,有所悟,但顯然這個目標沒有達成。繆老師和包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其中的問題:朗讀指導不到位。

首先是朗讀的目的不明確,為"讀"而"讀",儘管朗讀的形式有所創新,師生配合讀、男女聲合讀等,但學生被老師驅趕地讀,只求形式不求實效。二是朗讀的形式把握不當,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都有各自的適用範圍和功能,有一定的章法可循。特別是齊讀,是教師必須謹慎選擇的,濫用齊讀會使學生產生殆倦,壓抑課堂氣氛,齊讀應放在學生對課文的情感有所瞭解、有所感觸之後,它是教學效果的一個檢測。第三是自身的朗誦功底還有待提高,教師範讀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在電教設備如此先進的今天,完全可以採用一些名家的朗誦,以提高教學效果。

這節課的教學還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示:傳統的未必是不好的。在我有限的視野範圍裏,語文備課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環環相扣,通過逐層深入的問題解讀文章;一種是板塊分解,通過各個環節來解構文章。湊巧這次龍飛採用的是第一種形式,而我則採用的是第二種,在備課時我參考了很多資料,龍飛上課時用到的那些問題我很多次地看到,但每次心裏都很排斥,都老掉牙的問題了,拿不出手。我苦心孤詣地設計了"讀一讀、説一説、比一比、寫一寫"等環節,自以為創新高於一切,卻忽視了語文教學中一些必不可少的環節,比如整體感知。因為缺少這一環節,學生對這首散文詩的理解總是支離破碎的。板塊式教學的最大弊端在於割斷了課文中原有的情感脈絡,語文的"聽、説、讀、寫"很多時候是一個綜合體,不能截然分開。作為一名新教師,我覺得自己有必要改一改浮躁的毛病,對傳統的一些教育方法也不能一概否定,在紮紮實實的基礎上創新。

新課標中強調語文應該注重整體感知和薰陶感染,教師應努力調動文字本身的力量,引領學生去感知文字背後魅力。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良好的文本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其中分析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大學時非常喜歡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自己讀文往往囫圇吞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而現在走上講堂發現把"感覺"説出來是見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對自己沒有感覺的文章產生感覺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説實在的,對泰戈爾的《金色花》我興趣不大,我也無法體會其中藴含的母子情,後來查閲了很多資料,慢慢有了感覺,但始終不是自己的,我想這是我的課上不深刻的根本原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是一個笑話,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何提高自己的閲讀水平是這節課留給我深思和探索的問題。

以上幾點導致我這節課如浮光掠影一般,留給學生的東西並不多,他們隨我在地面上挖坑,卻沒有深入去取水,他們的心靈沒有得到滋養。人説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一堂課應該像一部小説一樣,有懸念、有高潮,使觀賞者不忍釋手。但顯然我若要到此境界還需要一定的時日和磨練。這次開課留給我很大的思考空間,我,將在語文教育的道路上摸索前進。

在認真反思後,我覺得將這課堂做如下改變:導入——錄音範讀——整體感知(五個畫面)——説説你最喜歡那個畫面,為什麼(在此過程中滲透朗讀指導)——集體朗讀——與《彷彿》做一個對比——將"寫一寫"部分留為家庭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