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8W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一

“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在《小攝影師》閲讀教學中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規定的情境,在感悟語言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一)品析詞語,揣摩情感。

“吩咐”一詞在文中包含着的內涵: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愛所感染,因而也就聽從“吩咐”,任其“擺弄”。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愛。如果忽視這一點,則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學生很難體會出來的。因此,我在教學時緊扣“吩咐”一詞讓學生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理解,再通過説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愛之情,這就是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二)朗讀體驗,領悟情感。

情感是附載在語言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如果説“吩咐”一詞着重表現的是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的話,那麼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的兩句話則集中體現了高爾基對整個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並且這種情感是那樣的強烈。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教學時,我沒有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通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通過反覆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正體現了他的高尚品質。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發想象,昇華情感。

有了這種體驗和感悟,“高爾基為什麼不願見記者而熱切希望小男孩能再來”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但還不能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並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課文規定的情境之中。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並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小男孩再來時會是怎樣的情景,進而進行續寫的習作訓練,讓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更加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深深的烙印。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二

陶行知先生曾經説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生活中無時無地不充滿着創造的機會。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無時無地不洋溢着創新的火種。在教學國小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一課時,通過有感情的讀、繪聲繪色地講、設身處地地演等多種形式的理解體驗,學生已深深感受到高爾基這樣一位十分有聲望的大作家,對少年兒童的關愛,同時也為“小攝影師”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攝影機會(他忘記帶膠捲了)而感到惋惜。

小攝影師帶着遺憾哭着跑出去了,儘管高爾基一再喊着:“孩子,我這兒有膠捲!”此時,“小攝影師”聽到高爾基的喊聲了嗎?他回來了嗎?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這一系列問題,成了學生們心中的疑團。把握住他們對此的好奇心,我“趁熱打鐵”,為孩子們的思緒鋪上一條想象、創造之路,就此提出問題:小攝影師為什麼沒回來?後來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你覺得可能會怎樣,把你的想法説一説。

學生原以為文中沒寫結局,無從尋找結果,一聽老師讓自己續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後,有的説:“那個小男孩只顧傷心,沒聽到高爾基喊他。”另一個説:“他聽到了喊聲,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們用自己的思緒揣摩着小攝影師的心態。接着,有人説:“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膠捲就往回趕,回去時,已是夜裏十一點了。”我問:“那時,高爾基沒睡覺嗎?”他説:“沒有,他一直在等那個小男孩。”

有一男生問:“門衞讓他進來嗎?”有人説:“他還可以扔紙團啊!”有的説:“他在路燈下喊了一聲’高爾基先生’,高爾基發現了他,就讓門衞領他上去了。他按上次的設計讓高爾基坐好,完成了拍攝。”我很贊同幾個同學的想法並説:“完全有這種可能,你們説得真好!”其他同學聽了,也不甘示弱,一個男生站起來説:“小男孩拿着高爾基的照片在同學中炫耀,同學們都很羨慕他。”

我聽了之後,總覺得這種行為不應該發生在這個孩子身上。可細細想來,小孩子,特別是小男孩,都有那種爭強好勝的心理,這種情況是完全可能發生的,於是,我對他結合實際的想象加以了表揚。因為巧妙的鼓勵是思維發散的 “催化劑”,在這副“催化劑”的作用下,有的同學竟想到高爾基以後做了他們的校外輔導員。

孩子們的想法雖然樸實、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們創新思維的成果,同時也表現出當代少年兒童那種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毫無波折的生活經歷。由於學生年齡小,幾次回報結果是雷同的,我剛想總結幾句,班裏有個小調皮硬是舉手,説他的想法與別人不同。如果此時剝奪了他的發言機會,對他的表現欲無疑是一種打擊,何況同學們都等着洗耳恭聽他的獨到見解。

“我想,高爾基非常希望小男孩的願望實現,他等了很長時間不見小男孩來,他就到外面打聽小男孩的家在哪,然後讓司機開車帶他找到小男孩,拍了照片。”對於一個八、九歲的孩子來説,這一想法確有創造性,其他同學都在想小男孩的行為動向,可他卻從高爾基的角度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結局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其一,高爾基的工作非常忙;其二,要找一個普通的、不知名的小男孩猶如大海里撈針。但這也體現了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另外,對深化主題──突出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愛,起了強化作用。整堂課上,學生由認識、思維到想象,由尋找、發現到創造,創新意識得到了開發,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

由此可見,我們教育者在日常教學中,在深入領會貫徹新課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發揮孩子們身上藴藏着的無限的創造潛能,多給他們成功的鼓勵,少給他們嚴厲的訓斥,讓創造的"幼苗"在如母愛般的呵護中茁壯成長。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三

在學生熟讀課文,質疑問題後,經過我們師生的共同篩選,最後確立了兩個問題為我們研究的重點:“高爾基是如何對待孩子給他照相的”和“孩子是如何給高爾基照相的”從這兩個方面進行探究從而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

我們知道《小攝影師》這課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來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質的。在學習討論重點問題中,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小攝影師動作、語言、表情的句子,然後指導讀一讀,討論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説從他“鞠躬”、“擺弄”、“跑出去”、“哭着”等詞語和句子體會到了小攝影師有禮貌、對工作認真負責、懂得體諒他人、對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責等等。從高爾基的語言動作的詞句:“來吧,我讓他們放你進來”、“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我這兒有很多膠捲。”“是個小男孩嗎?”中體會到高爾基非常關心下一代的成長,熱愛孩子,不讓雜誌社的記者採訪,是因為高爾基覺得記者是在宣傳自己,是為他自己揚名的,所以他不見記者。這還能説明他是個不圖名利的人。既然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的詞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質。那麼,在擴展聯繫中,我又提出:“小男孩兒還會不會回來再為高爾基照相?”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課堂很活躍。老師趁熱打鐵,請學生接着往下寫吧。

續寫故事是想象力、表達力、寫作能力的綜合體現。我在這堂課中應該説是比較好的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使他們產生了想説想寫的願望。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四

上完本課,非常遺憾,從開始到結束都有些勉強。回到家裏再次回憶自己今天的教學一塌糊塗,是怎麼完成的連自己都説不清。我反思了,沒興趣的課堂是空白的。

星期五最後兩堂課是語文課,70分鐘的午休時間學生玩得筋疲力盡。我走進教室有15個孩子扶桌不動,連眼睛也難得眨一下,值日生的一聲“起立”,孩子們兩眼望着我,拖着小屁股不肯離開小板凳,算是努力完成了課前程序。接下來更難了,因為孩子們的狀態影響了我的心情。於是連準備好的課前談話也省了。直接板書課題,讓學生自讀課文,自畫生字新詞,自己歸納課文內容。幾分鐘過去了,我的問題沒一個孩子舉手,氣得我隨便抽問,叫了班上最能幹的學生,是個女孩兒,她站起來説:“課文主要記敍了高爾基想給列寧照相。”我哭笑不得。接着又一男孩説:“老師,我知道,是列寧要給高爾基照相。”我只好宣佈學生睡覺。

趁着學生休息時,板書了幾個問題:高爾基為什麼不願意接見記者,卻願意見小男孩?小男孩會不會再來給高爾基照相?(這應該是本文的難點,要弄清這幾個問題,必須認真去讀,通過閲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高爾基關懷,愛護兒童的思想感情。)看着一個個的小腦袋睡得香甜,我的教學計劃也將落空。其實我也很疲勞,八月的酷熱,格外讓人煩燥不安,室內温度39。於是我放起了輕音樂,接着我又放了課文錄音,規範的普通話配上音樂,教室裏有一種温馨的感覺。漸漸地學生一個接一個地抬起頭來,這下有好幾個孩子舉手説,自己知道了,課文寫的是:一個小男孩想給高爾基照相。因為沒帶膠捲而沒照成相的故事。

“小攝影師”指的就是這個小男孩。我相機出示了課文插圖,一看就明,接着我領讀了一遍課文,語速稍慢,通篇基調是親切温和而又輕柔的,注重人物內心世界的表達。很快學生非常願意去讀書了。(借這機會鼓勵學生用已有的閲讀能力去勾畫小男孩,高爾基表動作神態的詞。)板書:

小男孩(圖片):扔擺忘上

高爾基(圖片):請聽給盼

提示學生,作者沒有交代事情的結果,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這是一種寫作特色)。我在這裏重點指導,跳躍性的出示了課文最後一段,引導學生接着往下寫寫這個故事。(續寫)在續寫的時候,引導學生大膽想象,要注意的是,想象出來的情節要合理,讓人能接受,在語言的組織上,注意語句要連貫,完整,表達的意思要清楚。比如“一張珍貴的照片”(本人作了口頭範文引路,學生是情不自禁的狀態下寫作的,學生完成不錯。有個孩子題目“來之不易的照片”內容合情也合理。就連成績差的學生也能根據自己的想象寫上200多字的小作文。)通過學生練筆,引導學生,文章這樣的設計結尾能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餘地。

怎樣設計結尾能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呢?在這知識環節上,閲讀與寫作同步。要確定自己所寫事件的結尾是否唯一。如果不是才可以試着設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餘地的結尾。並不是所有的題材都能設計這樣的結尾。比如,寫景,狀物都不太適合。因為這樣的結尾是要抓住讀者的心裏,給讀者適當的提示,以利於讀者進行想象,這是一種寫作討巧。如,描寫退休老公安見義勇為抓小偷的事,當寫到老公安與小偷進行搏鬥時,被小偷砸傷了頭部,而且傷勢很重時,那麼他能否脱離危險,是否犧牲了?(為了給讀者留有想象餘地,不必直接給出結果,可以這樣設計結尾:“救護車趕到了,那老公安被抬上了車,只見車急匆匆地開走了……)

落實閲讀與寫作。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出示“12—14”自然段人物語言。(這個細節反映了小男孩對高爾基的崇敬和見到高爾基後的激動與驚喜。)為了落實閲讀與寫作的成功,我出示了作文題目“一個我最愛的人”。學生看到題目後,紛紛舉手説自己最愛的人是誰,但大部分學生還不能用具體的事例來表現人物品質。於是,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我的母親。母親的真愛與無私,我已經講不下去了,淚水終於淌下了,全班孩子都跟着我哭了。我又結合自己人生的坎坷與學生近幾天來的學習態度,告訴學生,老師只想把自己全部的愛,全部的經歷都給予學生,不想讓自己的學生也像自己一樣,半途選擇人生是多麼的艱難。我的講述讓孩子們哭得很傷心。

故事內容:36歲的我,因為複習考試,全部生活都是母親照顧。有一天,我想喝玉米糊,母親給我煮了一碗,熱騰騰的冒着熱氣,母親邊吹邊説:“趁熱吃!”我轉過身來,一端碗有些燙手,我生氣地説:“這麼稀……”説着,將一碗玉米糊扔在地上,母親佝僂着腰小心翼翼地去撿地上的碗碴,邊撿邊説:“我再去煮,我再去煮……”其實母親悄悄地在流淚,至今,母親彎腰的那一刻苦,讓我刻骨銘心的難過……

我的真情講述感化了孩子們,那些沒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一個個跑到我面前又是鞠躬又是表決心,此時此刻苦我感受到了孩子本身是善良的。於是我讓孩子們寫作文“一個我最愛的人”。很快學生進入了角色,有一部分孩子寫的是我,並寫了我講述的故事,幾乎都能用事例來表現人物特徵,基礎好的,文中人物對話處理得也不錯。

就這“投機取巧”的功夫完成了本課。但本人最清楚了,不可用“成功”二字表白。學生的學習動機都顯得單一,老師的教學也明顯的強牽附會,缺乏目標的確定性,與新課標的理念也是有些衝突的。本文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在文本處理上應是要通過反覆朗讀,讀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本課明顯可以分角色朗讀,而我卻因為學生的糟糕狀態“半路截車”“隨心所欲”。這樣對班上中偏下的學生是達不到教學目標的。

為此,有利也有弊。不過,語文的學法與教法在本人心目中,真是不能“一錘定音”。語文是一片廣闊的天地,或許學習方法比學習本身更重要,正確的方法會使你學習效果事半功倍。(愛因斯坦)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五

五年級上冊有篇課文,題目就叫《“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講的是小作者巴迪寫了一首詩,母親讀完覺得“精彩極了”,父親的態度卻截然相反,認為這首詩“糟糕透了”,而作者就是在這兩個極端的斷言中努力前行着。

當我和孩子們一起學完《小攝影師》一文,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時,突然就有了“精彩極了”、“糟糕透了”的念頭。縱觀整節課的習得,孩子們的表現真的“精彩極了”,再細看每個孩子,有近一半孩子的表現“糟糕透了”。

《小攝影師》講述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體現了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在學習中,我先和孩子們一起梳理課文的脈絡:照相之前(第1~5自然段)→照相的過程(第6~11自然段)→照相之後(第12~15自然段),並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同時板書出課文的兩位主人公:小男孩和高爾基。在自讀自悟、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圍繞“小男孩”和“高爾基”的語言和行動展開,而孩子們也總能從文本的字裏行間體會兩人的心情變化,感悟兩人的優秀品質。

一開始,孩子們就被這個彬彬有禮的小男孩的語言和行為所吸引,小湯從“鞠了個躬、請”讀出了他的有禮貌。小儀補充道,從“您”同樣可以看出他的有禮貌。關注語言、關注表達是語文課堂的關鍵。有了同伴的引領,接下來的交流精彩紛呈,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高見。

一、聚焦“小紙團”

“小紙團”在第一堂課上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説:“從小男孩扔小紙團給高爾基,可以看出他很會想辦法,課文中有個泡泡也提醒我們‘這個少先隊員真會想辦法!’説明他真的很會想辦法,很聰明。”有的説:“小男孩的聰明還表現在他能用簡潔的話説明自己這樣做的理由。”有的説:“從小男孩想出扔紙團這個辦法,可以看出他真的沒有其他的辦法了,這樣的做法很大膽。”期間,我們也質疑了小男孩這一做法到底可不可取,得出這一做法雖然不禮貌,但出於“任務”(給高爾基照相,要貼在牆報上)的驅使,這也是唯一可行的辦法,而小男孩當時並沒有一絲一毫對高爾基不敬的樣子,因為當高爾基跟他打招呼的時候,他馬上“鞠了個躬”。

那麼,從這個“小紙團”來看高爾基呢?孩子們認為,高爾基是平易近人的,因為他是個名人,卻沒有拒絕小男孩的請求。高爾基也是充滿愛心的,因為他沒有因為小男孩的舉動而批評他。於是,我在黑板上寫下了:有禮貌、聰明、大膽、平易近人、愛孩子。

在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們對少先隊員稱高爾基為“同志”覺得奇怪,於是,對於這個稱謂加了一個小小的插曲,孩子們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二、關注“很久很久”

第7自然段中寫道:“小男孩擺弄了很久很久,説:‘一切準備停當。’”這裏的“很久很久”也讓孩子們久久駐足凝望,通過對“很久很久”的解讀,使小男孩和高爾基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

孩子們從“很久很久”感悟出小男孩的做事認真,曉琪還從中想像出小男孩可能拿着照相機對着高爾基研究,到底哪個角度拍出來最好看,可見他平時就很會照相,於是得出他照相的技術也很好。

同樣是“很久很久”,對於高爾基的優秀品質感悟更深,孩子們體會到高爾基的耐心,對小男孩的工作積極配合,沒有絲毫的厭煩感,因為等男孩準備停當後,高爾基還側過臉來對着他微笑。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高爾基非常喜歡這個孩子,對於孩子的工作也非常支持和配合。

聽着孩子們精彩的發言,看着孩子們一點點深入文本,我真的很高興。特別是在課文的後面講到小男孩因為忘帶膠捲而哭着離開時,我讓孩子們上下文聯繫體會男孩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他們還是能結合“很久很久”體會到男孩此時因浪費了高爾基寶貴的時間而慚愧、失望、難過。

從對課文的體會和感悟中,孩子們的表現真的很精彩,也真的佩服孩子閲讀的水平,由表及裏,對人物的品質逐步推進,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但是,靜下心來一想,整堂課中有的孩子臉上的表情從未改變過,他們在思考嗎?有的孩子一臉茫然,他們聽懂了嗎?有的孩子乾脆低着頭做小動作,他們書包範文會有收穫嗎?

課間,我隨意叫了幾個上課極少舉手或不舉手的孩子詢問了一下學習內容,大多數都是不好意思地笑笑,説:“聽了,我不來。”有幾個是一副受驚的樣子,一句話也説不出來,還有的直接承認自己在開小差,沒有認真聽,並表示接下來要認真聽。只有少數幾個能説出大概,想來是在認真聽。

面對這樣的語文課堂,作為教師,我似乎已經達到了教學目標,而且還是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感悟了全文,感受了人物的優秀品質。但這樣的感悟和習得並不能面向全體,感興趣的孩子積極參與,全然一副“你不叫我,我絕不罷手”的架勢,而興趣不濃或不感興趣的孩子呢,有的已經一再地遊離於我們的課堂之外,那麼,精彩的課堂對他們來説卻是——“糟糕透了”!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六

《小攝影師》一課,講的故事並不雜亂,但故事中所包括的高爾基對少年孩童的真誠的愛,卻是三年級的孩子不容易領會到的,因而,教育這一課,我緊緊圍繞“愛”這一情感中間,引導學生在讀中揣摩,在讀中領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遭到情感薰陶。

(一)品析詞語,揣摩情感。

“叮嚀”一詞在文中包括着的內在: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單純心愛所感染,因而也就遵從“叮嚀”,任其“耍弄”,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歡。教育中我緊扣“叮嚀”一詞讓學生聯絡詳細的言語環境進行了解,再經過説話的方法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瞭解,把了解言語和領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其間包括的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歡之情,這即是突出了教育的要點。

(二)朗誦領會,領會情感。

情感是附載在言語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因而,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如果説“叮嚀”一詞側重表現的是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歡的話,那麼課文最終一天然段的兩句話則集中表現了高爾基對整個少年孩童的關懷、保護,而且這種情感是那樣的激烈。怎麼讓學生感遭到這一點?教育中,我沒有通知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個去朗誦,經過朗誦去領會、去感知、去感悟,經過重複朗誦把這種感觸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漠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心和“必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情緒,正表現了他的崇高質量。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意圖。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七

語文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專家也曾説過:從創新的角度出發,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更有價值。

《小攝影師》一文主要是通過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來感受高爾基對小男孩兒的關懷愛護和小男孩兒對高爾基的崇拜熱愛,因為高爾基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説比較陌生,在課前我就佈置了讓學生蒐集有關高爾基的資料,通過學生對蒐集資料的瞭解,對當時的時代背景,對高爾基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對更好的學習本課作了很好的鋪墊,在學課文時,我又依據教學重點採取了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理清了課文的敍述順序:紙團飛進窗口,小男孩兒請求高爾基允許為他照相——高爾基擺好姿勢,小男孩兒準備為他照相——忘了帶膠捲,小男孩兒哭着離開——高爾基等着小男孩兒再次來照相。緊接着學生在小組討論時又提出了幾個問題,經過我們師生的共同總結後確立了兩個問題為我們研究的重點:“高爾基是如何對待孩子給他照相的”和“孩子是如何給高爾基照相的”從這兩個方面進行探究從而突破了重難點。在擴展聯繫中,我又提出:“小男孩兒還會不會回來再為高爾基照相?”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課堂很活躍。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努力!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八

《小攝影師》一課,講的故事並不複雜,但故事中所藴含的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真摯的愛,卻是三年級的孩子不容易體會到的。因此,教學這一課,我緊緊圍繞“愛”這一情感中心,引導學生在讀中揣摩,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

(一)品析詞語,揣摩情感。

“吩咐”一詞在文中包含着的內涵: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愛所感染,因而也就聽從“吩咐”,任其“擺弄”。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愛。教學中我緊扣“吩咐”一詞讓學生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理解,再通過説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愛之情,這就是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二)朗讀體驗,領悟情感。

情感是附載在語言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如果説“吩咐”一詞着重表現的是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的話,那麼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的兩句話則集中體現了高爾基對整個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並且這種情感是那樣的強烈。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教學中,我沒有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通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通過反覆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正體現了他的高尚品質。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發想象,昇華情感。

有了這種體驗和感悟,“高爾基為什麼不願見記者而熱切希望小男孩能再來”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並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並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課文規定的情境之中。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並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可以想見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更加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