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 -故都的秋【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92K

語文 -故都的秋【新版多篇】

教學目標 篇一

進一步體會散文“形”與“神”的關係。進一步學會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篇二

重點:領悟文章的感情基調,體會作者對故都的情感。

難點:全文如何緊扣“清、靜、悲涼”,描繪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秋果奇景”這五幅畫面,通過“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導入 篇三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篇情深意濃的散文。在進入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前,讓我們先來看一幅畫,這是我請我們學校的一位美術老師根據大家國中學過的一首詞描寫的景象所畫的:

展示畫面一

出示《天淨沙·秋思》(個別背誦與師生背誦相結合)

思考: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麼體會到這種感情的?(學生自由發言)

明確: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淪落,秋日思歸,情與景在這首詞裏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的確,讀一首詩, 看一幅畫,常常是通過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領會到某種更深遠的東西,而獲得美的享受。這種更深遠的東西 ,就是我們常常所説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對於寫景抒情散文來説,作家筆下絕沒有單純的風景,往往是情寄寓於景中,我們閲讀這類散文的時候,要從具體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出示思維方向  借景抒情

這種方法,大家在國中已很熟悉,高中閲讀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深入其中的對景物進行細緻的揣摩和體會,從而更好的理解與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們就要在學習這篇課文基礎上掌握這種閲讀方法。

聯讀悟寫 篇四

學習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法,寫200字左右描述性片段。

教學內容分析 篇五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②第一單元的第2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寫景狀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領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領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由此而進入一種審美境界。

這篇文章是郁達夫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體現了他的藝術個性和審美追求,全文緊扣“清、靜、悲涼”,描繪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秋果奇景”這五幅畫面,通過“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文是本單元的第二篇散文,示範作用仍不可忽視,因此,繼續重視指導學生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係,難點放在運用文章“景”和“情”和諧統一的表現手法上,進一步讓學生感悟作家對自然、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的思考。

設計思想 篇六

1、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能力培養為主線。

2、語文課就要有語文味。教學注重整體感知,要學生能夠知人賞文,利用自身普通話過二甲及擅長朗誦的優勢,營造良好的氛圍,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

3、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本單元的要求,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及難點。備課不僅備教材,也備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習過程,適宜地啟發與評價,力求能夠實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4、本課只安排一課時,時間可能較緊,因此要求學生必須充分地預習課文,其一,朗讀課文三遍,找出五幅畫面;其二,查找有關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等材料。

5、鑑賞作品注重以點帶面,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6、有效利用多媒體。

分析鑑賞 篇七

“清”“靜”“悲涼”不是空穴來風,它來自作者對故都秋景的客觀感受上。作者是怎樣細緻入微的刻畫描寫這幾幅秋景的呢?什麼樣的景物,會使郁達夫感到這樣的壓抑,感到這樣的悽清和孤獨?

思考:(1)在五幅畫面中,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寫秋的?

明確:作者從秋聲和秋色兩方面(角度)來細緻入微的展開描寫。

(2)從秋聲秋色的角度來寫,有何好處?

明確:聲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現出故都的秋的特點。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入其境。

(3)描寫了哪些秋聲和秋色?(分兩組找,討論)

①明確:色: 碧空 藍朵 黃中帶白 青布 淡綠微黃

提問:A、本文選擇的秋色又有什麼特點?(顏色的格調)

明確:冷色調。用青藍色 ,暗灰色,灰白色調繪出一幅冷色的畫面。

B、落槐為何也是秋色呢?

明確:它的花白裏透黃,突出了秋天的特點,與文中描寫的其他顏色格調一致。

C、面對這樣的色彩與景物,你心裏會產生怎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處處散發着絲絲的涼意。

②明確:聲:帚聲 衰弱的蟬聲 風雨聲 人聲

A、如果説,秋色的描寫是“清”;那麼,秋聲呢?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靜。處處透着寂靜與落寞。

B、寫了秋聲,為什麼我們還説它靜呢?

明確:反襯。在秋天的故都,在那無際的碧天下,連小蟲的鳴叫、掃帚掃街這樣的細微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襯出故都的寂靜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藝術家們往往用這種以靜襯動的藝術辨證法來取得更強的表達效果。我們在《荷塘月色》中已經接觸過這種用法,用蛙鳴來襯托月下荷塘的`幽靜。

C、舉一個例來説一説:

如看到掃帚的絲紋,為何也讓我們彷彿聽到了那細微的聲音?精細的絲紋,灰土上一條條的痕跡。我們彷彿看到了掃街的在樹影下清閒的揮動着掃帚,聽到了灰土與落葉發出的沙沙的輕微的聲音。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與衰敗嗎?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後,又聽到這微漠的聲響,作者又會有怎樣的感覺?

明確:更加孤獨,淒冷。息列索落的秋風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蟬聲的天籟,和着鴿哨的鳴叫,遠處傳來荒野的鐘聲,作者連細微的掃帚聲也彷彿聽得真真切切。“這次第,怎一個‘靜’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