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尋隱者不遇古詩原文及翻譯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W

尋隱者不遇古詩原文及翻譯通用多篇

尋隱者不遇古詩教學實錄 篇一

教學目標:

1、能聲情並茂地背誦本詩,正確美觀地默寫本詩。

2、掌握字詞句意思,將詩意説準確、具體、豐滿。

3、憑藉詩意想象詩境,體會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一、故事導入,揭題釋題

1、推敲的故事——引入賈島

唐朝有個詩人,寫詩特別講究。有一回,他寫了一行詩“僧敲月下門”。可是他對這個“敲”字還不太滿意,換個“推”字吧,想來想去,他還是覺得不滿意。走在大街上,他就這樣一邊做動作,一邊不停地念:“僧敲月下門,僧推月下門。”看到他這個樣子,過路的人都笑話他,可他一點兒也不在意。結果迷迷糊糊中,他撞倒了當時做大官的韓愈的侍衞隊上。哎呀!這還了得!侍衞立刻把他抓到韓愈面前。韓愈瞭解了情況,不但沒有責怪他,還和他一起研究,最後定下了還是“僧敲月下門”比較好。從此,這位大詩人就以“推敲詩人”的美名名揚天下。你們想認識這位寫詩特別認真的詩人嗎?(板書:賈島)

2、揭題、解題:這個題目讀得懂嗎? 尋 隱者 不遇

3、讀了詩題,你還想知道什麼?質疑。

板書:誰尋?為什麼尋不到隱者?隱者是誰?

——現在,就讓我們帶着這一串串的好奇和疑慮,輕輕拂去時間的塵埃,翻開被唐朝的風宋朝的雨清掃過的詩行,走進賈島精神世界裏最幽深的角落,伴隨他一起尋找心中的嚮往和渴望。

二、反覆讀詩,瞭解詩意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用“/”做記號。

2、自由彙報:讀懂了什麼?可以是一個字、一個詞、一行詩句。

3、説通順。

再讀全詩,質疑:還有什麼讀不懂的?哪怕是一個字、詞。

——真正的高手看起來總是很平常的。這首詩讀起來好像並不難懂,但是實際上,大家都知道賈島寫詩是特別講究,要不然怎麼能被稱為“推敲詩人”呢!那麼,就讓我們一邊對照詩,一邊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説一説,看看這首詩除了字面的意思,究竟還有什麼魅力讓它得以流傳至今。

4、説具體。

自由説詩意。

説話發散點——松樹外形、童子(兒童詩相機)外貌、動作、採藥?(逍遙的生活方式)

5、説生動,説飽滿

點撥:簡潔——以問代答。

三、再現情境,深化詩意,凸現情感脈絡

1、化境——想象

讓我們伴着音樂(佛教音樂《靜心曲》),隨着詩人輕快的腳步出發吧!請閉上你的眼睛。

——這是一個晴朗的日子,詩人心情很好(詞串:興致勃勃、乘興而來、興趣盎然、興高采烈……),想起自己那位隱居在山林裏的好友,便興致勃勃地上山找他來了。在一棵遒勁的古松下,就看見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

——你看見了那棵大大的松樹了嗎?(看見,什麼樣子?)

——那個小男孩你也看見了麼?(看見,什麼樣子?)

——詩人快步迎上前去,興沖沖地問道:“你師父到哪裏去了?”(想象詩人此刻的心情吧,問話時該用怎樣的語氣?)

——童子抬起頭來,有禮貌地回答:“---------”

——“哎呀,他到什麼地方採藥了呢?”“天哪,我乘興而來,真是太不巧了。”

——“回先生話--------”

——“噢?他到底在山的什麼地方呢?能説的清楚點兒麼?”“---------”

2、昇華——説話

睜開你的眼睛(關音樂)

——你看到了那座座大山了麼?你看見了那迷濛的雲霧了麼?是不是這個樣子的呢?

——説話練習:雲海(發散:能把眼前的美景描述出來嗎?)

3、吟哦——背誦

多麼令人神往的人間仙境哪!在這兒生活在這兒隱居,真是自由自在,飄飄欲仙哪!望着茫茫的大山,起伏的山峯,想着正在深山中採藥的友人。詩人賈島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

——範誦——引誦——再引誦——學生情不自禁跟誦——全體高聲吟誦

4、凝情——書寫

帶着一絲失望,帶着一絲羨慕,帶着對隱者那白雲般高潔、青松般堅韌、童子般純真的心靈世界的嚮往,詩人賈島回到家中,揮筆寫下了為後人廣為傳誦的這首詩《尋隱者不遇》。(坐姿、寫字姿勢)

四、鞏固

——賈島的詩剛寫好,一位姓王的朋友正好來拜訪他,看見賈島坐在課桌前,快步走上去問:“賈兄啊,最近又有什麼新作啊!”

——“王兄啊……”(生讀詩)——“松下問童子,賈兄問了什麼呀?”

——“只在此山中,是誰説的呀?”——“那麼他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噢,原來把問話都省略了呀!妙哉妙哉!難怪人們都稱‘推敲詩人’呢!”

五、拓展《劍客》

中國古代,文人其實都有當文官報國救世界的夢想。真正讓他做了官,倒也未必是個優秀的管理人才,大詩人李白就是個好詩人卻不是個當官的好料子。賈島同樣如此,大家請看:

——也有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註釋 篇二

隱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人。

不遇:沒有見到。

童子:小孩。

言:回答説。

雲深:指山上雲霧繚繞。

譯文 篇三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説,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説:就在這座大山裏,

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註釋 篇四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説在洛陽的時候後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後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賞析 篇五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採用寓問於答手法,把尋訪不遇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雲比隱者高潔,以蒼松喻隱者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推敲”不僅着眼於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特點是寓問於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裏把問話省略,只從童子所答“師採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着又把“採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覆對方採藥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賈島採用以答句包賅問句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

然而,這首詩成功,不僅在於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説明它妙處。詩貴善於抒情。這首詩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採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讓詩人惘然若失,無可奈何。

然而詩抒情要憑藉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着一色,白描無華,是淡粧而非濃抹。其實它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這青與白,這鬆與雲,它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浮想。從造型遞變,色調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採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欽慕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

翻譯 篇六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説,師傅已經去山中採藥了。

他還對我説:就在這座大山裏,

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