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尋隱者不遇賈島古詩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8W

尋隱者不遇賈島古詩賞析【精品多篇】

《尋隱者不遇》古詩詞賞析 篇一

《尋隱者不遇》賈島(799-843),字閬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唐代詩人。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註釋

1、尋:尋訪。

2、隱者:古代隱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這是指隱者的弟子。

4、處:地方。

作者簡介:賈島(799-843),字閬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唐代詩人。

古詩賞析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

首句松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作了交代。松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松樹大多與表現孤傲高潔的品質有關,此句也是為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師採藥去,採藥是隱者經常性的活動,用採藥一詞十分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説師傅就在這座山中採藥,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是熱情的指引。第四句來個轉折,雲深不知處,説雖在山中,但云霧瀰漫,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

本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敍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隱者雖未出現,但通過側面描寫,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現出來了。

《尋隱者不遇》講解 篇二

中國傳統文化中,鬆、竹、梅為歲寒三友,士大夫們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貧樂道,不與世俗、清潔孤傲之志。首句“松下問童子”,從表層上説交待了作者尋訪隱者未得,於是向隱者的徒弟問訊這一連串的過程;而深層上則暗示隱者傍鬆結茅,以鬆為友,渲染出隱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詩人的層層追問,意思層層遞進,言約意贍,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答:“言師採藥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一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煉。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生與服藥(保健養生之藥)構成主要的內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因之,對隱者説來,採藥是一項有重要的活動,其效用或還不僅在於服藥能養生,更在於為採藥而攀峯登嶺,就是極好的體育鍛煉。於是,對於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生,能採藥也就是三位一體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現在鶴髮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採藥去,正是把隱者這一典型特徵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

第二答,是針對詩人何處採藥的問話而來。

這一答很明確肯定,似乎給了詩人若干追尋的期待,不過緊接着第三答一轉,好像是猜到了詩人的這種期待,最後給了一個沒有結果的回答:“雲深不知處。”

這時,山巒之高峻,雲霞之深杳,隱者之神逸,驀然躍進讀者的想象中。

圍繞這幾句答話,實際有兩種表現結構在交織演進。一是隱者的行為表現結構,它由虛而實(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實而虛(雲深不知處),虛虛實實,宛若雲中游龍,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撲朔迷離,恍惚迷離之感,充分呈現了隱者的風神。一是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結構,它由惆悵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而更深一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後還俗,但仕途並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嚮往的人生境界。

世謂賈島的詩過分陷於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無佳篇;此詩卻剛好相反,在謀篇構思方面煞費苦心,無佳句而有佳篇。

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作者簡介 篇三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説在洛陽的時候後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後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相關

《尋隱者不遇》全詩及賞析 篇四

【詩句】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出處】唐·賈島《尋隱者不遇》。

【意思】松樹下尋問隱士的童子,他説道老師父採藥而去。

【全詩】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題解】

唐代賈島的五言 絕句。寫作者去尋找隱居在山裏的 友人而沒有見到的情景。全詩是: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 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意思是 説,在松樹下向隱者的徒弟打聽隱 者,他回答説師傅採藥去了,就在 這山中,但云霧瀰漫而又濃密,不 知他在山中的什麼地方。詩中主要 寫童子的回答,通俗自然,清淡樸 素,表現含蓄。“去”,“處”二 字,古代同屬御韻。

註釋】

①言:説、講。

處:這裏是行蹤的意思。

【全詩鑑賞1】

詩寫的是一次尋訪。尋訪的結果是“不遇”。

“松下問童子”一句寫問,以下三句則是對答。問寫得極簡括。不須明寫誰問和問什麼,因詩題和對答有清楚的交代。答語是詩著意之處,“言師採藥去”,童子説師父進山採藥去了。這一句本來已是一個完整的答覆,但如果就此打住,就沒有詩意了。小童對答覆作的一番補充:師父就在這座山裏,在那雲霧迷濛的某個地方,但具體在哪兒,誰也不知道了。“只在此山中”的“只在”二字是很肯定的語氣,彷彿作了確切的回答,但“雲深不知處”叫人哪裏找去?説了半天,還是等於零。然而這兩句補充並非多餘,它不但是十分天真的話,而且語意佳妙。這不是故意賣弄口舌,而是生活中常有的那種無意中得到的妙語。它生動反映出“隱者”特有的生活趣味和情操。詩通過描寫“隱者”那出沒雲中、神祕莫測的行蹤,隱隱透露出其潔身自好,高蹈塵埃之外的精神風貌。

尋訪“不遇”,通常是一種掃興的事。但讀這首詩,卻會感到有不同尋俗之處。小童的天真答話,把人引進高遠的意境中,使人恍如面對那白雲靉靆的大山,想到有一位高士在其中自由自在地活動,那人跡罕至的去處,一定別有天地、別有一番樂趣。詩以小童的答話結束,雖然沒直接寫尋訪者的反應,但讀後令人覺得,他大約不會立即興盡而返,而會站在松下,久久對着那雲煙深處神往。

詩屬五絕,不入律可作一首短小的古風讀,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

【全詩鑑賞2】

詩歌反映社會生活、描繪客觀事物,可以從正面直接描寫,也可以從側面間接描寫。直接描寫簡潔明快,間接描寫曲折深隱。只要詩人從生活和藝術需要出發,經過匠心獨運的安排,無論採用哪一種表現方法,都可以寫出精妙的作品來。

這首詩寫作者去尋訪一位隱士沒有見到,通過與童子的對話,反映出了隱士遊蹤不定、無羈無絆的生活。首句“松下問童子”,入題極為自然。我們可以想見,作者興致勃勃去拜訪朋友,經過山林跋涉,途中勞頓,卻沒有找到這位隱士,這時幸好在蒼翠欲滴的青松之下看到了他的徒弟,便急切地詢問起來。自第二句“言”字之下,全是童子的答話。他的回答巧妙而真實,既提供了師父的去蹤“採藥去”,給予作者可尋的希望;又指出師父只是在這大山之中,但山林茂密,白雲繚繞,具體在什麼地方,徒弟説不清楚,客人也無法尋覓。自“言”字以下的寥寥十餘字,寫得既有波折,又有情趣,把隱士的飄遊生活和他所處的幽深環境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在抒情短詩中,可以描寫具體的人物、場面,可以安排簡單的情節。我國古代的許多優秀詩人,都善於寫這種情節單純的抒情短詩。在這些詩中,詩人不須直抒胸臆,而是通過對人物、畫面和場景的描繪,把自己濃郁的感情傾吐出來。賈島的這首《尋隱者不遇》,二十字中有人物,有情節,有對話,語言樸素無華,合於口語,在唐詩中別具風采。

註釋 篇五

①尋:尋訪。

②隱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

③不遇:沒有見到。

④童子:小孩。這是指隱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説。

⑥雲深:指山上雲霧繚繞。

⑦處:地方。

唐詩經典之《賈島·尋隱者不遇》賞析

註釋: 篇六

尋:尋訪。

隱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

不遇:沒有見到。

童子:小孩。這是指隱者的弟子。

言:回答,説。

雲深:指山上雲霧繚繞。

處:地方。

整體賞析 篇七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着眼於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全詩只有二十字,作為抒情詩,卻有環境,有人物,有情節,內容極豐富,其奧祕在於獨出心裁地運用了問答體。不是一問一答,而是幾問幾答,並且寓問於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語“我”。“我”來到“松下”問“童子”, 見得“松下”是“隱者”的住處,而“隱者”外出。“尋隱者不遇”的題目已經交待清楚。“隱者” 外出而問其“童子”,必有所問,而這裏把問話省略了,而寫出“童子”的答語:“師採藥去。”從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我” 專程來“尋隱者”,“隱者”“採藥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來。因而又問童子:“採藥在何處?”這一問詩人也沒有明寫,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覆對方採藥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的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採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於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説明它的妙處。詩貴善於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採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藉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着一色,白描無華,是淡粧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這青與白,這鬆與雲,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採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雲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尋隱者不遇》評析 篇八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着眼於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於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裏把問話省略了,只從童子所答“師採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着又把“採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覆對方採藥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的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採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於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説明它的妙處。詩貴善於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採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讓詩人惘然若失,無可奈何。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藉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着一色,白描無華,是淡粧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這青與白,這鬆與雲,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採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一句不但表現出了詩人的惘然若失,更寫出了隱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

譯文 篇九

蒼松下,我詢問隱者的童子他的師傅到哪裏去了?

他説,師傅已經採藥去了。

還指着高山説,就在這座山中,

可是林深雲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尋隱者不遇》古詩詞賞析 篇十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註釋

1、雲深:指山深雲霧濃。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説,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説:就在這座大山裏,

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賞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