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憫農》譯文及賞析(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2W

《憫農》譯文及賞析(新版多篇)

古詩今譯 篇一

農民辛勤鋤禾正當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誰知道盤中的顆顆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的辛苦。

名句賞析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的開頭就與了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種田的辛苦,提醒人們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詩中表達了對農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詩人用非常粗疏的筆調,勾勒出一幅田間勞動的場景:農民們不避烈日,正揮汗如雨地鋤着莊稼地,它提醒人們每一顆糧食都來之不易。這一場景在詩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們聯想到,還有多少人正在陰涼處避暑消熱,並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農民的勞動成果呢?那些富貴人家豐盛的盤中餐,正是農民風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勞作流下的汗水換來的呵!這一鮮明的對比,又使我們看到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對不平等的現實的不滿。

[《憫農》古詩詞鑑賞]

古詩《憫農》賞析 篇二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第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裏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歎和告誡,免於空洞抽象的説教,而成為意藴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李紳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告訴人們應該節約糧食,不要浪費。

古詩《憫農》賞析 篇三

前兩句既是對第一首的補充描寫,表明那廣種、豐收,都灑滿農夫的汗水;又以“汗滴”與米粒相似為契機,引出後兩句:“盤中”的“粒粒”米,來自農夫的滴滴汗,可是又有誰知道呢?

這兩首詩一作《古風二首》。《唐詩紀事》卷三九載李紳曾以此詩謁呂温,温讀之,預言必為卿相。據此推測,此詩當作於早年。李鍈《詩法易簡錄》稱“此種詩純以意勝,不在言語之工。”其實不僅命意高卓,而且筆力簡勁,構思新穎,表現有力。第一首用前三句渲染廣種、豐收,滿眼富足景象,第四句突然反跌,令人驚心動魄。第二首以“盤中”映照“田間”,以粒粒飯映照滴滴汗,“誰知”一問,悲憤欲絕。用寥寥四十字概括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形象鮮明,激情噴湧,因而千百年來,傳誦不衰。

憫農李紳_憫農古詩 篇四

憫農

古詩《憫農》賞析 篇五

根據唐代範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這兩首小詩在百花競麗的唐代詩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卻流傳極廣,婦孺皆知,不斷地被人們所吟誦、品味,其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先,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這兩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李紳那樣去聯繫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李紳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閒田”的大豐收景象裏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並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繫在一起。詩人李紳敏鋭地觀察到了,並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李紳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敍説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説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説都是採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裏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説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這樣,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説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李紳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説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最後,詩的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也是這兩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